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课件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课件
加重或引起
脊柱退行性变
椎间盘脱出 椎体间不稳定
脊髓机制
脊髓内存在“触发点通路”,
MTrP Circuit 肌疼痛触发点的神经连接
ANS ReP Pain
刺激強度: 1. 痛 (Pain) 2. 牵涉痛 (ReP) 3. 局部抽搐反应 (LTR) 4. 自主神经反应 (ANS)
MTrP Circuit #1
名词
肌肉激痛点 肌肉激发点 肌筋膜触发点 扳机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Myofacial trigger points Myofacial pain syndrom MPS
触发点VS扳机点
触发点 “trigger points”:触压是力学刺激后产生了
是一个能量转换关系,触压疼痛是力学刺激向疼痛电信 号的转换,因此属于电子学含义。
历史沿革(2)
Janet Travell MD(1901-1997)
风湿科医师 + 临床药理学家
历史沿革(History )
David Simons MD(1922-) 电生理学家,康复医师
历史沿革(History)
•1984 – Hong
–Human research; Animal model
压痛点 (Tender spot)。 确认的痛感 (Recognized Pain)和绷紧的肌帶 (Taut 牵涉痛 (Referred Pain)。 局部抽搐反应 (Local
Twitch Response)。
band)。
MRI和B超显示肌肉影 像增强和增厚(Image
reinforcement and thickness)。
11
12
C-反应蛋白
抗核抗体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以下内容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注出处一.95%的慢性疼痛来自肌筋膜触发点的活化现代人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加之生活习惯不良,经常保持固定姿势使用手机、电脑、电视,或因运动创伤、肌肉疲劳等致长期体态失衡,加重的慢性损伤会导致疼痛以及肌肉运动模式的重新分配,长时间后会导致动作控制模式的变化,短期来看很多患者不发生疼痛一般是其他肌肉保护性代偿的结果,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动作障碍及各种急慢性疼痛。

因此很多人频繁出现头颈肩部的酸胀不适甚至疼痛,手麻,腰腿痛等,依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可有如颈源性头痛,颈椎失稳,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袖损伤,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腰肌劳损,足底筋膜炎等各种诊断。

这些疾病除了对症处理疼痛发生部位和修复压迫损伤之外,这一类患者还同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疾病特点,即肌筋膜疼痛综合征;ICD-11诊断标准里又根据是否找得到原发因素分为“慢性原发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

其中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 Points,MTrPs),又称激痛点,简单来讲就是肌肉里面出现的异常小结节或条索,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标志性特点。

它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 于1942 年提出,可分为隐性触发点和活化触发点。

该理念在国内于上海体育学院黄强民教授的带领下获得普及推广。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95%慢性疼痛病人与此有关。

当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出现时,可促使隐性触发点发展为活化触发点,继而产生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

如图1 中显示的“x”便是常见的触发点部位,其活化后往往表现为远隔部位(红色部分)的疼痛,因此患者疼痛的部位往往不是真正出现问题的点,对着疼痛部位推拿按摩针刺效果往往不佳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如何灭活既然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活化是大部分疼痛疾病产生的源头,那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就是以各种方法灭活触发点。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常用治疗方法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常用治疗方法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常用治疗方法无论是触发点的诱发或引发因子,还是易感或维持因子,在治疗肌筋膜触发点时都应考虑去纠正或消除。

另外,还需注意由其他疾病引发的继发性触发点,如骨科疾病,只有治愈这些疾病才能阻断疼痛触发点的复发。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就是以各种方法灭活触发点,使肌肉内的挛缩肌束松开,使机体或各关节的生物力学处于一个正常平衡状态。

本着这个原则,只要能灭活疼痛触发点,任何治疗方法均可被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最好将牵张疗法作为各种疗法的辅助疗法在临床中加以应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1 针法各种针都可用来穿刺定位的触发点。

准确刺到触发点,肌肉会有抽搐反应(跳动)或扎(针)牵涉痛。

目前有4种方法:湿针疗法:即对触发点反复穿刺,尽量引出肌肉的跳动。

当患者感觉难忍的酸胀痛时,给予0.1-0.2 mL局部麻醉剂,以减轻穿刺时的疼痛。

一般情况下用Ф0.4 mm的注射针头可以减少针后的针眼处的疼痛感。

此法对于任何急慢性疼痛触发点综合征效果最好。

注射浸润疗法:一些患者无法忍受或过于敏感穿刺时的酸胀痛,选择此方法。

一旦引出抽搐反应,注射大约 0.5 mL的局部麻醉剂,然后对局部用手指轻柔地按摩,使麻醉剂在局部浸润开。

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地避免患者的治疗时的疼痛,但施针后的效果不能长久,因此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反复的治疗过程。

干针疗法:不加任何局部麻醉剂进行针刺触发点,可以反复针刺,引出跳动;但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这种干针疗法可以用Ф0.3 mm 的细针,引出抽搐反应后,留针8-15 min,反复应用较好。

小针刀疗法:在触发点的治疗中,小针刀仅被用于对增厚和挛缩的触发点上的肌筋膜横向切割予以松解,也可直接穿刺触发点。

同时可以在局麻下用于对肌肉附着处触发点和附着处粘连以及挛缩硬化关节囊和韧带进行松解。

热凝射频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很有效,因为触发点可以在温度45 ℃左右可被灭活,但前提是最好能定位触发点,使针尖进入触发点。

腰臀部-腰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腰臀部-腰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腰臀部-腰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腰臀部- 腰方肌肌筋膜疼痛,腰痛的主要原因腰方肌疼痛触发点是最常见和最多见的下背部疼痛的原因,绝大多数急慢性腰部损伤都累及腰方肌,特别急性腰扭伤的情况,腰方肌分为深浅两层,深层在内侧面,浅层靠外侧。

