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孔子是位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也是一位伟大的管理思想家。

他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学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有人称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是靠《论语》起家的。

孔子的管理思想体系由下列几个方面组成:1、以民为本2、中庸3、举贤育才4、正名5、德治6、正己7、仁爱8、信一、以民为本孔子认为管理的着眼点是人,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认为人民群众是统治阶级的根基。

但这却不同于现在的人本管理。

现代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既重视规范,又重视操作。

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理论,其实质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

人本管理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

人本原理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管理者应首先尊重劳动者的个性与人格,要突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第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参与。

员工既然是管理的主体,就应处于主动参与管理的地位,企业必须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去,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也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的发展。

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影想下属的人性的发展,因此,当实施一项管理措施、管理制度、管理办法时,不仅要看其经济效果,还要考虑对人的精神状态的影响。

第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是为人服务的,应满足人的需要。

因而,企业一方面要重视对员工的感情投资,调员工的积极性,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实施“员工满意战略”,力求做到让员工满意;另一方面,则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更多地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优异的服务,在企业实施“顾客满意战略”,做到让消费者满意。

二、中庸“文革”期间的“批孔”运动,把人们对儒家“中庸”的理解全部搞混乱了,使人们对中庸之道形成了许多错误的理解,例如: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阴不阳,不快不慢,不前不后,不好不坏,因循守旧,保守安分,折中,调和,等等。

从“修己安人”看现代管理

从“修己安人”看现代管理

从“修己安人”看现代管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仁者爱人”的基本思想出发,儒家在管理方面提出了一套“修已安人”的理论,作为其治理天下的基本方略。

这里“安人”的“人”字,指的是被管理者;“修己”的“己”字,则是指管理者本身。

所谓“安人”,就是要使整个社会组织中的人都能达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

所谓“修己”,则是要求管理者首先必须管理好自己,即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别人。

儒家管理思想把管理的着眼点放在“人”上面而不是“物”上面,分别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这两类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要求,并把“安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人本主义管理哲学流派。

一、现代管理的基本理念现代管理学对管理本质的认识,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

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种:第一,管理就是协调。

这个命题是从管理的职能这个角度来讲的。

关于管理的职能,现代管理学的奠基者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已经由所论及,以后法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法约尔更加明确地把管理职能概括为五条,那就是(1)计划;(2)组织;(3)指挥;(4)协调;(5)控制。

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方案;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经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在这五项职能中,法约尔最重视计划和组织,同时认为控制对其他四项职能有某种制约和保证作用。

在法约尔之后,美国管理学家古里克则提出了管理的气象职能,那就是(1)计划;(2)组织;(3)人事;(4)指挥;(5)协调;(6)报告;(7)预算。

其中“人事”指对职工的选择、训练、培养和安排;“报告”指下级对上级的报告以及上级对下级的考核;“预算”则指财务计划、会计、控制等。

除了以上这两种概括以外,对管理职能的各种概括还有很多,以致讨论到后来,管理的职能越来越多,而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弄得混乱不清。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对现在管理学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例摘要: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尽管中国古代学者并没有正式提出过管理这一概念,但其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分析其内涵,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经典思想,儒家思想,管理学在古代中国,早就存在着一门关于管理的学问,它专门研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自先秦至明清,历代历朝的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几乎无不关心和高度重视并悉心探讨这个问题,虽然这门学问在当时并没有被冠以“管理学”之名,而是被称作“内圣外王之学”或“修己治人之学”之类,单从名称上看,确实很难一下子把它同管理学、特别是以企业管理为其主课题的现代西方管理学联系到一起,但是,从其研究对象和实际内容来看,根据现代学科分类的一般标准,它则无疑可以也应当被理解为是一门介于政治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学问。

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以德治国的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个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认知和个人修为上主张“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和家国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奋斗和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统一,崇尚内圣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

