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历史轨迹和意义 精品

合集下载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历史轨迹和意义 精品

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历史轨迹和意义 精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历史轨迹和意义摘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不是自我封闭的、分散的、无序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有规律的、科学的,内涵依时代不断丰富。

本文研究立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建设和社会主义阶段属性的思想,研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依据与基本轨迹,发展内涵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理论体系;辩证;发展;意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靠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根基,研究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规律,发展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

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至高追求。

这种最高的社会形态是某种形式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种联合体是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性存在,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在联合体内由于社会对生产发展的整合调节作用,物质财富足裕,故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中秉持了这项基本原则,以实现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奉行以人为本,福祉民生。

二立足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经济根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形态推进和人类社会前行的根本动力。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社会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源于但却要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这种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迫使资本主义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能容纳新的生产力发展,致使资本主义外壳破碎,社会主义社会诞生。

在这样的过程中,作为另一种更高形式的社会形态,其最基础的要求是尽可能使社会发展获得足够数量的产品和商品,而最根本的要求必须是发展生产力。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史例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史例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史例在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期,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轨迹和史例。

一、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初建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社会主义转型的伟大任务。

毛泽东提出并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建设的核心。

这些措施打破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束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形成铺平了道路。

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现代化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里程碑。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标志着中国摆脱了封闭和僵化的经济政策,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

中国积极引进外资,建立了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上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推进习近平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一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与时代的需求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推动着中国的发展进程。

例如,在经济上,习近平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社会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推进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影响力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重要举措,旨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促进互利共赢和世界和平。

该倡议基于中国传统的贸易和文化联系,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起一个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务实合作为导向的多边合作机制。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考点一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 阶级社会的演进
考点精讲:考点1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 1、地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2、★生产力特点: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简陋,劳 动对象范围有限)
旧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工具,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
新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为工具,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 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对点练习:
例题1: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 里的“一定阶段”是指( ) A.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个体劳动代替 B.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产生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 D.原始的氏族议事会被国家代替
解析: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这里的“一定阶段” 是指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开始出现剩余产品,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 被个体劳动代替,引起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A符合题意。B与题意不符。奴隶社会,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的出现。C与题意不符。原始的氏族议事会被国家代替,奴隶制 国家出现,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特别提醒: (1)判断历史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准: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奴 隶社会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社会的进步。 (2)在奴隶社会中,没有体力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脑力劳动者就无法生存;没 有广大奴隶劳动的社会实践,脑力劳动者就丧失了科学文化创造的丰富源 泉。轻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三、封建社会
全面认识封建社会(评价)
(1)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进步。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 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必然。当奴隶制日渐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的障碍时,就被封建制所代替,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封建主义被资本主义代替也是历史的必然。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萌生出来 , 封 建制生产关系终究要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与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与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轨迹与重大意义作者:赵卯生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27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者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呈现为不同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彼此间的一脉相承,又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写出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为世界人民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意义的最主要表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轨迹重大意义【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最高成就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同时,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不能,也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各无产阶级民族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只有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展现科学伟力、绽放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就在于其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它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发展为主题,以初级阶段为立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回答了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并以鲜明的特色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结构;鲜明特色作者简介:秦刚,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解决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也凝集了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轨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国情和世情的认识,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果。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源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着思想先导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论证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依据。

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和意义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奠定理论时期、初步形成时期、正式形成时期、发展完善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今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促进上层建筑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整合国家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过程;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定的力量。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1]。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在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在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我们更加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我们更加的认识到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形成过程奠定理论时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之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以新民主主义文化为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为日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的成就主要有:在指导思想上,把无产阶级的思想即共产主义的思想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文化建设的内涵上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二位”方向,指导方针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文化理论虽然经历了文革的挫折,但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还是找到了文化建设发展的突破口,为今后的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初步形成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党的十四大召开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前人对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发展文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人民自己的独特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意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的一种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其历史可追溯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基础。

1.1 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中,经济发展是最为突出的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9.1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1.2 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也体现在社会建设方面。

中国在教育、医疗、福利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教育事业普及率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不仅在于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更在于为发展中国家探索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探索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发展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的成功经验表明,没有一种特定的发展模式适合所有国家,每个国家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发展道路。

2.2 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在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发展理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

这些理念为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意义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为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并且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发展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从1978年到1992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这也被称为“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内外资企业竞争,实行市场经济改革,逐步废除农村的集体经济,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

这一阶段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从1992年以来,中国经历了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措施,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

