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
2、通过学习山地的形成,树立起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用该原理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分布的规律,并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理解背斜向斜所成地貌。
(二)难点;
1、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的形成及分布
2、背斜、向斜构造的判断
六、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配合ppt图片flash动画直观展示以及板书重难点配合完成教学活动。
七、教与学过程设计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版图出来并示意如何判断背斜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块山一一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8、教学设计反思
“山地的形成”中关于地壳运动部分,相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的抽象和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与断层,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其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但是也发现了许多的缺点,如合作探究的内容必须要有探究的意义;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时,应很好的注意把握时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word教案
4.2 山岳的形成【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褶皱的观点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观点。
2.认识断层的观点,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观点。
3.认识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经过读图剖析地质结构的基本种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育学生读图能力,培育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剖析各样山地的成因,培育读图、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说地形的形成原由,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课要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观点。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观点。
3.火山的形成过程【教课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电影、火山结构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教课过程】【二次备课】【导入新课】同学们必定见过和听闻过很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能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由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由能否向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种类,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相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指引】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授课时可利用顺手教具——书籍、纸张进行演示,并重申岩层的受力方向)【解说】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盛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曲折,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盛压力和张力,超出了岩石的蒙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假如双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显然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山地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过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山地形成的原因2. 山地形成的过程3. 山地形成的特点教学难点:1. 山地形成过程的复杂性2. 山地形成特点的多样性教学准备:1. 地球科学相关教材2. 互联网资源3. 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发现山地分布的特点。
2. 提问:什么是山地?山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二、山地形成的原因(10分钟)1.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3. 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三、山地形成的过程(10分钟)1. 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挤压、抬升等。
2.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等。
3. 风化侵蚀: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侵蚀作用等。
4. 沉积固结: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作用,以及固结成岩过程。
四、山地形成的特点(10分钟)1. 地形崎岖:山地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峻。
2. 植被稀疏:山地气候条件恶劣,植被生长困难。
3. 生物多样性:山地生态系统较为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
4. 资源丰富:山地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丰富。
五、案例分析:我国山地分布及形成原因(10分钟)1. 分析我国山地分布的特点。
2. 举例说明我国主要山地的形成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山地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山地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结合我国山地分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山地对我国经济、环境的重要性。
在课后,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山地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六、山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10分钟)1. 山地生态系统概述:介绍山地生态系统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4.2山地的形成-
在修建隧道工程中该怎么选址?并解释原因?
观看动画,回答问题
学生跟随用书本演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学生总结得出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的中心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的中心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学生总结得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1.从形态上
2.从岩层行老关系上
【学情分析】
本节中学生对本课时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其形成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教学手段
褶皱山
一、【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
【设问】
1.动画中展现的是那种内力作用?
2.在这种作用下,岩层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情况?
二、褶皱的概念及类型
讲授褶皱、背斜、向斜等概念,并带领学生用书本演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引导读图】
从水平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播放动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向斜和背斜。
【教学主题】
山地的形成
【课标要求】
本课时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课时内容是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4.2山地的形成
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内力作用形成山地的三种类型。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重点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地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师:通过上节课活动的讨论,我们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
其实,山脉不仅在我国是地形的骨架,对于整个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态来说,山脉也是陆地的骨架。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看到的喜马拉雅山和维苏威火山的景观吗?它们的成因有何不同?生:记得。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但前者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形成的,后者是岩浆喷发形成的。
师:对,说明大家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喜马拉雅山就属于褶皱山脉。
(板书)褶皱山[教师精讲](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投影图片“褶曲示意图”)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岩层由于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而发生变形,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就是褶皱。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师:对。
看图说明,褶曲有哪两种基本的形态?如何区别它们?生: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师(微笑):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大自然中去,用刚才的方法作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依据,那么你很有可能“南辕北辙”啊。
生:(看图4.9“褶曲示意”,认真观察、分析背斜、向斜的根本判断依据)师: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一座山岭并不一定就是背斜,一个谷地也不一定就是向斜,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生(看书):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4.2.山地的形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导入: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故称之为“佛教四大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
4.2 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3.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不同山地图片)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地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山地是怎么形成的呢?山地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板书)山地的形成(学生活动1)学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褶皱、褶曲?褶曲的基本类型?(学生回答)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整个褶皱中,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
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
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褶曲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
2.背斜和向斜的形态有什么不同?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人教版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3.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针对性;
2.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
3.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教材相关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写小论文:以“山地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题,结合课堂所学,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地图填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出我国的主要山地地貌,并说明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2.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山地灾害、旅游资源开发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课堂时间有限,实践活动可能无法充分展开。
应对措施如下:
1.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提前进行复习和巩固,确保学生具备必要的前置知识;
2.在分析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方法,梳理思路,提高分析能力;
3.优化课堂时间安排,确保实践活动充分开展。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检查学生课堂笔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以下布局和风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教案
4.2山地的形成教案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分析火山、地形的成因、地球上高大山系的分布规律。
2.结合地质地貌构造示意图,判断向斜、背斜、找矿与工程建筑等的位置。
(一)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1、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2、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层,两翼部分。
3、背斜成谷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统称为褶皱山。
5、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等。
7、由,统称为断块山地。
8、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有时会积水成;破坏了的火山口呈状态。