因此,受儒家影响,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追求,也有辄遇困难挫折就退隐山林、避于桃源自娱的消极遁世思想,这给古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很大的通达权变的空间,因而也使得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都能活得适得其所。

(完整版)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

(完整版)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

(完整版)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论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自我管理的启示【摘要】儒家理论博大精深,在其所涉及的管理领域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其管理目标,而“修身”作为儒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它进行的是一种由“内圣”到“外王”的自我修炼,突出了“修身”在自我实现中的决定性作用。

尽管现代社会正日渐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但我以为追求至善心性、反求诸己、慎独主敬的儒家修身之道,对于当代人面对安身立命问题,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修身之道自我管理儒家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由孟、荀进一步发展、丰富,形成了思想比较丰富的儒家理论学派。

其中儒家管理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它是围绕着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及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而展开的。

儒家管理思想体系庞大,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主要对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修身之道进行了提炼、分析、整合,归纳整理出其中对现代人进行自我管理有益的部分。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涵儒家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被后世誉为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关系的“德治主义”大成的《大学》之中,其所阐述的儒家管理以德治为目标,并通过“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治人是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

儒家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展开的。

儒家管理思想“治人”中的“人”既包括管理者以外的别人,又包括管理者自身。

所以治人首先是修身,即自我管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句话表明了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修身,修身被儒家看作是进行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无从谈起。

孔子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及意义1

孔子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及意义1

孔子人本思想的现代阐释及意义于学强内容提要: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而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

它的所有学说都围绕对人的终关怀而进行阐述了。

孔子立足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管理层面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其重人、重仁、重任、重忍四个角度阐释了这一思想,并进一步指出孔子这一思想对于当前社会的启迪之义。

新时期,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仍然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将我们的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关键词:孔子,人本,仁,任。

孔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出过不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人本思想,当代管理科学中的重视人性的研究可以说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是孔子人本思想的历史延伸与逻辑展开。

孔子的人本思想博大精深,本文试从四个视角作以阐释并力图指出及对现代社会的启迪之义。

一:重人:重视生命,爱惜才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与自然的直接对立物,没有人的世界是死气沉沉的,世界有了人才变得更精彩。

孔子就认识到人对于社会存在的重要意义,非常重视人的生命和人的才华。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社会主体存在的直接统一,只有生命的存在才有生命力的发挥,只有劳动力的存在才有劳动。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论语·卫灵公》以下只简称章节名)生存权是低层次的,又是第一性的,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最低层次的需求也是最起码的需要。

孔子对人的重视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生命的重视上。

这种重视在其对人与动物遇到灾祸时的言谈中可见一斑。

“厩焚,子退而曰:‘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而当有才之人生命终结时,孔子的重人思想则更加表露无遗,“颜回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为何如此悲伤?因为“才难,不其然乎?”(《子罕》)由此可见,孔子重视人的生命更重视人的才能。

他认为只有知人才能善任,所以识别人才是首要任务,诚如管仲所言:“不能知人害霸也。

”识别人才需要识别人才者有能力,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能也。

”(《宪问》)要理解别人而不要苛求别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而不是囿于自我去评价一个人,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别人头上。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的应用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是一位伟大的管理思想家他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科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人说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是从《论语》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

孔子的管理思想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 .以人为本;2.中庸主义;3.人才培养;4.名望培养;5.德治;6.自以为是;7.仁慈;8.信仰;1.以人为本;孔子认为管理的重心是人,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人民群众是统治阶级的基础然而,这不同于当前的人本管理。

现代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注重标准化和操作化。

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其本质是尊重、依靠、发展和服务于人。

人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人本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员工是企业的主体管理者首先应该尊重员工的个性和个性,突出员工的主导地位。

其次,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的参与由于员工是管理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参与管理。

企业必须让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

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任何管理者都会在管理过程中考虑下属人性的发展。

因此,在实施一项管理措施、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时,不仅要看其经济效果,还要考虑对人们精神状态的影响。

