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
吉林师范成人教育《新闻写作》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吉林师范成人教育考试试卷
《新闻写作》A卷
年级专业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1943年,()先生提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的报道的定义。
2.()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3.新闻写作的八大环节包括新闻主题、新闻材料、()、()、新闻结构、()、新闻背景、新闻结尾,俗称“八大金刚”。
4.新闻采访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
()、()和采访后期。
5.提问的三种方式是正面提、()和()。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新闻线索
2.新闻角度
3.新闻背景
4.可读性
5.真实性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新闻价值及其要素
2.记者提问时需注意事项
3.怎样培养新闻敏感。
《新闻写作》高频素材积累
第一单元《新闻写作》高频素材积累新闻特写具体描述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新闻现场。
【写作指导】一般来说,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
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的、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通讯所不及。
本单元,《“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课是一篇典型的新闻特写。
1.切分镜头,局部放大从捕捉瞬间这一点来看,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
特写一词借用电影学中的术语,指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
新闻特写,是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2.凸显细节,描绘如画新闻特写的写作技法中,描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决定着特写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一般来讲,它分为细节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场景描写等。
其中,细节描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如果没有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文章就会仅有骨骼,没有灵魂,既生硬又空洞,毫无价值可言。
除了凸显细节之外,展现生动的画面,也是新闻特写常用的手法。
3.多种手法,如临其境只有描写还不能突出特写人物丰富、鲜明的个性特点。
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其立体地、饱满地呈现,才能让新闻特写中的典型人物在文字中活起来,在读者心中站起来。
具体说来,文章语言凝练,作者抓住除了运用动作、外貌等描写还运用了衬托、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并以生动的词语、修辞加以修饰,使文句生动可感。
此外文中最鲜明的特色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这也正是特写常见的写作方法及效果。
【热点题材新闻特写素材】运动会好句好段1.一声枪响,硝烟引爆火热的赛场,飒爽英姿,展现风的速度与激情,多日的磨练,就在这一瞬间迸发。
第一单元任务三《新闻写作》课件(共46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练 ➢ 分析这则消息的主体对导语做了哪些补充? 笔 北京市有关部门日前下发通知,确定北京市各级各
类学校将分批分次正常开学。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通知,确定了北京市大中小学 、幼儿园等秋季学期开学的安排,8月29日,小学一年 级、初一、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开学;9月1日 ,小学五、六年级,初二年级开学;9月7日,小学二、 三、四年级开学;幼儿园方面,9月8日,各类型幼儿园 大班、中班开园;9月11日,各类型幼儿园小班开园。
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
➢任务一 制定评价标准
什么样的新闻可以成为校园网站的头版头条? 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所学到的写作新闻的方法,想 一想,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制定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 标题
导语 主体
上头条
此头条
待改进
准确概括核心内容,简 准确概括核心内容。 确实核心内容,笼
洁醒目,能吸引读者。
统或表意不明。
84岁钟南山再战 防疫最前线
族大义。
➢说说这些标题吸引人的原因。
救护车岂能变成夺命车?
对比
今日金星“约会”峨眉月
对偶
民生工程润人心,无名小路换新颜 拟人
知 新 ➢总结新闻标题的特点
方法点拨
一目了然——受众一看基本明白
概括核心要素
一语破的——点出新闻的核心价值 找出最吸引人的要素
一见钟情——新颖有趣、抓住受众
× 小C:《限塑令10余年无果,感慨颇多》
➢“10余年”只交代了限速令颁布时间之久,但限速令颁布 12年十余年,表述不够准确
➢“无果”是没有效果的。但我们思考一下,限速令真的没 有任何效果吗?塑料袋的限速令还是会起到一定效果。因 此,如果仅仅是小C同学的个人观点,这种标题不能用个人 观点。
新闻写作名词解释重点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闻写作名词解释重点第一篇:新闻写作名词解释重点新闻写作复习材料名词解释1.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
有单行体和两行体。
制作新闻标题要遵守三个基本原则:一、要贴切传神,二、要具体明了,突出主要新闻要素,三、要简练生动。
2.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练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
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3.悬念式结构:又称为“华尔街报章体”结构,简称结合体结构,指消息写作中设置悬念及剖解悬念组合材料与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4.新闻材料:就是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5.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应该有消息头,其他新闻文体一般没有消息头。
消息头同时也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6.事件新闻:是以突发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是动态新闻的主要品种。
事件,通常指社会影响较大的意外变故与灾祸。
而突发性事件实际上是事物处于质的突变时期的一种特殊反映。
7.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
(既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客观事实依据,又体现了采访者和新闻媒介的主观倾向,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立统一、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客观和主观的对立统一,具有事实定义应该具备的客观性、鲜明性和普遍性,是一个关于新闻报道的比较科学准确的定义。
