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节日不应该引进中国
对待洋节的正确态度

对待洋节的正确态度洋节,也称为西方节日,是指由西方国家传入并在中国流行的节日。
自上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洋节纷纷进入中国人的节庆日历。
然而,对待洋节的态度成为了一种争议话题。
有人欢迎和热情地迎接每一个洋节,将其作为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的体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洋节是一种文化入侵,应该抵制和排斥。
那么,对待洋节的正确态度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应该从尊重和包容的角度来看待洋节。
洋节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既代表着西方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归为好与坏、对与错的范畴中,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比如,圣诞节作为洋节中的重要节日,虽然源于基督教的宗教仪式,但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许多人将其视为家庭团聚和友谊交流的日子,与宗教信仰并无太多关系。
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洋节的意义,也能够为我们拓宽视野,增加与不同文化交流的机会。
其次,我们应当积极融入和参与洋节的庆祝活动。
无论洋节的起源如何,庆祝活动都是为了增进人们的快乐和幸福感。
通过参与洋节的庆祝活动,我们不仅可以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也有机会与他人共享喜悦和团圆之时。
比如,儿童节是一个全球性的洋节,以纪念孩子们的节日。
在这一天,许多家长会陪伴孩子们一同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通过这样的亲子互动,我们不仅能够促进家庭和谐,也能够培养孩子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再次,我们要通过洋节的庆祝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洋节的到来,不应该成为人们丧失传统文化的借口,而是应该成为一个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会。
比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是家庭团圆和亲情相聚的时刻。
然而,随着洋节的流行,春节在一些地方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氛围和庆祝方式。
我们可以借助洋节的庆祝活动,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比如,在圣诞节期间,可以制作中国风格的圣诞装饰品,讲述中国的传统故事,以此来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洋节在中国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的作文

洋节在中国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的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题目:洋节在中国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在中国,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的多元交流,越来越多的洋节被引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中国人应不应该过洋节辩论赛

中国人应不应该过洋节辩论赛引言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然而,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来习俗和节日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其中就包括洋节,即西方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
这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人是否应该过洋节的辩论赛。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分析中国人应不应该过洋节的利弊和影响。
支持过洋节的观点丰富文化多样性支持过洋节的观点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应该包容并且尊重其他文化的传统和节日。
通过过洋节,可以丰富中国人的文化体验和视野,增加中国社会的多样性。
外来节日的庆祝活动对于扩大中国人的国际视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增强国际化素养过洋节能够让中国人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世界,增强国际化素养。
在当今世界,国际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了解外国文化和传统成为一种必备素养。
通过过洋节,中国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与外国友人分享共同的节日庆祝,增进相互理解与友谊。
经济推动作用过洋节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
随着洋节的逐渐普及,相关产业逐渐兴起,包括节日用品、餐饮、旅游等行业都会受益于此。
过洋节不仅可以带动消费,增加市场需求,还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这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转型和发展尤为重要。
反对过洋节的观点丢失传统文化反对过洋节的观点认为,洋节的盛行会导致中国传统节日的被忽视和淡化。
过洋节所带来的商业气息和庆典活动,往往掩盖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性。
这种现象不仅是文化的流失,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
浪费资源过洋节引发的庆典活动、购物潮和消费行为,往往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洋节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庆祝洋节应该注重理性消费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过度奢华和浪费。
西化影响过洋节可能导致中国文化逐渐被西方文化同化的情况出现。
西方传统节日的引入,可能会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人担心过洋节会让中国人迷失自我,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西方节日不应该引进