第四,管理为人民服务。

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的需要。

因此,一方面,企业应重视员工的情感投入,调整员工的积极性,改善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实施“员工满意战略”,努力使员工满意;另一方面,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更多地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在企业中实施“顾客满意战略”来满足消费者。

第二,“文革”期间“批判孔子”的中庸之道彻底混淆了人们对儒家“中庸”的理解,并导致人们对中庸形成了许多错误的理解,如:中庸是公正的、中立的、不慢的、不落后的、不坏的、墨守成规的、保守的、妥协的、和解的等等儒家中庸是追求卓越的原则勇是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是指事物的实际状态所反映的各种倾向。

从“修己之学”看管理之道

从“修己之学”看管理之道

从“修己之学”看管理之道中国文化中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尽管不同,但它们大多都认为管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修己安人之学”,管理就是一个“修己安人”的历程。

管理者修己,影响被管理者也修己,互动不已,达到“安人”的境界。

其中孔子的“修己之学”成为当今管理实践的典范。

本人拜读了一些“修己之学”的译文,自然就与管理联系在了一起。

一、“修己之学”之“正己”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

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

孔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也就是说,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

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

在这个基础之上,孔子进一步推论,认为政治过程是一个由修己到治人的连续过程,故“修己以安人”。

在孔子看来,“修己”为“为政之本”。

安,就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稳定。

社会何以能稳定?不是靠压迫和欺诈,而是要在“修己”基础上建立社会的正义和规范。

二、“修己之学”之“克己”孔子还对以执政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克己”的要求。

在他看来,“克己”的方式有“约”(即约束)和“戒”(即自戒)。

孔子认为,能够自我约束不放纵就可以少犯错误。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自戒便是自爱,便不会走入人生的误区。

“克己”还要自省、自责、自讼。

孔子认为,反省,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

经常反省,有错改之,无错则免。

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克己”最彻底的要算“不争”、“无争”了,这与道家思想甚为接近。

“君子矜而不争,当而不群。

”这是辨证而正面的要求。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从修己安人看人本管理

从修己安人看人本管理

从“修己安人”思想看“人本管理”1,“修己”是“内圣”之道,指人的主体的心性修养,学习与锻炼,要安人必先修己,不修己无以安人,“修己”代表个人的修治,做好自律的工作。

每一个人在管之前,必先先把自己管好,也就是需要自律,修己也是修适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

“安人”为“外王”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由“内圣”向“外王”的推移与发展。

2,人本管理思想是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以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里状况等的综合情况来科学安排最适合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到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

3.修己是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安人是管理的目的在孔子看来,管理的根本目标与规律在于宣扬、弘扬光明的德性,并用这种德性去改造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修身养性,处于宁静和谐的状态中去追求善的境界,这就是管理的目标,也就是“安人”。

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只有知道怎样修养自己,才能知道怎样管理别人。

治人、治国都是修身的外化与扩大,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者应该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树立榜样,影响被管理的人;二是修养自己的过程,从中你会体会到很多思路、知识和方法,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使人达到至善,使人民生活幸福。

4,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员工都有可能成为知识型员工。

要想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管理,领导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让员工融入到企业之中,给员工以归属感,让员工认可企业的目标并且愿意为之工作;(2)绩效与薪酬:领导必须明确自身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估系统(3)招聘与晋升—比如说内部员工开展推荐工作,员工晋升必须通过选举、评选,全体员工都参与(4)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强调细致、系统的培训,要让每一位员工都可以不断提供高而且要保持学习的习惯(5)沟通—企业内部应该有一个保持交流沟通系统,管理者要让员工有地方说出自己的想法(6)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企业来说,更应该乐于看到员工的这种发展性,并且要努力去帮助员工去发展,帮助他们去规划自己的职业前途,培养员工的忠诚感5,对于企业来说,小消费者是企业的利润来源,是上帝。

孔子的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孔子的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孔子的智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概述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谐家庭、良好的政府治理以及全球和平。

