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的范式变迁及元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情报学多元进化理论研究

情报学多元进化理论研究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七分。
3、情报学细胞 情报学细胞就是指情报学中的知识细胞,
知识细胞是知识遗传与变异的基础结构。它 是由知识基因构成若干条知识DNA链组合而 成,即由多个定理、学说与理论以及适用条 件有面结合起来,形成关于知识某一方面相 对独立的基本原理。比如,文献计量就是由 普赖斯定律洛特卡定律、布拉德福定律、齐 夫定律等与它们的硬性适用规定相结合而形 成情报学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2、中国大陆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
1980年,洪传科以科技情报为研究基点,提 出了“狭义情报学与广义情报学”分类体系。 1987年,华勋基以情报交流为研究基点,提出了 “理论—应用—技术”层次型体系。刘植惠以知 识有序化为研究基点,提出“宏观—中观—微观” 体系。1988年,卢绍君将情报置于人类知识当中, 提出了“表层—中层—深层”体系。卢太宏以情 报过程为研究起点,建立了“SCU”规范,文岳雄 以情报过程为研究,提出了“情报流螺旋环”型 体系 。刘东维以分层理论为依据,建立了“三维 空间结构”体系。……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七分。
如果用库恩的科学史观和凯德洛夫等人 提出的“独立学科的四原则”来衡量,情报 学迄今仍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主要表 现在:“情报理论研究落后于情报实践,情 报理论研究薄弱;情报学的某些原则和观点, 相互竞争、相互矛盾,尚无公认的范式;情 报学方法多半从其它学科借用、移植而来, 没有形成学科自身的特色”。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三点 五十七分。
情报学多元论
如果以1943年布拉德福,S.C发表著 名的布拉德福定律和1938年成立情报学家的 国际联盟—国际文献联合会(FID)这两 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事件为起点,情报学 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在半个多世纪的 历程中,情报学经历了历史发展的四个里程 碑:文献规律的研究和文献加工;机器自动 查找情报;情报系统的建立和数据库的出现; 信息管理的结构转变。在其发展过程中,情 报学理论、情报技术和情报事业活动构成这 个领域发展中的三大基本内容”。

情报学的发展历程

情报学的发展历程

苏联取向:作为科学交流和传递对象的知识, 苏联取向:作为科学交流和传递对象的知识,情报学则主要研究科 学交流及其对象。 学交流及其对象。 中国取向:上述 个面的引进介绍和综合集成 个面的引进介绍和综合集成, 中国取向:上述3个面的引进介绍和综合集成,并创造了以科技情报研 究为特色的情报学, 究为特色的情报学,后拓展到对其他领域的情报研究
二、三 个 维 度
2、情报是一种行动
(2)情报产品和价值链
如果将情报循环视为情 报生产过程,那么在各个环 节就得到不同层次的情报产 品。这正是竞争情报研究中 所说的“情报是一种过程, 情报是一种产品”的含意, 它表示两者是不可以分割的。
二、三 个 维 度
2、情报是一种行动
(2)情报产品和价值链
情报产品的类型和特征
二、三 个 维 度
2、情报是一种行动
(1)情报循环
• 亦称之为Herring模型。情报循环包括5个基本环节, 每个环节 都是必需的, 其价值相辅相成。 • 规划定向——正确的搜集和报告---信息存储和加工---信息分 析额生产—— 情报发布 • 竞争情报循环流程与此类似,但步骤更细致,更强调“流程性”
过去—静态-状况-基本描述 情 报 现在-动态-能力-动态报告 (知识) 未来-潜在-意图-预测研究判断
二、三 个 维 度
2、情报是一种行动
(3)智能范式
这一个维度的情报学研究关注的主题是:智能、情报收集、 情报分析、情报产品、情报循环、情报价值链等。 其研究深入的方向是关心知识的激活,沿着情报价值链向 上发展,通过情报过程增加情报的价值,实现情报的增值。
三、一 个 链 条
信息链:
Information Science
事实
数据

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

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

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过程
古代的自然哲学是科学研究范式的萌芽阶段,古希腊的自然哲
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和宇宙的观点和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科学研究的基石。

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
占据主导地位,科学研究受到了限制,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
始重新审视自然世界,启蒙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标志着科学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实证主义开始成为主导思想。

实证主义倡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
知识,强调客观事实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的科学研究范
式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伽利略的科学方法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科学
研究的基本框架。

然而,20世纪的科学研究范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量子力学和
相对论的诞生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科学研究进入了新的时代。

同时,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等新思潮的兴起也对科学
研究范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更是对传统科学研究
范式提出了挑战,强调了主体性、多元化和相对性,对科学研究提
出了全新的思考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科学研究范式也在不断演变。

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如复杂系统理论、混沌理论、系统科学等,这些新思潮和新理论为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锤百炼的过程,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着科学研究范式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这种演变过程是多元的、复杂的,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把握。

近五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应用与演化的实证研究——基于5种

近五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应用与演化的实证研究——基于5种
由上述梳理可见,图书馆学方法论的“三层次论”基本 得到认同。
1.2 关于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应用的调查分析
随着图书馆学研究方法应用的日益成熟,研究人员开 始对研究方法的运用进行调查分析。
1983 年乔好勤对《图书馆学通讯》及其他 3 种专业 刊物 1980—1981 年刊载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 类统计 [2],发现传统研究方法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如分析 归 纳 法 占 比 32.85%, 历 史 研 究 法 占 比 18.01%。1993 年 Jarvelin 等对 1965—1985 年的期刊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 , [12] 发现实证研究占比最大,在 49%—56% 之间,理性思维方 法紧随其后,占比 28%。1996 年白崇远对《图书情报工作》 1984—1994 年发表的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 [13],发现理 性思维方法占研究方法应用总量的 41.2%,是我国图书馆 学、情报学研究最常使用的方法。概念分析法和历史研究 法分别占比 12.3% 和 9.1%,分列第 2 和第 3 位。2004 年 Laurel A Clyde 分析了 1991 年至 2000 年间图书馆学发表 的英文论文和会议论文,发现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为调查法, 但其应用呈下降趋势,由 45.9% 下降到了 35.3% ;定性方 法的使用逐渐增加,在 1991—1995 的五年间由 5% 增加到 了 33.3%,且在余下的十年间保持稳定 [14]。同年任全娥按 照乔好勤的统计模式,选取 2000—2001 年期刊论文 565 篇 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分析归纳法仍占首位,观察试验方法 较 20 年前有所增加,其他方法也均有变化,图书馆学研究 方法发展呈多元化 [15]。2009 年 NGulube 等对刊载于 6 种 主要学术期刊共计 613 篇学术论文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定 性方法的使用率最高,占比 57.1%,定量研究位居第 2,为 37.7%,混合方法研究位列最末,仅占比 5.2%[16]。2010 年 金梅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 调查分析 [17],发现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 占比最多,传统方法正在明显减少,原则层面和学科层面 的方法论不断增加。同年,贾二鹏等对 11 种图书馆学专 业期刊上 2006—2008 年间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统 计 [18],发现理论分析法占比最大,操作实验法和调查研究

