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为代表的一种唯意志论哲学体系。悲观哲学
叔本华 尼采和唯意志主义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 克服叔本华否定意志的虚无主义 ▪ 依据: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和转换学说 ▪ 强力意志在全体上永恒同一的、永恒存在但又
处在生生不已、不断灭亡又不断产生的循环往 复的流变之中(一切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循环)
❖黑格尔按各门艺术表达精神的程度来区分 等级,叔本华按各门艺术让我们把握理念 的程度分等级。
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
音乐 文字艺术 历史画和人体雕塑 动物画和动物雕塑 园艺和风景画 建筑和水利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最具颠覆性的思想家之一。
把人归结为非理性的意情欲而与非传统的理性主义相对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的哲学流派无不受其影响二意志主义哲学简介意志主义对我国的影响20世纪初通过日本流传到我国王国维第一个介绍叔本华和尼采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五四时期尼采思想被当作新思潮加以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赞其为时代的叛逆者20世纪3040年代被进一步介绍和研究80年代后尼采热三叔本华及其生存意志主义哲学1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4.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宣扬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否认理性思维,
认为理性不是认识世界的武器,而只是强 力意志的工具。 ❖宣扬艺术,贬抑科学。科学是强力意志的 创造物和驯服工具。把一切工业社会的弊 病归因于宣扬科学和理性
四、尼采及其强力意志主义哲学
❖人的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理性 ❖认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真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压抑方面, 使人们重新思考哲学、道德、宗教等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尼采 哲学的特点是,将生命的自我发展要求作 为解释生命意义的惟一基点,并以此重新 评价哲学、宗教、道德和社会制度的价值, 解说人类各种活动方式的意义。
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基本特征:一、所谓哲学上的人本主义(Humanism ) .泛指直接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强调人的地位、作用及价值的一般学说。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属于这种理论范围。
它肇始于19世纪中期,主要包括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以狄尔泰、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和以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它成为一个广泛的哲学思潮,对西方社会的各个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特征.作为传统人本主义哲学理论的表现来说,它主张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但倡导对自然的研究,主张建立科学的人的王国,并颂扬人的理性的力量,相信用理性的方法即可获得对世界绝对真知的认识和把握。
这种人本主义的理论倾向,在古希腊就已有端倪。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塔戈拉就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以人为中心,从人的观点出发衡量一切事物。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基督教神学宣扬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和价值。
针对这种情况,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的格言是: “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他们主张以人代替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学知识,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纪神学。
人本主义( Humcnism)一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但在当时,人本主义主要指的不是一种偏侠的哲学体系,而是指一种思想态度,即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这种人本主义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逐渐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相融合。
因此,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就倡导以人的理性力量,而不是神学的权威,对过去和现有的一切观念进行普遍的怀疑。
他说:“决不把任何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现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我的判断之中”. 他以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为基础,以唯理论的认识论作为其哲学原则,建立起了一个二元论的哲学体系。
哲学的基本派别
对praktisch-idealistisch的翻译和诠释中可知,唯心主义并不是 哲学领域里独有的现象。那么,这个“实践的唯心主义”是如何定义的以 及它与哲学唯心主义的关系又是怎样的,马克思(Marx)在《费尔巴哈》 中的另一段话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线索:
它的特点在于:建构了超自然的世界图式,更明确地规定了人在其中 的位置,把人神关系置于道德修养的核心,强化了哲学和宗教的同盟,具 有更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新柏拉图主义的中心有罗马、亚历山大城、叙 利亚、雅典。以雅典为主。重要的人物是普罗提诺(plotinus)。
新柏拉图主义最早产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那里几百年间一直都是希 腊哲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交会地。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阿摩尼阿斯·萨卡斯 (Ammonius Saccas),不过最重要的人物则是他的学生普罗提诺 (Plotinus, 204/5~270年)生于埃及。
意 志 主 义 哲 学 的 流 行 和 发 展 是 德 国 转 变 和 演 化 的 理 论 表 现 。 •叔 本 华 的 学说在1848年革命前始终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Hale Waihona Puke 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理念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 质是世界第二性质。
