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拉梁设计禁忌
基础梁、地框梁和基础拉梁什么时候设置?[优质文档首发]
![基础梁、地框梁和基础拉梁什么时候设置?[优质文档首发]](https://img.taocdn.com/s3/m/dc6f21502e3f5727a5e96270.png)
基础梁、地框梁和基础拉梁什么时候设置?[优质文档首发] 基础梁、地框梁和基础拉梁什么时候设置?1、基础拉梁和地框梁可以认为是同一类型的梁,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位置不同,拉梁的位置一般位于基础顶(梁底),而地框梁一般在正负0.000(梁顶);二是功能上有差别,地框梁除了承受底层墙体荷载、平衡柱底弯矩以外,还同时起到了降低底层层高的作用。
工程设计中,一般当基础埋层浅、底层层高不大时设置基础拉梁,基础埋层深、底层层高过大会引起底层刚度过小时设地框梁。
2、基础梁和基础拉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梁。
基础梁是基础,要承受地基反力,把上部结构的荷载传给地基。
而基础拉梁不是基础,它是拉结基础的梁,除了1条中的功能外,还可以起到减少各独立基础间沉降差的作用,也就是合各个独门的基础一起沉降,另外基础拉梁是不承受地基反力的。
3、一般根据地基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荷载情况,框架结构多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当独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的条件下,采用柱下条形基础,也就是基础梁。
1、连梁和框架梁: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3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高规7.1.5,连梁跨小截面大,抗扭能力超级差;主梁不宜搭其间,否则遇震易散架)。
基础拉梁作用设置及计算

基础拉梁作用设置及计算基础拉梁设置基础拉梁有别于基础梁,基础拉梁一般在下列设置情况设置:1,有抗震设防要求且基础埋置深度不一致时;2,地基土质分布不均匀时;3,相邻柱荷载相差悬殊时;4,基础埋深较大时;5,结构工程师认为有必要设置的其他情形。
基础拉梁作用基础拉梁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柱下弯矩,调节不均匀沉降等。
拉梁上面无墙体时,没有地基反力的作用。
中低层建筑,基础埋深较浅,宜设在基础顶面;多层建筑,宜结合实际埋置深度等具体情况而定。
基础拉梁设计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础承受柱底弯矩取基础拉梁所拉结的柱子中轴力较大者的(0.08~0.15)Nmax,作为基础拉梁轴心受拉的拉力或轴心受压的压力,进行承载力计算。
按此法计算时,柱基础按偏心受压考虑。
基础土质较好,用此法较节约。
另一种是基础不能承受柱底弯矩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柱基础按中心受压考虑。
拉梁正弯矩钢筋全部拉通,负弯矩钢筋有1/2拉通。
此时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较高者,如拉梁承托隔墙或其他竖向荷载,应将竖向荷载所产生的拉梁内力与上述两种方法之一所得内力组合计算。
拉梁截面宽度≥0.03L~0.04L,高度≥0.05L~0.067L。
如按0.1Nmax法计算,配筋应上下相同,且不少于615mm2(2D14)。
此外,当拉梁承受底层墙体荷载时,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法计算的,都必须对基础拉梁另行按“梁”或“连续梁”进行验算。
基础拉梁的问题1.拉梁不作为柱底弯矩平衡结构时(柱底弯矩有基础承担):a)拉梁弯矩:由其承担的竖向荷载引起的弯矩;b)拉梁拉力:0.1倍较大柱轴力;c)按偏拉构件,对称配筋,计算纵向受力钢筋;d)不需要按抗震框架梁设计拉梁。
2.拉梁作为柱底弯矩平衡结构时(柱底弯矩不能由基础承担,如柱下单桩基础):尚应考虑拉梁承担柱底弯矩,地震区应按框架梁设计。
此时拉梁设计相对烦琐,不便详述。
拉梁宜设在基础顶面上,无地下室的时候宜设在0。
00处拉梁的计算按下面的两种方法之一算1。
基础、梁、柱、墙、板钢筋施工,45个错误很致命!