浅层腰方肌刚好在腰髂肋肌的深面,其外侧缘可以在腰髂肋肌的外侧缘触到,而其浅层肌触发点也刚好在这个位置可以触到。

这个触发点在这个缘处的上下两个位置出现,上触发点的牵涉痛沿上部髂翼后外侧面集中,并向前弥散到髂前上棘和下腹部,向后弥散到骶髂关节处。

下触发点的牵涉痛集中在大转子部位的前后,并弥散到臀皱褶中部处。

深层腰方肌触发点位于腰椎横突尖,也分为上、下两个位置;上部触发点的牵涉痛集中在骶髂关节和臀后内侧;下部牵涉痛集中在臀皱褶上方外侧部。

患者对疼痛感受的描述是在躺着休息时,无论在身体任何姿势状态下出现的持续的、深部的、烦人的疼痛;在站立、坐位的直立姿势时,这种疼痛更加烦人。

轻微的运动都可以加剧这个疼痛,而且像刀割样的疼痛;因此,使人感到精神压抑。

腰方肌触发点造成了弯腰困难和脊柱运动的障碍,患者转身和倾斜健侧困难,以及上楼梯都疼痛和床上翻身闲难.其至在任何行动时都要靠手扶来帮助完成。

咳嗽和打喷嚏都会引起疼痛除了上面描述的疼痛和牵涉痛外,一些患者还会有腹股沟、睾丸和骶骨的牵涉痛.其至坐骨神经区域牵涉痛。

还会引发胸腰椎旁肌和臀小肌后部的卫星触发点,一些病人髋部沉重、小腿抽搐,腿和足部的烧灼感觉。

腰的疼痛多见腰方肌的触发点,但许多关联因素可以诱发腰方肌触发点的发生,因此常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检查,首先要对腰方肌进行检查,其次要检查畸形情况:半骨盆、短缩肢体(上、下肢体)、脊柱和椎体变形,最后还要注意检查不良姿势情况。

当然,影像学对情况的检查也是必要的。

患有腰方肌触发点患者在行走、躺下、翻身、起床和从椅子站起时,通常会对受累肌进行保护性避开,以限制腰椎向骶骨间的运动;而且,咳嗽也会激惹特征性的疼痛范围,即咳嗽时,腰骶区疼痛。

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法:一招治肩

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法:一招治肩

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法:一招治肩首先,第一个观点还是想跟大家简单的聊一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也许大家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是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扳机点、激痛点这两个名字呢,其实这三个名字都是在说一个东西MyofascialTriggerPoint,只不过不同地区的人翻译给了他们不同的外号罢了。

调查显示85%的疼痛门诊患者都涉及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甚至95%慢性疼痛病人也与此关联。

在美国大约9百万人患此类疼痛。

尽管国内没有这方面的调查,但从国内专家门诊来看,只会比这个高出10-20倍。

这种痛症多见于老年人和运动人群,所以大多数运动性疼痛和骨科疼痛也与此相关。

近10年以来,欧美物理治疗师已逐渐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技术应用于临床康复、疼痛治疗、运动疲劳恢复、慢性疾病预防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性地临床疗效。

但在中国,该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但是我比较开心的是这一年来我发现我遇到的学员对于触发点的认知程度是在明显升高的,很开心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触发点的魅力,以及将它运用于临床帮助到病人。

触发点分为关键触发点和卫星触发点。

关键触发点:指挥引起一个或多个卫星触发点活动的触发点。

临床上,对关键触发点去活化同时使卫星触发点不经直接治疗而去活化。

单纯讲概念有点空洞,简单聊一个具体的案例,上斜方肌是一个关键触发点,而他的卫星触发点有颞肌、咬肌、夹肌、头半棘肌、肩胛提肌、小菱形肌、枕肌。

因此当上斜方肌出现活化触发点的时候有可能会活化颞肌上的隐性触发点,从而造成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这一类症状,而这个时候的治疗只需要给上斜方肌上的触发点灭活,颞肌上的触发点不用处理,患者的头痛问题自然就会有非常好的解决了。

这就是关键触发点的魅力所在。

问题来了,简单介绍了一下什么是触发点,那我们究竟处理哪块肌肉才能一招治肩痛呢。

其实上文已经跟大家小小的剧透过了,就是上斜方肌。

上斜方肌主要存在两个触发点触发点1:位于上斜方肌前缘中部。

如果触发点1活化,患者颈后外侧持续性疼痛,并伴随同侧颞头痛。

颈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和治疗

颈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和治疗

颈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和治疗颈部筋膜颈筋膜包绕颈部肌肉、血管神经组织,系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于该处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可以引起颈部软组织疼痛,筋膜的分二层,颈筋膜位于斜方肌菱形肌深面,盖住头夹肌、头半棘肌表面,向项部各肌之间,伸出肌间隔,构成肌纤维鞘。

1颈浅筋膜位于皮下组织的深层,包绕全颈,在颈部前方围绕颈闷肌。

2颈深筋膜可分浅、中、深三层,其中浅层及深层筋膜与颈部软组织疼痛有关连。

1)浅层:也呈套状包绕颈部,并包绕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舌骨下肌群,形成肌鞘膜。

2)中层:又称颈内筋膜,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等。

3)深层:又称椎前筋膜,覆盖椎体及前方肌内的浅层,两侧达横突及斜角肌前面,并包绕臂丛神经。

解剖1、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是颈部两侧强大的扁柱状肌肉,由前下方斜向外后上方。

起于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乳突及枕部上项线的外侧部。

受副神经和颈2、3神经支配。

一侧肌肉收缩时头倾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两侧肌肉同时收缩,使头部后仰。

一侧挛缩可形成斜颈。

落枕等可引起该肌痉挛性疼痛,并可经筋膜延向附近组织。

2、斜角肌斜角肌为颈部深层肌肉位于脊柱的颈部两侧,由前、中、后斜角肌组成。

前斜角肌起于3到6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斜角肌结节;中斜角肌起于3到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1肋骨中部上面(肌纤维由内上斜向外下)。

前、中斜角肌之间有一三角形间隙(称斜角肌间隙),由臂丛神经及血管束通过,后斜角肌起于5、6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2肋骨粗隆,该肌受3、4神经前支支配。