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陆九渊、古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 黑格尔、费希特等。
2、人的美德就是“顺应自然”或“顺应理性”。
伊壁鸠鲁学派作为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摘要】悲是人生中常见的情感,既有文化传统中的体现,也在西方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王国维通过“悲”来表达对世界的深情与忧虑,鲁迅则将悲与痛并列,借以探讨生死与现实。
叔本华认为悲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而尼采则认为悲促使人们超越现实,追求更高的存在。
这些不同的观点展示了悲在哲学中的多样性与重要性。
不同哲学家对悲的解读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理想与现实的态度,而悲与人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且深刻。
悲的人生哲学是一门值得探讨的主题,不同的角度都能够为人们提供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悲的含义、中国传统、西方哲学、王国维、鲁迅、叔本华、尼采、悲的人生哲学、重要性、不同哲学家、人生的关系1. 引言1.1 悲的含义“悲”的含义在人类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中文传统中,“悲”一词既包含了对生活中不如意、痛苦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于人生轮回、生死无常的思考。
悲可以是对于世间苦难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于自身命运不济的感慨。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悲剧作品常常以人生命运的沉沦、悲惨结局为主题,通过对悲剧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无奈与悲哀。
从西方哲学角度来看,“悲”一词在古希腊哲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涵义。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悲被视作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与不满,是对于真理与美好的追求与憧憬。
悲也被视作是一种智慧与启迪,通过对于悲的深刻体验,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在西方哲学中,悲都代表着人类对于生命深层次意义的探寻与领悟。
1.2 中国传统中的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一词,常常被表达为对生活、人生的深沉思考和感悟。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悲”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的境界,是对人生苦难和痛苦的感受和体验。
在诗词、哲学、文学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对“悲”的探讨和表达。
中国传统中的“悲”常常被赋予了非常高的价值,被认为是一种智慧和境界的象征。
在《论语》中,孔子说:“谁知途中悲,梦魂不到彼”,表达了对人生苦难和挫折的深刻认识。
趣味哲学:叔本华
精选ppt
13
人类是应该悲惨的,因为人类所遭遇的灾祸的最大根 源乃在人类本身,“人便是吃人的狼”。
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 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 身之罪。
精选ppt
14
痛苦,唯有在进入了纯粹认识的形式,而这认识作为 意志的清静剂又带来真正的清心寡欲时,才是达到解 脱的途径,才因而是值得敬重的。
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über den Willen in der Natur;
1839年,《论意志的自由》,über die Freiheit des
menschlichen Willens;
1840年,《论道德的基础》,über die Grundlage der Moral;
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精选ppt
16
个人简介
叔本华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海因 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 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 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 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
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财产, 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了 慈善事业 。
1851年,《附录与补遗》,Parerga und Paralipomena ;
钟摆理论 “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
精选ppt
26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表象不是在完全孤立的状态中向我们呈现,相反所有 的表象都是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和其他表象联系在一起。 这些有序关系后面一定有充足理由。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有不同的类型,是因为我们人有 不同的表象方式。
精选ppt
20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摘要: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在他的哲学理论中,充满了消极与悲观,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成为他哲学理论的核心。
本文主要叙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决途径,以及在当代社会,面对痛苦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痛苦叔本华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曾说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1]可以看出,叔本华是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叔本华看来,世界万物是作为“表象者”的“表象”而存在的,都是“直观者的直观”。
他在后面又说道:“世界是我的意志”。
在叔本华这里,意志是自在之物,是超越充分根据律限定之外的,世界万物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一切表象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2]叔本华认为在意志客体化的过程中,较高级别的理念制服较低级别的理念。
[3]在意志客体化的一切级别上、在一切族类的个体之间,必然存现着无止无息的斗争,这是生命意志的表现。
人作为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追求的是自我满足,这就使斗争更为公开、更为尖锐,利己主义成了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4]在利己主义下,人类以自己为中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惜伤害他人。
人类在意志的驱使下,产生了种种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不断地挣扎与奋斗。
