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发展史看中国创新范式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展望
姚如恩 1107319645
科学技术是人以理论和实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基本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新的创新范式不断涌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加强创新,不仅对搞好企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的历史反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变化轨迹。18世纪30年代之后,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革命,热能被通过蒸汽机应用到工业之中。19世纪以来,随着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浪潮先后在欧洲大陆、北美乃至全世界的扩展,世界性的贸易市场,铁路和轮船航运逐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相对隔绝状况。电力作为一种崭新的二次能源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有线电和无线电通讯技术出现了;内燃机车得到了发展;化学知识被广泛应用到工业之中。20世纪以来,航空技术,火箭和航天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雷达、电视、卫星和其它通讯技术将全球变成了所谓“地球村”;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智力劳动和联系的方式……回顾中国技术史的发展,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在科学成果上是科学实用化、理论技术化。公元5世纪之前,主要的学科体系,如数学、天文、医学、农学等已基本形成,冶铸、纺织、化工、建筑、造船等重要生产技术也趋于成熟。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其中针灸是中国的独创,中医诊断法的“望、闻、问、切”沿用至今。同时中国古代在数学方面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最著名的著作有《周辞算经》和《九章算术》。到了封建时代,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马克思称为“中世纪五大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水磨、钟表,中国就占有三项。正如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的序言中所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地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15 世纪以前更是如此。”现代科技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19世纪末,科学理论开始了革命性发展。进入20世纪,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干扰,自然科学的研究仍然成就辉煌,科学理论的成就促成了高新技术的发展,二战后出现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网络信息和通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型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科技时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技事业有了新的飞跃。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找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大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理论也使中国地质学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叶中国科技的辉煌伟业,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技术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吹响了向科技进军的号角。最突出的是对基因的研究,在基因治疗方面,如:靶向性非病毒载体和腺病毒相关病毒等病毒载体系统,已达到国际水平。中国科学家还利用中国独特的遗传资源,发现了CAT 基因与高血压发病有密切关系。同时中国在信息、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等其他多个领域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突破并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技术。中国在科技领域里的辉煌成就向世人宣布:当今的中国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当代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为中国创新范式的演变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的创新范式在全球科技创新的影响下将有新的发展:要求建立一种促进创新系统中不同行动者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互动机制,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方式新组合的整合与实现,发挥各创新行动者的积极作用,加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之间的整合与互动,实现“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和整个经济体系运行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方式从以前注重科学技术的突破转变为注重技术的融合,从以前促使技术系统的演进转变为要求整个社会系统的相应变化。在产品开发上,由供给方开发方式向需求方开发方式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有效地从用户纷杂的需求信息中提炼出市场所需产品的确切信息。
创新将更注重自主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是要在学习、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创新始终以获得社会的最终效果为目标。如果说发明、发现还致力于寻找和制造新东西,还仅是一种创造的话,那么创新则使创造的新东西在社会上获得效益,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是创效或创价。创新总是力图如何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和机制,在更高层次上把创造和发明整合到一种机制中去,有目的地吸纳、转化技术成果,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创新更注重良好的制度环境。如果说发现对应的是规律,是基础科学问题;发明对应的是规则,是技术科学的问题;那么,创新对应的是规则与规律在特定条件下的组合,即制度。《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中指出: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是同一件事,决定性因素则是制度创新。知识和技术确立了制度创新的上限,而制度创新确实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增长;反之,制度则确立了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上限,在限定的制度框架内,创新总有一天要被遏制,正是制度变迁在此成为技术进步的前提。
只有真正掌握科技创新的含义和有效方法,跟上世界科技创新的大潮流,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