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202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命题审题立意分析及写作示例
202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命题审题立意分析及写作示例题目再现:(小作文)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
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例文:在我看来,微信朋友圈的“点赞”功能既有其积极意义,也存在潜在问题。
一方面,点赞是对他人分享内容的认可和鼓励,有助于增进友谊和社交互动。
另一方面,过度关注点赞数量可能导致虚荣心的滋生,甚至影响真实的自我表达。
因此,我们应理性看待点赞,用它来传播真相传递公平正义,而非成为虚荣心的奴隶。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
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
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例文:选择绍兴作为研学目的地的理由如下:首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擘,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走进鲁迅的故乡,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成长背景、创作环境以及思想形成过程,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
其次,绍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观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历史文化遗迹,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绍兴的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
我们可以游览东湖、鉴湖等自然景观,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
这样的研学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够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综上所述,我建议将“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的目的地定为浙江绍兴。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例文:月的独白我是那高悬夜空的明月,静静洒下银白的温柔。
我见证了多少离合悲欢,却只能默默无言,静静守望。
我在夜空中独自轮转,穿越云层,历经风霜。
高考作文素材审题立意分析及参考例文【九篇】
【导语】寒窗苦读⼗余载,今朝会考展锋芒;思维冷静不慌乱,下笔如神才华展;⼼平⽓和信⼼⾜,过关斩将如流⽔;细⼼⽤⼼加耐⼼,⾼考定会获成功。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考作⽂素材审题⽴意分析及参考例⽂【九篇】》供您查阅。
⼀、审题时应关注五点:①审题⼲。
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章(70分)。
告诉你是材料类命题,满分70分。
⽂章不少于800字。
②审材料。
材料式命题的材料⼤体可以归为三类,寓⾔类(包括寓⾔故事、寓⾔诗、漫画等赋材料以哲理的⽂字)、名⾔类(包括名⼈之名⾔、领导之名⾔等以说理为⽬的的警⾔类⽂字)、新闻类(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现实⽣活的表述性⽂字)。
③审导思。
这些⽂字引导你思考的⽅向。
如“有友说:这个事件,最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
”“请就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含意。
”④审题核。
题核,指命题的核⼼部分,它⼀般要明确题⽬或话题,如“请就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展开思考”、“你⽀持那个观点?请认真思考”。
退⼀步要写明“感想、感悟、联想、启⽰”等指导⽴意取向的⽂字。
⑤审要求。
如“要求选准⾓度、明确⽴意,⾃选⽂体,⾃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作⽂审题⽴意原则:1.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的,从不同的⾓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三、写作训练(⼀)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作⽂。
趴在鱼缸⾥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样呼吸⾃由的空⽓了。
”鲥鱼奄奄⼀息:“虽然我的⽣命短暂,但我⾄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湖光。
高三高考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语文作文写作审题立意分析及范文
语言文字运用II中提到,积极入世的范仲淹也对主张隐逸的严子陵大加称颂,认为“立功与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这两面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
而两面各偏于一面,也无不可。
对于“立功”与“隐逸”,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围绕“立功”与“隐逸”这一对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可以并存的观念,阐述自己的看法。
首先,需要理解材料中的核心信息:范仲淹对隐逸的严子陵的称颂,以及他提出的“立功与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这两面可以并存,也可以各有偏重。
这是立意的出发点。
在立意时,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
一方面,可以强调立功与隐逸的互补性,阐述二者在不同情境下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探讨个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立功与隐逸的平衡,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具体行文时,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选取合适的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等),围绕立意展开论述,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同时避免套作和抄袭,确保文章真实、原创。
【范文】立功隐逸,人生之双翼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立功与隐逸之间寻求着平衡。
就如同范仲淹所言,立功与隐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面,这两面可以并存在一个人的身上,也可以各有偏重。
在我看来,立功与隐逸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人生选择,它们如同人生的双翼,助力我们在风雨兼程的人生旅途中飞翔。