基础、梁、柱、墙、板钢筋施工,45个错误很致命!基础-常见错误1、基础梁接头位置不对,按楼层框架梁接头位置设置,且没有错开(基础梁与框架梁的受力正好相反,接头亦然)。
2、筏板钢筋接头在施工缝处预留长度不够,且接头没错开。
3、基础马凳摆放错误,如果换一方向,每一排马凳可省一固定用通长钢筋。
或者,马凳上通长钢筋利用筏板上部同方向纵筋。
4、筏板面积较大,却仍按50%接头百分率,未按25%百分率接头,导致钢筋接头浪费。
5、底板纵筋接头长度有的太长,超过一个搭接长度,有的则太短,不能满足规范所要求的长度。
底板通长筋没绑扎成平行直线,导致同截面钢筋根数不同。
6、承台按规范是不缩减的,设计“优化”按独立基础构造搞成缩减,这属于设计的偷工减料。
7、筏板封边构造没按规范和设计,擅自设置筏板上下纵筋弯折长度。
8、筏板纵筋接头设置在后浇带内(纵筋接头不宜设置在后浇带位置)。
9、接桩钢筋并在一块。
柱-常见错误1、顶层边柱均未设置弯折,11G101规定是当采用柱外搭接时,柱外侧可不弯折,但柱内侧钢筋当梁高度小于锚固时均要求弯折。
2、顶层中柱弯折,顶层中柱纵筋如果在梁内满足直锚就不需要弯折。
3、柱梁节点箍筋未设置或间距太大。
柱梁节点是核心节点,是抗震的关键节点,宁可少放梁纵筋也不能省掉梁柱节点内的箍筋。
4、柱纵筋没有长短交错,这是钢筋翻样问题,对柱上下钢筋根数发生变化时没在下层调整竖向钢筋长度,导致接头未能错开。
5、柱保护层未满足最小保护层厚度。
6、有的暗柱很长,暗箍筋采用U形,增加钢筋接头,应该是封闭式箍筋,可节约钢筋。
7、暗柱箍筋有内折角,这是不允许的。
两个箍筋相交或锚固形成的角度不属于内折角。
8、无地下室柱加密从正负零以上H0/3,应该是从基础顶面开始算起。
墙-常见错误1、墙水平筋(外侧与内铡)在同一位置搭接,没有按接头百分率错开接头。
2、墙水平筋接头未设置在受力最小处。
外墙外侧水平钢筋应位于跨中三分之一或墙高四分之一区域,外墙内侧应位于支座及支座附近。
基础梁的建筑基础拉梁.doc

基础梁的建筑基础拉梁
一般情况下,独立基础两个方向都会设基础梁,既可以提高基础整体性,也可以用来承担底层的墙体。
请问大家一般基础梁是设在基础顶面,还是设在某个靠近正负零的标高处?如果是前者,那么在基础埋深较大时,不仅浪费底层墙体,而且会造成底层柱计算长度过大,导致底层的整体刚度较二层刚度之比过小。
如果是后者,那么基础梁到基础顶之间的柱就非常有可能是短柱甚至超短柱了,可见过不少人这样设计,不知道为什么,规范是不提倡这样的啊。
(基础梁就是基础拉粱,主要是为了提高基础整体性,应与基础相连。
)现在许多住宅首层架空,此时仅在首层设梁,不再设基础梁。
但七度及以上层数较多时,还是加基础梁为好(虽然有点浪费)。
首层以下的柱当然按短柱处理。
基础梁最好与基础直接相连,第一种较好。
原因如下:
1,基础梁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地震时各基础的变形,使基础能共同协调工作,所以才按拉梁设计,因此是用来协调基础的,而不是协调柱子。
2,底层柱计算长度大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有较多的解决方法,不应该为了讲究柱的刚度值而牺牲基础梁的作用。
3,短柱问题十分明显,不用细说。
4,若必须按方案二做,结构的计算简图也应该取到基础顶面,所以方法二不提倡,其力学概念不明确。
5,若要减小柱的计算长度可以适当把基础顶面提高(对多层建筑
有效)。
基础、梁、柱、墙、板钢筋施工的45个致命错误

基础、梁、柱、墙、板钢筋施工的45个致命错误基础常见错误1、基础梁接头位置不对,按楼层框架梁接头位置设置,且没有错开(基础梁与框架梁的受力正好相反,接头亦然)。
2、筏板钢筋接头在施工缝处预留长度不够,且接头没错开。
3、基础马凳摆放错误,如果换一方向,每一排马凳可省一固定用通长钢筋。
或者,马凳上通长钢筋利用筏板上部同方向纵筋。
4、筏板面积较大,却仍按50%接头百分率,未按25%百分率接头,导致钢筋接头浪费。
5、底板纵筋接头长度有的太长,超过一个搭接长度,有的则太短,不能满足规范所要求的长度。
底板通长筋没绑扎成平行直线,导致同截面钢筋根数不同。
6、承台按规范是不缩减的,设计“优化”按独立基础构造搞成缩减,这属于设计的偷工减料。
7、筏板封边构造没按规范和设计,擅自设置筏板上下纵筋弯折长度。
8、筏板纵筋接头设置在后浇带内(纵筋接头不宜设置在后浇带位置)。
9、接桩钢筋并在一块。
柱常见错误1、顶层边柱均未设置弯折,11G101规定是当采用柱外搭接时,柱外侧可不弯折,但柱内侧钢筋当梁高度小于锚固时均要求弯折。
2、顶层中柱弯折,顶层中柱纵筋如果在梁内满足直锚就不需要弯折。
3、柱梁节点箍筋未设置或间距太大。
柱梁节点是核心节点,是抗震的关键节点,宁可少放梁纵筋也不能省掉梁柱节点内的箍筋。
4、柱纵筋没有长短交错,这是钢筋翻样问题,对柱上下钢筋根数发生变化时没在下层调整竖向钢筋长度,导致接头未能错开。
5、柱保护层未满足最小保护层厚度。
6、有的暗柱很长,暗箍筋采用U形,增加钢筋接头,应该是封闭式箍筋,可节约钢筋。
7、暗柱箍筋有内折角,这是不允许的。
两个箍筋相交或锚固形成的角度不属于内折角。
8、无地下室柱加密从正负零以上H0/3,应该是从基础顶面开始算起。
墙常见错误1、墙水平筋(外侧与内铡)在同一位置搭接,没有按接头百分率错开接头。
2、墙水平筋接头未设置在受力最小处。
外墙外侧水平钢筋应位于跨中三分之一或墙高四分之一区域,外墙内侧应位于支座及支座附近。
浅谈基础±0.000处拉梁的设计

