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和视觉第二课时备课讲稿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2 浙教版

《透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
是光的折射的深入,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是历年中考的高频考点。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对光发散作用。
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
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
四、教学器材
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瓶口上部)、蚊香、火柴、激光灯、手电筒。
五、教学过程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透镜和视觉演示课件浙教版

先增大后减小 D.
(3)像距(v):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所成的实像会变暗,但大小不变,仍成完整的像。
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必定是( )
2f F 你知道凸透镜除了能聚光外,它还有什么作用吗?
当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实像不断变大,像距也不断变大。
F
2f
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3.下列光学原件中能够成等大实像的是( C ) B、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观察,又能用眼睛直
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必定是( )
B、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观察,又能用眼睛直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4.在进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 透镜的焦距f为10厘米,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透 镜14厘米处时,在右侧的光屏可得到( C )
用纸挡住一部分凸透镜,则所成的实像会发生什么变化?
倒立等大的实像 D.
B、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观察,又能用眼睛直
虚像总是正立的。
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先增大后减小 D.
用纸挡住一部分凸透镜,则所成的实像会 发生什么变化?
所成的实像会变暗,但大小不变,仍成 完整的像。
3、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当物体从透镜向焦点靠近时,像距也不断变大,虚像不断变大。
逐渐增大 B.
注意:不能说成“同一直线”,为什么?
(1)焦距(f):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保持蜡烛和透镜位置不变,点燃蜡烛,并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如图)。
一物体从离凸透镜1倍焦距处沿着主光轴移到离凸透镜4倍焦距处,那么所成的像的大小将( )
(3)像距(v):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透镜和视觉ppt精美课件浙教版

2f>u>f 2、用火柴盒把凸透镜的一半遮掉,光屏上__成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的交点
7、移动蜡烛使U<f,再移动光屏,屏上能出现清晰的
像的性质
倒立 缩小 实像
。
倒立 等大 实像
。
倒立 放大 实像
u < f 正立 放大 虚像
像 距 应用 2f>v>f 照相机 v = 2f 测焦距 v > 2f 幻灯机 v > u 放大镜
u<v 幻灯机
u=f
平行光 不成像
探照灯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V>u 放大镜
1、在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 20cm, (1)想用光屏看到一个缩小的像,应把蜡烛
放在离凸透镜 __大_于__4_0__ 厘米的地方; (2)若把蜡烛从离40cm的地方移到25cm的
地方,像距 _变__大___, 像的大小 _变_大___; (“变大、变小、 不变”)
的像成在了光屏上方,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
(2)若把蜡烛从离40cm的地方移到25cm的
u = 2f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由于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凸透镜不能
3、移动蜡烛使U=2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
(填“能”或“不能”)
②、凡是虚像是正立的,与物体在透镜同侧,
完整的像(填“能”或“不能”),光屏上像的亮度变
(“变大、变小、 不变”)
应放在离凸透镜 ________ 厘米的地方。
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
3、移动蜡烛使U=2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
4、移动蜡烛使U>2f,再移动光屏,使屏上出现清晰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2 浙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2(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2 (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2 (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透镜和视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动手操作,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点: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准备:实验室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器材引入:回顾旧知识,复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
展开:我们可以用凸透镜观察物体,会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也可以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大家想不想知道凸透镜还能形成什么像呢?是倒立的?正立的?放大的?缩小的等等。
一、探究:1、提出问题: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建立猜想:跟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3、设计实验:(让学生说说?)讲解课本77页。
(1)粗侧焦距:让学生回顾上堂课的粗侧焦距的方法:因为阳光不好,只能将蜡烛放在离透镜足够远的地方,然后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明亮的小圆点。
然后在刻度尺上读出光屏与透镜的距离。
大约在10厘米左右。
f = 10厘米。
(2)为什么要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处在同一高度?——使烛光的像能完整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3)实验过程:A、当U﹥2f时,B、当U= 2f ,C、当f﹤U<2f 时,让学生移动光屏,分别找到最清晰的像。
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课时教学设计的凸透镜。
出示图片:配戴凸透镜可矫正远视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配戴用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可以得到矫正。
3、色盲(1)色盲: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称为色盲。
3、色盲(2)色盲分类出示图片:红色、绿色、红绿色、黄蓝色、全色盲看到的世界的颜色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之分。
眼睛的疾病除了远视、近视、色盲以外,还有斜视、白内障等活动1辨色卡1. 观看左图,并写出你所看到的数字是____。
2. 与老师核对结果。
如果你看到的数字与答案相同,那么你就没患色盲症。
答案:27活动2说出下图的数字和图案。
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色盲以及色盲的分类学生观察辨色卡说出你所看到的数字用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
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检验自己有没有患色盲答案:大象;2;F。
思考讨论:为什么色盲者不可以担任机动车驾驶员或其他需要辨别颜色的工作?参考答案:机动车驾驶员因为需要辨别红绿灯,所以就不能担任,否则会影响交通安全,发生事故。
另外,如从事军事、美术、印染、纺织、化学、医学、药学等工作,田于需要辨别颜色,因此也是不适宜的。
小知识眼镜的规格通常不用焦距、而是用“度”表示,其数值等于焦距(以米作单位)倒数的100倍。
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应到有关的眼科医学部门去检查,请眼科家诊断应戴什么样的眼镜。
如果眼镜配制不好,会加剧视力下降。
二、爱护眼睛,保护视力视觉对我们十分重要。
要保持良好的视力,我们应该好好保护眼睛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会造成晶状体变凸,或睫状肌疲劳过度,使眼睛调节能力降低,这样就容易形成近视眼。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方法。
出示图片:读书写字读书和写字的姿势要正确;书与眼睛的距离要保持约33厘米;应在光强度适宜的环境下阅读。
出示图片:向远处眺望连续看书或写字1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让眼睛的肌肉得以放松。
出示图片:看电脑使用电脑时,眼睛与屏幕应相距50 ~ 70厘米。
浙教版七年科学下册第2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教案)