立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集中体现。
它代表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的实现。
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通过立功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无论是岳飞抗金救宋的英勇事迹,还是林则徐禁烟捍卫国家利益的正义行为,都体现了立功的精神。
立功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地位,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隐逸则代表着另一种人生追求。
它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是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回避与超越。
多则材料高中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多则材料高中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多则材料高中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1材料作文较之话题作文,审题上有一定难度,它首先要求考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材料在作文中必须引用,而由材料引发其他联想,通过分析、议论,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
虽然标明文体不限,实际上受材料本身所限制,还是以议论为主,不像话题作文,所给材料可引可不引,只要在话题范围内,天马行空,任你驰骋;文体上可议论,可记叙,可抒情,编造寓言、神话、童话、科幻,甚至写小说,都无不可。
所以,材料作文本身就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作文,千万大意不得。
但也有好处,就是注意到了读写结合。
对材料的审读也应该是很重要的能力,因为它直接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对事物的分析不停留在其表面,而能深入事物的本质内涵。
事实上,对材料审读有偏差的同学,即便其文笔再好,作文也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容易偏激。
除了审题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外,材料作文的基本定位也要注意。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的基本定位如下:一、引述材料。
这是第一步定位。
材料字数如果比较多,可以概括性引述;材料字数比较少,可以照引不误。
二、分析材料,概括中心内涵。
三、联系现实,提取观点。
四、由此及彼,产生联想,想到其他事情,紧扣观点,具体深入分析。
联想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可以是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等。
选例必须精当,对事情的分析,必须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你的观点。
五、做出结论。
具体写作时,也可以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再引述材料,可以灵活机动,但对于高考作文来说,观点必须在显眼地方提出,不要含蓄地将观点包含文中,使阅卷老师费猜。
要知道是阅卷老师审查你,不是你审查阅卷老师的阅读水平,看他是否能读懂你的文章。
多则材料高中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2【材料展示】两个孩子是好朋友,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
一个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大商人,而另一个父亲只是一个泥瓦匠。
高考作文预测审题立意经典解读10例_作文3000字_高考作文预测_
高考作文预测审题立意经典解读10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
(60分)两座悬崖,中间隔着一条又深又宽的峡谷。
女巫站在这边,秃鹫站在那边。
秃鹫不断召唤女巫跳到它那边来。
女巫说,峡谷太宽,她跳不过去。
秃鹫对女巫说,不要用消极的思想打败自己,只要她有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就能做成任何事情。
女巫在秃鹫煽动下,热血沸腾起来,她真的开始感到世界上没有她做不到的事,于是,一挺胸,一弓腰,向对面的悬崖猛冲过去。
结果,女巫并没有跳过峡谷。
秃鹫看着掉入峡谷的女巫,自言自语道:看来,光鼓动她的热情是不够,还得教她如何锻炼腿部肌肉。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秃鹫的角度:引导别人要根据其实际进行。
不切实际的鼓动会酿成悲剧。
狂躁的激情要不得。
不要等悲剧发生了才反思。
及时总结教训。
女巫的角度:不能偏听偏信,要有自知之明。
认清自己。
抵达目标、实现理想,光有头脑中的热情、胆量和勇气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还得从脚下的事情做起,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努力锻炼“腿部肌肉”,不断提高自己跨越障碍、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水平。
注重平时的锻炼积累,才能跨越障碍,取得成功。
2、请以“花开有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不得套作或抄袭。
【文题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花开有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这里的“花”可以喻指理想、亲情、友情、爱情等像花一样美丽芬芳的美好事物;“开”则是指对这些美好事物的追求、探寻;“有声”既可以指“追求、探寻”的美好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最终美好的结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峡谷中的雕用一种特殊的树枝筑巢。
这种被称为“铁树”的树枝不但十分坚硬,而且还生长着许多刺,使得雕巢能够牢固地建在峡谷的悬崖上,巢建好后,雌雕还要在上面铺上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
2024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抵达未知之境”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2024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抵达未知之境”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试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写作。
例如,正是“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也召唤着人类的好奇心。
再如,抵达,意味着不能停留在空想层面,而要有探索的本领和实际行动。
又如,抵达之境是上一次探索的终点,也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意味着探索永不停歇。
