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少林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文献综述一前言宗教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或宗教研究者以朝觐、朝拜、传教、宗教交流或宗教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
宗教旅游资源作为宗教信仰意义上的存在,对宗教信仰者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但宗教又是—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所蕴涵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性,对非宗教信仰者也有着极强的旅游吸引力。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层次化,旅游品味也随着提高。
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
因此,以宗教旅游资源为载体的旅游不能停留在前述宗教旅游和宗教观光旅游活动上,而必须努力挖掘宗教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其文化含量和文化品味,上升为宗教文化旅游,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现代的宗教文化旅游是借助并利用宗教文化的遗产及其名胜古迹来吸引非宗教信仰者和宗教信仰者进行或观光、或游览、或朝拜等多样的活动。
随着我国国内宗教文化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
作为佛教“禅宗’’的祖庭,尤其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佛教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在经济收益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河南嵩山少林寺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周围村庄乃至登封市的经济发展,更是很快成长为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品牌的—个亮点。
但是随着嵩山少林寺旅游的不断发展,“商业化’’等不良现象也逐渐出现,并引发了大触寸少林寺蒎游发展的种种争议。
本文根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林寺的情况和“体验经济’’理论,深入剖析嵩山少林寺的旅游发展模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少林寺采用商业化发展模式的原因,以及少林寺引起的争议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以及我国的佛教旅游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少林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1 国内研究情况安静静(2006)从少林寺景区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景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影响生命周期深化的深层原因,探讨了目前制约景区旅游发展的诸多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景区未来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但文章只注重景区发展不注重景区保护,不具有代表性。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旅游文献综述旅游是一种人类活动,它是人们迫切需要自由、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心理需求的显现。
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也在不断地演变着。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发展迅速,不同的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旅游经济成为了当今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经济增长、本地经济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近年来旅游领域内的文献进行一次综述,对旅游发展方向、旅游市场、旅游的经济效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旅游发展方向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在某些国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超过10%。
而旅游业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自豪的阔游、独立游和自助游的个性化需求等多种形式。
有些人选择旅游是为了寻求放松身心,放过疲惫;有些人则是为了做一些极限运动或者探险活动,并尽可能多地观察到异域风情。
旅游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的,未来将更加拥有个性化的产品,丰富更为多样的旅游需求。
二、旅游市场每到一个旺季期,旅游业总是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旅游市场的火爆,也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不少国家都在加强旅游事业的规划和管理,对旅游产品、资源、服务等进行了整合,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市场的价值和潜力。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繁荣,旅游市场也愈来愈竞争化。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优化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旅游的经济效益旅游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产业,它不仅能够进行直接的经济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
旅游可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如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扩大国际贸易等。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经济效益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已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收入来源。
而在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份利益课题。
为了更好地挖掘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发掘本国旅游资源,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
南普陀寺的宗教旅游研究与发展
南普陀寺的宗教旅游研究与发展作者:罗思彤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5期摘要:南普陀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然而,其宗教旅游研究不尽如人意,旅游发展也存在问题。
作者运用文献法,提出宗教旅游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南普陀寺宗教旅游旅游研究旅游发展一、研究背景“世界名刹在中国,中国名刹在福建,福建名刹在闽南,闽南名刹在厦门,厦门名刹在南普陀寺”,千年古刹南普陀的地位极高。
南普陀寺建于唐代,位于厦门大学内,背倚五老峰。
山上的“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引人注目。
登临五老峰,厦门大学尽收眼底。
寺左右两侧还各有一座山,分别像钟、鼓,故被命名为“钟山”和“鼓山”,与佛教寺院的“晨钟暮鼓”不谋而合。