他(她)的瞳孔变__________(填“大”或“小”)了。这样的变化说明: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能让_____________(填“较少”或“较多”)的光进入眼睛。
虹膜可以通过调节__________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量。
注意:不要长时间用手电筒照射同学的眼睛,以免对眼睛造成伤害。
真性近视
形成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前
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可矫正近视。
(2)远视
远视特点:患远视的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形成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远视患者的视网膜后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透镜和视觉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透镜和视觉 第2课时
章
2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年
学习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眼的结构,知道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
2.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从而知道如何爱护眼睛和保护视力。
3.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房水:透明液体,提供营养,维持眼压,对进入眼球内部光线起到折射作用
晶状体: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有弹性,对进入眼球内部光线起到主要折射作用
玻璃体:透玻璃体由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组成,它充满着整个眼球的内部。
活动
在光较暗的环境下仔细观察一位同学的瞳孔,然后在他(她)眼前约10厘米的位置,用小手电筒照向这位同学的右眼睛(或左眼睛),留心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
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

物远像远像变大
远离物体, 成像变大
大
第2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点拨] 照相机、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投影仪中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实像投在屏幕上,并 且投影片要倒插。
第2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应 用 示 例
► 类型一 例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设计进行实验: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蜡烛、凸透镜与光 屏,点燃蜡烛,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及光屏的中 心,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确保像能成在光屏 的中央。改变物距,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性质。
成像规律:如下表所示。
第2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像的性质
物距u 正立或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正立 放大或 缩小 缩小 等大 放大 放大 实像或 虚像 实像 实像 实像 虚像 像距v 2f>v>f
第2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4)如果小组成员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 高度,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 成虚像或不成像 。 是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解析] (1)这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来测量焦距
的一种方法,光屏上的小亮斑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亮斑到 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2)凸透镜所成的实像相对物体来讲“上下左右”都相反, 所以要想使偏高的像成在光屏中央,应当向上移动蜡烛。 (3)由题意知,光屏上成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f<u<2f,即 物体应当在c点,此原理应用在投影仪或幻灯机上。 (4)分析题意知,“三心同高”的情况下光屏上不能得到清
二6透镜和视觉2

《透镜和视觉2》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备课人:莫美雅【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根据文字描述制作模型,培养自学能力;(2)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3)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2)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3)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4)知道近视远视的矫正。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意识(2)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知道用相应的透镜进行矫正【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节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中的第六节“眼和视觉”第二课时,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透镜的光学性质,以及探索透镜的成相规律。
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延续,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上节课透镜的知识,了解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总结出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另外还有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学生通过学习,已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
学生对成像原理的物理知识知之甚少,而视觉的形成却需要光学成像的知识作基础,而且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在设计时,只需让学生了解光线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发生折射、汇集一处形成物象。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被近视困扰,他们对近视的成因、预防和纠正的兴趣较大。
之前学生掌握了透镜的成像原理,这为下来学习近视远视成因打下了基础。
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从饮食到习惯的形成有所进步。
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眼睛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
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和远视的矫正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教法:本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与实物模型,将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对眼球结构的掌握。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2

