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合集下载

自然之诗——基于图解工具的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

自然之诗——基于图解工具的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

中图分类号 TU-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9-0001-06 收稿日期 2022-12-03摘 要 “自然”一直是王澍所秉持的建筑设计理念,该文首先通过类比于柯布西耶的《直角之诗》结构,对王澍建筑作品创作之初的草图进行总结,试图从“环境”“血肉”“思想”“工具”“特质”“融合”和“物料”这七个层次去得出对应的图示。

接着对七个层次的具体内容结合图解分析的方式去逐层剖析,揭示自然理念在王澍多个建筑作品中的表达方式,进而得出王澍的自然不单单指我们身体上所能感受到的物质自然,更深层次的是一种出于自然的观想态度,它是符合物质世界的这一生命性、差异性、复杂性的精神自然。

关键词 自然 王澍 图解工具 直角之诗Abstract "Na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of Wang Shu. Firstly, by comparing the structure of Le Corbusier's PoemKeywords Nature, Wang Shu, Graphic tool, Right Angle poem——基于图解工具的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The Poetry of Nature: An Exploration of Wang Shu's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s Based on Diagrammatic Tools翻阅建筑大师王澍的作品集,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从1997年走到2022年,这25年间,无论是前期的实验性建筑还是后期的大中型公建,都具有浓重的个人色彩,最早出现在大众视野且产生影响力的是苏州大学文正学院的图书馆,再到之后的象山校区一期、二期,宁波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最近几年建设完成的十里红妆文化园、富春山馆、杭州国家版本馆等。

理解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

理解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理解象山校区的设计思想,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

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

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

因此,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

而与那些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嚣,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建筑的营造。

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正好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

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

更为重要的是,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

所以说,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

”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

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

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

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

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片平坦的水稻田。

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了坡度,这使整个校区如同画卷一般。

王澎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王澎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的设计还是在延续早期的自宅、文正书院的风格与手法:盒子游戏。

盒子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基本的几何形体,将其拿来直接用,显然不合时宜,况且现代主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被骂得要死。

最巧的办法就是新瓶装旧酒,现代主义加入中国元素——难度很大,且人人都在加,关键在加得巧、加得妙,加得天衣无缝(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盒子的围合、院落、天井、廊、坡道,明显的中国传统元素,即使如此,几座方正大楼(相互间有些转动迎合)仍显体量庞大,设计者便采用立面上的重重披檐,调节尺度感。

为了收拢群体,收缩视线,楼群近端处加了一高塔。

中国寺庙通常有高塔,古罗马的城邦也常常设塔楼(如同羌寨碉楼)——高塔眺望、监视也有宗教向上的精神作用,但同时也高高在上、呈显无遗,与周围群落关系、视线关系的尺度难以控制。

至少我认为王澍立的塔楼不能算恰当。

高楼十几层,倩倩鹤立,每层平面使用面积肯定不经济,设计者便将两部楼梯拉到体外,钢构混凝土,一直到顶,一路上跑,也未觉十分吃力,可能是因为“移步换景”的作用。

到顶,我的研究生说害怕、恐高;是啊,室外楼梯一口气转到高层顶部的,的确不多见。

远观整个楼群,或者由塔楼下观楼群,应该说相互关系的承转起合是不错的,但近观不甚理想,尤其不能触摸:清水混凝土表面粗糙不平整、甚至孔隙开裂,铁制构件油漆脱落,门窗铰链插销锈迹斑斑,木质门窗材质低劣、做工粗糙,青砖地面高低不平、塌陷破碎,披檐青瓦下的水泥砂浆丑陋不堪,等等。

原因当然是造价控制和施工技术问题。

建筑单体围合面向院落的立面,王澍照惯技使用一气铺满的木门,很有气势,显然受江南民居天井四周漏空联排门启示,门的整体开合,完全控制了廊与院落的内外空间关系。

门窗上的铁器据说是由当地铁铺打制,很有手工感,但大都生锈,早先江南民居的门窗天天有人开关,常年黝黑发亮,学校谁人来管,生锈是必然的,时间长了,必转动、插拔困难。

长长钢廊直插象山,大有破自然地形之势,但不知为何廊内多处设置倾斜交叉钢柱,既遮挡视线又碍走道,是否有调节直廊通览的作用?想法来自早先木构水上栈道架设手法?还是来自解构的思想?不得而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理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并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相融合,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自然、人文和创新。

