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法总则名誉权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名誉权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享有的关于自己名誉的保护权利。
名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品德、才能、声望、信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名誉权是人格尊严的体现,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权利。
我国《民法典》对名誉权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保护公民的名誉不受侵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名誉权的法律规定1. 名誉权的定义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的关于自己的名誉,不受他人侮辱、诽谤的权利。
2. 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公民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2)法人的名称、标志、名誉、荣誉、隐私等权利;(3)公民、法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权利。
3. 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侮辱:以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损害他人名誉;(2)诽谤: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诽谤,损害他人名誉;(3)侵犯他人隐私:未经他人同意,公开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4)捏造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捏造他人犯罪事实、违法行为等,损害他人名誉。
4. 名誉权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①停止侵害;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③赔偿损失;④赔礼道歉。
(2)刑事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3)行政责任: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由有关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三、名誉权的保护措施1. 公民自我保护(1)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名誉权的法律规定;(2)遇到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不参与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2. 社会舆论监督(1)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避免传播不实信息,损害他人名誉;(2)社会各界要关注名誉权保护,对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3. 法律援助(1)为受侵害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维护名誉权;(2)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提高法律援助质量。
名誉权受损起诉赔偿标准
名誉权受损起诉赔偿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有关部门或者个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他人的名誉权。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规定:“当事人对侵害其名誉权的行为提出请求时,由有管辖权的法院裁决;如果遭受伤害方就侵害行为所受到的伤害进行评估并作出相应赔偿。
”
名誉权侵权赔偿标准具体如下:
1、在侵害名誉权的情况下,也会使受害人遭受财产的损害,应按实际损失赔偿;
2、精神损害没有确定数额,但是可以根据其他因素确定,如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计算赔偿金额。
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具体有哪些
1、行为人捏造、歪曲事实。
故意利用新闻报道、舆论监督而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2、对他人提供的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因未尽合理核实义务而使事实背离真相,是过失所为;
3、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在新闻报道、舆论监督中,有过度贬损他人名誉的侮辱性言辞,对其人格有损害的也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侵犯名誉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权利。
我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本文旨在阐述我国关于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规定,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名誉权的概念与特征1. 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名誉权的享有主体为公民和法人,享有客体为名誉。
2. 名誉权的特征(1)名誉权是一种人格权。
名誉权与公民、法人的尊严、荣誉和利益密切相关,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名誉权具有绝对性。
名誉权不受他人意志的制约,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3)名誉权具有相对性。
名誉权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即权利人有权保护自己的名誉,但不得滥用权利侵犯他人的名誉。
(4)名誉权具有财产性。
名誉权与公民、法人的财产利益密切相关,侵犯名誉权往往给权利人带来经济损失。
三、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形式1. 侮辱行为侮辱行为是指以言语、文字、图画、动作等形式,对他人的名誉进行贬低、侮辱,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
侮辱行为可以分为口头侮辱、书面侮辱、肢体侮辱等。
2. 诽谤行为诽谤行为是指捏造事实,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诽谤行为可以分为口头诽谤、书面诽谤、网络诽谤等。
3. 诬告陷害行为诬告陷害行为是指捏造事实,向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或个人告发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法律追究的行为。
4. 其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除上述行为外,还包括其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如散布他人隐私、公开他人名誉受损的录音、录像等。
四、侵犯名誉权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
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2)消除影响。
侵权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因侵权行为给权利人名誉造成的损害。
(3)赔礼道歉。
民法典新规则解读十六:作品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标准
民法典新规则解读十六:作品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标准民法典新规则解读十六:作品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标准第1027条【作品侵害名誉权】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解读:司法实践中,因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而侵害他人名誉权的纠纷日益增多。
在民法典出台之前,我国并无专门的文学、艺术作品侵权责任立法,此次颁行的民法典之第4编是我国立法史上首次对于人格权的系统性立法,其中第1027条是对文学、艺术作品侵害名誉权责任的规定。