)简答题:1.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是什么?答:受众,在传播学中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
受众意识,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是指在采访报道中,报纸记者心目中要有读者观念,电视记者心目中要有观众观念。
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是搞好采访报道的需要,也是办好报纸、广播、电视的需要。
一、记者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归根到底要解决为受众服务和服务的更好的问题二、为受众服务的更好的几个基本点: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4.报道要引导读者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 2.新闻报道中新的内涵是什么?注:我个人觉得是在报道的时间和内容上,由于没有明确答案,不做误导。
《新闻写作》教学大纲
《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型:讲授课学时:总共54 学时。
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0 学时考核方式:考查一、课程概述《新闻写作》是高职·交通运输相关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写作中消息、通讯体裁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为深入学习其他专业后续课程及从事相关实际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本课程对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抽象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二、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一)讲授第1章新闻写作基本原理教学目的: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掌握新闻写作的含义、分类、要素等基本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新闻写作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新闻写作的分类要素及要求教学难点: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新闻写作的含义、要素、分类、基本要求。
第2章消息写作教学目的:熟悉消息的概念,掌握应用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知识进行写作的要领及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消息的标题、消息的导语教学难点:根据所学知识,拟写出常用的消息稿件主要内容:消息的倒金字塔、金字塔、沙漏体、悬念式、并列式、消息的标题制作、消息导语、主体、结尾的拟写。
第3章常见的消息写作教学目的:学会动态消息及综合消息教学重点:动态消息和综合消息的拟写教学难点:能够拟写出比较成形的消息稿件主要内容:动态消息和综合消息的写作方法及应用第4章通讯写作教学目的:了解通讯写作和消息写作的异同,了解通讯的各种写作形式及要领,掌握两种主要通讯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通讯写作的表达方法及任务通讯和事件通讯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掌握通讯写作的表达方法及任务通讯和事件通讯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通讯写作的基本知识及写作方法。
第5章新闻特写教学目的:了解新闻特写与消息及通讯的异同,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新闻特写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方法第5章新闻专访教学目的:掌握新闻专访的操作模式及写作方法教学重点:掌握新闻专访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新闻专访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新闻专访的相关知识及专访模式及写作方法(二)实训(验)本课程实训(验)教学内容见本课程实训(验)教学大纲。
新闻写作教程(笔记)
第一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与写作原则第一节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一、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分为浅与深两个层面:♦浅层面重在要求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深层面重在要求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1、确有其事♦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4、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5、新闻中涉及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二)、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辨证统一♦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二、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1、体制性失实♦2、经济性失实3、故意失实与非故意失实三、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2、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3、在写情节细节时严禁想当然♦4、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资料♦①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②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③要注意核对数字♦5、描写要有分寸感♦6、要注明新闻来源♦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情况与材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包括记者获得新闻信息的地方。
♦一般来说,新闻来源主要包括新闻事件的参与者、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新闻事件的知情者等。
♦7、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第二节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一、什么是“用事实说话”通过报道事实向受众说明某种思想观点,其实质就是藏观点于事实之中思考:是不是新闻报道都在说话?♦1、由新闻报道的性质决定的♦2、传播的目的是说话♦3、选择就是在说话♦=﹥新闻与说话无法分家♦绝对的客观是没有的,相对的客观是高明的二、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最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三、“用事实说话”的常用方法1、用倾向鲜明的事实说话①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实②选择事实中有利于自己的侧面2、用言外之意说话♦指在报道中只叙述事实的可见现象,对其实质并不提及;只引述公开意见,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深层含义。