虽然这些概念最初产生于古代社会,但它们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修身"修身"意味着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成长。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素质和品德来实践这一理念。

例如,我们可以秉持诚实守信、勤奋努力、宽容友善等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中。

同时,"修身"还涉及到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与进步,提升自己的技能与知识储备。

而更加注重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内心平静与坚韧。

齐家"齐家"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家庭教育、亲子交流、家庭价值观传承等方式来实践。

例如,合理安排工作与家庭时间,重视亲情、友情及时倾听家人的心声。

此外,平等、尊重以及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维持和谐家庭的关键。

通过建立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实践“齐家”的理念。

治国"治国"意味着良好的政府治理与社会秩序。

在现代社会中,这需要良好的领导能力和公正的政策制定。

领导者应具备智慧、勇气和道德观念,在面对挑战时能够做出明智而有益于整个社会的决策。

公民们也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监督政府行动。

同时,要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并加强法治建设。

只有通过良好的治国机制和有效的公共管理才能达到目标。

平天下"平天下"指追求全球和平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存在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利益的差异,但追求全球和平依然是一个共同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倡导和平外交、跨国合作及文化交流。

同时,确保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倡导宽容、尊重并推动互信与理解,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践“平天下”的理念。

孔子“修己安人”的治理思想

孔子“修己安人”的治理思想

孔子“修己安人”的治理思想修己安人是孔子治理思想的重要课题。

修己是治理的前提与基础,安人是治理的目的。

孔子在《大学》里,提出了一个融修身、治国与知行于一体的简明公式。

即所谓的“三纲领,八条款”,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八条款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孔子看来,治理的全然目标与规律,在于宣传宏扬光明的德性,并用这种德性去改造人民,使他们安居乐业,修身养性,处于宁静和谐的状态中去追求善的境遇。

这确实是治理的目标,也即是“安人”。

这确实是孔子的“三纲领”。

可是,咱们怎么来达到这种治理的目标呢?那么,孔子给了咱们一把金钥匙,那确实是“八条款”的方式。

他说古代那些圣明的人,当他们要想把自己光明的道德显彰于天下,以便去阻碍人民时,他们的方式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可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呢,第一你得有治理好自己的家庭的能力;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第一要修养好自己的道德;想要修养好自己的道德的人,第一要老实自己的意念;想要老实自己意念的人,第一要取得必然的知识。

取得知识,在于熟悉,研究万事万物,知道事物的原理。

那个地址,孔子在表达“八条款”时,用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类推逻辑结构。

在这条八条款的逻辑结构中,“修身”是八条款的核心。

第一,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因为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式,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

第二,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尽管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那么又必需从修身做起。

孔子说:“知因此修身,那么知因此治人。

”只有明白如何修养自己,才能明白如何治理他人。

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已”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大。

这面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治理者应该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树立表率,阻碍被治理的人,第二方面,是修养自己的进程中,你会体会到很多思路、思想、知识和方式。

修己安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修己安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修己安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摘要:任何有效的管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淀之下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修己安人思想对现代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修己安人的思想本质及其在现代管理的应用,提出修己安人思想对现代管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修己安人人本管理影响一,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对比由于中西方文化差距巨大,对文化的认识也不近相同。

在西方管理的管理世界里,不同的人对管理的理解不一样。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是雇主实现最大的富裕,同时也是每个雇员实现最大的富裕,认为管理是确切知道别人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且是以最经济的方法来完成1;韦伯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罗宾斯认为管理师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2;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重在行,而不是知3。

从这些大师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人把管理当做一种手段、方式、他们很少涉及管理主体的行为及修为。

与西方不同,中国儒家提倡“修己安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都是从“修己”出发,推广到“安人”、“安百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张文昌、于维英,《东西方管理思想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232页2史蒂芬·罗宾斯(美),《管理学》第四版,闻洁、杨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页3彼得·德鲁克(美),《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16页“明明德”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亲民”与“至善”是仁德的体现。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求由小到大,由个人到国家,都要从修德养性出发1。