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原因1.政治、经济的原因近现代西方发达的经济一直是中国人追赶和学习的目标;而西方文化必然会伴随着经济的影响进入中国..与此同时;政治的原因也会导致中西文化的冲突..由于长期的封闭与禁锢;中国人对西方节日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一旦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中国人的好奇、宽容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前苏联等进行政治、军事竞争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2.商业炒作的原因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的炒作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与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服务都摆到了街面上..在香港;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洋节日当天;西餐厅大多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而内地人对西方节日的商业炒作也并不逊于香港人..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突出表现在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身上;在这方面;以青年人作为主要培养、宣传对象的教育和媒体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大众化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缺乏对受教育者无意中起了误导的作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清明节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诞树、圣诞晚会、玫瑰花和巧克力;却不知道春节、中秋节究竟有什么文化蕴涵..这些与当前中国的教育思路不能说没有关系..在媒体方面;许多报刊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甚少..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向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春节的时候;就有舞狮子、划彩船、闹元宵等等娱乐形式..从排练节目的团结;表演节目的自豪;到观看节目的热闹;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洽..中秋节的时候;大家聚集在一起赏月拜月;看大戏等;都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过西方节日给中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它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节日..人们过度地倾向于西方节日;西方节日成为潮流和时尚;人们更加淡忘自己的节日..更严重的是;很多孩子只道圣诞节而不道中秋节..一个国家的节日代表着它的文化底蕴和底蕴;必须把它发扬光大..其次;中国人追逐国外节日会减少外国友人对中国节日的兴趣..有些外国友人被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所吸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如果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热情远远超过中国传统节日;外国友人就失去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不到节日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会很失望;这就会阻碍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做到自己尊重本国文化;发扬本国文化;才能让外国友人尊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西方节日是西方的;我们去完善传统文化的丰富文化底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赋予与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自身魅力并且使之能够与时代的进步相结;使之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节日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其文化心理构成既包含社会心理学层面的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氛围、社会促进及衬会抑制等;也包括作为社会学或文化学层面内在生活周期中反复出现的集中展现、承袭某种文化内涵的特殊的精神、理念、记忆与符号..节日的文化心理存在于个人心理过程中;同时又与普遍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的共有现象同质..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共同体味、分享集体神圣感、集体欢乐、集体激情、集体悲伤、集体追思等..这种社会情感、情绪可以通过节日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情感、情绪的变化与发展..上升到民族情感层面;就集中的体现为民族意识的反映..一个民族对自身归属的一种认同..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点..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时期就有节日的形成;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被现代人遗忘的“寒食节”“重阳节”等..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其实只是追求个性而已;其实西方节日骨子里真正的内涵;比如宗教;我们是无法做更深层次了理解和接受的;西方节日吸引我们的只是它的表面形式;而当这种形式被过分炒作时;我们便更容易厌烦..如果是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狂欢;感恩节的热闹在几年前会带给我们新鲜感;那么;现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对这些节日感到无奈何厌烦了..1.我们是中国人西方人的节日队我们而言没有实际意义;多数是“凑热闹”..2.宗教理念不同我们的宗教以佛/道等为主;与西方宗教存在极大差别;而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不像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宗教色彩并不浓烈 3.大国的自信我们之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愿意过西方人的节日;表明上看是“崇洋媚外”;而分析其实质;是一种没有民族自信力的表现..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而且是“大国的自信” 4.警惕“西方文化”的工具宗教/饮食/娱乐等等;都是西方强国用来向不发达国家实行新的“殖民主义”和“侵略”的强大工具要想不被西方的文化所征服;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爱中华;爱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只有自身的“免疫力”提高了;才能减少被“病毒”侵蚀的危险系数 5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即先进性中华民族有着无比光辉和骄傲的历史文化;创造的奇迹和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但别忘记了;西方列强对我们民族曾经犯下的罪行:8国联军;拿走了我们多少财宝;但现在他们还厚颜无耻地说什么“替我们保管”在西方国家的大学或博物馆里面;静静向普通百姓述说着曾经的无法抹去的“耻辱”和“侵略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一有利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养成: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对家庭伦理非常重视..传统节日里很多都是增强家庭伦理的习俗;比如春节时要送礼物;一般是晚辈给长辈送上礼物; 祝福新年..过节时都要家里年纪最长的长者先动筷子;接下来才到晚辈们动筷子..还有就是清明节;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节日里不仅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也是跟亡故祖先对话的机会.. 在传统节日里;祭祖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节日不仅是跟世间家人的团圆;其实跟祖先对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人与人的团结..中国人善于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乡里合作与增强社会团结..在中国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来加强群众的交往;加强社会伦理的培育..二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有着特定的文化功能 1.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 首先;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趋同;人们对外来文化也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周期性出现的传统节日就越发显得重要;传统时常隐藏在生活的背后;隐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表现出来;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的保护和传承..2.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的精神基础; 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渐失自己的民族位置..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心中永远的情怀和心结..人们通过传统节日的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能够集中向世人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和精华.. 我们在节日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着我们的民族灵魂..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给我们创造回归文化传统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3.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 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适应社会需要的更新变化的文化创造力..任何民族新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既有的历史文化基础..时代在不断前进和发展;旧时传统节日的一些仪式活动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其中的文化内核始终不会改变..4.传统节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传统节日适应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的节俗进行精神调剂与休闲;以蓄积对未来生产生活心理的正能量..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在生存和生活中确实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背负着太多的重担..所以人们需要定期进行放松;传统节日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闲暇空间;紧绷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放松;心灵在与祖先对话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和洗礼;获得一份难得的宁静;传统节日在这里就起到不可替代的过渡和承接作用..在放松过后; 对未来的生活重新规划、整装待发.. 传统节日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的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相互走往和祝福;这样的礼尚往来可以达到人际关系融洽的目的..这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一致的..在全球化的当下;传统节日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比如春节;不仅国内民众过;海外华人都在过;而且隆重的程度不亚于国内..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为炎黄子孙创造归属感..所以;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各民族的感情、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国家的发展是必然需要..5.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然落后;而失去了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根基..实际上;只有加强民族文化;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会走得更远..我们要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安全;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至于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冷落和漠视..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通过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文化国际化背景下对西方节日进中国的几点思考

在中国文化国际化背景下对西方节日进中国的几点思考
张莹
【期刊名称】《新校园(理论版)》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近年来,中国文化国际化趋势逐渐加强,外国人对学习汉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
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但是现今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越来越被人遗忘,而西方节日在中国却越来越流行。
本文在中国文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原因、西方节日进中国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同时提出了对西方节日应持的正确态度。
【总页数】2页(P245-246)
【作者】张莹
【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 2553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2.国际化背景下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输出
3.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4.关于中国文化战略背景下的书法国际化再思考
5.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自信建构的几点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进西方节日辩论材料

