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

合集下载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 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无言之美 教案

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15*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4.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朱光潜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 15* 无言之美(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朱光潜(1897—1986),别名孟实,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他提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是一种价值等观点。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

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

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6、7)(2)析一析多音字。

(出示课件8)(3)辨一辨形近字。

(出示课件9)(4)解一解词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积累字词,掌握“譬喻、韵味、鸿沟、美轮美奂”等词语。

2.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背景。

(二)能力目标1. 体会本文精当的议论分析,把握作者严谨的思维逻辑。

2. 品味本文典雅优美的行文风格。

3. 理解本文的“无言之美”的审美观念。

(三)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深入理解并准确判断论题,作精当的议论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理解本文的深层含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2. 讨论辨析法3. 圈点批注法教学课时:二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无言的和谐与美好,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但是美是需要我们去欣赏的,那么怎样去欣赏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如何欣赏美的文章《无言之美》。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朱光潜,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

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

此文写于朱光潜的晚年,当时的中国正经历新旧文化的冲突,作者用平和冲淡的语调,以自己丰富的学识修养和审美经验,阐述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流露出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感情。

这在朱光潜一生的美学著述中具有总结性的意义。

三、整体感知:1. 展示本文的论点:无言之美。

并板书。

2. 理清本文的思路。

(1)总——分——总”结构形式。

从“言”与“无言”的两面展开论述,条分缕析地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以“言”与“无言”所体现出的美感为例加以说明。

(2)多媒体显示各部分小标题。

并请学生简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①言尽一切,意在言外。

美感与逻辑思维的区别在于,美感是直感,逻辑是分析。

美感经验是一种轻松的愉快,而逻辑思维则是一种紧张的分析判断活动。

在文学艺术中,必须借助无言才能得到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②“立象以尽意”的实例分析。

③“立象”的美感作用。

举例说明“象外有无穷之意”所带来的美感。

④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2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2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无言之美》一、教学目标1. 了解《无言之美》一课的内容和主题,并能理解文章中的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美的景象,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细微之美的关注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了解《无言之美》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习分析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3) 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美的景象。

2.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修辞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细微之美中汲取灵感,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一段美丽的自然风景视频或展示一幅美丽的图片来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 《无言之美》的主题是什么?(2) 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美的景象?(3) 举一个你认为特别美的细节,并解释它为什么美。

3. 讨论与分析:(1) 分组或全班讨论第二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总结美的表达方式和内涵。

(2)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分享给大家。

4. 修辞手法学习:(1) 请学生重读文章,分析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记录下来。

(2) 教师解释和讲解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5. 模仿创作:(1) 让学生以《无言之美》为主题,选择一个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美的细节,运用其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

6. 小结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建议。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表达美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

四、作业1. 请学生完成《无言之美》的阅读理解题,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景物,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它的美丽之处,并尽量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

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5 无言之美◎文化自信: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体会中华文化的含蓄之美。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审美创造:拓展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质疑问难,形成自己对“无言之美”(含蓄之美)的认识和看法。

一、导入新课在诗歌中,有时虽然“无言”,但是感情却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陶渊明悠闲自得的心境;“无言独上西楼”写出了李煜深切的故国之思。

可见,无言中往往包含了千言万语,我们需要学会品味其中的“无言之美”。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意蕴”“轻描淡写”“信手拈来”等重点字词。

◎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他一直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他的《诗论》一书,就是试图用西方的美学来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规律。

他的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背景链接本文是朱光潜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学界普遍视其为朱光潜美学生涯的开端。

虽然对于无言之美的阐释,朱光潜主要依据了古希腊艺术的“静穆”原则,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朱光潜对美的理解根本上是受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影响。

2.目标任务二:初读课文,梳理思路◎本文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其相关概念有哪些?如何理解它们的内涵?核心概念是“无言之美”,相关概念有“言”“无言”“美术”等。

◎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任务单本文是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①________顺序进行论证的。

