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的新思路_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

合集下载

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合肥市滨湖新区规划与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摘要:新区发展正在中国各大城市蓬勃兴起,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决策者和城市规划者关注的焦点。

作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前沿阵地,滨湖新区是提升合肥形象与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但由于建设经验不足、城市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较差等原因,滨湖新区已经出现了多方面的发展难题。

本文将依据城市规划中的经典之作——雅典宪章,探讨滨湖新区开发与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合肥市滨湖新区,开发与建设,雅典宪章,问题与解决途径1.发展背景合肥是中部省会城市中最靠近长三角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著,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2006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1073.8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城市人口258万人,城市化率55.8%。

相对自身而言,合肥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仍然靠后。

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必须置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

各国城市化的实践表明,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比小城镇要具有明显的优势。

合肥依傍巢湖,而后者的生态资源优势和通江达海的区位特点,十分适合建设一个风景优美、交通发达的生态新区,因此,建设滨湖新区,打造通江达海的安徽“浦东”是合肥乃至安徽省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选择,此举必将进一步优化各种资源配置,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合肥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合肥在中部率先崛起的目标。

图1 滨湖新区方位图2.滨湖新区基本概述滨湖新区位于合肥主城区南部,南依巢湖,北靠二环南路,西接上派河和合安高速、东临南淝河,规划总用地面积196.9平方公里。

其核心功能是行政办公中心、商务文化会展中心、省级休闲旅游基地、居住综合新区等。

形象定位是合肥的城市名片,合肥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体现滨水的、生态的、现代的、地方的空间形象。

合肥滨湖新区滨湖沁园小区规划案例分析

合肥滨湖新区滨湖沁园小区规划案例分析

合肥滨湖新区滨湖沁园小区规划案例分析对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居住小区模式的置疑不论是邻里单位模式,还是以之为原型的居住小区模式,都是建立于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上,是功能至上理念下的产物。

作为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组织结构的基础,邻里单位过分注重功能,注重公共交通与居住的分离,注重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与条理性,试图以良好的形体环境重塑人的社会生活。

应该看到,在从邻里单位理念上发展起来的小区模式中,屈从于汽车交通的需要,以公共设施服务及其半径限定居住人口规模的方法把居住空间的主体——人置于从属的地位,忽视空间规模及范围与人的认知和控制能力之间的关系,人不得不屈从于物质环境。

小区模式等级化的组织结构,把居住空间机械地分解为住宅、道路、服务设施、绿地等一系列子系统,道路宽度、绿地大小、服务设施规模,根据等级层层分解、逐级缩小,从而将各个子系统分解成的等级化的树形结构,这种树形结构排除了居住、交通、休闲、服务等空间的综合交叉,无法与居民生活的多元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网络化结构相符合,泯灭了物质形态与社会网络、人文关系间的对应。

小区模式所采用的先验结构,不论是“小区-组团-院的组织结构”还是“小区-院落”的二级结构,它们既定的结构和自上而下的规划方法使居住小区在形体环境和规模彼此相似的同时,失去了不同居住小区与各种类型居住人群之间应有的差异。

从本质上讲,以邻里单位为原型的小区模式忽视了人对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单纯注重物质形体美学及其物质形体的功能结构。

因此当物质环境得以完善、再进而追
求居住空间更多的精神层次内涵的时候,小区模式就明显地表现出先天不足,难怪在现有居住小区中,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居民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关于合肥滨湖新区规划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_张亮

关于合肥滨湖新区规划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_张亮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策论园地关于合肥滨湖新区规划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张亮(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摘要]“滨湖新区”的概念于九十年代中后期提出,本世纪初进入实质性的讨论阶段,“十一五”规划正式将其落实到实施阶段。

对于滨湖新区的建设,争论颇多,笔者认为争论中提到的利弊因素,应该都是客观的,但新区的建设具有客观历史必然性,也是合肥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滨湖新区理论实践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带,因淝河之水穿流汇合而得名,经过建国后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由建国初的四五万人口、城区面积2.14平方公里的一个残破不堪的小城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城市,截至2003年,合肥市区现有人口150多万,建成区面积150平方公里城市空间结构以风扇形城市用地为基础,将城市划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5个用地组团,各组团之间保持以绿地、河流农田等生态用地为隔离带[5](P254)。

实践证明,这种布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安排,也使城市发展富有弹性。

在原有规划中充分利用旧护城河水域,将其发展成环城绿化带,同时在城市东南、西北、东北也规划了大片绿地楔入城市;在城区近郊有紫蓬山和巢湖作为城市的后花园,形成独特的园林城市。

一、合肥城市空间拓展的必要性1、以城市区域化为动力,构建省会经济圈“当今的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以城市--区域一体化参与不同区域层次的竞争,强化了“大城市化”在城市化战略中的地位,这一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

”作为安徽的省会,合肥的首位度与其省会身分并不相称,下表是合肥与相邻省份省会在城市人口、经济总量及人口密度的相关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七个省会城市中合肥人口数、所占该省人口比例、GDP总量均最低,GDP所占的份量仅高于济南,位列倒数第二(但GDP量却只是济南的三分之一强),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均不够理想。

文本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精品文档16页

文本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精品文档16页

目录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规划区定位用地布局和控制 (2)第三章土地使用和兼容控制 (3)第四章地块划分和规划指标控制 (4)第五章建筑间距、限高、后退红线距离 (6)第六章四线规划控制要求 (6)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7)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8)第九章城市设计引导 (8)第十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9)第十一章综合防灾规划 (9)第十二章竖向规划 (9)第十三章环境保护控制 (9)第十四章附则 (9)附录 (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是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金融服务中和旅游会展度假中心,是环巢湖旅游线路的启动区。

为全面发挥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的功能和作用,打造合肥市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和引领区、提升城市形象的标志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代表区,特编制《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岸线核心区地块控制详细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位于巢湖北岸,以滨湖核心为依托,由上海路—杭州路—衡山路—云谷路—湖南路—珠江路—环湖北路形成的,呈近似三角形的地块。

