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学科课堂观察
教育论文-中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记录与分析[摘要]:教师专业成长的落脚点在课堂,教学研究工作的目标指向是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结合一个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课堂观察的全过程,从而引出课堂观察的概念,课堂观察的过程和课堂观察的量表设计。
[关键词] 课堂观察、教师专业发展、量表设计课堂是教师专业活动之所在,离开课堂教学,就无从谈起教师专业发展。
因此,课堂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最主要关注点。
在日常校本教研活动中,听课和评课是最常见的形式,优点是提供了教师合作交流的机会,缺点是听课记录流程化,评课交流人情化(提几条优点、找几条改进建议)。
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研讨呢?那就是进行课堂观察与研究。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1.具体案例感受什么是课堂观察,还是先让我们以一个具体案例来感受一下。
课堂教学观察与研究案例——《设计标志》,虽然仅是一个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观摩案例,但各个学科的课堂观察是相通的。
在浏览这个案例的时候,请思考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课堂观察有什么样的程序?二是课堂观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三是课堂观察程序中的每一步骤和平时的听评课有什么不同?一、活动背景1.任课教师:曹鸿,本校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好,学生非常喜欢她的课。
2.授课主题:《设计标志》二、课前交流2018 年 4 月 26 日下午第一节课(一)曹鸿说课1.课题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标志构图分析来了解标志的构图及特点,了解自选图形工具,并通过设计标志这一主题掌握 WORD 自选图形的绘制、设置和组合等操作。
2.学情分析。
由于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节课,这节课前面还有认识标志和分析标志,考虑知识与技能的连续性,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有所改动。
先是认识,再是分析,最后才是设计与操作。
3.学习目标。
(1)通过“认一认”和“说一说”,了解标志的意义及作用;(2)通过“任务一”典型标志的剖析及师生共同制作,了解自选图形工具组成,掌握自选图形的基本操作;(3)选择“班级标志”这一主题,通过说说、画画、展示交流等环节,拓展标志设计的创作思路;通过自主创作进一步巩固自选图形应用这一重点;通过同伴理解、作者解说和教师指导,进一步突破标志设计的创意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下课堂观察的几点思考.doc
现代信息技术下课堂观察的几点思考关于信息技术下课堂观察的几点思考摘要:课堂观察是一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观察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与以往教师的听讲和评价活动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氛围。
本文将从课堂观察工作流中的信息应用、课堂观察数据处理中的信息应用以及课堂观察延伸之外的信息应用三个方面探讨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课堂观察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与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和教学媒体的本质区别上。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来记录、分析和研究课堂运作的专业活动,在此基础上寻求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和促进教师的发展。
它从课堂教学开始就存在了,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理念来研究课堂观察是“教师被忽略的专业能力”。
如何将课堂观察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让我们认识到课堂观察的特点。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对象、观察工具和观察程序。
在观察课堂时,我们需要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测点,将课堂中的连续事件划分为时间单位,将课堂中的复杂场景分解为空间单位,通过观测点对相关信息逐一进行定格、扫描、收集、描述和记录,然后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和演绎,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鉴于上述特点,没有计算机、录像机、软件等现代信息工具的帮助,我们无法对课堂观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然后得出有价值的实质性结论。
首先,在课堂观察工作流中使用信息技术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它分为课前会议、课内观察和课后会议。
课前会议主要包括观察者的讲课、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交流以及观察点的确定。
然而,在许多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会议占用了观察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僵化僵化、包罗万象、冗长乏味,不能让观察者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
这种课前会议的问题使教师感到“厌倦”,并使许多教师经常对这一过程感到厌恶和厌恶。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记录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观察记录今年4月份,我校小学信息技术以小学三年级“复制与粘贴”为载体,采取课堂观察的方式.开展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专题研究活动。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实,学生是最活跃、最有可能给教师提供一面反照自己的“镜子”。
透过这面镜子,教师可以充分认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并由此获得成长的动力和机会。
所以,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行为。
上。
无效问题4个,占百分之十五。
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
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14个问题,是否恰当?3.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并不多,共有5个,但在交流时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平均每个核心问题要化解成7个左右。
其中第二个8分钟时段原本只有一个问题,可执行教学过程中却分成了7个问题(见上表)。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主要是由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更是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感悟,从而完成一系列教学目标。
那么,这些问题是否就都自然而然地是有效提问呢?教学现象之假设一:教师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将预设好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学生们发言踊跃,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进程稳步进行。
每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回答,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纠正,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提吗?这样的问题难道不是成了那种缺乏思维内涵的低效提问了吗?课堂现象之假设二:教师提出了设计好的问题,但学生没能说到刀刃,答出精髓。
于是老师便耐心地引导。
终于,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答出了更加精彩的内容。
在老师进行启发深入感悟过程中,无形中添加了很多个问题。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 教学观察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观察与思考【摘要】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
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也更灵活多样,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通过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和评估教师教学效果,可以发现新课程的实施效果良好,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未来,应持续改进课程设计,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观察、教学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改进、实施效果评估、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教育部门逐渐引入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渐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涉及计算机技术,还包括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个方面。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能力。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通过教学实践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未来的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观察与思考,探讨该课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影响。
具体包括分析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探讨教学方法的变化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观察学生在新课程下的学习情况,评估教师在新课程下的教学效果和探讨如何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 教学观察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观察与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也格外重视,不断推出新课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未来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而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
针对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方法,探索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讨论等教学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学校可以加强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创新项目。