阅读材料中蕴含的信息与“抵达未知之境”这一中心语共同形成开放多元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积累进行个性化写作。
新课标II卷的价值导向与新课标I卷相同,但写作要求和作文类型不一样。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嫦娥四号”“天问一号”,只是个由头,“太空之旅”只是一个比喻。
这是属于隐喻式的材料作文,“太空之旅”实际上隐喻人类的认知探索之旅。
个体的生命进程和人类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知之少到知之多的探索之旅。
这个题目可以从太空之旅写到科学探索之旅、生活历练之旅、认知发展之旅,生命成长之旅等等。
这类题目要引申发挥、连类而及地写,不可就事论事,只写“嫦娥四号”“天问一号”探索未知之境。
新课标II卷的关键句是“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联系材料,这句话起码可以引起我们诸多思考:人类有探索未知的欲望,欲望产生行动,行动促进科技;有了科技的加持,人类得以增长智慧;而智慧赋能科技又促使我们抵达更为广大的未知之境。
2024高考精选4篇思辨性材料作文范文+审题立意
2024高考精选4篇思辨性材料作文范文+审题立意1.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存基础上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践行真善美,求索真境界自古以来,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探求从未停歇。
贤哲智士、世间学者,倾尽聪慧智量,历遍千辛万苦,旨在描摹出生命价值的底蕴。
然而,无论过去、未来,生命的价值,都不仅停留在追求个人的生存及发展层面,而始终凌驾于自身之上,始终在于对真、善、美的无穷探寻、无尽求索。
探索真理为生命之本。
探索真理是科学、技术、社会等各领域进步和创新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永恒主题,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反映了我们追求真实、理性、公正的内在需求,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和有道德的决策,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能始终保持好奇心,承认并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提取出一种对深入理解世界和自我、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追求善行为生命之魂。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中,“自我实现”与“超越”是作为最高级别的增长需求而存在的。
当满足了个体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为人谋福、替人着想等美好的精神品质就会出现,人性中的光明与温暖便如火烛般照耀着身边每一寸空间。
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点滴善意,八方汇聚,最后形成匡扶正义、人心向正、积善成流的社会正能量,不仅能够闪现生命的光辉,更能传递生命的意义、书写生命的价值。
追寻美好为生命之色。
生命如一场无尽的寻宝之旅,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散落的奇珍。
壮丽河山、名胜景观、华美建筑、艺术珍品固然可谓大美无言,生活中的点滴温情、细微体贴、平凡劳动也尽显至美无华的风采。
追寻美的形象,让我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让生命本身充满了收获和喜悦;追寻美的品质,让我们的生命境界得以完善,让生命过程闪耀着高尚与纯真。
生命价值,绝不仅在于生存及发展,乃在于探索真理、追求善行、寻找美好。
高中作文《开窗览外,关窗阅己》审题立意及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窗子可以打通人与外界的隔膜,打开窗子,于内窥外,是为聪明也;但是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也要懂得关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思考、沉潜。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发考生思考开窗和关窗的意义。
打开窗子,可以打通隔阂,看到世界;但是也要懂得关窗,让灵魂摆脱嘈杂,安静地思考沉潜。
不管是开窗还是关窗,决定权是在人自己手上,人要善于利用窗子。
材料借“窗”隐喻人对待外界的两种选择,两者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人通过打开“窗子”,了解他人,观察社会,亲近自然,接触外界的事、景、物、情、理,从而超越自我,拥有开阔的视野(知识视野、心灵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给人带来心灵感悟和境界提升。
但是一味打开窗子很容易让自己在外界嘈杂的环境中失去自我,迷失自我,让灵魂无处安放,这个时候就应该懂得关上窗子,让灵魂安静地默想、思考、沉潜,进一步观照、认识、反思、省察、剖析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进而勇于提升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这是一道典型“两元”型作文题,其行文逻辑为“双向辩证”。
考生可以先正向分析:打开窗子,看到外面的世界,可以开阔视野;关上窗子,看到自己,可以反思省察,一个向外,一个向内。
再反向论证:没有窗子会让人变成井底之蛙,而不在嘈杂的环境中关上窗子,会失去自我。
最后总结两者关系:两者相辅相成,都是追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找到两者连接点),对于当代青年来说缺一不可。
当然,考生可以扩大材料的引申含义,不仅是个体的发展需要打开窗子,关上窗子,集体、企业、国家、民族等等,也需要善于“开窗”和“关窗”,由材料的表层意上升到引申义,再由个体引申到集体、企业、国家、民族等,让文章更有层次感和深度。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
高考模拟作文“知其不可而为之”审题立意及范文展示作文材料孔子周游列国,以宣扬其仁政主张,历经多年未能成功。
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尽管如此,他却并不放弃,被人称为。
身处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所有问题,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材料概述:1.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主张,但未能成功。
2.孔子明知其道难以实现,但仍不放弃,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关键词解析:1.“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表明孔子明白自己的政治理念在当时难以被接受和实施。
2.“知其不可而为之”:指尽管知道某事难以实现或不可能成功,但仍然坚持去做。
问题探讨:是否所有情况下我们都应该采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立意方向:1.探讨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何时应该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何时应该重新评估情况、调整策略或甚至放弃。
2.分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意义与可能的消极后果。