[参考答案]①逻辑②文学③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3.目标任务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水晶铜泉汇聚成怀”等诗句的意境和情感,感悟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2. 延伸阅读与扩充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中的美学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延伸阅读,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化素养的渗透方法,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能力。

2. 通过对扩展阅读的探讨和分析,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1. 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追求自然之美的理念,引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课文分析(20分钟)(1)第一篇:“无声的交响曲”教师先播放一段无声的视频,让学生沉浸其中,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

然后,让学生朗读文章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最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自己眼中的“无声交响曲”,并进行个人分享。

(2)第二篇:“风景无限”教师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其中的美学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并提出自己的感性理解和文化思考,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阅读扩展(25分钟)(1)课外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阅读杜甫的《春夜喜雨》,了解其中有关大自然的美学表达和人文情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行阐释、分析和探讨。

(2)课外练习:文学知识竞赛教师设计一个文学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化的认知。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态度进行反思和探讨,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制定计划。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笔记。

2. 阅读与分析杜甫的《春夜喜雨》。

3. 了解有关文学知识并做题练习,加强文学素养。

(教案Word)语文9下 15 无言之美

(教案Word)语文9下 15  无言之美

15*无言之美备课素材文本库一内容解读1.话题导入。

第1—2段为第一部分,是话题导入。

作者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孔子是从“教育方面”探讨“无言”,朱光潜则想从“美术观点”方面去探究“无言”的意蕴。

2.提出问题。

第3—6段为第二部分,是提出问题阶段。

文章首先阐述了通常意义上的言意关系:“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那么,作为一种“以言达意”的艺术形式,文学又讲求怎样的言意关系呢?作者从一般的认识出发,指出“在文学作品中,言语之先的意象,和情绪意旨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而“尽美尽善”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和自然逼真”。

那问题就来了:意既不可以完全达之以言,而文学却要求尽美尽善,“和自然逼真”,不就做不到吗?退一步讲,假如言足以“传情达意”,“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即言和意)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的追求?前一个问题关乎“是否能够”,后一个问题关乎“是否必要”。

这是作者在分析了言意关系以及文学的特定要求后提出的两个问题,也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分析问题。

第7—12段为第三部分,是分析问题阶段。

作者首先对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做出回答:“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对一切的美术作品来说,文字语言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即使能够完全传达,也没有必要。

为什么呢?接下来,作者分别通过对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这四类艺术形式的分析,来阐发其中的奥秘。

4.得出结论。

最后一段为第四部分,得出结论。

经过以上各种艺术实例的分析,作者归纳出一个公例:“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唯其如此,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才会更加深刻。

甚至,“说出来的越少”,无言之处、空白之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无言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无言之美。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

2.运用所学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无言的瞬间,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a.课文讲述了哪些无言之美的事例?b.作者对这些无言之美的态度是什么?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段。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二、案例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如:树上的鸟儿、水中的鱼儿等。

2.讨论这些案例中无言之美的体现。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无言之美”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2.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写作手法,如何选材等。

第三课时一、课堂展示1.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

2.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2.布置作业: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第四课时一、复习回顾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回答问题:无言之美在生活中的体现有哪些?二、课堂讨论1.讨论无言之美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启示。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进行分享。

四、课后作业1.以“无言之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深入观察生活,发现更多的无言之美,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3.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为他们的写作和人生增添色彩。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能力;2.激发学生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文化艺术活动;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4.提高学生对“美”的把握与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课时:1课时•教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内容:课文——《无言之美》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教师以“美”的形式展示图片、音乐、诗歌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并引导学生获取美感;2.教师用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美”是什么;3.教师提问“你看过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引导学生表达并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环节1.教师以课件形式呈现课文内容;2.学生阅读、理解、体验课文;3.学生自主完成填表,记录课文中的美;4.学生展示自己填写的内容,并互相交流探讨;5.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认为最美的事物。

总结环节1.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所学课文内容;2.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美”的概念;3.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获得的收获和感悟。

