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理解性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

【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35、【三军】指军队。

1.《论语》十二章 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1.《论语》十二章  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

1《论语》十二章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XXX《论语》十二章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XXX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XXX。

”《里仁》子曰:“XXX(形作名,贤人)XXX(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XXX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XXX:“士不可以不XXX(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XXX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XXX。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XXX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XXX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XXX矣。

”《颜渊》XXX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XXX(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正人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XXX(形作名,圣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XXX(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克服)(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温文尔雅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粗俗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XXX: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论语》十二章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论语》12章阅读与答案

《论语》12章阅读与答案

《论语》12章一、黑体字解释与句子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问题,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

【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论语十二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部编版七上期中前古文】

《论语十二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部编版七上期中前古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中前古文习题带答案目录:(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尊君在不②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今异义,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⑩陈太丘与友期.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⑪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⑫友人惭.: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一词多义:相:①相委而去: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时:①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若:①未若.柳絮因风起:如。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像。

是: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表示肯定的判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

而:①俄而.雪骤:与“俄”合用,不久,一会儿。

②相委而.去:连,表顺承。

3、判断文言句式:①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省略句,省略介词。

②撒盐(于)空中差可拟:省略句,省略介词。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论语十二章练习题答案第一章:学而篇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答案:是的,学习并不断地复习,不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答案:是的,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无论和谁一起行走,必定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地方。

4. 吾日三省吾身。

答案:我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

5.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答案: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在为人提供帮助时是否真诚?与朋友相处时是否可信?学习的东西是否能够应用于实践中?”第二章:为政篇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答案:孔子说:“治理国家要以德行为基础,就像北极星一样,固守自己的位置,其他星星都会围绕它。

”2.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答案:孔子说:“人民可以按照规定去做,但不要让他们了解其中的原因。

”3.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答案:孔子说:“君子只展现自己的美好一面,而不表现出丑恶的一面。

小人则相反。

”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答案:孔子说:“君子可以和睦相处但不失个人特色,小人则只会盲从而无法和谐相处。

”5.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答案:孔子说:“君子注重整体而不追求个人的比较,小人只关注个人的比较而忽视整体。

”第三章:八佾篇1.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答案: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还不如诸夏没有君主。

”2.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答案:孔子说:“人生下来是直的,如果不受外界的影响就会保持这种直性。

”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实践的人,喜欢实践的人不如享受其中的人。

”4.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答案:孔子说:“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可以进行高层次的对话,而低于自己水平的人则不能。

《论语》12章阅读与答案

《论语》12章阅读与答案

《论语》12章一、黑体字解释与句子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问题,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习的品质。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1.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2.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
3.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4.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课外拓展阅读
曾子杀彘(zh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 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 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 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表修饰)
(8)不义而富且贵
(表承接)
(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表并列)
达标练习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温故而知新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也” 表示判断
课文小结
出自本文的成语: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出自本文的常用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假如〕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适宜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顿〕,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那么〕?”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 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 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 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 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可以〕〔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 文质彬彬古义:配适宜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第一篇:《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习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 2.翻译下列句子(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答案:1.(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2.(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3.忠信习品德 4.略第二篇: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整理)论语十二章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论语〉十二章》解析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论语十二章》(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原文:子曰:“学∕ 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6)原文: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文言现象、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论语十二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文言现象、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中前古文习题带答案目录:(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检测题班级:姓名: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尊君在不②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今异义,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⑩陈太丘与友期.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⑪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⑫友人惭.: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一词多义:相:①相委而去: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②相顾惊疑:互相,交互。

时:①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若:①未若.柳絮因风起:如。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像。

是: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表示肯定的判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

而:①俄而.雪骤:与“俄”合用,不久,一会儿。

②相委而.去:连,表顺承。

3、判断文言句式:①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省略句,省略介词。

②撒盐(于)空中差可拟:省略句,省略介词。

③(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句,省略主语。

④(太丘)去后(友人)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

⑤(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省略句,省略主语。

⑥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白雪纷纷似所何。

⑦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状语后置,“空中撒盐差可拟。

”⑧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可译为“……是……。

”二、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能够)(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文质彬彬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同“悦”,意思是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假字,“有”同“又”,意思是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有朋.自远方来:古今异义,古义:志
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友好的人。

④择其善者
..而从之:古今异义,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⑤可以为
..师矣:古今异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⑥不亦君子
..乎:古今异义,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别人的尊称。

⑦学而不思则罔.:古今异义,古义: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⑧思而不学则殆.:古今异义,古义:有害;今义:危险。

⑨吾日三.省吾身:古今异义,古义:泛
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⑩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⑪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⑫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今异义,古义:普通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⑬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⑭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⑮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⑰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⑱择其善者
..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⑲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2、一词多义: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

②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词,在、给。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②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


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表承接
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⑦曲肱而枕之:表修

⑧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
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③温故而知新:得到。


①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②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

“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句,省略动词“择”。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省略句,省略宾语。

人不知(之)而(之)不愠。

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倒装句,状语后置,于学志。

⑤贤哉,回也!倒装句,谓语前置,回,贤哉!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课内简答题:
1、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2、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
3.文章关于学习的态度的有哪些?
答: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文章关于学习的方法的有哪些?
答: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5.文章关于道德修养的有哪些?
答: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匹夫不可夺志也。

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参考:围绕“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回答即可。

7.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参考:围绕“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回答即可。

8.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参考:围绕“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9.选文后五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参考:围绕“默默地记住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爱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温故而知新,日积月累”回答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