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9条规定:“九、问:因文学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答: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损害其名誉的;或者虽未写明真实姓名和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定人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的内容,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编辑出版单位在作品已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被告知明显属于侵害他人名誉权后,应刊登声明消除影响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刊登声明,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继续刊登、出版侵权作品的,应认定为侵权。
”民法典第1027条在吸收该条规定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延伸到文学、艺术作品,区分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的作品和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的作品两种类型,规定了作品侵害名誉权的认定标准。
根据民法典第998条规定,认定行为人承担侵害除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外的人格权的民事责任,应当考虑行为人和受害人的职业、影响范围、过错程度,以及行为的目的、方式、后果等因素。
由此,是否侵犯名誉权,客观上应考量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法律事实,是否造成他人名誉受损即有无造成他人社会综合评价降低,而该评价是否降低并不以受害人的自我感觉和观念作为判断标准,而应当根据通常的社会观念与客观情形等加以判断,主观上则应考量行为人是否存在过错。
名誉权案件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名誉权的概念及法律地位名誉权是指个人享有的,对其个人品德、才干、信誉、荣誉等社会评价的保护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公民、法人享有的基本人格权利之一。
在我国《民法典》中,名誉权被规定为公民、法人的人格权,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和荣誉的保护。
二、名誉权案件的法律规定1. 名誉权案件的法律依据我国《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公民的人格尊严。
”这是名誉权案件的法律依据。
2. 名誉权案件的管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名誉权案件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管辖。
3. 名誉权案件的举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在名誉权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侵害了其名誉权,包括以下证据:(1)被告的侮辱、诽谤行为具有公开性、恶意性、诽谤性,使原告的社会评价降低;(2)被告的侮辱、诽谤行为与原告的名誉受损有因果关系;(3)原告因名誉受损遭受的精神损害、经济损失等。
4. 名誉权案件的赔偿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规定,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赔偿范围包括:(1)精神损害赔偿:根据原告的名誉受损程度,法院可以判决被告支付一定数额的精神损害赔偿金;(2)经济损失:原告因名誉受损遭受的经济损失,如误工费、名誉权评估费用等,法院可以根据证据判决被告赔偿;(3)赔礼道歉:法院可以判决被告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原告名誉。
5. 名誉权案件的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名誉权案件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自原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名誉权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6. 名誉权案件的调解与和解在名誉权案件中,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纠纷。
法院也可以在诉讼过程中进行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
调解和和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名誉权侵权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是公民、法人的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名誉所享有的保护权利。
名誉权侵权是指他人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
我国《民法典》对名誉权侵权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保护公民、法人的名誉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文将从名誉权侵权的法律规定、侵权行为的认定、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名誉权侵权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解释》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名誉权案件,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证据,确定被告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三、名誉权侵权行为的认定1.侮辱行为侮辱是指以言语、文字、图像等形式,对他人的名誉进行贬低,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
侮辱行为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2.诽谤行为诽谤是指故意捏造事实,散布谣言,使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的行为。
诽谤行为可以是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
3.其他侵权行为除侮辱、诽谤行为外,以下行为也可能构成名誉权侵权:(1)侵犯他人隐私权,泄露他人隐私,使他人名誉受损;(2)捏造事实,散布他人虚假信息,使他人名誉受损;(3)恶意中伤他人,捏造他人违法犯罪事实,使他人名誉受损。
四、名誉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侵权人应当立即停止侵害行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2)消除影响:侵权人应当采取适当方式,消除侵权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
(3)赔偿损失:侵权人应当赔偿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2.行政责任侵权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3.刑事责任侵权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民法总则关于英烈名誉权保护规定是什么
Innov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become a bigger company.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民法总则关于英烈名誉权保护规定是什么民法总则中规定,如果损害英烈的名誉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而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不能再英雄纪念碑或者是纪念英烈的环境下从事有损英雄环境的活动,不能随意的损坏英雄英烈的几年设施,不能篡改英雄们的事迹。
一、民法总则关于英烈名誉权保护规定是什么《民法总则》原文第一百八十五条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二、关于《英雄烈士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有哪些第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有损纪念英雄烈士环境和氛围的活动,不得侵占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范围内的土地和设施,不得破坏、污损英雄烈士纪念设施。