在这一阶段,中国积极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持续发展和巩固。

例如,中国实行了分级管理的政权体制,将权力下放到基层,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法治建设,完善了司法体系,提升了司法公正程度,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参考。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科学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有益经验,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问题提供了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及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华民族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具有主体性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现代化站在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盛起来的新时代,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大起来的新时代,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新时代,使中华民族复兴起来的新时代,使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

认识新时代、适应新时代、引领新时代,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考量,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现实基础,政治分量很重,思想内涵很深,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准确的把握。

一、准确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科学社会主义、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三个维度,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性意义。

1.中华民族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将是人类社会21世纪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现在,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地有信心有能力去实现这一梦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pt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pt2
十七大报告指出: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 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民族独立、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邓小平理 论 “三个代 表”重要 思想 科学发展 观 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革命理论体系
(三)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 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面临的新矛盾、新 问题,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野,推进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新进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形成轨迹
(三)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 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一系列独创性 成果, 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一)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二)理论体系的主题:发展 (三)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 (四)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矛盾 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 法治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社会主义文化 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论、社会主 义国家执政党建设论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结构一、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受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轨迹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折。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知识结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1.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之上。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对于中国未来的道路选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实践经验和时代特征而形成的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1.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革命,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前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

在这个阶段,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中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文献

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文献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文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还反映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阶段的主要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研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全面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精髓。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重要文献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石之一。

它强调了实践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核心理论,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关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列重要文献,系统总结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深刻阐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实质,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

3.《理论》理论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源泉之一,系统阐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路线,提出了解决我国实际问题的根本途径,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通过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文献的详细研读,我们可以全面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重要节点,深刻把握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内涵和精髓。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文献和理论成果。

这些文献和理论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

2.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文献和理论成果。

这些文献和理论凝结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三、个人观点与总结通过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文献的深入研读和分析,我深刻认识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2009.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2009.12)
•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特点
• 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 • 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 逐步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的政治体制 • 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制国家 目标: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 年初邓小平发表南 巡谈话到1997年秋中共十五大召开。 1997年秋中共十五大召开 巡谈话到1997年秋中共十五大召开。这一 时期理论创新的焦点,或者说核心问题, 时期理论创新的焦点,或者说核心问题, 是围绕所有制问题展开的, 是围绕所有制问题展开的,即公有制与非 公有制的关系问题。 公有制的关系问题。其实质是非公有制经 济的性质和地位问题。 济的性质和地位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 一个比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历 一个比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约需要100年时间。 100年时间 大约需要100年时间。这个阶段的主要 任务是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任务是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济的特点
“ 为什么我们能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提 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 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 革命’ 革命’ 的经验和教训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 “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 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 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 经济的、 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 是“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促使人们思考, 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促使人们思考, 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2025年高三高考思想政治一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2025年高三高考思想政治一轮复习(新高考通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
和冲突的总根源。
[练]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 天工资,工人的全部劳动得到了报酬。这种观点( ) ①真实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 ②正确指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带有隐蔽性 ③否认了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工人所得的工资 ④掩盖了资本家靠剥削工人而发财致富的事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理 科学社 论 会主义
的产生
1、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2、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3、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实 社会主义 践 从一国到
多国实践
尝试→实现→大发展→挫折→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1、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经济上剥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收取地租是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统治方式 政治上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思想上钳制: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 ”, 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主要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封建社会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到:农民头上有三把刀,租子 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如牛毛,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 上吊、进监狱。这首民谣反映了( ) ①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段 ②地主用徭役剥削农民 ③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下,生活艰难 ④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5届统编版政治一轮复习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书的主线: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作者:刘海涛来源:《治理研究》2018年第01期摘要:党的十九大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崭新道路,遵循了文明进步的历史逻辑,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现代化;民族复兴;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8)01-0005-008党的十九大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的性质和特征也决定了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以及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意义,也必将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艰难的起步。

1840年,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正面交锋。

当中国的“地方史”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史”以后,中国也便产生出现代化的动力;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的现实,使近代以来的志士仁人产生了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与发展指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与发展指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与发展指向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有着自身的]变轨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政治发展道路也是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应基于具体国家的政治生态系统,遵循着自身的]进逻辑,具有独特的动力推进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未来取向,必须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政治发展理念,必须探索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发展模式,必须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伦理,必须构建适应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发展机制。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此次会议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针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

在报告中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以上论断,事实上已从宏观层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轮廓基本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世纪之交,改革开放在争论中继续推进并不断深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解放思想,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迈向了更高的台阶。