南临塘西河公园,西南面是北涝圩。

规划区内总用地 6.28公顷。

以上范围内的各项土地使用和新建、改建建筑活动均应按本规划进行。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国家主席令第74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国务院令第256号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9)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19年建设部令第146号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9年)6、安徽省地方标准《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DB347、《合肥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2019年修改)8、《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9、《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7号)10、《合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9年)11、《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9年)第四条规划原则1、深化总体规划,落实规划指标。

合肥市滨湖项目及物业发展定位分析报告

合肥市滨湖项目及物业发展定位分析报告

合肥市滨湖项目及物业发展定位分析报告一、项目背景合肥市滨湖项目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是合肥市的新兴发展区域。

该项目占地面积较大,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

在合肥市的规划中,滨湖新区被定位为综合性新区,将成为合肥市政府的中心区域和经济中心。

滨湖项目的开发,将有助于推动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

二、项目定位1.经济中心:滨湖项目将被打造成合肥市的经济中心,引进大量优质企业和项目,吸引资本和人才流入。

通过产业聚集、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提升滨湖项目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2.居住中心:滨湖项目将建设高品质的住宅区,提供丰富的生活配套设施和服务,满足人们对优质居住环境和便利生活的需求。

注重生态环保和景观设计,打造宜居的居住区域。

3.文化中心:滨湖项目将注重文化建设,打造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软实力。

通过建设文化场馆、艺术街区和文化公园,培养人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观念。

4.教育中心:滨湖项目将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引进优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通过打造高水平的学校和教育基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5.创新中心:滨湖项目将注重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引进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打造创新创业的孵化环境和平台。

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服务,吸引创新创业者和投资者,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

三、物业发展定位1.高档住宅:滨湖项目将建设高品质的住宅区,打造出高档住宅项目。

注重建筑设计和户型布局,提供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

通过物业管理和服务,提供优质的居住体验,吸引高收入人群和高净值人群购买。

2.商业综合体:滨湖项目将建设商业综合体,引入品牌商业和特色店铺,打造出多功能的商业空间。

注重商业规划和格局布局,提供丰富的购物、娱乐和餐饮体验。

通过营销策划和品牌宣传,吸引消费者和品牌商家入驻。

3.商务办公:滨湖项目将建设商务办公楼,打造出高端商务办公区。

注重办公环境和设施,提供便捷的商务服务和办公支持。

现代城市更新及新区建设的启示--以合肥滨湖新区为例

现代城市更新及新区建设的启示--以合肥滨湖新区为例

兴策 略 中[ 1 ] 。当时西 方 发 达 国家 正 经历 着 全 球 产业 链 的转移 , 导致 了 旧工业 区人 口流失 、 城 市衰落 , 为 发 展城 市经 济 , 恢 复 旧城 活 力 , 西 方各 发达 国家 争 相 制 定城 市复 兴计 划 , “ 城 市更 新” 的概念 开始 受到关 注 。 最初 的更新 活动 最 主要 的手 法是 推倒 重 建 , 其 弊 端很快就暴 露 了, 这种机械 的物质 环境更新 , 破坏 了城 市原有社会 肌理 和 内部 空间 的完 整性 , 而受 到 广泛 的 质疑 和反思 。根据二 战以来英 国城市 发展 与城市 问题 的分析 , 将“ 城市更新 ” 定义 为 : “ 用 一种综合 的、 整 体性 的观念 和行 为来 解决 各 种各样 的城市 问 题 ; 应 该致 力 于在 经济 、 社会 、 物质环境 等各个方 面对处 于变化 中 的 城市 地区做 出长远 的 、 持续性 的改 善和 提高” 。人 们对
大规模使用无疑对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汽车缩短 了地域之间的距离 , 为城市居民争取了时问的同时却
对 城 市结构 、 环境、 文 化 等 造成 了不 良的后 果 。为 了 匹配 大规模 的 汽车流 量 , 城市不 得不 大规模 建设 高 速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2 9 ; 修改 日期 : 2 0 1 3 — 1 2 — 起 、 发展及释义
“ 城市 更新 ” 一 词最 早 出现 在英 国 的 旧工 业 区 复
路、 宽马路 和停 车场 , 这 些 用 地 面 积 巨大 的 设施 占用 了城 市 的开 敞空间 , 割裂 了城市 , 阻 隔 了人 流 , 使 城市
失 去了原 有 的文化 内涵 和人情 味 。

085.城市新区空间发展中的建设时序初探 ——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

085.城市新区空间发展中的建设时序初探 ——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

城市新区空间发展中的建设时序初探——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周颖摘要:城市空间建设时序是指城市空间按时间划分阶段向外拓展和开发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时序的引导与控制即是对各发展阶段中的各项要素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

城市新区作为当前城市空间蔓延而出现的新的增长区域,对其发展时序进行探究与规划,有利于新区空间规划方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更加有序、高效。

本文以城市新区空间发展为切入点,探究建设时序与城市新区空间发展的相互关系与建设时序的影响因素,并且通过对合肥市滨湖新区近些年来空间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与总结,进而提出在城市新区空间发展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建设时序的重要性以及制定空间建设时序时注重重要生长点的选择、空间拓展路径的选择、空间发展的阶段划分、土地开发方式的选择、空间发展的弹性空间预留等相关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新区,建设时序,空间,生长点,滨湖新区1引言近些年,随着城市化发展地不断推进,城市逐步向外部空间扩展建设新区,新区空间又进一步无序蔓延发展,形成了普遍的土地粗放式开发模式。

这一现象突出地反映了当前部分城市空间建设存在的时序混乱问题。

而就城市空间发展的不平衡律来说,城市空间在各个层面和尺度上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均衡增长,它们存在先后的时序问题。

想要推动城市空间特别是新区空间渐进有序地发展,就要通过规划制定空间发展的建设时序,实现新区空间合理而有序地增长。

2建设时序与城市新区空间发展的关系2.1概念界定城市新区是伴随城市郊区化而发展出现的,是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各类新城市地区的高级形式,是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功能、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城市新区空间上呈现出规模较大,空间拓展速度较快,与中心城区空间关系密切等特征。

建设时序是指城市片区整体建设项目按照时间顺序划定实施阶段和实施步骤,其是以现实发展状况为基础,依据整体方案的实施逻辑和具体的实施条件制定的。

一般来说,先是存在建设项目的整体空间方案,而后确定建设时序。

城市新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空间建设时序受以下几点因素影响:(1)城市片区在整体城市空间中的定位与职能。