3.讨论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勇气与谨慎。
写作角度建议:1.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出发,举例说明在不同情境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不同结果。
2.可以探讨个人成长、事业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分析在哪些领域坚持这一精神是值得的,哪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更加务实的考虑。
3.可以引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分析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机制和社会行为模式。
审题立意分析(豆包)材料解读材料主要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主张虽多年未成功但仍不放弃,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并由此引出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所有问题是否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考。
立意分析肯定“知其不可而为之”: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一种勇气和担当。
即使知道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为了心中的理想、正义和责任,勇敢地去尝试、去拼搏,这种精神能够激励人们不断突破自我,推动社会的进步。
审题立意训练题高考作文范文5篇
审题立意训练题高考作文范文5篇时光匆匆消减了岁月,换来了成功!并肩奋斗跨越了高考,升入了大学!为了梦想不断前行,定要闯下一片大好前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审题立意训练题高考作文范文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题立意训练题高考作文范文1身为公民,你要依法纳税,条件符合要服兵役,需要完成九年的义务教育……或许你时常感到困惑,为什么总是有那么些条条框框来约束你?理由很简单,这个社会是公平的。
你想要追寻自由,就首先要担起自己的责任;你想要享受权利,就要先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人民为了获得自由与平等的地位,一直都在努力争取着。
戊戌六君子、孙中山、闻一多……这些名字,我们一直铭记于心。
作为一个21世纪的中国青年,我们应该庆幸,我们身上背负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而不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使命。
我们要明白,前辈先烈给了我们一个安全的国家,而现在的国家更需要我们。
蔡元培曾说过:“行有余力,则又当博爱及众,而勉进公益。
”你需要为这个给你安全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正因为如此,只有每个人都依法纳税,才能为我们自身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也正因如此,在自由面前,更多的人选择了责任;在权利面前,更多的人选择了义务。
警察在生活中守护着我们,军人在边疆守卫着国家。
他们都选择了履行义务。
而我们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不仅仅为了个人,更是为了国家。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
”一个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这方面还须不断提升。
在很多领域我们还打不到,甚至可能有较大的人才缺口。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我们决不能让它在今天的中国重新上演。
我们要自由,但不是在责任之前,我们要享受权利,也不是在义务之前。
在国家面前,我们应该毅然决然地担起每一份可以担起的责任。
直到汗水夹杂着泪水一起流过脸庞的每一寸肌肤,直到所有人都疲惫倒下。
不为别的,因为我们生在中国的热土上。
我们肩负着的,是中华伟大复兴之使命。
高二语文下学期末联考作文写作审题立意及范文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司马迁《史记·礼书》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读了以上文字,作为肩负使命、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会有怎样的思考?请你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本题材料提供了两句经典名言,分别来自司马迁和毛泽东,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作为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首先,“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强调了在追求理想过程中,应坚守正道,踏实笃行,坚持不懈,这种精神是达到长远目标的关键。
其次,“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则传达了时间的紧迫性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有紧迫感,把握当下,勇于奋斗。
在立意上,考生可以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坚守正道、踏实笃行的同时,又具备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投身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去。
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经历,阐述如何在实践中践行这两句名言,体现作为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同时,也可以从社会、国家的层面,分析这两句名言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意义,提出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挥青年的作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一)作文参考立意:只争朝夕,久久为功:青春奋斗的双翼;朝夕之间铸辉煌,久久为功谱华章;以只争朝夕之态,绘久久为功之图;只争朝夕铸辉煌,久久为功谱新篇;争朝夕之机遇,守久久之毅力;以只争朝夕之精神,筑久久为功之伟业;争朝夕,功长久。
【范文】守正笃实,只争朝夕——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怀揣着对理想的炽热追求。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所言:“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同时,我们也应铭记毛泽东在《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这两句箴言,既是我们行动的指南,也是我们精神的灯塔。
守正笃实,意味着我们要坚守正道,秉持诚实。