但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没有底的水桶一样,永远填不满。
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能什么都能够得到。
有限的满足和无限的欲望带给人的只能是痛苦。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类处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类又陷入无聊之中。
所以痛苦没完没了,没有最后的目标和持久的幸福,所以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痛苦的。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5]叔本华在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理论之上,他提出了两种解决途径。
一是,通过欣赏艺术,获得一种内在情调,使我们的意识不再被我们的意志所充满,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
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本科论文指导老师:陶林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秦志伟学号222007*********【摘要】叔本华作为19世纪的哲学大师,其悲观主义哲学在整个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出身富贵却一心向往着哲学,生于名门却时刻忧心着世界人民的苦痛。
他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他出生了”,“人生即使痛苦”,“人生来就是不断在欲望、痛苦、虚无烦躁之间徘徊,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他主张人们通过三种途径来寻求痛苦的解脱,即哲学、艺术和宗教之路。
他说人生最大的解脱就是达到“涅槃”的境界。
其实,我们活着并不全是痛苦,承认我们是在不断满足我们的欲望,可是,快乐和痛苦都在人生的天平上,我们都有快乐和痛苦,我们只有在痛苦时才会想去解脱,解脱的方法也不一而论,小痛苦则小解脱,大痛苦则大解脱,因人而异,所以我们没必要都去“涅槃”,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涅槃”。
【关键词】悲观主义痛苦痛苦的解脱涅槃就像华莱士说的:“当读者翻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的瞬间,最先获得的印象就是他那独特的文体。
这里面没有像中国谜一般的康德的术语,没有黑格尔的迷惑,没有斯宾诺沙的几何学;一切都既清楚而有秩序;全部美妙地集中于主要概念——意志世界,斗争、痛苦——的论述。
何等的直率坦诚!何等的生动有力!何等的坚强刚直!他的前辈们曾以种种理论对那不可见的意旨提出抽象的解释,然而这些理论很少明白地揭开实际世界。
而叔本华,正像一个商人的儿子,在叙述、举例和运用方面都很详明,此外甚至还富有幽默。
”(华莱士著《叔本华的一生》)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生于1788年2月22日,诞生地是波兰但泽市海利原修德拉瑟117号。
他父亲名叫海因利希•佛罗里斯(Heinrich Floris,1748年生),母名约哈娜•亨利得(Johafina Henritte,1766年生)。
叔本华的先祖原是荷兰人,在他的曾祖父时代才移居但泽。
西方现代哲学
西方现代哲学黑格尔、康德、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伯格森、弗洛伊德、达尔文、斯宾塞、胡塞尔、萨特、梅洛庞蒂、加缪、雅斯贝尔斯……等等,相信大家对这些名字都不陌生,因为正是这十几位重量级哲学和心理大师,建立起了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支柱的几大分支,开创出了人类近现代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方向转变,支撑起了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大厦。
他们的思想所汇聚成的几大分支和流派具体如何呢?请继续往下看。
1,唯意志论唯意志论,亦译唯意志主义,是十九世纪出现的一种哲学和心理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潮。
唯意志论者主张将意志、情感本能冲动置于理性(理智)之上,即意志高于理性,而且将意志看作宇宙的本质基础、真相,认为意志“创造”世界万物。
罗马帝国时期的教父哲学代表奥古斯丁就曾把意志当作一切其他精神活动的基础。
在近代,康德和费希特哲学中也包含着唯意志论的因素。
康德认为意志有独立性;没有自由意志,道德律就失去意义。
费希特把意志和理性等同起来,认为意志即自我,是现实的创造者。
唯意志论的学说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和思潮,形成并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的欧洲各国。
主要代表有德国的叔本华、尼采,英国的卡莱尔,法国的居约、布特鲁。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即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冲动”。
他把这种意志说成是世界的基础、本源,是“世界的内在内容和本质”。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这个意志的表现、客观化,世界只是这个意志的一面镜子”。
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理论,把论证社会“强者”的权力意志当作他的哲学的根本目标,以致把整个世界都看作是权力意志的体现,建立了“权力意志论”。
唯意志论在德国影响最大,在法、英和北欧一些国家也有流行。
由于这些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唯意志论在理论形式上也存在某些差异,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具有直觉主义特征的唯心主义哲学。
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秦志伟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初稿)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本科论文指导老师:陶林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秦志伟学号222007*********【摘要】叔本华作为19世纪的哲学大师,其悲观主义哲学在整个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出身富贵却一心向往着哲学,生于名门却时刻忧心着世界人民的苦痛。
他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他出生了”、“人生即是痛苦”、“人生来就是不断在欲望、痛苦、虚无烦躁之间徘徊,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他主张人们通过三种途径来寻求痛苦的解脱,即哲学、艺术和宗教之路。
他说人生最大的解脱就是达到“涅槃”的境界。
其实,我们活着并不全是痛苦,虽然我们是在不断满足我们的欲望,可是,快乐和痛苦都在人生的天平上,每个人都有快乐和痛苦,我们只有在痛苦时才会想去解脱,解脱的方法也不一而论,小痛苦则小解脱,大痛苦则大解脱,因人而异,所以我们没必要都去“涅槃”,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涅槃”。
【关键词】悲观主义痛苦痛苦的解脱涅槃就像华莱士说的:“当读者翻开《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的瞬间,最先获得的印象就是他那独特的文体。
这里面没有像中国谜一般的康德的术语,没有黑格尔的迷惑,没有斯宾诺沙的几何学;一切都既清楚而有秩序;全部美妙地集中于主要概念——意志世界,斗争、痛苦——的论述。
何等的直率坦诚!何等的生动有力!何等的坚强刚直!他的前辈们曾以种种理论对那不可见的意旨提出抽象的解释,然而这些理论很少明白地揭开实际世界。
