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3.介绍“维新派”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相关事迹等。
4.补充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环境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3)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
3.图文结合,详细介绍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情况,突出《时务报》和《国闻报》,思考其带来的作用。
结论: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史料: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结论:主要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篇走向高潮光绪帝与百日维新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析百日维新的背景。
2.展示史料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3.展示漫画(右图所示),组织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说说图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2)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3)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结论:(1)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3)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戊戌变法有更系统的了解。
5.通过列表的方式,引领学生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起影响。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的“五步导学法”导学案(无答案)
第6课戊戌变法的“五步导学法”导学案一、明确任务1、教学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经过;知道戊戌变法的主张、代表人物、变法内容及结果。
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民族危亡的努力;感知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辛。
加深戊戌变法的认识,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理解维新变法的进步性。
2、教学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3、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二、自主学习(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3、粱启超在上发表,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等主持的,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
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分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3、变法触犯了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
、、、、、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被称为“”。
三、小组合作,合作探究1、公车上书的背景是什么?2、公车上书产生了什么影响?3、百日维新发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四、展示交流1、公车上书后,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戊戌变法运动的影响?五、巩固拓展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2、表示不做“亡国之君“的皇帝( )A、同治B、光绪C、康熙D、乾隆3、维新变法运动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4、在评价戊戌变法历史地位的问题上,有人认为:资产阶级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和戊戌变法的政策大都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戊戌变法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历史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八年上学期历史教学案八年班姓名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戊戌变法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挽救民族危亡是爱国举动,学习谭嗣同等不怕牺牲的精神。
认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背景、领导人、上书皇帝、要求、结构、影响?2.维新派主要活动?二、百日维新1、百日维新的背景?2、戊戌变法的时间、开始、名称由来、内容、影响各是什么?3、戊戌政变原因、过程(戊戌六君子)?4、为什么叫百日维新?5.戊戌变法意义?(二)、合作探究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三)拓展延伸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四)知识梳理:略(五)巩固训练:1、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A.康熙帝B.道光帝C.光绪帝D.宣统帝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甲午战争失败B.公车上书C.强学会的成立D.光绪帝下诏变法4.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A、开明地主B、民族资产阶级C、工人阶级D、农民阶级5.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光绪帝没有实权C、顽固派对变法阳奉阴违D、维新派策略失误6、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7、“戊戌变法”的实质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斗争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精品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教学难点: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坤舆万国全图》,明万历年间所著,“绘”通中西大国,匠心造就,四海归顺,万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人物扫描康有为(1858年-1927年),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含答案).docx
第6课戊戌变法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原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过程: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常,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变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知识点2百日维新3.背景(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戊戌变法:卅朋年6月11 口,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5.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6.结果: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1898年9月21 口,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刘光笫、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7.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将li睹到的历史事件是(B)A.火烧圆明园B.公车上书C.谭嗣同殉难D.八国联军侵华2.报刊是了解社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由严复等人主持,号召变法图强,当时北方影响最大的报纸是(C)A.《时务报》B.《知新报》C.《国闻报》D.《万国公报》□知识点2百日维新3.在戊戌变法的法令屮,属于文化教育方而的内容是(B)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C.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4.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囚禁的清朝皇帝是(D)A.顺治帝B.康熙帝C.咸丰帝D.光绪帝5.观察下面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冋答问题。
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2.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3.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4.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探索道路的艰难曲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新课探知】2022课标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1.序幕——(1)过程: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2)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变法: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
3.开始标志: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4.变法内容:5.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制造了“”事件,变法失败。
6.影响:变法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1.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教训。
原因:(1)急于求成(2)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3)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4)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力量薄弱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在戊戌政变的当日,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逃亡日本公使馆,但谭嗣同不愿逃走,最终被捕牺牲,终年33岁。
有人认为,谭嗣同应该逃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有材烧”;有人认为,谭嗣同死得光荣,激励了全国民众的爱国之心。
请你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
观点一:和梁启超一起逃走,光绪帝没有实权,维新势力十分弱小,在大敌当前的危难时刻,应该选择逃走,留下维新的种子,以后再图维新的大业。
挽救民族危亡、图谋人民自由幸福的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应该在危难之时保存自己,以便将来继续奋斗。
观点二:留下为维新事业的成功而牺牲,这次变法临近失败,谭嗣同十分痛心,为了昭示后人,为以后的变法能够成功(即谭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而流血牺牲,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和对维新事业的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戊戌变法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戊戌变法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清朝末年会出现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可以查阅教材和辅助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导学案_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表演合作的能力。
1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审判短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文字、图片等。
2编演历史审判会,学生自己分配角色。
4编写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
5编写小结歌谣。
教学资源1自制多媒体课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演示文稿2音像资料:八国联军侵华等内容。
教学过程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攻占天津→攻占北京↓《辛丑条约》1901→→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政治:严禁中国人民反帝军事:拆毁炮台、在军事要地驻兵外交:划定“使馆界”影响: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思: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从现实走进历史,再从历史回到现实。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表演、讲故事、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原告陈述“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场重要的改革运动,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主要改革措施、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对其背景、过程及其失败原因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与革命的概念区分尚不清晰,需要在本节课中进行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结果,掌握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改革与革命的正确认识,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理解改革事业的艰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
2.戊戌变法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意义。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戊戌变法是一次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尝试,虽然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戊戌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学生对其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一次勇敢的改革尝试,虽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资料,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戊戌变法的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如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主张。
同时,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等事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变法的具体措施、变法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教材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戊戌变法的全貌,让学生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结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这一课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戊戌变法,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认识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其原因。
2.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具体措施。
3.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基本概念、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实质。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课堂讨论所需的相关案例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以及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案
四、结合戊戌变法的要紧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方面摸索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阻碍。
五、小组讨论课本P31“课后活动”2
【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选择题”
【课堂小结】
学完本课后,得到了什么教训?