材料中国人重视外国节日多于传统节日还有一个反方可能会说大部分外国节日是宗教节日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萃、民族灵魂的外现。
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节日文化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反映了民众的文化情趣和文化情感。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节日文化借助自身强势对相对弱势文化的冲击,从而使弱势文化在压力下进行文化的融合。
文化全球化也就是全球文化大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某些强势文化势必会给相对弱势的文化带来冲击,产生影响,甚至改造、异化弱势文化。
西方文化背后的强大经济实力为文化的扩展奠定了强大的外向力与吸引力。
西方节日文化内涵具有的文化普同性。
文化的普同性是指对所有文化来说都普遍存在的文化特征和行为。
节日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承传中对自我文化的表现形式,必然在某个方面与人们的精神达成一致。
西方节日重视情感交流,潜意识下的享乐主义和大众文化,满足了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精神追求。
一般而言,与中国人注重血缘性、群体性、物质性的欢娱诉求相反,西方的传统节日除了注重精神的升华外,也注重个体人格的张扬和个体人之间的情感诉求,这些都很容易为任何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使得西方的节日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跨文化移植性。
而西方节日文化一般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比如在圣诞节,大家会互赠礼物、开圣诞晚会: 在情人节,会向倾慕的人表达自己的爱意,营造浪漫的气氛,与以往相对具有严肃、古板气氛的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参加这些新奇、好玩的西方节日活动,能令年轻人感到愉快轻松。
西方文化中对“人性”、“自然”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类文明的美好一面,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同样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播, 中国人热捧西方节日也是合情合理的。
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压力增大,需要各种各样的节假日来对生活进行调整。
然而,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节日在月份的分布上呈现不均衡性。
西方节日对中国影响

∙∙最近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例如“摩登”,“可乐”等等。
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
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那么西洋文化是什么时候开始向中国开始渗透的呢?它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热衷于过西洋节呢?下文我们来分析一下。
其实西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的影响在汉代就开始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的传入,当时***在中国称作“景教”,教徒一度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渗透。
但到了唐朝晚期,军阀混战,***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没落。
第二次渗透,是元朝。
当时因为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大批的西方传教士涌入中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成为西方垂涎的伊甸园从此开始。
第三次渗透是在明末清初,时值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并开始向中国推广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及先进理念,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可惜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人所传达的东西,中国继续沉眠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等到了第四次渗透,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了,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次的渗透初期仍是外国人通过传教向中国人灌输西方的宗教哲学经济政治思想,但到了后期,一批批爱国青年成为了传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主力军。
不应该抵制西方节日

刚才对方一辩所说的……,我方认为那实在是危言耸听!对方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他们自己的观点,把这样一顶大帽子随便扣在别人头上是不对的哦~我方的观点是不应该抵制西方节日,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我方认为抵制西方节日是根本没有必要的。
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之所以遭到像现在这样的冷遇,与我们是否过西方节日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中国传统节日传承着中国的一些民俗风情,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我们不能也不可能丢弃。
但因为中国节日时代久远,过于死板,形式单一,可能日渐受人冷漠。
而国外节日恰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思想活跃,追求浪漫的新一代年轻人,喜欢外国节日无可厚非。
并且过节一方面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丰富生活情调,愉悦心情。
想要保护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加强对国人的思想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非盲目的抵制,找替罪羊。
其次,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的缩影,想要抵制西方节日也是巨虎不可能办到的。
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必将在不同地域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如今是一个尊重人权,崇尚自由的时代,必定不可能通过法律法规来强行要求人们抵制外国节日。
在“地球村”来临之际,如何丰富本土文化内涵,加强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才是王道,而不是关上国门,闭门造车。
闭关锁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最后,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得到宽广胸襟,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展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如果我们今天高调呼吁抵制外国节日,那是不是已经承认了中国节日不如外国节日,我们只能实施强硬的手段才能保护中国节日不受冲击呢?相反的是,正因为我们看到外国节日在中国的追捧,才能真正的意识到保护中国节日的重要性,才能有忧患意识,才能更加关注中国节日。
知名学者博士李文说过“一个大国的公民就要有大国的风范,一个国家听不得别人的批评,第一说明自卑感作祟,第二心胸狭窄。
社会要进步一定要虚心接受不同的声音。
”近来端午节,清明,七夕等传统节日开始受关注不是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吗?综上所诉,保护传承发扬中国节日,要从自身出发,而不应该盲目抵制外国节日。
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西方文化理念与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
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
二、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与态度,去批判的吸收。
由此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我们首先要做到尊重,其次要认真考虑是否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不盲目追从的同时可以与其共乐。
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
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三、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与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与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关于禁止过洋节的看法作文