在他的设计中,自然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他注重利用自然的地形、植被和水体等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使景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他也注重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其次,人文因素也是王澍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
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因此,他在设计中注重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情感需求,力求创造出具有人文气息的景观环境。

最后,创新是王澍景观设计理念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他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
和技术手段,力求创造出独特、具有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他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的景观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自然为基础,以人文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力求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景观作品。

这种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人”王澍的设计之道

“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人”王澍的设计之道

│2020 · 12 经验交流 85│王澍于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国际建筑大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在获奖之前,几乎没人能预料到名不见经传的他会获此殊荣;在获奖之后,王澍却继续主持其“业余建筑工作室”,没有借机打品牌、扩规模、上项目。

在浮躁之风盛行的当下,竟还有人如此云淡风轻地躬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得不引人研究。

王澍主张建筑师要从情趣、从心性出发开启设计之途,明确将把他的设计哲学思想表述为“重返自然的道路”。

在王澍看来,造房子就是造世界,换言之,设计师就是第二造物主,而这个人工的“小世界”应当是自然、源自心性和富于文人情趣的。

“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第一人”王澍的设计之道■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梁刚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之趣可以说,情趣是王澍设计之道的一个关键词,但关于情趣,王澍却从未下过符合形式逻辑规范的定义,这大概是出于他对文人情趣“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特性的洞悉。

他只是强调与建造技术相比,情趣要重要得多。

受前辈学者童寯的影响,王澍钟爱和激赏以小见大、由内观外、曲折尽致的江南园林。

回眸中国固有传统,造园之曲折尽“致”与绘画之临泉高“致”本别无二“致”,都是情趣之义。

现在的问题是,在建筑现代性视野中,这种古典文人情趣是否还有活化的可能?在王澍看来,可以通过合适的现代建筑语言表达使得情趣与关于情趣的叙事䜣和无间。

王澍说自己首先是个文人,只是碰巧会做建筑。

他的建│86 经验交流2020 · 12│筑作品呈现独特的风格徽章,与其设计诗学趣味高度匹配。

这种风格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暗示性。

王澍主张作为建筑师应注意克制自身过强的表现欲,要求在建筑哲学领域驱逐僵硬的必然性范畴。

强调暗示,在建筑领域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破设计的固化功能性而更多呈现过程性、事件性和开放性。

循此思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竟有多达五六种不同的进入方式,有的具有仪式性、有的具有日常性,但归根到底是追求差异性,王澍把美术馆内部空间形容为“巨大的如植物根茎的迷宫”,他强调,“建筑师只是提供一种暗示着多种可能性的场所,但并未决定它。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国著名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
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社会的需求是他的核心思想。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文化的传承,王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景观设计的灵魂,他致力于在设
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和造型,传统材料的运用等。

他希望通过景观设计,让人们重新认识和珍视中国传统文化。

2. 自然与人文的融合,王澍的设计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他认为景观设计应
该尊重自然环境,与周围的建筑和文化相融合,创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

3. 社会需求的响应,王澍的设计理念中,也注重对当代社会需求的响应。

他关
注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努力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同时关注当代社会需求。

他的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具匠心,更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上有着深刻的思考,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是中国知名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理念:
1. 谦逊和谦恭:王澍认为建筑师应该保持谦逊和谦恭的态度,尊重自然和环境,与之和谐共生。

他倡导回归自然,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自然资源。

2. 参与式设计:王澍强调建筑师应该与当地社区和用户紧密合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他认为建筑应该服务于人民,并且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

3. 本土化:王澍主张建筑应该反映当地文化和环境的特点,保留本土建筑的传统和特色。

他致力于恢复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以及传统建筑与现代化的结合。

4. 生态可持续性:王澍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在设计中注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5. 手工艺和民间技艺:王澍对于传统手工艺和民间技艺非常关注,他鼓励使用这些技艺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细节,以保留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尊重本土文化和传统,注重可持续性和社区参与,同时也重视使用手工艺和传统技艺来打造独特的建筑。