第二十二条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公共场所、互联网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物等,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商业广告,损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
公安、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网信、市场监督管理、负责英雄烈士保护工作的部门发现前款规定行为的,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十三条网信和电信、公安等有关部门在对网络信息进行依法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发布或者传输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信息的,应当要求网络运营者停止传输,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对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上述信息,应当通知有关机构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阻断传播。
网络运营者发现其用户发布前款规定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侵犯名誉权认定标准
侵犯名誉权认定标准
侵犯名誉权认定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规定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也是保护个人或团体声誉的重要手段。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是指:任何有意的、故意的或未经授权的行为,严重损害他人正当的名誉权、荣誉权或其他人格权利,如以假冒、否认、诋毁、抹黑、嘲笑及其他恶意行为而损害他人名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侵犯名誉权被认定的标准如下:
1、首先,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必须是有意的,也就是企图损害
他人正当的名誉权的行为,如虚假的诽谤、谩骂等行为。
2、其次,侵犯者必须有能力损害他人的名誉权,这种能力是
指侵犯者有能力引起公众对他人的正当名誉权和荣耀权的注意,以致损害他人的名誉权与荣誉。
3、第三,侵犯者的行为必须引起公众对他人的正当名誉权和
荣誉权的注意,以致损害他人的名誉权和荣誉权。
4、最后,侵犯者必须做出能够损害他人名誉权和荣誉权的行
为或言论。
通过上述标准,我们可以看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
违法行为,会直接影响个人或集体的声誉,从而使受害者遭受更大的精神和物质痛苦。
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尊重他人的名誉权,不要以假冒、否认、诋毁、抹黑、嘲笑及其他恶意行为而损害他人名誉权,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权的概念内涵
名誉权的概念内涵名誉权是公民享有的一种个人权利,是指公民对自己的名誉受到保护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部分,是体现在人的名誉、声誉和社会评价上的一个法律概念。
名誉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尊严和人格尊重:名誉权保护了个人的尊严和人格尊重。
个人的名誉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是个人受到社会评价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权利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不受到恶意的中伤、诬告以及侮辱。
2. 个人隐私和私生活保护:名誉权也保护了个人的隐私和私生活。
个人有权选择保护自己私生活的权利,不受到无关人士的干扰和侵犯。
公众对于名人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其私生活进行随意的揭露和侵犯。
3. 荣誉和社会评价保护:名誉权还保护了个人的荣誉和社会评价。
个人的声誉和荣誉对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自尊心有着重要的影响。
名誉权确保了个人的社会评价受到公正和合理的保护。
4. 自由表达和信息传播的平衡:名誉权与自由表达和信息传播权之间存在平衡。
社会对于名誉权的保护不能过度干涉公众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
在信息传播和言论表达的过程中,应当兼顾个人的名誉权与公众的知情权,以及言论自由。
5. 保障和制裁:名誉权的保护既包括对侵权人的制裁,也包括对受侵权人的赔偿和修复。
对侵权人的制裁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进行,例如对恶意中伤者的起诉和刑事处罚等。
对受侵权人的赔偿和修复可以通过提供经济赔偿、公开道歉、恢复名誉等方式实现。
名誉权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权利,需要依据具体的社会和法律背景来进行权衡和界定。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名誉权保护制度和标准。
有些国家将名誉权视为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而有些国家则将其作为一种民法权益进行保护。
总的来说,名誉权作为个人权利的一部分,是对个人尊严和尊重的保护。
它既保护了个人的隐私和私生活,又保护了个人的荣誉和社会评价。
在信息社会中,平衡名誉权与自由表达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名誉权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个人或组织享有的,其人格尊严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保护地位。
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二、名誉权的法律特征1.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
人格权是指个人或组织享有的,与其人身、人格利益密切相关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保护地位。
2. 名誉权具有专属性。
名誉权属于个人或组织,他人不得侵犯。
名誉权的专属性体现在,只有名誉权主体才能享有和维护自己的名誉权。
3. 名誉权具有相对性。
名誉权是相对他人的行为而存在的,他人的侵权行为会导致名誉权的损害。
4. 名誉权具有时效性。
名誉权的保护期限为一定期间,超过保护期限,名誉权不再受到法律保护。
三、名誉权的法律保护1. 法律依据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此外,《侵权责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也对名誉权进行了规定。
2. 名誉权的保护方式(1)民事保护:当名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可以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权。
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2)行政保护:对于轻微的名誉权侵害,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3)刑事保护:对于严重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受害人可以向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由检察机关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
四、名誉权侵权行为的认定1. 侮辱行为:侮辱是指以言语、文字、图画等形式对他人进行贬低、诽谤、羞辱等行为,使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2. 诽谤行为:诽谤是指捏造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诬陷、诽谤,使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3. 诬告陷害行为:诬告陷害是指捏造虚假事实,对他人进行诬告陷害,使他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4. 其他侵权行为:除上述行为外,其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如公开侮辱、诽谤他人等,也属于名誉权侵权行为。