而叔本华,正像一个商人的儿子,在叙述、举例和运用方面都很详明,此外甚至还富有幽默。
”(华莱士著《叔本华的一生》)(引文用脚注,标明出版社、出版日期、页码等)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生于1788年2月22日,诞生地是波兰但泽市海利原修德拉瑟117号。
他父亲名叫海因利希•佛罗里斯(Heinrich Floris,1748年生),母名约哈娜•亨利得(Johafina Henritte,1766年生)。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目录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二、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三、一花两叶,同途殊归---王国维、鲁迅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差异与叔本华、尼采四、结语:“悲”的人生哲学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王国维和鲁迅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引人注目的大人物。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和心路历程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显学。
不过有一个现象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就是尽管郭沫若早在六十年代就说:“我时常这样想,假如能够有人细心地把这两位大师作比较研究,考核他们精神发展的路径和成就上的异同,那应该不会是无益的工作”,学术界却绝少有人把将两者起来加以比较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撼。
事实上,王国维和鲁迅之间有着很强的可比性。
以经历而言,他们一个生于1877年,一个生于1881年,年龄只相差五岁。
他们同样经历了苦闷而黑暗的少年时代,同在1898年离开他们的浙江故乡,一个前往上海,一个奔赴南京,又相继在1901和1902年东渡日本,先学自然科学,转而弃理从文,更同在赴日前后,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
他们的经历和境遇如此相似,而相似的经历和境遇却没有培育出相似的思想和灵魂。
就在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的1927年,鲁迅却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伟大转变,坦然地高唱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仿佛是火中的凤凰,在壮烈的自焚中获得了鲜美光华的新生。
思考王国维寂寞的自沉和鲁迅壮丽的新生所构筑的惊心动魄的对比,对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必要而有益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王国维、鲁迅人生哲学中“悲观主义”的一面,考察他们在“悲观主义”的“同一性”下所蕴涵的内在重大差别,以及在这种差别的诸多因素中,叔本华、尼采哲学所起的作用。
叔本华现代悲观主义哲学:人一定是痛苦的,但这是最积极的东西
叔本华现代悲观主义哲学:人一定是痛苦的,但这是最积极的东西德国伟大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叔本华,是现代悲观主义哲学、唯意志论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在现代哲学史上雄踞高山之巅峰,开辟了一个哲学的广阔新天地,即便是他在100年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依然让我们读起来如雷贯耳、醍醐灌顶,让不少人惊奇诧异,他提出的许多哲学主张,还不太为世人所知。
而大家都知道,大部分哲学都是乐观的,是鼓励人们的,说人是一定可以过上美好生活的,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因此让人们心存希望。
但是叔本华却反其道,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哲学一定有它的独立行走之路”,而叔本华也就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叔”,与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具有相同性格,只不过是王小波笔下的猪并没有成功开创一种哲学,也没有逃过被宰杀的命运,而叔本华没有去走他的那个时代的“哲学的阳光大道”,而是犹如最勇敢的斗士,另辟蹊径、勇猛战斗,创建了现代悲观主义哲学体系、唯意志论体系。
根据叔本华的观点,虽然人们身边有不幸的事情从天而降的时候,会觉得很偶然,其实这其中充满了必然,叔本华说:“不幸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却是必然的。
”从表面上看,叔本华的哲学确实充满了悲观的论调。
人生就是一个永恒的战斗的过程,打好了这个战役,另外一个战役又接着产生了,每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幸福而战斗。
人的欲望无穷无尽、无边无际、虚无缥缈、阔达广博,旧有的欲望得到满足了,但是这种满足的时间并不会太长,接着人们又会产生新的欲望,从而又再次投入到新的战斗之中,所以根本就无法实现所谓的幸福。
相反地,这就注定人必定是痛苦的,人类的痛苦充满了必然性,这就是自然法则。
叔本华在《论人世的痛苦》中说道,在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任何空间之中,都充满了痛苦和不幸,产生痛苦和不幸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无法满足,大部分产生了一些自身并不真正需要的过多的欲望。
作为在全世界享有崇高声望的哲学家,叔本华对各国古今哲学思想之中的精华进行了有效的过滤和汲取,他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哲学巨臂身上吸收的营养尤为丰富。
浅谈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
论文提要王国维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在学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其哲学思想上来看,他深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悲剧观。
本文对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进行探讨,以及对它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
浅谈王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的风雨飘摇中。
面对着政局的动乱,文化的多元纷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被王国维所接受,并与其自身的坎坷经历、以及与传统文化中悲观厌世哲学所交汇,形成了王国维所固有的悲观主义哲学。
王国维重视引进西方哲学,促进了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认识。
关键词: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王国维的一生充满着“悲情”,这种“悲情”在他的代表作《红楼评论》、《人间词话》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可以说他的思想深处受叔本华的影响,并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人生实践上产生深刻的影响。
悲观主义人生观一直伴随着王国维的始终,使他成为中国大地上第一个悲壮的实践者。
一、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之成因从王国维思想的内因出发,王国维的这种悲观主义人生观离不开其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