王澍象山校区公共建筑设计案例

王澍象山校区公共建筑设计案例
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 传统的理解之上。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1期
一个外来者对象
山校园的惊奇,一定
是从大门开始的。象
山校园的大门不是
“门”,而是“墙”。
是没有围合的墙的自
然延伸,墙身矮得经 常让人有翻过去的冲 动。但这是一堵砖砌 的墙,那砖也不是普 通的砖,而是从乡下 拆房现场收上来的老
这座带着时间的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 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 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 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 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 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 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 是因为他的另类。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 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当年, 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他对着老先生说,“如果 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 导师,一个就是我。”
中国是“一张可供创新的神奇空白画布”。 An incredible empty canvas for innovation.
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而又大 规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使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理性的宏观规 划,是城市所面临的的挑战。在 思想尚未经过清晰的沉思,在缺 乏理论武装的状况下,就迅速投 入急遽的变革洪流之中。应当作 为手段的“变”与“新”成为城 市建设的目的,速度和形象优先, 理性和理想退居末位。在思想尚 未现代化的同时,追求超越精神 和物质水平的过度现代化,追求 物化环境的过度现代化成为城市 发展的不良导向。强调科学的城 市发展就应当引入数字城市的概 念和方法,使发展做到心中有数。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
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设计中,景观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融合人文、创造
共生"。

首先,王澍倡导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回归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艺术家,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然,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让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大量的绿植和水体,以及自然地形的保留和利用,这些都是他对自然回归的理念的体现。

其次,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融合人文"。

他注重将人文因素融入景观设计中,让景观与人文环境相互融合。

他会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元素,使景观更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他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照顾自然环境,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创造共生"。

他认为景观设计应该是自然、人文
和建筑的共生之地,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愉悦和滋养。

他的设计中常常能看到人们在其中游玩、休憩、交流,这些都是他创造共生的理念的体现。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理念,不仅注重自然环
境的保护和利用,更注重人文因素的融合和共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或一片景观,更是一个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品。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

王澍的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以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为出发点,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为指导,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情感、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作品。

王澍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他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

他强调建筑应该能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通过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使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他的作品常常采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等,以营造出质朴、自然的氛围。

此外,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尺度关系,通过巧妙的造型和空间设计,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其次,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上。

他热衷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借鉴和传承,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他认为传统建筑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珍惜和传承。

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元素,如庭院、回廊等,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赋予了现代感。

最后,王澍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

他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的问题,致力于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空间。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社区、家庭的关注,他认为建筑应该是人们生活的舞台,不仅要提供基本的生活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因此,他注重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建筑,通过创造舒适的空间,化劣为优,使人们在建筑中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综上所述,王澍的设计理念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与自然的融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解决社会问题。

他的设计作品充满温度和情感,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美好的空间和体验。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啥
王澍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他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景观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及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回归自然、尊重历史、体现人文、保护环境”。

他认为,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与自然和历史产生共鸣,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历史的厚重。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传承,比如利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和材料,将现代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他强调景观设计要体现人文情怀,要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惜。

同时,王澍的景观设计也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强调要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护植被和动物,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水、土地、植被等自然元素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总的来说,王澍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一种融合了传统文化、人文情怀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他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为了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珍惜。

这种理念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当代景观设计的一种重要理念。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设计之美建筑设计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功能为基础,但是仅仅满足使用功能是无法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作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还应当具备极强的审美功能,通过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使建筑与艺术相互交融。

本文以王澍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通过对其建筑作品所体现的功能性,文化性,地域性等方面的解读分析,思考关于建筑功能与美的结合。

标签:设计;美学;建筑;王澍王澍的建筑作品极具美学价值,迄今为止王澍建筑作品的数量虽然算不上多,但是却有浓厚的个人特色,结合中国江南地区的环境,建筑作品带有个人的符号性,文化性,风格自成一派,王澍对于建筑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且有自己所要坚守的设计理念;建筑奖项不是评价一个建筑师的唯一标准,但是没有得过奖的建筑师肯定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建筑师。

王澍作为普利兹克奖中国籍的第一得主,也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得主,中国建筑界的大师的称号实至名归。

一.王澍建筑作品及其建筑语言解读黑格尔说:“房屋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结构,由人按照人的目的而建造出来的。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亦具有很高的地位,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文化开始变得暗淡,面临挑战,近代以来的建筑师数量庞大,但是将现代建筑与中国建筑做到有机结合,彰显浓郁地方特色的却寥寥无几,个人认为王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建筑现代的形式与中国的地方特色的完美集合,并且自成一派。

传统的中国建筑不管是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还是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对于西方人而言,都代表着中国的“过去”与“古典”时期,无论在历史上怎样经典,就当下而言却很难具有说服力,王澍的作品站在西方人的审美与理解的角度之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诉说中国的建筑特色。

