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书法美学思想浅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书法美学思想浅探
【摘要】汉代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觉醒期,书法美学开始进入了自觉阶段。

一些书家的书论,提出了新的美学观点。

两汉的简牍隶书,汉隶碑刻汉末草书都呈现着汉代艺术气势与古拙的美学风貌,书家从书法线条飞扬流动中,发现线条运动与力量的美;汉代人崇尚自然,追求形象美,并开创了书法品评之风;从而揭开了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史上的序幕。

【关键词】汉代;书法作品;书论;美学思想
关于汉代书法美学思想,它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觉醒期,汉代人崇尚自然,追求形象美,并开创了书法品评之风;从而揭开了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史上的序幕。

一、汉代书法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汉代的书法艺术处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显著的标志是汉代书法艺术已独立成为专门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篆、隶、八分、章草、草书、真书在此时期已出现并逐渐成熟,中国的书法理论已开始萌芽。

书法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又可沟通于诗、画、乐、舞、建筑等艺术,还可以从中窥探美的本质与源头。

书法艺术的发展,有赖于学术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刘邦以武力统一天下,“曾以儒冠为溺器”,然而,巩固政权却又不能不要思想和文化。

萧何在刘邦初入咸阳时就已经开始留意搜集各
种图书典籍,汉王朝建立之后,又建国家藏书阁,汉代文化的繁荣由此而开始。

同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战争所造成的文化毁灭,很多先秦的经典都需要重新抄写,抄写典籍的需要,使汉代建立了以书取仕的制度,汉初以此选拔文吏,必然在社会上造成重视文字书写的风气。

学术的繁荣,也为书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文景时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采取于民休息政策,天下的财富,快速积累,呈现一派承平景象。

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东汉时期,经学昌隆,京师太学生,多至三万余人。

不仅京都如此,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在这种尊崇儒学和重视书艺的风气之下,既张扬了儒学,也张扬了书法。

这是一个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1.从文化角度考察汉代书法美学
“独尊儒术”形成了汉代社会的集体意志和共同主题,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无不放在与这个社会主题的相互关系中确定其意义。

汉代社会以“孝治天下”,必然要强调“礼”。

儒家文化理想以“合礼”为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汉代,礼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大到治国安邦、婚丧嫁娶,小到饮食起居,事无具细都执行着一个一元的理念,就是以
符合“礼”的要求为标准,一切以“礼”为一依据。

在儒家的道德中,任何事——包括性都应服从于“礼”,儒家建立了一种“天—命—性—情—道”i的联系。

孔子之“道”,是一种人生实践的基本原则,是人道,“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ii,“道”虽始于自然状态的“情”,但最终已表现为人文的自觉。

儒家对于“性”的理解要平实得多,将“性”纳入礼仪——仁义之中。

由秦篆而汉隶,由繁变简,这种书体的演变是与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状态密不可分的,绝不“只是文字应用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隶变后的汉字,无论结构安排,还是笔画表现皆能变被动为主动,隶变无不隐寓着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使汉字呈现出一种情趣,昭示出一种生存智慧。

这实际上包含了明确的由理性所引导的选择方向和理性的确定。

就是说隶变的完成不仅要有人的想象力,而且还要有意识形态视域的介质,它是“以雄强古拙的气势和力量表现了人征服占有外部世界的胜利和乐观神。

”iii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汉隶的样式可归结为汉代人在其特定环境下的群体意识,渐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

2.从政治立场考察汉代统治集团对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
出于对强秦速灭的反省,在体制上,汉实行藩王郡县双轨制;在政治指导思想方面,由秦朝的法家思想治国先改为用黄老无为而治的理论治国,然后汉武帝用外儒内法的形式执政,至汉元帝则完
全用儒家思想治国。

正出于同样的考虑,在文字字体上,虽秦八体、汉八体及新莽六体中都有小篆和隶书,但作为官定正规字体而言,秦以小篆为主,汉则以隶书为主,秦篆纵长,汉隶宽阔。

隶书到西汉已达到成熟阶段,最能代表汉隶成就的,应是东汉的碑刻隶书。

秦汉人在书法上的过人处在于“胆敢独造”。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各体具有,率直淳朴,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

在《居延汉简》中时有今草出现,圆笔运行,悬针垂露等特色已十分明显。

就隶书而言,与秦简笔法无波挑不同,汉简增加了波碟俯仰,有的还增加了纵长的竖笔。

然而汉代人在汉隶中找到自己内心所追求的意境和内涵。

较之秦楚文化,汉文化体现出自信兼收并蓄的状态,正是这种包容与吸纳,才令汉文化变得日益博大和深厚,呈现出浪漫、庄严又极显神秘的特色。

汉代完成了政治权力和学术思想的大一统,无论什么都在国家的权力之内,也给各种学术流派杂处的环境,严格的宗法制度、以礼为本的统治方略已融汇到汉文化中,民族的时代精神,有一种积极进取、豪放热烈的倾向。

