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3、 教育艺术的概念: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方面的教育个性和特点。(pint [pa?nt]:品脱)(105)
4、 教育艺术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审美性
5、 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107)
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创造条件使一定教育规律得以实现;注重多种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服务一定的教育目的;利用教育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方面发展的进程;把教育规律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
第二节、教育原则(95)
1、 概念: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第一节、教育规律
1、 概念: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81)
2、 分类: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规律(87)
3、 教育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89)
4、 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意味着教育主体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91)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含义广义: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即儿童的成人化过程。
就内容而言,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一)未完成性未完成性,即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处于未成熟状态。
(二)能动性人与社会交互过程中,人有主观能力性,能够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与状态。
三、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一)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比如身高成长的两个高峰期。
另一方面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
比如身高增长了,而骨化未完成。
感觉、知觉的发展比较早,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
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也叫敏感期、最佳期)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三)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与过渡。
(四)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互补性互补性指的是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学 第三章 我国的教育方针
一般来说,“建设者”突出体现了通过教育培养出 高素质的劳动者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养 接班人突出体现了通过教育目 的更全面地反映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和社会功能。
(二)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 1、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统一发展。 2、确保德、智、体、美等方面主动发展。 3、确保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三)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为理论基础
谢谢观看
二、我国教育方针制定的依据
(一)教育方针的制定,必须以一定的政治、
经济制度为依据 (二)教育方针的制定,必须适应社会生产 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三)教育方针的制定,还要适应本国的国 情、一定时期的历史任务以及国内外形势发 展等情况
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1990年12月30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
第三节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政党)对各级各类学
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规格的总规定。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马克 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1、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 智力和体力)统一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思想品德、 志趣、审美观的充分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
建设: 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教育。 思想建设也要靠教育。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 的重要教育原理之一 二、当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实质 实质:教育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 起来。这种结合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内容来具体 体现。 内容:“做到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学与用相结合;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而教育只有从观念、体制、结 构、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 革,才能实现这几方面的结合。
教育学第三章_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一、填空题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
2.通过____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3.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4.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_______的要求。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_______理论。
7.教育是一种________的文化现象。
8.教育与文化是________的关系。
9.__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11.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
12.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1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5.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16.__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7.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________为核心。
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________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学第三章
答: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学习是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活动,并非盲目、自发的活动。受教育者以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为“学”的对象,以接受教育影响为手段,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受教育者相对于学习对象来说,他处于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地位。
D.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E.有一定的作息时间
答案:CD
6.学校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主要是()
A.具有明显的系统性B.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C.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D.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E.具有明显的全面性
答案:ABCE
7.教育要素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A.教师与社会的联系B.教育内容与社会的联系C.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间的联系
5.为什么说动物界的养护、抚育活动不是教育?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不存在这种活动,原因在于:
第一,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的活动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是一种本能的活动。人类的教育则是人作为主体所意识到的社会需要。
第二,动物没有语言,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不能够将自身的经验积累起来向同类传授,也不能将个体的经验类化,变成共享的经验财富。人类则可以通过语言和其他物质形式,保存个体经验,并使之类化。
答案:BDE
4.在教育构成要素中,()
A.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B.受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C.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D.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复合主体
E.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答案:ABCDE
5.学校教育和一般教育活动相比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A.以提高效率为目的B.有一定的规章制度C.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来承担实施
教育学(第三章)
典型的个人本位论及其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代表人物
自然主义的 卢梭 教育目的论 康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自由主义的 约翰密尔、伯特兰罗素、哈耶克、 教育目的论 洪堡、沛西能、爱伦凯、小原国芳
存在主义的 泰勒
教育目的论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白尔格门认为“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 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 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 初,以日本、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 育是其集中体现。
德国学者凯兴斯泰纳说:“我以为国家公立学 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 有用的国家公民。”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 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 程及教学活动达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衡量培 养目标实现程度的直接依据与评判标准。
“课程与教学目标”强调用具体的、外显的、 可直接观察与测量的行为来表述,避免用一些模 糊的、笼统的词语来陈述。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 的关系
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从实际方面看,主要体 现在三民主义的教育目的中。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目 的思想。