要管理别人,管理家国天下,首先就要“修己”,由己及人,由内向外,管理师一个内外兼达的过程。

虽然传统文化各派思想有差异,但都认为管理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修己安人之学”,管理师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修己是起点,安人是目。

管理即是修己安人

管理即是修己安人

管理即是修己安人《论语·宪问》有言:“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子路问什么叫君子。

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

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

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下左右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正是这句“修己安人”成为我们现代管理的内核,因此有必要加以深究,我们重读孔子学说,上溯其源头,从其根本上审视这个课题意义深远,而且价值也非同一般。

“修己安人”的字面意思是:修身以做表率,建立权威,使人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尽其力。

从管理角度来看,修己是管理的基础,安人是管理的目标。

这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如出一辙。

管理其实就是树立榜样,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谈得上管理。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他还说,“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指望那些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管理者去管好他们的组织和机构。

”如何管理自己?孔子的的答案就是——“修己”。

修养自己的身心,是管理者必须要做的功课,这个话题的注脚就是,“正人先正己”、“行不言之教”等等。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思想价值极为深刻。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修己安人-浅谈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授权与激励

修己安人-浅谈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授权与激励
谓一举 两得。授权可 以激励员工 , 提升员工的参与热情 和责任心 、 创造
实现 自我提升 。这就是管理者在管理 中仅仅注重 了修身 , 忽视 了安人 ,
应该考虑通过授权来解放 自己、 培养员_ T。 二 、适权适人是授权的核心要素 授权是领导者将适 当的决策权授予适宜 的下属 , 因此 , 决定授权有

和沟通有 障碍 的应给与其调整完善的机会 , 而有意背离工作 目 标. 滥用 权力 的行 为则要通过调整手段及时控制甚至收回。
三 、授权激励是企业管理优 化的重 要手段

授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是管理 。 这种能力 区别 于其他具体而微 的工作 , 着重在于管理 的行为 。但是有些管理者因不信任他人能力或不懂得合 理授权而事必躬亲 , 结果虽然管理者非常注重个人能力 的提升 , 却仍然 导致管 理混乱 、 秩序失控 , 管理 者 自身也身心疲 惫 , 同 时员 工也因没有 获得信任而不具备积极 主动 的参与精神 ,仅仅机械的完成工作而未能
地给予肯定 , 以激励被授权 者继续朝着正确 的方 向努力 。 企业管理者更好 的运用授权艺术 .可 以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 中解
1 、 授权要 公开 , 即工作 的 目标 、 内容 、 权力 大小 、 职权 范同 、 考核标 准 与程序 等都应该是公 开的 、 明确可查 的。 授权需要 管理者制定 清晰的
计划 , 愿意并且善 于进行取舍 。
2、 授 权要 有 根 据 , 即应 以 书 面 形 式 载 明 双 方 权 利 义 务 的 书 面 形 式
经 ; 齐视 野 2 0 1 3 年第 0 2 期 E c o n o m i c V i s i o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1年浅谈修己安人与管理

2021年浅谈修己安人与管理

浅谈修己安人与管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不处处影响着 ___思维方式与行为处事方式。

近年来西方管理理论与方法在中国遍地开花, ___的管理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民族性格。

首先,中国人是很重视面子的,而且不喜欢被别人管,更不喜欢被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

只有根据中 ___思维特点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达到合理的状态,否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儒家经典《大学》强调先修身而后才能治国齐家平天下。

只有修养好自身,才可以管理好家族和国家,最后天下一统。

管理是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修己是管理他人的前提,安人则是修己的导向。

换言之,管理是一个“内圣外王”的过程。

《论语?宪问》中子路问孔子何为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子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乎?”孔子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事物的关键所在,如此才可使上下左右得到安乐和谐。

