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
《数学教学论》课件
03
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
直接教学法
教师直接讲解数学概念、 公式和定理,学生通过听 讲、练习和反馈来学习。
发现教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实验、归纳和演绎等手段 ,自主发现数学规律和知 识。
03 考试成绩
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平时 测验和期末考试。
教师评价
01 教学内容
评价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是否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02 教学方法
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03 教师素质
评价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等。
教学内容的组织
按照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形 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01
教材的编写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编写适合学生的数学教材。
02
教材的使用
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结合实际案例和 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灵活应对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反应和 课堂状况灵活调整教学策 略,确保教学效果。
鼓励自主学习
教师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 造力。
04
数学教学内容与教材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数学教 学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02 数学的本质表现为精确性、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 ,这些特性使得数学成为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第六章教学理论与实践[要求]1.识记教学、智力、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基本环节的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概述l.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1)教学的作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①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②以教学为主,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③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
4.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1.课程的意义课程是计划化的学习经验,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科以及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课程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2.课程内容(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①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ppt 52页)
课堂听课的三听、四看、一关注
●三听——
一听:听教师向学生发出的信息 二听:听师生交流的信息 三听:听学生发出的信息
●四看——
一看:看教师的教态真切否? 二看:看教学目标落实否? 三看:看师生的互动多向否? 四看:看学生的情绪主动否?
●一关注——
关注课堂教学中智慧生成的过程与效果。
课堂观察的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 着眼点 ——三维目标是否有机整合 ● 着力点 ——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 落脚点 ——学生学习是否主动有效
浙江瑞安隆山高中教育科研“十个一”工
程
• 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 开一节优质课 • 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 • 参加一次学校说课活动 • 作一个读书报告 • 分析当年高考试卷并写教学启示一份 • 向学生开一次课外知识讲座 • 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 完成一项课题研究 •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一个
广西柳州市一中校本教研做到“六个一”
• 每学期上一次公开课 • 每学期写一篇最佳教案 • 每学年确定一个教研专题 • 每学年订一本业务资料 • 每学年写一篇专题总结或论文 • 每学年做一次有特色的专题报告
深圳市育才中学每学年做到“六个一”
• 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 • 开展一个教学课题研究 • 上好一堂教学公开课 • 做好一个多媒体课件 • 出好一份模拟考核试卷 • 撰写一篇教研论文。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 校本教研的基本框架:一个落点、两个主体、三 个要素
•
落点
•
改进教师的教学
•
主体
主体
•
(学校)
(教师)
• 三个要素
• 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关系图
•
自我反思
研究生必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PPT课件
资本主义社会
——发展生产力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
——拯救和解放生产力
• “分两步走”(毛泽东):
•
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步)
•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新民主主义社会
•
——发展生产力
•
•
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步)
•
——拯救和发展生产力
• “中国共产党不但不害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
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这是因为拿资本主义的某种
• 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思考:
• ●社会主义本质(从根本上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 • ●社会的根本任务(从基础上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 ●中国的社会主义处在什么历史发展阶段(特色根
据) •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路
径) • ●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目标框架(四位一体) •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标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传统条件(艰巨 性);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国际环境条件 (复杂性);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条件(长 期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条件 (探索性)。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的执 政规律。
确立了“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 的主要目标。(P7)
体
科学社会主义——目的和归宿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 *从广义上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 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 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ppt课件
19.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 倾向是指教师的() P234
A.专业理想
B.专业情操
C.专业发展
D.专业自我
20.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旁人可以插话帮助教师改进 教学的教学技能训练方法是() P16
A.介入教学 B.教育教学实习
C.微格教学 D.模拟教学
21.教师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 入新课的方法是()P53
A.标志强化 B.语言强化 C.动作强化 D.活动强化 17.采用电子设备和软件工具设计、制作、使用与储 存的多媒体教案是() P45
A.文字表达教案 B.电子教案 C.纸质教案 D.课件式教案 18.教师用文字、数字和数学符号表述证明过程的板 书形式是() P82
A.语词式板书 B.文字板书 C.演算式板书 D.线索式板书
第二部分 5章 教学语言技能 (重点) 6章 学法指导技能 7章 说课、听课和评课技能
第三部分 8章 教学反思技能
4
三、关于考试和题型
一、单项选择:4-5题 二、多项选择:2-3题 三、判断题: 4-5题 四、简答题: 1题或没有
5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练习实践
15.备课的内容有()P25 A.备课程标准 B.备教材
C.备学生 D.备教法 E.备学法
17
三、判断题
1.教学案例是包含问题与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 的 典型性教学事件。P242对 2.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教师成长档案袋内容评定教师 等级。 P251对 3.说课是教师阐述在课堂教学中做什么,怎么做, 为什么这么做的教学研究活动。 P2188 4.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构成了教师教育 的历史起点。 P1 5.电子教案是课件的一部分。 P46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讲座ppt课件
游戏化教育与幼儿园课程的结合
游戏化课程设计
游戏化教育评价
将游戏元素和机制融入到幼儿园课程 中,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符合 儿童的认知特点。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儿童在 游戏化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全 面评价儿童的发展。
游戏化教学实施
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 、情境模拟等,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
教学资源和平台。
游戏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实例
数学启蒙类游戏