家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未来就业做好准备。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 教学观察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观察与思考在教学观察与思考中,我注意到学生在新课程实施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过去,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来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观察到学生们在新课程实施后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对于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兴趣和主动性,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观察与思考中,我也发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一些问题。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充分。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和资源等限制,教师往往难以充分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充分。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实践环节的不足,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评价方式仍然侧重于知识的获取而不是技能的实践。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评价方式上仍然主要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解决。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
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活动,并与学生进行更加充分的互动。
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
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 教学观察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观察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必
然选择。
实施信息技术新课程后,我们教师需要进行教学观察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以
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需要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观察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主要包括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
我们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在课堂
上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是否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工
具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备信息搜索、分析和评估的能力,以及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需要观察与思考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信息技术新课程注重学生的
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教师的角色更多地转变为指导者和引导者。
我们需要观察学生在课
堂上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了解他们是否能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是否能够合作学习和分
享经验。
我们还需要观察学生在完成作业和课程项目时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
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手段,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后,我们教师需要进行教学观察与思考。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
情况、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估方式与效果,我们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有不断思考总结,教育才能实现持续进步。
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课堂观察与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课堂观察与思考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而“同课异构”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课堂中,我做了一次观察与思考。
本次观察的课程是关于制作简单网页的课程。
老师首先通过大屏幕演示和讲解了网页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并向学生展示了一些例子。
然后,老师告诉学生们他们将要一起制作一个简单的网页,并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个点: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不仅向学生讲解网页的知识,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每个小组都有一台电脑,学生们可以实践操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网页制作。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页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这个课堂中,学生们分为小组进行网页制作,每个小组由两名学生组成。
在合作中,他们需要相互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观察中,我注意到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设计。
在进行网页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进行分类、排版和添加各种元素。
观察中,我看到学生们展示出了丰富的创造力,他们制作出的网页风格迥异,内容丰富有趣。
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些网页制作的基本教程和材料,但学生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和实践。
观察中,我看到学生们在制作网页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查找资料、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课堂观察与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和创造性思考,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获得了知识,更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观察的几点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观察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课堂观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观察与之深度融合,出现了与以往教师听评课活动截然不同的气象,本文将从课堂观察工作流程上的信息应用,课堂观察数据处理中的信息应用和课堂观察拓展延伸外的信息应用三个方面论述它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课堂观察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教师角色、学生地位和教学媒体发生了与传统课堂教学本质的区别。
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它是自有课堂教学以来便一直存在,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理念来研究课堂观察却是“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
那么课堂观察如何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课堂观察的特点。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对象、观察工具和观察程序。
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我们需要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分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来改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鉴于以上特点,我们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就不能不借助电脑、录像机、软件等现代信息工具对课堂观察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进而得出有价值的实质性结论。
一、课堂观察工作流程上的信息技术运用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分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
课前会议主要包括被观察者的说课,观察者与被观察的交流,以及观察点的确定。
而在诸多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会议占据了被观察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说课模式死板僵化,面面俱到,啰嗦繁冗,并且还不能让观察者准确理解和把握说课内容的精要所在。
信息技术课观课心得
信息技术课观课心得作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观课心得有很多,主要包括对老师的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信息技术课观课心得的总结。
首先,老师的授课方式非常重要。
在观察信息技术课时,我发现一位好的老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老师应该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清晰地讲解课程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
其次,老师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等,以便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和讲解概念和知识点。
再次,老师应该重视互动与参与,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老师应该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其次,信息技术课的内容非常丰富。
信息技术课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编程等方面的内容。
在观察课程时,我发现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广泛,从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到高级的编程技术等等。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各个部件的功能,了解网络的原理和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学习数据库的概念和操作等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在观察课程时,我也了解到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无论是教育、医疗、金融还是制造业等,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应用。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应用能力非常重要。
最后,学习方法也是观察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之一。
在观察课程时,我发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知识是基础,需要通过听课和课后自己的复习来掌握。
在课后,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找资料和参加讨论等方式深入学习和理解知识点。