孔子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只有知道怎样修养自己,才能知道怎样管理别人。

治人,治国,治天下都是“治己”即修身的外化与扩展。

在《颜渊》篇中,孔子说:“正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在《子路》篇中,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如此等等,无非是告诉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假若自身都不端正,又怎样去端正别人呢?还怎样去“安人”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___者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安人”的效果。

___者好的修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___者不好的.形象,同样有很大的瓦解力和破坏力。

因此,孔子一再强调,管理者必须先行自正其身。

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别人合理的安,“安”是指安他人之心。

中 ___心思是很奇妙的,因为它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自己的想法,他人是很难捉摸的,所以管理者是不可能时刻管住别人心的,却可以做到合理的“安”。

“修己以安人”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修己以安人”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修己以安人”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引言在我国传统思想中,有一种“修己以安人”的思想。

它是通过个人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理念。

在当今社会,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思想仍然具有深远意义。

本篇文章将探讨这种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修己以安人”思想的内涵“修己以安人”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其核心是发扬“仁爱”之心,通过自我修养和改造,培养温和宽容、真诚守信的人格品质,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安宁。

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诚信危机”、“素质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如果高等教育中可以灌输“修己以安人”的思想,就可以引导年轻人在人格和道德方面更好地成长。

同时,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生命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个人修养和品德上的培养,从而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和完美品质的人才。

“修己以安人”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1. 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传统的童书中有很多内容都是以道德教化为主要目的的。

今天,在高等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堆积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立德”的教育与培养,将“修己以安人”的思想融入到立德树人中。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等教育机构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团队协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来自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成长与进步,提高自身素质。

3. 创新课程建设高等教育机构在课程建设中应该注重创新,将“修己以安人”的思想应用到课程当中去。

例如,通过课程安排可以加强引导学生完成个人学业的同时,注重考验学生的道德要求,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成长中得到道德品质提高上的切实和恒久的双重收获。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科上有很好的基础,也可培养他们的人格,增强他们的道德水平,进一步将“修己以安人”的思想在教育中落地。

结语本文从“修己以安人”的思想出发,分析了它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修己以安人:“孔子论学”的现代意义

修己以安人:“孔子论学”的现代意义

修己以安人:“孔子论学”的现代意义在如今的时代环境中,深入发掘“孔子论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对当代教育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资源。

“修己以安人”的学习价值观孔子在论述“君子”的人格内涵时提出“修己以安人”。

“修己”是修炼自身,也就是加强学习者的自身修养,促进其人格的自我完善;“安人”是学习者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使人人各得其所,进而达到天人和谐之境。

“修己以安人”体现了孔子强调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和谐的学习价值观。

“修己”与“安人”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修己”是始基,“安人”是修己的延伸和扩展。

在“礼崩乐坏”的社会情况下,学风不古,世人普遍学以外骛,急功近利,而不注重自身修养。

这种状况下,孔子虽然主张“学者为己”,但这并不意味他只要求学习者关注自身的发展。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以学习为人生的重要活动,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先达到学习者的自我完善,然后“修齐治平”,推己及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种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学习价值观为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有教无类”的学习对象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使更多的平民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有教无类”,从教的角度看,扩大了教育对象;从学的角度看,则扩大了学习对象。

孔子提倡全员学习,除了社会现实原因以外,还有其思想根源。

他认为人具有可教性和可塑性,人的先天素质相差无几,人与人的差别主要是由学习所致。

正是由于对人的发展性的强烈体认,孔子在其私学中采取了比较开放的办学形式,大批好学之士就学于孔子,“孔子弟子号三千焉”。

通过考察孔子弟子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可以发现他确实不分差别,全员施教的事实,如弟子中有出身贵族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有“贱人”出身的仲弓;有善于货殖的富商子贡,也有贫者颜回;有年龄仅比孔子小9岁的长者子路,也有小于孔子四五十岁的后生子夏和子游。