建筑理论与设计
浅 谈基础 ±0 . 0 0 0 处拉 梁 的设计
摘要 : 通过 对± O . 0 0 0 处 拉 梁 的按楼 层 梁 和层 间梁分 别 建模 分 析 比 较 , 在 设 计 中尽 可 能 以更 准确 的方 式来 设 计 , 使 拉 梁 的结 构 设
计 更加 趋 于合 理 。
6 5 6. 8 5 23 6 7. 94 6 37 2 8
87 2 4 4 1 76 2. 91 86 5. 74
4
g o g. 0I
9 0g . 01
9 0711
9 07 11 89 5. 49
89 5 4g
层阿 鞋 武
( 4 ) 地基 主要受力层 范嗣内存在 软弱粘性土层 , 液化 土层或严重不均匀土层 ; 桩 基 承台 之 间 当基 础 埋 置较 浅 ,拉梁 顶 标 高 可 以 和承 台 顶 或基 础 顶 平 齐, 这 时结 构 计算 模 型底 层层 高 可取 基础 顶 部至 二 层楼 板 面 的高 度 。但 当基
£
} 1 6 I
33
… 鑫
.
…
. 6
…
‘ … ’
卜
T
I
i
l l j
r r
¨ I I i
r
\
—
—
—
自
—
图1
图2
—- 1 l . ; l 上 』 ¨ L 上一 i
l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啪
L
目
关 键词 : 拉梁; 连 系梁 ; 层 间梁 ; 楼 层 梁
1 . 拉 梁 的作用 和设 置
基础拉梁设计

如何区分:基础梁,基础拉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地梁2011-10-08 10:27从结构分析角度来说,基础梁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
作用于建筑结构上的荷载和结构物自重,通过柱和墙传递到基础,基础又将其传递到地基土。
基础对地基土产生了作用力,同时地基土对基础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工程界称其为地基反力。
凡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我们称其为基础梁。
基础梁受地基反力的作用,在跨中无墙区域,产生向上隆起的变形趋势。
与上部结构的腾空梁在受到竖向荷载向下作用后向下弯曲变形恰恰相反,所以在过去没有电脑、没有AutoCAD的年代,习惯上把基础梁视作“倒梁楼盖”体系,就是这么一个原因,与基础梁相反,不受地基反力作用,或者地基反力仅仅是地下梁及其覆土的自重产生,不是由上部荷载的作用说产生,这样的地下梁,就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基础拉梁”、“基础连梁”,或者是地下框架梁。
地下框架梁DKL顺便提一句,单层工业厂房,杯形基础的杯口上方,紧靠柱放置在杯口上的预制“基础梁”,它是用来托墙的,是将其上墙体的重力荷载传递到杯形基础,这梁本身不受地基反力的作用,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俄语翻译不懂专业而翻错的一个前苏联的专业名词,将错就错,错到现在。
若这梁的上表面与基础(承台)顶面持平或者低于基础(承台)顶面,这梁是JLL,其纵向钢筋必须锚入基础,不是锚入柱子,因为在施工JLL时,KZ还仅仅只有插筋,没有形成柱子,所以不存在锚入柱子的说法;若某梁的下表面与基础(承台)顶面持平或者高于基础(承台)顶面,这梁是DKL,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第38页第2节第5.2.1条中阐述得明白:地下框架梁系指设置在基础顶面以上且低于建筑标高±0.000(室内地面)并以框架柱为支座的梁。
其纵向钢筋必须按照上部框架梁的相关要求锚入柱子。
墙体与基础柱拉筋要求