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概说

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概说

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概说关键词: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假设检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规范的研究方法的支撑,图书情报学同样如此。

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坎坷和纷争,在研究方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虽然很多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但大多都浅尝辄止,形成了相当热闹但也相当混乱的研究局面:一方面,研究者意识到方法论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甚至将有没有专门的研究方法作为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于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表达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所形成的概念体系五花八门,不能很好地融入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

因此,在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体系框架中,重新整合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概念体系,对于图书情报学的健康发展及其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学科地位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1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层次1983年,乔好勤[1]在《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三层次说,即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

1985年,随着吴慰慈、邵巍[2]在《图书馆学概论》一书中详细阐释了该论说,层次论逐渐得到学界的确认,并成为图书情报学方法论研究的主流观点。

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将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层次论的三个层次,错误地理解为三类方法,并且由此开始了对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孜孜不倦”的探索。

其实,乔好勤[3]在《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已经明确提到,哲学方法是一切科学方法的基础,其他一般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都是哲学方法的具体体现,专门科学方法以哲学方法为指导,是一般方法论的具体化。

金胜勇[4]也曾在《关于图书馆学专门研究方法之分析》一文中提到,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方法论都是由哲学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专门研究方法三个层次所组成的。

很多研究者致力于探求图书情报学专门研究方法,其用以彰显图书情报学学科地位的美好初衷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任何一门学科的专门研究方法都是来自于哲学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独立于哲学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层次之外的专门研究方法是不存在的。

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在知识的海洋中,图书情报学如同一艘航船,承载着人类智慧的宝藏。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艘航船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创新和发展图书情报学研究,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局限性。

传统的图书情报学研究往往局限于纸质文献的整理和分类,而忽略了数字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这种局限性使得图书情报学在信息时代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我们需要拓宽视野,将数字资源纳入图书情报学的研究范畴,实现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的有机结合。

其次,我们要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图书情报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

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来丰富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手段。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图书情报学中的问题,推动其创新发展。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

在信息时代,用户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图书情报学研究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服务。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偏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

同时,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图书情报学是一门全球性的学科,各国之间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推动图书情报学的创新发展。

最后,我们要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图书情报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我们需要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队伍,为图书情报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与其他领域的人才合作,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共同推动图书情报学的发展。

总之,图书情报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拓宽视野、注重跨学科研究方法、关注用户需求变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推动图书情报学不断向前发展。

图书情报学的源起、发展及重要领域

图书情报学的源起、发展及重要领域
• 技术:计算机科学的强项 • 资源:社会的共同责任 • 服务:图书情报单位的优势
七、数字图书馆
4、关键技术
• 数字化技术 • 数据格式与数据标准 • 互操作协议 • 信息安全 • 数字版权 • 信息检索(含信息抽取、数据挖掘、
• 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 • 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 • 情报理论与实践、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 建设、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论 坛、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知识、图 书与情报、情报科学、情报杂志、情 报资料工作、国家图书馆学刊
二、图书情报学的相关概念与重要领域
• 国外有“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一词,中国有“图书情报”或“图书情报学”
• 研究内容有侧重但很难完全区分 • 落脚点还在于图书馆学侧重文献,情报学可能
涉及文献、情报、信息中的任一个
二、图书情报学的相关概念与重要领域
5、重要领域归纳
文献综述、专 家综述、统计
三、信息检索
4、信息检索的研究内容
• 信息检索理论 数学模型。包括标引理论、检索模型等。
• 信息处理与组织 信息的自动标引、自动分类与聚类、自动
摘要以及数据的描述等。 • 信息检索技术与方法
保证检索系统实现高效的检索过程、准确 的检索结果的手段。目前,常用的检索技术有: 布尔检索、加权检索、全文检索、超文本检索、 多媒体检索、智能检索、跨语言跨平台检索等。 • 信息可视化技术
• 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学,一般认 为从此时开始。
一、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源起与发展
1、图书学的源起
• 1931年,印度人阮冈纳赞提出“图 书馆学五定律”: ①书是为了用的; ②每个读者有其书; ③每本书有其读者; ④节省读者的时间; ⑤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复杂理论与情报研究

复杂理论与情报研究

韦弗所指的简单系统,包括那些只包含一些静态的相互影响的目标和变量的现象。
1
例如物理学中提及的射线的轨迹,天文学中的人造卫星以及碰撞现象。在科学革命早期这些现象曾吸引了伽利略、笛卡尔、培根和牛顿等科学巨匠的注意。在那个时代,他们发展出一套科学分析的方法,试图把这些简单现象还原成基本的法则和基本粒子。这种主导性的假设构成一整套基础的方法论体系,使研究者能够藉此对更加复杂的现象进行推测。
进入20世纪,一些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对于一些更复杂的现象,统计的方法也不能奏效,因为这些现象自身也在不同程度地改变发展变化之中,像城市,蚁丘,经济这类现象,不管进行多么精确的测量,多么严格的实验控制,试图对某一现象准确地预测都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一个系统在另一个本质上大同小异的系统之下反应却大相径庭;其次,更为棘手的是,同样的系统有时对同样的条件体系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我国科学工作者对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和处理这类系统的方法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体系(Meta-synthsis,简称M-S)。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哲学基础是实践论和认识论。研讨按照分布式交互网络和层次结构组织起来,就成为一种具有纵深层次、横向分布、交互作用的矩阵式研讨体系,为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提供了规范化、结构化的形式。
四、复杂理论的特征
I think the next century will be the century of complexitg
02
五、情报学的学科特点
情报学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它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丰富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使情报学呈现出多学科化特征、多方位的发展趋势。

情报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情报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万方数据钟楚玲情报学发展现状与趋势本刊E—maihbjb@mail.sxinI:o.net信息工作探讨信息化社会为情报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扩展了情报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并加速了情报学的发展。

目前情报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发生着变化,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融合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3个二级学科,同时又吸收计箅机科学、通信科学、管理学、新闻学、传播学、咨询学、编辑出版发行科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而成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该学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知识管理自1999年开始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情报学正在不断为知识的发现、获取和利用做出贡献。

