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五类题型详细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题型,研究规律,研究技巧
——试从五类题型分类解析现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如何指导,一直是许多老师感到很头痛的问题。一是因为分类复习时,要考查的知识点繁多琐碎,指导起来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老师困惑学生迷惑,费力不讨好。二是因为整体阅读时,学生答题容易遗漏得分点,把握不好答题要领,致使主动失分比较多。
其实,现代文阅读还是有规律可寻的。程红兵老师说:“高考就那么几种题型,我相信任何东西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书生校长》第1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确实如此,备战高考,我们应该研究题型,研究规律,研究技巧。我们可以把原来的高考题拿来按照解题规律进行分类,同一种规律、同一种解题技巧的题目放在一起。教者将这些题目分析透彻,接下来把经过分类的题目交给学生去研究比较,通过“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题规律,发现解题技巧,教会学生用“发现法”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学会研究阅读技巧,掌握阅读技巧,弄清几大题型的答题方法,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印象深刻,复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笔者在多年指导高三复习时,对现代文阅读,带领学生总结出了“夸、抓、挖、发、结合”五类题型的答题规律,经过实践检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夸”题:想说“夸”你也容易。
所谓“夸”题,就是题目中包含“赏析妙处、说明意图、谈谈作用…”之类要求的题型。隐含要求学生对文章的某一处内容、某种结构、某种手法进行夸耀、夸赞、夸奖之意,笔者形象地将其称之为“夸”题。
请先看一组典型“夸”题:
1、(《严冬海猎——陈秉汉》2011年广东卷第16题)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
2、(《这是你的战争——宗璞》2011年江苏卷第13题)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3、(《塔上的树》——易云武2011年天津卷第19题)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5分)
4、(《第9车厢》2011年浙江卷第11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5、(《第9车厢》2011年浙江卷第13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6、(《第9车厢》2011年浙江卷第1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7、(《这是你的战争——宗璞》2011年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8、(《梁宗岱先生》2011年第广东卷19题)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1)他走路比汽车或者比飞机还快。(2分)
(2)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2分)
9、(《怪人》2011年辽宁卷)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6分)
10、(《没有天堂》2011年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的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4分)
11、(《没有天堂》2011年山东卷第19题)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两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12、(《审丑》2011年山东卷第20题)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4分)
13、(《想飞》2011年湖南卷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
以上这些题目,或者要求“夸”景物描写的作用,或者要求“夸”“对比”手法、第三人称的妙处,或者要求“夸”叙写自然景物的好处,“夸”作者的结构设计为什么好等等,具有典型的“夸”题特征。
这类题型答题时有何规律,有何技巧?通过引导学生对照高考标准答案,发现一般应从三方面入手“夸”,即“夸”内容、“夸”结构、“夸”手法。如果是单纯的手法赏析题,就要按照“什么手法——手法作用——表达情感——与中心主题的联系”步骤展开,即“手、作、情、中”四结合,确保答到要点。
下面例举一题加以阐释:
(《塔上的树》2011年天津卷第19题)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5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拟人1)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拟人2)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升华主题)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比喻),(呼应开头)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题目分析:
不要一看有字数限制就以为是“发”题,这是一道赤裸裸的“夸”题,并且要求你拼命地“夸”,“夸”到80个字。要从结构、手法、内容三方面考虑。
答题思路:
先考虑结构——尾段的作用: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阅读全文可知应答: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再考虑手法,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塔、树、鸟的和谐共生,突出了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主题(手、作、情、中)。
最后看内容,你会发现作者引进了传说,加上船员的回答,使文章显出了浪漫色彩。
标准答案(示例):
这段文字借助传说,彰显了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船员的回答增添了浪漫色彩,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突显了和谐共生的主题。联想到了沈从文,首尾呼应,言约而意丰。
将答题思路与标准答案对照,我们可以发现,内容上基本没有差别。当然,要想学生的答题严丝合缝,那是一种苛求,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是,尽量答到要点,答全面,不遗漏,不无谓失分,这才最为至要。
二、“抓”题:寻逐春风捉柳花。
“抓”,顾名思义,是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意味着“抓取、捕捉”。我们发现,要求学生就“行文思路、具体作用、形成原因”等进行回答的题型,一般要从文章局部或者全局来“抓取、捕捉”相关信息,分条概括,流畅表述,我们不妨称之为“抓”题。此类“抓”题除了可以自己总结语言作答之外,要善于发现文中已经给出的答案词。
请看一组典型“抓”题:
1、(《严冬海猎——陈秉汉》2011年广东卷第17题)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