墙体与基础柱拉筋要求墙体和基础柱拉筋可是很重要的呢!一、拉筋的规格。
1. 钢筋直径。
一般来说,拉筋的直径不能太细,像6毫米或者8毫米的钢筋比较常见。
要是太细了,就跟小细胳膊似的,拉不住墙体和基础柱,那可就麻烦了。
这就好比用一根细线去拉两个大物件,肯定不顶用啊。
2. 钢筋材质。
得用合格的钢筋,一般是热轧带肋钢筋,这种钢筋身上有一道道的肋,就像有小爪子一样,能更好地和混凝土结合。
如果用了质量不好的钢筋,就像用了软面条一样,起不到拉筋的作用。
二、拉筋的间距。
1. 水平间距。
水平方向上,拉筋的间距可不能太大。
通常呢,会根据墙体和基础柱的尺寸还有受力情况来定。
比如说,在一些普通的建筑里,可能每隔600毫米左右就得来一根拉筋。
要是间距太大,就像扎篱笆的时候,篱笆桩子隔得老远,那篱笆能结实吗?墙体和基础柱之间的连接也就不稳固了。
2. 垂直间距。
垂直方向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般也是几百毫米的间距,这要考虑到墙体的高度啊。
要是下面拉得紧,上面拉筋间距很大,那墙体上部就可能和基础柱“闹分家”了,就像盖房子下面地基打得牢,上面却东倒西歪可不行。
三、拉筋的布置方式。
1. 形状。
拉筋一般是呈S形或者是矩形的那种小箍形状。
S形的拉筋就像小弹簧一样,有一定的弹性,能在墙体和基础柱有小变形的时候还能拉住它们。
矩形的小箍呢,就像一个小框框,把墙体的钢筋和基础柱的钢筋框在一起,让它们紧密相连。
2. 位置。
拉筋要准确地放在墙体和基础柱钢筋的交叉点附近。
这就好比是两个人握手,得把手准确地伸到对方能握住的地方。
拉筋放在这个位置才能有效地把墙体和基础柱的钢筋拉结在一起。
如果放偏了,就像两个人想拉手却老是对不准,那怎么能拉得紧呢?四、拉筋的锚固长度。
1. 在基础柱中的锚固。
拉筋在基础柱里要有足够的锚固长度。
这就像树根要在土里扎得够深一样。
如果锚固长度不够,就像小树苗扎根太浅,风一吹就倒了。
拉筋在基础柱里锚固长度不够的话,墙体一受力,拉筋就可能被拔出来,那墙体和基础柱的连接就失效了。
独立基础间设置拉梁的作用)

独立柱基之间设计中拉梁的作用(原文地址:/jjk.asp?id=12626&c_id=185&s_id= 563)摘要:本文通过一具体工程的设计,引述了地基拉梁的作用及计算要点。
关键词:独立柱基,系梁,拉梁,整体性,整体计算作者在做海南洋浦技工学校实训楼工程时采用设拉梁层方法减少控制框架结构计算位移角,既满足了规范的要求,又做到了经济合理,符合实际。
得到了业主方的认可和好评。
现总结分析如下: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首层层高较高,独立基础埋深又较深,抗震设计时楼层的弹性层间位移角常常难以满足《抗震规范》5.5.1条的要求,当不考虑设置少量剪力墙时,通常可以采用下列三种措施的一种:①加大框架结构梁,柱截面尺寸,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②可以采用短柱基础,使框架柱嵌固在基础短柱顶面,从而减小框架结构首层层高。
(此短柱基础可以理解为《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6条预制高杯口短柱基础的现浇版。
)③在框架结构±0.000地面以下靠近地面处,设置拉梁层,将框架结构首层分为两层。
在这三种措施里,第一种措施往往因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等,受到限制,不能任意加大梁,柱截面尺寸,从而增加刚度,而仅仅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改善结构整体侧向刚度来说又不是很明显;所以我们最好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措施中选择,很多老前辈建议使用受力明确,构造简单,施工也方便的第二种措施即短柱基础。
其截面尺寸及配筋构造要求可参照《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6条的规定确定。
1.《抗震规范》6.1.11条规定,框架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⑴ 一级框架和Ⅳ类场地的二级框架;⑵ 各柱基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差别较大;⑶ 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⑷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粘性土层、液化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⑸ 桩基承台之间。
一般情况,基础系梁宜设置在基础顶面,其梁顶标高与基础顶面标高相同,当基础系梁梁底标高高于基础顶面时,应避免在基础系梁与基础之间形成短柱;当基础系梁距基础顶面较远时,基础系梁应按拉梁层(无楼板的框架楼层)进行设计,并参与结构整体计算。
多层框架基础拉梁设置的几个问题

多层框架基础拉梁设置的几个问题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基础拉梁的几个问题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
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
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
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
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
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
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也定义弹性结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
结构设计禁忌

10、梁上托柱不按转换构件考虑
11、对梁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不熟悉
12、对剪跨比小于2的柱设计和措施概念不清
13、不重视框架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支座弯矩的合理调幅
14、楼层次梁设计案框架梁一样考虑延性
15、框架主梁、次梁及连梁上开洞不重视必要的验算和构造要求
6、不重视错层结构对抗震的不利影响
7、不注意错层结构布置、计算和构造的有关规定
十三、混合结构
1、对混凝土结构体系的概念不清楚
2、对混合结构的重要规定不了解
3、对结构布置的有关要求不熟悉
4、对型钢混凝土构建的有关构造要求不熟悉
5、对型钢混凝土梁承载力的计算不掌握
6、对型钢混凝土框架柱承载力的计算不掌握
1、框架结构布置双向大量采用铰接
2、抗震设计时采用单跨框架
3、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
4、抗震设计的框架梁柱重心严重不重合
5、框架梁截面高度均按跨度的1/10确定
6、框架梁抗震设计与非抗震设计不区分
7、框架柱抗震设计与非抗震设计不区分
8、框架梁、柱箍筋重叠过多
3、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不重视有关场地的规定
4、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计算与抗震措施之间关系不明显
5、确定抗震等级时的烈度与计算抗震作用的设防烈度不区别及对有关规定不熟悉
6、对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及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比值刚度,这三种刚度的应用范围不了解
7、不重视不同结构体系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的规定
11、不重视框支柱的构造规定
12、不重视落地剪力墙的设计和构造规定
独立基础拉梁的设计原则

