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3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育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指的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07空)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记基本观点代表人物)(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二)外铄论(08多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集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

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述 e.g..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②为什么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空)。

在这方面,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的说明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育学第03章

教育学第03章

第三章个体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个体发展界说一、个体发展的内涵以实质“个体”一词是与“群体”相对应的。

任何生物都有“个体”与“群体”之别,这里的“个体”,是指作为人的“个体”,而不是泛指一切物种的“个体”。

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从自然性的角度看,人是一种不同于其它动物的有机整体;从社会性的角度看,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体体现了不同社会关系的总和;从纵向的角度看,每个人又是类、种、族的共性和个人特性的独特综合体。

这是这些众多的、不同层次的综合,构成了人的全部复杂性。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主要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中任何连续不断的、非病理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并且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人的发展的复杂性集中反映在构成个体的身、心两个方面以及这两个方面的复杂关系上。

“身”指的是人的自然的、有机体构成,包括身体各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以及整体的结构与功能。

“心”指的是人的全部心理构成,包括人的认识能力(即构成智力的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品质、构成人的行为动力因素的需要和动机、心理活动的综合外显方式—人的行为和构成个体整体特征与倾向的个体结构。

个体身、心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无论哪一方面的状态都会对另一方面产生即时的或滞后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人们通常把人的发展界定为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但是,随着心理学、生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对人的研究的深入和细致,个体发展的多面性和达到程度的异时性,发展潜力相对于人生短暂有限的无限性,被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因而不可能用某一方面的正向变化作为标准来限制发展的时限。

发展的时限就扩展到生命的全过程(即从生命的起点—受孕之日起到生命的终点—死亡之日止)。

其内涵也随之相应丰富起来,主要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涵的潜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释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教育的类型和目标1. 教育的类型教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每种类型的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目的和效果。

教育的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等。

认知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理解和能力;情感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行为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3. 教育类型与目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教育对应不同的教育目标。

初等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方法,中等教育则着重于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

第四章:教育的理论基础1. 教育的理论教育的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各个方面。

教育理论研究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等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2. 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的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价值观。

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包括: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人文性和科学性、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等。

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学习和教学的心理过程,它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

4.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关注的是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研究了教育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 教育理论的整合与发展教育理论的整合与发展是指各种教育理论相互交叉融合,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形成了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和复合化。

这将有助于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支撑。

教育学第3章

教育学第3章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具体说来,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3)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晌(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具体而言这种人才培养又分为两个方面:(1)培养人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2)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且还向他们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及技能,以使他们能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不民主的社会中,教育能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第二,在比较民主的社会中,民主的教育可以保持并推动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一、教育与生产力(一)教育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经费的支付能力直接影响着校舍建设、仪器设备配备、教材建设、教师待遇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条件,成为决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

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二)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教育作为实现知识再生产的重要途径,有着自己的重要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学前教育的独特任务 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 形成与他人合作或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及成人要求 的两种交往模式 初步形成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 等。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 也是生长 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 发育最旺盛 、 变化最快 、 可塑性最强 、 接受教育最 佳的时期。 佳的时期。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 对道德概念有了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二)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征与教育
启蒙时期 学龄初期 学龄中期
幼儿期 3—6岁 6 童年期 6—12岁 岁 少年期 12—15 15岁 12 15岁 青年初期 15—18 18岁 15 18岁
学前 教育 小学 教育
中学 教育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幼儿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 , 此阶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3 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最佳发展期: 岁前的语言; 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岁前的语言 ; 4岁开始的图像知觉 ; 5岁的数数与简 单计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单计算 , 以及生活 、 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 认知方面,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 2-3 认知方面 , 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不合逻辑等 特征。 特征。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三四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学习与发展学习与发展是教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它探讨了学习的本质与过程,以及学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本章主要介绍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几个重要的学习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来形成新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关注学习的结果,即学习者的行为变化。

典型的行为主义理论家有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机械的、可预测的反应过程,主要通过强化和惩罚来达到。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利用奖惩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建构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如感知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等。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思考。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文化活动的产物。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戈尔茨和维戈茨基等学者是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互动的机会,以促进其学习和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学中关于教育目标设置和实现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本章介绍了教育目标的概念、种类和层次,以及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1. 教育目标的概念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中追求的具体目标或期望的结果。