作业1.回家观察家庭、社区中自己认为的“美”,并写出感悟;2.阅读文化、艺术类书籍或观看相关电影、音乐等,并记录感受。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2.掌握运用诗歌描写美的方法;3.学习发现、欣赏、创造各种形式的美;4.培养情感体验和理解能力;5.提高学生对“美”的把握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对“美”的感悟;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美感;2.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资源1.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2.图片、音乐、诗歌等文化艺术形式。

反思与改进1.增加互动环节。

教师可以增加PPT、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2.增加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相关作品、材料,主动思考和探究,以拓展视野;3.加强数字化教学建设。

教师可以将资源数字化,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无言之美 教案 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无言之美 教案 教学设计.docx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认识“无言之美”。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品味“言”与“意”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3.思辨拓展,了解“留白”的艺术创作手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1.重点: '箪习举例论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2.难点:了解“留白”的艺术创作手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赏美:以顾城的《门前》小诗节选导入本课:门前(节选)(顾城)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扇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有门,不用开开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多么美的意境,这种美好的无言之境,在陶渊明的笔下,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的悠闲自得;在李煜的笔下,是“无言独上西楼”的故国之思;在白居易的笔下,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哀怨情愁。

诗人笔下的无言之境,在美学家眼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来学习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二、初读课文知美(-)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了解背景: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是朱光潜先生发表的第一篇美学文章,他在文中首次提出了“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

3.字词积累:4.词语释义:【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假思索,就能写出文章。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1. 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5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言之美。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无言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面对生活中的无言之美,他们可能缺乏发现和欣赏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无言之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无言之美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无言之美的热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2.学会欣赏和发现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无言之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无言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一些关于无言之美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无言之美的图片,如大自然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引导学生关注无言之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给出的讨论话题,如“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如何发现无言之美”等,进行讨论。

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如一幅画、一段音乐、一部电影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无言之美。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言之美》【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造,更适用于文学作品。

作者首先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自己的美学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在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用于文学鉴赏实践,从而体会文学创作中的含蓄之美。

【学情分析】学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又涉及较多的艺术门类,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明确作者的观点,并且学会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目标导航】1.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梳理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前来应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垣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

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吗?我们在学完本课后再揭晓答案。

二、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明确观点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圈点勾画。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教学设计(一)学科和年级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二)教材分析《无言之美》为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

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晦涩难懂,相对抽象,文章主题“无言之美”属于美学与文艺相结合的研究范畴,是一种美感的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指不通过直接表露“美”,而是让人们通过想象、体验等方式,领悟作品中美的意境。

作者在文章开头通过一段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之后通过摄影、美术、文学、音乐作品中关于美的表达的相关论述,引出作者对于“无言之美”的观点,即“预期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且抽象的文章,但是由于本课的主题相对抽象,学生可能对美学领域和文艺创作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能够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知文章的内涵。

(四)目标预设1.理解课文中所表述的“无言之美”,包括其涵义和特点。

2.了解美学在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3.能够运用美学概念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

(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美学概念中的“无言之美”与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无言之美”展开文学创作。

(六)设计思路与理念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无言之美”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

实际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涵义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美学概念分析和解读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

(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你认为美学是什么?它与艺术之间有什么关系?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描写了美丽的落霞和飞翔的孤鹜一同出现在秋水之上,与苍穹一色相连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那么你觉得这种描写,与“秋天的景色真美,夕阳下的霞光、孤独的鹜鸟一同出现在被染成橘红色的湖面上,与天空呈现一片相同的颜色,这景象壮丽而和谐,给人一种,广阔无边的感觉。

《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

《无言之美》教案一、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

3.以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理解“无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

2. 以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理解“无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以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理解“无言之美”。

四、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积累,可以在积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思辨性、鉴赏力等。

五、教学过程:(课前)学习生字词意蕴附丽姑且笼统蛾眉寂寥(liáo)谚语铢两悉称(chèn)心旷神怡轻描淡写栩栩(xǔ)如生目不忍睹(dǔ)信手拈(niān)来(一)导入课程:生活从来都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法)罗丹(二)走进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翻译家。

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西方美学史》。

译作:《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美学思想:强调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的本身。