关于禁止过洋节的看法作文中国人应不应当过洋节?始终是剧烈探讨和各级近年来人们争辩的主题。
有人说,此时此刻的西方节日不应当在中国庆祝,因为这样的节日如圣诞节具有剧烈的宗教意识和颜色。
各有各的说法。
在我看来,我觉得中国人应当过洋节。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背景与色调,这是与它的特别历史,优秀文化有关的特别节日。
所以,节日是几千年来对一个国家的文化沉积的产品。
而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对于外国文化一向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又由于全球化,文化沟通也是一样,各种各样的文化传进中国。
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
不要因为这样爱护自己的文化而一味抵抗外国文化,例如外国节日一样,我们要英勇地去汲取。
节日是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沟通的结果。
可以说,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进程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期间,一个文化汲取其他文化,每个文化的开展,分别就新的高度。
正如毛泽东主席说:“让古为今用与洋选择地自改革开放如圣诞节一些外国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已生根发芽在我们国家,成为人民群众的节日活动。
一方面是与各种通信和与日新月异日媒体报道,在各个领域的沟通日益增多是一天,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正在采纳庆祝节日的多样化。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一个典型的东方文化,春节也被庆祝到很多国家去。
外国人民享有中国饺子,放鞭炮设置,进展舞狮的表演和参加的各种节庆活动的一局部。
在美国和加拿大,不但与邮政发行部门,而且中国的纪念硬币中心银行每年12中的动物邮票。
当春节的接近,一些政府领导人参拜拜年的华人在那里通过电视,播送和报纸。
各级地方领导人甚至在春节庆祝活动或游行的一局部。
在美国一些州,春节,甚至被规定的法律节日。
对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莫非不能做到这样吗?由上所论,中国人应当过洋节。
这是我们民族自信包涵的表现也是我们文化的进步。
面对这样的全球化,我们无可幸免,应当努力迎接,做到最好。
让文化更加优秀,包纳百川,融合优秀的外国文化和传统文化,发扬先进的现代文化。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传播与接纳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传播与接纳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传播与接纳,近年来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西方节日的传播和接纳。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化交流和多元化的讨论。
本文将以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传播与接纳为主题,探讨这一现象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传播是由多元化的因素所推动的。
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西方国家的主要节日也因此进入中国。
此外,全球化也导致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于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也日益增强。
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传播,表明了中国社会对于各种文化形式的接纳程度与欢迎度的提高。
这种传播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使得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产生了新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其次,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传播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方节日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内涵与内在的多样性。
以圣诞节为例,这个本属于基督教世界的节日,如今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庆祝。
无论是大型商场还是小巷深巷的小店,圣诞节的装饰与活动充斥着眼帘。
这样的传播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西方文化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消费与商业的发展。
西方节日的传播带动了节庆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经济效益。
然而,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传播也面临一些挑战与争议。
例如,西方节日的商业化倾向让一些人担忧传统文化的冲击与衰败,认为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商业化行为有失原本节日的意义。
此外,西方节日的传播也有可能造成文化同质化的问题,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是否会因此受到边缘化的影响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接纳西方节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文化保护的同时,倡导文化多元与平衡。
在西方节日传播的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受到了西方节日的影响与融合。
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国正在发展出一种兼容并存的新文化形态。
在庆祝西方节日的同时,人们也在借鉴西方节日的部分元素,融入到传统的中国节日中。
外国节日的文化传播与接纳

外国节日的文化传播与接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国节日在中国的文化传播与接纳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外国节日的引入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如何正确传播和接纳外国节日,成为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首先,外国节日的文化传播需要尊重原汁原味。
在传播外国节日时,我们应该尊重其文化背景和内涵,不应简单地将其当作一种商业化的产品。
例如,圣诞节作为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其背后有着基督教的宗教意义。
因此,在传播圣诞节的同时,我们应该尊重其宗教背景,不应简单地将其变成一个商业狂欢的机会。
只有尊重外国节日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传递其文化内涵。
其次,外国节日的文化传播需要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传播外国节日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抛弃中国传统节日,而是要与之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融合。
例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传统节日,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可以与中国的中秋节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可以满足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需求,也能够让外国节日在中国得到更好的接纳。
此外,外国节日的文化传播需要注重教育与普及。
在传播外国节日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对节日的背景、历史和意义进行教育和普及。
只有让人们真正了解外国节日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接纳和传播。
例如,对于情人节这样的西方节日,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向人们解释其起源和意义,让人们更加理解和接受这个节日。
另外,外国节日的文化传播也需要注重创新与发展。
传播外国节日不仅仅是简单地照搬外国的做法,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中国的元宵节在传统上是一个家庭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情人节的浪漫氛围,将传统的元宵节与浪漫的情人节相结合,形成一个新的节日形式,以满足人们对浪漫和传统的需求。
最后,外国节日的文化传播需要注重社会共识的形成。
在传播外国节日时,我们应该尊重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形成一个社会共识。
这需要政府、媒体、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中国人应不应该过圣诞节60字