教育目标通常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主要指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感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行为目标则强调学生具体的行为表现和习惯的养成。

2. 教育目标的种类教育目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目标的广度和深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综合目标和专业目标;按照目标的层次和时间跨度,教育目标可以分为宏观目标、中观目标和微观目标。

教育学第三章内容

教育学第三章内容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①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②教育目的的功能有: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③哪些因素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④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有哪些: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和艾伦.凯、德国的福禄培尔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迪尔凯姆、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与劳动学校)、纳托尔普⑤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⑥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以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这一表述被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⑧1995年3月,第八届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199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重点知识点
第三章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顺序是由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

代表人物:孟子,人性本善;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人的成熟基质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外铄论:荀子人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
4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P62,重点,须看课本)5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重点,须看课本)
遗传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环境因素: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和初中教育的任务(P70)
7青年期的年龄特征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P71)。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ppt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ppt
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
教育者
练习题 单项选择
1、狭义的教育是指( ) B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个人教育
D.社会教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D A.生物的生存竞争本能 B.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文化传承的需要 D.人类社会特有的生产劳动
3、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C ) A.《论语》 B.《大学》 C.《孟子》 D.《学记》
响,寻求不同观点的统一,形成正确的教 育观,进而形成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
▪ (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 上层建筑说 ▪ 生产力说 ▪ 多属性说 ▪ 本质规定性说
对教育的本质规定: 教育的质的特殊性
➢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2 教育组织是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
教育方法——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教育空间(活动场所与设施等) 教育时间 教育工具(媒体、书籍等) 教育辅助手段
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
根据教育层次的高低不同来分:
1.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 2.初等教育(小学) 3.中等教育(初中、高中) 4.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教与学的中介媒体,也是师生双方的
共同客体
1.教育者
第3章 教育的本质
▪ 一、教育的概念 ▪ 二、教育的本质 ▪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学》第三章讲义

《教育学》第三章讲义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一)教育规律的概念Ø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识记P81)(二)教育规律与教育关系Ø 教育关系:即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

教育规律职能存在于种种教育关系之中,而且职能存在于那些本质的或必然的关系中。

Ø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律,而客观的教育实践活动各要素之间、教育实践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教育活动只能在各种关系中才能存在和展开。

首先,教育与人之的发展之间、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Ø 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和社会发展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就是教育规律,而且是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教育规律;Ø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之间,也有着本质的必然的关系,这其中也存在着教育规律;Ø 进一步教育与人的诸方面(如:德智体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诸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也有各自错综复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Ø 再进一步细分……其次,教育活动中的各要素也总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

Ø 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构成要素。

Ø 从历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三个构成要素(三)教育规律是否存在无论人们在理论上是否承认教育规律的存在,教育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

(识记)P87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按其内容又可分为结构、功能和发展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运用系统方法,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三个子系统。

(一)教育的结构规律教育的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规律。

教育学第三章心得体会(3篇)

教育学第三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学习教育学第三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章主要围绕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展开,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第三章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身体健康的人。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的培养。

二、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实践的灵魂。

本章介绍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的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物质载体,包括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等。

本章详细阐述了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以及如何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需求来设计课程。

我认为,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

本章介绍了多种教育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章介绍了教育评价的原则、方法和标准。

我认为,教育评价要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发展性原则,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

六、心得体会1. 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学习第三章,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不仅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他是教育活动的出发和归宿。

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较多,它不仅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除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外,还有以下两方面。

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地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也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四、教育目的的类型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馆、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认为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公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应使二者一致,并在实践中统一。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儿童权利公约》、《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 展世界宣言》、《未成年人保护法》)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相应的)教育(措施)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上要循序渐进; 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要区别对待。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抓住儿童发展的 关键期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要一切从实际 出发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 教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 发展规律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作用 一、什么、遗传素质及“遗传决定论” 2、环境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及“教育万能论”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的身心展规律
W= X+y+z
总 结
遗传素质
(物质基础生物前提)
人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 内部条件,提供动力 环境(教育) 关键性的决定性作用
一、科学的学生观
•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可教的)。 •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正确的儿童发展观
• 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 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 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一、科学的学生观
二、正确的人的发展观
三、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 四、教育如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
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 现实特征的过程。 人的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和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03
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教育应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构建
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的需求。
03
教育与政治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约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不同的阶级或集团手中,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 等都会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政治制度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教育可以培养具有政治素养、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才,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教育传播政治意识
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80%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更加注重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 教育的变革。
02
教育与经济关系
经济发展对教育推动作用
提高教育投入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和家庭对 教育的投入能力增强,可以提 供更多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 件。
促进教育普及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促 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关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教育中体现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 径
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式方 法,教育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 会习俗等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教育也通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的 互动关系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方向。