(三)梳理脉络第一部分(1-2)导入话题。

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3-6)提出问题。

分析言意的区别和关系,以文学为例提出“文字假使完全传达情意,这是不是文学上应希求的?”疑问。

第三部分(7-12)分析问题。

作者以图画、文学作品、音乐、雕刻等艺术作品为例,分析“无言之美”。

第四部分(13)得出结论。

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者说出来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发现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感受作者的“无言之美”。

小结:这篇文章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结构内容。

从孔子的语录导入,引出“无言”话题,接下来进行概念梳理,明晰言意关系,然后用实例去验证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样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的思路,是一般学术论文常用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研读鉴赏1.“言”和“意”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

九年级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九年级语文《无言之美》教案
(如果说2,觉得说得具体明白,让人容易懂得,问题暂放,课文中照片和图画的部分有分析。)
出示字词,学生认读,教师纠正
教师出示
教师范读
提出要求:
概括每一段内容或者分段概括段意。
指导:
1、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2、找出第九段“文学作品也是同样”中“同样”指代什么?
第十段“---我们也有这种感想”中“这种”是指什么?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锱铢必较)
闲情逸致: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
2、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笔名孟实;
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
3、读课文
朗读:教师范读全文。
默读:
学生默读,圈点勾划,
整理自己关于段落概括的文,思考“美术作品不能说谎”的原因。
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听取、收集别人的看法。
学生收集到课堂本上。
学生收集课堂本上
学生纠正字音,在书上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标注段落序号。
学生勾画汇集老师的问题。
出示句子,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看法。
附丽:附着,依附
姑且:暂时地
蛾眉:借指美人弯而细的眉毛
寂寥:寂静;空旷
谚语:民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轻描淡写:原指绘图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着笔;
引申为说话或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运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初中课文无言之美教案设计

初中课文无言之美教案设计

初中课文无言之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无言之美》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无言之美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无言之美》中所表达的无言之美的重要性。

2.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和价值。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无言之美的特点。

教学准备:1. 课文《无言之美》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

2. 引入课文《无言之美》,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一篇关于无言之美的文章。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无言之美》,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无言之美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无言之美的特点,如:无声、无形、无限等。

四、文学手法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无言之美的事物或现象,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2. 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无言之美》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欣赏其中的无言之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篇关于无言之美的短文或画作。

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课文《无言之美》,学生可以了解到无言之美的重要性,并从课文中提炼出无言之美的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8.教学评价,反思改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反思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以下具体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无言之美”相关的例子,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无言之美》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关键词语、成语、修辞手法等,如“无言”、“意境”、“寓意”等,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运用举例、对比等手法阐述观点,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3.学生完成写作后,选取部分作品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互相借鉴、学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无言之美”的内涵、文章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2.强调“无言之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提醒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章,进行拓展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抽象的哲理和深层次的思考容易产生困惑,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3.学生在表达和写作方面,可能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发挥自身特点。
4.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美的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对“无言之美”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活动:设计创意写作、口头表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语文素养。

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备课(统编版)

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备课(统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

2.梳理论证思路,把握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3.运用“无言之美”的美学方法,具体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重点】1.核心概念“无言之美”的内涵2.梳理论证思路,把握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无言之美”的美学方法,具体分析文学作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

二、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等。

2.背景资料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涉及美、艺术作品、审美经验和审美教育等基本问题,展现了美学大师的穆然深思和悠然遐想。

朱光潜先生引导我们流连在音乐美、建筑美、图画美、书法美之间。

他告诉我们,这首曲,这幅画,美在哪里,从各个方面告诉我们如何领略美。

只有真正学会欣赏,才能懂得无言之美。

3.回顾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首先,要在作者专业研究领域中把握文中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梳理全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述思路。