同时,实践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操作中,遇到问题时不要害怕,要勇于尝试,通过查找资料和请教老师解决问题。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和课程平台,如在线编程平台、数据库操作平台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观察报告
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观察报告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课堂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就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我选择三所学校三位教师一节八年级信息技术随堂课进行观察,来了解课堂提问的效率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课堂观察的分析, 老师课堂提问往往流于形式化,缺乏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学生对问题的把握理解程度及答案的偏差,因而学生回答达不到教师的预期效果,导致提问的有效性不高。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堂提问、观察报告一、观察背景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由此可见其重要地位与作用。
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观这几节信息技术课堂观察,了解课堂有效提问在初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实施情况,从而对这一主题作进一步研究。
二、观察策略与方法编制《教师有效提问观察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教师提问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有效性。
三、观察与统计为最大限度的保持课堂的真实性,课前并没有跟上课老师进行过交流。
课堂配备摄像机,保证能够完整的记录每一个提问,然后对记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教师提问记录表四、课堂中小组合作有效性的观察分析通过上述表格数据可以分析出,本课有效提问约占61.9%,总体上把握了提问的有效性。
但是这个结论是在除去“对不对”、“是不是”等这些口头习惯性用语的前提下得出的,教师的提问仍存在一些随意性,特别是口头禅的使用。
思考性问题也偏少,这都是执教教师应该反思的。
五、启示1.随意性比较大,针对性的问题少。
有些教师的提问多而散,与教学目标没有实质性关联。
所以应该充分的分析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认真设计问题。
巧问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2.问题缺乏思考意义,构思探究性的问题少,并未把握回应时机。
有些问题则是无需思考,事实性问题比较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微小。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 教学观察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观察与思考一、加强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信息技术新课程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不仅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操作,还包括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
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研究和学习,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使用,加强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课程实践操作的设计和实施,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打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关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教师应该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加强课程评估和学生反馈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应该加强课程评估和学生反馈,通过评估和反馈能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评价不仅应该强调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总之,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改进和创新。
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打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加强课程评估和学生反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同时,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的管理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服务,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 教学观察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观察与思考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国家开始将其纳入到教育教学中来,将其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实施新课程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进行不断的观察和思考,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和问题,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教学观察实施新课程后,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观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亮点。
1、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比较高,他们喜欢利用计算机编程、编辑PPT等,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但是,在某些任务需要基础知识的支持时,他们的学习状态就相对较差,表现出了一定的无奈。
2、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我采用了PBL(Project-Based Learning)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个项目、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使得效果更佳。
二、思考与探索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下面是一些思考和探索的结果。
1、引导学生探索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学习,更是对于技术的探索。
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交流与分享,大家都可以不断的吸取新的知识和技巧。
2、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学生需要更加注重时间效率,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书籍、课件等多种资源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3、创设多元化的题材在教学中创设多元化的题材是很重要的。
此外,也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给出实际的实例。
让学生学会用心去发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获取启迪。
4、加强团队合作对于某些项目或者任务,可以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团队中互相学习、互相合作,更好地完成任务。
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课堂观察与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课堂观察与思考一、课堂观察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同课异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其核心理念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有幸观摩了一位信息技术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的课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中,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了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知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他们动手操作,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
而在实践过程中,老师还提供了一些多媒体资源和互动游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老师还在课堂上进行了个性化指导。
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有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较为薄弱,老师会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并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有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有困难,老师会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这样一来,老师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
在课堂上,我还看到了学生们之间的互动。
老师设计了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之间相互协作、交流意见,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这堂课中的“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思考在观摩了这堂课之后,我对“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认为“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特点的有效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实践和操作的学科,而且学生的兴趣和应用需求也比较多元化,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合适的。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信息技术课观课心得范文(2篇)
2024年信息技术课观课心得范文在我实习期间,我有幸观察了一堂高中信息技术课。
这堂课由一位年轻的教师主讲,课程内容是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操作与应用。
在观课过程中,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我被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所吸引。
他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和实践等。
在课堂上,他首先通过课件和讲解介绍了软件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操作方法,然后通过演示和示范,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来理解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我对课堂氛围的营造和维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堂课上,教师通过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创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