“不知老之将至”的学习时间观在学习社会,无时不学,学习时间具有终身性。

孔子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他好学、乐学,学习与其生命相始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摘要】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集体主义的“家天下”文化,以重视“情感管理”,强调人本位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为主导。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想成为“君子”即好的管理者,务必从这三方面进行由“内圣”到“外王”的修炼。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孔子修己安人文化孔子认为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过程。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儒家倡导“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领导者的自我管理,到对各级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再到对整个组织成员的管理,这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

以“修己”作为出发点,进而推广到“安人”的目标,“修己”,契合儒家的“内圣”之道,指人的主体心性修养,道德、学识、能力方面的自我修养,当然以道德修养为重,这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

“安人”即所谓“外王”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使人“安”,“安”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状态,必须使人“安”才会达到管理之“和”。

《大学》把“内圣外王”具体化,提出“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发扬光大自身的德性,即推己及人,使人民弃旧从新,亦即以己之德教化百姓,就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

“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五条是“内圣”即修己,后三条属“外王”即安人,“格物而后至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是最重要的核心,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三者是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乃是个人完成修身功夫的必经阶段,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提出“家、国、天下”之本在“身”,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要求“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任何人都应该努力修身完成“内圣”的自我管理过程,然后再根据个人的才能和环境的实际需要,以修身去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即实践“外王”的“安人”过程。

1.“修己以敬”的“内圣”自我管理孔子主张“性纯可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感应”关系,一种非权力影响力,被管理者为管理者所吸引,自觉自愿地接受管理者的影响。

因此,管理者要从修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开始进行“内圣”的修炼,完成“修己以敬”的自我管理,这其实也是一个以“孝、礼”为先,实践”仁”化的过程。

1.1以人性论为基础的“感应说”1960年,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事方面》一书中,提出了管理学上的x理论和y理论。

这两组理论是关于人性的假设,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哲学。

x理论是传统的管理理论,基于人性恶认为对员工应该进行严格约束和强制管理,y理论是一种人性善的管理理论,认为对员工需采用鼓励和诱导的方式进行管理,这与孔子主张的“性纯可塑论”相契合。

孔子在《阳货》篇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情都是近似的,并没有善与恶的分别。

只是因为习染不同,才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长了,有的向善,有的向恶,彼此相远。

在《子路》篇,孔子曾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在上位的人,如果以身作则表现出礼贤下士的风范,大家就不敢不恭敬待人;居上位的人好义,大家就会服从;在上位的人,言行诚信,大家便不敢不诚实。

要想使人民服从管理,就必须依赖统治者的感化力量。

所谓感应,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是被管理者为管理者所吸引,自觉自愿地接受管理者的影响。

管理者自身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命令,人们也会照样去做,这是接受影响后的遵从,管理者自身行为不正,纵然三令五申,人们也未必肯服从,这是不愿接受影响的反应。

正如孔子在《子路》篇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里的“不令而行”,来源于“自发压力”的推动,是自己驱使自己奔向目标。

“虽令不从”,产生于对“外来压力”的不满,很可能导致近乎盲目的反抗。

一旦失去了感染力和感应力,管理活动的进行将会遇到重重困难。

管理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对管理效果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人。

现代管理中的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管理既是由人进行的,同时又是对人的管理,人始终居于管理中心地位并发挥着主导作用。

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要各自专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人格锻炼到精纯,完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圣”自我管理。

尤其是管理者,对组织、对社会有重大的示范效应,直接影响着一个组织,一个社会的风气,作用很大。

正如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指出:“领导作出榜样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

”管理者要做员工的好榜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感应。

1.2“孝、礼”先行“仁”化的过程要想产生良好的感应,如何做到“修己以敬”,首先要回归到“敬”字本身,我们可以从“孝、礼、仁”三方面去诠释。

儒家讲求知行合一,重视实践,这是一种修己过程中自身的统一,知行统一首先表现为言行统一,但言行统一不一定身心统一。

有些人言行上表现出善,但内心并没有敬畏之心。

外在之行是“文”,内在之德是“质”,文质统一起来才是“文质彬彬”的君子。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说只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使他们衣食无忧,这不是孝。

