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本分析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内涵。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如何把握文章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针对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文本分析。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碰撞。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5. 课后作业:(2)选择一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化书籍和论文。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背景。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文章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孔子为何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孔子坚守道德信仰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2)掌握孔子坚守道德信仰的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用《论语》中的名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探讨孔子为何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孔子的话语背后的哲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子坚守道德信仰的精神品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回顾课堂教学,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教案,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儒家文化。
六、教学策略1. 引导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孔子话语的深层含义。
例如:“孔子为什么认为‘天下有道’与自己的‘易’(改变)无关?”2.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现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孔子的话语。
例如:分析一些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坚守道德信仰,以及这种坚守带来的积极影响。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分析其含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含义: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思想,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启示: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章: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教案范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引导学生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背景。
采用问答法,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第二章: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2.2 教学内容:详细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分析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详细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采用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
第三章:思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坚守原则。
3.2 教学内容:探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坚守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坚守原则。
第四章: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观点。
引导学生学会从案例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4.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相关的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从中提炼出经验和教训。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相关的案例。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从中提炼出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观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观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特别是孔子和子贡的对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领会其中的哲理。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的地位和重要性,引入本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僻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问题,分析孔子和子贡的对话,理解儒家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解析孔子和子贡的对话,阐述儒家思想的内涵。
5. 思考与实践: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体会,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为例,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内涵。
3.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论语》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有关儒家思想的论文、案例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背景:篇章出自《论语·子罕篇》,讲述了孔子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教学活动:1. 提问:请问同学们听说过《论语》吗?它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地位?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二章:解读文本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探讨孔子为什么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
2. 教师逐句解读,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儒家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提升个人品德。
教学内容:1. 提供案例,让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得出启示,践行儒家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案例,如: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面对困境、抉择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儒家思想对案例进行分析。
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
教学内容:1. 划分学生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
教学活动:1. 教师划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孔子简介:孔子的生平、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解释。
3.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生平和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意义。
3. 阅读法:阅读相关文言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孔子简介PPT。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言文材料。
3. 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章。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表现。
2. 阅读理解测试。
3. 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短文。
第二章:孔子的生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出生背景和生平经历。
2. 让学生理解孔子对教育和道德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孔子的出生和家庭教育。
2. 孔子创办私学,培养人才。
3. 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周游列国。
4. 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言行举止。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2. 观看视频:观看有关孔子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
四、教学资源1. 孔子生平PPT。
2. 相关纪录片或电影片段。
3. 参考书籍和文章。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和讨论。
2. 观看视频后的感想和体会。
第三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解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
2. 分析原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 解释原文的意义和孔子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原文的含义和关键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言文材料。
2. 参考书籍和文章。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表现。
2. 阅读理解测试。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能力目标:学习五段选文,掌握语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情感目标:联系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孔子的生平、思想、影响,语言知识;2、难点:从选文本身出发,结合孔子生平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1、导入新课: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体散文,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论文》的一些篇章,并就此感受孔子的思想主张,并从中寻求立身处世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生平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
幼年家境丧父,家境贫寒,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前者管理仓廪,后者主管畜牧)。
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进一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使学术文化向大众传播。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景公虽然喜欢他的言论,却被大臣岁阻挠,没有任用他。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进一步研修学问,教育弟子。
鲁国政权被季孙氏所控制,季孙氏又受制于自己的家臣阳货。
孔子对这种“无道”的局面大为不满,不愿意出仕。
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仅一年时间就成了四方的楷模,于是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为了加强国君的力量,孔子试图削弱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贵族,但行动受到抵制,最终失败。
因为难以施展抱负,孔子就带领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伦理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简介。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道德与伦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和伦理的概念及其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解释道德和伦理的含义和区别。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公平、正义、责任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理解道德和伦理的概念。
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道德和伦理的决策过程。
第三章:个人与社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责任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讨论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如诚信、尊重、关爱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社会公益项目来体验个人在社会责任中的作用。
第四章:道德修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4.2 教学内容解释道德修养的含义和意义。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如自我反省、学习榜样等。
4.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道德修养的理解和经验。
个人反思,让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来表达自己的道德修养目标和方法。
第五章:道德教育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
5.2 教学内容讨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道德教育问题和挑战,如道德教育的目标、方法等。
