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概念:“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为什么能成功?
①发展“两弹一星”战略的背景(原因):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b.60年代中苏
关系也急剧恶化;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d.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②“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国家重视支持,坚持统一领导;自主创新,艰苦奋斗;
全国人民协作,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等。
(2)原子弹的研制与和平利用: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②1991年和1994年,我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并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
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3)导弹的研制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10月,
我国发射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迈入航天
时代。
2、载人航天的发展:
(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
(2)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4次无人飞行成功;
“神舟”一号飞船:“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神舟”二号飞船:“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神舟”三号飞船。
“神舟”四号飞船:“神舟”四号飞船于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3)2003年起,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9日,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海胜搭载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获得成功。9月27日,翟志刚成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中国由此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成
功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
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时间与乘组一览表
编号发射时间返回时间发射地点乘组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
06时30分1999年11月21日
03时41分
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
无人飞船
神舟二号
2001年01月10日
01时00分2001年01月16日
19时22分
无人飞船
神舟三号
2002年03月25日
22时15分2002年04月01日
16时54分
搭载模拟人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
00时40分2003年01月05日
19时16分
搭载模拟人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
09时00分2003年10月16日
06时28分
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09时00分2005年10月17日
04时32分
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21时10分04秒2008年09月28日
17点37分
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01日
05时58分10秒2011年11月17日
19时32分
搭载模拟人
神舟九号
2012年06月16日
18时37分24秒2012年06月29日
10时07分
景海鹏、刘旺、
刘洋
神舟十号
2013年06月11日
17时38分2013年06月26日
08时07分
聂海胜、张晓光、
王亚平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是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不仅
大大提高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享有很高的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我国计算机的研制:
(1)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6月,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 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
1960年,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 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196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年,我国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70年,最新型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1976年,台湾发明了第一代仓颉输入法。
1977年 4月,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同年,“银河”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投入研制工作。
②1983年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上亿次);
③高性能计算机先后问世。
1983年 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型通过鉴定,被评为1992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