在改革、稳定、有序的状态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立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过程公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权入宪,提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想和新举措,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主要包括: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论断;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提出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新命题;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发展人民民主的新举措和发展党内民主的新办法,等等。

高一思想政治(人教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材介绍》【教案匹配版】最新中小学课程

高一思想政治(人教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材介绍》【教案匹配版】最新中小学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高一上册
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目标 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入第学二年个份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 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高中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高一上册
谢谢
高中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高一上册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三课 只有中国 特色社会 主义才能 发展中国
伟大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创立、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 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制度、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高一上册
综合探究二:
方向决定道路 道路决定命运
1.聚焦中国成就: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 2.点赞中国道路:科学社会 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 3.贡献中国智慧、中国 方案 4.坚定自信,实现中国梦
高中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高一上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高中思想政治高一上册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课 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
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
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制度在 中国的确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历史、逻辑和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历史、逻辑和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历史、逻辑和特色作者:徐邦友来源:《观察与思考》 2018年第10期提要: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具有普遍意义。

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不同,法治道路也不相同。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苦心实践艰难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我们通过回顾历史、考察现实,发现这条道路虽然坎坷曲折,但前景光明,它具有由中国历史、社会、文化条件决定的内在逻辑和鲜明特色。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历史轨迹逻辑特色作者徐邦友,男,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法学教研部主任(杭州 311121)。

法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①。

当然,各个国家由于其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差异,它们的法治道路和法治的具体制度形式并不相同。

法治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初心。

近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已取得显著成就。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

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② 法治建设的实践表明,这是一条符合我国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成功之路。

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历史轨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早始于苏区和边区的法治实践。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战士和一切劳苦民众。

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是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诸多自由。

在边区时期,边区政府先后颁布过《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组织条例》以及《边区高等法院组织条例》,其中规定人民有免于经济上贫困的权利,免于愚昧及不健康的权利;各级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除服从法律外,不受任何干涉;还颁布过《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该条例规定边区和根据地人民之人权和财权不受非法侵害;边区和根据地人民的财产、住宅,除因公益有特别法令规定外,任何机关部队团体不得非法征收、查封、侵入的搜捕。

毛概

毛概


直到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 三大上 , 提出了“沿着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的号召 , 指出我国处于并将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 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这 就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已经从一个内容 零碎、空缺的策略变成了一 个内容丰富、初具规模、有 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十三大 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 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 条新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 上,给第三世界指出了奋斗方向。 联合国在 2000 年9月提出了“千年发展目标”, 要求到 2015年将每日私人消费不足1美元的极端 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从2000 年到2005 年,实现千 年发展目标的时间已过去了三分之一,但形势却 不容乐观,人类发展在一些关键领域正蹒跚不前, 总人口达 4.6亿的18 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在 2003 年比 1990 年还低,这是前所未有的倒退。 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却使千百万人摆脱了贫困, 在扶贫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全世 界许多国家认为中国是消除贫困和落后的典范。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以和平 发展为背景、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增强综合国力为 目标的改革调整浪潮,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 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 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动。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如何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不动摇,如何推进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正是应对这一时代挑战的产物。来自 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
(一)从进攻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 变 为了总结失败教训,确定新时期的路线和政 策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八 七会议)。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即“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 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 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历史轨迹和意义摘要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不是自我封闭的、分散的、无序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有规律的、科学的,内涵依时代不断丰富。

本文研究立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建设和社会主义阶段属性的思想,研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依据与基本轨迹,发展内涵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理论体系;辩证;发展;意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靠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根基,研究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规律,发展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

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至高追求。

这种最高的社会形态是某种形式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种联合体是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性存在,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在联合体内由于社会对生产发展的整合调节作用,物质财富足裕,故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中秉持了这项基本原则,以实现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奉行以人为本,福祉民生。

二立足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经济根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形态推进和人类社会前行的根本动力。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社会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源于但却要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这种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迫使资本主义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能容纳新的生产力发展,致使资本主义外壳破碎,社会主义社会诞生。

在这样的过程中,作为另一种更高形式的社会形态,其最基础的要求是尽可能使社会发展获得足够数量的产品和商品,而最根本的要求必须是发展生产力。

立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更加充分的、富足的物质基础、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满足广大成员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是最终目的。

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所有制关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活动并且组织生产,从而建立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

进一步说,就是把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化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从根本上将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决定了社会主义阶段的生产分配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轨迹一探索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方向,以此为标志开启了对社会主义再发展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发展的问题作了思考和再定位,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萌芽时期。