独立基础拉梁的设计原
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独立基础拉梁的设计原则:
1)当不考虑拉梁承受柱底弯矩时,可取其所拉结的两根柱子的轴力中较大者的1/10,作为拉梁轴心受拉的拉力,进行承载能力验算。
拉梁配筋应上下相同,总量不少于4Ф14,箍筋不少于Ф6 @200.拉梁高度宜取本款第4)项中的较小值(承托较重隔墙者除外),其截面构造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
此时柱底弯矩传至基础,柱基础按偏心受压考虑。
2)当用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时,柱下独立基础可按中心受压考虑。
拉梁正弯矩钢筋全部拉通,负弯矩钢筋宜有1/2 拉通。
拉梁的高度宜取本款第4)项中的较大值。
此时,拉梁的构造应满足抗震要求。
3)如拉梁承托隔墙或其他竖向荷载,则应将竖向荷载所产生的拉梁内力与上述两种计算方法之一所得内力组合计算。
4)拉梁截面宽度≥1/20L~1/35L,高度≥1/12L~1/20LL,L为两根柱子中心的距离。
基础拉梁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柱下端弯矩,调节不均匀沉降等。
拉梁上面无墙体时,没有地基反力的作用。
中低层建筑,基础埋深较浅,宜设在基础顶面;多层建筑,宜结合基础实际埋置深度等具体情况而定。
关于基础系梁设置的规定汇总与解读

建筑结构规范中关于基础系梁(拉梁)设置的规范汇总与解读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6.1.11 框架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1 一级框架和Ⅳ类场地的二级框架;2 各柱基础底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压应力差别较大;3 基础埋置较深,或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4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层或严重不均匀土层;5 桩基承台之间。
二.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4.2.6 承台与承台之间的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柱一桩时,应在桩顶两个主轴方向上设置联系梁。
当桩与柱的截面直径之比大于2时,可不设联系梁。
2 两桩桩基的承台,应在其短向设置联系梁。
3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柱下桩基承台,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联系梁。
4 联系梁顶面宜与承台顶面位于同一标高。
联系梁宽度不宜小于250mm,其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且不宜小于400mm。
5 联系梁配筋应按计算确定,梁上下部配筋不宜小于2根直径12mm钢筋;位于同一轴线上的相邻跨联系梁纵筋应连通。
4.2.6 本条说明承台与承台之间的连接构造要求。
1 一柱一桩时,应在桩顶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设置连系粱,以保证桩基的整体刚度。
当桩与柱的截面直径之比大于2时,在水平力作用下,承台水平变位较小,可以认为满足结构内力分析时柱底为固端的假定。
2 两桩桩基承台短向杭弯刚度较小,因此应设置承台连系梁。
3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柱下桩基承台,由于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各桩基承台所受的地震剪力和弯矩是不确定的,因此在纵横两方向设置连系粱,有利于桩基的受力性能。
4 连系粱顶面与承台顶面位于同一标高,有利于直接将柱底剪力、弯矩传递至承台。
连系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一般按下述方法确定;以柱剪力作用于梁端,按轴心受压构件确定其截面尺寸,配筋则取与轴心受压相同的轴力(绝对值),按轴心受拉构件确定。
在抗震设防区也可取柱轴力的1/10为梁端拉压力的粗略方法确定截面尺寸及配筋。
多层框架基础拉梁设置的几个问题精品资料