目前由于情报信息存储的无序化,情报学界的学者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新世纪的情报学理论体系应以“知识链”为基础,其中对知识链中知识流的整序控制、知识转化过程中对知识的提炼和编码以及知识利用行为研究成为情报学的重点。

2.2我国情报学发展存在的问题(1)理论探讨多,应用研究少。

情报学的理论探讨多以信息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讨论信息资源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为主。

(2)研究的学科特色不够突出。

就目前情况看,很多文章引用和提出的理论及观点还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没能真正从图书馆学、情报学和图书情报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知识管理问题。

3情报学未来发展对策及趋势情报学的终极使命在于促进人类信息情报知识的积累、开发,吸收与利用,促进人类智力的提升,促进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增长。

情报学包括了从用户研究到情报源研究、情报过程研究的一整套情报系统。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学科之间融合加剧,交叉学科增多。

用户需要获得信息可能分布在多个学科信息巾,而情报活动的中心是用户.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用户的信息需求是情报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就图书馆而言.“读者满意度”是一个宏观考核指标,又是一个最基本的考核指标。

今天情报学的服务内容,小到图书馆数据库服务.大到全社会的网络服务和通达世界的信息资源服务.电子资源、虚拟字眼、网络服务、远程网上文献传递、信息素质教育、课题查新、信息编译和分析研究等,都是情报学建设和服务的新内容。

2 1世纪情报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新思路

2 1世纪情报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新思路

图书情报工作第52卷第9期2008年9月元情报学:21世纪情报科学研究与创新的新思路丛敬军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430079[摘要]分析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对元情报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和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认为元情报学是以情报学理论为对象理论的元理论,是对情报学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

元情报学的基本任务是分析和研究情报学理论的论证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构成方式,定义和证明方法,提高情报学论证的明晰J生,推进情报学研究的精密化和严格化。

[关键词】元情报学学科建设元理论研究对象(分类号】(3350Meta-InformationScience:NewThoughtsontheResearchandInnovationofInformationScienceinthe21“CenturyCongJingdunInformationManagementDepartmenL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Abstract]Onthebasisoftheanalysisof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therecta-theory,thispaperattempstomakeapnmarydiscussionoiltheresearchofthestudyrange.studyobjectsandstudymethodofmeta-informationscience.Theauthorthinksthatmeta-informationscienceistherecta-theoryoftheinformationscience,andisthescientificresearchtowardstheinformationsciencetheory.Thebasictasksofmetaoinformationsciencearetoanalyseandresearchthedemomtratianprosedum,theelementaryconceptsandtheot'y,toanalyzehowtheconceptsand廿M厕csa比composed,definedandproved,andtoimprovetheperspicuityofdemonstrationoftheinformationscicnce.andtheprecisionandthestrictnessofitsstudy.I:Keywords]meta-informationscienceacademicbuildingmeta-theorystudyobject且前,“元情报学”这个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

7讲 情报学的方法

7讲 情报学的方法
第七讲 情报学的方法论
情报学理论与发展
第7讲 情报学的方法论
1 2
3 4 7.1 情报科学研究的范式 7.2 情报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7.3 情报科学的一般研究方 法 7.4 情报科学的专有研究方法 基础
情报学理论与发展
7.1 情报科学研究的范式
7.1.1 库恩范式理论的基本观点
1.库恩的范式概念 范式是一个认识世界的整体性框架的价值 标准,是一个集研究主体的心里特质、科学理 论、研究方法等于一体的具有相对性、层次性、 结构性及多方面功能的哲学范畴。
情报学理论与发展
7.1 情报科学研究的范式
7.1.2 情报科学的研究范式
1.机构范式 机构范式是把图书情报机构视为一种社会机构的一 组思想和观念,存在的目的主要是使某一群特定的公众 有可能利用其文献收藏和设施。 围绕这一目的,图书情报机构的从属性任务包括收集、组 织、储存所采集到的资料,在检索点提供恰当的工具和 个人帮助等。 在这种范式框架下,图书情报学研究以“机构”管理为导 向,研究重点是作为对象的知识客体和文献。
信息方法信息方法的特点是完全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而用信息概括作为研究问题的基础把对象的运动过程抽象为一个信息的传输和变换的过程并用反馈信息作为保证正常信息流通过程和实现系统预定目标的控制手段从而能够应用信息论的理论观点来研究对象的特性并能将何种不同的对象系统从信息联系的角度加以类比发现它们的对应关系和共同的规律性
7.3.1 横断科学方法
2.控制论方法
(3)几种主要的控制论方法
• 黑箱方法。所谓黑箱方法就是不揭示事物(系统)内部 的结构和机制,只从事物(系统)的外部去认识事物的 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特征是略去课题内部结 构,只从输入与输出关系上即输入某种因子会引起客体 的某种行为而输出某种结果,来考察客体的功能和特性。

情报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

情报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

情报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情报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情报学研究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体系来指导研究过程。

本文介绍了情报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构成及其相关内容。

一、情报学研究方法
情报学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

理论研究是对情报学理论的探讨和分析,包括概念分析、理论构建和理论验证等;实证研究是对情报现象的实证观察和分析,包括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等。

二、情报学研究技术体系
情报学研究技术体系包括情报收集技术、情报处理技术和情报分析技术三部分。

情报收集技术包括网络情报收集、情报情报采集、情报交流和信息检索等;情报处理技术包括情报过滤、情报清洗、情报标引和情报归档等;情报分析技术包括情报统计分析、情报对比分析和情报决策分析等。

三、情报学研究领域
情报学研究领域包括情报学理论、情报组织和管理、情报资源建设和利用、情报应用和情报伦理等方面。

情报学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情报支持。

四、情报学研究实践
情报学研究实践包括情报调查、情报咨询、情报分析和情报预测等。

情报调查是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情报,从而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
信息支持;情报咨询是指为客户提供情报服务,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情报分析是指对情报进行加工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情报预测是指通过对情报的分析,推断未来的情况和趋势。

总之,情报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方面的学科,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构建科学的情报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是情报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引领情报学发展的力作——评《IRM-KM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