中国人应不应该过圣诞节圣诞节作为一个西方的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是否应该被采纳和过庆祝,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过圣诞节是否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应该将外来的节日融入到中国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人应不应该过圣诞节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认为中国人应该过圣诞节。
首先,如今中国社会日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圣诞节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节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全球文化。
过圣诞节可以增加人们的跨文化交流,提高文化素质,加强国际友谊。
此外,圣诞节作为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可以让家人之间更好地沟通和交流,增进亲情。
对于很多人来说,圣诞节是一个特别的机会,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庆祝,享受欢乐的氛围。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中国人不应该过圣诞节。
首先,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过多地融入西方节日可能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和破坏。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应该被珍视和传承。
其次,圣诞节与基督教有着紧密的关联,过度庆祝圣诞节可能会引发宗教和信仰方面的争议。
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应该保持宗教的中立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总体来说,中国人是否应该过圣诞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人对此的看法都可能不同,这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
过圣诞节可以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国际交流,但也需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对于个人而言,是否过圣诞节应该是自由选择的权利,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无论人们是否过圣诞节,我们都应该尊重和宽容不同的文化习俗。
只有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多元和谐的社会。
无论是过圣诞节还是过其他节日,关键是能够传递出团结、和平和喜庆的氛围,让人们真正享受到节日的快乐和温暖。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引发更多人对这个话题的思考和讨论,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社会环境。
西方节日是否应该被介绍到中国作文

西方节日是否应该被介绍到中国作文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洋节”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青少年,呈现出传统节日“淡化”的趋势。
2007年,我国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这一举措有效地防止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政策一出即得到了广大民众的交口称赞。
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节日竟然被西方节日取代,这是对中国文化的践踏,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应当采取强制措施进行制止。
有人认为,“洋节”代替传统节日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正常趋势,中国向西方学习,必须容许“洋节”的正常发展。
目前,在对待传统节日与西方“洋节”的问题上,不少人心里存在极大的矛盾。
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谁更悠久,谁更值得提倡”这一问题,不易简单地做出回答。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都是经过许多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一点点累积起来的,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我认为,“洋节”传到中国是世界文明传播的正常现象,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洋节”在中国的影响是世界发展的必然。
其实,西方人也正在受着中国文化的熏陶。
人类的文明也正是因为互相影响,相互交融才取得了今天的光辉与灿烂。
在中国,汉民族的文化正是因为经历过历史上无数次的文化交融,不断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博采众家之长,才得以达到今天中华文明的璀璨与辉煌的。
因此,在对待“洋节”的问题上,我们不应恐惧,而应该让东方浑厚的文化与西方浪漫的文化相互交流,让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化相互融合,达到完美的结合,化作一座联结东西方文明的文化之桥,让两种文化、不同的文明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最终实现人类文化的再创造、再超越。
评:见解深刻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对待“传统节日与‘洋节’”这一问题向来存在争议,但大多数人是站在个人感情角度说是论非。
而本文作者能够站在一个客观角度冷静思考,指出:“‘洋节’传到中国是世界文明传播的正常现象,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之一”、“在对待‘洋节’的问题上,我们不应恐惧,而应该让东方浑厚的文化与西方浪漫的文化相互交流……最终实现人类文化的再创造、再超越”。
中国人为什么不过洋节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过洋节!看完你就明白了!
安夜、圣诞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拙。
年轻人爱标新立异,追赶时髦,商人在商言商,借洋节赚钱,这都可以理解。
但一些党员干部也参与其中,糊里糊涂过洋节,这就是政治修养问题了。
这些影响大的洋节,基本上都有宗教背景,是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树立科学世界观,不信宗教、不信迷信、不信任何伪科学的东西,不能像一个普通的公民那样自由地去信仰宗教。
无神论者去过宗教性节日,这是信仰不坚定、思想不清醒的体现了。
另一方面,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
如果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这说明文化入侵已是极其严重了。
党员干部如果认识不到这点,那就是丧失政治敏锐性,也失去了先进性。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过洋节!看完你就明白了!。
山西省太原市 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

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
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
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
发明"。现在(1月 5-19 日)是
节气。
A. 大雪
B. 冬至
和
得不赶来打工……错愕、沉寂、自责,充斥着故事的结局:他人的内心深处有多少我们不知
的苦难!
;住
这个事例对我们日常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8 分)
•
八年级思想品德试卷 第 5 页(共 6 页)
..
•
,
2 1.为丁培育和践行私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珞养诚实守信的核心素养,某中学开展丁一次以
〈诚信之我 jian) 为主题的东列活动,从"该信之我见"、"诚信之我鉴"、"诚信之我建"、"诚信 之我践"四个环节,豆豆解诚信,剖析诚信。请你也参与其中。 【诚信之我见】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 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决菜和部署,中国互联网协会、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 主办的 2016( 首届)中国互联网诚信大会,于 2016 年 12 月 9 日在北京召开。大会邀请私 会各方展示互联网领域诚信保障措施与手段,交流互联网领域诚信休率现状与问题,共商
小李:网络是个虚拟的交往空问,处处充满诱惑和陷阱,还是不妥涉足网路为好
小赵:有丁这个条例,永成年人就可以任性地在网络世界进游丁
A. 小张和小王
B. 小王和小李
C. 小李和小赵
D. 小张和小赵
西方节日辩论赛_辩论赛_