作用:如肋骨固定,该肌单侧收缩,使颈侧屈并回旋;双侧收缩,则使颈部前屈。

若颈部固定,该肌收缩可上提1、2肋,助呼吸。

3、肩胛舌骨肌是颈部浅层的二腹肌,起自肩胛骨上缘,止于舌骨体外侧。

由1~3颈神经支配。

4、颈长肌起自颈3~7和胸1~3,止于寰椎前结节和颈2~4椎体。

由3~6颈神经前支支配。

5、头长肌在颈长肌上面,起自颈3~6横突,止于枕骨基底部前面,由1~6神经支配。

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手段

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手段

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手段肌筋膜激痛点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它是由肌肉中的局部缩短和组织炎症引起的。

常见的症状包括肌肉疼痛、僵硬、疼痛和敏感度增加。

为了缓解这种疼痛症状,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手段。

1. 热敷热敷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手段。

可以使用热水袋或者热湿毛巾轻柔地覆盖肌肉激痛点区域,每次持续15-20分钟。

热敷可以加速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有助于放松肌肉和减轻疼痛。

2. 按摩按摩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肌筋膜激痛点治疗手段。

可以使用手指或者特殊的按摩器轻柔地按摩激痛点区域,每次约15-20分钟。

按摩有助于放松肌肉、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并能促进身心放松。

3. 干针干针是针灸中的一种治疗手段,也是肌筋膜激痛点的一种经典治疗方法。

干针是针灸师使用无菌的针头直接插入肌肉激痛点处,刺激局部的神经和血管,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也可导致锻炼出生物反应和各种生理、生化和电生理改变,从而减轻肌筋膜激痛点疼痛症状。

4. 牵伸牵伸是一种将肌肉拉伸至其最大长度的技术,它可以帮助提高肌肉灵活性,减轻肌肉紧张和疼痛。

该方法可通过配合特定的伸展运动,使肌肉得到缓解,在减轻背痛一方面还能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5.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医生在必要的情况下常推荐使用的治疗手段。

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肌肉松弛剂、短效局麻药和脱敏剂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是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紧张感,并减缓炎症反应。

但是,不应长期大量使用。

结论肌筋膜激痛点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症状,它可以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得到缓解。

其中,热敷、按摩、干针、牵伸和药物治疗都是经典的治疗手段。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手段,并避免长期过多使用药物。

对于肌筋膜激痛点的治疗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治疗方案,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之【三角肌】

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之【三角肌】

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之【三角肌】一、三角肌起止点附着点起点:锁骨外侧1/3,肩峰及肩胛冈止点:三角肌粗隆功能外展肩关节(所有肌纤维)屈曲、内旋、水平内收肩关节(前部肌纤维)伸展、外旋、水平外展肩关节(后部肌纤维)神经支配腋神经第5-6颈神经(C5~C6)功能解剖三角肌前束三角肌中束三角肌后束三角肌触诊三角肌前中部纤维体位;受检者仰卧1.扪及肩峰。

2.沿肌腹向下用手掌触诊。

3.继续触摸肌腹至肱骨外侧中部。

4.受检者抵抗肩部的屈曲和(或)伸展,以确定三角肌的合适位置。

三角肌后部纤维体位:受检者俯卧,双臂平放两侧。

接下来介绍一下三角肌的运动方向肩关节伸展协助肩关节屈曲肩关节外展肩关节水平外展肩关节旋外肩关节旋内三角肌相关的触发点1.触发点2.触发点触诊检查三角肌是属于浅层的肌肉,这使得要找出其可触摸的紧绷肌带以及剧烈的局部抽搐反应变得较为简单。

在手臂处于外展30度的情况下,此放松的肌肉可以藉由弹拨式触诊横越过触发点而加以检查。

若手臂外展至大于或等于90度,如同有些时候被建议地一般,则其紧绷肌带和它们的抽搐反应,即使有被侦测得到,也会变得较为不明显。

3.鉴别诊断三角肌触发点常常会被误诊为下列的疾病:旋转环带撕裂伤、肱二头肌肌腱炎、三角肌下黏液囊炎、肩盂肱骨关节炎、撞击症候群或第五颈神经根病变在做诊断时,这些情况都应列入考量。

,两者都需要加以关注以获得完全的疼痛缓解与功能的恢复。

4.相关的触发点三角肌前部位的活动性触发点,常与下列肌肉的触发点有相关联:5.触发点针刺术由于中三角肌有着多重指状交错的构造,它的紧绷肌带相较于前部位与后部位的要较为短,因而其触发点会更分散地分布在这部位的肌肉里。

后三角肌的触发点几乎都是在肌肉的中间肌腹处被发现,而且那些位于后部边缘之较长肌纤维内的触发点,可以使用两手式的触诊法来加以定位以便注射。

颞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颞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颞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病因病起】
1、颞部遭受风寒侵袭,使经脉不畅而瘀阻;
2、长期咬嚼或用力过猛咬紧牙关,致使颞肌积累性损伤;
3、颞部遭受撞击,使颞肌损伤。

【临床表现】
1、颞部疼痛,头痛、牙痛或牙侧疼痛。

2、少部分患者张口受限;有时患者会诉说上下牙不能咬合到一起。

如果患者下牙疼痛,一般较轻,叩诊痛可以有或没有,有疼痛敏感、冷和热的刺激感觉下牙痛可有可无。

【诊断要点】
1、颞部疼痛,头痛、牙痛或牙侧疼痛;
2、两指关节试验阳性。

【手法治疗】
1、体位
治疗者体位:坐位,面向患者头部。

患者体位:仰卧,颈部垫枕。

2、手法
(1)一指禅推法:依次用较轻柔的一指禅推颞肌上的4个触发点,每个点时间1分钟。

再推咬肌浅层触发点和外侧翼状肌触发点。

(2)按揉法:用大拇指或大鱼际肌轻柔轻按颞肌,同时患者可以配合张嘴、咬牙动作,时间2~3分钟。

(3)指推法:用大拇指偏锋顺颞肌走向
推,从上到下推,时间约1分钟。

【注意事项】
应注意对关联的外侧翼状肌触发点进行治疗处理。

而且要意识到来自上部胸锁乳突肌和上部斜方肌的关联触发点还可以在颞肌上出现卫星触发点。

【颞肌自我牵张方法】
每天多次地尽量做最大程度的张口锻炼。

孚真堂近期课程:。

常见疼痛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s治疗策略

常见疼痛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s治疗策略

常见疼痛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s治疗策略“临床上,骨骼肌疼痛、关节功能受限、肌筋膜炎、肌损伤或疲劳等常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关,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原因是骨骼肌内有活化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85%的疼痛门诊患者都涉及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甚至95%慢性疼痛病人也与此关联。