而从外因来看,他受西方思想特别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尤为的重要。
(一)独具的忧世情怀与忧生情结忧世、忧国情怀在他的早期思想中比较突出。
王国维先祖忠勇壮烈,为国捐躯。
其父曾做过县府幕僚,希望作为长子的王国维可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少年时的王国维就曾写下:“差喜平生同一癖,宵深爱读剑南诗”,这已表明了他已经有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安邦济业的志向。
他关心实事,仰慕康、梁,曾为六君子事件有“颇有扼腕,捶胸,搔首问天之慨”。
忧生情结贯穿人生的始终。
王国维幼失母怙,父亲又在外经商从幕,而作为长子身上的责任较重。
加之考科举时多次落第,在《时务报》工作时的诸多不快,长子早逝,与罗振玉绝交等等,这些造就了他悲观忧郁的性格。
王国维在《游通州湖心亭》中写道:“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
据考证,他的《静安诗稿》共27首,其中带“苦”字的就有10首。
第一章叔本华尼采唯意志哲学
第一章叔本华尼采唯意志哲学第一章叔本华尼采唯意志哲学奥瑟 . 叔本华(1788 - 1860)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乃至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
他的主要作品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1841)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句话,既是叔本华主要哲学著作的书名,又是他的全部哲学观点的出发点。
叔本华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表象世界,这是无需论证的。
我们看到的太阳、山川河流,并不是事物本身,它们的存在不过是因为它们作为我的感觉而形成的表象。
表象世界就是现象世界,是"主体----- 客体"的结构,一半是事物本身给予我们的感觉材料,一半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世界的一切都具有以主体为条件、并为主体而存在的性质。
离开观察者被观察物本身是不存在的。
心理的、非生物的、非理性的"自我"是一种盲目的求生存的欲望冲动,即"生存意志"。
这种求生存的意志就是"自我"的本质。
人的躯体是自我生存意志的表现并受其支配,身体的行为是客观化了的意志活动;同时,人的各种器官也是自我的生存意志的外化和创造物。
动物的弱肉强食和本能、植物的适应环境、无机物的反应活动,都不过是生存意志的表露,都是意志以盲目的自然力作用的结果。
意志是主人,理性是奴仆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的本体论观点,是建立在他的反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的。
他认为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一切科学的基础。
只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直观为根据,才能达到对生存意志的认识。
认识或把握生存意志只能依靠生存意志本身,即依靠意志的自我反省、内省、自我体验。
这种非理性的"直觉",是无需理性思维的直接领悟。
人们在亲切的观察中,自失于现象之中,人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直观者和直观本身融为一体,主客体都消失了,达到了"忘物忘我"的境地,理性被超越了,认识在时空之外达到了对本质、对真理的把握。
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_论叔本华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哲学
收稿日期:2002-10-12作者简介:马莉(1962-),女,河南南阳市人,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方面的研究。
意志在世界中的悲哀———论叔本华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哲学马 莉(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200230) 摘要:叔本华作为康德与黑格尔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体系之后另一思想体系的创立者,从意志到欲望、从欲望到幻灭、从幻灭到痛苦和虚无,构成其悲观主义哲学论点的主线,对后世哲学流派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论;悲观主义;影响中图分类号:B 51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2)01-0111-02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是在继康德与黑格尔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体系后另一思想体系的创立者。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以唯心主义为内核,但强调理性的思辩,即通过人的理性,去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叔本华的哲学则强调的是主观意志的作用,即唯意志论。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意志哲学的分析,探索其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根源。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其内容集中了叔本华的全部基本思想。
他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以透过主体为条件,也只对主体存在。
所以,世界是我(主体)的表象。
人可以外在地把自己理解为物体和现象,也可以把自己理解为世界万物的一部分。
而世界万物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超越于空间、时间之外的单一整体意志。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归纳起来有两种,即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
生存意志可以体现到人、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各个方面。
人的生理活动,是意志的客观化和具体化,动植物的生长,磁针指北及物体落地等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意志在起作用。
肉体是意志的产物;血液,是由我们所说的“生命的意志”所推动,在人体造起了血管;求知的意志建立起了脑髓;饮食的意志发育为消化系统。
人们为了食物、为了婚姻、或为了子女所做的艰苦奋斗,其动机不是思想,而是需求生活,或更为丰富的生活的一种半意识的意志,也就是生存意志。
唯意志论——精选推荐
唯意志论唯意志论唯意志论是主张意志⾼于理性并且是宇宙的本质或本体的哲学学说。
特点是公开拒绝科学,宣扬神秘主义。
把意志⾃由和道德现象看作不受客观规律和社会环境制约的东西,⽤意志⾃由来解释宇宙和⼈⽣的各种问题。
其代表⼈物为19世纪德国的叔本华。
此外,尼采、帕格森也是唯意志论者。
在伦理学中,叔本华⽤⾃爱、同情等来解释道德⾏为;尼采⽤“权⼒意志”来论证道德原则和理想。
存在主义的⾃由选择论,也有唯意志论的倾向。
[1]中⽂名唯意志论外⽂名voluntaris产⽣时间19世纪20年代代表⼈物尼采、叔本华流⾏时间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范围欧洲⽬录1 创始⼈2 核⼼思想3 详细介绍创始⼈编辑语⾳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
[2]核⼼思想编辑语⾳意志也是⽣物⽣存和发展的基础,肠胃、利⽖、肌⾁、性器官都是意志促使⽣物发展出来的。
理性是意志的奴仆和⼯具,如没有理性的动物照样⽣存得很好,⼈之初并⽆理性可⾔,只是后来需要体现意志时意志才造出了理性。