多层框架基础拉梁设置的几个问题多层框架基础拉梁设置的几个问题多层框架基础拉梁设置的几个问题提交日期:2003-12-16 浏览: 3676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基础拉梁的几个问题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
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 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
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
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
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
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
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基础梁、地框梁和基础拉梁什么时候设置?[优质文档首发]
![基础梁、地框梁和基础拉梁什么时候设置?[优质文档首发]](https://img.taocdn.com/s3/m/dc6f21502e3f5727a5e96270.png)
基础梁、地框梁和基础拉梁什么时候设置?[优质文档首发] 基础梁、地框梁和基础拉梁什么时候设置?1、基础拉梁和地框梁可以认为是同一类型的梁,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位置不同,拉梁的位置一般位于基础顶(梁底),而地框梁一般在正负0.000(梁顶);二是功能上有差别,地框梁除了承受底层墙体荷载、平衡柱底弯矩以外,还同时起到了降低底层层高的作用。
工程设计中,一般当基础埋层浅、底层层高不大时设置基础拉梁,基础埋层深、底层层高过大会引起底层刚度过小时设地框梁。
2、基础梁和基础拉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梁。
基础梁是基础,要承受地基反力,把上部结构的荷载传给地基。
而基础拉梁不是基础,它是拉结基础的梁,除了1条中的功能外,还可以起到减少各独立基础间沉降差的作用,也就是合各个独门的基础一起沉降,另外基础拉梁是不承受地基反力的。
3、一般根据地基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荷载情况,框架结构多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当独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的条件下,采用柱下条形基础,也就是基础梁。
1、连梁和框架梁:连梁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具体条文详见高规第7.1.3条);框架梁是指两端与框架柱相连的梁,或者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从概念设计的角度来说,在抗震时都希望首先在框架梁或连梁上出现塑性铰而不是在框架柱或剪力墙上,即所谓强柱弱梁或强墙弱连梁;另一方面从构造的角度来说,两者都必须满足抗震的构造要求,具体说来框架梁和连梁的纵向钢筋(包括梁底和梁顶的钢筋)在锚入支座时都必须满足抗震的锚固长度的要求,对应于相同的抗震等级框架梁和连梁箍筋的直径和加密区间距的要求是一样的。
两者不相同之处在于:在抗震设计时,允许连梁的刚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让其退出工作,但是框架梁的刚度只允许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许其退出工作,所以规范规定次梁是不宜搭在连梁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框架梁上的(高规7.1.5,连梁跨小截面大,抗扭能力超级差;主梁不宜搭其间,否则遇震易散架)。
框架设计易被忽视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框架设计易被忽视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一)构造问题1.地沟深度大于基础埋深,此时基础应加深;当一层填充墙靠地面加厚承重时,地沟应加深或设过梁;基础拉梁位于±0.00时,地沟应加深以躲梁高。
2.当一层层高较大时,不宜用地面加厚的方式承填充墙,以防止变形不协同引起的墙体裂缝,宜设基础拉梁,变形不大(当洞口不在边时,因柱或构造柱及翼墙的影响,此时实际上是墙梁模型)。
当跨度较大时,拉梁跨中可设柱墩来解决变形。
3.填充墙与主体结构间的连接未说明,具体可参照抗震规范之13章(非结构构件)或02SG614(框架结构填充小型空心砌块墙体结构构造)。
4.复核柱的最小配箍率、框架梁负筋伸入边柱≥0.4LaE、框架上生雨篷时梁的抗扭主筋是否配足和配箍率是否≥0.28ft/fy。
5.楼梯板上部配筋宜为下部筋的0.5~0.67,且≥Φ8@200,有人上下一致配筋不太合理;楼梯平台梁下小立柱不应与上层框架梁连接,连接后形成内部小框架,框架梁受力复杂,小立柱可能受拉,且立柱截面≤300时,强度应乘折减系数0.8;平台梁应配负筋;主框架梁也因为小立柱的存在而使延梁长方向和垂直方向产生扭矩,计算没考虑到构造应加强配筋和配箍。
6.漏荷载:屋面刚性+柔性两道防水只计算一层的荷载;上人屋面漏计面砖;女儿墙漏算荷载;大跨度结构在建立模型时取为刚性杆件,因程序计算时自重较小,造成荷载遗漏;单层工业厂房和地面上的设备机房,应考虑地面荷载对基础的影响及地面做法。
(二)概念问题1.女儿墙与屋面砌体等加构造柱砌体的悬臂构件的平面外受弯和抗剪计算(计算模型与挡土墙类似):A.非抗震设计时:见砌体规范公式5.4.1与5.4.2-1(不知道用不用复核5.5.1 -1),但配筋砌体和组合砌体规范没给弯曲抗拉强度,更没有计算公式了。
B.抗震设计时:砌体10章(抗震设计)里的抗剪计算我理解是剪力墙的平面内抗剪计算公式,象女儿墙等构件为平面外的抗剪计算,没有明确公式可用。
《梁拉筋设置中的几个问题》

《梁拉筋设置中的几个问题》梁拉筋设置中的几个问题一、规范中对梁拉筋的规定1、《砼规》《抗规》对普通梁中是否设拉筋无规定,仅在《高规》第110页10.2.7条中及第111页10.2.8条中第4款对框支梁也仅提出腰筋的要求,是否设拉筋无规定《基规》对柱下条基、梁板式筏基等未有相关规定《桩规》对两桩承台要求按深梁构造,应该就涉及到拉筋《防地规》对梁无要求2、《砼规》第241页附录G条文G.0.10中对深梁明确提出了设置拉筋的要求,甚至还有拉筋加密区二、图集及构造手册中对梁拉筋的规定11G101,1 第7页普通梁拉筋1、直径2、间距11G101,3第73页基础梁拉筋第90页和第91页对承台梁也有类似要求08G101-11《G101系列图集施工常见问题答疑图解》第47页仅解答了腰筋的问题,未提及拉筋09G901-2《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筋排布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第1-2页也仅提及腰筋未提及拉筋。
1-6页提到拉筋的弯钩位置2-21页有框支梁拉筋的要求《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第二版)》,国振喜,200501第163页对拉筋的说明三、梁拉筋实际的作用个人理解:梁拉筋是增强梁钢筋笼整体刚度用的,对正截面抗弯和斜截面抗剪无任何贡献,所以拉筋间距控制在?600mm,拉筋的要义是紧靠梁的侧向钢筋,拉住箍筋,这样才有可能提升钢筋笼的整体刚度,而拉筋的间距不是重要的。
四、百度百科拉筋(建筑名词)建筑上的拉筋是指同时拉住主筋和箍筋的钢筋。
与单肢箍的区别是,拉筋把外边的箍筋都拉住,而单肢箍只拉主筋。
拉筋的作用拉筋主要是为提高钢筋骨架的整体性而起拉结作用。
拉筋长度推导公式(1)拉筋同时勾住主筋和箍筋时,其长度计算公式如下:拉筋长度=(h【梁宽】-保护层*2+2d)+11.9【抗震弯钩长】*d*2(2)拉筋只勾住主筋时,其长度计算公式如下:拉筋长度=(h【梁宽】-保护层*2)+11.9【抗震弯钩长】*d*2拉筋的排列当梁宽?350 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 时,拉筋直径为8mm。
基础拉梁设计禁忌