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
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小编希望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 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在法律中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 是人格的重要内容, 并受法律的保护。
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
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名誉权侵权法律规定, 从而有效维护自己利益。
请继续往下阅读。
1、侵权形式(一)侮辱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 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 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端规定, 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 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 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造成一定影响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 给法人造成损害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诽谤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 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
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 也可以是过失, 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
《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 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 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 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 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 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 新闻单位擅自发表, 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 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 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2、名誉权法律条款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 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严格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什么是名誉权
什么是名誉权名誉权是法律规定的个人权利之一,它是指每个人享有的对自己的名誉、声誉受到保护和尊重的权利。
名誉权是个人尊严和社会信誉的一部分,它关系到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声望,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誉权的构成要素名誉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荣誉、名声和名望。
首先,荣誉是指个人的尊贵和荣耀感,侧重于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
其次,名声指的是个人的声誉和口碑,涉及到个人在社会中的评价和评价。
最后,名望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主要基于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功绩和成就。
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名誉权的保护范围主要包括个人的名誉、名声和名望。
个人的名誉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声誉和信誉,保护个人免受侮辱、诽谤和诬蔑。
个人的名声指的是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声誉和评价,保护个人的专业和学术声誉不受侵害。
个人的名望指的是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保护个人的姓名、头衔和成就不受滥用和损害。
名誉权的限制虽然名誉权受到法律的保护,但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于公共人物而言,由于他们的个人形象和声誉与公共利益有着紧密联系,所以他们的名誉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受到限制。
另外,新闻报道和言论自由也是名誉权的限制因素之一。
公众对于一些重要社会事件的了解和探讨是民主社会正常运作的一部分,因此媒体对于公众人物的报道和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侵犯名誉权。
名誉权的维护途径当名誉权受到侵害时,个人可以采取一些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首先,可以通过直接与侵权方进行沟通和解决,尽量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争议。
如果无法解决,可以寻求法律援助,向法院提起名誉权保护诉讼。
在诉讼过程中,个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名誉权受到了侵害,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结名誉权是每个人享有的个人权利,保护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名誉权的保护范围包括个人的名誉、名声和名望,但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当名誉权被侵害时,个人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通过加强名誉权保护,我们可以促进社会诚信,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和社会信誉。
名誉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名誉权的概念与意义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对其个人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所享有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具有独立的人格属性,是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名誉权受到宪法、民法典、刑法等法律的严格保护。
名誉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的人格尊严的体现,维护名誉权有助于保障其尊严和地位。
其次,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
再次,名誉权的保护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二、名誉权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诬告陷害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五条规定:“名誉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三、名誉权法律保护的具体内容1.名誉权保护的对象名誉权保护的对象包括公民和法人。
公民的名誉权保护范围较广,包括个人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
法人的名誉权保护范围主要包括企业的信誉、品牌等方面。
2.名誉权侵害的表现形式名誉权侵害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侮辱: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如侮辱他人的人格、尊严等。