运用数字卡片、积木等游戏道 具,引导幼儿进行数学思维和 计算能力的训练。
艺术创作类游戏
提供绘画、手工等艺术游戏材 料,鼓励幼儿进行自由创作和 表现。
语言学习类游戏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游 戏形式,帮助幼儿学习语言表 达和交流技巧。
科学探索类游戏
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课程内容单一
当前幼儿园课程往往以知 识传授为主,忽视儿童的 兴趣和实际需求,导致课 程内容单调乏味。
教学方式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 利于儿童的主动学习和探 索,限制了儿童的创造力 技能的掌握 ,忽视儿童的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的培养,评价方 式单一且片面。
05
CHAPTER
游戏化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 的实施策略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能力提升
从传统教育者到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角色,成为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游戏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游戏化教育技能的提升
教师需要掌握游戏化教育的相关技能,如游戏设计、游戏组织、游戏引导等,以便更好地 将游戏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效果评估
教学理念更新
游戏化教育促使教师不 断更新教学理念,关注 幼儿的学习过程和体验 ,以幼儿为中心进行教 学设计。
幼儿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件
02
通过软件和APP提供的互动功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参
与度。
注意软件与APP的安全性
03
确保软件和APP的内容安全,不会对幼儿造成不良影响。
幼儿音乐教育硬件设备与乐器
选择适合幼儿的乐器
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选择适合的乐器,如小提琴、钢琴、手 风琴等。
硬件设备配置
根据实际需要,配置相应的音响、投影等硬件设备,为幼儿创造良 好的学习环境。
音乐表演
设计有趣的音乐游戏,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培养节奏感和协调性。
组织幼儿参与歌曲演唱、 舞蹈表演等音乐表演活 动,提高表现力和自信
心。
音乐欣赏
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 乐,培养幼儿的审美能
力和音乐感受力。
音乐创作
鼓励幼儿创作简单的音 乐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和创造力。
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教师角色与素质要求
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与挑战
问题
部分幼儿对音乐不感兴趣,缺乏参与热情;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教材内 容不够丰富多样。
挑战
如何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 教学质量;如何丰富教材内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幼儿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发展方向
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针对不同幼儿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加 强与科技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实践 能力。
01
02
03
04
教师是引导者
引导幼儿探索音乐世界,激发 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是组织者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幼儿 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
教师是观察者
观察幼儿的表现和需求,调整 教学策略以满足个体差异。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课程理论与实践一课程概述1、课程含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2、课程类型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根据学科知识综合的程度不同,又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联络课程、融合课程合科课程、广域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3、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4课程理论4、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①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②基本主张:各学科应该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课程,课程编制者应该是学科专家;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③评价:优点: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局限性:1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3编制的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①代表人物:杜威②基本主张:1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的内容;3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强化与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③评价: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习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要求学生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局限:过分夸大儿童的个人经验,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①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②基本主张: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③评价:优点: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1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3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二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课程目标的含义: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2、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①学习者的需要②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③学科知识及其发展3、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1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那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2课程内容: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法; 对内容的解释有以下三种观点:①课程内容即教材②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③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融合学科教材与学习经验三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课1课程资源的内涵: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2课程资源的类型①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②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③政治出资源、语文课程资源、英语课程资源等等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④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⑤物质形态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⑥可预设的课程资源教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经验、感受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四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内涵: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2、课程内容的选择的主要依据:1课程目标指导作用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3社会发展“教育要先行”4科学文化知识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是知识3、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1课程组织的要素微观层次: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宏观层次:范围、连续性、序列和整合2课程组织的原则①连续性:指课程的“广度”范围之内的水平组织,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②顺序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③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横”的联系,包括认知、技能、更复杂的处理;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①直线式与螺旋式②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③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4、课程设计模式1目标模式:美国着名课程理论家“泰勒”泰勒原理:目标、内容、方法、评价①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和专家建议②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③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④课程评价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模式体现的四个特征:①人文主义的知识观②“研”“学”一体的教师观③合作探究式学习观④发展性的评价观五课程实施1、课程实施的内涵: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2、课程实施基本取向:忠实取向、互相调适取向、创生取向3、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富兰的学者1改革本身因素2学校内部因素:校长、教师3学校外部因素:社区与家长影响、政府部门影响、社会团体影响4、成功的课程实施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1、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1知识经济时代提出新挑战2教育改革被赋予全新理念①教育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②教育过程在于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③教育模式在于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④教育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育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教学工具转变3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许多共同趋势4原有课程难以适应新要求2、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二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1.