《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人的视觉上的限制。
3、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4、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个部分的功能。
能说处视觉的形成过程。
5、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6、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成像的特点。
2、体验和感悟我们眼睛的功能,并发现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3、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对透镜的利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
2、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3、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知道目前人类对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
3、视觉的形成与用眼卫生意识的逐步树立。
三、教学难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刻度尺、照相机、放大镜、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眼球结构模型、变色卡、有关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想必大家都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有人能说说这本书讲述了什么吗?很好,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海伦在失明后,怎样在逆境中成长,在黑暗中摸索色彩缤纷的世界。
可想而知,对于盲人,光明是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我们是否会感恩上天给我们的馈赠呢?接下来,我们将慢慢拆开上帝给我们的礼物。
新课讲解:一、透镜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外形,使学生能识别。
常见的光学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实验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
实验2: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观察思考: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凸透镜具有什么性质?凹透镜又有什么性质?结论:凸透镜具有会聚的性质;透镜具有发散的性质。
初中八年级科学课件眼和视觉第二课时

5.一物体从离凸透镜1倍焦距处沿着主光 轴移到离凸透镜4倍焦距处,那么所成的像的 大小将( B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10
6.烛焰经凸透镜在屏上已成一缩小的像,若
要在屏上成一放大的清晰的像,则应(
)
A.将A凸透镜向烛焰适当移近,其它不动
B.将凸透镜向屏适当移近,其它不动
像的特点
应用
物距(u) 倒或正 缩小或 实或虚 像距(v) 放大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测f
f<u<2f
u=f u<f
倒立 放大 实像
不能成像
正立 放大 虚像
v>2f
幻灯机
放大镜
4
凸透镜的应用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2f>v>f 如照相机
C 使屏与凸透镜的距离适当增大,其它不动
D.将烛焰向凸透镜适当移近,其它不动
11
谢谢观看
u=2f 2f>u>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
如放大镜
1、凸透镜不能形成的是( D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
7
2、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必定是 (A )
A.正立、放大 B.正立、缩小 C.倒立、放大 D.倒立、缩小
3、下列光学原件中能够成等大实像的是 (C )
A.平面镜 B.凸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8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照相机拍摄照片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 B.幻灯机放映幻灯片时,物距应大于2倍焦距 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距应大于1倍焦距 小于2倍焦距 D.使用放大镜时,物体只能成放大的虚像
2透镜和视觉(陈)PPT课件(初中科学)

