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A

合集下载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1.6眼和视觉教案

课题:第1章第6节眼和视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知道眼的结构,知道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2]知道透镜及其分类,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3]能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象的规律,并了解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4]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从而知道如何爱护眼睛和保护视力。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凸透镜成象规律、透镜的应用。

[教学准备]眼球模型;光具座;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眼睛师:眼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

据统计,大脑中约有90%的信息来自于眼。

你知道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先让我们学习眼的有关知识。

眼的主要部分是眼球,解剖眼球模型:分析眼的各结构的名称。

(角膜、瞳孔、晶状体、虹膜、玻璃体、巩膜、视网膜、房水等) 结合下列实践,组织讨论分析各部分的作用。

观察同桌的眼:(1)你能看到哪些部位?(除了瞳孔、虹膜[颜色]、巩膜之外,学生应指出眼险,睫毛和泪腺管) (2)观察虹膜和瞳孔:用手电简直照着同桌的右眼,留心观察,同桌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说明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能 (减少、增加)进入眼睛光线的量。

虹膜的作用是可以控制 的大小。

同时填空:填写表1:眼的结构和功能 复述眼的结构和功能。

小结表l 。

由讨论中涉及凸透镜的知识,为引入下节课“凸透镜成象规律”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凸透镜成像特点初探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眼睛的有关知识,并且留下了一个问题——眼睛为什么能看到物体?本节课我们就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这要从透镜谈起。

透镜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解决)让学生了解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学生可能会讲到用放大镜聚焦可以把一张纸烧一个洞,由此可让学生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利用。

2.6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

2.6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

年级课题2.6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I授课时间12.6透镜和视觉(第1课时)科学观念:了解透镜的结构及作用,能分辨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画出光路图;教学1科学思维:能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观察、动手、交流合作目标I能力;探究实践:探究凸透镜成像活动,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的研究方法;态度责任: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实验成功的喜悦;初步形成乐千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1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重难点1难点: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第6节,本节内容由两部分构成:透镜和视觉,首先介绍透镜的结构特点,然后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之后介绍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如放大镜和照相机等,最后介绍眼睛的结构及成像原理,视力的缺学情陷和矫正等。

使学生明臼保护视力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不仅要了解凸分析I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学教学准备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透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视觉及视力矫正。

课件、课本、实验活动器材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由生活中的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我们喜欢用相机把它拍摄下来。

你知道吗?我照相机摄像们的眼睛也有这样的成像功能。

让我们一起走入透镜和视觉的世界吧!头等思考透入新知讲一、透镜眼睛近视的同学需要配戴近视眼镜,眼睛远视的老年人需要配戴远视眼镜。

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

透镜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

透镜也广泛地应用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常见的光学仪器中。

仔细观察远视眼镜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我们会发现不镜的结构。

同镜片的中间和边缘厚薄是不一样的。

观察透镜结远视眼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这类透镜叫做凸透镜。

近视眼镜镜片中构,归纳凸间薄、边缘厚,这类透镜叫做凹透镜。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透镜和视觉》说课教学课件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透镜和视觉》说课教学课件
①用眼看和手摸(从外形上区分):中间厚边缘 薄的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②将透镜的一面对着太阳光,在另一面放一张白 纸,移动透镜,如果发现白纸上有一个会聚的亮点, 则是凸透镜,没有亮点的是凹透镜;
③将透镜当作放大镜来使用,如果能看到放大的 物体,则是凸透镜,看不到放大物体,则是凹透镜.
3.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光屏上找不到 像,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5.踢出去的足球,若不计空气的阻力,那么足 球的受力情况是( A )
A.只受重力的作用 B.受踢力和重力作用 C.受到一个沿飞行方向的踢力作用 D.不受力的作用
6.2002年12月,我国发射了神州四号 宇宙飞船,为载人飞行进行了仿真人实 验。飞船在轨道上正常飞行时处于“失 重”状态,在这种环境中,以下哪个实 验不能像在地面一样正常进D 行( ) A.用刻度尺测长度 B.用放大镜看物体 C.用平面镜改变光路 D.用弹簧测力计测物重
别 单位
千克
牛顿
性质 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地球施加物体的力
测量 工具
天平
弹簧测力计
方向 变化 两者间 的联系