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西方语言诉说中国建筑之美1.整体校区规划与布局国美的新校区位于杭州转塘区,周围环境良好,山明水秀,王澍负责对整个校区设计并没有采用传统“套模板”的形式,将校区做成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形式,而是另辟蹊径,结合江南地区的地方特色,民居文化等融入其中,使得建筑焕然一新,漫步其中悠闲自在,怡然自乐,远离城市喧嚣,颇具田园韵味。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一、引言我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我国美术学院的一个分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西湖景区附近。

该校区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而闻名,这些建筑都是由著名建筑师王澍先生所设计。

王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对我国现代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浅谈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包括简约、生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及对场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他在设计我国美院象山校区时,深度挖掘了校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并结合了现代建筑技术,将简约与生态融为一体,构建出独具特色的建筑群。

他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了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和创新。

三、深入探讨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1. 简约王澍先生的建筑作品以简约著称,他善于用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来表达建筑的美感。

在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他运用了简洁而不失美感的设计语言,让建筑更加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简约而不简单,给人一种平和、和谐的感觉。

2. 生态王澍先生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共生,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校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尊重了原生植被和地形地貌,力求保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他也倡导使用环保、可持续的材料,使建筑更加环保、节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

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王澍先生善于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他在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从建筑的外观形态到内部空间的布局,都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建筑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特色,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4. 场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王澍先生在设计建筑时,始终保持对场地、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他充分挖掘场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点,将这些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更具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在我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先生尊重和保护了校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同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校区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王澍作品研究

王澍作品研究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三、建筑作品分析——宁波博物馆
二层平面图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三、建筑作品分析——宁波博物馆
三层平面图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三、建筑作品分析——宁波博物馆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三、建筑作品分析——宁波博物馆
建筑外墙由“瓦爿墙”和 “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 力墙”构成,凝聚了宁波传统 民居的建筑特色和江南水乡的 特点。瓦爿墙由瓦片、砖石、 碎瓷片等材料的堆砌而成,这 些砖瓦来自宁波及附近地区的 老城区拆迁改造,拥有着悠久 的历史,承载着弥足珍贵的岁 月见证。瓦爿墙通过旧的工艺 展现新的思路,将逝去的文化 历史呈现给大众。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目录
• 王澍简介 • 设计理念解读
• 建筑作品分析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一、王澍简介
王澍在某种意义上讲 并不能算是一个传统意义 上的现代主义职业建筑师 。他解构式的建筑形式和 对游戏状态的神迷也给现 代主义建筑师做了新的诊 释。按王澍自己的话说, 他把自己称作“业余”建 筑师,一个很建筑的“文 人”。而在设计风格上, 王澍眷恋传统,强调气氛 ,突出事件,趋向简朴。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二、设计理念解读
1、对传统文化、老建筑的 执着
王澍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地 方特色。他比较注重本民族的、 传统的元素,结合东方艺术,将 旧砖、假山石等,运用于现代的 建筑中。他的建筑具有民族乡土 特色。然而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死 板,而是不断的创新和改变。他 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 式融入现代建筑中来,使其具有 独特的功能和审美感。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建筑作品研究
二、设计理念解读
3、对建筑雕塑感的塑 造
王澍不只是做设计,而 是设计一件建筑雕塑。王澍 将自己的雕塑作品,做成了 一座座会表达感情的房子。 它的建筑的雕塑感很强,仿 佛都有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感 情的传递,具有很强的审美 王澍家园 性。 他的建筑,往往内部的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灯的极强的线条感、 屋顶的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的裸露;又给人一种其他的感受,王澍的 房子,因为当做了雕塑来做,所以总是让人百看不厌,有一种厚重大气, 又略带温柔的感情气质流萦其中。