191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意见》中主张废除 清政府1906年制定的教育宗旨,倡导“五育”, 教育目的应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 五育中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独立,具体表现为三种 形式:(1)个体思想的自由;(2)言论表达的 自由;(3)个体行动的自由。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 国家
九年义务教 育的培养目 标
抽象,笼统 ,比较关注 “应然”状态
教育部 学科专 家
从“抽象”
逐步过渡
到“具体”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一至二年级 语文课程目 标(阅读领 域课程) 本单元/章 或节课或本 次活动的教 学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程 目标
课程专 家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 实际了解课文中词 句的意思,在阅读 中积累词语
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 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 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 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 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 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 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 品质,使学生具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学生活泼开 朗的个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主要内容:关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关于革命理想和历史传 统的教育,关于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的教育等。
第三章 教育目的
01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02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03 我国的教育目的
学习目标
• 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内涵及其质的规定性。
• 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及其具体表现。
• 能说明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内容及 应注意的问题。 • 了解我国教育目的发展及精神实质。
• 把握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学3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三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组合和比例构成。
教育结构制约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所制约。
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当时的教育只能与生产于一体。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不需要经过学校的教育和训练。
近代社会:大机器工业生产出现,劳动者需经学校培养和训练。
教学手段的演变:注入式→启发式、体验式古代——口耳相传;中世纪——黑板粉笔,模型地图;19世纪——幻灯机、电影、录音机等;现当代——多媒体、远程卫星设备。
形式和方法的演变: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受教育权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现代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改革中的创造性(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为社会政治服务曾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功能。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
第 第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是一种历 三二 区别和联系 章 节 史进步的表现。当代,教育能否从发地发挥这一 区别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功能,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教 教 育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 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与 社 1.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社 功 2.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会 能 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发 的分配问题。 展 联系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其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 我们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教育不是万能的。 定客观基础,为社会流动的实现开拓可能空间;教育 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 值尺度,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力。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第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二三 区别和联系 节章 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区别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教 表现: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教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的育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用于社会; 社与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的本体功能。) 功社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能 会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第 三 章 教 育 与 社 会 发 展
第 第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三 二 节 节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 教 育 育表现: 与 的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我 社用于社会; 国 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社 功的本体功能。) 能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会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 主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义 建 设 正确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3、关于“教育产业化” (1)涵义: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以市场经济运作模 式来运行,产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 益。 (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 不同观点:教育应完全产业化;教育可以部分产业化; 教育不应该产业化。 经营目的——赢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 功能发挥——经济功能、精神陶冶功能 投入渠道——个人投入、国家投入、集体投入 收益受益——物质的、精神的;个人、集体、国家、社 会 生产产品——性质(物质、精神)、价值(直接、间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还是创造经济价值?这是 回答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关键
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仔细比较中美 两国的教育后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 调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 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兴趣、爱好, 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 会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我们在对孩 子进行教育、培养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要牺牲 掉大 部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自主性,这可能在短时 间里使学生取得举世瞩目的佳绩,但就长远来说,人 的发展毕竟是个终生不懈的过程,我们用十几年学校 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近乎工艺流程的精细模式去抗衡 受教育者终生的主观愿望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多么愚不 可及!那些被磨灭了个性、兴趣和自主性的孩子,其 发 展潜力和终生发展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 周期性长的特点,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 必须面向未来,善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发规划现在的教育,为社会超前培养人才, 因此,教育必须先行,树立超前教育观,教 育投资也要超前增长,还要超前建立师资培 养体系,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教育先行”的前提条件 教育先行始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育经费的投资与增长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 客观实际。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功能
• 教育的负向社会功能: (请举例说明)
• 个性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其固有特 征不断彰显的过程。
– 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与主体能力的发展; – 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 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 (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
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 《学会生存》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 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 一、教育功能的定义: • 综上,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
•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 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也称为教 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或教育的 直接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也称教育的派生功能或教育 的工具功能或教育的间接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的功能可分为正向 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方式看,教育 教育的个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 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 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第一,教育可以改变劳动能力的形态,使潜在 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第二,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 率 • 2.教育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一 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4.教育的政治功能: • 最主要的政治功能是促进政治民主化,表现在: 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二、教 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影响社会政 治生活 • (3)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第三章 高等教育理念
