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担当观

合集下载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素材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素材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素材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我们应当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

道德品质、诚信、勤俭节约、孝顺、尊老爱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也是当代社会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

在如此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良品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些价值观念,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对于我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的“仁”和“孝”等观念,使我们懂得要关心他人,孝顺父母,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同时,儒家思想中的“礼”也被运用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中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传承这些儒家思想,培养自己的情操和涵养,做一个具有仁爱之心、孝顺之情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传递正能量。

除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思想强调顺其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安宁;佛家思想则强调舍己为人,慈悲为怀。

在现代社会,我们正处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但是精神生活却愈发贫乏。

我们应当注重弘扬道家和佛家思想中蕴含的宽容、包容、慈悲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自己的心灵更加富足和宁静。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我们更应当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应该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才能让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当前,随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迎来了一个放眼世界的时代,中国文化也更加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论儒家“担当”意识

论儒家“担当”意识

论儒家“担当”意识作者:周军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8期【摘要】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历来很重视担当精神,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担当观。

【关键词】传统文化;“担当”意识;奉献精神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

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

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

但当意识的形成及发展成系统理论主要在宋代。

宋代儒家担当观是随着理学的兴起而深化发展的。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

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

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

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

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

”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

”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

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

顾宪成说过:“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隐求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

”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的主要内涵:责任意识。

这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儒家典籍中有很多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名言,士人、官吏中也有许多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事例。

早在先秦时期,担当就是君子的美德。

《论语》与现代社会: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影响

《论语》与现代社会: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影响

《论语》与现代社会: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影响摘要: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影响。

文章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社会治理等方面出发,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论语》;儒家思想;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社会治理一、引言《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凝聚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智慧与思想。

儒家思想自诞生以来,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儒家思想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积极作用,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论语》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1.仁爱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主张以和为贵,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现代社会中,仁爱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忠诚守信:儒家思想提倡忠诚守信,强调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在现代社会,忠诚守信仍然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3.礼仪规范:儒家思想注重礼仪规范,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礼仪规范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塑造文明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三、《论语》中的教育理念与现代社会1.有教无类:儒家思想提倡教育平等,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因材施教:儒家思想强调因材施教,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对于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论语》中的社会治理观与现代社会1.德治主义: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德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德治主义对于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以民为本: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认为政府的根本职责是为人民服务。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对于实现政府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挑战与对策1.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儒家思想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儒家思想与现代教育体系的融合等。

儒家哲学思想的论文2900字_儒家哲学思想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儒家哲学思想的论文2900字_儒家哲学思想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儒家哲学思想的论文2900字_儒家哲学思想的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儒家哲学思想的论文2900字(一):儒家哲学思想对当代管理的启示论文摘要:一直以来,儒家思想都是我国教育、管理以及治国的主流思想,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治国安民、抚慰人心的作用,特别是儒家的管理哲学,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分支,它对于管理的深刻认识帮助君王完成人心的统治,从而达到政治力量的巩固,使其在历史中的存在价值与意义达到最大化。

儒家哲学充分的肯定“人”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认为管理的本质在于“修己安人”,这种思想几千年来对于我国的管理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将从儒家管理哲学的思想特征入手,?谈儒家哲学思想对于当代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思想;管理哲学;当代管理;启示道德思想不仅仅是儒家哲学的精髓,更是我国哲学的核心构成部分,对我国的道德哲学思想进行整体的脉络梳理,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精辟而深远的管理思想。

几千年来,以封建帝王为上层领导的人力资源链中,这一思想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和谐作用。

在当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儒家的管理哲学思想依然对于当代的管理思想有着新的指导价值,同时,对于儒家管理哲学与当代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也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以及企业管理者越发意识到儒家管理哲学对于国家经济腾飞、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的在管理实践中探索“和与争”、“群与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不断的萃取儒家管理哲学中的精髓思想,让其在现代管理中继续发光发热,让新旧管理思想充分融合,以期在不断的碰撞、交流中产生更高的价值,而这种对于儒家管理哲学的古为今用、不断创新的探索,无疑是开拓了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与现代管理文化相互磨合发展的双赢局面。

1儒家管理思想的特征1.“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占据着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地位。

儒家思想是仁学的思想,在仁学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爱人贵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凸显,儒家的管理之道认为管理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内涵和修养层次。

儒家的担当精神有怎样的含义?