合肥滨湖新区规划

合肥滨湖新区规划

合肥滨湖新区规划合肥滨湖新区是合肥市的一个新发展区域,位于合肥市北部,毗邻长江和滨湖公园,是合肥市的重点发展区域之一。

滨湖新区规划面积达到了700平方公里,将成为合肥市未来的城市发展核心区域。

滨湖新区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一个现代化、开放式的城市生活区域。

首先,新区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新区将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建设高端产业园区和创新创业基地,提升新区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新区还将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和落户。

其次,滨湖新区将建设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中将新建道路、地铁线、公园绿地等基础设施,方便居民的出行和生活。

同时,也将增加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新区还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园林绿化、湖泊修复等措施,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区。

再次,滨湖新区将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社区。

规划中将建设集住宅、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社区,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社区将规划成健康、宜居的居住区,配备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提供便利的社交和休闲娱乐场所。

新区也将注重社区间的连接,通过步行和自行车道的建设,提倡低碳出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最后,滨湖新区将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

新区将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体系,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人才来到新区工作和生活。

新区将建设科研机构和高校,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同时,新区还将积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居民的素质和技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总之,合肥滨湖新区的规划目标是打造一个现代化、开放式、宜居的城市生活区域。

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先进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新区将成为合肥市的发展新引擎,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最终:合肥滨湖新城整体规划

最终:合肥滨湖新城整体规划

功能构成策略——优势产业集聚,服务功能集聚,多元功能复合;集聚长三角区域性




功能,突出城市科技优势功能。
以建设滨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 目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以环巢湖国
家级旅游区为载体,形成长三角区域
性特色功能的集聚,包括会展中心、 省级旅游基地、会议中心、大型主题 公园、区域型总部研发基地、徽商论 坛等,并实现各功能的融合互动。




公共交通规划: 1、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一横一纵 两条轨道线 2、BRT系统 3、大站公交线:补充BRT系统网 线不足的问题 4、区内环形交通线 5、公交枢纽与首末站:规划公交 主枢纽2个,辅助枢纽8个,首末站若干




规划快速路:一横两纵 一级主干路:五横八纵 二级主干路:片区相互联系 的主要道路 次干路:联系相邻片区 支路:满足片区内组团之间 交通联系和短距离交通



轨道交通: 环湖轨道线为远景规划设想, 促进环湖地区开发。

旅游规划


生态保障策略——强调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城市典范








生态规划: 将滨湖区内的水面、湿地、植被 等斑块通过不同规模和结构的廊道相
互串联、贯通,以绿干、绿枝、绿叶
的层级结构构成一个可以循环流动的 网络系统,为城市的持续生存发展提 供基础性的支撑功能的资源和服务。
可以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新区可以积极引进和培育一些工程机械、环保设备、
配套企业。瞄准国际和国内内先进技术资本的转移,吸引电子信息企业落户新区,推进信

滨湖新区规划

滨湖新区规划

滨湖新区规划1. 引言滨湖新区是指位于湖泊或河流附近的新城区。

以滨湖新区为例,本文将对滨湖新区规划进行详细探讨。

滨湖新区规划是为了合理利用滨湖资源,促进区域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规划背景滨湖新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必须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环境保护、交通便捷、居住设施和公共服务等。

滨湖新区规划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2.1 环境保护滨湖新区处于湖泊或河流附近,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丰富。

在规划中,应该注重保护湖泊水质,防止污染源向湖泊排放,加强湖泊的保护和管理。

2.2 交通便捷滨湖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需求,在规划中设置交通枢纽,方便居民前往市区或其他城市。

同时,应优化道路网络,设计合理的交通流线,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2.3 居住设施和公共服务滨湖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居住需求,建设多样化的住宅类型,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同时,应配套建设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店等,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

3. 规划目标滨湖新区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具体的规划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环境可持续发展滨湖新区规划要注重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宜居环境。

3.2 经济发展滨湖新区规划要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3.3 社会服务滨湖新区规划要建设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3.4 城市形象提升滨湖新区规划要注重城市形象的提升,建设美丽的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 规划内容滨湖新区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地域规划滨湖新区规划要确定新区的边界和范围,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区规划等,合理布局各类用地,保障各类功能的协调发展。

4.2 交通规划滨湖新区规划要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确保交通便利性和效率。

我国居住区商业配套规划模式的绩效研究——以合肥市居住区为例

我国居住区商业配套规划模式的绩效研究——以合肥市居住区为例
基金项 目: 合肥 工业大 学 2 0 1 3年 国 家级 大 学 生 创 新 训 练 计 划 项 目( 编
号: 2 0 1 3 1 0 3 5 9 0 5 5 ) 。
4 . 1 居住 区配套商业设施的现状评价 使用评价是反 映该住 区配套商业服务的直接来 源。 本研究 团队 采取问卷 调查 的方式获取小 区居 民对 小区配套商业 的评价。 为
1 研 究 背 景
城市居住区是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 , 其中的配套商业作为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与居 民 E l 常生活息息相 关Ⅲ 。 随着市场经济 的不断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配 套商业的设置也越来越完善 , 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 出一定 的规 律 。 但关 于城 市居住 区配套 商业设施 的绩效研究却很少 , 服务
因 素层
图 1


述空间可达性的直接变量[ 4 1 。它可 以用来衡量某一空 间在整个 筑
空间 网络 中的可达性 , 整合度越高 的空 间与居住 区内部其他空
间的联系程度就越密切 。
绩效是 指小 区内配套商业设施满 足所有居 民 日常 生活所需 的
能力和便捷性 。 本文创新性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空间句法对这



l S e l e c t i o n l l S e l e  ̄o n
2 0 1 5年第 3期( 总2 0 3期 )
l{ S e l e c t i o n l s e l e o n
4 . 2基 于空 间句 法 栅 套 商 业 空 间 分 析




2 0 1 5年 第 3期 ( 总 2 0 3期 )

合肥 十佳精典案例赏析

合肥 十佳精典案例赏析

合肥十佳精典案例赏析合肥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项目案例。

本文为您精选了合肥市的十佳经典案例,供您赏析。

一、案例一:合肥政务文化新区合肥政务文化新区位于合肥市南部,规划总面积约为13平方公里。

该项目以“政务、文化、生态”为核心,打造了集政务办公、文化休闲、生态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区。

