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第十一章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填空题(共5小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2.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_、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_;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4.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社会基础,_,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根本利益_。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题,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和为贵”是()的思想。

A.墨子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2.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

A.党的十六大报告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七大报告

3.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对未来社会和谐作过较多的论述,其中,()还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A.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

B.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

D.大卫.李嘉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B.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社会稳定 B.社会富裕

C.社会和谐 D.社会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题,共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再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留在题后的括号出。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

C.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科学发展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C.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D.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

A.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B.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C.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D.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四、简答题(11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什么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五、材料分析题(15分)

[材料题]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创造了奇迹。这种增长的奇迹不仅表现在城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经济总量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从2005年的5.0%上升到2010年的9.5%,首次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用温家宝总理的话说:“任何成绩除以13亿便微乎其微,任何不足乘以13亿则大之又大。”同时,世界各国经验证明,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提高了“国富”程度,但国富不完全等于“民富”,民富也不完全等于“民福”。

追求幸福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如何使人们充分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增强幸福感,将成为“十二五”的重点。因此,旨在“提高幸福指数、增强社会和谐”的理念在全国得到切实的落实。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定2011年为新疆“民生建设年”。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提出“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就是以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

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广东省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重点在于改善民生。

由此可见,在党和政府领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国家的发展,我们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藏富于民”的目标。

【分析与说明】

结合材料,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1)现实原因:一方面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来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速度是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我国面临的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最后造成内需严重不足,贫富差距过大,分配水平不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理论依据:发展的目的是人,发展的动力也是人,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当群众利益得到满足,才会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经济发展才会有动力。人民群众既是创造主体,又是享用主体。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改善民生,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实践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进行“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

基于以上三点原因:现实原因、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我们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社会建设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重点是六大民生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要推进以六大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障群众利益;另一方面,在继续强调效率和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应该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我们当前所存在的民生问题,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材料题]2

材料1: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增长了10倍,平均发展速度为近10%,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在2003年非典考验中暴露的更加充分。非典时,一个地区的领导说,他们整个县只有2台呼吸机,可以想象,如果非典传入农村,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从中可以看出的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和公共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材料2: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分配不公矛盾凸显。利益格局的不均衡方面现在已经比较明显。据有关方面研究测算,2005年,中国10%最富裕的家庭与10%最贫困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差距达8倍以上,60%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中国的基尼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