儒家的担当精神有怎样的含义?

儒家的担当精神是指儒家思想家们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责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

儒家的担当精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的认识和承担。

儒家的担当精神的核心是“仁爱”。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中心,以仁爱为导向,以仁爱为目标。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儒家担当精神的基础。

仁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儒家的担当精神还包括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儒家思想家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刻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地承担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家们注重实践,注重解决问题,注重落实。

儒家的担当精神还体现在对人类的关注和关怀上。

儒家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关怀他人。

只有关注和关怀他人,才能真正地承担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的担当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我们应该以仁爱为中心,以深刻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础,关注和关怀他人,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儒家的担当精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的认识和承担。

儒家的担当精神是一种对仁爱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对人类的关注和关怀。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的担当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以儒家的担当精神为指导,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个人学习总结:探索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论语个人学习总结:探索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论语个人学习总结:探索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探索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由于时代的不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然而,在2023年的今天,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普遍适用性。

通过深入学习论语,我深刻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儒家思想着重强调个人修身。

在当代社会,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提倡的“君子修身,以立德”以及孔子所强调的“君子不器”等理念,对于每个个人都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个人学习总结中,我深入思考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通过实践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谦虚”等核心价值观,我逐渐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能够带给我们和他人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感。

儒家思想对于家庭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强调了家庭的稳定与幸福对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之道”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准则,如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等。

在家庭教育中,我强调了与亲人的沟通和理解,遵循孔子所提倡的“君子无故不亲,亲不敢不敬”的原则。

同时,在社会治理方面,儒家思想倡导的“仁政”、“君子制度”等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我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尊重他人、遵纪守法、勇于担当等行为,力争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儒家思想在教育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观点,启发了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在个人学习中,我深入体会到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问问题,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成果。

与此同时,儒家思想提倡的“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的需求高度契合。

在教育实践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活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论语中的孔子修身与社会责任

论语中的孔子修身与社会责任

论语中的孔子修身与社会责任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之一,它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被誉为中国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其中孔子所强调的修身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修身篇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修身,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修身的看法。

他认为学习是修身的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这也是修身的一部分。

他认为人要与朋友交往,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而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能够容忍别人的无知和错误,并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

在《为政篇》中,孔子进一步阐述了修身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孝悌是修身的根本,只有孝悌才能使人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敬自己的父母,孝敬长辈,这是一个人修身的基本要求。

同时,他还提到了悌,即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孔子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亲情和友情,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

二、社会责任篇除了强调修身,孔子还非常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曰:‘我不敢为政,吾何以教人?’”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为政的能力,就无法教育他人。

他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为社会作出贡献。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的福祉,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人。

在《学而篇》中,孔子还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身作则,不做对他人有害的事情。

孔子强调了个人的道德责任,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影响和帮助他人。

同时,他还提到了仁爱之心,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同情心和爱心,关心他人的疾苦,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体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创立儒学又亲自践行儒道,但却不能在"三立"方面达到完美,或取得完全的成功.儒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的.我们今人评述孔子,分析他的成功与遗憾,可以从中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对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三立”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一般认为来源于先秦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

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思想。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德”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养成,“立功”指建立功名,“立言”指著书立说等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

显然,从道德准则到价值追求再到价值实现途径三个步骤来看,儒家“三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诉求把由个体层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立德”扩展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立功”、“立言”。

立德为基础,功与言是立德的自然推广和方法论延伸,由此可见,儒家“三立”思想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世界觀扩展到方法论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

当代弘扬儒家“三立”思想,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客观需要日益凸显,在道德领域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当前社会文化的快餐化、媚俗化倾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社会存在的浮躁、功利的现实心态,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