其中,政务中心、图书馆、大剧院等建筑成为合肥市的地标性建筑。

二、案例二:合肥滨湖新区合肥滨湖新区位于合肥市巢湖岸边,规划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

该项目以生态、休闲、商务为主题,打造了巢湖岸边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中,滨湖世纪金源购物中心、滨湖公园等设施,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案例三:合肥地铁1号线合肥地铁1号线是合肥市首条地铁线路,全长约24.5公里,共设23座车站。

该线路连接了合肥市的南北两端,极大地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提高了市民出行效率。

四、案例四:合肥南站合肥南站是合肥市的重要铁路交通枢纽,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

该站设计新颖、功能齐全,集高铁、地铁、公交、长途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体验。

五、案例五:合肥市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新馆位于政务文化新区,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

该馆建筑造型独特,内部功能齐全,藏书丰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舒适、优雅的阅读环境。

六、案例六:合肥科技馆合肥科技馆位于合肥市中心,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

该馆以科普教育为主题,展示了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展览内容,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

七、案例七:合肥国际会展中心合肥国际会展中心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

该中心拥有多个大型展厅和会议设施,可举办各类国际、国内展览和会议活动,为合肥市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八、案例八:合肥融创文化旅游城合肥融创文化旅游城位于合肥市巢湖岸边,总投资约300亿元。

产城融合与城市新区发展——以合肥滨湖新区为例

产城融合与城市新区发展——以合肥滨湖新区为例

2016年11月刊第31期当代经济摘要: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现代城市新区的拓展更加注重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本文分析了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的内容体系,在总结合肥滨湖新区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即应走经济与文化、社会、生态相融合之路,注重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城市化同步、环境共生与文化打造。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市新区;合肥滨湖新区基金项目:2016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项目,编号:QK201628。

产城融合与城市新区发展———以合肥滨湖新区为例彭玉婷(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51)一、引言城市新区作为城市外延式增长的重要空间载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城市新区的发展经历了以经济特区为导向,到开发区、经开区等各种功能类型的工业园区,再到综合性新城。

城市新区的产业功能经历了由单一性产业功能,到功能性配套,再到高标准、多样化综合功能的演变更替,产业成为综合性新城开发中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并对城市功能的依赖也越来越强。

产城融合作为一个动态演进、转型升级的过程,正成为城市新区发展的目标和趋势。

新区的产城融合是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驱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融合、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城区。

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即将获国务院批准,在新常态背景和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滨湖新区实现产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对推进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促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升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地位,形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的内容体系1、城市新区产业与城市新区功能的融合城市新区产业发展应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成为产业支撑、功能完备的城市新区。

依据新区的功能定位,承接相关产业转移,设立主导产业,并依据主导产业发展配套,完善产业链,注重培育新兴、特色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

2、城市新区产业与城市整体定位的融合城市新区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应符合城市整体的发展战略,如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城市功能定位、城市文化等。

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管理

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管理

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和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与管理是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一个关键方面。

本文将探讨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与管理对城市居住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是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础。

合理的布局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提升居住环境的质量。

首先,教育设施是城市居住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的布局应该考虑到居住区的人口密度和年龄结构,以便为居民提供方便的教育资源。

其次,医疗设施也是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的分布应该考虑到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健康需求,以便为居民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

此外,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商业设施等也应该根据居民的需求进行合理布局,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体育和购物需求。

二、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是保障其正常运行和服务居民的关键。

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监管,及时解决设施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需要与社区居民进行有效的互动。

社区居民应该参与到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中,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议,并与政府部门一起解决问题。

此外,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还需要注重信息的公开和透明,让居民了解设施的使用规则和管理情况,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公正和公平。

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管理的挑战与改进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不断变化,给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政府应该根据居住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及时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政府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监管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

滨湖新区规划 (2)

滨湖新区规划 (2)

滨湖新区规划
滨湖新区是中国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新区,位于市区西南部的太湖湖滨地带,总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

滨湖新区规划了现代化生态新城,旨在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滨湖新区的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现代产业:滨湖新区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和项目落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 建设生态环境:滨湖新区将保护和修复太湖湖区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质水量,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

3. 建设智慧城市:滨湖新区将推进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4. 建设宜居社区:滨湖新区将注重居民生活品质,规划建设配套完善的社区设施,推进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

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5.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滨湖新区将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包括道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扩建和改造,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便利度。

滨湖新区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发展高地,为无锡市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合肥滨湖新区新城区建设:一个案例的启示

合肥滨湖新区新城区建设:一个案例的启示

合肥滨湖新区新城区建设:一个案例的启示合肥滨湖新区新城区建设:一个案例的启示作者:宋宏来源:安徽日报添加日期:13年05月21日当下中国正在发生有史以来人口转移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

适应这一进程,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近年间剧烈扩张,更有众多城市实施了新城区开发。

安徽作为工业化、城镇化高成长性的省份,设想到2015年城镇化率超过50%,2020年接近60%,2030年接近70%,为此将着力建设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区域性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显然,这都涉及到新城区开发建设。

那么,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发建设新城区?笔者在合肥滨湖新区调查时感到,该区的开发建设经验值得探究,其建设理念与开发效率给人以有益启迪。

合肥市滨湖新区从2006年11月开始建设,到2012年累计投入486亿元,建成区面积达18.21平方公里,主要道路网围合面积达32平方公里,相当于新建了两个合肥老城区;城市绿化覆盖率55.8%,原有不良的生态环境经过高效整治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一大批高端现代服务业入驻,正在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常住人口已超过36万人,一座基础设施趋于完备、产业和社会事业初具规模、居民安居乐业、城湖和谐共生、人气快速汇集的湖畔新城拔地而起。

纵览新区的城市形态和建设速度,总使观者赞赏和惊叹。

探究其开发建设轨迹,我们可以发现,秉持与践行产城一体化开发和生态型城区建设的理念,是滨湖新区突出的成功之道。

追溯新城开发的国际经验和理论,新城理论起源于阿伯克比(PatrickAbercrombie)在1940年完成的大伦敦规划,该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在已显“城市病”的大城市周边新建一批卫星小城市,以分散人口、工业和就业,形成组团式的城市区,强调新城建设必须是人口居住与产业发展同步。