竖直向下
与位置无关
与位置有关
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G=mg
失重下的宇航员
习惯于地球重力生活
1
的人,一旦进入失重环
1
境,将会感到新奇。人
1
体的重量消失了,行动
起来真正是身轻如燕,掌上可舞。
在舱内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也可
以停留在空中。但站稳脚跟变得不
那么容易,国外有些航天员穿着一
种带磁性的鞋,工作地点的舱壁上
包上铁皮,这样站立就很稳了。失
重下的睡眠更为简便,用不着和地
球上一样要设置床铺,只需一个睡

2.6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2.6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答案:视觉的形成原理是:光线经过角膜和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图像。
3. 根据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当物距变化时,像距和成像性质如何变化。
答案:当物距变化时,像距和成像性质也会发生变化。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应通过实际操作、模拟实验、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视觉感知的生理过程。同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有效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2.6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6节“透镜和视觉”。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二是视觉的形成原理。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光学知识。本节课将在这些基础知识上,进一步探讨透镜的性质和视觉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光学现象的全面认识。
- 解释透镜的性质,如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应用,如眼镜是如何通过透镜来矫正视力的。
3. 实验探究
- 安排学生进行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不同物距下的成像情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_《透镜和视觉》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_《透镜和视觉》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透镜和视觉》参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能描述透镜的焦点、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比较,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

尝试对生活事例的解释,提高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通过实验观察,关注生活实际,感受环境保护教育;逐步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思考、归纳的探究意识。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已经对光的折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3重点难点重点:凸透镜、凹透镜的辨别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教学设计(一)、对比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这一情境1.实验:这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平面镜,纸上贴着的是盒子里其中一个光学器件。

打开激光电源,将两数激光同时照射到平面镜和还有一个光学器件。

比较光照到两个光学器件,有什么不同?2.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透镜。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鲜明的对比实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方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把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活动一:请学生对透镜进行分类。

要求:①把透镜分成两类②说出这样分类的依据。

等学生分好后,引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

教师描述主光轴和光心两个透镜的科学术语。

设计意图: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只有建立在学生自我建构的基础上,才是真正的探究。

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学习,通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得出,教学的重点放到“通过比较、区分两种透镜”来自我认知两类透镜。

第2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第2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第6节透镜和视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的种类,知道透镜的焦点、焦距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已经了解凸透镜的一些使用常识,如充当放大镜等,但对其成像特点还未作进一步探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归纳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活动1
在阳光下放一根火柴,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引燃?
学生回答―――用一块透镜。

那么什么是透镜,它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活动2
【讲授】活动2
新知探究
活动3
【活动】活动3
指导学生观察图2-64
得出透镜的种类:A、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B、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活动4
【活动】活动4
活动5
【活动】活动5
活动:在桌上放一块凸透镜,在凸透镜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调节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像。

活动6
【活动】活动6
小组活动:两人一组,分工协作
器材:光具座光屏 f =5厘米焦距的凸透镜1个
蜡烛1个火柴若干
活动7
【活动】活动7
课堂练习:见课件
活动8。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1新版浙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1新版浙

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会作出相关的图。

示的方式,让学生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不同的作用的比较,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焦距的长短与凸透镜的突起
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焦点和焦距。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会做图。

透镜: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
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

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

任务: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的焦点),粗略地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该凸透镜的焦
(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5页。

研究对光的会聚作用,证明有两个焦点。

们的焦距。

1
换用凹透镜实验,找不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凹透镜对光没有会聚作用。

实像: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的,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小
我们下堂课再一起探
课堂小结:
光透过凸透镜和凹透
本节课,思路很清楚,但是忘讲了一点内容,焦距
意味着对知识的消化能力不强。

这是我很困惑的问题,课堂上也在练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会。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6透镜和视觉 学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6透镜和视觉 学案

第六节透镜和视觉〔一〕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触摸,感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和作图分析,知道主光轴、焦点、焦距、虚焦点等概念,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和作图分析,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传播方向的影响。

【学习重点】: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传播方向的影响,会作光路图。

【学习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传播方向的影响和光路图的绘制。

【课堂学习】:活动1:感知透镜步骤:①先用透镜看导学案上的字;②用手触摸透镜现象:一个透镜使字变大了,用手触摸时发现,该透镜中间,边缘;另一个透镜使字变小了,用手触摸时发现,该透镜中间,边缘。

小结:透镜可分为和两种,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称为;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称为。