第一节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
第三节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1理念源于实践——柏林大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办学实践,这两所大学才是德国乃至世界现代大学的源头。
被称为“科学研究摇篮“的研讨班也在哥廷根大学和哈勒大学相继出现。
2理念引领实践——蔡元培将大学看作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
3理念超越实践。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原理——第3章-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 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返回
退出
1编期中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经验,谈谈 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有不同的 切入点,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1500字, 第10周上交)
返回
退出
书籍推荐
1编
返回
退出
1编
返回
退出
陈鹤琴
返回
返回
退出
1教编 育的真谛是什么?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 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 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 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 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 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 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营完美的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
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
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
返回
退出
“教”、“育” (甲骨文)
1在编 先秦古籍中,很少有将“教”和“育”连用的,“教育”
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中孟子的论述:“得天 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也。” 两个字结合起来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 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 善,手段是模仿。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其拉丁词源为 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 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1编
返回
退出
1编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第三章 教育制度
第三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导论版: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国民教育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影响学制制定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人口发展状况、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学制的基本类型:双轨制(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德、法、英)、单轨制(美国)、分支制或中间型学制(又称Y 型学制,前苏联、日本、中国)。
四、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阶段、制度化教育阶段、非制度化教育阶段的过程。
学制的完备是制度化教育的标志,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期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其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旧中国的学制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留美派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标志着我国由学习日本学制转向学习欧美学制。
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三章教师和学生一、名词解释:1、教师:指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2、学生: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的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3、教育机智:是一种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的才能。
4、师生关系:指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它是教育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二、填空题: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组织和领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客体地位,要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3、我国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工作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人际关系。
4、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或心理相容。
5、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直接经验中心。
6、“发现学习”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
7、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其本质属性是发展中的完整的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8、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具体任务包括教好功课、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三个方面。
9、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五个方面。
10、教师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智能结构、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11、教师的智能结构主要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方面。
12、教师的身心素质主要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1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书中提出“由做而学习”的观点。
14、教师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1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着教育工作必须注意关键期的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内发论-----弗洛依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人,心理学家、精神病 医师、潜意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精神 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 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 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 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 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 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身体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认知和情意方面心理活动能力的发
展及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人精神 方面的发展。
•社会适应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特性及能力的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动力:
生理发展是通过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作用,逐步 发育完善的;而社会通过教育向受教育者提出的 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心理水平 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 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其中,受教育者 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交往,外在的社会适应要求不 断转化为其内在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 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遗传与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如,环境对 于某种特性的形成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作用,往往依赖于这种特性的遗 传基础。 第二,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 是遗传可以影响环境,环境可以影响遗传;二是遗传中有环境,环境中有 遗传。如,新生儿总是带着各自不同的气质(神经类型)来到人间,有的 好哭好动,有的文气安静。 第三,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它们是一个动态的相 互作用过程。 第四,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动力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主张以个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定 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利, 主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利 , 维护受教育者的人格独立与尊严 强调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价值主体, 强调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价值主体 , 强调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 把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把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 促进个人一切能 力的和谐发展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 力的和谐发展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
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 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个人的尊严与社 会的尊严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有 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 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 专制主义与极权主义的社会