火山锥是由和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高,大。
因此人们通常优先建设_________ 较低、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和。
3、在山岳地区交通线路迂回前进。
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相应的和丘陵地区。
[重点探究]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地质构造类型形态特征(岩层新老关系) 地貌 未侵蚀 侵蚀后 褶皱常形成高大山脉 褶皱 背 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 山岭 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 谷地 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 断层 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断块山,裂谷或海洋 4、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优秀教学案例:4.2山地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探究、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我会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山地地形对环境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问题导向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探讨和解决山地形成和相关问题。
在情境创设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山地地形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中,我会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山地形成的知识和山地地形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优秀教学案例:4.2山地的形成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山地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重要章节。学生需要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山地地形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设计了一节以小组合作为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首先,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山地地形,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然后,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每组选择一个山地地形,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搜集,研究该山地地形对当地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最后,各组汇报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和讨论。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之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动画演示,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爆发的片段、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提升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地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3.通过“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和环境和谐统一。
重难点
1.重点:“山地的三种类型”,“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
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视频导入
活动2【讲授】褶皱山
活动3【活动】海绵实验
活动4【活动】探究活动
活动5【讲授】褶皱山板块运动
活动6【讲授】断块山
活动7【练习】小结、知识巩固。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课题名称: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掌握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1.山地的形成过程。
2.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山地的形成原因,如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
2.帮助学生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地图、图片等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山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发学生对山地的形成的兴趣和思考。
1.教师通过PPT给学生讲解山地的形成过程,包括构造活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
2.通过地图,解释山地的分布规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Step 3: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地进行研究。
2.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山地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3.每个小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Step 4:概念总结(15分钟)1.教师总结山地的形成原因,包括火山活动、构造活动、侵蚀作用等。
2.教师总结山地的特征,如高耸陡峭、重力作用、坡度陡峭等。
Step 5:拓展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地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出该地图上山地的分布情况。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将山地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Step 6:课堂分享(10分钟)学生将他们的拓展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Step 7:板书总结(5分钟)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
教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一座山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山地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让学生进行山地模拟实验,通过模拟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过程,观察山地的形成。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
人教版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4.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地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学情分析学习本课内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比较显著的特点,首先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具有较好的逻辑性思维,能对地理图形、资料进行一定的分析,归纳,推导。
但是由于生活阅历相对缺乏,知识具有片面性,同时,空间想象力也有待提高。
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拓展思维。
本节中学生对本课时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其形成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手演示褶皱所成地貌,加强动手能力。
2.通过分析褶皱山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意义的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学习身边科学知识的观念和事物是运动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了解向斜、背斜的实际应用;正确判断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形成的不同地貌。
六、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形成的不同地貌。
七、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小华和小明暑假旅游回来,讨论自己在旅途中看到的形状万千的山,其中有些山绵延千里,山谷相间;有些山有壁立千仞,山体平地拔起格外险峻;还有的千沟万壑,河谷相间,以两小儿辩山的形式来引起学生们探讨这些不同形态的山的成因是什么?新课讲述【展示图片】原始的岩层。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第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诗词赏析此诗为写景名篇。
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
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
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
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
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
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山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明确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解读: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
课标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的形成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在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本节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分析在山岳地区不同位置,影响公路线路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以加深对“山岳影响交通运输”这一问题的理解。
本节有两大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并了解其在工程上的应用。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6.学会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1.褶皱山与断块山的形成是本节的重点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3.背斜和向斜的判断,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是本节的难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各地著名的山地景观,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引发他们对山地形成的思考。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壮丽的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求知欲。
2.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特点,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敢于质疑和探索,对待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山地环境脆弱性,认识到保护山地环境的重要性,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的反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山地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地形特点等。
2.梳理知识体系,强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形模型、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山地形成的内外力作用过程。
5.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典型山地地形的成因、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山地地形的基本特点,如坡度、高度、地形起伏等,并通过实例分析这些特点对气候、水文、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2.介绍山地形成的内、外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河流侵蚀等,结合动画、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作用过程。
五、案例亮点
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运用了多媒体展示、实地考察、动画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全方位地感受山地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2.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思考与探究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探讨山地形成过程中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关注山地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自觉承担起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我国典型山地地形的成因、特点,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
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
背斜向斜比较表。
大有小。
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2)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出示投影片】
【板书】
【
呢?试举一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
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
【投影幻灯或播放火山构造形成动画】
【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板书】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82思考:
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
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
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3.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课堂小结】略。
【思考题】
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
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
(北京城从建城以来,西北角的建筑物屡建屡塌,经调查,这段城墙可能是在一个活动的短裂带上,由于地壳变形,在断层上面的建筑物自然要受到影响,缓慢地拉开,结果不是发生位移,就是断裂倾倒,所以北京西北角总是补不起来。
)【课后作业】教材P82活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