在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帮助彼此解决问题和提供建议。
这种积极的互动和合作氛围,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课堂组织和时间控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课堂上,有时教师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讲解和演示上,导致学生实践的时间不足。
我认为,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讲解的内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实践和巩固知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管理上也可以更加细致和严格一些,以确保课堂秩序的正常进行。
此外,在观察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见软件的使用方法,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认为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帮助学生掌握这一重要的技能。
综上所述,观察这节信息技术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和学科意义的知识和经验。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 教学观察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观察与思考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学生往往是被动听课和机械记忆的。
而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自主探究新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进行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更积极投入,参与程度更高。
他们喜欢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也更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等。
创新能力则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性思维和行动的能力。
新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能力。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开发学生的信息检索、信息管理和信息应用能力。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等工具查找和整理相关信息,通过独立思考和创新设计的方式完成作品展示。
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逐渐提升,他们更加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育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实施后,我更加注重运用多媒体、网络和互动教学等教育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和在线教学平台等工具,我能够更直观、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与此我也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技术,提升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也要注意新课程实施的挑战和问题,如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利用。
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课堂观察与思考
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课堂观察与思考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同课异构”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本文将围绕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课堂进行观察和思考,以期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一、观察1. 课堂环境在观察了数堂小学信息技术“同课异构”课堂后,发现这些课堂环境都是非常活跃和多样化的。
教室里摆放着电脑、平板电脑、投影仪等多种教学设备,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设备进行学习。
教室里的墙面上贴满了学生们用电脑作品制作的作品,丰富多彩,充满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学生表现观察了学生们在“同课异构”课堂的表现,发现他们对课堂上的各种学习资源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有的同学选择了在电脑上进行编程学习,有的同学选择了用平板电脑进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有的同学选择了用投影仪进行电子课件的学习。
无论是哪种学习方式,学生们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度的自主性,他们在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教师角色在观察了老师在“同课异构”课堂的角色后,发现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中更多的是扮演着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老师在课堂上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讲解知识,而是更多地通过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地是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思考1. “同课异构”教学模式的优势“同课异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不再受到单一教学资源的限制。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课堂观察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课堂观察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一、什么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 顾名思义, 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 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 , 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
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 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 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 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 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 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 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 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课堂观察的工作流程课堂观察的工作流程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
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
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1、课堂观察的三大主体:观察者、被观察者、学生。
2、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
3、如何选择观察点:课堂观察要求根据观察点的品质、观察目的和内容等事先确定好观察点。
首先, 要根据观察点的品质———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来确定观察点。
这是由观察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只能观察到具体的行为表现, 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 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而很难观察学生、老师头脑里的东西; 同样, 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和可解释的, 不可记录等于不可观察, 不可解释等于没有观察。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 教学观察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观察与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近年来,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逐渐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课程实施后,教师们需要对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观察和思考的角度来探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情况。
一、教学观察1. 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在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明显提升。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
而新课程强调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操作等方式,学生更容易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因此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2. 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实施新课程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提升。
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网页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HTML、CSS等知识来实际设计网页,这些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3.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递者和讲授者,而在新课程中,教师更多地充当着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探索和实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思考在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新课程重视实践操作和项目学习,但如何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强、实用性强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更多的实践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 角
观察点举例
l教学环节怎样构成(依据/逻辑关系/时间分配)的?
环 l教学环节是怎样围绕目标展开的?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节 l有哪些证据(活动/衔接/步骤/创意)证明该教学设计是
有特色的?
l讲解效度(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呈 示
怎样?有哪些辅助行为? l板书呈现了什么?怎样促进学生学习的? l媒体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是否适当?
l动作(实验/制作/示范动作)呈现了什么?怎样呈现的?