但理性是不可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的,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受印度佛学影响较⼤,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才能领悟到意志的本性。
因此⼈的最⾼⽬的是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切,进⼊到空幻境界,这样才能超脱⽣存意志及其⼀切烦恼。
[3]详细介绍编辑语⾳⼀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于理性的唯⼼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
产⽣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物是德国的A.叔本华和F.W.尼采。
叔本华⽤“意志”代替了I.康德的“物⾃体”,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物。
在他看来,世界是意志及其表象,表象上溯到理智,但最终归结为意志,⽽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活⼒,亦即⼀种盲⽬的、⽆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观
课程论文院级:政治与行政学院2011级2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韩晓梅学号:201103140214时间:2013年12月通过写读书笔记,和这个学期对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和西方哲学史评价的学习,还有就是这学期自己看的一些关于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展望》《上下五千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等,下面我将来谈谈叔本华的悲观悲观主义。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摘要:叔本华影响了尼采、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十分欣赏他的作品,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
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
虽然叔本华哲学很多时候被大众理解为悲观主义的哲学,但叔本华在探讨关于人生悲观与痛苦的背后,隐藏着他对幸福的执着追求,至今对于现代繁忙社会的我们依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生存意志悲观主义欲望痛苦正文:叔本华是我喜爱的哲学家之一,他说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叔本华以独特而深入的思考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痛苦,展现了一幅悲观、残酷的人生画卷。
在揭示人生的痛苦方面,叔本华是一个勇者。
因为隐藏在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的,是对幸福最大程度的把握。
他说任何幸福的生活都不应该以快乐多少来进行度量,而应以脱离苦恼的限度——亦即脱离积极的恶事的限度来度量。
这便是叔本华悲观哲学的真谛所在。
下面,我将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背景,思想体系、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再思考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叔本华悲主义的认识。
一.叔本华的哲学背景(一)柏拉图“理念”的理论给养。
罗素说过:“他(叔本华)承认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优婆尼沙昙(奥义书)。
”而“理念”学说显然是从柏拉图那里获取理论资源的。
叔本华在《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中称柏拉图是“神妙非凡的柏拉图”,从中窥见出柏拉图对他的影响。
唯意志主义观点及其内在矛盾_以叔本华_尼采的观点为代表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唯意志主义观点及其内在矛盾陈修佳【关键词】唯意志主义流派叔本华尼采发展观矛盾【摘要】叔本华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目的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尼采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文史哲唯意志主义流派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都曾在人的发展观上作过诸多的阐述。
叔本华的观点及内在矛盾叔本华的观点。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 -hauer ,1788~1860)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开山鼻祖。
叔本华作为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将人的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以“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这两个命题,建构起了其唯意志主义的哲学体系,并以“世界是痛苦的”、“人生就是痛苦”为基本出发点,确立了其人的发展观。
叔本华认为,人为意志所支配,意志的本质是欲望,而欲望是不可能满足的,生命犹如钟摆,总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这就是众生之相。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上,叔本华认为,人活着就是对人生之苦的认识过程。
“我们若再反省一下人生,人生也真是一个毫无收获的插曲,徒然对非存在的平静平添困扰……我们活得越久越能清晰地看到整个人生无不是失望,甚至是一种骗局。
”①在人生目的问题上,叔本华认为活着是一种没有法子的事,如果人们能自己作选择的话,那么,“给我黄金亿万两,也誓不投胎。
”②在人性问题上,叔本华持人性恶的观点,并提出了人性的特征为:残忍、自私、贪婪、虚伪、嫉妒,指出正因为人类本性是恶的,所以人类必须在此世界上蒙受痛苦。
在实现幸福、摆脱痛苦的途径问题上,叔本华开出了他的处世“良方”:修身养性、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献身艺术、欲望升华、忘却悲苦;克制欲望、修习佛教、达到涅磐。
叔本华尼采哲学
第六讲: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都可归在“意志论”哲学名下,确有联系。
但这两种哲学的思想向度却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是完全不同的。
此处先介绍叔本华的哲学,之后再概览尼采的哲学。
第一节、叔本华意志论的悲观人生哲学从年代上看,叔本华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是最早出现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可以视之为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哲学的肇始者。
作为新哲学形态的始作俑者的叔本华,就当时的哲学界情况来说,他是适时来到这个世上的人物,因为传统哲学的思辨体系差不多己在黑格尔那里完成。
但就社会形成新的精神价值取向来说,他降生人世却稍嫌早了一点,因为明确的新的社会精神倾向的形成往往要比旧哲学的实际终结来的晚的多。
1818年,叔本华30岁时就完成了他的新哲学的创立,可沉寂了又一个30年后才被人们发现并引发注意和兴趣。
对此,叔本华大概要千恩万谢地对待1848年全欧范围内那场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正是这场失败革命给资产阶级带来的失落感和颓废情绪,使叔本华那悲切恍然色彩颇浓的哲学迎合了这个阶级的思想情调而被推崇为具有超前预知性的哲学理论,令其名噪德国,继尔名扬欧洲。