稳固1:以下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是〔〕反思:字为什么会变大〔或变小〕?光从物体出发,经过透过透镜后终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活动2: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步骤:①再将凸透镜放入方框,透镜与点划线垂直,且中心与点划线重合,并用笔沿凸透镜的轮廓描出凸透镜;②利用激光笔在“光传播路径图〞上,沿入射光的方向射入A、B两条光线;③在A、B两条光线的折射光线上分别取两个点A1、 A2,B1、 B2;④连接两点分别画出两条折射光线;⑤将凸透镜换成凹透镜重复上述步骤。

现象:凸透镜:平行光垂直于凸透镜照射,折射后光线,并;凹透镜:平行光垂直于凹透镜照射,折射后光线;结论:凸透镜可使光线,凹透镜可使光线。

稳固2:在以下方框中画出适宜的透镜。

小结:光线会聚,就是光线折射后 (填“靠近〞或“远离〞)主光轴;光线发散,就是光线折射后 (填“靠近〞或“远离〞)主光轴。

活动3:看图识概念:先仔细阅读书本P75,然后在图中标注出各局部的名称。

小结:凸透镜的中心一般我们叫;过凸透镜中心与凸透镜垂直的线我们称为,一般用点划线表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时,会发生偏折而会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该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1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第6节 透镜和视觉教案1 浙教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教学设计思路“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

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

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教学资源安排视频激趣引入新课(3min)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完毕,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手上拿了什么?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放大镜。

浙教版七年科学下册第2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教案)

浙教版七年科学下册第2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教案)
这位同学眼睛的瞳孔有什么变化?
他(她)的瞳孔变__________(填“大”或“小”)了。这样的变化说明: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能让_____________(填“较少”或“较多”)的光进入眼睛。
虹膜可以通过调节__________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量。
注意:不要长时间用手电筒照射同学的眼睛,以免对眼睛造成伤害。
真性近视
形成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是一个模糊的光斑。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前
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可矫正近视。
(2)远视
远视特点:患远视的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形成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远视患者的视网膜后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透镜和视觉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透镜和视觉 第2课时

2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年
学习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眼的结构,知道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
2.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从而知道如何爱护眼睛和保护视力。
3.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凸透镜成象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房水:透明液体,提供营养,维持眼压,对进入眼球内部光线起到折射作用
晶状体: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有弹性,对进入眼球内部光线起到主要折射作用
玻璃体:透玻璃体由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组成,它充满着整个眼球的内部。
活动
在光较暗的环境下仔细观察一位同学的瞳孔,然后在他(她)眼前约10厘米的位置,用小手电筒照向这位同学的右眼睛(或左眼睛),留心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

《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视觉的形成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透镜的种类、特点及其对光的作用,了解眼睛的构造及视觉的基本过程,初步具备科学地使用透镜的能力和基本知识,并能简单描述日常生活中透镜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透镜的聚焦和发散作用,理解透镜如何改变光路。

教学难点:理解眼睛的屈光系统及如何通过透镜矫正视力。

这一部分需要结合眼球构造和透镜工作原理,深入浅出地讲解视觉矫正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为保证教学效果,课前需准备以下材料:1. 透镜模型、实验器材,用于直观展示透镜的光学性质;2. 眼睛构造图谱或多媒体课件,用于讲解眼球的构造和视觉形成过程;3. 视频资料或实物展示,展示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黑板或多媒体设备,用于书写教学内容和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阶段首先,为了激发学生对《透镜和视觉》这一主题的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形状和功能的透镜,让学生观察并讨论透镜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如眼镜、相机镜头等。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初步感知透镜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阶段在知识讲解阶段,我们将对透镜的基本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

教师可以使用互动白板、PPT等教学工具,展示透镜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透镜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动画视频,展示光线通过透镜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实践操作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操作阶段,我们将为学生提供亲手操作透镜的机会。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透镜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凸透镜、凹透镜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调整透镜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用透镜观察一些日常物品,如文字、图案等,让他们亲身体验透镜的放大效果。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1.6眼和视觉》教案设计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1.6眼和视觉》教案设计

第六节眼和视觉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4、能说出视觉形成的功能。

5、能说出照相机和眼睛的相似之处。

6、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会用作图法来表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三、教学过程一、透镜前面学过凸面镜能发散光线,凹面镜能会聚光线,那还有什么可以起到发散和会聚的作用呢?在常用的光学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里面都有透镜。