郭光华《新闻写作》重点
第一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与写作原则第一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有三点:坚持真实性,注重时效性,用事实说话一、坚持真实性1、坚持真实性的具体要求:(1)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完全真实新闻六要素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2) 新闻所引用的各种材料(包括:数据、史料、背景材料等)要真实可靠(3)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述,必须是当事人所述,切忌“合理想象”(4) 准确地把握事实的性质,恰如其分地描述事物的状态准确地把握事实的性质,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坚持辩证法,不搞主观片面化新闻报道要恰如其分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防止绝对化(过犹不及)(5) 准确判断新闻线索和新闻来源的可信度2、新闻失实原因分析原因很多,和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水平、思想水平等因素有关,还和整个社会氛围有关。
从写作的角度来探讨,原因如下:(1) 夸大事实,耸人听闻(2) 捕风捉影,超前预报(3) 追求生动,胡编乱造(4) 乔装打扮,导演新闻。
新闻事件里的人物按照作者的安排进入某种事先设定好的场景,把本该自然发生的事情经过“导演”的授意,当戏来演。
二、注重时效性所谓时效性,即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
与时效性相关的要求是时机性。
时机性要求不能单纯要快,更要注意时机,早了不好,晚了也不行,正好发表在那个合适的时候。
如何提高时效性?这涉及到采写、编辑、出版、发行等各部门,就写作角度而言,应注意以下四点:1、树立高度的时效观念新闻报道能不能迅速及时,是一个国家新闻事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新闻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2、提高新闻采写的效率新闻采写效率的提高,首先关系到记者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
为提高新闻采写的效率,记者一定要学会“抢新闻”。
抢新闻,就是抢时间先报道。
抢新闻和抢独家报道是密切相关的。
所谓独家新闻,即指第一个被发现并予以报道的新闻事实。
3、改变报道方式,丰富报道手段。
一事一报的报道方式,往往是待事件结束后再做报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写作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写作一、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1. 定义。
-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 特点。
- 真实性: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不能虚构。
例如在报道一场学校运动会时,运动员的成绩、比赛的过程等都要如实记录。
- 时效性:强调新闻的及时性。
新鲜出炉的事件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
如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报道。
- 准确性:包括事实准确、数据准确、语言准确等。
比如报道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必须精确到可靠的统计数字。
- 客观性: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不带记者的主观情感倾向。
在报道不同政治团体的活动时,只陈述事实,不做片面的褒贬。
- 简洁性: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信息。
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和过多的修饰词,如“昨日,本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热闹非凡的商业活动”可改为“昨日,本市举行一场商业活动”。
二、新闻的结构。
1. 标题。
- 标题的作用。
- 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浓缩,读者可以通过标题大致了解新闻的核心事件。
- 标题的类型。
2. 导语。
- 导语的定义与作用。
-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或揭示新闻的主题。
例如“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这一导语直接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件。
- 导语的写作方法。
- 叙述式导语:直接叙述新闻事实。
如“近日,我市最大的购物中心开业,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购物。
”- 描写式导语:通过描写场景、人物等引出新闻事件。
“清晨,阳光洒在古老的城墙上,在城墙下的广场上,一场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正在拉开帷幕。
”- 提问式导语:以提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兴趣。
“你知道吗?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即将改变我们的建筑行业。
”3. 主体。
- 主体的作用。
- 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对导语中提到的新闻事实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展开。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三:新闻写作(课件)
生动活泼
1.现场感
写作新闻特写时要精心描画新闻场面,侧重于场面描 写和氛围烘托,使人如临其境。
在冯瑞杰冲过终点的一霎时,负责解说本场比赛的解说员 激动得尖叫、呐喊,我们班的啦啦队队员一下子冲到百米终点 处,兴奋地举起了冯瑞杰,欢呼庆祝。
写出了人们激动、兴奋 的样子,引人入胜
2.聚焦感
特写是将关注点聚焦于某个局部,并对其进行突出的、 重点的描画。
1 真实性
通讯要靠事实说话,所报道的人物和事件必须是真实 的,不能虚构。
开学伊始,我校举行“十佳最美教师”评选,最终,杨以 高票荣膺“十佳最美教师”称号。
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客观 真实地反应新闻事件
2 形象性
通讯要借助一定的文学手段,具体形象地描写典型人物 和典型事件。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 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中途,冯瑞杰更是一马当先,他的胳膊和双腿大幅度摆开 ,眼神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百米赛道上,冯瑞杰的蓝色跑鞋 晃花了观众们的眼睛,他帅气的头发在空中随风飘扬。
聚焦动作、眼神、头发
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3.画面感
新闻特写通过描画新闻场面,能够呈现出可视的、生动 的画面。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 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 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一入江南如入雨,9月27日上午,浙江省杭州闻涛中学第五届 体育文化艺术节在雨中拉开了帷幕。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和主要事件
2.主体须充实