这些不可复制的自然旅游资源,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寺的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两侧建筑均保留了寺院建筑的基本部分,美轮美奂,令游客心驰神往。
南普陀寺于1983年4月9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珍藏大量佛教艺术品、大藏经和驰名中外的素菜,构成南普陀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文献综述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宗教旅游”的定义莫衷一是,最具代表性的有两种。
一为宗教信仰者和一般旅游者基于宗教目的进行的专项旅游活动,前者包括朝觐、朝拜、云游、传法等,后者包括观光、学习和体验等;二是围绕宗教旅游资源而开展的前往异地的移动性、暂居性活动。
中国期刊网上题目中含“南普陀”的文献共47篇。
然而,文献多为报道或游记,与宗教旅游研究相关的论文只有四篇,与南普陀寺的宗教旅游相关的只有两篇。
论文均采用文献研究法,部分文章增加了直接观察法与跨学科分析方法及定量方法。
文章有的只是将南普陀寺作为福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例子,略微介绍了其历史、建筑具有的价值,肯定了寺院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有的是整合前人的研究,有的侧重游客的行为研究。
显然,与南普陀寺相关的宗教旅游研究存在不足,一是数量欠缺;二是层次较浅;三是领域较窄。
旅游方面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目前学界对于自然观光旅游发展研究较多。
研究遍布了整个旅游的各个环节,研究资料较为翔实。
本次对于文献收集中,发现有以下内容:(1)景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贺万荣(2019)[1]从全域旅游为视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在研究中贺首先对于全域旅游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理念,为游客提供了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
同时贺也指出,目前乡镇旅游中乡村性特色不突出、商业化色彩浓重导致了游客旅游体验较差,旅游经济难以得到发展。
周慧丽(2020)[2]等对于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周首先总结了目前乡村旅游的内涵与背景,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性。
其次从实际问题出发,指出了目前乡村旅游中所存在的“产业化”、“认知化”以及“居民参与度”的三大问题。
在研究中对于旅游发展认知化的问题进行了着重讨论。
周以“农家乐”为例子,认为其农家乐可以看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人们认为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错误思想。
王樱萱(2020)[3]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究。
在研究中王首先对于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于生态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生态旅游中,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宣传模式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以及资金支持的问题。
而其中,王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产品缺乏创新是目前生态旅游中最大的问题。
(2)旅游及产业发展赵佳琳(2020)[4]对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民宿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通过对于北京市平谷区的民宿进行了实地调查。
然后从产业布局出发,1贺万荣.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3(14):40-41.2周慧丽,陆晓雨.国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7):141-142.3王樱萱.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0,14(20):103-105.4赵佳琳,胡毅然.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对策探究——关于北京市平谷区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市场,2020(13):63+68.提出其民宿产业的发展依托现有旅游资源,融入当地旅游特色。
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
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旅游可持续发展文献综述,这可太重要啦!想想看,旅游就像一场大冒险,要是不可持续发展,那以后可咋玩呢?就像吃蛋糕,要是一下子全吃光了,以后就没得吃啦。
难道你不想以后还有好玩的地方去吗?可持续发展得保护好环境呀。
那些美丽的风景要是被破坏了,多可惜。
就像漂亮的花被踩坏了,让人心里难受。
李阿姨去旅游的时候就特别注意保护环境。
你不想让美景一直都在吗?文化保护也不能少。
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是宝贝,要是丢了,多遗憾。
这就像丢了传家宝,心疼死啦。
王大哥就对古老的文化特别感兴趣。
你不想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吗?社区参与也很关键呢。
当地居民得从旅游中受益,不然谁愿意让游客来。
就像开派对,大家都得开心才行。
张大妈就觉得社区参与能让旅游更有味道。
你不想和当地居民一起玩吗?可持续交通也得考虑。
要是交通乱七八糟,旅游体验多差。
这就像在路上堵车,急死人。
刘叔叔就喜欢坐环保的交通工具去旅游。
你不想轻松愉快地到达目的地吗?旅游规划得合理。
不能盲目开发,得有长远的眼光。
就像盖房子,得设计好了再动手。
赵师傅参与过旅游规划,知道这里面的门道。
你不想去规划好的地方玩吗?教育游客也很重要。
让大家都知道要保护环境,尊重文化。
这就像给学生上课,得让他们懂道理。
孙小妹就觉得游客的素质很重要。
你不想做个文明的游客吗?政府得发挥作用。
制定政策,加强管理。
就像家长管孩子,得有规矩。
周大哥就希望政府多管管旅游市场。
你不想有个好的旅游环境吗?企业也有责任。
要开发环保的旅游产品,不能只想着赚钱。
这就像做生意得讲良心。
吴老板就注重可持续发展。
你不想支持有责任感的企业吗?旅游可持续发展真的很重要,大家都得行动起来,让旅游变得更好。
赶紧加入吧。
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一、宗教文化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论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教学与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7期.何虎生.王超.[2].多元宗教文化的涵化与和合共生——以河湟地区的道教文化为视点.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杨文炯.樊莹.[3].嘉绒藏族村落社会的宗教文化——以大渡河上游的沈村为例.《西藏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郎维伟.周勇军.[4].跨文化视角下的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料英译.《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朱益平.马彩梅.[5].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学术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孙浩然.[6].旅游表述语境下的中国宗教文化商品化解析.《世界宗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黄秀琳.[7].传统宗教文化与中国企业家慈善事业——以胡润百富慈善榜闽籍企业家群体为研究对象.《世界宗教文化》.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甘满堂.[8].从"宗教文化"到"公民文化"——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社会角色的转变. 