”当下弘扬道德观念,研究高校“立德”教育工作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

儒林外史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变革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描绘明末清初社会风貌为背景,展现了儒家思想在传承与变革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传承、变革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儒家思想的传承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思想之一,被广泛传承并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

儒家强调仁爱、礼义、孝道等传统价值观,并强调个人修身养性,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苦学儒学的经历,展现了儒家思想传承的重要性。

主人公秦三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统儒家的品质,如对家庭的尊敬、对礼貌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等。

这些品质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个人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变革儒家思想在长时间的传承过程中,也难免发生一些变革与演化。

尤其是在明末清初这个转折时期,社会变革的冲击使得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与冲击。

《儒林外史》中的文化革新运动是儒家思想变革的一个典型例证。

小说中张式宁积极推崇新学,主张学以致用,以知行合一的理念改革传统儒家教育体制。

这种变革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儒家学者在思想实践上的尝试与探索,试图通过拓宽传统教育内容,适应社会变化,使儒家思想有更多实际应用的价值。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力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儒林外史》中,朝廷官员的选拔过程以及官场的权谋斗争揭示了儒家思想对政治领域的影响。

小说中,权臣宦官嘉靖皇帝的宠幸、陈洪烈的背信弃义等描写,对现实社会政治现象进行了讽刺与批判。

这种揭示表明了儒家思想对政治清廉、忠诚诚信的价值追求并没有完全失去影响力。

另外,《儒林外史》还通过描写商业活动和社会经济现象,展现了儒家思想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小说中,商人秦四爷在生意中坚守诚信原则,不得利于人以及其他商业道德的表现,彰显了儒家思想在商业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历史知识点】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异同

【历史知识点】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异同

【历史知识点】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异同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恶”,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无不关心人与人的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

“仁”的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内容是“爱人”,从爱父母兄弟出发到“泛爱众”。

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人,而古希腊思想家们则特别强调“个体”的人。

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担当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占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辨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

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五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屁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德伦理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德伦理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德伦理引言哲学思想一直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伦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化。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论语》中儒家思想和道德伦理的角度来探讨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主体1. 仁爱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最核心的儒家思想就是仁爱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重要道德观念。

这个原则要求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以自己不希望被伤害的方式对待他人。

这种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精神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

2. 孝道与家庭伦理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并认为孝顺父母是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能够修养好自己的品德,进而对社会和他人有积极的影响。

3. 仕宦与政治伦理《论语》中还探讨了关于仕宦和政治伦理的问题。

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或官员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能力。

他主张在选拔官员时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而不是只看重家世或权力。

这种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对于政治的重要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社会公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4. 教育与智慧双修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在《论语》中,他提倡智慧与德行的双修,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和智慧。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探索真理。

这种教育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模式。

5. 克己奉公与道德修行在儒家思想中,克己奉公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强调一个人应该放下私利,以公共利益为重。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到克己奉公,才能够成为君子,具备高尚的品德。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修正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修正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修正【摘要】中国社会工作伦理面临诸多困境,传统儒家思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责任的重要性,倡导以德治国,为社会工作伦理建设提供方向。

儒家的义利观念也能在实践中指导社会工作,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进行实质性修正,未来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运用儒家思想,推动社会工作伦理不断发展。

传统儒家思想将为中国社会工作者提供重要的道德指南,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处理各种伦理困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儒家思想, 中国社会工作, 伦理困境, 修正, 仁爱, 责任, 以德治国, 义利观念, 实践, 指导意义, 结论, 未来发展.1. 引言1.1 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现状中国社会工作领域一直存在着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社会工作者在执行工作时缺乏道德规范意识,导致服务对象权益受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

部分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精神,工作中出现不负责任、不尊重客户等问题。

社会工作者面临的工作挑战和压力过大,导致情绪失控、行为不当等现象频发。

社会工作领域缺乏完善的道德监督机制,导致一些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

这些伦理困境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领域的良好发展和服务质量,亟待得到有效的修正和改进。

传统儒家思想具有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强调道德标准、注重道德修养等特点,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现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修正价值。