在美国大约9百万人患此类疼痛。

尽管国内没有这方面的调查,但从国内专家门诊来看,只会比这个高出10-20倍。

这种痛症多见于老年人和运动人群,所以大多数运动性疼痛和骨科疼痛也与此相关。

近10年以来,欧美物理治疗师已逐渐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技术应用于临床康复、疼痛治疗、运动疲劳恢复、慢性疾病预防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性地临床疗效。

但在中国,该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其基础理论研究更是非常欠缺。

”01—网球肘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肱骨外上髁的伸肌总腱和旋后肌起点处的劳损或外伤,可引起慢性疼痛。

因本病多见于网球运动员,故名。

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在家庭妇女中也较常见。

从事木工、建筑、烹饪及网球运动等职业者,因经常握持重物,重复作前臂的旋转动作,易患本病。

网球肘关联的骨骼肌(肌筋膜触发点)肌肉名称旋后肌肘肌肱桡肌桡侧伸腕长肌环指伸肌锁骨下肌肱三头肌在对触发点长期临床观察和治疗研究,已经可以肯定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的疼痛其实是这些肌肉的牵涉痛,因此只要灭活它们的活化触发点,就可以治愈肱骨外上髁炎的疼痛。

锁骨下肌02—肩周炎•侧卧位,第一曲处理肩背肌,包括肩带肌(提肩胛肌,菱形肌)、岗上下肌、三角肌中后群、小园肌和肱三头肌;•第二曲做肱三头肌长头、肩胛下肌、大园肌和背阔肌;•第三曲做前斜角肌、三角肌前群、喙肱肌和胸大小肌。

肩周炎关联骨骼肌(触发点)肌肉名称触发点和治疗位置疼痛位置活动肩胛下肌腋窝中点向后肩后部、手腕背侧和上肢背侧手后背困难大园肌腋下前肩中部、上臂外侧外展困难小园肌腋下前肩中后部、上臂外侧外展困难岗下肌肩胛区肩前部、上肢和手部桡过内收困难侧前、中三角肌肩前上和中部肩部 外展困难 肱三头肌 上臂内侧和外侧肩后部、手部尺侧 上举困难 胸大、小肌 胸部肩前部、胸部、上肢和手部尺侧内收困难03 — 颈性眩晕颈部8针定位图解:1定位在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后,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头夹肌和颈后肌触发点,后上内刺头后大斜和直肌。

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六章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由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一个临床上常见的肌肉疼痛问题。

根据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的证实,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已被广泛的接受。

证明1.对MTrP的按压会再次引起和加重病人经常疼痛部位的疼痛。

消除(更恰当的方法,使失活)MTrP可以缓解任何不舒服的症状.2.对不同病人的每个肌肉的MTrP进行按压可以引出相类似的牵涉痛.3.对MTrP高强度的刺激(包括深度按摩和针刺)可以抑制疼痛.4.在MTrP区域针刺微小的位点(疼痛感受器,即敏感的位点或是局部抽搐反应位点)可以减轻疼痛和牵涉痛,而且LTR可以用肌电图描记记录出.5.如果在针刺MTrP时可以引出局部抽搐反应,那麽立即消除MTrP疼痛是可以.6.所有的MTrPs都位于终板区域内,而且MTrP区域上的终板噪音比正常的肌肉组织上的更多地被记录到.7.电子显微镜和超声波研究提供了形态学证据即MTrP区域上(终板区域)绷紧带和挛缩的结节。

MTrP已经被定义为是骨骼肌纤维绷紧的带上应激性过度的结节。

潜在的MTrP(压痛,但是不是自发性疼痛)可以变成由病理病变继发的活动的MTrP(压痛和自发性疼痛)。

在对病理因素进行恰当治疗后,活动的MTrP会被抑制成它的失活状态。

但是,MTrP不会永久消失,它只是从一种活动的状态转变为潜在的形式。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潜在的MTrPs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转变为活动的MTrPs而引起的疼痛现象,包括微小肌肉的慢性重复性损伤,不正确的姿势,系统性疾病,或是骨骼肌神经损伤(例如损伤,扭伤,创伤,关节炎,或是椎体椎间盘病变)。

通过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病因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但是,根据临床的观察和治疗研究,以及对临床治疗有效性调查,我们还是可以把许多临床现有的、以疼痛为主体、较为混淆病症和综合症常可以归类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综合症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理念中去。

从大的方面讲,例如:纤维性肌痛、纤维组织炎或肌炎、肌风湿病、肌筋膜炎或肌束膜炎、骨髓病、脊神经根炎、等;其实都与肌筋膜触发点有关。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实训教程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实训教程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实训教程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肌肉疼痛和功能障碍的非侵入性疗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的实训教程,帮助您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这项技术的训练和应用。

一、肌筋膜触发点概述肌筋膜是一种形成人体肌肉外部包裹的结缔组织,它具有保护和支撑肌肉的功能。

肌筋膜触发点则是指在肌肉中出现的异常紧张区域,常常会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通过对肌筋膜进行刺激和按摩,来缓解肌肉痛和恢复功能。

二、肌筋膜触发点诊断1. 触感诊断法:通过手指或工具在病人身上进行触感检查,寻找异常的肌筋膜触发点。

触感诊断法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肌肉和筋膜来感受异常的硬结和疼痛点。

2. 动作诊断法:观察病人在特定动作下的症状变化,以确定肌筋膜触发点的位置。

例如,当病人抬起手臂时感觉到肩部疼痛,可能是肩部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

3. 压力诊断法:用手指或工具对病人的肌肉施加适当的压力,观察病人的反应以确定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