主体是对导语事实的展开和补充,要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 更加详尽的信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任务三新闻写作
范文评点
三鑫中学举行教职工运动会 9月9日下午,三鑫中学教职工运动会在全校师 生的呐喊助威声中郑重开幕。(第一句是导语,概 括了事件产生的时间、地点。)“螃蟹”折返接力 跑乐趣横溢,参赛者配合默契,奋力拼搏,场外的 加油声、欢笑声响彻云霄。花毽掷准不仅是一项技 术,更是一项艺术。参赛者屏气凝神,一出手就是 一道漂亮的五彩弧线,花毽入篮的一瞬间,震耳欲 聋的欢呼声霍然响起。最后,各工会小组的教职工
代表满面含笑,上台领取了奖品。(主体部分介绍 了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及比赛情况。)本次活动愉悦 了教职工的身心,加强了教职工之间的合作,发扬 了教职工的文明友善之风,体现了学校教职工的和 谐敬业精神。(最后一句是结语,点出了此次运动 会的意义。)
教师点评: 这则消息的标题高度概括了主要事件,导语概 括地报道了事件产生的时间、地点。语言简练,表 达清楚。主体部分报道了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氛围 及颁奖等,让读者明白了运动会的具体内容。结语 总结了这次运动会的意义,言简意赅。
(2)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消息的正文一般包 含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四部分。导语一定要突 出最重要的、最有吸引力的新闻事实,鲜明地揭示 消息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导语中的事实用丰富的 材料、典型而有说服力的事例加以展开与补充;背 景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所有事实材料,能使消 息深化、信息量增大,它是为了衬托主体,有时可 无;结语是对新闻事实的总结。现在,消息一般采 用“倒金字塔”的结构。
任务二 新闻写作
活动目标
1. 掌握新闻的概念,明确新闻的要素、结构及 其准确、简明的语言特点。
2.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新闻写作,写 出格式正确、表达流畅的新闻。
3. 培养热爱新闻及新闻工作的感情,关注社会 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新闻写作郭光华1
合众国际社报道
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 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市的繁华市区。车 队从商业中心驶出后,就走上了一条漂亮的公路, 这条公路蜿蜒地穿过一个像是公园的地方。我当 时就坐在所谓的白宫记者专车上,这辆车属于一 家电话公司,车上装着一架活动无线电电话机。 我坐在前座上,就在电话公司司机和专门负责总 统德克萨斯之行的白宫代理新闻秘书马尔科姆基 尔达夫之间。其他三名记者挤在后座上。
在黄河边,我遇到一位年逾七旬的农民,他 叫郝旺,从来没有上过学,甚至不会写自己的 名字——但他的后代们完全不同。“我的两个 孙子现在正在上大学”,他自夸道,然后他开 始和我聊起他家新买的电脑。 以开封为戒,美国和纽约应该继续保证自 己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提高教育水平, 并制定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政策。如果美国为了 现在的地位固步自封,即使是纽约这样一个人 类历史上最繁华的大都会也可能变成哈德森河 畔的开封。
在这个新千年降临之初,纽约是这个世 界上最重要的城市,或许可以称作我们这个 星球的非官方首都。但纽约人在满足于自己 地位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一个位于中国中 原地区的破败城市——开封的兴衰。 开封坐落逐渐淤塞的黄河岸边,是公元 1000年时世界第一大都市,也是当时世界上 最重要的城市。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 城市的名字,那没关系,但所有美国人都应 该以它的历史为戒——就像这篇文章的中文 题目,用很多美国人即将需要好好学习的中 文书写而成——“辉煌如过眼烟云”。
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角度选择是否得当与新闻价值的大小直接相关角度决定高度深度以旧见新找角度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在这个新千年降临之初纽约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或许可以称作我们这个星球的非官方首都
善用新闻背景解释_提升对外英语传播有效性
善用新闻背景解释 提升对外英语传播有效性杜国东【内容摘要】对外英语报道中,新闻背景的恰当应用是提升传播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对增加报道内容的可读性,提高受众兴趣,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善于利用背景解释,使文章通俗易懂,是对外英语报道中常用的写作技巧和基本要求。
本文分析对外英语报道中添加新闻背景的基本类型、处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思考和实践路径,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实效。
【关键词】新闻背景解释;对外英语报道;实践路径一、新闻背景的概念和作用新闻背景具体指新闻报道中同新闻主要事实有密切关系的政治局势、历史信息、社会背景、自然环境、人物简历、知识资料和基本数字等。
简而言之,新闻背景是有关新闻事实的历史和环境资料。
1新闻背景即新闻事件发生或新闻人物成长的历史、环境与原因,它解释事件发生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
2新闻背景本身也是一种事实,是能够对新闻事实起到说明、解释、补充、衬托作用的事实。
3对外报道的受众主要是外国人。
由于语言、文化、思维方式、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对不熟悉中作者简介:杜国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副主编。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布鲁姆斯伯里学派与中国现代旅英作家的抗战书写研究”(项目编号:20BWW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郭光华:《新闻写作》,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0页。
2 施大鹏:《新闻写作浅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9页。
3 张健:《新时代对外宣传与翻译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54页。
国国情的外国受众而言,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很容易形成阅读障碍。
因此,国际传播中必须对新闻报道进行妥善的背景解释,增加背景介绍,使外国受众更好地熟悉和理解内容。
中国外文局原局长段连城认为:“我们不可低估外国读者或听众的智力,但也切勿高估一般外国人对我国的了解水平。
新闻写作常用知识点总结
新闻写作常用知识点总结新闻写作是一门独特的写作艺术,要求作者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新闻写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知识点。
下面将对新闻写作的一些常用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新闻写作有所帮助。
1. 标题标题是新闻的开门面,能够直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标题一般有简明扼要、鲜明突出、吸引人、富有想象力等特点。
在撰写标题时,还需要注意避免模糊、抽象、拖沓、口语化等问题。
2. 副标题副标题是对主标题的补充和解释,能够进一步引起读者的兴趣。