最后,要注意分析文中所举实例。

这些实例除论证作者观点之外,更是作者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刻认知。

三、预习检测1.字音寂寥( liáo) 缥缈( miǎo) 心旷神怡( yí) 擒( qín)住顷( qǐnɡ)刻栩( xǔ)栩如生颦( pín) 意蕴( yùn) 铢( zhū)两悉称( chèn) 悲笳( jiā)怆( chuànɡ)然暧( ài)暧譬( pì)如信手拈( niān)来惨戚( qī) 附( fù)丽姑( ɡū)且笼( lónɡ)统蛾( é)眉谚( yàn)语心旷神怡( yí) 轻描淡( dàn)写目不忍睹( dǔ)2.词语释义意蕴:所包含的意思。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无言之美”这一概念的含义。

2.通过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培养敏锐观察的能力,从生活中发现“无言之美”。

3.通过找寻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培养敏锐观察的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实际找到“无言之美”,领悟人生的真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讲授案例法、读写互动法。

2.板书法、示范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时间内容活动方式第一课时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课堂讲解法、板书法第二课时通过实例感受“无言之美”讲授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第三课时思考与分享:自己身边的“无言之美”读写互动法、示范法五、教学过程及重点难点突破方式1. 第一课时1.1 导入通过引出一张“极简主义插画”图片,让学生自由讨论这幅画的风格、创作方法以及想象中的画家等等,旨在引起学生对美的探索与思考。

1.2 正文讲解“无言之美”的定义、特点及表现形式,同时引入实例,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实例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敏锐观察的能力。

1.3 小结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巩固知识,并且总结本节课内容。

2. 第二课时2.1 导入通过阅读生动有趣的故事、感性的诗歌或是充满艺术感的图片,从经验、情感、文学和艺术多维度感受“无言之美”。

2.2 正文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挖掘身边的“无言之美”,从中寻找与美相连的点。

2.3 小结我会根据学生成果的反馈情况,形成一份小结,在班上共同讨论,收集和整理各位学子的观点,形成一份带有感性色彩的总结,直观表达出“无言之美”能带给我们美好情感、和心灵体验。

3. 第三课时3.1 导入让学生在主题墙前落实自己思考的成果,由学生逐一分享自己的“无言之美”发现,并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发现这些美的方式和方法有何不同。

3.2 正文让学生在班级内互相交流,以团组形式,展示自己的“无言之美”作品。

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15无言之美(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与无言之美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以此来加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和体验。
- 让学生欣赏一些无言之美相关的艺术作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 让学生观看一些无言之美相关的教学视频和讲座,并写下自己的笔记和思考,以此来加深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和应用。
2. 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各种文学作品,对语言表达的美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对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可能缺乏对无言之美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在素质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素养,但可能缺乏将无言之美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无言之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7. 学习策略:针对学生的学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无言之美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无言之美应用于实际生活。
8.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和探讨;对于沉默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无言之美的魅力。
3.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能力,对无言之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2.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提示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三、板书设计无言的意蕴要从艺术的观点去研究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话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无言之美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n)颦(pn)蛾眉()寂寥(lio) 谚语(yn) 心旷神怡(kung)轻描淡写(mio)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ch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二部分(4~12):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第三部分(13):总结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交流点拨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而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

所以,言所以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交流点拨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交流点拨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①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②以文学作品的“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凸显无言之美;③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④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交流点拨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美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从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以言表意,也无须全然以言表意,即说明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交流点拨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无言之美”的内涵,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其中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你认为“穷形尽相”是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吗?请举例论证。

交流点拨穷形尽相并不是一个获得美和达到美的最好途径,反而是恰到好处的留白更益于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并融入自我的主观情感。

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在考验画家时,让应考画家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择优录用。

最后被选中的画作上,根本没有一片花瓣,只是马蹄上飞舞着几只蝴蝶。

但就是这样一幅画,却最恰当地体现出了诗题的意境。

五、课后反思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我做得好的方面在于虽然课文整体上不易理解,但是我还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做到尽量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理解到文字的魅力,无言的魅力。

但是由于“无言之美”的概念不仅针对文学,还针对其他艺术,而学生对其他艺术的了解不深,因此,在把握论证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辅导强化训练。

九年级语文下册《无言之美》教案优秀三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及论证思路。

2.学会论证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提升的审美素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二.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