Hale Waihona Puke 个人本位论强调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 个人本位论强调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维护个 人自由的价值。 人自由的价值。 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独立, 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独立,具体表现为三种 形式: 个体思想的自由; 形式:(1)个体思想的自由;(2)言论表达的 自由; 个体行动的自由。 自由;(3)个体行动的自由。 个人自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思想自由、 个人自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 ( 1 ) 思想自由 、 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 、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 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 ( 2 ) 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 ,是创造文明的前提 条件; 自由是促进个人生长的必要条件。 条件;(3)自由是促进个人生长的必要条件。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是抽象的 个体先天拥有一个独立的、 个体先天拥有一个独立的、超验的自我 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 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 个人的存在优先于社会的存在, 个人的存在优先于社会的存在,并决定社会的存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在,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 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 教育无论是对公众、 体还是社会, 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 并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 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 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 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存在主义者强调: 真诚; 存在主义者强调:(1)真诚;(2)选择与决 独立承担责任。 定;(3)独立承担责任。
个人享有价值与尊严的理由 一切社会活动、一切政治法律制度,最终都 一切社会活动、一切政治法律制度, 必须与个体福利的满足联系起来, 必须与个体福利的满足联系起来 , 才能得到 解释与说明 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内在潜能与独特的个 性品质 个人身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因素是社会进化的 种子或原因。 种子或原因。
个人本位论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 的先天本性。 的先天本性。 社会本位论的缺陷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非历史 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创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 造者, 造者,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提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典型的个人本位论及其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代表人物
自然主义的 卢梭 教育目的论 康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康德、裴斯泰洛齐、 自由主义的 约翰 密尔、伯特兰 罗素、哈耶克、 密尔、 罗素、哈耶克、 洪堡、 西能、 教育目的论 洪堡、沛 西能、爱伦 凯、小原国芳 存在主义的 泰勒 教育目的论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教育应尊重、 顺应儿童的天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 “ 自然人 ” , 而不是社会 公民” 的“公民”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 个人。 个人。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支配功能 指导调节功能 激励评价功能 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借助将教育目的转化成 较为具体的、 可检验的、 现实可行的、 较为具体的 、 可检验的 、 现实可行的 、 可实 践操作的教育目标才行。 践操作的教育目标才行。
二、教育目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即是由“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 即是由 “ 教育目的 ” 、 培养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层面构 成。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要培养的 培养目标” 人在身心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 人在身心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是教 育目的的具体化,两者表现为一般与个别、 育目的的具体化,两者表现为一般与个别、整体 与局部的关系
社会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人是社会的产物, 其发展依赖于社会, 人是社会的产物 , 其发展依赖于社会 , 受制于 社会 个人只是抽象的, 个人只是抽象的,社会才是真实存在的 社会是个有机个体, 社会是个有机个体,具有超乎个人的存在性质 人所以为人, 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 人所以为人 , 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 , 参与社会 生活 社会的存在优先于个人的存在, 社会的存在优先于个人的存在,并决定个人的存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在,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层次结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 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 教育目的具有三个特性:抽象性、理想性、终 教育目的具有三个特性:抽象性、理想性、 极性。 极性。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 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指定教育目标、 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指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 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源于三方面 生活在社会和集体中的个人比脱离社会与集 体的个人更能成功地体现实现自己的愿望、 体的个人更能成功地体现实现自己的愿望 、 目的与需要 个体的发展是以人类整个种族的进化发展水 平为基础的 个人的生活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依赖于社会, 个人的生活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依赖于社会, 个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 个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 , 参与社会生活才能 成为人
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
根据社会或国家的整体需要来造就个人, 根据社会或国家的整体需要来造就个人 , 教育 只是服务于社会或国家整体利益的工具与手段 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 使整个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 个人不具有独 立存在的价值, 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P67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文学 P67 科学 P68 艺术 P68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产生与兴起,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产生与兴起 , 主 要得益于四种力量的推动 14至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 14至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 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近代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近代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2.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推崇个人的价值, 推崇个人的价值 , 特别推崇个体的自由与独立 和个性自由发展的价值 信奉自由教育,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 信奉自由教育 , 体,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无可估量 的发展潜能 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 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 , 把促进儿童个性的自由 发展视作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 代表人物
社会学派的 涂尔干、纳托尔普、白尔格门 涂尔干、纳托尔普、 教育目的论 国家主义的 德国学者凯兴斯泰纳 教育目的论 意大利学者秦梯利
1.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 涂尔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个体社会化, 涂尔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体 适应社会生活, 适应社会生活,是要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个 人改造成为具有特定社会特性的个人。 人改造成为具有特定社会特性的个人。 纳托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 纳托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 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 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 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白尔格门认为“ 白尔格门认为“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 为社会而生活, 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 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当人们把社会狭隘地理解为国家, 当人们把社会狭隘地理解为国家,社会本位论 就获得了它的极端形式,即国家主义。 就获得了它的极端形式,即国家主义。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带有明显的狭隘性与排 他性, 他性,它实际上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教育的国家 目的等同起来,这种等同是危险的。 目的等同起来,这种等同是危险的。
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指把个人看作是目的, 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指把个人看作是目的, 而不是仅仅把个人看作是满足其他个人或群 体意志的手段与工具。 体意志的手段与工具。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指将社会的生存、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指将社会的生存、延续 与发展, 与发展 , 社会总体利益的满足与提升作为目 的来追求。 的来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