当代建筑设计理论-王澍

当代建筑设计理论-王澍
QQ:946074408
作品介绍: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宁波历史博物馆
建筑设计:王澍 项目地点:中国 杭州
从构造发生
建筑的构造方式直接 影响建筑的形式。
意匠 意能易匠,反过来, 匠也能现意。
象山校区的构造方式 很杂,空间功能很现代, 组群细部意境却是取细雨 江南白墙灰瓦。
确切存在的空间
唯有变化才能激发确切的感知。 上了坡道,才感觉有路;光被遮挡,才察 觉有窗。
水 竹 旧 院 落 , 樱 笋 新 蔬 果 。 嫩 英 翠 幄 , 红 杏 交 流 火 。
建筑设计:王澍、陆文宇 项目地点:中国 宁波
造山
“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无法为这座城市 设计什么,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 最后我决定设计一座山。它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
尺度
超尺度的门和与人等高的门的突然并置,如范宽山水立轴的超尺度的门和真 山相叠,一系列类似做法瓦解了关于建筑尺度的固定观念,也使一群简单建 筑具有了复杂的玄思意味。 ___王澍
象 山 校 区 总 平 面
到 延子 江 不 延, 南 如 如行 重 说 蛟列 雨 是 鲤其 , 园 且间 人 林 跃, 情 ? ,言 长 幢微 曲 幢意 , 似重 袅 金。 袅 身解 依 压阡 依 座陌 , 。之 重 乏园 与, 廊 其审 回 说园 。 是趣 屋 建至 如 筑真 棋 ,。
庭院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 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王澍是中国知名建筑师,以他独特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通过结合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来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

以下将详细介绍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

首先,王澍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与自然环境分离的独立物体,而是应该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

他使用自然材料和自然色彩来打破建筑与环境的界限,使建筑与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突出自然的美。

其次,王澍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保。

他提倡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设立合理的排水系统和废水处理设施,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他通过创新的设计,使建筑能够与环境相适应,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王澍强调建筑与人的互动性。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物体,更是一个与人们互动的场所。

他的设计常常将人的行为与建筑的造型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氛围和空间感的建筑。

他注重建筑与人的关系,通过巧妙布局和空间划分,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最后,王澍强调建筑的文化与历史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是一个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他注重挖掘建筑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并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他的作品常常与自然环境和当地风貌相契合,通过对传统建筑形式和材料的运用,传达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致敬。

总的来说,王澍的山水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环保,强调建筑与人的互动性,以及挖掘建筑的文化与历史传承。

他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追求,更是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和呼唤。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类共同生活的思考和探索。

(完整版)王澍——象山校区

(完整版)王澍——象山校区

王澍主要作品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已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已建成); 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已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已建成); 广州、北京拆筑间(2003年,已建成); 金华瓷屋(2003-2006,已建成) 南京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杭州三合宅(2004-2005,已建成);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2003-2004,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二期工程(2002-2007,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2004-2005,已建成); 宁波博物馆(2005年,已建成)。
• 象山北侧是校园的一期工程,于2001 年设计,2004 年建 成,是由10 座建筑与两座廊桥组成的建筑群,建筑面积 约7 万m 2,作为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图书馆 与体育馆使用。
• 象山南侧是校园的二期工程,于2004 年设计,2007 年建 成,由10 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筑面积近8 万 m 2,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 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
外墙材料使用多种尺寸回收旧砖的 混合砌筑,并与现代建造工艺结合,形 成一种可有效隔热的厚墙体系。
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
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 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 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 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三、思考
• 获奖原因:王澍潜心研究地域文化,以实践和

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王澍建筑设计思想探析——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例
“在传 统 中 国 建 筑 中,物 料 选 择 一 定 是 第一位的 事,‘材 料 ’一 词 不 准 确,因 为 物 有 ‘物性’,它 是 活 的。”[5]王 澍 对 待 材 料 的 态 度,深受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以及弗兰·普 顿的建构理论的影响。在物料选择上,象山
象山二期中,王澍通过中国书法的 “自 然摆动”来 处 理 建 筑 群 体 的 整 体 关 系,建 筑 的走势和起伏的山势互相呼应(见图 3(a))。
二、关注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渗入
1.建筑形式 王澍认 为 传 统 符 号 并 不 等 同 于 传 统,
“一座现代化的写字楼能否与‘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的 文 化 精 神 相 结 合,这 个 问 题 的 解 答一定不取决于写字楼上是否有仿古屋顶。 当传统被简化为装饰符号强加在现代建筑的 表面上 时,也 恰 恰 是 扼 杀 了 传 统 真 正 的 意 义。”[4]象 山 校 区 的 建 筑 似 曾 相 识 而 又 前 所
象山虽名为山,实为高仅 50m 的土丘。 校区选址确定后,王澍并没有以削山来创造 更多的可建面积,而是保留象山,环绕其设计 校园,使象山成为其中突出的景观,建筑在设 计中力求与象山的和谐共处(见图 3)。原有 水系也被保留。甚至,建筑与道路之外的土 地被重新分租给土地被征用的农民进行农作 物的种植 [1]。王 澍 对 于 自 然 景 观 的 保 护,体 现了他所尊崇的“自然之道”———“在中国传 统文化里,建筑在山水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 的次要之物”[2]。 象山校区的建筑规划遵循自然的法则, 象山一期整体作为一个园子来进行建造,空 间上的起承转合宏观明确,建筑群分为 10个 散落于象山脚下的建筑单体,形式处理为或 面向象山有开口的半围合院落,或自成一体 的全围合庭院,通过统一的秩序获得了整体 性[3]。有开口的 合 院 在 将 自 然 引 入 的 同 时 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象山校区分析