在以后的各国城市化演进中,新城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在空间规划和开发建设上形成了许多创新理念。

然而,阿伯克比的新城理论把人口居住、产业发展和就业紧密结合为一体的理念仍然是不可颠覆的基本指导理念。

住宅小区规划中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议

住宅小区规划中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议

住宅小区规划中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议一、引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住宅小区规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规划不仅要考虑住宅本身的设计和建设,还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对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住宅小区规划中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议。

二、教育设施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充分考虑教育设施的布局是必要的。

应该在住宅小区附近规划建设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以满足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

此外,还可以考虑在住宅小区内部规划建设一所社区学院,为居民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这样的布局可以方便居民的教育需求,减少他们的出行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三、医疗设施医疗设施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应该考虑在附近建设一所综合性医院,以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此外,还可以考虑在住宅小区内部规划建设一些社区诊所,提供常见病的诊疗服务。

这样的布局可以方便居民就医,减少他们的出行成本,提高就医效率。

四、文化娱乐设施文化娱乐设施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重要的一环。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应该考虑建设一个公共图书馆,为居民提供阅读和学习的场所。

此外,还可以规划建设一些文化活动中心,如剧院、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的场所。

这样的布局可以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五、体育设施体育设施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应该考虑建设一个综合性体育馆,供居民进行各类体育活动。

此外,还可以规划建设一些运动场所,如篮球场、足球场和网球场,为居民提供日常锻炼的场所。

这样的布局可以促进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凝聚力。

六、商业设施商业设施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应该考虑建设一个综合性商业中心,为居民提供购物、餐饮和娱乐的场所。