西方节日辩论赛正方一辩:hello everyone! we are of the opinion should celebrate the western festival.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unstoppabl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festiv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fusion natural.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high and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ore make "the global villag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mall". with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 diplomatic career development, such as hong kong, shanghai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cozy international large city, western culture idea and oriental traditional moral, in people's daily life had slowly merge. as time goes on, the fusion will in the wider region spread. thus, the chinese more carefree to express feelings of the western festival have what not good? are there not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in the near christmas and valentine's day at the same time, also learn in the mother's day and father's day to old people offer a wish? modern each national culture is the reference for each other, each other fusion.翻译: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自然而然。
引进西方节日辩论赛正反方稿_辩论赛_

引进西方节日辩论赛正反方稿辩论赛既然是一种竞赛活动,那么,参赛者谁胜谁负,需要有人作出评论和裁判。
评判人员必须是具有与辩论内容相关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员。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引进西方节日辩论赛正反方稿,供你参考。
正方认为,我们应当提倡西方节日。
首先,西方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
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之时代发展大趋势。
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彼此的影响已愈加深刻。
国际交往中我们需要遵循共同的规则。
而“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增强信任,以更好的实现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口流与合作。
国家间爆发战争往往就是因为彼此的误解所引起的。
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热衷于过“洋节”并不是什么错误,反而正式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最佳体现。
而且现在西方也不是正在掀起学习中国文化,过春节的热潮吗?这正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在引进西方节日的基础上,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的真实面目,达到知己知彼,从而更好的对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其次,提倡西方节日,学习西方文化是中国面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的需要。
目前,国内有一些人思想还比较保守,不能很好的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变化。
于是为了逃避这些变化,就提出了抵制西方文化的观点,这是不对的,也正是他们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我们应批判这种落后保守思想。
如果他们将抵制西方文化的精力放在对外宣传中华文明这方面不是更好吗?然而他们不愿意,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起全新的思想观念,为国民造福!最后,提倡西方节日能改我们带来极大的益处。
文化是沟通情感的桥梁。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感情表达方面显得比较含蓄,人们内心的情感不一表达出来,而西方的的节日一般比较活泼开放,这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借助节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弥补我国传统节日在这方面的不足。
提倡西方节日,更注重的是其精神文化内涵,并不意味着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
而是要解放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自从引进了感恩节,我们的情感变得更丰富,思想也更开放,也更大胆的向爸爸妈妈说声‘我爱你’了。
浅析西方节日对中国青年人的消极影响(论文资料)

浅析西方节日对中国青年人的消极影响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西方节日文化逐渐渗透入中国,西方节日的新鲜和有趣,迅速在中国各地流行起来,深受中国青年人的喜爱,但是,由于西方节日文化的过度介入,对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在此,我们分析了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消极影响及解决意见。
关键词:西方节日传统节日中国青年人消极影响原因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
沸沸扬扬的申遗之争以韩国胜利而告终。
相信这个结果让每个中国人心里都不是滋味。
端午节历史上起源于谁,属于谁,这都是清楚明了不过的,但韩国的捷足先登不可避免的伤了国人的自尊,让人心理酸酸的。
基于“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凭什么就成他们的了?”这种感性认识,我们提出疑问。
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深刻的理性认识。
端午节虽起源于我国并有悠久的历史,但端午节传入韩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已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
现在谁传承和保护得更好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民族的节日是这个民族的象征,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日渐被人们所淡忘,每况愈下。
而西方节日的重磅冲击是传统节日受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西方节日在我国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受年轻人的追捧与喜爱,下面来探究西方节日在中国如此盛行的原因。
一、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一)西方节日本身的优势西方人一直都崇尚自由,而西方的节日也大多和宗教有关,大多以快乐自由为主题。
与中国传统的家族性、封闭性相反的是,西方节日更注重群体性,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等,都打破了老人与青年,父母与孩子,上级与下级的界限。
大家能在节日里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感,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狂欢性,娱乐欢畅,人人平等。
而中国传统的节日避免不了受到漫长的封建等级的影响,现今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以长辈为中心,走亲戚,然后大家聚集在一起吃吃喝喝。
中国传统节日面临西方节日的冲击现状