如果病人在特定区域感到疼痛,可能是该区域存在肌筋膜触发点。

三、肌筋膜触发点治疗1. 按压松解:将手指或工具对肌筋膜触发点施加适度的压力,持续按压数秒钟,并且在按压的同时要求病人主动参与,例如做相应的运动。

这样可以促进肌筋膜的松解和肌肉的放松。

2. 按摩放松:使用指尖或指关节按摩肌筋膜触发点周围的肌肉组织,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的松弛。

按摩时可以使用适量的按摩油或乳液,以减少摩擦和不适感。

3. 拉伸放松:通过拉伸肌肉和筋膜,可以进一步缓解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疼痛和紧张感。

拉伸时应注意逐渐增加拉伸幅度,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

四、肌筋膜触发点预防和保健除了治疗肌筋膜触发点,预防和保健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和保健措施:1. 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不良姿势,如低头看手机或电脑。

2. 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量,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等。

肌筋膜触发点技术

肌筋膜触发点技术

肌筋膜触发点技术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简称MTrPs)是肌肉和筋膜所组成的复合体中的痛点。

肌筋膜是人体内连接所有肌肉、骨骼、脏器及神经-肌肉等系统的结缔组织。

MTrPs是肌筋膜中的局部痛点,它的存在可能导致疼痛和运动障碍。

在肌肉酸痛、僵硬和不适时,肌筋膜触发点技术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肌筋膜
触发点技术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适用于减轻肌肉僵硬、促进肌肉舒展和缓解肌肉痉挛。

它是一种无创性手段,通过深压肌肉组织来改善局部的循环系统,以帮助肌肉组织恢复正
常机能。

肌筋膜触发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压力刺激肌肉中的MTrPs来消除疼痛和刺激肌肉
放松。

MTrPs是肌肉中的一种局部变化,当压力施加在这个区域时,这个区域的肌肉组织
将产生微小的短时收缩,从而进一步刺激MTrPs。

此时,肌肉组织中的代谢废物将被清除,并促进新的营养物质进入肌肉组织中,提高肌肉功能的恢复能力。

肌筋膜触发点技术通过施加压力,可以帮助肌肉舒缓,促进运动员的康复和减轻肌肉
疼痛。

这种技术通常通过手动治疗方法来实现,可以使用手指、手掌或肘部等手段来进行
施压。

对于MTrPs的治疗是一个复杂和细致的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在使
用肌筋膜触发点技术时,需要注意施压的强度和区域,避免使运动员的身体受到创伤。

总之,肌筋膜触发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运动员恢复肌肉功能
和减轻运动损伤。

在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时,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确保治疗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精准解决身体疼痛的肌筋膜触发点疗法,解决你的疼痛问题

精准解决身体疼痛的肌筋膜触发点疗法,解决你的疼痛问题

精准解决身体疼痛的肌筋膜触发点疗法,解决你的疼痛问题因为膝盖痛,不得不放弃喜爱的运动因为背痛,安眠入睡已经成为问题因为手指关节疼痛,弹琴不再是一项放松身心的活动......你有过这样的困扰吗?你有过这些力不从心的时刻吗?疼痛是否已经影响了你的生活、你的情绪成千上万的按摩治疗师、物理治疗师以及内科医生已经证明:大部分的常见疼痛以及其他不明原因的症状,实际上都是由肌肉中的触发点或收缩的小关节导致的。

触发点是什么骨骼肌中过度应激的点,这个点与紧带区中高度敏感的可以触摸到的小结节密切相关。

按压这个点会引起典型的牵涉痛、触痛、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自主神经症状。

触发点其实是一小片区域,其决定性特征是柔软度与周围组织的不同。

触发点有哪几种主触发点与卫星触发点被促使产生的触发点称为“卫星触发点”。

促使别的触发点产生的触发点才能称为“主触发点”。

长期持续疼痛常常是一连串卫星触发点共同导致的。

活跃触发点和潜在出发点活跃触发点会引发自发痛,潜在出发点则不活跃,也不会引发自发痛。

为什么会产生触发点•肌肉的过度使用(触发点产生的元凶)•骨骼结构异常•不良姿势造成的压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新陈代谢紊乱•心理因素•其他因素常见疼痛如何通过触发点疗法治疗01斜角肌的触发点疗法引起的症状广泛的引起上背部、胸部、肩部、手臂和手部等疼痛、麻木以及其他不适症状,疼痛偶尔还会出现在颈后部。

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下部通常会引起胸痛,前斜角肌上部和整个中斜角肌触发点常会导致肩部、上臂、前臂、拇指以及其他手指疼痛。

需要把手指探入颈椎和胸锁乳突肌之间。

按摩时用另一侧手的拇指和其他手指一起捏住胸锁乳突肌,然后松开拇指,用其他手指将胸锁乳突肌推向气管,目的是尽量让胸锁乳突肌远离颈椎。

先找到胸锁乳突肌,用手指捏住,然后放开拇指。

从耳后开始,将肌肉按入颈部侧面,此时指尖下面会有凹凸不平的感觉,即为颈椎横突,如果指尖移到这些骨头前面就能按摩到中斜角肌。

用中指推压斜方肌前缘与锁骨连接处,向下施加力量,手指用力方向平行于锁骨,并把你的手指往颈部慢慢移动2.5cm,此处皮肤应该和手指一起移动。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疼痛的诊断与治疗引言根据近年来的对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已被广泛的接受。

一个触发点区域通常存在许多个活化的触发点。

而一个触发点则由两部分组成:敏感小点(有局部抽搐反应:LTR locus)和活化部位(终板噪音:EPN locus)。

基础研究表明,敏感小点是致敏的神经末梢,而活化部位是功能失调的终板,并伴有过渡的乙酰胆碱的释放。

乙酰胆碱的过渡释放导致终板区域的肌纤维局灶性收缩,渐而渐之局部形成肌筋膜疼痛特点之一的紧张带。

几乎在每一块正常的骨骼肌我们能够发现触痛点,即潜在的触发点(有触痛,但无自发性疼痛)。

这个潜在的触发点在出现一些病理损害时被激活变为活化的触发点(有自发性疼痛或活动时疼痛)。

当这个病理损害得到恰当的治疗后,活化的触发点能被抑制失活。

而这个触发点不会消失,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就是一种因潜在触发点受一些病理条件(如慢性反复的微小劳损、不良姿势、全身系统性疾病或软组织撕裂伤等)的作用后活化,从而引起疼痛。