副标题要简明扼要,直接突出主题。
3. 叙事结构新闻写作一般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叙事结构,即先概述要点,再逐步展开,最后呈现细节信息。
这种叙事结构能够让读者迅速获取重要信息。
4. 内容要点在新闻写作中,作者需要把握新闻内容的要点,突出重点,避免内容松散、罗嗦。
5. 文字语言新闻写作应该力求简练明了,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
6. 陈述方式新闻报道应该客观真实、公正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报道。
7. 采访报道采访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来源之一,作者需要在采访中主动发现问题,深入挖掘信息,并进行准确详尽的报道。
8. 图表配图在新闻报道中,图表和插图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丰富报道的形式。
9. 校对修订在完成新闻报道后,作者需要认真校对和修订,避免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
10. 编辑审阅最后,新闻报道需要经过编辑审阅,确保准确无误,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
以上就是新闻写作的一些常用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对新闻写作有所帮助。
在新闻写作中,作者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才能够撰写出更加优秀的新闻报道。
新闻写作重点
新闻写作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新闻客观性指的是对事实进行如实地报道,禁止在新闻中直接、公开地采用带有撰稿人主观倾向的立场地言语。
客观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客观精神,即专业理念方面;二是客观笔法,即实践操作层面的。
2、新闻报道框架报道框架是:筛选、排除、报道新闻事实的建构模式。
不同媒体、不同记者所呈现的报道框架是不同的,但是又有共同性,即受众所感知的世界主要实在这个既定的窗框内呈现的世界。
新闻报道框架设置是一种强烈的价值介入和话语霸权,直接决定着“报道什么”和“不报道什么”。
3、新闻报道的外视角和内视角根据叙事者是否参与或目击事件将新闻报道视角分为外视角和内视角。
所谓内视角、外视角,指的是新闻的叙事者是否参与、亲历、目击事件的发展过程。
内视角以当事人或见证人的视角来叙述事实。
使得报道有现场感,更加真实可信。
这也是现在报道中非常注重内视角的主要原因。
4、新闻报道的一元视角和多元视角按叙事者是一个还是多个,分为一元视角和多元视角新闻写作是一元视角还是多元视角,不仅关系到报道视角的宽窄选择,更关系到报道的内容是否全面、公正。
每一个视角可能代表不同的意见和声音,只有采用多个视角,才能体现观点的平衡性。
多元视角即让不同的叙事主体出面发生,进行多视角、全景式的呈现。
如果只有一面之词,一边倒的声音,要么让受众深信媒体的报道;要么引起受众的怀疑和反感,还不如进行双面提示、多面提示。
5、新闻主题含义:一条若隐若现的红线,有了它,文章的材料才能串成一串珍珠,否则就是一堆散沙。
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基本观点,是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观察、分析、筛选后、从中提炼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
主题的类型:无主题、暗主题、明主题、多主题主题的特点:源于事实,高于事实;新颖:见常人所未见;明确:不雾里看花6、倒金字塔式顾名思义就是上面重,越到下面越轻,也就是将最重要的先写,然后依据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地写。
这样比较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总是急于想知道最重要的信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10写作(解析版)
专题10 写作第一单元:新闻写作①消息写作: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常按照“最重要——重要——次重要”的顺序安排材料,呈倒金字塔结构。
一要用心拟定标题。
既要准确概述主要事实,也要突出重点,彰显新闻价值。
二要精心写好导语。
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新闻事实中最重要、最鲜活或最有特点的部分。
三要努力写好主体。
消息的主体,紧承导语,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具体叙述新闻事实,语言精练地展示新闻的多方面信息。
②新闻特写写作:常常选取新闻事件中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场面,运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
新闻特写常用生动的细节描写、鲜活的人物对话来再现新闻现场,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形成强烈共鸣。
③通讯写作:(一)在选材上,通讯常聚焦有意义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人和事,注重典型性。
(二)在内容上,既要叙述发生了什么事,也要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三)在表达方式上,通讯要求在叙述的基础上,还要运用描写、议论、抒情手段,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感染力。
(四)在结构安排上,通讯根据写作对象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结构,与一般记叙文章相同,基本上按时间、逻辑及二者结合的顺序安排结构。
第二单元:学写传记写好小传,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提前做好素材搜集工作材料的搜集要围绕“传主的个性特征”和“人生经历”这两个方面,尽可能多地搜集素材。
可以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比如他人写传主的通讯、报告文学、传记等文章,或者传主本人写的回忆录等。
这些强调真实的文体,一般都是可靠可用的。
二、围绕人物个性选用真实材料写作前一定要把传主的人物个性提炼出来,用恰当的词语写下来;把人物的主要经历梳理出来,这是动笔构思写作的重要基础。
选材的另一条原则,是必须确保真实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如假包换”的。
不过,传记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写作者可以发挥一定的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新闻传播学类 推荐书目