【课后作业】
1、背诵:
(1)年,、上书,要求、、,这确实是闻名的公车内书,拉开了的序幕。
2、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结合戊戌变法的要紧内容,摸索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阻碍,初步把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公车内书;百日维新。
人教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案
班级:姓名:学习小组:教学案编号:初历八上06号
课题:6、戊戌变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师生随堂笔记
授课人:陈 时刻:2021.10
【学习目标】
1、明白公车内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差不多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阻碍。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阻碍。
【预习指导】
1、请细读课本P28-31,完成练习册P21“自主学习”。
2、阅读练习册P22“疑难点拨”。
3、在课本中标Βιβλιοθήκη 出本课的知识点提示:1、公车内书:背景、通过、阻碍。
2、百日维新:背景、内容、结果、阻碍。
【学习模块】
一、交流预习所得。
二、结合练习册P24“史料分析”的材料一、二,谈谈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缘故有哪些?(提示:政治、经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2.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 ,山西省成立了××局 ,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 ,还集股白很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 ,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A】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开展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劢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迚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丌屈丌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呾指引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呾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岗子九年制学校导学方案年月
年级科目
初二历史
课题
第6课 戊戌变法
编号
006
主备人
李永春
修订人
班级
姓名
学 习
目 标
三、课堂检测
1、谭嗣同的绝命词:“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答复:①“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
答: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②维新派为什么“ 无力回天〞?
答:维新派脱离广阔人民群众 ,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③我们应该向谭嗣同学习些什么?
答:学习为他进步事业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决心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甘愿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
材料一俄国从北方 ,英国从西方 ,法国从南方 ,日本从东方 ,虎视眈眈 ,时刻准备扑向中国 ,中国处于他们的包围之中 ,岌岌可危;其他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随四国的后面 ,也想分些残羹剩饭....想当年印度、土耳其等大小守旧之国,没有一个能保全自身的;而普鲁士有强国会,终于打败法国报了一箭之仇 ,日本有保国会 ,终于完成维新变法。我们四万万中国人怎样才能有希望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思考:
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有利于澄清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3、讨论:由内容可以看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2)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分别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生回答师总结: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1)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而维新派力量弱小,无法挽回失败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不愿逃走。
(2)谭嗣同本来有逃走的机会,但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此来唤醒民众,你认为他这样做值不值得?为什么?
2.通过分析和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原因,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课标要求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4、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嗣同殉难图》和“相关史事”,思考:
3、维新人士创办了那些报刊?
新课讲授:
人物扫描:出示课件康有为: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梁启超: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1.师提问:1895年春,正值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消息?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其结果如何?(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2.百日维新的内容
3.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原因
4.戊戌变法的意义
师讲解:
1、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以自强。
2、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内容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知识链接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回顾旧知(课件出示复习问题,学生记忆互查,5分钟):
1.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原因;
2.《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内容
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各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地主阶级兴起的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分析比较: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工业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2.出示图片《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回答:
(1)“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生回答师总结: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出示材料: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材料三“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要求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3)回答教材P29“问题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回答师总结: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自学指导(二)阅读P30-31百日维新,完成问题,勾画知识点,3分钟
1.百日维新开始的原因、时间、标志
第二步:引课示标(1分钟):
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
2.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第三步:自学指导(一)(阅读P28-30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独立完成以下问题,勾画知识点,3分钟)
1、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目的、结果
2、维新人士组织了哪些学会?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历史
完成日期
课型
新授
课题
第6课戊戌变法
主备人
使用日期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
2.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