所以触发点疼痛治疗的基础也就是对这个基础病理的治疗。

肌筋膜疼痛的治疗方法已经有比较全面的描述,本文的重点是对肌筋膜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进行综述。

几乎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肌肉疼痛,有时还会引起严重的临床问题。

急性损伤可以直接引起肌肉疼痛,例如:挫伤、贯穿伤、撕裂伤、牵拉伤、过用伤、等。

如果这些急性疼痛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和彻底治疗,就可以发展为慢性骨骼肌疼痛。

更常见是,这种慢性骨骼肌疼痛以后不需要有肌肉本身的损伤,只要对机体无论任何组织和结构有损伤,都可以被引发。

在临床上,这种情况被称为慢性肌肉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而这种疼痛综合征都是由肌筋膜触发点(Myofacial Trigger Points: MTrP)所引起的。

这个病名术语是Travell在1942年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治疗后首先提出的。

然后,近20年被医务界广泛接受,认为MTrP是一个局部可辨别的疼痛或对疼痛敏感的骨骼肌上的结节。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讲稿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讲稿
PRT SIX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在治疗过程中避免过度使用腰背肌筋膜以免加重病情。
遵循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不要自行更改治疗方案。
注意保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到寒冷刺激。
保持正确的姿势: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不良姿势加重病情。
治疗后的康复和护理
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
,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讲稿大纲
目录
P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rt Two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概述
Prt Three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
Prt Four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
Prt Five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的预防
Prt Six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注意事项
添加章节标题
PRT ONE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概述
触诊:医生通过触摸腰背部肌肉感知肌肉的紧张度和异常变化
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等可以辅助诊断腰背部筋膜异常
鉴别诊断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与腰椎管狭窄症的鉴别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与慢性腰痛的鉴别
பைடு நூலகம்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与脊柱侧弯的鉴别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
PRT FOUR
物理疗法
适当进行运动增强腰背肌肉力量
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到寒冷刺激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弯腰
预防复发和持续关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坚持治疗直至完全康复
注意调整生活习惯避免久坐、长时间弯腰等不良姿势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
阻滞局部神经肌肉终板, 肌肉松弛 利于自主运动撕开粘连
注射疗法特点
• 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合理的药物,准 确的送至最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达到 最满意的效果。
• 操作简便易学
注射治疗技巧
• 通过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熟练的穿刺技 巧,病灶区域的靶点注射。
• 压痛点的确立:以棉签或手指反复确定。 • 穿刺注射技巧:注射时最好复制出原有
• 目前研究认为:肌筋膜痛实际上的病变部位不在肌筋 膜,而 是在骨骼肌的运动终板部位,长期的肌筋膜痛 会导致脊髓水 平的易化改变,急性疼痛转变为慢性疼 痛。
• 肌筋膜TrP或肌筋膜痛综合征(MPS)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
•原因: 肌筋膜局部粘连/疤痕/挛缩
剧烈点状疼痛 5. 测出某程度运动受限区
次要标准: 1. 压触痛点重复
主诉痛或感觉异常 2.横向抓触/针刺触痛点
诱发局部抽搐反应 3.伸展肌肉或注射
触痛点可缓解疼痛
治疗原则
⑴ 去因:如抗风湿,改正姿势,定时工作
⑵ 改善血供:体疗 — 抗地心引力肌肉锻炼
按摩、热疗(红外线、激光、拔火罐、针灸、 超声、湿热、喷雾、透热、经皮刺激、电针)
穿刺
目的:松解局部粘连,消灭触痛点 远期效果,防复发 / 加重
枝川阻滞 / 类固醇/ 水针 - 急性 小针刀,乙醇 / 酚甘油 - 局限 密集型温质针 – 非神经部位 肉毒素 - 痉挛性 射频热凝 – 所有,尤其神经部位
MPS微创治疗技术
注射疗法
Wall: 关键是机械破坏触痛点,不在于注什么药水
强调针尖在局部反复探索分离组织 川枝/水针:水压分离、 消炎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 的诊断和治疗

如何诊断“肌筋膜触发点MTrPs”?

如何诊断“肌筋膜触发点MTrPs”?

如何诊断“肌筋膜触发点MTrPs”?一、临床特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trigger point)是一个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位置,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的带和条索样结节,挤和触压时疼痛;并且能引起远处的牵涉痛、压痛和交感现象,包括临床上所涉及到许多头颈、躯干和四肢的疼痛。

(1)一块受累的肌肉常有几个不同的固定疼痛点,每一个疼痛点都有自己固定的触发牵涉痛区域。

(2)一个原发疼痛点可触发另一个邻近疼痛点,第二个疼痛点又可触发更远处的疼痛点,从而造成远距离牵涉痛。

牵涉性的头痛可造成失眠和精神焦虑。

各个触发点引起的临床症侯群都有各自的特征。

(3)正常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可以因某些慢性损伤而引起一个或多个潜在的触发点,这些潜在的触发点仅有局部的疼痛,被某些原因至痛后变为活动触发点而患病,然后触发远处的牵涉痛和局部的其他症状。

潜在的触发点常处于休眠状态,还可引起受累的肌无力、骨骼肌的牵张范围减小和关节运动受限,并持续多年和被某些原因激活,例如创伤、急性过牵、超用疲劳、劳累、受凉、抵抗力下降和反复感冒,等等。

二、诊断条件首先要排除疼痛是否来自器质性和其他的病变,像非肌筋膜的疼痛(皮肤和疤痕痛、骨膜痛、针灸穴位痛和运动神经终板痛)、肌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疾病、内脏疾病、感染性疾病、新生物和精神性疼痛。