(2)诽谤:捏造事实,公然散布他人的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
(3)诬告陷害:捏造事实,向有关机关或者单位告发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
名誉赔偿金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赔偿金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名誉受到侵害而要求侵权人给予的赔偿。
在我国,名誉赔偿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本文将详细阐述名誉赔偿金的法律规定,包括名誉赔偿金的定义、适用范围、赔偿标准、赔偿程序等。
二、名誉赔偿金的定义名誉赔偿金,是指侵权人因侵害他人名誉权而依法应当向受害人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
名誉赔偿金是对受害人名誉权益的补偿,旨在消除侵权行为给受害人带来的精神损害,恢复受害人的名誉。
三、名誉赔偿金的适用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以下情况可以适用名誉赔偿金:1. 侮辱、诽谤他人,造成他人名誉损害的;2. 散布他人隐私,造成他人名誉损害的;3. 窃取、泄露他人隐私,造成他人名誉损害的;4. 其他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四、名誉赔偿金的赔偿标准1. 赔偿数额:名誉赔偿金的数额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影响以及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等因素确定。
赔偿数额一般应足以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
2. 赔偿方式:名誉赔偿金可以一次性支付,也可以分期支付。
3. 赔偿范围:名誉赔偿金包括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和因侵权行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名誉赔偿金的赔偿程序1. 提起诉讼:受害人认为其名誉权受到侵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举证责任:受害人应提供证据证明其名誉权受到侵害,侵权人应提供证据证明其行为不构成侵权。
3. 法院审理: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案件,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确定是否构成侵权以及赔偿数额。
4. 裁决执行:人民法院作出赔偿裁决后,侵权人应依法履行赔偿义务。
受害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六、名誉赔偿金的特殊规定1.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名誉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名誉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2. 因特殊原因,受害人未能及时提出赔偿请求的,可以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提出。
3. 名誉赔偿金的赔偿请求,不得与其他民事赔偿请求合并提出。
名誉权赔偿相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的体现。
我国法律高度重视名誉权的保护,通过一系列法律规定,对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进行制裁,维护公民、法人的名誉权。
本文将围绕名誉权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阐述。
二、名誉权的概念与法律地位1. 名誉权的概念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是社会对公民、法人的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2. 名誉权的法律地位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等权利。
三、名誉权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1. 名誉权侵权行为名誉权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侮辱行为:以口头、书面、网络等形式,公然贬低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
(2)诽谤行为:捏造事实,散布他人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
(3)泄露他人隐私:未经他人同意,泄露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
(4)恶意毁损他人名誉:故意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
2. 名誉权赔偿的责任主体名誉权赔偿的责任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侵权人:直接实施侵犯名誉权行为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雇主:雇员在工作中侵犯他人名誉权,雇主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履行管理职责,导致他人名誉权受到侵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 名誉权赔偿的范围名誉权赔偿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精神痛苦,应当给予赔偿。
(2)名誉恢复费用:为恢复名誉所支付的费用,如律师费、诉讼费等。
(3)财产损失赔偿:因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财产损失,应当予以赔偿。
个人名誉权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个人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
名誉,是指社会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
个人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个人尊严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
本文将从我国法律规定的角度,对个人名誉权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个人名誉权的法律地位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一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三、个人名誉权的法律保护范围1. 侮辱行为侮辱行为是指以口头、书面、电子信息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贬低、嘲讽、辱骂等,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2. 诽谤行为诽谤行为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诬陷、中伤,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3. 诬告陷害行为诬告陷害行为是指捏造事实,向国家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告发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行为。
4. 其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其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传播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恶意歪曲他人事实,损害他人名誉;侵犯他人肖像权、名誉权等。
四、个人名誉权的法律救济途径1. 自行维权受害人可以通过与侵权人协商、调解等方式,自行解决名誉权纠纷。
2. 请求民事赔偿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3. 请求刑事追究对于严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受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对侵权人进行刑事追究。