象山校区分析

五、建筑形式分析
• 建筑的外形多以方盒子的形式出现, 通常建立起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 场所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发 ,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校园建筑 都是“回”的莫种削减结果,如汉字 的偏旁部首,而聚合的形态,直接来 自对象山原有自发性山地建筑聚落形 态的直觉把握。这也体现了“天人合 一”的人文思想。
王澍作品欣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设计解析
一、认识王澍
•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 其建筑以其强烈的文化传承感及回 归传统而著称。是建筑设计与理论 专业城市设计方向博士,现在在中 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任教。一直 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 术之根。致力于把中国古代“造园 ”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中。
七、建筑立面分析
• 在象山校园中,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 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 交接。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水渍和青苔、 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些生活上的琐碎细节更能体现文化 之间的差别,更能体现自身文化的内涵与特征,赋予建 筑乡土的气质。
• 立面空间下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 屋顶平台、树下等多种多样的富于层次的教学交流空间 。学生在建筑和自然之间穿梭,在实与虚之间流走,体 验心灵的自由。
四、设计思想
•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 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 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 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 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 ,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 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
1.引言
设计是一门将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独特学科,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则是中国当代建筑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以及背后的理念与思考。

2.背景介绍
China Academy of Art, commonly known as CAA, is one of the leading art institutions in China. Its Xiangshan Campus, designed by the renowned architect Wang Shu, is a masterpiece that showcases his unique design principles. Wang Shu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hich is considered the Nobel Prize of architecture. His design philosoph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3.主题一:传承与创新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传承与创新。

王澍先生在设计中注重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

此举既尊重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和技术。

该校区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木结构,同时结合了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出独特而又富有魅力的建筑风貌。

王澍先生强调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找到建筑创新的源泉。

4.主题二: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之二是与自然的融合。

这个校区位于风景如画的象山之上,周围环绕着葱郁的树林和湖泊。

王澍先生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将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校区的建筑大量使用了木材和石材等自然材料,呈现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色调和质感。

建筑的布局和造型也充分利用了地形和地势,巧妙地融入了校园的自然景观中。

5.个人观点与理解
对于我来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充满了灵感和创意。

王澍先生以他独特的设计原则,打造了一个将传统与现代、建筑与自然相结合
的艺术殿堂。

这样的设计不仅在建筑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也为每一位校园内的学生和教师带来了灵感和动力。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以其独特性和创新性而闻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者,也是现代建筑的引领者。

通过与自然的融合和创新的设计元素,王澍先生创造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校园环境,让人们能够在美的氛围中挖掘和发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
通过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王澍先生在设计中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

他也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这样的设计原则使得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又充满艺术氛围的学习和创作场所。

对于我个人而言,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是一个灵感和思考的源泉。

它让我意识到传统与创新可以相辅相成,以及建筑与自然可以和谐共生。

这样的设计思想启发我在我的创作中去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我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并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

在总体上,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先生的设计原则以其独特性和创新
性而闻名,他的设计思想为中国当代建筑界树立了榜样,并给每一位
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富有艺术氛围的学习和创作环境。

通过将传统
与创新、建筑与自然相结合,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不仅是一个建筑奇迹,更是一座艺术殿堂,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代表了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独特风格和创
新精神。

王澍先生凭借他独特的设计原则,以及对传统与自然的注重,创造出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灵感的校园环境。

我们应该向中国美院
象山校区的设计原则学习,去发掘传统与现代、建筑与自然、创新与
传承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并将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创作和设计中。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艺术才华,并为建筑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
1. China Academy of Art Official Website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网站)
2. Pritzker Prize Official Website (普利兹克奖官方网站)
3. Dezeen: "Wang Shu’s Xiangshan Campus for China Academy of Art boasts jagged brick facades" By Jenna McKnigh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