引领情报学发展的力作——评《IRM-KM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

范式下 的情报学基本定律 。
1 I M— M 范式 与情 报 学模式 R K
该书为学 术界 展现 了一 幅有 关 IM (nom t n R Ifr a o i R suc ngmet信 息 资源 管理 ) K ( n w— eo re Maae n , 和 M Kol eg n ae e t知识管 理 ) d eMa gm n, 的研 究热 点 、 内容结 构 、 学术流派 、 范式构成 的完整 图景 ,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 考察 I M、 M 与 情报 学 之 间 的联 系 、 叉 及相 互 影 R K 交 响, 在理论上 明确 了情 报学在 数字化 信息环 境 中的 目
标、 任务和定位 , 进一步探讨 了适应信息环境的情报学 发展路径和新范式 , 使情报学走 向成熟 , 成为科学而严
谨的学科研究方法 。
从“ 科学共 同体及 其约 定 ” 是范式 的载体 这一 假
Ke y wor s I —KM a a i m s y o n r t n S i n e d v l p n Ma F i h n d RM p r dg t n I f ma i ce c e eo me t ud o o ec e g
0 引 言 武汉大学 信息 管 理学 院 马费 成教 授 等 著 《R IM—
d s i l e o fo t r f k o e g e dsa d k o e g n a e n n t i r f k o e g n o a i n ic p i s t n e s o n wl d e n e n r i n n wl d e ma g me ti se a o h n wl e in v to . d
结构分析 , 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析 , 知识管理研究 范式探讨 , 报学 的历史 考察 与 定位 ,R 和 K 对 情 IM M

开放与进取

开放与进取

开放与进取:“图情档”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刘琼,刘桂锋,卢章平,王晓晶,郑禧潓0引言2021年12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出《关于〈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函》,附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12大类管理学下设“1205信息资源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更名)”。

这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简称“图情档”)学科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时代命题[1],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作为社会科学中较为年轻的一级学科,其3个二级学科长期以来在公共文化、科技创新、数字记忆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图情档学摘要“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既是外部压力与内部张力共同作用的应然结果,也是学科寻求内部发展空间与提升外部整体影响力的迫切诉求。

文章以访谈形式探讨学科更名的背景与担忧,以及学科更名后的科学研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期刊发展、社会担当、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变化与挑战。

关键词学科更名图情档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引用本文格式刘琼,刘桂锋,卢章平,等.开放与进取:“图情档”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J].图书馆论坛,2022,42(6):20-27.To Be Open-minded and Enterprising:Discussions on the Disciplinary Renaming of“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Management”to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LIU Qiong,LIU Guifeng,LU Zhangping,WANG Xiaojing&ZHENG XihuiAbstract Recently,the first-level discipline“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Management”has been renamed“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t is not only the natural result of the discipline’s external pressure and internal tension,but also the discipline’s urgent demand to seek internal development space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external influence.Through interview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and common concerns about this disciplinary renaming,as well as the changes and challeng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curriculum,talent training,journal develop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Though there must be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in the future,the newly-born first-level discipline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will usher in new development with the joined efforts of all open and enterprising scholars in this field.Keywords disciplinary renaming;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es Management;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first-level discipline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是立足中国、面向未来,旨在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做出全新贡献,也是对《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响应与践行,是在新文科背景下对学科发展的全面反思,是从学科体系到研究范式的深刻转型,是为全力融入新文科建设而迈出的坚实步伐。

情报科学理论

情报科学理论

情报科学理论第1章绪论一、情报及其与信息和知识的关系(一)情报的概念1.情报发展史上的四次转折(1)军事情报的出现,标志着情报发展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2)第二次转折是文字的诞生、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使情报交流、传递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3)第三次转折是情报工作职业化。

(4)第四次转折是情报化社会的出现。

2.“情报”一词的来源(1)电子计算机的普及,有可能帮助解决对知识的大量搜集、浓缩和系列化的问题。

于是在原有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的基础上产生了情报科学。

(2)《美国文献》杂志从1970年起开始以《美国情报科学学会会刊》名义出版。

从文献工作到情报工作,是从以文献为对象变为以文献内容(情报知识)为工作对象,“Information”一词在情报科学领域有了它独特的涵义。

(3)我国使用“情报科学”作为这个研究领域的学科名称是译自“Information Science”,“情报”一词译自“Information”。

3. 国内关于情报概念的几种学术观点(1)从“信息”的角度来定义(2)从“知识”的角度来定义(3)从“智慧”的角度来定义图1-1 情报定义模型图4. 情报的概念(1)人们思考与行动所需要的知识就是情报,它通过信息来负载与传递,并准备发挥其效用。

(2)情报工作要搜集(筛选)、整理、存储、检索、咨询、摘要、报导、概述评价各种信息和知识,使信息和知识变成情报,可见情报工作是一种转化工作,使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情报的工作,而情报科学则是研究这种转化规律及其组织和技术方法的科学。

(二)情报的基本属性1. 情报具有知识性情报的本质就是知识。

没有一定的知识内容,就不能成为情报。

知识性是情报最主要的属性。

2. 情报具有传递性一方面,情报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能量进行传递;另一方面,获得情报必须经过传递。

3. 情报具有效用性人们创造情报、交流传递情报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不断提高情报的效用。

(三)情报与信息和知识的关系1. 信息(1)信息的概念如同物质、能量、空气、阳光一样,信息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元宇宙时代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理论逻辑、内在机制与操作路径