教材:1、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李良荣,《新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相关资料:新闻理论著作1、[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2、[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3、[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新华出版社,1986年4、[日]和田洋一,《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5、[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7年6、[美]本•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新华出版社,1986年7、[美]约翰•赫尔特,《美国新闻道德种种》,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8、[苏]维•佩特鲁森科,《垄断报刊》,新华出版社,1981年9、[法]瓦耶纳,《当代新闻学》,新华出版社,1986年10、[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11、吴高福,《新闻学基本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2、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13、陈力丹,《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稿》,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14、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5、甘惜分,《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16、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7、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民族出版社,1999年18、孙旭培,《新闻学新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19、项德生、郑保卫,《新闻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20、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21、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22、刘行芳,《西方传媒与西方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23、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2004年新闻史著作1、[美]莫特,《美国新闻事业史》,台北世界书局,1975年2、[美]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事业史》,新华出版社,1982年3、[法]皮埃尔•阿尔欠,《世界新闻简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4、[美]约翰•梅里尔,《世界新闻大观》,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5、陈力丹,《世界新闻史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6、李瞻,《世界新闻史》,台湾三民书局,1983年7、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8、谷长岭等,《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9、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陕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10、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方汉奇,《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新华出版社,1992年12、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3、张隆栋,《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新闻业务著作1、[美]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1986年2、[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从导语到结尾》,新华出版社,1983年3、[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4、[美]查尔斯•格拉米奇,《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新华出版社,1981年5、[美]罗•彼•克拉克,《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新华出版社,1986年6、[美]沃尔特•福克斯,《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新闻出版社,1999年7、[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6年8、艾丰,《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9、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0、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朱羽君、雷蔚真,《电视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黎信、蓝鸿文,《外国新闻通讯评选》,长征出版社,1985年13、郑兴东、沈史明、陈仁凤、包慧,《报纸编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4、张子让,《当代新闻编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5、蔡雯,《新闻编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16、郭光华,《新闻写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17、周胜林,《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8、刘明华、徐泓、张征等,《新闻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9、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20、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1、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22、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新华出版社,2001年23、饶立华、杨钢元、钟新,《电子媒介新闻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舆论学著作1、[美]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2、刘建明,《当代舆论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4、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5、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传播学著作1、[美]赛弗林•坦卡德等,《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2、[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3、[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5、[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6、[美]洛厄里、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9、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0、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开明出版社,2002年13、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14、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1999年15、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6、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新华出版社,2001年17、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18、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19、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20、孙旭培,《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21、关绍箕,《中国传播理论》,台湾中正书局,1994年22、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新闻写作复习要点总结