如果子女的内心没有对父母的敬畏感,只是认为满足父母的温饱就算是孝了,这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

“孝”的本质精神是“敬”。

“敬”又可以延伸为弟对兄、臣对君等等。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可见“敬”是儒家的底线原则,也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修己要有敬畏之心,此之所谓“修己以敬”。

孔子认为礼本身就蕴涵着敬,如果人们行礼以敬、互敬互让,冲突与矛盾就会减少。

仁的本义是爱人,敬与让会使人与人之间充满爱。

礼本身就蕴涵着神圣性,孔子之道的魅力就在于神圣性的礼。

但是在已经失衡的社会秩序中,即使神圣的礼也未必能吸引人心。

孔子的时代礼已经流于形式化,由此而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的人道危机。

所以,孔子极力倡导礼的内在精神——仁。

《颜渊》篇说“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就是“仁”。

《雍也》篇说“仁者先难而后获”,《阳货》篇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

按照“仁”的要求,不仅要自爱,而且要爱别人,要把人与己同样看待。

所以,“爱人”是“仁”的本质,是“仁”的最普通的含义。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内在地体现为对被管理者的理解、尊重、信任、关怀等,外在地可以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

在感化和吸引的力量之下,自然能够赢得众人之心,激发众人之力,将人们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挖掘出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调动员工参与积极性使工作得以完成。

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企业的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在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的前提下,员工对企业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自觉自愿地展露自身的才干,将自己的知识、思想、才能与工作结合。

曾仕强先生认为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是管理的起点,要管理他人必先管好自己,如果组织成员都重视修己,管理的成效自然会增强。

安人的目的在于“同心协力”,把组织成员的力量凝聚起来,产生“和”的品质,达到“万事成”的效果。

修己和安人之间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叫做感应,感应的力量看不见,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便是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结果,领导者的珍惜与关怀,使得下属忠诚而肯干,下属的忠诚肯干,又使得上司更加珍惜与关怀,这就是良性的感应循环。

2.以“安”为旨归的“外王”人生根本追求“安百姓”即“安人”,这是儒家“民本”思想在国家管理中的体现,在儒家看来,民众是国家的基础,“以民为本”是一切国家管理活动的出发点。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他认为在乱世纷争的年代,谁取得了民众,谁就可以统一天下。

因此,管理层应该十分重视民众的得失,民心的向背。

在后来的实践中,“安人”、“安民”、“安百姓”思想,集中归结表达为“安人”的管理智慧。

“安人”即人格扩大到普遍的“外王”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

2.1先富后教需求论从现代管理的角度来看,所谓“安人”就是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

孔子主张“富而后教”(《论语·子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是顺应着人们的心,去追求富裕的生活。

孔子承认“富与贵,是人之听欲也”(《礼记·射义》),假若被管理者不得温饱,物质需求难以维持生存,自然要产生怨恨情绪,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内在潜力。

当然,被管理者在物质基础富裕之后,要进一步的管理——加以道德教育,若忽视道德教育这一环,就可能陷入物质生活优裕而精神生活贫困的境况。

孔子的“先富后教”思想,若换用现代语言可以表述为:“安人”有不可或缺的层次递进的具体要求,它既包含物质基础的积淀内容,亦包含精神境界的滋养内涵。

管理心理学理论强调,需要与动机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基础,人们的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指向目标。

当一种目标完成了,该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

管理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规律的这一结论,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共同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马克思还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表了《人的动机理论》,论述了作为人的动机基础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类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它是决定人行为的基础,物质和精神达到了自足“安”状态,自然会自觉的自内而外、自外而内的同时约制及激发行为以达到价值目标。

2.2因人制宜量才而用“安”的要求和根本固然一致,但安的程度和历程各有不同,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