五、个人名誉权的法律责任1. 民事责任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 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侮辱、诽谤行为,侵权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包括拘役、有期徒刑等。
名誉权的最新法律规定是什么
Like flowers and beautiful family members, but also enemy but like water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名誉权的最新法律规定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关于名誉权的最新规定是公民、法人都享有名誉权,如果侵犯公司或自然人的名誉权,应该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相关法律后果。
不过,正常的进行新闻报道的话,不构成名誉权侵权。
一、名誉权的最新法律规定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一)公民的名誉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在何新闻报道、书刊杂志在对真人真事进行报道、评论、传播时都不得与事实不符,而影响公民原有的社会评价。
2、任何人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的方法,损害他人的名誉。
3、任何人不得捏造事实.陷害他人败坏他人名誉。
(二)法人名誉权法人的名誉权内容与公民的名誉权相比,由于其不具有如公民一般的情感,所以其内容有所狭窄,主要包括:1、任何新闻报道、书刊杂志在对法人进行报道评论时,必须真实,与事实相符.2、任何人不得捏造事实,散布与法人真实状况不符的消息,败坏其名誉。
公民的名誉权若受到侵害,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二、侵犯名誉权的诉讼状应该怎么写?1、文头。
一般写“民事起诉书”或“民事起诉状”。
2、列明诉讼主体。
原告和被告是基本的诉讼主体。
有第三人的,还要列明第三人。
自然人诉讼主体的,要按照“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职业,住址,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的顺序写明。
其中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确实不清楚的可以写个大概年龄)住址、联系方式5项是必须有的。
单位诉讼主体的,要写明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住址(住所地)联系方式,最好能附有其营业执照的复印件。
3、诉讼请求。
诉讼请求要用序号分开,每条按照“请求依法判令____X;”的格式来写。
最新名誉权是什么意思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l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名誉权是什么意思导读:根据有关法律中的规定来看,一般名誉权是指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这属于人格权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受到我国法律保护的一种权利。
法律禁止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对于侵权人就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名誉权是什么意思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任何个人、媒体,不得发布捏造虚假信息、刊登诽谤新闻,否则构成名誉权。
如果是真实事件发布,则不构成名誉权。
名誉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它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乃至其它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
法人的名誉表示社会的信誉,这种信誉是法人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在它的整个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特别是企业法人的名誉,反映了社会对它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表现的总的评价。
法人的名誉往往对其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发生重大的影响,名誉权是民事主体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
因此,除了我国宪法、刑法和一些行政法规很重视这项权利的保护之外,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在确认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的同时,又以禁止性法律规范规定了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二、名誉权纠纷的管辖因名誉权纠纷提起的诉讼,多为侵权之诉,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9条的原则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的规定,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一、问: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答:人民法院受理这类案件时,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住所地,可以认定为侵权结果发生地。
三、名誉权纠纷的法律适用处理此类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民法通则》第101条、第120条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第150条、第151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法总则名誉权规定的内容是什
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 101 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日常生活中,对于名誉权这个词汇大家并不陌生。
大到领导,政府,明星,小到我们平民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誉权。
其他人是不能进行诽谤和造谣的。
关于这一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是有规定的。
接下来,365小编将为大家整理新民法总则名誉权规定的内容是什么的相关资料。
新民法总则名誉权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名誉权的定义
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人格权的一种。
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
保护。
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
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 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名誉权主要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名誉权受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名誉侵权的形式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隐私等。
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诽谤是常见的名誉侵权行为,民法通则101条明令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
对法人名誉的侵害,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侵犯名誉权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该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与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名誉权的保护还是比较注重的。
生活中,如果非法对他人的名誉进行侮辱,诽谤等,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
制裁的结果是根据侵犯他人名誉权所造成的后果的轻重决定的。
我们一定要对相关的法律知识做一些了解,以免发生这样的情况,不懂得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