党的十二大,确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定位了核心主题。

二历史性节点党的十三大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性节点。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作为新的指导提纲,确认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导与中国实践的内在联系,首次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题,并且第一次勾画了其内涵的十二点轮廓。

三形成时期从南方谈话到党的十六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期间,南方谈话奠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走向发展,社会主义本质论确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和根本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了走市场经济的选择,这些都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涵。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立足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奠定了理论体系形成的初始根基。

之后党的十六大,三个代表思想指导承前启后,标志着理论体系逐渐走向成熟,初具系统。

再后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定位了理论体系的发展准则和发展目标。

之后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六中全会,共同形成了一些新观点,如社会主义和谐论、社会主义发展市场论等,它们互通融合,进一步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正式阐释内涵的标志节点党的十七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提出的标志性时间节点,它明确了内涵———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三大部分,确立了地位———发展社会主义的原则性体系。

五再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相对系统地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主体内容,同时中国梦又进一步对此作了补充,是再发展的理论部分。

理论体系为中国梦指明了根本方向,确立了基本价值,对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任务具有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阶段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具有继承性。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逻辑起点,围绕共同的主题,实现坚持发展与创新完善、经典理论和现代实践的统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内涵一坚定一个前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对国际时局、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关键在执政党。

邓小平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现在共产党内部。

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政治向心力的政党,是把控和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的根本保障,要坚定这一领导核心的前提,提升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后盾,要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相统一,强化一致性。

二把握两条主线1价值主线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价值主线,是理论体系发展的一条脉络。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整个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最终性和根本性利益,这是理论体系发展继承并且始终坚守的价值主线,构建执政为民的人民核心利益观,旨在为民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是现实的目标。

2实践主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践主线是走什么道路的核心议题。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主线,更是理论体系的现实主题。

亦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要想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接地气,贴近中国的地气,那我们就必须明确方向,稳健步伐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体系形态发展的阶段过程中,理论体系的各层内涵都是这一主题在不同时代条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展开。

三坚持二个一1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践表明,正是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又贴近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进而不断创新,在摒弃滞后思想束缚的同时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吸收前人教训的基础上处理老问题解决新问题,做到立足现实,依国情实际和人民需求发展社会主义,并以此丰富理论体系。

而坚持了这一求是、求实、求真的精髓,也就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关键之所在。

2一个核心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时代的核心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坚持了这一发展的核心。

尤其是随着深化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一定历史阶段内特殊情况的出现,同时解决矛盾的办法会不断变化,相伴随的理论体系的具体形态会进行转换,但发展始终是中心论题。

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不发展就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不发展就不能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发展是实现基础目标现代化和复兴重任的战略手段。

四秉持三种特性1历史性和长期性并存。

认识分析并且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运行规律和出现的新变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社会能够继续发展的历史性和长期性并存的基础,是理论体系自我定位的前提。

一方面,理论体系继承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加强理论创新。

而坚持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即同传统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决裂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历史性延续。

另一方面,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义,在历史阶段内大力发展生产力。

历史条件和社会实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尚需经历较长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有待改善将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所以要坚持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开放性和科学性并存。

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借鉴不同社会形态的有益文化和文明成果,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价值、目标等,并在实践变化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印证着其具有开放发展性和系统科学性并存的特质。

一方面,逻辑和体系构建上的两重开放性。

邓小平理论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其它论断以此为基础进行延伸,但是仍需要某种理论形式和体系结构进行整合。

另一方面,逻辑体系各部分之间辩证统一,科学的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等方面,反映着我们的现实国情。

3时代性和创新性并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内涵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完善,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继承创新,呈现了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要求。

首先,毛泽东思想不列入理论体系内涵,从其诞生的背景可知,二者最根本性区别在于发展阶段不同要解决的矛盾不同,也就是二者的时代分界点和战略目标不同,后者重视发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标记。

其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论的时代基础,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发展,以现实思维实践战略布局。

再次,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很多符合国情的思想论断,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再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论,破除了计划还是市场两种经济体制作为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制度要点,强调生产力发展是关键。

五立足四根支柱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社会主义发展是阶段性的历程,从最初始的第一阶段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其中尤其不能跳跃第一阶段,而应该在此过程中夯实社会主义的基础。

对中国而言,在深刻把握特殊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初级阶段理论是理论体系的一根支柱。

但是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它特指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不可越过的特定阶段,表现为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是需要通过艰苦奋进,摆脱贫穷落后的阶段;是需要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丰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阶段;是需要立足民生,创造福祉,奔向民族复兴的阶段;也就是说,特指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历史长河中的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新社会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这句话道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生产力高度发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坚持这一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