元宇宙时代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理论逻辑、内在机制与操作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3月㊀第43卷㊀第2期D O I :10.15896/j .x jt u s k x b .202302015ʌ收稿日期ɔ2022G04G03.㊀㊀ʌ修回日期ɔ2022G04G24.ʌ作者简介ɔ喻国明(1957 ),男,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元宇宙时代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理论逻辑㊁内在机制与操作路径喻国明,杨㊀雅,陈雪娇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87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ʌ摘要ɔ元宇宙时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结构性㊁生态型的媒介环境改变,铺垫了元宇宙兴起的算力基础,也在加速人们对新媒体现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反思,带来一种认知与实践上的 范式与革命 .新闻传播学科关键性的核心路径以及具有带动性的突破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于人的研究,探索人的多重化身表征㊁多模态延伸在虚实空间的传播行为与结构特征,即从社会动力学的视角,研究瞬时传播与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结合,从小样本实验数据的循证研究,真正找到关键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另一方面在于社会治理再组织化的研究,即从元宇宙㊁云计算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的视角,以大样本计算网络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在现有的传播学研究手段之外,将行为预测与传播效果测量放置于社会网络连接的群体之中,进而探索虚实空间中人的瞬时效果的情感认知加工,以及身体在场的自主神经活动研究范式,提升未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 对话 与 韧性 ,深化新闻传播学科理解 媒介 人 虚实空间 及其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群的建设.ʌ关键词ɔ元宇宙;媒介生态;传播学研究;传播行为;范式转型;认知革命ʌ中图分类号ɔG 206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ʌ文章编号ɔ1008G245X (2023)02G0156G06㊀㊀元宇宙时代,人工智能(A I )㊁区块链(b l o c k c h a i n )㊁云计算(c l o u d )㊁大数据(d a t a )㊁虚拟现实(X R )等 A B C D+X诸多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仅带来了结构性㊁生态型的媒介环境改变,铺垫了元宇宙兴起的算力基础,也在加速人们对新媒体现象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反思,带来一种认知与实践上的 范式与革命 .在数字革命时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每一次的变革都在推进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㊁区块链等技术的实际应用,将更多的人与人㊁人与物㊁物与物甚至智能体之间的关系连接在一起.齐林斯基认为, 计算理性和超越理性的思想连接,已经形成冲突共生的关系,我们必须学会同时在线上存有(e x i s t )和线下存在(b e i n g) [1].因此,技术实践和人的境况紧密交织在一起.学科范式的转型意味着审视视角或者知觉的转变,在 新范式指引下去采用新工具㊁注意新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用熟悉的工具去注意以前注意过的地方时,也会看到新的不同的东西.过去所熟悉的物体显现在一种不同的光线之中,并与那些我们不熟悉的物体结合在一起[2]101.媒介环境快速变化,媒介的边界不断被扩大甚至泛化,媒介形态更迭㊁技术叠加㊁虚实融合,人类看待媒介的方式在快速发展,传播领域的研究范式也在转型逻辑㊁内在机制与操作路径等方面发生时代性的变革.一㊁雅努斯的两面:元宇宙时代传播学科的危机与范式的转变㊀㊀当下,媒介发展格局㊁日常数字经验和既有研究范式的 不对称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尤为突出.如麦克卢汉所说,新媒体带来了新的环境㊁新的语法和新的尺度.传统的新闻传播学遭遇到转型发展中的困境和危机,从不知道该搭哪班车,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3]165的困惑到当下的具身与体验㊁沉浸与交互的多重选择,即将面临65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ʊs k x b.x j t u.e d u.c n喻国明,杨雅,陈雪娇㊀元宇宙时代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型范式变革的转折点.一方面,元宇宙时代新闻传播学面临学科研究问题的转变,即 从媒介为中心转向用户为中心 .传播速率㊁海量信息㊁平台经济以及技术兼容性的增强,使得新时代的网民个体活跃性变强,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结构逐渐形成,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以媒介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另一方面,研究对象和研究逻辑的转向,即 从学科导向转向问题导向 .新技术时代新现象㊁新平台㊁新代际和圈层用户层出不穷,传统社会结构正在向着微粒化㊁分布式社会转向,这对于传播学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人将成为未来人本主义范式的研究核心,多元方法论将成为未来人本主义范式的研究路径 [4]序言,促使整个学科的研究动力开始转向以人为本㊁问题导向的范式变革.正如雅努斯有两副面孔,元宇宙时代的受众与研究者,将同时面向过去和未来㊁虚拟与实在㊁身体与化身㊁ 我 与 我们 . 新技术正在用虚拟现实取代实际的现实,这不仅仅是一个阶段,而且是必然发生的变革.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拥有两种现实的世界,就像我们有两只眼睛或耳朵来欣赏低音高音一样,也就像如今的立体镜和立体声一样,将会有两个现实 实际的和虚拟的. [5]元宇宙时代正是要回答这样一个深度媒介化(d e e p m e d i a t i z a t i o n)的转型问题[6].元宇宙的沉浸空间一方面带来了人类化身的具身在场㊁沉浸交流,另一方面又因为人类有限注意力资源的过度消耗,而使得元宇宙有可能成为一个去中心化的 钝感 的空间.卡斯特认为,虚拟空间带来了流动的空间(s p a c eo f f l o w)和无时间的时间(t i m e l e s s t i m e).媒介技术一方面模糊了我们对于时间流逝和社会距离的感知,另一方面 媒介基础设施使得来自不同地方的社会生活能够继续进行,就好像它们实际上在场和相近一样 [7]84.此外,数字孪生(d i g i t a l t w i n)带来个体身份㊁交往和全生命链条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媒介物已经超出原有的承载㊁传播以及连接的功能,开始参与改变人的情绪认知㊁内隐态度以及行为决策,重塑人的知觉㊁听觉等多通道加工过程,类脑㊁具身和共情成为研究元宇宙时代智能体传播的关键[8].元宇宙时代,人类拥有真实和虚拟两类身份(i d e n t i t y),不仅要处理 镜中我 的关系㊁个体和他者的关系,还需要面临与元宇宙中的另一个 自我 的关系,重新反思人类自身存在的边界.元宇宙时代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歌猛进,以及未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深度结合形成的 元宇宙 构想,对于包括新闻传播学在内的各领域产生了正面的外部效应,为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是元宇宙时代新闻传播发展的趋势,社会科学包括传播学在内正在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其标志是新的数据和分析方法的爆炸性增长.人工智能颠覆了传播发展的新模式,也为传播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课题;智能技术与各环节融合,并催生了新的传播业态,这不仅重塑人们的交往场景和传播行为,也对于人的行为协同㊁信任机制㊁生存方式等都产生了新的要求.万物互联,机器取代社会个体成为信息网络节点,多源数据和复杂算法取代传统的人成为网络化㊁扁平化的各个节点的赋权者和赋能者,虚拟化身成为 第二人生 中的所指.随着信息传递更加短程化㊁信息接受更加沉浸化,深度伪造和数据足迹隐私也成为 算法渗透的社会 (a l g o r i t h m i c a l l y i n f u s e ds o c i e t y)中威胁人的主体性的隐忧.因此,新闻传播学院范式转型与跨学科协作,需在挖掘数据趋势和模式的同时考虑算法背后的假设,让算法所有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构造新的度量模式,通过因果模型的判定对未来的新闻传播趋势进行有效的解释和预测.二㊁学科范式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内在机制:主体认知与技术生态的复调㊀㊀媒介从来都是一个 集体的单数名词 (m e d i a),其中不仅包含了技术自身,而且是人与技术互构的多重复调. 不是媒介决定了我们的境况,媒介就是我们的境况 [9],元宇宙发展的实质也是人的生存和沟通境况的反映.(一)以人为本:元宇宙时代的虚实交互㊁人机协同与传播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性变革在数字与A I技术的加持下,机器生产内容(MG C)崛起,机器成为不容忽视的传播主体,各种可穿戴设备㊁传感器信息传播成为基本现实,不仅仅 物 成为外化于人的传播中介,人与物㊁物与物的互联也出现了新的传播形态.