7、当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时,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如何变 化?
光屏上的像上移了
8、当把透镜遮住一半,像如何变化?
大小不变,只是暗了点
规律精炼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异倒、虚同正。
凸透镜成的实像与物是上下颠倒, 左右颠倒。
作图研究
利用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正光线的交点,不能用光屏承接到,只能用 眼睛视察到。
知识准备
•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物距( u)
•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 v )
u
v
F
F
0
光屏(像)
物体
ff
测定所选凸透镜的焦距f= 10__cm
单位:cm
u
v
25
50
68
物距( u)=50-25=25cm 像距( v )=68-50=18cm
2、如果在上述实验中,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 能在光屏上得到实像吗?为什么?
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实像,无论物体离透镜多远, 用眼睛只能看到正立、缩小的虚像。
因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不可能成实像。
4、凸透镜固定不动时,当蜡烛接近焦点时,即物距减 小时,为了找到像,光屏该如何移动?像的大小又如何 变化?
光屏要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像距增大,
f<u<2f 倒立
u<f 正立
u=f
/
缩小 等大 放大 放大
/
实像 实像 实像 虚像
/
f<v<2f 照相机
v=2f v>2f
/
/ 幻灯机 放大镜
/
/
❖根据表格信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u)
u>2f u=2f f<u<2f u<f
【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透镜和视觉》第二课时【创新课件】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33cm
眺望远处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50~70cm
定期检查
活动四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要禁止
近视眼配镜需掌握哪些原则
1、近视眼的配镜应是以最小的度数达到最好的矫正视 力,这是很重要的原则。 2、验光时矫正视力达到1.0即可。 3、有轻度散光者,可在不影响矫正视力情况下降低或 不加散光,给眼睛一个适应过程,以后再加。 4、对高度近视第一次配镜者,不能接受全部矫正者, 应选戴低度眼镜,待适应后再增加度数,但每次增 加不宜超过300度。 5、对双眼屈光度相差悬殊,或对于不规则散光病人, 只能充分矫正度数较低的一眼。普通镜片难以矫正, 可试戴隐形眼镜。
A.保持在原来位置 B.靠近透镜 C.远离透镜 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使像清晰
5.高老师正在批作业,听到远处有学生叫她,为了看 清该学生的容貌,高老师立即戴上眼镜跟这位学生打
招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高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B.高老师是远视眼 C.高老师不戴眼镜看近物时,物像会成在视网膜前 方 D.高老师的眼球前后径可能过长或晶状体曲度可能 过大
3.下列四幅图,分别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和 矫正做法的是(C)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Fra bibliotek4.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视 网膜。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 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 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
应将光屏( B )
上的像将变 模糊 ,将光屏向 靠近 (靠近/远
离)透镜移动,像重新变清晰。 2、如果在F光源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一个凹透镜,光屏
上的像将变 模糊 ,将光屏向 远离 (靠近/远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凸镜 B.凹镜 D.凸透镜
C.凹透镜
成实像时: 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物体移动的速度大于像 移动的速度。 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幻灯机):物体移动的速 度小于 像移动的速度。
凸
你知道照相机的原理吗?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影像传 感器)相当于光屏。拍摄景物时,使景物到镜头 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调节镜头与胶片的距离, 使倒立、缩小的实像刚好成在胶片(影像传感器) 上。胶片上的感光物质被感光。感光后的胶片用 化学药水冲洗成底片。用底片再洗印出照片。
巩固练习:
1.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 光屏移到离凸透镜16CM处,使在光屏 上出现烛焰的倒立.放大.清晰的像,则 该同学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 () A.6CM B.8CM .C12CM D.18CM
2.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当物体从离 凸透镜1.5f处移到3f处的过程中, 像的大小和像距变化情况是( A ) A.像变小,像距变小 B.像变小,像距变大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S
O
2F F
F
2F S′
二、实验器材: 光具座、蜡烛、光 屏、凸透镜、火柴。 三、实验步骤: A、在光具座固定凸透镜,使蜡烛和光屏分 别置于凸透镜的两侧,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f=__________.
u
v
几个名词:
u
v
焦距( f ) —— 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叫 焦距。用 f 表示
物距( u) —— 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叫 物距,用 u 表示;
放大镜的原理吗?
放大镜是一种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它就是利用u<f时,物
体经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原理制成。使用时,将
物体放在透镜焦点以内,通过调节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来 改变放大倍数。
思考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应 在光具 座上由左向右依次放置 蜡烛、 凸透镜、 光屏 。为了确保烛焰的像 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整凸透镜、光屏的 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大致 在同一高度上。
巩固练习
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2厘米处,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 得不到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 能是( A ) A、30厘米 B、15厘米 C、10厘米 D、5LIM 3
像距( v ) —— 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像 距, 用 v 表示
B、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 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的中心大致 在同一高度。
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中心 。
完成书本77页活动并填表
四、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如下表所示:
规律一: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像物
当u<f时, 成虚像。
2.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凡是 (1) 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像和物分处在
透镜两侧,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 可用光屏承接;
(2) 凡是虚像是正立的,与物体处在透镜同 侧,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的交点 构成的,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直接 观看
3. 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4.
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成虚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小,像越小。
4.凸透镜成的实像与物是上下颠倒,左右颠 倒。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缩放, 实异倒、虚同正,近大远小像距随。
六.凹透镜成像规律
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物近,像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像大。
凹 凸
为了防盗,在门上装上一个“猫眼”,使屋 内的人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像, 屋外面的人却看不清屋内的人,则“猫眼”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线的作用: 会聚作用
凸 运用:显 镜微 .望镜远.照镜相等机.投影仪.放大
透
镜
焦点:平 于行 主光 轴线 的经交凸点透镜会聚
相关概念 光心:凸透镜的中心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三条特殊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情况:
s
焦点
光心
焦点
主轴
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一、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光的折射
应用
像距与物 距关系
u >2f 2f >v>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照相机 u>v
2f >u>f V> 2f 倒立放大 实像 异侧 投影机 u<v
u=2f V= 2f 倒立等大实像 异侧
u=v
u=f
平行光
不成像
u<f V>u 正立放大虚像 同侧 放大镜
规律二: 物距大于焦距 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在减小 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在增加 物距小于焦距 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减小
规律三: 当所成的像是实像时 物、像异侧
当所成的像是虚像时 物、像同侧
五、几个重要的结论 1.凸透镜成像的两个转折点是: ①二倍焦距处 ( u=2f ) 为放大与缩小实像的转折点;
u>2f时,成缩小实像。 u<2f,成放大实像。 ②焦点处 (u=f )
是成实像与成虚像的转折点。
u>f时,成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