5.3 教学方法使用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和观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背景。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含义。
2. 相关素材:展示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背景。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和实践情况。
第二章:道德修养的含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道德修养的概念和内涵。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2. 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道德修养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2. 相关素材:展示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道德修养的含义和内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关于道德修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修养。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对道德修养含义的理解程度。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论语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感受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论语篇章,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了解?二、文本解读1.让学生齐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
2.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等。
3.讲解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三、案例分析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案例,如颜回、子贡等。
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孔子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感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二、合作探究a.孔子的观点对个人成长有何启示?b.如何将孔子的观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三、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孔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感悟文章。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何深刻认识?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践行孔子的观点?三、案例分析a.在学校生活中,如何践行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b.在家庭生活中,如何践行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四、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不断提高道德素养。
五、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孔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践报告。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名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能够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名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掌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论语》的背景介绍引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句子结构,感受其语言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互相交流心得,培养合作精神。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详细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其应用价值。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名句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论语》中的名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名句,掌握其含义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师应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文教案一等奖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文教案一等奖《《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文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孔子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精髓,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精彩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链接:一、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
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明白这句话所表达的道理。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儒家思想,并将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分析其背后的儒家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含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
1.2 提问:同学们对儒家思想有什么了解?请大家简要分享。
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2.1 教师详细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2.2 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所表达的儒家思想,即坚守道德原则,不随波逐流。
3. 案例分析3.1 教师举例分析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案例的分析与感悟。
4. 小组讨论4.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我们的生活?5. 分享与总结5.1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报告,总结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5.2 教师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是否深刻。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过于复杂或简单。
4.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学生是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体会其中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提高对经典文化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深层哲理的理解。
2. 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及儒家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运用儒家思想解决问题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儒家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新课导入: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分析其中的哲理。
3. 案例分析:列举现实生活中运用儒家思想解决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使学生了解了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道德修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深层哲理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可以增加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2. 介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贡献,激发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教师解答。
2. 讨论环节:教师提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3. 问答环节: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评价。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名人丘不与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2.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并能简要表述出来。
3.通过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丘不与的生平和主要思想。
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故事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丘不与是谁吗?他的历史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1.了解丘不与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查找丘不与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丘不与的思想和对古代历史文化的影响。
2.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故事和内涵(集体讨论)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丘不与的思想和故事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通过集体讨论,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于丘不与思想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和感受。
3.围绕《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进行深入探讨(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丘不与的一条思想,例如“天下有道”,“安邦治国”,“知人善任”等,展开深入讨论。
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应该围绕这个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并准备出一份小结报告。
4.学生小结报告(展示)每个小组依据自己的讨论结果,展示自己的小结报告。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展示,也可以选择代表发表观点。
5.总结(教师讲解)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引导学生明白丘不与思想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以能够连贯地表达自己对于丘不与思想的理解和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感受。
五、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能够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集体讨论,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
3.通过小组探讨,学生能够展示思考和表达能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庄子》中有一篇名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丘仲美向庄子请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意思,庄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就是说“我有道,可以传授,但只有那些名声不臭、权势不重的人才能获得”。
这篇文章在道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们将根据这篇文章讨论道家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一、教育要以人为本庄子的答复可以总结为一个词:人心。
庄子的思想是以人的自由为中心的,他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或形式。
因此,他反对那些以权力、名利为重的人。
庄子透过“君子之行,乘乎其心”这一说法,说明人心的重要性。
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注重人的内在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品德。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并关心他们的发展。
他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让每个学生发挥其所长。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传达给学生真理、伦理等观念。
二、道家思想注重自由与平等在中国宗教中,道家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其普遍性在于它注重平等、自由和宽容。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思想,而不是权力和名利。
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思想被视为中国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思想之一。
三、教育应该关注文化传承和自由自由和平等是道家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道家思想将和谐与自由相结合,注重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强调样式的不重要性。
我们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原则:既要注重文化传承,又要让学生在自由中得到发展。
教育由于它的理性性质,可能会使其重视形式,而忽略学习的真实内容。
然而,我们应该尽力实现平等与自由之间的平衡。