产城融合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合肥市开发区为例

产城融合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合肥市开发区为例

产城融合视角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合肥市开发区为例黄根生;冯四清【摘要】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配套作为“产城融合”的重点,是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开发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合肥市区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现阶段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问题总结,进而提出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思路和方法,为同类型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6【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产城融合;经济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策略【作者】黄根生;冯四清【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23060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 引言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发生了跨越式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中国的城镇化得以快速发展.20世纪末,全国各地兴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建设,这一变革加速了各地城市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能量和活力.基于此背景,发展基础较好的开发区逐步从单一功能结构的产业园区向功能复合型的城区转型.在发展过程中,“产城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配套作为“产城融合”的重点,是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完善开发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减少其与城市在生活质量上的差异,提高生活品质,推动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产城融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本研究以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经开区)为例,通过调查合肥经开区现阶段公共服务设施的状况,并与合肥市城区做对比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建议,为同类型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供参考.2 研究概况2.1 研究区域概况合肥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4月3日.2000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有合肥出口加工区和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合肥经开区由南北两区组成,实有人口53.2万人,设高刘、海恒、锦绣、莲花、芙蓉、临湖6个社区(镇),“大学城”聚集本专科院校17所(含211高校2所),在校大学生15万人.“十二五”期间,合肥经开区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三项经济指标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十强,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219家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13位.2016年,合肥出口加工区位列全国第6位.2.2 解读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是在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开发区发展的基础上,将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商业、社会福利等服务功能逐步融入开发区,形成功能复合的城市开发区,以达到产、城、人三者之间融合[1].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供给是促进“产城融合”的核心所在,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跟进,可有效打破传统开发区以工业为主导发展的格局,使开发区的居民、工人、学生在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享有与城区市民一样的权利,从而实现开发区的“产城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3 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统计分析目前,商业设施基本上由开发商根据市场需求来布置,本次调研侧重于合肥市城区的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及公共体育四个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统计.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交流,整体性的把握了合肥市城区文、教、体、卫设施的基础情况.此外,通过实地考察,网络资料搜集,掌握了最直接、真实的现状资料,为后续分析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3.1 公共文化设施统计分析公共文化设施为独立占地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设施内容主要包括5项:(1)图书馆类设施:主要包括省市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等;(2)文化馆类设施:主要包括省市级文化馆、区县级文化馆;(3)其它文化类设施:除文化馆以外的群众文化活动类场所,分为省市级别与区县级别;(4)博览文化类设施:主要包括各类博物(展览)馆、美术馆、科技馆、部分开放性文保单位等;(5)艺术文化类设施主要指各类的剧院、剧场.合肥市区共有各类文化场馆59处(见表1).其中:文化馆类设施主要包括3个省直、市级文化馆(省文化馆、市文化馆、合肥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6个区县级文化馆(瑶海区文化新馆、蜀山区文化新馆);图书馆类设施主要包括3个省直、市级公共图书馆(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4个区级公共图书馆;博览文化类设施主要包括省博物馆、省科技馆、市科技馆、市赖少其艺术馆、李鸿章享堂、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安徽名人馆等;艺术文化类设施主要包括5个省属剧院(省黄梅戏院、省徽京剧院、省歌舞剧院、省话剧院、省杂技团),3个市属剧院(合肥大剧院、市长江剧院、江淮大戏院)等.表1 各区(合肥市区)公共文化设施数 (单位:个)图书馆类设施文化馆类设施博览文化类设施艺术文化类设施其他文化类设施包河区31882蜀山区12662瑶海区11111庐阳区23443新站区00000高新区00000经开区00000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三大开发区没有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尤为明显.开发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较为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设施方面的发展,从而造成了文化设施与其辖区常住人口总量不匹配的问题.3.2 公共教育设施统计分析结合合肥市教育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实际需要,将公共教育设施主要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类型(见表2).表2 教育类公共服务设施研究范围研究范围含义学前教育幼儿园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育高中特殊教育面向聋哑盲、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依托于特殊教育学校和“随读班”等据统计,合肥市城区共有学前教育设施387所;义务教育设施317所,其中小学共有210所,初中共107所;高中阶段教育设施30所;特殊教育设施5处,其中包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和4个特教班.表3 各区(合肥市区)公共教育设施数据 (单位: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特殊教育机构包河区64492581蜀山区90432671瑶海区88391651庐阳区61351322新站区2515920高新区159720经开区44201140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见表3),3个开发区教育设施方面相比其他区域较为薄弱,尤其是小学、初中的数量相对较少,分布不合理,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空间不匹配.3.3 公共医疗设施统计分析公共医疗设施体系可分为:(1)两级医疗服务体系,即医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两个服务体系;(2)3个医疗服务层面,即市级、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3个服务层面(见表4).表4 医疗服务设施研究范围配置体系市级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结合合肥市卫生部门提供的数据可知(见表5),合肥中心城区综合医院共有46座,其中瑶海区9座,庐阳区12座,蜀山区9座,包河区12座,经开区2座,新站区2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共127处.表5 各区(合肥市区)医疗服务设施数 (单位:个)综合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包河区1227蜀山区933瑶海区926庐阳区1228新站区22高新区04经开区27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综合医院多集中在二环以内,外围地区较为分散.医疗资源大部分集中于城市中心地区,主要医疗机构均匀分布在二环以内,其中以庐阳区和包河区医疗资源最为密集.老城区的医疗资源较为饱和,开发区却非常薄弱,医疗设施分布不均衡.3.4 公共体育设施统计分析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将合肥市公共体育设施分为市级、区(县)级、街道(乡镇)级3个层级进行统计.分别包括:(1)市级体育设施:服务范围为全市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类型主要包括体育场、体育馆等;(2)区(县)级体育设施:是指服务于一定区域范围的体育运动场所,是市级体育设施的补充.区(县)级体育设施类型主要包括区(县)级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广场等;(3)街道(乡镇)级体育设施:是指服务对象主要为街道内的居民,服务人口规模约在3~5万人左右,设施类型主要包括多功能健身场、街道(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街道(乡镇)体育俱乐部等.合肥市市区省市级公共体育场馆共8处(见表6),此外,环城公园已形成带状体育休闲健身带,主要设施形式为健身路径与健身步道,也可作为重要的市级群众性体育设施.区(县)级体育设施方面,不论从设施类型还是服务半径来看,合肥市区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区级体育设施.合肥市区现状街道级体育设施包括笼式多功能健身场共有10处、街道体育俱乐部4个、全民健身广场15处(见表7).表6 各区(合肥市区)公共体育设施数 (单位:个)省市级区(县)级街道(乡镇)级包河区304蜀山区504瑶海区106庐阳区204新站区003高新区003经开区005表7 各区(合肥市区)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概况街道数量(个)街道级设施数(个)设施覆盖率(%)包河区10440蜀山区12433.3瑶海区14642.9庐阳区11436.4新站区5360高新区4375经开区6583.3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全民健身苑,还是笼式多功能健身场,现有的群众体育设施建设从功能设计与内容开展上都过于单一.从最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来看,尽管目前合肥市市属公共体育设施已全部对外开放,但有限的体育场馆远远不能满足大众体育需求.综上分析可见,合肥经开区产业功能发展较多,而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生活公共配套服务未能及时跟进,公共设施服务匮乏,“宜业不宜居”.这一情况迫使居民绝大部分的公共服务需求依旧要去中心城区解决,这种现象将给城市交通、城市发展、城市效率等方面带来阻碍,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格局不利.4 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策略从本质上说,公共服务设施是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才是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终目标.因此,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能只看公共服务设施的本身,我们还需要考量如何通过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达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目标.4.1 以统筹资源配置为基点构建合理的设施体系充分考虑经开区自身的区位特点,要统筹考虑经开区与合肥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使规划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满足服务需求.借鉴国内先进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配置规划,结合自身情况对合肥经开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等级划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针对市、区、街道及社区进行分级规划、分层规划.基层设施应该更好地与居民需求相契合,大型设施应该更好地满足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的形象与品质.市级:以合肥市或更大的区域作为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对象,侧重提供一定的独立用地用以布置文体娱乐类和生活休闲类的设施项目,同时兼顾对城市整体空间发展的影响;区级:侧重配置文化休闲类的设施项目,以整个经济开发区作为服务对象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需与其需求量向相对应;街道及社区级:充分考虑设施服务半径以及服务能力,对应区内规划单元,布置规模适度的社区便利中心,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类项目.4.2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为最主要的出发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最终是为居民所用,居民满意与否是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坏的重要标准.在编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广泛开展调研,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反应居民的需求,鼓励居民的参与.在新建项目的安排、现有设施的调整、项目建设的时序、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如何创新模式更好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等方面,都应重视了解和满足居民的意愿.建议设立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意见反应的长期渠道,没有截止时间,使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尽可能贴近百姓的需要.4.3 着力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种设施的利用效率资源整合是化解资源短缺与需求增长之间突出矛盾的最有效手段.要以创新的方式,探索各种方式的资源整合:(1)不同服务功能的整合:文化活动与体育活动,体育健身与绿地公园等公共场所,人防工程与居民纳凉休闲功能整合等等;(2)不同区域设施的整合:打破区与区之间、街道与街道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隔阂,将缺少用地或不宜小规模建设的部分服务设施整合起来统一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3)不同使用者的整合:比如现在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向居民开放,这样的形式也可以延伸到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设施以合理的方式向更多人群开放,最大可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4)社区不同功能的整合:社区中应将文化、体育、老年活动中心、少儿活动中心等各种不同功能尽最大可能进行整合,提高有限的社区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4.4 合理划定配置单元,强化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为适应合肥经开区人群结构上的差异,适应特定区域设施需求趋同的现实状况,服务设施配置应在城市总规基础上,结合城市区划,将经开区划分若干单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划分成一定数量的次级单元,单元可以与社区对应,次级单元可以与居住区、小区、组团等对应.以各配置单元的主要功能和人群结构为基础,对其人口数量和设施需求进行预估与设计,因地制宜地配置各单元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满足各配置单元在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方面的差异性[1].社区服务中心是最基层的公共服务设施,它最贴近居民,因而对于满足居民的各种公共服务需求最为重要.适当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在小区规划前明确服务中心位置、规模、结构;由居民委员会参考配置标准自行确定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业务上接受相应部门的协助和指导,使服务中心面向居民的实际需要,而非满足不同部门的行政要求;因地制宜,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相结合,加强不同服务功能的整合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4.5 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和维护,最大程度发挥公共服务设施效用公共服务设施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影响到公共服务设施效用的发挥.要采用优秀的运营模式,既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也要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可持续运营,提高使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此外,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对提高设施的服务质量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忽略维护和运营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城市政府在做设施建设资金安排时,往往只考虑投资支出,不考虑维护和运营支出.如果维护运营支出不到位,会导致服务质量低下、设施会过早破损老化,安全性能下降、服务寿命减少,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前期投资.5 结束语开发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园区更新迭代和转型的问题,是一个持续的、漫长的过程,这也使得与开发区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繁琐性.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配套作为“产城融合”的重点,是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开发区的未来社会发展.如何解决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是“产城融合”视角下开发区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故要以考虑开发区的自身需求为出发点指导开发区规划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地设置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合理确立开发区各个社区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级以及规格,提升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通过多重手段进行资源整合,确保开发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最大化,进而使得开发区内工人、居民、学生等不同社会群体均能享受与中心城区同等设施的权利,实现产城融合.参考文献:[1] 郭素君,姜球琳.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的理念与方法:新加坡经验及深圳市光明新区的实践[J].规划师,2010,26(4):5-11.[2] 胡忆东,成钢.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研究的若干思考与探索——以武汉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7).[3] 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205):99-103.[4] 曲白,孙贵博.广州南沙国家级新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6(4):127-132.[5] 王青.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8(11):47-53.[6] 熊耀平,沙鸥.“产城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研究——以梧州市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江南片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为例[M].//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规划实施与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423-431.[7] 蔡靓.高科技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以张江高科技园区科技创新区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7.。