从生物克隆㊁脑机接口再到基因编辑,人与机器的深度融合共生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技术已经实现了从人类肢体拓展到对神经系统以及意识层面的延伸.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同样扮演着 主体性 的角色,在不同传播目的与程序框架下,能够以具身化的形式自主处理整个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在社会动力学视角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无序的传播模式下信息的演化规律,旨在探究自然分布的个体如何通过内在联系和外在客观条件的干预,最终形成规律化的分布.传统概念下的人际传播强调的是能动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精神交流,依靠的是身体在场以及表情㊁肢体符号㊁语言词汇的编码与解码.机器拟人化㊁75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3月㊀第43卷㊀第2期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丰富了技术中介性的人际传播,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更具备在场感.数字技术基础上的 元宇宙 构想,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㊁社交系统㊁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编辑①.在元宇宙研究中,元宇宙(m e t a v e r s e )㊁虚拟世界(v i r t u a lw o r l d s)和第二人生(s e c o n d l i f e)是三大热点关键词[10],这些趋势为人类思想行为提供新特点和新趋势.因此,这也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以 人 为唯一研究对象主体的学科意识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 人类世(a n t h r o po c e n e )意味着自然人类文明向技术人类文明的转换,人的科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11]元宇宙时代, 身体 的概念重新入场,虚拟现实和万物互联的场景下,还需要考量包括人工智能㊁类人机器㊁化身在内的各类传播主体,重新审视智媒时代传播主体所发生的变化,辨析 主体的身体化 与 身体的主体化 [12],探析借由人造物为中介的人际传播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加工机制,明晰人机协同共生的过程中传播学研究对象面临的种种变革.(二)媒介生态:数据和算法的全面渗透导致社会权力结构㊁连接模式及其测量方式的变化信息通过影响公众的认知方式支配公众的决策行为,形成了一种新型权力革命. 权力意味着人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生产与经验的基础上将某些主体的意志加在其他人身上. [13]这是一种观念体系的建构,也是在社会行为与思想引导上形成的判断标准.在前互联网时代,社会的信息资源配置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大部分依附在传统媒体之上.而在互联网发展的 下半场 ,在整个社会的媒介化重构中,传播权力实现了自下而上的转移,权力主体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技术不仅能够赋能㊁赋权㊁赋义,其本身也意味着对传统权力模式的替代. 在一个媒体和代码无处不在的社会,权力越来越存在于算法之中. [14]算法作为 非人类行动者 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共同编织成了新型关系网络,让社会权力进一步下移到每一个微粒个体,也因此为传播学研究增加了新的议题.因此,在大数据算法为行动者赋能赋权的社会结构下,传播要素之间形成了怎样的权力格局㊁对社会连接模式产生了何种影响㊁这种影响应该如何进一步精确测量,也是未来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技术的迭代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已经成为业界和学界必须面对的重大议题,它以全新的架构模式树立了传播领域的里程碑,不仅带来了全新的信息革命,也拓展了传播学研究的议题,助推研究范式迭代升级.从口语传播时代到文字传播,再到电子传播以及智媒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革新塑造了媒介新形态(m e d i am o r Gph o s i s ),给予人类多重感官通道的新补偿,也对传播效果的测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纵观传播学发展历程,其融合了心理学㊁社会学㊁系统科学以及人类学等交叉学科.在元宇宙时代,以扩展现实(X R )为形式的新型媒介平台的崛起㊁人脑感知的瞬时效果以及大数据算法所带来的复杂网络连接,也是传播学亟待关注的议题.三㊁传播学范式转型的操作路径:构建多元研究方法群㊀㊀新闻传播学科顺应当下媒介社群生态从自组织到再组织的发展趋势,需提出新的研究范式,拥抱跨学科的前沿研究工具㊁手段㊁方法,实现研究范式存量的配置转型以及增量的突破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学科发展结构性的改变.(一)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法拓展瞬时效果测量新闻传播与认知神经科学范式的融合,在瞬时效果层面提供了生理心理测量的 工具箱 ,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同步㊁多通道多模态的大众传播等领域丰富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及其实践应用样式,拓展了传播效果研究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深度和精度. 瞬时效果 中期效果 长期效果 的研究框架转向,更加适宜对于传播效果进行多层面多阶段的统合分析.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要沿两个维度展开,其一是考察信息本身产生的效果,也就是 说什么 与 如何说 对受众认知㊁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其二是考察信息传递过程中影响传播效果产生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15].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中观和宏观层面的效果测量,很少有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受众处理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问卷调查法㊁内容分析法㊁访谈法依然是传播学中主要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在元宇宙时代仍然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是面对动态化㊁复杂化的社会网络,这些传统方法已经难以完全解释当下的新媒介环境中产生的问题. 不管调查问卷的效标有多么客观,最终仍然是经过大脑加工处理以后的判断,实际上很多需求来自前期的信息加工处理 [16]6,而认知神经和传播学的结合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困境.851①清华大学.2021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E B /O L ].(2021G12G24)[2021G12G30].h t t ps ://w w w.s o h u .c o m /a /511077648_453160.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h t t p:ʊs k x b.x j t u.e d u.c n喻国明,杨雅,陈雪娇㊀元宇宙时代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型此外,传统意义上对于传播效果的评估,主要采用事后的感知调查,询问态度㊁意愿等,多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这类传播效果的反馈,一方面无法获得受众在媒介使用或媒介接触过程中的即时状态与瞬时心理加工活动,另一方面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来看,量表测量获得的是研究对象的信息主动控制加工,而并非信息自动加工过程,但后者才更接近于日常真实状态下的受众媒介知觉与反馈.在元宇宙时代,人们生活在一个随时 可点击的世界 ,传播信息更加迅疾化㊁场景更加碎片化,因此瞬时传播效果和反馈的状态,以及受众的瞬时信息加工机制㊁随着媒介技术和内容呈现而 流动 (f l o w)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都是转型时期研究受众传播效果首先需要观照的问题[17].脑电㊁眼动以及多导生理记录仪等设备,能够直接观测到人的脑电活动㊁视线轨迹或皮肤电㊁心电的活动信号,可用于直接研究媒介作用于人所产生的瞬时效果.当前,还需聚焦探究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应用于传播学问题的解决,在具身体验的沉浸场景中测量人脑认知的瞬时效果,探究公众对媒介以及内容做出的反应,究竟是一种有意识的外显活动,还是内隐机制下潜意识的作用结果.认知神经科学,特别是脑机制和自主神经活动的研究,可以更精确地描述传播潜意识心理[18]221G237,更客观地测量传播效果,形成可以相互比较㊁相互参照的实验数据积累,从而开拓具有实验数据基础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新范式.目前,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可以开展视觉㊁听觉以及多感知通道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第一,关于视觉加工机制的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视觉知觉(v i s u a l a w a r e n e s s)意识作为大脑内部神经活动的产物,一直是哲学㊁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不断探讨的问题,也是实验研究积累最多的一个分支,指视觉的主观体验[19].