2025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真情与阅读是写作的一体两翼“审题立意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真情与阅读是写作的一体两翼“审题立意及范文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材料一:《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曾自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红楼梦》这满纸的荒唐言背后,隐藏的是他自己的辛酸之泪。
材料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作文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创作的认识,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曹雪芹创作名言,道尽了作者曹雪芹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感。
满纸荒唐言,实则是作者倾注心血的真情流露;一把辛酸泪,则透露出创作背后的艰辛与深刻。
作品背后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作文亦是如此,只有充满情感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将自己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融入其中,使得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
这启发我们,也要学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让文章具有灵魂。
材料二引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点明了阅读积累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阅读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写作的能力与境界。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丰富情感、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通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我们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多样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
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能学习到不同作者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想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综上,真情实感和阅读积累在作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也要注重积累,从生活中、书籍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的素材库。
只有这样,我们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与阅读积累二者不可或缺。
高三语文适应性测试作文写作审题立意指导及范文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任选其一,根据要求写作。
(60分)(一)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期盼追求和美的人生。
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祝福》《哈姆雷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红楼梦》这样的悲剧作品呢?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高考之前,我们要经历多次模拟、适应训练和测试,以充分的准备走向考场。
那么,我们面临的未来生活是否也都能做到事事有备而来?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指导:(一)写作立意角度,可以深入探讨悲剧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探讨喜剧和悲剧的辩证关系,能结合课文和现实去谈,会更有论证力。
写作时,如果说写出悲剧的价值是合格的作文,写出悲剧对于人生的价值可以提高一个层次,那么好的作文一定要写出悲剧与和美人生深层关系:悲剧和人生之间可以是目的关系,即需要悲剧作品是为了追求和美人生;可以是条件关系,即阅读悲剧作品才能更好地追求和美人生;可以是对立统一关系,即阅读悲剧与期盼和美人生都是为了寻求真善美。
(二)本题的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准备与未来的关系:通过准备,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但生活充满了变数,我们无法做到事事有备而来。
2. 应对未知的策略:虽然我们无法做到事事有备而来,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3.生活的不可预测性: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料的,我们无法做到事事有备而来,但我们可以通过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灵活的思维,来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4.规划自己的未来:虽然我们无法做到事事有备而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范文】悲剧的力量:和美人生中的深刻反思在这个和美的时代,我们追求着生活的和谐与完美,然而,为何我们的心灵还需要被《祝福》《哈姆雷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红楼梦》这样的悲剧作品深深触动呢?这是因为,悲剧并非仅仅是对人生痛苦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社会和命运深刻反思的载体。
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写作审题立意及范文
我们喜欢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也喜欢寻找肯定自己观点的证据。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本题材料提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喜欢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也喜欢寻找肯定自己观点的证据”,这句话直接指向了人们在处理信息时的一种普遍心理倾向——选择性接受和证实性偏见。
审题时,首先要理解这一心理现象,认识到它可能导致的认知局限和偏见,并思考如何克服这种局限性,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立意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分析这种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如个人心理防御机制、信息获取渠道的局限性等;其次,可以探讨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认知固化、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等;再次,可以提出应对策略,如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接触不同观点的信息,学会批判性思考,以及积极参与社会讨论等;最后,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观点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在文体上,可以选择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选择记叙文或散文,通过具体的故事或场景来阐述这一现象。