四、以“天下为家”之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的文化中,有这样一个概念:以“天下为家”之精神,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要实现这样的和谐,关键在于一些教育习惯和思想,如真诚、宽容、谦卑和桥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谅解和包容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教案范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并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讲解:教师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3. 互动:学生分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二章:孔子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重点:1. 孔子及其思想。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教学难点:1. 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2. 讲解:教师讲解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3. 互动:学生分享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三章:道与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家和易学的思想,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道家和易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重点:1. 道家和易学的思想。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教学难点:1. 道家和易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准备:1. 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道家和易学的思想。
2. 讲解:教师讲解道家和易学的思想,特别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3. 互动:学生分享对道家和易学的认识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对后续章节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导入话题:讨论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解释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道德的看法,并讨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道德原则。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评估其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道德的定义与价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的定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介绍道德的定义:道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
讨论道德的价值:道德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解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体现。
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并分享个人观点。
讲座:讲解道德的定义和价值,提供相关例子进行解释。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个人作业,评估其对道德定义和价值的理解。
第三章:道德原则与道德决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道德原则。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出道德决策。
3.2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道德原则:如诚实、正义、助人为乐等。
讲解道德决策的过程:如何权衡利弊、考虑后果、遵守道德原则。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不同道德原则的应用,并分享个人观点。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道德决策的情境,练习应用道德原则。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个人作业,评估其对道德原则和道德决策的理解。
第四章:道德行为与道德勇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培养道德勇气,勇于做出道德行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含义。
2. 探讨道德伦理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解释道德伦理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道德伦理的看法和体验。
第二章:道德伦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伦理的定义和内涵。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伦理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伦理的定义和内涵。
2. 探讨道德伦理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讲解道德伦理的定义和内涵,让学生理解道德伦理的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伦理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3. 举例说明道德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第三章: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如诚实、正义、守信等。
2. 探讨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中。
教学步骤:1. 讲解道德伦理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原则。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在与他人交往、工作和学习中。
第四章:道德伦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伦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思考和讨论道德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分析道德伦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诚信、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等。
2. 提供实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思考道德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分析道德伦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德伦理。
2. 提供实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思考道德伦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目标:一、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重要文言词句的落实翻译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一、根据预习,课前自主完成以下预习检测题1.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子路从而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边止子路宿止:使……留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是鲁孔丘与()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植其杖而芸()使子路反见之()3、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子路行以(之)告(子)鸟兽不可与(之)同群(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至,(丈人)则行矣4、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字词句你不理解,请列在下面。
二、课堂解疑:1、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拜见从者见之引见子见夫子乎看见见其二子焉介绍,引见使子路反见之拜见2、是鲁孔丘与判断词是知津矣这个人是鲁孔丘之徒与判断词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这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判断词3、重要句式而谁以易之宾语前置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吾非斯人徒与而谁与宾语前置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固定句式晨门曰:“奚自”4、文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列举长沮、桀溺耦而耕修饰关系而谁以易之通“尔” 你耰而不辍承接关系歌而过孔子修饰关系已而,已而!……殆而!语气词趋而辟之修饰关系子路从而后转折关系植其杖而芸承接关系子路拱而立修饰关系杀鸡为黍而食之承接关系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转折关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转折关系三、诵读巩固四、课堂巩固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见”字。
吾见相如必辱之看见项伯即如见沛公会见亮见权于柴桑拜见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使往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接见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墨子》推荐,介绍,可以引申为引见。
北邀当国者相见会晤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图穷而匕首见出现军无见粮《项羽本纪》现成的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殆”字。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论语为政》疑惑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大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危险(也有解释为“迷惑”)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接近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乃今用之,可乎近,接近,几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危险3、解释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长沮、桀溺耦而耕修饰关系而谁以易之通“尔” 你耰而不辍承接关系歌而过孔子修饰关系已而,已而!……殆而!语气词趋而辟之修饰关系子路从而后转折关系植其杖而芸承接关系子路拱而立修饰关系杀鸡为黍而食之承接关系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转折关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转折关系4、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是”字。
觉今是而昨非对,正确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认为正确,肯定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这样是鲁孔丘之徒与判断词是知津矣这个人5、翻译下列句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6、拓展延伸“而”的用法归类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而谁以易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2、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一、复习巩固默写下列语句1、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
2、凤兮,凤兮!,来着犹可追。
3、,。
孰为夫子4、君子之仕也,。
,已知之矣。
二、课堂解疑:1、原文中出现了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他们完全相同吗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一样吗这些人都是一些非同寻常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精英,他们也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
这些人不完全相同,他们对孔子赞美,尊重,劝说,讥讽,否定,批评,不愿与之交流,理解、但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以说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仪封人,晨门:孔子的知己。
2、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可而为之”编撰在一起,短文怎样体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回答。
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独!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表现。
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须积极入世,以道易之,要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
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所以一个“怃然”写尽了他内心的苍凉。
使子路反见之:“荷蓧者”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的人,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3、孔子与那些隐士有什么不同这两类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
但前者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
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4、列举中国历史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事例,相互交流。
三、写作训练: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即使生不逢时,也是可以努力有所作为的,不能只求明哲保身。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
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一代圣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