第二,关于听觉加工机制的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声音是人类传播最早的媒介,声音符号汇总了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内容,形成复杂的符号系统与组合规则,还包括丰富的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第三,关于多通道感知的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多通道感知是智能视听领域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在媒介中运用多通道组合信息提升用户体验质量,构建多通道感知信息的用户体验的评价体系,也是当前传播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二)计算传播学视域下的仿真㊁分形与预测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技术的诞生都会创造出与之相匹配的环境, 环境不仅是容器,而且是使内容完全改变的过程,新媒介即新环境 [20]66.元宇宙时代,未来媒介环境进一步向复杂媒介生态的方向演变,从复杂化媒介生态的视角出发考察媒体治理方式将成为媒体治理的主要路径.元宇宙时代信息化㊁物联网甚至智联网的发展也带来 不对称 的问题,即主体泛化带来的信息冗余与治理能力之间的不协调㊁大量的边缘数据与机器处理能力之间的不匹配,这些问题难以依靠传统范式解决.大数据并非单一维度的运行机制,而是以复杂状态遍布于人㊁物以及智能机器深度耦合的三元世界中,以极快的速度更新变化.若要全面掌握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数据网络,则需要建立起以人㊁物以及机器融为一体的智能系统,实现多维世界的联动与整合.正如梅罗维茨在媒介场景理论中的描述, 对人们交往的性质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信息流动的模式 ,即场景的概念已经突破了人们身处的物理空间,扩展到媒介信息所营造的行为与心理的环境氛围.此外,后真相时代下的传播情感转向(f e e l i n g sa s i n f o r m a t i o n)㊁网络谣言以及网络空间治理模式的更新也是新闻传播范式转型要观照的问题.在以人为主体的把关人式微的背景下,在多中心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以数据为基础的仿真建模能否建立起宏观媒介环境和微观治理主体之间协同化㊁多层次和立体化的网络信息治理系统,对于谣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针对性的治理机制,打破各传播要素之间的信息壁垒,也是探索传播学研究范式转型以适应社会治理的新需求.因此, 网络化的传播生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传播学所探究的人类传播行为自身,已经显现出显著的数字式倾向 [21].行为分析法主要是结合调查法以及行为实验法,运用问卷测量或者实验控制来收集受众主观填写的数据,以此来推测人的行为动机或者行为方向.问卷调查法在不给受试者施加任何刺激的情况下,就某些问题要求被研究者回答,以此来比较分析群体的态度㊁价值观以及心理倾向等差异.从研究工具来说,以大数据㊁高算力为基础的计算传播学,探索传播学可计算化的基因,以复杂网络仿真建模㊁传播网络分析㊁传播文本挖掘为主要分析技术,大规模地收集并分析人类传播行为数据,挖掘传播行为背后的模式和法则,分析其动力学机制与基本原理[22].从研究情境来说,大数据智能算法在观测 时间粒度 (t i m e r e s o l u t i o n)上可以实现全天候㊁精细化的用户网络行为追踪,在洞察传播现象㊁分析传播机制的基础上,有助于克服线上线下空间的异质性,对元宇宙时代受众行为相关趋势进行预估和研判,提出具有解释力的新概念和新模型;通过仿真㊁分形和建模,对现实社会进行廓形和认知,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和判断.951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3月㊀第43卷㊀第2期四、立足元宇宙时代传播学发展的关键把握学科的范式革命㊀㊀正如波斯特所言,新技术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其不确定性,或者说 没有获得足够的确定性 [23]14,充斥着旧秩序与新形态的混合㊁进步表象与人文基础的张力㊁狂飙突进的 元宇宙症候 与传播学 怀乡病 的糅杂与碰撞.技术的进步相应地带来了学科研究议题的变化,也因此对研究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立足于传统学科发展面临的危机,从社会结构㊁研究对象以及研究范式的转变三个维度,探讨目前新闻传播领域关键性研究议题的变化;提出进一步深入厘清传播学研究范式转变的核心路径,从认知心理学㊁社会动力学以及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探讨元宇宙时代以人为本的研究逻辑㊁人机交互的内在驱动以及社会治理的行动路线;最终落脚于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操作方向,结合行为分析㊁认知神经科学以及计算传播学等交叉学科研究范式,从理论探讨落实到实践操作,回答元宇宙时代研究范式的转型逻辑与内在机制问题.首先,从影响因素层面来看,需要探讨元宇宙时代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的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从物质性㊁可供性和复杂性理论视角,系统反思媒介技术和格局变迁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交互生成的新经验,以及打破新闻传播学原有研究方法背景的新路径.从外生变量来看,元宇宙时代虚拟现实㊁人机交互㊁算法为媒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不可忽视的现象,研究对象的拓展推动新闻传播学研究范式边缘的突破;从内生变量来看,跨学科交融成为新闻传播不可阻挡的趋势,前沿的技术㊁方法和工具成为推动传播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助力器.而传播学研究范式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对于人㊁人与技术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洞察.其次,从路线层面,在元宇宙时代媒介变革已有实践的基础上,需要整体把握研究范式转型的关键支撑点,以及与新媒介㊁新传播㊁新场景㊁新范式相匹配的学术研究手段.针对传播学现有研究对因果关系和预测的需求,以元宇宙时代的媒介变革与社会变迁为基础,探究传统的控制实验㊁小样本问卷调研和内容分析等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时代转型,最终提出以认知神经传播学㊁大数据计算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对象和方法的创新.最后,从实践层面,探索新闻传播学研究范式实现存量变革与增量创新的进路,探寻传统范式到新范式的转型,以及两者之间的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的新工具㊁新方法,在因果关系㊁预测等研究方面具有强有效的优势.虽然新旧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但是方法与方法之间可以找到最大公约数,从而真正做到范式转型,服务于学术共同体㊁媒介趋势变迁与社会实践.因此,新闻传播学科关键性的核心路径以及具有带动性的突破点,一方面在于人的研究,以人为本,探索人的多重化身表征㊁多模态延伸在虚实空间的传播行为与结构性特征,即从社会动力学的视角,研究瞬时传播与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结合,从小样本实验数据的循证研究,真正找到关键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另一方面在于社会治理再组织化的研究,即从元宇宙㊁云计算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的视角,以大样本计算网络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在现有的传播学研究手段之外,将数字痕迹的挖掘㊁情感的计算㊁行为的预测与传播效果的测量放置于社会网络连接的群体之中,从而探索虚实空间中人的瞬时效果的情感认知加工,以及身体在场的自主神经活动研究范式,提升未来新闻传播学研究的 对话 (d i a l o g u e )与 韧性 (r e s i l i e n c e),带动新闻传播学科理解 媒介 人 虚实空间 及其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群的建设.需要说明的是,元宇宙时代传播学研究范式转型的提出,同样是 意在提供一个开放的论坛,引出多元的讨论 [5],并拓展传播学的想象力.此外,元宇宙时代传播学研究范式转型同样需要具体操作层面的实现,进而勾勒具体的学科体系㊁学术体系㊁话语体系建设的轮廓.在未来,随着元宇宙技术与新闻传播学的持续研究,以及学术共同体的探索和实践,可以继续对于学科建设和再造给予更多的讨论.参考文献[1]㊀潘霁,李凌燕.媒介研究㊁技术创新与知识生产:来自媒体考古视野的洞见[J ].国际新闻界,2020(7):96G113.[2]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 ].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㊀崔保国.信息时代传播学研究的创造性转变[M ]//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㊀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㊀于京东.元宇宙: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重构与挑战[J ].探索与争鸣,2021(12):42G53.[6]㊀陈昌凤.元宇宙:深度媒介化的实践[J ].现代出版,2022(2):19G30.[7]㊀霍华德.卡斯特论媒介[M ].殷晓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8]㊀喻国明学术工作室,杨雅,陈雪娇,等.类脑㊁具身与共061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