他原本预计不可能活着见到的殊荣竟让他有幸领受,然后带着某种欣慰,含笑告别了人世。
一、生平与秩事叔本华的全名是Authur Schopenhaur,生于1778年,卒于1860年,终年七十二岁。
其祖籍是荷兰人,父亲是一个继承祖业的银行家和富商。
父亲性格怪癖,刚愎暴躁,形体不佳,耳朵不灵,但天资甚高,见多识广,知识颇丰。
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尤为偏爱,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英国独具好感。
在政治上,他拥护民权,爱好自由,尊崇独立精神。
叔本华的母亲聪慧漂亮,富有文学才情和造诣,曾出版不少小说和游记之类的作品,是当时德国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懂几国语言。
19岁时与业己38岁的叔本华之父结合,两人除了互倚对方优势维持家庭的完整性之外,没有爱情,貌合神离地共同生活了二十年。
由于叔本华基本秉承了父亲的性格,又嫌其母不够贞洁,因此,几乎终生与母不和。
《外国文学史(下)》 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下)
O 象征主义文学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 纪4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文学流派,分 为前后两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到90 年代是前期象征主义阶段,20世纪初 到40年代为后期象征主义阶段。
O 前期象征派产生于法国,从19世纪中 叶开始流行的唯心主义是它的哲学基 础。
O 塞缪尔•巴特勒最大 的特点是好争论,一 生写过许多论争文。 巴特勒有两部传世作 品:《埃瑞璜》 (1872)、《众生之 路》(1903)。
O 约翰•罗斯金(1819— 1900)是英国著名的学 者、作家、艺术评论家, 也是前拉斐尔派的重要 理论家。
O 主要著作有五卷本的《现代画家》 (1843—1860)、《建筑的七盏灯》 (1849)、《爱丁堡讲演集》 (1853)。罗斯金一生有两大贡献: 一是弘扬美的意义,一是开展社会批 评。
O (二)法国文学 O 自然主义作为文学流派产生于以左拉
为代表的梅塘集团,但是自然主义的 发端却始于龚古尔兄弟。从第一部作 品起,他们就试图在作品中反映整个 社会的风貌。
O 1865年发表的《杰米妮•拉塞特》着 重从心理疾病的角度来描述一个女仆 的不幸生活。
O 龚古尔兄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偏重 于表现个人因素对人的生活的决定性 作用,这些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身体、 生理和精神条件。他们最早把生理学 引进了小说,研究疾病与情绪的关系, 这为自然主义小说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O 梅瑞迪斯出过9部诗 集,主要诗集有《现 代爱情》(1862)、 《释读大地》 (1888)、《释读生 活》(1901)等。
O 1879年,梅瑞迪斯因发表《利己主义 者》而确立了其在文坛上的地位。其 他小说还有《哈里•里奇曼历险记》 (1871)、《喜剧人的悲剧》 (1880)、《十字路口的戴安娜》 (1885)、《奇特的婚姻》(1895) 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为代表的一种唯意志论哲学体系。
悲观哲学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悲观哲学。
以叔本华。
尼采等哲学家为代表的一种唯意志论哲学体系。
悲观哲学家认为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
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缺乏信心。
它强调人生的意义。
为人类探索自身存在价值作出了贡献。
中文名,悲观哲学。
人物,叔本华。
尼采。
属性,唯意志论哲学体系。
悲观哲学理论。
以叔本华。
尼采等哲学家为代表的一种唯意志论哲学体系。
悲观哲学家认为人类行为的正面动机。
或对人类经营过后而得出正面结果缺乏信心。
它强调人生的意义。
为人类探索自身存在价值作出了贡献。
最大的悲观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如同上好铉的钟。
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
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他认为因为人有意志。
所以就会有欲求和渴望。
而欲望只会带来痛苦。
因为如果人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
这是痛苦的。
要实现任何一种欲望的过程。
都要遇到无数的麻烦和困难。
这也是痛苦的。
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
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
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
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
满足了一些。
其他的也满足不了。
旧的欲望刚刚实现。
新的欲望又产生了。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
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
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还把人生道路比喻成是一条铺满识热火炭的“环形轨道”。
人生就是绕着跑道一圈又一圈地奔跑着。
双脚踩在自热的火炭上面。
在跑道中间只有几处清凉的落脚点被看作是幸福的地点。
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奔跑。
总期望或许确实能碰道那清凉的地方。
获得片刻的幸福的感觉。
然而人们最终还是倒毙在炭火中。
面对痛苦的人生。
应该怎么办?叔本华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他认为要把自己的意志高高地挂起来。
不让它接触任何东西。
在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最大的冷漠。
不再有任何愿望。
叔本华克治生理欲望的办法是把它高高地挂起。
不让它接触任何东西。
这与宗教的出家。
避世的办法差不多。
但是它比宗教还要更悲观。
因为宗教禁欲的目的是为了能得到根本的解脱。
尽管是虚无的。
但总是有一种幻想。
而叔本华认为欲望根本不可能有排除的希望。
连幻想都没有。
完全是走投无路了。
真是够悲观的了。
在一定程度上。
叔本华接过康德批判主义的旗子。
认为借助理性概念。
范畴等来进行认识的科学和哲学。
永远只能及于现象而不能达到自在之物。
但他强调。
自在之物之于人的道德又是不可缺少的。
叔本华用两个命题来表达他的世界观:“世界是我的表象”。
“世界是我的意志”。
他认为。
现象世界的一切都只是我的表象。
而世界“实际存在的支柱”则是我的意志。
人们对表象的存在和关系的认识。
都必然地归结于某种形态的“根据律”。
或存在的。
或变化的。
或行为的。
或认识的。
而作为世界的本质存在和运动。
是任何认识能力都不可企及的。
只能凭直觉感知。
这就是生命意志的存在和运动。
它是一切表象存在与活动的根据。
生命意志创造一切。
把它说成是一个绝对应为的宝座” 。
叔本华强调。
道德义务不能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因为人的本质并不在理性而在其生命意志。
由于任何以意志为根据的行为都只能是利己主义的。
因此。
道德义务只能建立在正当与爱的基础上才可能。
而这必须以生命意志的压抑为代价。
他说:“对我们自己的义务如同对别人的义务一样。
必须被建立在正当和爱的基础上。
而他们自己的义务建立在正当的基础之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自明的基本原则是:意志所准。
所作无害。
因为我所做的总是我愿意的。
因而。
我对我自己所做的也仅仅是我所愿意的。
而非别的什么;因此也就不会是不公正的” 。
换言之。
在叔本华看来。
人的行动是基于自身的意志的。
无所谓正当与否。