触发点的诊断常根据下列标准。

总之,我们的大量临床实践与国外对MTrPs的诊断标准的认识是一样的,即:1)明确的酸痛点,2)疼痛的识别程度(病人能准确认知),3)拉紧带(包括了酸痛点)、牵涉痛和局部抽搐反应是MTrP 的准确定位的征象。

如果能够准确的诊断,治疗效果也相当有效。

1)病史:突然发作的肌肉过用或跟随发作的短暂时期后的疼痛;反复和慢性过用受累肌肉而引起的肌痛;无明原因的肌痛。

2)肌肉触痛点(酸痛)和痛点处周围常可触及到痛性拉紧的带状或条索状结构。

3)每个肌的痛点(触发点)伴有它特征性的远处牵涉痛。

4)受累肌肉的运动和牵张范围受限和肌力稍变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诊断与治疗引言根据近年来的对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已被广泛的接受。

一个触发点区域通常存在许多个活化的触发点。

而一个触发点则由两部分组成:敏感小点(有局部抽搐反应:LTR locus)和活化部位(终板噪音:EPN locus)。

基础研究表明,敏感小点是致敏的神经末梢,而活化部位是功能失调的终板,并伴有过渡的乙酰胆碱的释放。

乙酰胆碱的过渡释放导致终板区域的肌纤维局灶性收缩,渐而渐之局部形成肌筋膜疼痛特点之一的紧张带。

几乎在每一块正常的骨骼肌我们能够发现触痛点,即潜在的触发点(有触痛,但无自发性疼痛)。

这个潜在的触发点在出现一些病理损害时被激活变为活化的触发点(有自发性疼痛或活动时疼痛)。

当这个病理损害得到恰当的治疗后,活化的触发点能被抑制失活。

而这个触发点不会消失,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就是一种因潜在触发点受一些病理条件(如慢性反复的微小劳损、不良姿势、全身系统性疾病或软组织撕裂伤等)的作用后活化,从而引起疼痛。

所以触发点疼痛治疗的基础也就是对这个基础病理的治疗。

肌筋膜疼痛的治疗方法已经有比较全面的描述,本文的重点是对肌筋膜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进行综述。

几乎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肌肉疼痛,有时还会引起严重的临床问题。

急性损伤可以直接引起肌肉疼痛,例如:挫伤、贯穿伤、撕裂伤、牵拉伤、过用伤、等。

如果这些急性疼痛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和彻底治疗,就可以发展为慢性骨骼肌疼痛。

更常见是,这种慢性骨骼肌疼痛以后不需要有肌肉本身的损伤,只要对机体无论任何组织和结构有损伤,都可以被引发。

在临床上,这种情况被称为慢性肌肉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而这种疼痛综合征都是由肌筋膜触发点(Myofacial Trigger Points: MTrP)所引起的。

这个病名术语是Travell在1942年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治疗后首先提出的。

然后,近20年被医务界广泛接受,认为MTrP是一个局部可辨别的疼痛或对疼痛敏感的骨骼肌上的结节。

目前所认识到的有两种类型的MTrP,一种是可自动产生的疼痛或者运动时可以产生疼痛反应的MTrP;还有一种是潜伏MTrP,后者仅表现为疼痛、不适和对压迫有疼痛反应。

在最近的对人体和动物的研究中,已经可以肯定MTrP总是发生在神经肌接头处。

而且发现6个月大婴儿就有潜伏的MTrP。

潜伏的MTrP可能是机体一个防预机制,以避免对已损伤的组织和结构进一步受损的保护条件,从而限制受损组织会引起再损伤的运动。

目前,对慢性骨骼肌疼痛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1、肌筋膜触发点的临床特征,2、肌筋膜触发点的基础研究,3、为研究MTrPs建立动物模型,4、MTrPs 区域的多发点,5、敏感点的脊髓机理,6、引起敏感小点的运动终板,7、MTrPs 的自主神经功能,8、MTrPs的病了生理学,9、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

这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基本可以在国外的文献中查到,而且每一项工作都具有连续性,信息量和知识量在逐年扩大。

在国内文献中可以找到对肌筋膜触发点临床特征和治疗的研究;一般来说,有三种人群比较多见,一是老年人,软组织的退行性变增加了慢性肌痛的机率,多发部位在颈肩腰臀膝,严重影响了他们退休后生活质量;二是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由于软组织的反复损伤,好发部位决定于他们从事的运动项目,常影响他们的运动成绩,造成过早退役;三是公务员和电脑操作人员,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提肩胛肌和斜角肌的过劳,造成颈部和手臂部无力,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本节的重点只针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讲述,少许带一点病理生理机制帮助大家理解。

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提及:1)病人感到的疼痛部位不常是病灶所在的部位,如,病人感到关节疼痛常不是真实的关节疼痛,而是因关节周围肌的慢性疼痛所引发的关节部位的牵涉痛。

因此在诊断上要特别注意。

2)治疗时,要考虑综合治疗,特别是较重的病人,不能以单一方式。

3)针刺治疗时要注意以下交待的几个安全要点。

我们的大量临床实践与国外对MTrPs 的诊断标准的认识是一样的,即:1)明确的酸痛点,2)疼痛的识别程度(病人能准确认知),3)拉紧带(包括了酸痛点)。

牵涉痛和局部抽搐反应是MTrP的准确定位的征象。

如果能够准确的诊断,治疗效果也相当有效。

一、病因学其发病率很高, 可以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多发于成年和老年人,发病原因病因较多,但最常发生在慢性损伤之后。

1999年英国一所医院的一项调查资料表明,3000名因疼痛前来就诊的患者中,慢性疼痛患者占68.9%,其中以1990年,Simons提出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确诊来确定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患者占47.7%,几乎占了疼痛就诊患者总数的一半。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又称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常引起腰背痛、颈肩痛、腰腿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一个常见的慢性疼痛病。

如此高的发病率却没有一个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原因可能就是对此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了解不够深入。