创新教育理论1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2创新教育实施原则:层次性、基础性、示范性、开放性、民主性、个别性、活动性、现代性3创新教育实施途径:②树立创新教育观念③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④改革课程内容⑤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⑥改革考试评价4创新教育教学策略①树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实践的理念②确立主体参与、整体发展、民主个性、实践探究、激励进取等基本原则③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④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1.个性教育理论1个性教育特点:主体性、自主性、潜在性、发展性、整体与个别的辩证统一性2个性教育的实施①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性教育的切入点②评价方式的转换是个性教育的关键③课程改革是个性教育发展的核心工程2.主体教育理论1主体教育内涵①狭义: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学的活动②广义:以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2主体教育的实施3.多元智力理论1内容:传统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智力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加德纳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并提出自然智力,即辨别环境特征并加以分类的能力;2多元智力的本质:①智力是分布的、是情境化的②智力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③智力是多维的④智力是可以发展的⑤多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体的智力个具体特点;4.现代教育思潮1教育终身化:教育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智力体系——学会生存;并且要适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会学习;建立一种可以带来变化、可以创新、重建和重新系统地阐述问题的学习方式——创新性学习;2教育民主化3教育国际化:主要特征有交流性、广泛性、一致性和有组织性;4教育现代化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内容1课程结构的变革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③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④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2课程标准变革3教师角色变革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4学习方式变革: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5课程评价变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6课程管理变革: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教学理论与实践一教学概述1.教学的概念: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2.教学的基本任务①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②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⑤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①备课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②备课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的标准:①目的明确②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③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④语言艺术普通话、清楚准确、抑扬顿挫⑤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⑥板书规范⑦态度从容自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学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意义: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③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教学情况,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工作,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服务;④有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学生进步⑤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2.业成绩检查的方式①平时考察: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检测②考试:期中、期末和毕业考试3.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检查内容力求全面;检查方法灵活多样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客观公正;为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主要目的二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④巩固性原则⑤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⑥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⑧因材施教原则2、教学方法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问答法③读书指导法④演示法⑤参观法⑥实验法⑦练习法实践活动法⑧实习法⑨讨论法⑩发现法2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①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②教学内容特点③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④教师本身素养⑤教学方法本身特性⑥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三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认识的总目标一致;认识的基本规律和阶段具有一致性;2教学过程具有特殊性:①认识主体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②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③认识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3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心理准备:创设一种教学氛围2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方面3巩固知识:方式主要有作业、练习、复习等4运用知识: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问题的解决,二是实际操作5检查效果:通过测试评估四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基本特点:①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单位②在教学活动程序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③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40~45分钟2优越性:①有效地扩大了学校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②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③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3局限性①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③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④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2、个别化教学并不是个体独自学习运用个别化教学形式要注意的问题:1、学习的步调2、教学目标3、学习活动或材料4、评价学生的手段5、个别辅导3、分组教学1能力分组:按学生的能力放在水平分组教学2作业分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的教学3校外分组:依据入学考试成绩的高低进入不同的学校4校内分组:依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在不同班级五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1 