体现了哪些规范?
.
12
l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和问题的类型、结构、认知难度
对 怎样? 话 l候答时间多少?理答方式、内容怎样?有哪些辅助方式?
l有哪些话题?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怎样
l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图/读文/作业/活动)?结果 怎样?
指 l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讨论/活动/作业)?结果 导 怎样?
.
10
l有哪些互动/合作行为?有哪些行为直接针对目标的达成? l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互 l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果怎样? 动 l参与课堂活动(小组/全班)人数、时间、对象、过程、结
果怎样? l互动/合作习惯怎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l自主学习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
.
14
பைடு நூலகம்
实 施
l预设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与学习目 标适合度?
l怎样体现本学科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l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结果怎样?
评 l检测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有哪些? 价 l如何获取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信息(回答/作业/表情)?
l如何利用所获得的评价信息(解释/反馈/改进建议)?
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 教师行为的改变、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 创设,都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为落脚点。
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 以及学得怎样。
.
3
认识2 :观别人的课是为了完善自己的课
听每一节课我们都应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就是课堂 观察者,而不能因为我不是评课者我就不需要思考了。
.
7
三、教师个人如何观课
我们平常的听课可能达不到团队进行“课堂 观察”所应有的严密度,但我们要有课堂观 察的理念。
.
8
1.课堂观察框架
4个维度 (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程文化) 20个视角 68个观察点
.
9
维度一:学生学习(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
视 角
观察点举例
l课前准备了什么?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观之有道,评则有获
——谈信息技术学科课堂观察
.
1
一、正确理解课堂观察 二、观课需要知识储备 三、教师个人如何观课 四、评析课堂的角度 五、评析课堂的原则
观察是研究的起点
.
2
一、正确认识课堂观察
认识1:课堂观察的目的是改善学生课堂学习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 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 改善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活动,是教师专业学 习的重要内容。
自 主
怎样?
l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 有多少人?
l自主学习有序吗?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l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多少人清楚?
达 l课中有哪些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证明目标 成 的达成?l课后抽测有多少人达成目标?发现了哪些问题
.
11
维度二:教师教学(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准 l怎样准备的(指导/独立/合作)?学优生、学困生的准 备 备习惯怎样?
l任务完成得怎样(数量/深度/正确率)?
l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多少时间?
倾 l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 听 同学的发言吗?
l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
有多少人发生这样的行为?
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 )
新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 )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罗杰斯 )
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姆)
先进的教学观念(学生主体、师生互动、自主学习
照顾差异、……)
.
6
3.教学策略知识
⊙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如何确立具体、准确、恰当的教学目标 ⊙如何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 ⊙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如何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矫正
资 源
l预设哪些资源(师生/文本/实物与模型/实验/多媒体)? 怎样利用?
l生生成哪些资源(错误/回答/作业/作品)?怎样利用?
l向学生推荐哪些课外资源?可得到程度怎样?
.
15
维度四:课程文化(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视 角
观察点举例
l学习目标怎样体现高级认知技能(解释/解决/迁移/综合/ 评价)?
l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实验/课题研究/作业)?结果怎 样?
l教学设计有哪些调整?结果怎样?
机 l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境的突发事件?结果怎样? 智 l呈现哪些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沉默)?结果
怎样?
.
13
维度三: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视 角
观察点举例
l预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呈现的?目标陈述体现了哪些规范?
目 l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适合 标 该班学生的水平吗?
l课堂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的?
l怎样处理教材的?采取了哪些策略(增/删/换/合/立)?
内 l怎样凸显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 容 l容量适合该班学生吗?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l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怎样处理的?
以建设自己的课堂为出发点来参与和体验他人课 堂时,就会更乐意于认可并借鉴他人的优势,就会易 于理解他人的课堂劣势,并在自己的课堂中回避掉。
在他人的课堂中,才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上体验课 堂进程并感受到课堂真正的目的。再次回到自己课堂 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 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 更有深度。
.
4
认识3. 观课的过程就是教科研的过程
课堂观察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归纳的过程、 提炼的过程,是检验自己对信息技术学科目标、理 念、方法的把握。
如果自己是被观察者,要有勇气接受大家观课 的意见,把它看成自己提高的契机。
.
5
二、课堂观察需要知识储备
1.学科专业知识
纲要、教材、技能、……
2.教学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