1.2 传统儒家思想在社会工作伦理中的作用传统儒家思想在社会工作伦理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深远而重要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强调仁爱、责任、义利观念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工作伦理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儒家思想注重“仁爱”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关系,提倡善待他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这种人际间的关怀和温暖在社会工作中尤为重要,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客户,建立互信和合作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主张每个人都有为社会谋福祉的责任。

浅析儒家思想对我国当代政治参与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我国当代政治参与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我国当代政治参与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代政治参与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推崇仁爱与和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态度,促使他们更加理性和克制的表达意见与参与政治。

儒家思想也对政治决策产生影响,主张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倡导仁政和谐的治国理念。

在政治体制方面,儒家思想塑造了我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倡导礼治,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在当代政治参与中,儒家思想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意义与价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 当代政治参与, 仁爱与和谐, 政治决策, 政治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要影响, 挖掘儒家思想, 政治文化, 积极作用1. 引言1.1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当代政治参与的关联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对我国的政治参与产生着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谐,倡导中庸之道,提倡以德治国。

这些理念在当代政治参与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与和谐,体现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尊重和关怀,提倡着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伦理。

在当代政治参与中,这种儒家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们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更加倡导和平与谅解,从而促进政治参与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思想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儒家思想注重民众的利益和福祉,倡导君主以民为本,为民谋利。

这种思想引导着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民众的需求和利益,促使政治决策更加务实和有效。

儒家思想对我国当代政治参与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参与政治的态度和行为,也影响着政府的政治决策和体制建设。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儒家思想在政治参与中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推崇仁爱与和谐的儒家思想影响政治参与态度儒家思想一直强调“仁爱”、“和谐”等核心价值观,这对我国当代政治参与起着积极的影响。

儒家的道义与担当

儒家的道义与担当

龙源期刊网 儒家的道义与担当作者:付岩芹来源:《醒狮国学》2018年第10期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思想是孟子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充实和发展。

孟子认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价值,人固然应该珍惜生命,但在“义”与生命不能两全,二者必须抉择的重要关头,就不能苟且偷生,只能舍生取义。

儒家认为,大丈夫修身立世,应该有道义与担当。

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好一个“舍我其谁”!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国家民族利益遭受威胁的紧要关头,挺起胸膛,承担起了抗击外来侵略的重任,他领导的禁烟运动的胜利,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这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

面对国破家亡,文天祥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爱国名篇《过零丁洋》,以气势磅礴和悲壮深沉的笔触抒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尤其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写出了诗人要以赤诚的爱国之心来彪炳千秋的道义与担当精神。

新中国成立前,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铁肩担道义。

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矢志不渝,用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句话与孔子所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灵依托,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

穷困不得志时,有着“独善其身”的操守,即使环境污浊亦不同流合污;飞黄腾达时,又有着“兼善天下”的豪情,能够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

贫穷发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才是根本。

所以君子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儒家文化与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doc

儒家文化与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doc

儒家文化与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实际上就是立德树人。

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对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

我们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既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也要借鉴前人的种种做法。

在儒家文化的推动下,我国历代都很重视社会责任感的灌输和培育,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试就儒家文化立德树人的理论和实践作一探究,望能对我们今天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社会责任感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之中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主张每个人都要积极入世,投身社会,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那么,在儒家思想中有关社会责任感的论述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1.人要立志,要有理想和抱负的思想“人贵有志”,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社会责任感的。

因为一个人有了志向和抱负,才有前进的动力,才会不懈地去追求。

儒家思想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认为人要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又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这一思想一直成为古代民众的追求与信仰。

儒家思想在把实现“天下大同”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同时,还鼓励人们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如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等。

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思想基础。

2.主张“和为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和合”文化,“和为贵”的思想一直贯穿在儒家思想之中。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是什么呢?椐孔子的阐发,它都与为人处世有关,如“仁者,爱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要宽容等,这无不包含“和”的理念。