新闻写作复习要点总结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1)确有其事2)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3)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4)新闻中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5)新闻中所涉及的人物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用事实说话(名词解释)什么叫用事实说话:1)即通过报道事实来传递信息、思想或意见。
2)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3)记者把某种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些事实里,让受众通过事实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
理解:无论如何都离不开的两要素:“事实”和“观点”。
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2)事实胜于雄辩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如何用事实说话:1)选择典型事实说话(筛选事实、显果藏因)2)通过再现场景说话(再现场景)3)运用背景材料说话(对比衬托)4)借用直接引语说话(注明来源、借花献佛)5)画龙点睛新闻性时效性:新鲜、快速、简短可读性:具体、生动、通俗针对性:信息、知识、思想导语的新闻性1)最新鲜的材料2)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3)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报道使用的描写手法:白描与细描白描:在一定意义上,新闻语言是一种白描型语言,或者说是以白描为主要特征的语言。
原指中国绘画中的传统技法,此种技法能达到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
借借用到新闻写作上来是指,文字描写的具体方法,即不用或少用形容词渲染,以质朴的文笔力避浮华、做作,简练而直接的勾勒出事物的特征。
是直接叙述与描写的统一如何使用白描语言:1)多用动词,用准动词2)多用子概念3)多用大白话细描: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白描多用于新闻消息,新闻素描,细描多用于新闻通讯、特写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全知视角(名词解释):在小说创作常用的叙述形式。
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与写作原则第一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有三点:坚持真实性,注重时效性,用事实说话一、坚持真实性1、坚持真实性的具体要求:(1)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完全真实新闻六要素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2) 新闻所引用的各种材料(包括:数据、史料、背景材料等)要真实可靠(3)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述,必须是当事人所述,切忌“合理想象”(4) 准确地把握事实的性质,恰如其分地描述事物的状态准确地把握事实的性质,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坚持辩证法,不搞主观片面化新闻报道要恰如其分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防止绝对化(过犹不及)(5) 准确判断新闻线索和新闻来源的可信度2、新闻失实原因分析原因很多,和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水平、思想水平等因素有关,还和整个社会氛围有关。
从写作的角度来探讨,原因如下:(1) 夸大事实,耸人听闻(2) 捕风捉影,超前预报(3) 追求生动,胡编乱造(4) 乔装打扮,导演新闻。
新闻事件里的人物按照作者的安排进入某种事先设定好的场景,把本该自然发生的事情经过“导演”的授意,当戏来演。
二、注重时效性所谓时效性,即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
与时效性相关的要求是时机性。
时机性要求不能单纯要快,更要注意时机,早了不好,晚了也不行,正好发表在那个合适的时候。
如何提高时效性?这涉及到采写、编辑、出版、发行等各部门,就写作角度而言,应注意以下四点:1、树立高度的时效观念新闻报道能不能迅速及时,是一个国家新闻事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新闻行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2、提高新闻采写的效率新闻采写效率的提高,首先关系到记者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
为提高新闻采写的效率,记者一定要学会“抢新闻”。
抢新闻,就是抢时间先报道。
抢新闻和抢独家报道是密切相关的。
所谓独家新闻,即指第一个被发现并予以报道的新闻事实。
3、改变报道方式,丰富报道手段。
一事一报的报道方式,往往是待事件结束后再做报道。
有些新闻事实来得非常突然,记者为了赢得时间,可先就事实的结果发个简讯,然后再通过深入采访,就新闻事实、新闻事件的背景、原因、发展情况、影响范围及各界的反映,作连续深入的报道。
4、写作中应有明确的时间观念,努力表明新闻的时间性对时间要素马虎对待,用“最近” “不久前”“前些日子”等弹性很大的词语,是不符合新闻报道写作要求的。
一些非事件性的新闻,不像事件性新闻那样有明确的时间点,这类报道的写作要特别注意报道的时机,在报道内容中努力标明为何要现在报道这一事实。
三、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包含双重任务:既要报道事实,又要“说话”。
新闻用事实说话的两重含义:新闻报道既要讲客观性,但并不排斥作者的思想观点在报道中的隐含。
1、充分挖掘新闻事实的意义新闻的思想性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着的。
同一新闻事实,由于记者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角度不一,所挖掘到的思想性是有所差别的。
因此,我们在采写新闻时,要善于从事实出发,力求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的本质,并把新闻事实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从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去剖析和挖掘它的意义。
新闻事实的意义,有时往往要与时代的需要联系起来才能得以体现。
2、巧妙隐含新闻事实的意义新闻报道讲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和倾向性应寄寓在对事实的选择和叙述中,而不是特别地加以指出。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体现出很强的逻辑力量。
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就是建立在真实地报道事实这一点上的。
显果藏因法是新闻报道中隐含思想意义最常见的做法。
所谓显果藏因,即指记者只需把事实摆出来,道理则让读者去猜而得之或悟而得之。
读者自己从新闻事实中悟到道理,自然会心悦诚服。