基础拉梁设计禁忌【摘要】基础拉梁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但是有些设计人员为了省时省力,往往不会考虑很多,进而为基础拉梁埋下了安全隐患。
比如某些设计人忽略拉梁上部的填充墙荷载,这使得计算值偏小,从而影响了基础拉梁后期的使用。
本文主要通过对基础拉梁设计禁忌的介绍,进而探讨了避免基础拉梁设计出现误差的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拉梁;设计;禁忌0.前言基础拉梁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基础的整体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基础都需要设计基础拉梁,对此国家《抗震规范》6.1.11条出台了相关规定,对此进行了严格的限定。
一般而言,一级框架的基础和Ⅵ类场二级框架两个方向都需要设置基础拉梁,对其他等级的框架独立基础,如果基础底面受力区域土层性能比较好,而且荷载下的压力差值不大,不需要设计拉梁,因为即使没有基础拉梁,该类基础也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能,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1.基础拉梁设计禁忌1.1不分情况任意设计拉梁一般而言,单独柱基指适用在基础条件相对优越的多层框架中,选择使用独立柱基时,设计人员必须要确保其整体性能够抵抗地震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沿着主轴两个不同的方向来设计基础拉梁。
为了明确设计标准,我国出台的有关规范中,做出了如下规定: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需要设计人员沿着主轴两个不同的方向来进行设计:首先,属于一级框架的范畴,此外,尽管是二级框架,但是属于Ⅳ类场地,也可以符合条件;其次,各个柱基所应该承受的重力,彼此之间相距很大;再次,基础埋置超过了普通的深度,而且各个基础埋设深度有着非常大差距;第四,土层性能不佳,比如在地基受力层区域,液化土层所占比例比较大。
有很多设计人员没有依据现实情况来设置拉梁,实际上,有些单独基础并不需要一定要拉梁,为此,设计人员应该具备灵活性。
比如,如果框架层数并没有达到三层,而其基础埋深也没有非常深,同时每个基础埋置深度彼此之间没有严重的差别,另外,地基受力区域也的没有任何不利的土层,此时,设计人员完全没有必要设计基础拉梁。
拉梁施工注意事项