社会精神风貌显得豪迈洒脱,虽有制约,个体也溶解于共同的生活和文化中,但也多了一些弹性和活力,而不是秦代那样过分地僵硬。

汉代人凭借“独尊儒术”文化背景,对汉字进行思考,借儒家思想将常见的隶书式样赋予新的内涵,使之容易得到人们的普遍的共识与认同,在受众的体验中产生情感转化为公众的审美情趣,建立起一套自然—人—社会的思维
系统。

二、从文人士大夫的书论看汉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汉代书论中的美学思想给整个书论的发展以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而书法美学的方法论亦于此肇源书法艺术根植于中国大地上,她的美学思想、方法论都是从中国古代文化的报裸中抚育出来的,此时期书家辈出,我们主要对蔡邕、崔瑗、杨雄、赵壹等人的书论进行理论上的梳理谈谈汉代书法美学思想。

1.蔡邕及其书论
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

蔡邕的《笔论》,直接、深刻地从书法艺术的创造过程,揭示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特质和创作心态问题。

所谓“书者,散也” iv,即是说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对人的内在情感心绪的抒发与表现。

而这种对人的内在情感、心绪的抒发与表现,不是借助于汉字文意的认知功能,而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的艺术创造,在“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书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虽然蔡邕的话,略显简单,概括,但它对书法艺术的表现特质的揭示,是极为深刻的。

如果说东汉时期,世人书法创作热情的高涨,张芝、崔瑗等书法家的出现,显示了书法艺术的成熟与繁荣,那么,蔡邕对书法艺术表现特质的揭示,则标志着书法理论的自觉与深化。

从这种意义上说来,蔡邕是中国
书法美学思想的开拓者。

他创造性地为中国书法美学的发展,确立了一块最富理论价值的基石。

蔡邕认为,书法,作为一种抒发情怀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有意为之”的情感自由活动。

(下转第311页)
(上接第309页)
如果说:“书者,散也”的思想,是他对书法艺术表现特性的深刻揭示,那么他对“势”与“力”的审美内含的发现,则是体现书表现特性的艺术手段与方式。

特别是他偏重书法“势”与“力”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汉代艺术注重形质外在、博大、厚重的审美风尚,与汉代大赋、石刻、画石、雕塑、建筑的审美趣味相统一,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对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和确立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都是十分重要的。

2.扬雄的“书为心画”说
扬雄,西汉学者、辞赋家,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辞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

杨雄认为书写是一种图画“书,心画也”从书写的起源来看,这种观点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书写与绘画的源流关系,参考金学智
在《中国书法美学》中的说法,流行的五种观点后,笔者认为,摩尔根、伊斯特林、宗自华的观点比较接近,也比较正确,即“书写或口文字起源于绘画”。

扬雄认为钱即文字书写,是一种画的观点书,画白是比较合理的。

书法是内心的形象性表达“书,心画也”,书法不是一种纯粹的“模仿技艺”,它不要求实物还原,不要求写的字和画的画一样逼真,它是“心画”是内心世界之形象的艺术化表达,这种情怀的表达既包含伦理志向,也包含情感趣味。

从书法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扬雄的这一观点,后代很多人表示认同。

欧阳修说:颜真卿忠义出于人性里,扬氏所论之书,虽未必专指书法,但第一次论及书法与书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

这些有关中国书法理论根本命题的论述,对后世的书法理论及创作有着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

3.赵壹的书法批评
赵壹为东汉灵帝光和年间著名的辞赋家,善写抒情小赋,曾作〈刺世疾邪赋〉,表现了对当时奸邪当道,政治黑暗的不平。

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世人学书情景的描述,更令人感动不已:“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后世慕焉。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领袖如皂,唇齿常黑。

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
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

可以清楚地看到东汉末年草书艺术繁盛的情况,如此规模和狂热的书法实践,不仅大大提高了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水平,也促进了士人对书法艺术理论认识的觉醒。

三、汉代书法美学的史学意义与理论价值
汉代书法以“丽”为美,以“势”为尚,虽不能完全涵盖两汉时期书法的整体风貌,但放置特定的时代环境之中,正是那一时期主体文化精神所共有的。

它鲜明的体现了民族腾飞的生命情调和文化精神,尤其是汉末草书,追求“势”,追求不平,追求险绝中的平正,追求不平衡中的平衡,追求自由飞动之美,以其极为简省的构形、强烈奔放的线条、百态千姿的风格,都体现了汉代书法以自然为美的时代风貌。

而这些,又化育为汉代书论中别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并成为书法美学的理论命题而影响着后世,这正是汉代书法美学的史学意义与理论价值所在。

注释:
i见《孔孟之间》,载《中国哲学》第20辑。

ii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iii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3第125页。

iv蔡邕《笔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5页。

【参考文献】
[1]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
[2]黄惇,金丹,朱爱娣,等.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3]陈方既,雷志雄.中国书法美学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
[4]本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