诊断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区分与鉴别功能4激励功能5导向功能2、教学评价类型1依据评价标准①相对评价:指在团体内以自己所处的地位同他人相比较而进行的评价;评分方法:百分制和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目前有些小学已将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如思想品德评定采取“等级+评语”的办法;②绝对评价:判断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而进行的评价;③个体内差异评价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把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做出的评价;评价结论表示方式有:数值纵向评价和评语横向评价;2依据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①诊断性评价:事前评价②形成性评价:事中评价③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3、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科学性是指评价应按教学活动评价本身的客观规律办事;可行性是指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要尽可能简便易行;3主体性原则:承认评价对象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4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教学评价必须采用一致标准,但不能只搞一种模式;5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期性评价如,期末评价、年终评价;经常性评价如,每天进行的教学检查与评定;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性评价给人模糊感觉“基本上”“差不多”“大概是”“若干”,因此需定量评价作为补充;六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2、常见的教学模式1范例教学模式: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2抛锚式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基本程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杜威的“五步教学法”、皮亚杰的“自我发现法”和“活动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基本操作程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较多地被采用,围绕三中心进行教学:教师、课堂、教材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经过凯洛夫等人改造传入中国基本程序: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洛扎诺夫“暗示教学理论”基本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四、教学基本技能及教学机智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1、导入技能1导入的作用: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要求,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前提2导入需注意的方面: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目的性3导入方式:衔接、悬念、情境、激疑、演示、实验、实例、典故2、提问技能1课堂提问的作用: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反馈评价,调控教学;提供参与机会,发展表达能力2课堂提问的过程:拟题阶段、引入阶段、列题阶段、听答阶段、评价阶段3教师对学生的作答进行处理的方式:重述、追述、补充、更正、评价、检查4课堂提问需注意的方面:设问精当、发问巧妙、启发诱导、归纳总结3、讲授技能:包含讲述技能、讲解技能、讲读技能、讲演技能1讲授技能需注意的方面:①讲授的科学性:科学的内容、态度、语言②讲授的适应性:狭义的适应“教”与“学”的适应;广义的适应包括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③讲授的教育性:突出“新”“实”“活”三个字④讲授的启发性:启发对学习目的的意义的认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情绪情感;⑤讲授的情感性:以情育情;以情感人4、板书技能1板书的功能①吸引学生注意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③发展学生的思维④给予学生美的熏陶⑤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2板书内容①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③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3板书主要格式:①提纲式:最常见,适用范围最广;特点是层次分明,内容系统,便于学生按提纲掌握知识;②词语式:语文教学板书特有的表达形式之一;特点是紧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联想③表格式:特点是内容扼要,对比性强,容易使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深刻领会教学内容;④结构式:由词语、短句加上连接符号相互联结而成;也称为框架式、线索式板书⑤图示式:与结构式相似,但强调动态的结构,而结构式板书强调静态结构;⑥板画式:各种地图、形象画等5、结课技能1结课类型①认知型结束:也叫封闭型结束,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程的要点上;②开放型结束:不局限于复习巩固,把所学的知识向其他方向延伸;2结课过程: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二说课1、说课类型1研讨性说课:对说课内容某一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探讨的一种说课形式2评价性说课:评价教师的说课水平;其特点:灵活性、广泛性、实效性3检查性说课:对教学设想、教学效果的检查和监督;是种大型、综合、全面的说课;4主题性说课:说课主题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热点问题;5示范性说课: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为说课者2、说课基本内容1说教材:①说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②说本课的教学目标③说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④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2说学情①分析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②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④关注学生个性差异3说教法及依据4说学法及依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它的核心是抓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贯彻“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要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学法指导便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5说教学过程:是说课中的中心内容,是能否说好课的关键,是说课的重点部分①教学思路的设计与教学环节的安排②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③说重点与难点处理④说教学手段的采用⑤说作业布置6说板书设计7说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反思的内容包括成功点、失误、疑惑点、情感激发点、感悟点三教学机智1、教学机智的基本属性: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力;2、教学机智的特征①实践性:教学机智的基本属性②个性化:时空人等多因素交错的结果③集成性:教学过程由多种要素组成,由多重环节展开,受多种因素制约④高效性:教学的高水平,高效率⑤创新性:智慧的教学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程与教学》PPT课件
3、表现性目标价值取向 是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4、表现性目标价值与局限 价值: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自主性和主体 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 和解放
局限:
难以操作,容易流于形式
三种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比较
行为目标
科技理性(控制)
生成性目标 实践理性(过程)
表现性目标 解放理性(自由)
目标不确定性,教学的开放性对教师和学生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这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无法做到 的。
所以只是看起来很美。
(四)、 表现性目标取向
1、表现性目标涵义
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 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 表现
2、表现性目标特点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在 表现性活动中,教师希望提供一个情境, 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个人意义。
三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一) 学习者的需要 1、 涵义 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来源的学习者的需要
是“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即儿 童人格发展的需要。 2、 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学习者需要的确 定 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教师提供的帮 助也不能违背这一宗旨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课 程与教学》PPT课件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1 、教育目的 教育的总体方向,它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
育价值。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 2、教育目标 它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 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 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
2、生成性目标特点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引言:教学设计与实践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
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并进行评价与反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下面将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目标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原理等。
教育目标理论是指明教育活动的目标和意义。
学习理论是对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的研究,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习惯,从而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原理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规律,针对不同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