分为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实验】用光学演示仪进行,把平行光分别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1、凸透镜(有光,太阳光会聚,无光,手电筒)2、凹透镜(不会会聚,发散)【结论】凸透镜和凹面镜一样起会聚的作用,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

而凹透镜使太阳光发散,和凸面镜一样。

【课件演示】凸透镜和凹透镜遇到平行光(凹面镜和凸面镜)介绍其他各种凸透镜和凹透镜,如何区分?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自制简单透镜,滴水在光滑纸上或玻璃上)【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课件演示说明二、照相机和放大镜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课件说明2、放大镜:短焦距的凸透镜PS:被观察的物体在焦距以内举例说明透镜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三、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图略PS:1、成像物体用点燃蜡烛的烛焰比较好,这样得到的像较清晰,学生也容易辨别它的正倒。

2、实验时,先确定烛焰与透镜的距离(U),然后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烛焰的焰心的清晰像时,才读出像的位置(V)。

3、要多次改变物距,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必须避免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的不科学做法。

4、像的位置确定后记下像的各个特点,如位置,大小,正倒,虚实等等。

5、当烛焰移到凸透镜焦点以内形成放大虚像时,可让学生先用光屏去接,不会出现在屏上,说明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是判别像的虚实的主要方法之一。

透镜与视觉 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浙教版科学七下)

透镜与视觉 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浙教版科学七下)
1、活动:请学生观察自己同桌的眼睛,说出观察到的同桌的眼睛有哪些外部结构,并猜测其作用。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科学词汇的纠正,并且补充相应结构的功能。
2、活动: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找出眼的结构和与之相对应的功能。
3、介绍各结构的特征和功能,重点演示讲解瞳孔、晶状体的作用。
活动:观察同桌同学的瞳孔,思考,瞳孔有什么作用。
如图所示,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在视网膜上形成了像就代表着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吗?若不是,形成视觉的器官是在哪里呢?
4、总结。同学们总结下视觉是如何形成的。P80
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后,最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的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我们便看到了物体。
6、视力缺陷与矫正
如若物体的像并未在视网膜上聚集,而是成在视网膜之前,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近视”(图示);如若物体的像在视网膜之后,就是“远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去读过大。
提问: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矫正呢?
近视的同学带上了近视眼镜,远视的同学带上了“老花镜”,同学们仔细看看手中的近视眼镜有什么特征。
很好,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海伦在失明后,怎样在逆境中成长,在黑暗中摸索色彩缤纷的世界。
可想而知,对于盲人,光明是他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我们正常人而言,我们是否会感恩上天给我们的馈赠呢?接下来,我们将慢慢拆开上帝给我们的礼物。
引出课题—《透镜与视觉》。
二、新课教学
(一)眼的结构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据统计,大脑中约有80%的信息来自于眼睛。那么,眼睛都有哪些结构呢?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环节,知识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虽然学生对“眼睛”这一名词十分熟悉,但对眼睛这一器官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却知之甚少。应该说,眼球的结构非常复杂,有关的名称繁多,学生不好记忆,也不好理解,瞳孔和晶状体的动态变化,学生更是难以想像。视觉的形成过程,学生更是不好理解的,因为光线的传播看不见,也摸不着。由于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学的光学知识,因此,我在上一课安排了一个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我觉得这样能给学生以最直观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呢?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作用,用直观的课件,鲜活的动感画面和视频等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了一些比较抽象而难以解决的问题。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6.2《透镜和视觉》教案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6.2《透镜和视觉》教案

2.6.2《透镜和视觉》指导教学书
主备人:审核人:初一备课组
小组内讨论,探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填写P77的第六题
(三)释疑
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像和虚像如何鉴别?
像是否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能否成像在光屛上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
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为什么?
使像成在光屏中心
(四)画图
自学提示:
1、说出放大镜、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知者加速:
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凸透镜还有那些用处?
四、当堂检测
五、知识建网
•心说:闭目1分钟思考,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互说:1、2号结对;3、4号结对;5、6号结对,先单号说。

•竞说:用最简洁的话或关键词说出来(组内选两人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节透镜和视觉》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人的视觉上的限制。

3、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4、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个部分的功能。

能说处视觉的形成过程。

5、知道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6、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并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成像的特点。

2、体验和感悟我们眼睛的功能,并发现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3、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对透镜的利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

2、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3、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知道目前人类对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探究。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