无论选择何种文体,都应确保文章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写作提示:我们喜欢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也喜欢寻找肯定自己观点的证据。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相似作文题目拓展:一、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
(这个作文题目带有明确的任务性)二、生活中,当人们执着于自己的某种想法时,常常会自动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三句话是相似的,都在表达同一个心理状态。
【范文】信息茧房与认知的局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被无尽的数据和资讯所包围。
然而,这无尽的海洋并未使我们的认知更加广阔,反而使我们陷入了所谓的“信息茧房”——一个由我们自己喜欢并愿意接受的信息构成的舒适区。
材料审题立意的训练(优秀15篇)
材料审题立意的训练(优秀15篇)中考材料作文:因为和谐所以快乐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欧文与”新和谐公社”“我来到这个国家是为了介绍一个崭新的社会,把愚昧而自私的社会制度改变为一种开朗的社会制度,这一种制度将逐渐把一切利益结合起来,并消除引起个人之间一切纷争的原因。
我已买下了这片产业,并且亲自来到这里实行这种办法。
”这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25年10月在美国所发表的演讲。
欧文9岁时就当了学徒,后来他管理工厂时,聚攒了一大笔钱.1824年,为了理想,欧文变卖了所有家产,带着四个儿子和一批朋友,创办“新和谐公社”。
欧文带领全体公社成员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所有成员各司其职,和谐相处.这个“崭新的社会”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兴趣,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毕竟在资本主义统治下对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这种尝试及其思想,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点拨]建设平等社会需要巨大的决心,恒心和理想,欧文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类能在永远追求一种美好、超越的生活。
[适用话题]素材可运用“理想”“精神的力量”之类的话题。
中考材料作文:因为和谐所以快乐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据近期权威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各项教育投资为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其中的23%,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直接导致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城市高中、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281.55倍和323倍。
在某些著名重点高校,如清华,北大,其农村学生的比例也在逐渐减少。
而唯一让人略感欣慰的是经过扩招,一些普通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还是占有一半以上。
再者,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造成了许多城市和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被拒之门外,公平竞争的升学制度遭到破坏。
由此可见,在受教育的程度上,农村学生的前景堪忧。
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
[点拨]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并造成社会阶层之间巨大的心理隔阂,相互理解成为重要的社会课题。
高考作文模考范文写作练习五(审题立意+参考立意+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朝背井离乡去,故乡再无春夏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教考衔接:故乡情怀本题给出的材料“一朝背井离乡去,故乡再无春夏秋”,以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离乡与思乡情感的共鸣。
这句话表面上描绘的是一个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仿佛失去了故乡四季更迭的体验,实则深刻揭示了离乡之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从立意角度来看,可以深入挖掘以下几个方面:乡愁与记忆:探讨乡愁作为一种文化情感,如何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印记。
故乡的春夏秋冬,不仅是自然景色的变换,更是个人成长记忆、家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载体。
离开故乡,意味着这些珍贵的记忆只能在心中回味,成为永恒的乡愁。
离别与归来:分析离别与归来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
背井离乡是出于生活、学习、工作等多种原因,但无论走得多远,对故乡的思念始终如一。
这种思念促使人们寻找归途,即使最终可能无法真正回到原点,但心灵的回归同样重要。
时间与距离:思考时间与距离如何影响人的情感与认知。
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乡的面貌可能已发生变化,但记忆中的那份纯真与美好却永不褪色。
同时,物理上的距离虽远,但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又让人们感觉彼此近在咫尺,这种矛盾与统一进一步丰富了乡愁的内涵。
根与归属:探讨故乡作为人的根与归属地的意义。
无论身处何方,故乡都是人们心灵的港湾,是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的源泉。
离开故乡,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挑战;而心中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则是对自我根源的确认与坚守。
综上所述,本题要求考生从材料出发,结合自身经历与感悟,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与阐述,展现对乡愁、离别、时间与归属等主题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参考立意:1.故乡——我心安处是此乡。
2.故乡,我们心中最美的地方。
3.努力学习,回报故乡。
4.故乡滋养了我们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导引】
本次作文主要对学生的立意进行训练。