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

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情报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学科,国内外不同时期从不同侧面对它的定义和内涵有各种表述。

综合其共同点,情报学是研究有效地运用信息、知识和情报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情报学发源于图书馆学和文献学,已发展成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1 信息与情报“信息链”信息与情报是情报学的核心问题。

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情报?对这些基本概念如果没有明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获得对情报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解。

“信息”和“情报”,英语都是“Information”。

英语的Information是一个连续体的概念,“信息链”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能”五个链环构成。

简单地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客观映射。

“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

“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

“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评价的结果。

“情报”、“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换句话说,“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五个链环组成“信息链”。

在“信息链”中,“信息”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属性的,上游是面向认知属性的。

作为中心链环的“信息”既有物理属性也有认知属性,因此成为“信息链”的代表称谓。

“三个世界”模型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从哲学高度阐述了信息的属性。

波普尔认为,信息有“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物理领域,第二世界是主观现实领域,第三世界是客观知识领域。

根据这个理论,信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有关客观物理世界的信息,即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它反映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方式;第二类是有关人类主观精神世界的信息,即主体论或认识论意义上的隐性信息,它反映人类能感受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处于意识、思维状态;第三类是有关客观意义上概念世界的信息,即主体论或认识论意义上的显性信息,它反映人类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用语言、文字、图像、影视、数据等各种载体来表示,汇成一个实在的自主的“信息世界”。

代表性的情报学理论

代表性的情报学理论

广义情报系统
在“广义情报系统”中, --情报获取与传播机构向决策者提供情报 --决策者利用情报进行最佳决策,并在执行中转 化为可观察的数据资料 --这些数据资料通过外部或内部反馈再次进入情 报获取与传播机构 --决策者可利用反馈情报评价和改善决策 --从而形成一个可以不断优化的运行系统。
约维茨提出的“广义情报系统” (Generalized Information System)模型
知识的客观性
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即没有认识主体的 知识。波普尔强调世界3与世界2之间的区别与相互作用, 把心理过程或思想过程与逻辑的客观内容加以区别,从而 形成了世界3理论。 具有客观性的知识世界,即世界3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和 它对于我们无法计量的影响”。 波普尔指出“我们的心,我们的自我,没有它(世界3)便不能 够生存;它们是牢牢地固定在第3世界之中的。应该把我们 的合理性、批评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行动的习惯,归功 于同第3世界的相互作用。应该把我们智力的发展归功于 它。也应该把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工作的关系以及工作对 我们的影响归功于它”
代表性的情报学理论
内容概要
布鲁克斯的情报学理论 约维茨的决策系统论 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论 卢太宏 王崇德 严怡民
1、布鲁克斯的情报学理论
为了给情报学合法的身份和更高的地位, 很多情报学家做出了努力,布鲁克斯就是 一个。
布鲁克斯生平
布鲁克斯, B.C( Brooks)( 1910—1991) 是 英国著名的情报学家, 从 20世纪 60 年代起, 就致力于情报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布氏的情报学思想即知识结构理论,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就已略显端倪, 至今已独 树一帜、自成一体。所以, 他被后人誉“为社会问题。 他的显赫名声和重大影响主要来自他的科学哲学 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逻 辑实证主义。如果说从那时以后的长时间里,西方 科学哲学是一枝独秀,那么,从20世纪50年代和60 年代初开始,形成了流派纷呈,新思想、新学说不 断涌现的空前繁荣局面。 打开这个局面并居主导地位的人,正是波普尔

情报学的发展历程

情报学的发展历程
文献学发展大事记1908年iib改为文献学documentation1931年iib改名为国际文献学会iid1937年iib易名为国际文献联合会fid1937年美国文献工作协会adi创建1938年创办了文献复制杂志jdr1950年美国文献工作ad1968年美国情报科学学会asis1970年美国文献工作更改成为美国情报科学学会会志jasis2000年asis更名为美国情报科学与技术学会asist会志也改名为美国情报科学技术学会会志jasist2图书馆学3现代科学发展带来的情报危机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情报是一种知识美国取向
情 报 学 的 发 展 历 程
马费成 教授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武汉 珞珈山
一、四 大 背 景
1、文献学
情报学起源于文献学,源头可以追溯到1895 1895年比利时学者奥特 情报学起源于文献学,源头可以追溯到1895年比利时学者奥特 Otlet)和拉封登( Fontaine) 莱(Paul Otlet)和拉封登(Henri La Fontaine)等人创立的国际目录 学会( IIB) 学会(Institute Internationale de Bibliographie, IIB),使对人类社会的 知识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 。
二、三 个 维 度
2、情报是一种行动
(1)情报循环
• 亦称之为Herring模型。情报循环包括5个基本环节, 每个环节 都是必需的, 其价值相辅相成。 • 规划定向——正确的搜集和报告---信息存储和加工---信息分 析额生产—— 情报发布 • 竞争情报循环流程与此类似,但步骤更细致,更强调“流程性”
苏联取向:作为科学交流和传递对象的知识, 苏联取向:作为科学交流和传递对象的知识,情报学则主要研究科 学交流及其对象。 学交流及其对象。 中国取向:上述 个面的引进介绍和综合集成 个面的引进介绍和综合集成, 中国取向:上述3个面的引进介绍和综合集成,并创造了以科技情报研 究为特色的情报学, 究为特色的情报学,后拓展到对其他领域的情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