3、视觉的形成与用眼卫生意识的逐步树立。

三、教学难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刻度尺、照相机、放大镜、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眼球结构模型、变色卡、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问:显微镜为什么能够看到微小的物体?人眼为什么能够看见物体?照相机为什么能够照相?照相机照相原理和人眼看物体的原理有相似之处吗?
新课讲解:
一、透镜
常见的光学仪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实验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

实验2: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观察思考: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凸透镜具有什么性质?凹透镜又有什么性质?
结论:凸透镜具有会聚的性质;透镜具有发散的性质。

设问:平行光线从右侧射入,经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吗?
焦点:凸透镜能将平行光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透镜的光心与主轴:透镜的中心叫光心O;通过透镜两边圆心的直线O1O2。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虚象与实象:能够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实象;不能在光屏上接受到的像叫虚象。

物距、像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透镜的距离。

思考:你能用瓶取火吗?
再设疑:放大镜能够用来看较小的物体,照相机能够照相,他们都是凸透镜,都能成像,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成像的大小、倒正、远近与什么有关)
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实验器材,说明各器材的作用:光具座上面放置
凸透镜、蜡烛、光屏,前面的刻度尺测量物距、像距,告知焦距,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屏是用来接受像的,点燃的蜡烛烛焰作为成像的物体,注意:应该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过程:
移动蜡烛,使它与透镜的距离,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倒与正、放大与缩小、虚与实的情况,并侧此时的物距、像距,将观察情况记入表内。

移动蜡烛,使物距,重复以上步骤,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

移动蜡烛,使物距,重复以上步骤,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

再将蜡烛靠近透镜,使物距,移动光屏,光屏能够成烛焰的像吗?
再将蜡烛靠近透镜,使物距,移动光屏,光屏能够成烛焰的像吗?移开光屏,直接用眼睛通过观察烛焰,看到了什么?
如上述实验中,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能在光屏上得到实象吗?为什么?
认真分析上述实验探究过程,你能分析出凸透镜成像是由什么决定的?
二、照相机和放大镜
照相机:
构照: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被照景物是物体。

使用方法: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就会出现景物的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实象。

暴光、显影、冲洗得到照片。

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使用方法:必须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前后移动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来改变放大的倍数;成像是正立的、放大的、虚象。

思考:为什么用放大镜看远处的物体看不到放大的正立的虚象?在生活中透镜还有哪些应用?
三、眼睛
眼睛——主要部分是眼球
作用: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和照相机相似。

观察眼球模型明白各部分的名称及用途。

课件演示:眼球的结构。

眼睛:眼帘、睫毛、巩膜、瞳孔、虹膜、泪腺管
实验:虹膜的颜色。

不同肤色的人的颜色不同。

实验:观察同桌同学的虹膜和瞳孔。

用手电照射右眼。

引导观察: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瞳孔有什么作用?
结论:在光亮的环境里,瞳孔能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

虹膜的作用是调节瞳孔的大小。

四、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设问:人眼能接受许多信息,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感觉到?
实验探究:同桌同学配合进行测量
近点:将眼睛凝视课本上的任意字,漫漫移近,直到字体开始模糊不清。

测出此时眼睛与字的距离,即为近点。

远点:同样两个同学测出远点。

盲点:自己做盲点实验。

说明视网膜上有不感光的部位——即盲点。

五、视力缺陷与矫正
老师利用PPT或者动画介绍近视与远视后眼睛成像与正常眼睛有什么不同,从而导致视力下降,需要矫正。

近视:原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在视网膜前。

矫正方法:戴凹透镜。

远视:原因: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晶状体的弹性变小,成像在视网膜后。

矫正方法:戴凸透镜。

色盲:失去正常人辨别颜色能力的先天性色觉障碍。

六: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两要二不要”。

讨论:如何保护视力?有异物进入人眼怎么办?
1、光线须充足:光线要充足舒适,光线太弱而因字体看不清就会越看越近。

2、阅读时间勿太长:无论做功课或看电视,时间不可太长,以每三十分钟休息片刻为
佳。

3、多做户外运动:经常眺望远外放松眼肌,防止近视,向大自然多接触青山绿野,有
益于眼睛的健康。

4、营养摄取应均衡:不可偏食,应特别注意维生素B类(胚芽米、麦片酵母)之摄取。

5、坐姿要端正:不可弯腰驼背,越靠近或趴着做功课易造成睫状肌紧张过度,进而造
成近视。

6、睡眠不可太少,作息有规律:睡眠不足身体容易疲劳,易造成假性近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