战国时期的孟子也告诫人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人要互敬互爱。

谈到“和”时,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

孟子也强调了“和”的重要性,他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谈儒家担当观

谈儒家担当观

谈儒家担当观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历来很重视担当精神,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担当观,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儒家担当观的形成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

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

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

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

《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

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

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

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

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后汉书·李膺传》,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宋代儒家担当观是随着理学的兴起而深化发展的。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

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

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

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

儒家思想在水浒传中的体现与价值

儒家思想在水浒传中的体现与价值

儒家思想在水浒传中的体现与价值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英雄豪杰们抵抗封建统治者的不义之举为主线,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意志和对自由、正义的追求。

然而,除了这些表面的故事情节外,水浒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在水浒传中的体现与价值。

一、仁义道德的追求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的追求,在水浒传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例如,吴用为了救人于水火之中,不惜冒着性命危险突入火场救人,展现了他对仁义的追求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另外,宋江选择起义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暴政,也是出于对仁义的信仰和追求。

水浒传通过这些角色形象,诠释了儒家思想中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体在面对困境时应坚持正义、担当责任的价值观。

二、忠孝与伦理观念儒家思想中,忠孝是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水浒传中,忠义与伦理观念贯穿始终。

比如,林冲之于林河,杨志之于父亲,他们的忠诚与孝顺感动了人们,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自己珍视的家人和亲人。

水浒传通过这些形象塑造,传递了忠孝于道德伦理观念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在家庭与社会关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这些角色向读者展示何为忠孝与伦理之道。

三、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儒家思想中,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被认为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

在水浒传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各自的责任与角色定位,共同维护着一种类似儒家理想社会秩序的格局。

例如,有明显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还有师徒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通过互相尊重、扶持和依靠,建立了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同时,也揭示了儒家思想对于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重视,鼓励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稳定。

四、教育与修养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将教育和修养视为人的重要品质。

在水浒传中,宋江通过聚集英雄豪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从而形成了一支让封建统治者难以对抗的力量。

这种教育不仅是传授各种技能,更重要的是传递道德伦理观念。

同时,水浒传中的一些武将通过自律修养,如林冲锻炼身体、武艺高强等,展现了修养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儒家思想和社会制度

中国的儒家思想和社会制度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对于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对于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具有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责任和担当,对于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关系,对现代社会的家庭观念、社会道德和国家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融合 与创新
儒家思想在未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 作用和地位
汇 报 人 :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 ”,提倡终身学习和 自我提升,有助于提 高个人素质和促进社 会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 ”,提倡尊重长辈和 关爱家庭,有助于传 承家庭美德和促进家 庭和谐。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传统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和传承问题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 挑战
经济、文化和 社会等方面仍 然具有重要的 影响和意义。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有机结 合,对中国的社会制 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 理,提倡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观念, 对中国的社会制度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 、稳定和秩序,对 中国的社会制度产 生了稳定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 家庭、社会和 国家的有机结 合,对社会制 度产生深远影
响。
儒家思想倡导 的“仁爱”、 “孝道”等观 念,对社会制 度的道德基础
产生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 的“礼制”、 “等级制度” 等观念,对社 会制度的规范 和秩序产生影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中的担当观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历来很重视担当精神,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较有影响的担当观,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儒家担当观的形成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

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

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

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

《易传》还引孔子的话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

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

这些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

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出现了《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

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后汉书·李膺传》,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宋代儒家担当观是随着理学的兴起而深化发展的。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

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及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

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

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

检索《四库全书》,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

如“大抵上意不欲抑介甫,要得人担当了”;“和叔任道担当,其风力甚劲”。

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责任”。

朱熹使用“担当”最为频繁,《四库全书》中可检索的就有30多次,《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一词。

如他谈到孟子时说,“决然不为小人邪说所乱,不为小利近功所移,然后可以向前担当,鞠躬尽力,上成圣主有为之志,下究先正忠义之传。

”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

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

”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

”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

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

顾宪成说过:“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隐求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

”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的主要内涵“担当”一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抵挡、担任、传承、裁决、掌握、承受重担等多种意思表达,但最基本的还是接受并负起责任的意思。