的传统节 日习俗之一 。 原来在韩国许 多地 区都有端午习俗 , 后来随着社 会的发展 渐渐消失 了, 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祭祀仪式 。 韩国江陵 端午祭的内容 比较广泛 ,把端午节伸展开来 ,用一个 多月的时间来庆 祝, 完全变成 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 江陵端午祭 流行 于朝鲜半 岛太 白山脉以东 的江陵城及 其周边地 区。祭祀仪式在大关岭举行 , 祭拜大关岭山神 、 大关岭国师城 隍和大关 岭国师女城隍 。 祭祀仪式中有传统音乐 、 鹤山奥道戴歌谣 、 官奴面具戏、 汉诗创作 比赛和各种各样 的民间娱乐活动。 每年 , 长达 四周的节庆活动从农历 四月初 五的酿制神酒 、 端午巫堂 表演开始 。公元 3世纪的一部 中国文献中最早记载 了这一活动。 祭孔典礼 、 巫堂和佛教仪式 共存是 江陵端 午祭 的特点之一 。每年 , 有 大量 的游客前来观看各 种仪式典 礼 , 积极参 加各种各样 的活动 , 如制 作端午扇 、 酿造神酒、 画官奴 面具 、 包粽 子吃粽 子、 用菖蒲水洗头 。端午 祭 的传统的主要作用是打破社会等级制度 , 使各阶层人士参 加活动 。 日 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 日 本保 留传统文化之多却令 人惊奇 , 其原因是 日 本很 注重文化传统 的继承 和保护 。 H 本从“ 明治维 新” 时期便开始立法保护文化遗产 , 制定法律 , 推行 民族文化振兴政策 , 防止 “ 西化” 。由于现代城市 的发展 , 很多地方 已经彻底改变 了模样 , 但 作为无形的文化传承 , 本人延续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习俗和形式。 日 每年 各地例行节 日 多 , 很 举行 的活动各式 各样 , 比如岐阜县的高 山节之类 。 东京的隅田焰火大会每年 8 月都要举行一次 , 已有 30 0 多年的历史。 每 年的焰火大会都有上百万人观看 。 虽然只能从高楼大厦的夹缝里观赏 , 但五光十色的焰火在楼与楼之间升腾, 引起阵阵欢呼声。 在这样 的活动 中, 日本 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 日本 的民族性格得以张扬 。 三 、 统 节 日面 临 的 危 机 传 韩 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 施对中国的非 物质文化 遗产保 护而言是非常可贵的可供借鉴的经验。 日本对文化遗 产的保 护也让我 们反思 自己对文化遗产 的忽略 ,我们应该是从源头上深刻反思——为 什么自 近代 以来 , 总是缺乏 文化 内在 的驱动力 , 以由内而生的力 我们 并 量与 自 , 信 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妥善处理传统 文化的延伸与丰富。 传统 节 日是一个民族或 国家传统节 日的重要象征 , 春节 , 宵 , 元 端午等传统 节 日, 从远古流传至今 , 多样 , 形式 内容 丰富 , 中华 民族源远流长的悠 与 久历史一脉相承 , 不仅构成 了中华 民族深厚 的文化底蕴 , 也承载着中华 民族文化渊源的基 因, 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而随着我 国社会 然 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文化的侵袭, 这些节 日 正在逐渐丧失魅力 。 春节是 中国人最重要 的节 日, 但是年味却越来越淡 , 不但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 有不小的变化 , 就是人们 内心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 比起春节 , 其他传统节 日就更显衰落 了。 虽然我们依然会在元宵 节吃元宵 、 端午节 包粽子 , 但是 除了吃的形式不减 , 日 化的内涵却越来越枯萎 , 节 文 人们 参与的热情与 日 俱减 , 几乎名存实亡 。 我们应该加大对传统节 日文化 的 关注度 , 从各个方面你去保护 , 去开发利用祖先传 给我们 的这份宝 贵的 文化遗产 , 只有这 样 , 我们才不至于丢 了 自己 , 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 主 义的 先进 文 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原因1.政治、经济的原因近现代西方发达的经济一直是中国人追赶和学习的目标,而西方文化必然会伴随着经济的影响进入中国。
与此同时,政治的原因也会导致中西文化的冲突。
由于长期的封闭与禁锢,中国人对西方节日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一旦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中国人的好奇、宽容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前苏联等进行政治、军事竞争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
2.商业炒作的原因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火爆与商业的炒作是密不可分的。
每年一到圣诞节、情人节,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活动就会铺天盖地,与西方节日有关的商品、服务都摆到了街面上。
在香港,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一些洋节日当天,西餐厅大多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而内地人对西方节日的商业炒作也并不逊于香港人。
教育、媒体的推波助澜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突出表现在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身上,在这方面,以青年人作为主要培养、宣传对象的教育和媒体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英语教育在中国的大众化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
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二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缺乏对受教育者无意中起了误导的作用。
很多年轻人只知道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清明节是哪一天;只知道圣诞树、圣诞晚会、玫瑰花和巧克力,却不知道春节、中秋节究竟有什么文化蕴涵。
这些与当前中国的教育思路不能说没有关系。
在媒体方面,许多报刊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甚少。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向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春节的时候,就有舞狮子、划彩船、闹元宵等等娱乐形式。
从排练节目的团结,表演节目的自豪,到观看节目的热闹,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洽。
中秋节的时候,大家聚集在一起赏月拜月,看大戏等,都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过西方节日给中国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首先它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节日。
人们过度地倾向于西方节日,西方节日成为潮流和时尚,人们更加淡忘自己的节日。
更严重的是,很多孩子只道圣诞节而不道中秋节。
一个国家的节日代表着它的文化底蕴和底蕴,必须把它发扬光大。
其次,中国人追逐国外节日会减少外国友人对中国节日的兴趣。
有些外国友人被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所吸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
如果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热情远远超过中国传统节日,外国友人就失去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不到节日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会很失望,这就会阻碍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做到自己尊重本国文化,发扬本国文化,才能让外国友人尊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西方节日是西方的,我们去完善传统文化的丰富文化底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赋予与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自身魅力并且使之能够与时代的进步相结,使之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
节日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其文化心理构成既包含社会心理学层面的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氛围、社会促进及衬会抑制等,也包括作为社会学或文化学层面内在生活周期中反复出现的集中展现、承袭某种文化内涵的特殊的精神、理念、记忆与符号。
节日的文化心理存在于个人心理过程中,同时又与普遍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的共有现象同质。
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共同体味、分享集体神圣感、集体欢乐、集体激情、集体悲伤、集体追思等。