骨骼肌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的基本发病原理在图1中表述。

软组织的伤害是活化潜伏MTrP最主要的原因可以是炎性变化,也可以是退行性变,或是两者同时即存。

炎性变化最初可以是由损伤引起的。

如果急性损伤不能够完全地被治愈或治疗方法不当和不彻底,就会转化为慢性的骨骼肌疼痛。

慢性炎性伤害也同样能够因为慢性反复性的细Array小创伤造成,也可以因为已存在退行性变的基础上被细小的损伤而引发。

可是,这种细小的损伤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伤害,但如果有退行性变就可以造成对正常组织的伤害,肌肉也是如此。

退行性变可以因为局部循环障碍以血管数量减少而造成;这种血循环贫瘠的状况可见随年龄增长的改变、急性损伤后的组织水肿、以及慢性损伤后的疤痕组织。

因此,无论是炎症还是退行性变都可以促进潜伏或隐性的MTrP向活动的MTrP转化。

二、病理生理学大卫·西孟氏(David Simons)教授和其他的临床康复专家们进行大量地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研究,证实了触发点的存在和病理生理及神经生理学的基础。

对于肌筋膜触发点的研究基于两方面:电生理和组织学,其结果得到了下述的理论假设。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理论的可能性,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是因为梭外肌纤维上运动终板的功能异常所致的一种神经骨骼肌疾病。

洪章仁教授的加盟加速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研究的进展。

他首先建立了隐性肌筋膜触发点的动物模型,然后用肌电生理研究。

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例,例如针剌引起的局部抽搐反应(1ocal twitch response)与拉紧的张力带密切相关,还是治疗的关键。

在病理生理研究方面,Simons 教授首先提出后来得到进一步完善的触发点的“能量危机学说”,阐明了触发点形成机制。

以及洪章仁教授的“触发点通路”理论解释了触发点牵涉痛的机制。

1993年, Hubbard and Berkoff 发现触发点能记录到自发性电活动,这种自发电活动并非动作电位,而与EPN (endplate noise )更相似。

后来Simons 教授进一步总结发现在活化的触发点区域出现EPN ,而潜在触发点或正常组织区域并不出现。

提示EPN 与活化触发点存在相关性。

因此,微电极研究证实了异常肌运动终板神经末梢处的乙酰胆碱浓度在休息状况下存在着病理性增高,结果引起肌的后连接持续的去极化,从而产生持续性肌节缩短和肌纤维收缩,因此出现了运动终板处的收缩结节。

这种慢性持续肌节缩短将大大地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和局部血循环的减少;局部缺血和低氧可刺激神经血管反应物质的释放,这些物质使传入神经致敏而引起触发点疼痛。

这些物质又可以刺激异常的乙酰胆碱释放,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环的恶性刺激,对短缩肌节的拉长可以打破这个环(图2)。

图2. 意解触发点局部能量危机恶性环路的病理生理机理。

如果长期短缩肌节,还会产生受累骨骼肌周围筋膜的挛缩,而妨碍肌肉牵张治疗。

当伤害性感受器被致敏时,由传入神经将疼痛信号传入脊髓,产生了中枢疼痛信号,再扩散到邻近的脊髓节段或者是通路引起牵涉痛。

长期的中枢疼痛致敏可以增高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神经元受体池的扩大,造成顽固性牵涉痛。

洪章仁教授提出在脊髓内存在“肌筋膜触发点通路”假设,并且是触发点现象的主要控制中心。

当触发点区域的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神经冲动就会通过这个触发点通路传导致大脑皮层,引起局部疼痛(图4)。

用力按压刺激可引起的强烈神经冲动,这个强烈的神经冲动也可以通过相应的触发点通路传导至另外一个触发点的触发点通路从而引起牵涉痛(图4),或者通过脊髓的多突触反射引发局部抽搐反应(图4)。

而这个触发点通路可以通过外周的刺激(深压按摩或针刺)来改变使它减少致敏,这样可以阻断任何疼痛冲动传至中枢。

这可能也是肌筋膜疼痛治疗的一个基本原理。

因此,触发点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牵涉痛(ReP )和局部抽搐反应(LTR )。

基础研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表明牵涉痛是一种脊髓中枢致敏现象。

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提示局部抽搐反应主要通过脊髓反射引发(图4)。

神经血管反应物质的释放是引起局部交感症状主要原因,这些症状表现为:图3. 意解触发点及牵涉痛和顽固性牵涉痛的病理生理机理,示意图中的斜和直线提示所需要治疗的关键。

图示中枢和周围的病理改变和症状表现。

皮肤滚动疼痛、对触摸和温度高敏感、血流改变、异常出汗、反应性充血和烧灼感、皮肤划痕症等(图2)。

触发点引起的肌肉痉孪造成的关节周围肌正常生物力学的平衡失调,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如脊柱退行性变和不稳定的功能失调)和继发性的触发点(图3)。

图4.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原因。

三、 临床特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trigger point)是一个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位置,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的带和条索样结节,挤和触压时疼痛;并且能引起远处的牵涉痛、压痛和交感现象,包括临床上所涉及到许多头颈、躯干和四肢的疼痛。

一块受累的肌肉常有几个不同的固定疼痛点,每一个疼痛点都有自己固定的触发牵涉痛区域。

一个原发疼痛点可触发另一个邻近疼痛点,第二个疼痛点又可触发更远处的疼痛点,从而造成远距离牵涉痛。

牵涉性的头痛可造成失眠和精神焦虑。

各个触发点引起的临床症侯群都有各自的特征。

正常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可以因某些慢性损伤而引起一个或多个潜在的触发点,这些潜在的触发点仅有局部的疼痛,被某些原因至痛后变为活动触发点而患病,然后触发远处的牵涉痛和局部的其他症状。

潜在的触发点常处于休眠状态,还可引起受累的肌无力、骨骼肌的牵张范围减小和关节运动受限,并持续多年和被某些原因激活,例如创伤、急性过牵、超用疲劳、劳累、受凉、抵抗力下降和脊髓内的肌筋膜触发点通路 伤害性感受器受刺激 大脑皮层 局部疼痛另一肌筋膜触发点通路或脊髓内部结构通路 牵涉痛 脊髓的多突触反射 局部肌肉抽搐反应 神经冲动反复感冒,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