一篇好的文章是从选定主题开始的,如果不明确写作目标是什么,只是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这样是绝对写不出好文章的。
选定主题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立意。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立意新颖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
二是多角度看问题,对同一事物,立意要从另一个角度看。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确立的时期,怎样看待世界,采取什么态度面对人生,其实也是中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索的问题。
怎样才能找准最佳立意点,实际上对话题作文的结构的了解很重要。
话题作文一般有四个部分组成:引入材料、阐释性话语、话题核心词、写作要求。
其中第阐释性话语比较重要,它可以暗示学生文章的立意方向。
在本材料中,尼采有意识的将世界划分成三个高度:山脚、山腰、山顶。
对这三个高度的具体含义,材料本身并没有加以解说和限定,这给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不同的人生站位的含义。
【构思点拨一】
1、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
如下文《高空》。
2、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居高临下、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仰人鼻息、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下文《人生四步曲》。
3、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
4、分别站在山顶、山脚、山腰看世界: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
5、虚化或放弃到底在哪里看世界: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态健康,自然能于成功的顶峰看到失败的危机,从痛苦的山脚窥见胜利的曙光。
如下文《曲径通幽》和《勿需选择》。
【构思点拨二】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这是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这一问句提示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不仅在半高处,也可在山的不同角度去感受。
从半高处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半高处有余地,留有美好的想象和向往,而不是一览无余。
在文学、艺术上,半高处则表现为含蓄。
文学艺术留白,可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就像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一样。
如果把“半高处”比喻人生的旅途中,那么,我们会明白“美在途中”。
因为生命中绝大部份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
从山顶看,美尽收眼底。
依据一些诗句可以思考某些理由,从山顶看,是为了“欲穷千里目”,目光远大、心胸开阔,就会感受世界的美好;从山顶看,可“一览众山小”,就会感受、认识到自己的美好,增强自信心;从山顶看,则“不畏浮云遮望眼”,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才会感受生活真实的美。
其实,从山脚看,也可感受世界的美好。
观察事物往往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则目中无人,有了有色眼镜,何谈世界的美好。
那么,从山脚看,则象征谦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
而且,从山脚看,则象征谦
卑的态度,如此才能像庄子笔下“知丑”的河伯那样感受大海的美。
而且,从山脚看,才能从事物的根基上感受实实在在的美好。
还可立意为:从山脚、山腰、山顶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会感受世界更美好。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便异彩纷呈。
【范文1 】高空
荒原野径,厉风过处,满目苍凉。
高处,风景怡人,但不胜寒。
踏着历史小径,屈原背负着他的抱负,惦念着他的美人,从容不迫。
他站在人烟稀少的高处,平静如水的心撩动了整片风景。
风过衣襟飞扬,孤傲的背影将他遗弃在历史的巅峰。
他透彻,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段景致,而他只是站在景致外的景致来欣赏这虚空的尘世,高不再是一段距离,而是一种心境,一种沧桑,一段历史堆积出来的满目疮痍。
踏着久违的苍凉,心际拂过一层烟云。
如冬日般温度殷红的血自伤口处潺潺流出。
为了一位才子,竟悲壮如此?残白的天际快要映出一片黑夜,无奈的长叹永远逃离不了那冰冷的封印,恶魔般的幻境穷迫不舍,绝望犹自浮上心头。
在非云非雾非雨的竹涧阁楼边,潇洒桀骜的身影永远令人迷惑。
嵇康,一位优雅的隐士,洞彻世事的才子用灵魂演奏着时代的华章。
那片未经尘世污浊的心境被幽深寂寞的山涧保护着。
他的思想,他的觉悟随着曼妙的琴音在花蕊间萦绕。
这高幽空明的山涧竹林是他思想的全部。
高,已不只在官场中,而是心灵思想的高度,只是无奈的命运将他埋葬在他有高度里,只是在山水竹边,在竹涧焚香的溪边仍然孤傲着。
天依旧残白,梅依旧高雅,林依旧幽深,只是缺了他,更添了一分神往,多了一分清雅,衣竹楼旁,仍可见雪白的花绽放出他殷红的血。
老子逍遥,只留《道德经》而驾车隐去,集气于一生尤显突兀。
他的淡定,注定他站在思想顶峰,观望沧桑的尘世,死一般的沉寂封锁了沉沉杀气,他淡然的笑容久久响彻,穿越时空。
清傲的清莲居士,幽怨愤懑的子美,饱经沧桑的苏子,何常不为那高处而心寒,但那不是错误,历史决定了一种高处,于是他们从容不迫。
他们背后的苍凉被一种叫“高洁”的东西封杀。
山仍然盘亘,为了永恒;水依旧奔赴,为了幻灭。
山水的对话冰封了寒冬的沉默。
有一老者,抛出不丝之竿,以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独钓寒江。
在这前后,我隐约瞅见残白的两个字:高度。
【范文2】人生四步曲
幼年小时候,我发现我的眼前有一座大山,站在山的脚底,我望不见山后平原的广阔,森林的葱郁。
我特别想翻过大山,哪怕就站在山顶,我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够欣赏到所有的风光。
青年渐渐地,随着年龄的长大,我知道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渴望到达顶峰,一饱眼福。
再后来我又了解了李煜“无言上西楼”的寂寞悲伤,我质疑了:山顶难道不如想象的那样好吗?
中年人一到中年,总会有自己大大小小的不可计数的成就。
而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惟一目的就是“爬山”,我的起点是山底,终点是云层上面的巅峰。
中午的时光我都在山腰上攀登着,我见到了数不尽的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但遗憾得是我并没有给予它们过多的关注。
也很少驻足听听山上的鸟叫,赏玩这遍布山野的一花一草,品味咚咚流水里面蕴含的语言……我的眼睛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朦胧的山巅,满脑子里都期盼着成功的那一天。
老年终于到达山巅了,我独自一个人站在浓雾中,海拔高得连青松也不愿与我作伴,雪莲的形迹也藏匿于漫天的雾中。
我的眼前白茫茫的一片,虽然山底上还有人衷心的羡慕我,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