1. 教育目标理论教育目标理论是教育活动的根本指导,它规定了教育者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标通常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和技能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教育目标需要具体、明确和可衡量,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对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的研究。
其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对外界刺激的响应,认为教育者应该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对信息的加工和组织,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结构;构造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知识,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合的社会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 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等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
二、教学实践的基本理论教学实践的基本理论包括教学方法论、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等。
教学方法论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评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反馈是教学活动之后的总结与回顾,帮助教师认识到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改进。
研究生必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 善等方面。
核心价值观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推进全民道德建设、提高国家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核心价值观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弘扬和 践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 重要力量。
研究生必修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课
件
CATALOGUE
目 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
CATALOGUE
目 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 实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 实践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意义
分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概念、内涵与意义,明确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绿色低碳技术与创新
介绍绿色低碳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创新成果,如清洁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帮助学生了解绿色低碳技术的实际应用。
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
阐述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探讨循环经济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推动绿色 低碳循环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基本原则,如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共同性等,帮助学生树 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所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二者之间的互动性。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 一、教学原则 • (一)教学原则的内涵 •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
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 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7.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 二、教学方法
• (一)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3.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 4.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 二、个性教育理论 • (一)个性教育的内涵 • (二)个性教育的实施 • 三、主体教育理论 • (一)主体教育的内涵 • (二)主体教育的实施 • 四、多元智力理论 •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
• 五、现代教育思潮 • (一)教育终身化 • (二)教育民主化 • (三)教育国际化 • (四)教育现代化
• 4.教育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 观,由传统教育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 技术转变。
• (三)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 许多共同的趋势
• 1.注重基础学历的提高。 • 2.强调信息素养的养成。 •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 5.关注学生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 1.代表人物2.基本主张3.评价 • (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 1.代表人物2.基本主张3.评价 •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 1.代表人物2.基本主张3.评价
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二、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 三、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 • (一)课程组织的要素 • (二)课程组织的原则 • 1.连续性2.顺序性3.整合性 •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 1.直线式与螺旋式 •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工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在它的发展中,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从课程教学设计的角度,介绍了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梳理了设计教学的实践路径,旨在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和教员的专业化发展。
标签: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实践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下位概念。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我国。
在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课程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教学设计作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与方法,非常巧妙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在了一起,它是联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案的纽带,对上承载着人才培养需求,对下衔接着学员认知基础、指导着课程教学。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作为一种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工具,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在它的发展中,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构成了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学习律。
准备律: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效果律:满意的程度越高,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强;练习律:重复刺激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
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极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规律。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展与改善了这一理论,创造了“刺激——强化——反应”公式。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奠定了认知发展理论基础,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纳赛尔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正式形成。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据此编制课程教学设计,要抓住两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不仅要有助于学员理解,而且也要有利于知识的贮存与提取;为了尽可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就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
10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 与实践
华中师大教科院 周东明
பைடு நூலகம்
可编辑课件
1
一、背景与理念 二、目标与内容 三、实践与效果
可编辑课件
2
一、背景与理念
本次课程改革有四大背景
是基础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需要
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 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可编辑课件
8
三、实践与效果
1、实践