内容包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及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3、教育目的的作用:一、教育目的的向导作用,二、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三、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4、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二是社会本位论。

5、(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等。

6、(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在西方有(柏拉图),(康德)和现代许多社会学家。

7、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辨证统一(J)一、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J)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78年,人大会议通过《宪法》。

《教育学》课件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课件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7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
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和基础性 要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学校教育的物质条件、管理水 平及相关的精神条件要能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再次,教 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充分而正确地发挥积 极性、主动性和主导性;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 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而正确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 和时间先后具有不均 衡性。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 受损甚至缺失后,可 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 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6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几种不同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观
4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个别差异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 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 低级到高级、由简单 到复杂、由量变到质 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 过程。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具 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 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 稳定的不相似性。
13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2.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主观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14
过渡页
Transition Page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若单纯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就会导致( B )。

A.儿童中心说B.遗传决定论c.环境决定论D.教育万能论2.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 C )。

A.预见性B.目的性C.创造性D.选择性3.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是( D )。

?A.生长B.发展C.成长D.成熟4.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5.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B )。

A.顺序性B.个体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6.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C )。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7.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 A )。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 D )提出来的。

A.互补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9.人的生理成熟的标志是( A )。

A.性机能成熟B.独立思考能力C.个性形成D.较稳定的自我意识10.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B)。

A.个性差异B.年龄特征c.关键年龄D.心理特征1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c.物质前提D.无关因素12.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D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B.遗传素质C.教师教学水平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13.“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霍尔B.华生C.高尔登D.格塞尔14.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 A )。

A.人自身的内在需要B.社会环境的要求c.教育要求的内化D.个体的理想和目标15.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A )。

A.主导作用B.制约作用C.决定作用D.内部动力作用16.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D )。

A.教育B.社会环境C.人的主观能动性D.遗传素质17.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C )。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期1 8.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B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主张( B )。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二因素论D.教育万能论20.“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 C )的言论。

A.卢梭B.洛克C.康德D.柏拉图2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是一种( B )。

A.内发论观点B.外铄论观点C.需要论观点D.实质论观点22.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B )。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2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

A.环境因素B.社会条件c.主观努力D.成熟机制二、填空题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主体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计划性;主体活动的----选择性和主体活动的----创造性。

4.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5.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提出来的。

6.人的生理成熟以----性机能成熟为标志。

7.心理成熟则以----独立思考的能力、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

8.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

9.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规律。

10.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等。

1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环境决定论,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

13.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物质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等方面。

14.教育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15.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16.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17.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18.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三、简答题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限制,超越遗传素质成熟程度的学习和教育是很难成功的。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不同的相貌、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个性特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遗传素质具有从先天而来的稳定性,同时,也具有随环境影响而改变的可塑性。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第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第三,由于社会发展对个体要求的提高,学习年限延长,独立生活和工作期限后移,使人的心理成熟、社会性成熟相应后移;由于食物营养的改善、社会文化的影响,个体生理成熟的年龄相应提前,从而使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答: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的发展存在看个别差异。

这种差异表现在:第一,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不同。

有些儿童身心某些方面的发展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表现出来,有些儿童则表现得较晚。

第二,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

同一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发展水平上是不一致的,有些方面发展水平较高,有些方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第三,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存在着个别差异。

同年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

5.简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1)人的先天素质是在发展在过程中逐步成熟的2人的集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出现特供了可能和制约;(3)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4)格塞尔提出的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夸大了成熟的作用。

6.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7.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其原因在于:(1)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

这种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获得发展的。

人在实践过程中,既接受环境的影响,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

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是按照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些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接受环境影响的,因此,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2)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散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8.简要评价“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

“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它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

首先,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一个范围限制,它是指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起主导作用。

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教育是不可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的。

其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担任教育者,他们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能起主导作用。

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教育就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9.简述家庭环境对于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所产生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第一,家长的职业类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