我们认为儒家担当观的内涵包括强烈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意识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君子人格、奉献精神等。

责任意识。

这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儒家典籍中有很多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名言,士人、官吏中也有许多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事例。

早在先秦时期,担当就是君子的美德。

春秋时子产鲜明地提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混战,为挽救危局、拯救人心,孔子奔走列国,虽饱受磨难亦不肯放弃。

他不避艰难,敢于担当,勇于任事。

当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时,便致力于平民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而其思想更是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孟子救世心切,声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国语》中也有“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的担当思想。

东晋时祖逖为北伐中原,“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唐代韩愈也是雄心勃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到宋代,理学家们为重建社会秩序,积极承担培养治理天下人才的重任。

如周敦颐志向远大,“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张载评价程颢“救世之志甚诚切”;陆九渊坦陈“使天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苟不用于今,则成就人才,传之学者”;范仲淹自少年时起便慨然“有志于大节”,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在任漳州知府时写过这样的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手中握。

”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致顾炎武在回顾宋代历史时称“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言为无数后人景仰。

总体来看,宋代以后的文献中涉及“担当”一词大都强调“接受并承担责任”的意思,如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就有“所以用程昉者,为河事无人谙晓,又无人肯担当故也”;元代刘因撰《四书集义精要》称“如谓任侠者,是能为人担当事也”;明代海瑞称“自国初至今日竟无一人担当此者,何其故”,由此可见敢于承担责任是儒家担当观的核心内涵。

忧患意识。

儒家担当观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忧患意识。

儒家典籍中关于忧患意识的内容很多。

如《周易》中有“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君子以恐惧修省”,“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论语》中也有多处,如“君子忧道不忧贫”。

《荀子》也引孔子的话,告诫君子要善待百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淮南子》则称“诸子皆起于救世之弊”。

《元史·抄思传》总结了人在三种情况下可成就一番事业,即“知恐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

最典型的反映儒家担当观中忧患意识的,当是范仲淹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汤一介先生就说过,“自孔子以来,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

正因为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谨慎、小心、周详地考虑问题,有为君子、士人才能成就担当的责任,完成历史使命。

君子人格。

儒家重视君子文化,注重培养士人的君子人格,强调道德,注重节操。

先秦典籍中提到“君子”的语句很多,据钱念孙先生统计,《周易》中提到53次,《论语》中提到109次,《孟子》中提到82次,《荀子》中提到304次,《诗经》中提到180次。

儒家担当观的内涵也包括君子人格。

因为敢于担当,就必须要有无私无畏、为国为民奉献、服务的精神,这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精神境界。

《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强调大丈夫人格,“善养浩然之气”,要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攀龙在解释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时说“当死便死”,“虽然杀身也要成得一个仁字才好。

不然徒死无益,直如草木耳”。

曾国藩也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也正因为儒家倡导君子人格,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一种文死谏、武死战的优良传统。

每当民族危难之时,就有一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国分忧,为民请命,可歌可泣。

奉献精神。

肩负担当的使命,往往要付出,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需要有奉献精神。

翻阅史书,我们可以看到为担当而奉献,甚至献出生命的比比皆是。

南宋初年岳飞英勇抗击金军,令金兵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但由于秦桧等陷害,最终屈死风波亭。

明代张居正誓言“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

作为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他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了“万历新政”,《明史》称,他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但仍然没有逃脱死后被清算、抄家毁墓的命运。

至于因劝谏而遭惩罚的事例也俯拾即是,如宋代宋敏求、苏仲、李天临等熙宁三舍人,就因犯颜直谏被罢官;明代杨继盛为弹劾奸臣严嵩遭“弃世”。

即使这样,仍有许多志士敢于担当,勇于奉献。

像南宋时期理学家胡宏,鉴于道学衰微、风教大颓,声称“吾徒当以死自担”;明代海瑞曾备棺上谏。

所以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儒家担当观因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倡行君子人格、勇于奉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

(作者分别为《中国组织人事报》总编辑、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