行为的道德性质是被赋予的。
而义务并不是建立在人的意志之上的东西。
因而不可能成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德性。
叔本华认为。
意志是绝对的。
意志自由不依赖理性。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一种意志的活动。
但对意志活动。
我们也应该区分为作为意志客体化显现的行为和生命意志本身。
只有生命意志本身才是无根据的。
绝对的。
自由的。
而意志活动则是有根据的。
对引起的。
相对的。
这样。
在叔本华看来。
虽然意志本身是绝对“自主自决”的。
但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不自由的。
因为“个体的人。
人格的人并不是自在之物的意志。
而已经是意志的现象了。
作为现象就已被决定而进入现象的形式。
进入根据律了” 。
因此。
尽管人们有许多预先计划和反复思考。
可是他的行动并没有改变。
它必须从有生之初到生命的末日始终扮演他自己不愿担任的角色。
同样的也必须把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剧情演出到剧终。
叔本华说:人的生存“必须不停地跳跃疾走在由灼热的煤炭所圈成的圆周线上”。
永无止境却又不能不如此地走下去。
正这因为叔本华认为人生的宿命是意志活动的必然性。
所以他反对把人的幸福和快乐满足当作道德的基础的传统观点。
而认为幸福或快乐与道德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反。
叔本华认为。
道德行为本身意味着对个人幸福的否定。
意味着行为者必须要忍受更大的痛苦。
或者说。
道德就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和牺牲。
因为道德行为作为一种为他的给予。
是与生命意志的本性背道而驰的。
叔本华采用了霍布斯的逻辑。
认为道德的产生是由于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为了使人类个体行为和关系避免冲突。
更好地维护人类整体的生存意志。
人们便在相互间形成了道德观念。
由于叔本华把生命意志本身绝对化。
神秘化。
并使之与现象的个体人生相隔。
而且把道德视为个人自我的生命意志的否定形式。
因而他必然导致悲观主义的结论。
在叔本华看来。
人的本质在于其生命意志的不断追求。
人这个生命个体。
作为客体化的生命意志。
“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
需求。
欲望和追求就是人的生命。
人的欲望最基本的有二。
即个体自我生存的愿望和人类自我发展的愿望。
人的欲望源于需求。
需求就是匮乏。
就是不能满足的痛苦。
由于欲求不断。
需要不止。
因而人生也就是痛苦不止。
叔本华说:“欲望是经久不息的。
需求可至于无穷。
而所获得的满足都是短暂的。
份量也扣得很紧。
何况这种最后的满足本身甚至也是假的。
事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欲望立即又让位于一个新的欲望。
前者是一个已经认识到的错误。
后者还是一个没有认识到的错误” 。
这样。
人生就永无快乐可言。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会因一时的纵情享乐所陶醉。
然而梦醒之后依旧饥谗不已。
欢乐如烟云。
而相随的仍是空虚。
烦恼和痛苦。
烦恼源自无穷的生命欲望与有限满足于之间的间距;痛苦则是不能实现目的的自然反应;空虚则源于欲望短暂满足后的无聊。
在叔本华看来。
人生除了痛苦。
便是虚无。
换言之。
痛苦就是生命的本质。
而且。
意志现象愈臻于完善。
痛苦就愈烈。
植物没有感受。
也就无痛苦感;动物的感觉能力有限。
痛苦也就是相对的;唯有人。
作为生命意志客体化现象的最高阶段。
也是最痛苦的。
而在人之中。
天才又最为痛苦。
当人们甘于痛苦之后。
所剩的又只是一个巨大的无聊。
所以。
叔本华说。
人生就象一个“钟摆”。
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
永无休止。
既然痛苦是生命意志本身的必然产物。
那么。
要解脱痛苦就只有否定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
解脱痛苦有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艺术的“观审”达到暂时放弃自己的生命意志的解脱;一是通过禁欲彻底否定生命意志来求得永久的解脱。
叔本华认为。
艺术是人们解脱痛苦的良方。
人们通过艺术活动而进入审美的“纯粹观审”。
沉浸于对艺术的直观中。
生命便进入了忘我的超然境界。
使自我的主观性“自失”于艺术对象的观审之中。
这样。
个体就可暂时超脱自我生命意志的缠绕。
逃离痛苦的大海。
为此。
叔本华把艺术称为生命意志的“清净剂”。
并认为。
建筑美和自然美是最基本的观审。
悲剧则是最高的观审。
而音乐则是最深沉的观审。
不过叔本华强调。
艺术观审只具有一时之效。
悲观一旦人们从艺术的观审中回醒过来。
作为生命意志的存在和关系又重新套到人们身上。
痛苦的折磨又重新开始。
因此。
人们不能指望靠艺术来净除永生的痛苦。
要净除永生的痛苦。
必须彻底否定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
这就需要以禁欲乃至死亡的方法来摧毁生命意志。
叔本华说。
禁欲就是“故意的意志摧毁” 。
由于只要生命存在。
“整个生命意志就其可能性说也必然还存在。
并且还在不断挣扎着要再进入现实性而以全部的炽热又重新燃烧起来” 。
所以。
惟有禁欲和死亡才能彻底挣脱生命意志的桎梏。
摆脱痛苦的人生。
叔本华认为。
禁欲是基于对生命意志本质的顿悟和意识。
它有一些最基本的方式。
即自愿放弃性欲。
甘于忍受痛苦和绝食自尽。
叔本华说:“因为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
是一切欲望的焦点。
所以。
我把生殖器官名之为‘意志的焦点’。
不独如此。
甚至人类也可以说是性欲的化身。
因为人类的起源是由于交媾行为。
同时两性结合也是人类‘欲望之中的欲望’。
并且。
唯有借此才得以与其它现象结合使人类绵延永续” 。
所以。
自愿放弃性欲是对生命意志的首先否定。
也是告别痛苦人生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
叔本华强调。
痛苦既是生命意志带来的苦果。
也是人生苦难的“净化炉”。
人们只有佛教教导的那样。
甘于忍受现实人生的煎熬。
达观恬淡。
才能真正彻悟到绝望人生的底蕴。
进而自觉地超脱痛苦。
进入“寂灭中的极乐”。
但是。
根本否定生命意志的唯一绝对有效的方法。
则是自愿绝食死亡。
这种“自杀”是一种不同于普通一般的自杀。
它不是从生命意志中产生的。
而是一种“完完全全中断了欲求。
才中断了生命”的行为。
当人达到这一步。
也就消解了痛苦。
宣告了无聊人生的终止。
而剩下的就只是一个虚无。
“随着自愿的否定。
意志的放弃。
则所有那些现象。
在客体性一切级别上无目标无休止的。
这个世界因之而存在并存在于其中的那种不停的熙熙攘攘和蝇营狗苟都取消了;一级又一级的形式多样性都取消了。
随意志的取消。
意志的整个现象也取消了;末了。
这些现象的普遍形式时间和空间。
最后的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都取消了。
没有意志。
没有表象。
没有世界。
……于是留在我们面前的。
怎么说是那个无了。
无是悬一切美德和神圣性后面的最后鹄的。
……” 。
这样。
叔本华就从悲观主义“自觉地”过渡到了虚无主义。
从而应验了尼采的那句“悲观主义乃是虚无主义的前期形式”的断言。
发展。
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尼采是坚决反对的。
虽然叔本华用意志来说明世界和人生。
强调艺术之于人生的意义。
都给了尼采极大的启发。
但在根本上。
尼采是把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视着比旧形而上学“更贫乏一个等级。
不再拥有解释。
创造虚构的能力”的消极虚无主义的。
在尼采看来。
消极虚无主义是需要而又无能虚构一个“真正的世界”。
又没有勇气接受现实世界的结果。
它往往是“理想主义”作祟的产物。
尼采说:“如果说一个哲学家可能是虚无主义者的话。
那么他便是。
因为他在人的一切理想背后发现虚无。
甚或不是虚无。
——而只是毫无价值。
荒谬。
病态。
懦弱。
疲惫的东西。
从饮干的人生酒杯中倒出的各种渣滓……” 。
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最终发现的。
就是那个巨大的“无”。
尼采指出。
悲观主义作为消极虚无主义。
源于它对生命的否定。
“出现悲观主义的原因”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