不直接说出作者的观点,西方新闻界通常称之为“藏舌头”。
舌头即指新闻报道中的思想观点。
不善于藏舌头,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3、在事实的联系中显示意义背景材料在新闻中无非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帮助读者读懂新闻;二是作者藉此传达自己的倾向性。
用来传达作者思想倾向的背景材料有两类:对比性材料和提示性材料。
前者让人在事实的对立联系中去分清不同的两类事物,作者的褒贬态度也是很明显的。
用提示性背景材料表明观点,不像对比性材料那样褒贬对立鲜明,但读者同样可以从事物的不同联系感受到作者要表明的观点。
4、借权威人士之口来表明作者观点只要道出了真相,道出了本质,应该是可以的。
第二节新闻报道的写作原则短小性原则、可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一、短小性原则具体体现: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三个层次1、篇幅短2、段落短用段落短不仅便于读者阅读,而且也便于排版。
多分段可以使版面有虚有实,避免臃肿、闭塞,有助于版面美化。
4、句子短短句给人一种简洁明快和轻松之感,传播的信息量大,也是时效的一种体现。
把写短句看得那么重要,是因为简短的句子往往要比拖泥带水的句子要简明而富于表现力。
在新闻语言中,并不是句子越长越富表现力。
二、可读性原则可读性通常包括形象具体,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亲切感人;遣词造句大众化等因素。
遵循可读性原则,是新闻报道更好地指导受众和为受众服务的关键。
遵循可读性原则,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实施。
可读性要求新闻内容和新闻形式完美地结合。
1、力求内容的吸引力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满足,是个包含内容很广的概念。
概括来说,主要有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内容。
接近性是指新闻内容和读者自身利益的关联程度。
越是读者所关心所感兴趣的内容,越能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
努力缩小报道内容同读者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距离是实现接近性的最好办法。
趣味性是增强新闻内容可读性的重要因素。
人情味在新闻内容中往往体现为注重人间生活情趣。
它把新闻的报道对象从名流、要员扩展到普通人中间,突出人们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感情。
人情味浓的新闻之所以具有可读性,是因为它的内容能广泛引起读者共鸣,打动读者心灵。
注重报道内容的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并不意味着报道内容的“软化”。
一些重大严肃的题材,只要把握得当,也是可以在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上有所作为的。
2、追求表达的生动性(1)形象化。
形象化主要是指新闻报道中通过生动具体的描绘,让读者对所报道的对象有如见其貌、如临其境之感。
(2) 抓细节。
新闻报道要求贴近读者,不少记者很注意从群众语言中捕捉新鲜活泼的细节。
群众语言不仅有很强的表现力,而且还因为它来自社会来自生活,通俗易懂,为读者喜闻乐见。
三、创新性原则可以从文体、结构、表现手法三个层次加以阐述。
1、文体创新2、结构的创新3、表达手法的创新第二章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选择第一节信息是新闻报道的核心一、信息的内涵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新闻信息是属社会信息中的一类。
二、事实信息与附着信息在新闻报道中,除了有关事实本身状态的信息外,还有许多附加的、增值的信息。
比起一般的消息,通讯类等长篇报道的思想性、感染力都要强,但这一切都只能建立在对新闻事实信息传播的基础之上。
通讯与文学作品最简单、最本质的区别:后者强调的是“为情而造文”,前者是为事而著文。
通讯与消息共同之处:必须含有信息,要合新闻规则。
区别:在信息含量上,消息简单些,通讯丰满些;在信息深度上,消息浅一些,通讯深些;在功能上,消息只求传递信息,通讯已有审美、教化功能的介入。
第二节新闻写作中不同信息的选择一、主信息与次信息所谓主信息,就是一篇新闻报道处于主要地位的,报道者要重点传播的信息。
所谓次信息,就是一篇新闻报道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报道者在传播主要信息时粘连着或附带着的信息,对主信息起辅助性作用。
对于要报道的主要信息,记者总是千方百计加以强调突出,以给人加强印象;对次要信息,在不影响主信息的传播的前提下,记者可以尽量做些弱化处理,不让其喧宾夺主。
1、强化主要信息在新闻报道中,强化主要信息的策略主要有两法:(1) 前置法消息写作中最主要的策略。
消息写作中最为主流的结构方式 ----倒金字塔结构即使如此。
倒金字塔结构:即以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各项事实内容。
前置法在消息写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是消息特别重视导语的写作。
它要求导语包含并突出主要信息。
主要信息在导语越是前置,就越能给人以强烈冲击。
(2) 重写法在通讯报道中,对主要信息的处理只要是采用重写法。
所谓“重写”,就是浓笔重彩地写。
在表达方式上,通常用细描、抒情和议论;在修辞手法上,则不惜用排比、重复等法。
特写性报道则可以说是专门为了强化主要信息而创造的问题。
这是一种典型的“重写”式文体。
所谓特写,就是对报道对象作镜头化、局部化的放大展示,使得这一部分内容凸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弱化次要信息次要信息,是指与主要信息虽有联系,但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信息。
次要信息在新闻报道中分为两种情况:(1) 一种是在消息中起辅导作用,通常如消息中的背景材料;对于这类信息的弱化处理,通常有两法:后置法和简缩法① 后置法倒金字塔式结构是典型例子。
它采用先主后次的策略,将重要内容前置,对次要的内容则按其程度后列,将最不重要的信息置于最后。
② 简缩法“掐枝去叶”法:将主要新闻事实与辅助性的背景材料喻为“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少量的绿叶可以衬托红花,过多的绿叶则可能掩盖红花,故有必要对过多的绿叶做掐枝去叶的删节处理。
二、必要信息与冗杂信息1、交代必要信息所谓必要信息,就是指能消除主要信息的不确定因素,明确与主要信息相关内容的信息。
2、控制冗余信息冗余信息又称多余信息。
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容忍度为零,力求兼要,彻底删除多余信息。
完全不容忍冗余信息并不就等于一定是适当的。
如果容忍度为零但交流不成功,这个容忍度就是不适当的。
二是容忍度很大,对语言多余信息采取纵容态度。
这种情况最典型地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冗余信息可以制造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传达一种言外之意。
三是较小容忍度。
新闻报道中就是采取这种情况,它追求的是用语的简练,啰嗦、冗长是报道的大忌。
这点特别在消息报道中体现得十分突出。
由于冗余信息在传播中具有两面性,因此,适当控制报道中的冗余信息就显得十分必要。
适当控制冗余信息,一方面能使新闻报道写得简短明了,另一方面又能让报道内容血肉丰满,增加可读性,增强感染力。
3、“三重复”:指报道的主要信息简单地在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中重复。
第三节信息净化与信息组块一、信息的净化新闻报道中的杂音、噪音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有损主要信息的负信息。
与记者所要报道的信息产生抵触,大大影响了传播效果。
二是与主信息完全无关的信息;三是由表达不简练造成的累赘信息。
累赘信息不同于冗余信息,它既不能增加报道的信息量,也起不到强化信息的作用。
相反,它只会冲淡报道的信息含量,使报道变得臃肿而失去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