自2001年秋季启动以来,已有42个国家级试验 区,380多个省级试验区,编写(含在编)的九 年义务教材达100多套,校本课程的开设与校本 教材的编写试验也在进行之中。
可编辑课件
9
2、效果
从全国各地的试验来看,虽然还存在着诸多的阻 力,各地试验的情况也不尽一致,但总的来看, 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活泼了、自信了、能力增强 了;教师和社会对此次课程改革的认识更清楚、 态度更端正、行动更积极。
可编辑课件
5
二、目标与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 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 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
教育学课件《课程》-2024鲜版
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2024/3/28
6
当代课程理论流派
A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学科基 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强调学生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的培养。
B
C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 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
2024/3/28
15
教材使用技巧与策略
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 背景,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
2024/3/28
注重教材的预习和复习 ,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 知识体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活动,如讨论、案例分 析、角色扮演等,提高 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 果。
多元化评价趋势
未来评价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包括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标 准等方面。
技术支持下的评价创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评价将更加注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 术手段进行创新。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评价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 度等方面。
27
06 教师专业发展与课程建设关系
17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
2024/3/28
18
传统教学方法回顾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课程理论与实践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涵义及其变化朱熹:“宽着其限,紧着课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二、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两种类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的两种类型。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以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的两种类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来区分的三种类型。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的两种类型。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二)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因此这种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
活动课程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1.基本主张(1)经验论。
(2)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
(3)主动作业论。
(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
2.评价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
因此,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另外,它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1.主要流派(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种重要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
在课程实施上,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的差别。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
它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内在联系和连贯性进行编制。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其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源于对杜威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课程的反思,认为儿童中心的课程难以保证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而教育和课程应当将人类文化要素传授给下一代。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这一流派认为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永恒主义对此的回答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2.评价优点:(1)按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编制课程,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3)受到悠久传统的支持,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4)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
局限性:(1)以学科为中心编制课程,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习;(2)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3)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课程的理论。
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和教育学家布鲁纳。
2.基本主张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为了克服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片面性提出来的,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但不按学生的活动来组织课程;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以改造社会为中心,不再以学习各种知识为中心,通过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学习,以达到改造社会、改造传统的目的。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因此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评价优点:(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局限性:(1)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学生本身的需要;(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3)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即课程的预期结果。
二、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三、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
(2)它规定本门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1.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1)课程标准。
(2)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3)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4)社会发展需要。
2.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
(2)基础性原则。
(3)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
(4)应该贴近社会生活。
第三节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述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课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1.教学计划的含义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强制性。
(2)普遍性。
(3)基础性。
2.教学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个部分构成。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
(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推,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三)教科书设计1.教材与教科书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2.教科书的编排教科书的编排要注意以下方面:(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教科书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
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4)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薄厚要适度,便于携带。
3.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效地使用教科书,最大程度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统筹安排。
(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一、课程实施的内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