建成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精准布局策略探析——以合肥市海恒社区为例

建成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精准布局策略探析——以合肥市海恒社区为例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59(2022)05-0028-02DOI:10.16330/ki.1007-7359.2022.05.0111引言近年来,合肥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推进基层10min ~15min 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成为合肥市近期建设的重点。

但是,作者在对合肥市海恒社区进行调研中发现,已建成的成熟地区明显缺乏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而在补充设施的过程中,通过查漏补缺,充分利用闲置用地、闲置建筑,已成为主要的建设路径。

2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两种建设路径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兴建以来,已由起步探索阶段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当前,该开发区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开发区产业持续升级、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总量规模不足,难以满足需求。

另一方面,基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失衡,开发区在数量、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在开发区转型阶段的过程中,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矛盾已成为“新常态”。

为做好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合肥经开区对城市新区和已建成区采取两种规划布局模式。

针对城市新区,特别是该开发区南部区域,未建和在建的居住项目居多,建设用地预留充足。

规划提前布局,新建街道、社区两级邻里中心,高标准预留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针对已建成区,建设相对成熟,但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短缺,需要进行查漏补缺,利用现有建筑、现有用地,进行空间共享,功能置换,精准布局,补充居民最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3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精准布局3.1海恒社区概况合肥市海恒社区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经开区),是合肥市近年快速发展的典范区域,是城市建成成熟区域。

海恒社区辖6个社居委,总面积为16km 2,规划总人口17.6万人。

社区人口构成包括城市居民、学生与产业工人,居住空间集中分布在南艳湖周边,工业企业分布在外围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由于住宅开发项目的规模大小不一,建设时序也不统一,相关的公共配套设施采取与人 口规模和建设面积相对应的方法配建,就会造成小设施的重复建设,而上规模的设施难以达到理想 的配建要求。调查显示,大量重复建设的设施由于经营不佳,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而较大规模的 设施建设滞后或达不到理想的配建要求,造成居民入住以后,长时间生活不便。
关键词:居住社区 公共设施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 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居住社区公共设施配套的规划编制和管理依据,主要是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 计规范》 GB 50180-93,传统的居住社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是按照千人指标计算,按照住宅开发面 积和人口规模均摊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或建筑面积,基本上是本着“谁开发,谁配套”的原则,带 来了诸多的问题[1]。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香港的社区设施服务范围一般分为全港、整个地区(20-50 万人)、地区(10-20 万人)、当地 社区(1-3 万人)四个级别,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及保健、警署、裁判法 院、惩教机构、消 防设施、救护车服务设施、文娱设施、社区会堂及社会福利设施、邮政局、公众殓房及殡仪设施等 11 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会根据区内的人口增幅或密度大小而决定所提供的设施内容和规模。 何文田邨位于九龙佛光街的东侧,整个屋邨共有 9 座公屋楼宇,共 4738 套住宅,居住人口 14540 人, 小区内配套设施较为集中,内容齐全,不仅有儿童游乐场所、乒乓球台、老人、青少年中心、民政 处、区议员办事处、立法会议员办事处、邮政局等,甚至还有篮球场、排球场和诸多的健身设备, 在小区中心部位,还有一个下沉式的露天剧场。何文田广场,楼高四层,提供总商用面积约有 9300 平方米,里面不仅有麦当劳、必胜客,还有华润万家超市以及小商铺和地下的街市。
3
医疗设施
社区卫生站纳入综合楼
建筑面积约 50 平米
公共厕所
5
幼儿园
纳入综合楼 在中心用地内单独建设
建筑面积约 50 平米 建筑面积 1660-2490 平米
6
商业零售
含菜市场,纳入综合楼
建筑面积约 4000 平米
儿童游乐场、篮球场根据条件酌
公共绿地和活动
7
情安排。紧邻城市绿地布置时, 面积约 3000 平米
通过香港的实地调研,以及参照北京、南京等地的经验,在合肥市滨湖新区的规划建设中,我 们强化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文化体育休闲设施标准,特别是规划分级与行政管理单元 的结合,明确了政府在住区公共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1 新建地区使用新标准
合肥市滨湖新区的规划范围南依巢湖、北靠城市二环南路、西接合安高速路、东临南淝河,规 划总用地面积约 190 平方公里。该区是合肥未来通过巢湖走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门户, 是合肥新形象的集中展示区。滨湖新区的建设本着公共先行的理念,通过政府的计划引导,达到建 设的高水平、开发的高标准、资源的集约利用,彰显城市个性和特色。新区的用地功能相对均质, 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较易控制和把握,通常采取成片开发的建设方式,因此,选择新区试点有利于 新标准的运用落实。对老城和已建成区则不宜强求遵循,符合条件的也可以参照新标准执行。
服务中心等
2 文化娱乐
老人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图书室 建筑面积约 1000 平米