拉梁施工注意事项一、结构设计说明主要是设计依据,抗震等级,人防等级,地基情况及承载力,防潮抗渗做法,活荷载值,材料等级,施工中的注意事项,选用详图,通用详图或节点,以及在施工图中未画出而通过说明来表达的信息。
如混凝土的含碱量不得超过3kg/m3等等。
二、各层的结构布置图,包括:(1)预制板的布置(板的选用、板缝尺寸及配筋)。
(2)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
(3)关于过梁布置及轻隔墙。
(4)雨蓬、阳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详图。
(5)楼梯布置。
采用X型斜线表示楼梯间,并注明楼梯间另详。
尽量用板式楼梯,方便设计及施工,也比较美观。
(6)板顶标高。
可在图名下说明大多数的板厚及板顶标高,厨厕及其它特殊处在其房间上另外标明。
(7)梁布置及其编号,应按层编号,如L-1-XX,1指1层,XX为梁的编号。
柱布置及编号。
(8)板上开洞(厨、厕、电气及设备)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锚入板支座,从洞边锚入La即可。
(9)屋面上人孔、通气孔位置及详图。
(10)在平面图上不能表达清楚的细节要加剖面,可在建筑墙体剖面做法的基础上,对应画结构详图。
三、基础平面图及详图:(1)在柱下扩展基础宽度较宽(大于4米)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柱下条基。
并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当基础下有防空洞或枯井时,可做一大厚板将其跨过。
(3)混凝土基础下应做垫层。
当有防水层时,应考虑防水层厚度。
(4)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
(5)地下室外墙为混凝土时,相应的楼层外梁和基础梁可取消。
(6)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7)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
(8)独立基础偏心不能过大,必要时可与相近的柱做成柱下条基。
(9)采用独立柱基时,独立基础受弯配筋不必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础非常重要,否则配筋也不得过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拉梁设计禁忌
【摘要】基础拉梁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但是有些设计人员为了省时省力,往往不会考虑很多,进而为基础拉梁埋下了安全隐患。
比如某些设计人忽略拉梁上部的填充墙荷载,这使得计算值偏小,从而影响了基础拉梁后期的使用。
本文主要通过对基础拉梁设计禁忌的介绍,进而探讨了避免基础拉梁设计出现误差的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拉梁;设计;禁忌
0.前言
基础拉梁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基础的整体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基础都需要设计基础拉梁,对此国家《抗震规范》6.1.11条出台了相关规定,对此进行了严格的限定。
一般而言,一级框架的基础和Ⅵ类场二级框架两个方向都需要设置基础拉梁,对其他等级的框架独立基础,如果基础底面受力区域土层性能比较好,而且荷载下的压力差值不大,不需要设计拉梁,因为即使没有基础拉梁,该类基础也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能,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1.基础拉梁设计禁忌
1.1不分情况任意设计拉梁
一般而言,单独柱基指适用在基础条件相对优越的多层框架中,选择使用独立柱基时,设计人员必须要确保其整体性能够抵抗地震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沿着主轴两个不同的方向来设计基础拉梁。
为了明确设计标准,我国出台的有关规范中,做出了如下规定: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需要设计人员沿着主轴两个不同的方向来进行设计:首先,属于一级框架的范畴,此外,尽管是二级框架,但是属于Ⅳ类场地,也可以符合条件;其次,各个柱基所应该承受的重力,彼此之间相距很大;再次,基础埋置超过了普通的深度,而且各个基础埋设深度有着非常大差距;第四,土层性能不佳,比如在地基受力层区域,液化土层所占比例比较大。
有很多设计人员没有依据现实情况来设置拉梁,实际上,有些单独基础并不需要一定要拉梁,为此,设计人员应该具备灵活性。
比如,如果框架层数并没有达到三层,而其基础埋深也没有非常深,同时每个基础埋置深度彼此之间没有严重的差别,另外,地基受力区域也的没有任何不利的土层,此时,设计人员完全没有必要设计基础拉梁。
当然如果建筑物属于规模比较大的公共建筑,则需要另行考虑,比如体育馆。
此外,如果只是单层的工业厂房,也没有必要设置,这主要是因为单层厂房都是使用铰接排架,完全能够适应厂房带来的不均匀变形。
另外,如果建筑结构柱彼此之间差距比较大,也不需要设计拉梁。
因为拉梁
截面的高于宽,取值不适宜,则会出现截面过大的情况,完全会影响到建筑结构实际的承受能力,而如果出现过小的情况,其拉梁作用将会失去。
1.2将填充物看作是附加线荷载
设计人员在选择使用JCCAD 软件时,通常是为了设计柱下独立基础,也有可能是设计桩承台,但是无论设计哪一个环节,设计人员一般都会将拉梁上存在的填充物,按照附加线荷载的形式来输入软件中,此种折算方式,严重影响了基础安全。
因为此种设计方式会导致基础设计与正常相比小很多,其安全隐患将一直存在。
1.3忽视地下室层数定义
设计人员在对基础进行拉梁设计时,一把都是选择使用PMCAD 上部结构模型,同时运用PMSAP等程序,但是此时设计人员往往会忽视将地下室层数定义为1。
如果此建筑工程没有地下室,而且其第一层层高要高于其他层数,通常其基础埋深相对很深,此时如果只是选择使用弹性层间位移脚,则无法达到有关规范的要求,为了能够达到有关规定,设计人员一般会选择使用框架结构±0.000下来接近拉梁层。
拉梁可以作为一层进行整体设计,但是注意《抗震规范》6.2.3 条规定:一、
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
1.5、1.25 和1.15。
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注:底层指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地下室以上的首层。
如果采用SATWE 计算时不定义地下室层数为1,则柱底弯矩设计值增大系数只是在拉梁层,会造成安全隐患。
2.关于多层框架基础拉梁的几点看法
2.1框架计算简图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
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
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工程设计经验
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2.2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
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也定义弹性结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
房屋结构的平面不规则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2.3基础拉梁设计不当
一般来说,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埋置虽深但采用了短柱方案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
基础拉梁截面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12~1/18,截面宽度可取1/20~1/30。
构造基础拉梁的截面可取上述限值范围内的下限,纵向受力钢筋可取上述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当为构造配筋时,除满足最小配筋率外,也不得小于上下各2#14(二级钢),箍筋不得小于Ф8@200。
当拉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荷载时,拉梁截面应适当增加,算出的配筋应和上述构造配筋叠加。
构造基础拉梁顶标高通常与基础顶标高或智短柱顶高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可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基础拉梁设计有很多禁忌,设计人员应该多加注意,了解工程基础情况之后,再决定是否选择设计基础拉梁,明确需要设计基础拉梁之后,需要正确的选择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要依据现实情况进行选择,这是确定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满足抗震性的要求下,基础抗拉完全可以一次性设计,但是需要依据有关规范进行设计,设计时,不能忽视地下室层数定义,避免出现设计误差。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高小旺,龚思礼,苏经宇,易方明编.《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龚思礼主编.《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PKPM 基础设计软件功能详解》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工程部编.《JCCAD 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
[6]工程部编.《SATWE 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