这种社会情感、情绪可以通过节日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情感、情绪的变化与发展。
上升到民族情感层面,就集中的体现为民族意识的反映。
一个民族对自身归属的一种认同。
我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是全民性的特点。
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时期就有节日的形成,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被现代人遗忘的“寒食节”“重阳节”等。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特点。
其实只是追求个性而已,其实西方节日骨子里真正的内涵,比如宗教,我们是无法做更深层次了理解和接受的,西方节日吸引我们的只是它的表面形式,而当这种形式被过分炒作时,我们便更容易厌烦。
如果是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狂欢,感恩节的热闹在几年前会带给我们新鲜感,那么,现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已经对这些节日感到无奈何厌烦了。
1.我们是中国人!西方人的节日队我们而言没有实际意义,多数是“凑热闹”。
2.宗教理念不同!我们的宗教以佛/道等为主,与西方宗教存在极大差别,而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关;不像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宗教色彩并不浓烈!3.大国的自信!我们之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愿意过西方人的节日,表明上看是“崇洋媚外”,而分析其实质,是一种没有民族自信力的表现。
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而且是“大国的自信”!4.警惕“西方文化”的工具!宗教/饮食/娱乐等等,都是西方强国用来向不发达国家实行新的“殖民主义”和“侵略”的强大工具!要想不被西方的文化所征服,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爱中华,爱我们自己的节日!我们只有自身的“免疫力”提高了,才能减少被“病毒”侵蚀的危险系数!5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即先进性!中华民族有着无比光辉和骄傲的历史文化,创造的奇迹和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但别忘记了,西方列强对我们民族曾经犯下的罪行:8国联军,拿走了我们多少财宝,但现在他们还厚颜无耻地说什么“替我们保管”在西方国家的大学或博物馆里面,静静向普通百姓述说着曾经的无法抹去的“耻辱”和“侵略史”!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中国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涵(一)有利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养成: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对家庭伦理非常重视。
传统节日里很多都是增强家庭伦理的习俗,比如春节时要送礼物,一般是晚辈给长辈送上礼物,祝福新年。
过节时都要家里年纪最长的长者先动筷子,接下来才到晚辈们动筷子。
还有就是清明节,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节日里不仅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也是跟亡故祖先对话的机会。
在传统节日里,祭祖是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节日不仅是跟世间家人的团圆,其实跟祖先对话的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人与人的团结。
中国人善于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乡里合作与增强社会团结。
在中国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来加强群众的交往,加强社会伦理的培育。
(二)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有着特定的文化功能 1.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
首先,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趋同,人们对外来文化也采取越来越宽容的态度。
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周期性出现的传统节日就越发显得重要,传统时常隐藏在生活的背后,隐藏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人们要选择具体特殊的时间将它表现出来,人们通过各种节俗活动,在耳濡目染中自觉理解、接受传统,从而实现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2.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渐失自己的民族位置。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心中永远的情怀和心结。
人们通过传统节日的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能够集中向世人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和精华。
我们在节日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着我们的民族灵魂。
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不断地给我们创造回归文化传统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3.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
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有着适应社会需要的更新变化的文化创造力。
任何民族新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既有的历史文化基础。
时代在不断前进和发展,旧时传统节日的一些仪式活动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其中的文化内核始终不会改变。
4.传统节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
传统节日适应人们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通过祭祀娱乐的节俗进行精神调剂与休闲,以蓄积对未来生产生活心理的正能量。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在生存和生活中确实承受了太多的压力,背负着太多的重担。
所以人们需要定期进行放松,传统节日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闲暇空间,紧绷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放松,心灵在与祖先对话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和洗礼,获得一份难得的宁静,传统节日在这里就起到不可替代的过渡和承接作用。
在放松过后,对未来的生活重新规划、整装待发。
传统节日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社会的和谐是必不可少的,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的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相互走往和祝福,这样的礼尚往来可以达到人际关系融洽的目的。
这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一致的。
在全球化的当下,传统节日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比如春节,不仅国内民众过,海外华人都在过,而且隆重的程度不亚于国内。
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为炎黄子孙创造归属感。
所以,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促进各民族的感情、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国家的发展是必然需要。
5.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然落后;而失去了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国家和民族就没有了根基。
实际上,只有加强民族文化,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会走得更远。
我们要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安全,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至于在经济全球化中被冷落和漠视。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通过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来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