3 体育设施
包含排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 场地约 2 公顷
足球场等设施
社会福利与 4
保障设施
老年人日间护理中心
建筑面积 350 平米
行政管理与
管理和服务用房 1000
包括街道管理用房、提供家政服务
5 社区服务设
平米,派出所 1500 平
(1)不同于分散建设,控制了中心用地,有利于集约建设和集中管理; (2)能实现公共设施的均等化分布,中心的各项设施均能达到合理的服务半径; (3)中心功能复合,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延伸新的服务,增加就业岗位; (4)利于居住环境的动静分区,避免分散布置带来的功能布局混杂; (5)利于形成自身特色,形成可识别的社区中心,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增添社区活力; (6)预留的中心用地有弹性,利于布置未来新增的公共设施功能。
香港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能够建设完善的住区公共配套设施,得益于政府的计划保障措施, 香港的公屋一直是政府“一手包办”,从建设到分配,再到管理和运营几乎全部“打包”给政府。 公营房屋的决策机构是房屋委员会,由民间代表和其他各界与政治团体代表组成,执行者则是政府 下属的房屋署,这就形成了一个房委会为核心的庞大机构,负责从建设、维护、资格审查到物业管 理和社区服务等各个方面,可谓一个“超级开发商”。
2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2 公共配套设施的分类和分级
2.2.1 公共配套设施的分类 居住 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九类:(1)教育设施;(2)医疗卫生设施;(3)文
化娱乐设施;(4)体育设施;(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6)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7)商业 金融服务设施;(8)邮政电信设施;(9)公园绿地广场。 2.2.2 公共配套设施的分级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按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划分,对超过居住区级(3-5 万人) 的较大住区的公共配套没有交代,而在实际建设中,组团级(1-3 千人)的公共设施建设往往存 在小而重复的现象。通过比较,北京市的住区配套按 3-5 万人、0.7-2 万人、0.3-0.5 万人和建 设项目配套等四级划分;南京市按市级、地区级(20-30 万人)、居住社区级(3 万人左右)和基 层社区级(0.5-1 万人)等四级划分。上述两市的公共配套设施分级方法各有优点,前者注重对 基层社区的设施配建,后者注重配建设施的规模化。在合肥市滨湖新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分级规划中, 充分考虑了香港、北京和南京的分级方法,结合了本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按照服务人口、服务半 径和行政辖区相结合的分级计算方法,针对住区的公共配套设施按街道级和社居级两级配置[2]。
3.1 街道级公共设施的设置标准
街道级中心用地宜结合轨道交通和公交枢纽站点,在交通便捷的区域中心地带设置,形成街道
级公共设施中心,实现居民在步行 25 分钟、自行车 10 分钟、机动车 5 分钟以内可达。用地规模控
制在 5 公顷左右,其中医疗设施、文化设施、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等综
第二,由于“谁开发,谁配套”形成不同的投资建设主体,公共配套设施建成后产权关系不明 晰,造成经营管理上的困难,比如幼儿园的产权是属于开发商、业主委员会还是政府有关部门,没 有统一的规定。另一方面,开发住区的配套设施往往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不参与社会统筹,而新 建住区的居住人口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导致对公共产品资源的使用浪费。例如,按照规范配置的住 区幼儿园和小学,如果仅仅为本住区封闭式服务,就会带来一段时间生源饱满,一段时间生源不足 的矛盾。
3 集中建设的公共配套设施设置标准
上述九类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中,我们重点研究由政府直接主导建设的、可以集中设置的设
3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施,这些设施规模不大,但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社区卫生站、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 警务、活动场地和绿地等。通过布点规划,可以在新区建设开发的初期,集中控制公共配套设施用 地,以期形成必备设施齐全、环境较为美好、管理规范有序、有一定发展弹性的社区中心。
第三,传统的方法配建公共设施没有预留集中用地,有的甚至分散布置,没有形成明显的规模 集聚效应和可标识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区功能的扩大,一些新增的配套设施和功能难以安排。 另一方面,开发商实行封闭式管理的住区为提高销售卖点,建设超标准的配套设施,这些设施没有 考虑与周边地区设施共享,难以达到足够的客源,结果必然成为摆设,造成资源的浪费。
集中配套的社居级公共设施内容和规模应按照表 3.2 的规定设置。
表 3.2
序号
名称
设置要求
规模
行 政 管 理 与 社 区 社区居委会、服务站、老年之家、
1
建筑面积 600 平米
服务设览、幼儿活动、老年活动、
2
文化娱乐设施
建筑面积约 500 平米
文娱健身、自修室等纳入综合楼
场地
可减免此项用地
根据用地周边公共设施建设的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部分公共设施内容。比如儿童游乐场和篮 球场就可以根据条件酌情安排,充分利用紧邻的城市公共空间,综合布置,合理集约利用土地。
为解决我市当前社区公共配套设施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拓展思路,积极寻求公共配套设施 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方法,市规划局与市民政局、市规划编研中心共同赴香港考察学习。 通过与 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规划署、香港房屋署的座谈,并参观了香港公屋何文田邨,对香港特别行政 区政府在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良多经验,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根据用地周边公共设施建设的具体情况,可适当调整部分公共设施内容。比如体育场地可以结 合公共绿地布置;中心用地紧邻大的城市公共绿地时,可不再考虑公园绿地和广场用地;体育运动 场地的地下空间可以建设停车场等。
3.2 社居级公共设施的设置标准
社居级公共设施宜集中布置,形成中心,用地规模控制在 1 公顷左右,其中商业和社区综合楼 占地约 4000 平米,幼儿园占地约 3000 平米,公共绿地和活动场地约 3000 平米。以服务半径 300 米左右的 1-1.5 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社居中心用地 地下空间宜综合开发利用,作为商业设施或停车场使用。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的新思路
宁 波 贺静峰
——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
摘要:在新建居住社区建立起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以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的居住社区公共设施配套新 的标准和体系,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国家和当地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通过吸取有 关公共设施配套规划、建设的成熟经验,与当地城市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层级配套, 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居住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按街道级、社居级两级 配套,将功能和服务方式类似的公共设施集中组合设置,选址位于服务区域的中心,交通条件有利的地点, 控制中心用地,为便于建设和管理,明确了产权属辖区政府。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居住社区公 共设施配套标准和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