《江海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李向平.二、宗教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宗教文化中空间的符号表征和实践.被引次数:2作者:董琳.宗教学民族大学2013(学位年度)[2].海上丝绸之路时期泉州多宗教文化共存现象的原因及特征探析.被引次数:1作者:巫大健.宗教学新疆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3].多元融通的新疆回族宗教文化特征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马伟.宗教学新疆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4].《你的笑影》中宗教文化的翻译实践报告.作者:苏静.翻译学湖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5].在苦难中寻找归宿——宗教文化视阈下的路遥文学创作研究.作者:吴仙锋.中国现当代文学西北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6].和谐视阈中宗教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作者:刘江宁.宗教学新疆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7].宗教文化对川西林盘景观生命存续性的影响.作者:许乐龙.风景园林四川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8].晋国宗教文化研究.作者:徐雅洁.专门史山西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9].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西游记》两个英译本中宗教文化负载词语的对比研究.作者:曾瑛.英语语言文学华中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10].论塞林格的小说与东方宗教文化.被引次数:2作者:蔡清.中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南京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三、相关宗教文化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Socioculturaloriginsofthepattern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Wha tisthelikelyinteractionamongreligiousculture,religiouspluralityandinn ovation?Towardsatheoryofsocioculturaldriversofthepatternsoftechnologi calinnovation.MarioCoccia《Technologyinsociety》,被EI收录EI.2014Feb.[2]IncorporatingEthnographicMethodsinMultidisciplinaryApproachest oRiskAssessmentandCommunication:CulturalandReligiousUsesofMercuryinLa tinoandCaribbeanCommunities.DonnaM.RileyC.AlisonNewbyTomasO.LealAlmeraz《Riskanalysi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65[3]Theimpactofreligiousaffiliationontrustinthecontextofelectronic commerce.HaythamSialaRobertM.O'KeefeKateS.Hone《Interactingwithcomputer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41[4]Considerationofreligioussentimentswhileselectingabiologicalpro ductforkneearthroscopy.Goyal,D.Goyal,A.Brittberg,M.《Kneesurgery,sportstraumatology,arthroscopy:officialjournaloftheESSK A》,被SCI收录SCI.20137[5]TheEffectofConsistencybetweenTypeandStyleinChurchandNonReligio usBuildingsontheSemanticResponsesofJordanians.NatheerAbuObeid《Architecturalsciencereview》,被EI收录EI.20071[6]Shamanism,ChristianityandCultureChangeinAmazonia.Luzar,J.B.Fragoso,J.M.V.《HumanEcology》,被EI收录EI.20132[7]TheCultureoftheInternetandtheInternetasCult:SocialFearsandReli giousFantasies.DAVIDL.FERRO《Technologyandculture》,被SCI收录SCI.20123[8]Globalandlocalindicatorsofspatialassociationbetweenpointsandpo lygons:Astudyoflandusechange. LuoGuoShihongDuRobertHainingLianjunZhang 《Internationaljournalofappliedearthobservationandgeoinformation》,被SCI收录SCI.2013[9]Spatiallyvaryingrelationshipsbetweenlandcoverchangeanddrivingf actorsatmultiplesamplingscales..DuShiHongWangQiaoGuoLuo《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被SCI收录SCI.2014[10]Theidolbeneaththealtar.Clemens,N.A.《Journalofpsychiatricpractice》,被SCI收录SCI.20142四、宗教文化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宗教文化对舞蹈服饰之影响以维吾尔族舞蹈服饰为例.罗岚,2013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2]宗教文化:亟待挖掘与提升的城市软实力——宗教文化与北京城市软实力建设关系初探.刘晓英,20102010首都论坛[3]论当前我国宗教文化的发展及其价值引导.杨晓东,2009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4]台湾宗教文化与旅游互动研究——以佛教为例.王亚欣,2009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5]民族地区宗教文化与现代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初探——以宁夏宁东煤田基地为例.李楠,2009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6]文化价值与文化交流:普陀山宗教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2014第九届中国海洋文化论坛[7]新疆出土宗教文物及宗教文化.伊斯拉菲尔·玉苏甫.安尼瓦尔·哈斯木,2008第三届吐鲁番学暨欧亚游牧民族的起源与迁徙国际学术研讨会[8]白族宗教文化重要文献史料述评.杨丽奇,2008第十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9]宁夏生态移民中的宗教文化调适——以“芦草洼”吊庄移民为例.马伟华.胡鸿保,20072007年中国环境社会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0]宗教文化應用於彩妝整體造型設計之研究.陳文亮.張睿婕,2007第三届空间设计学术论文及设计作品发表研讨会。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调查和思考宗教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从早期信徒们前往宗教圣地的朝圣活动,发展到今天众多普通旅游者以饱览宗教名山、了解宗教文化、体验宗教气氛、祈福祭拜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宗教文化旅游一直长盛不衰。
有资料表明,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90%,在我国当今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宗教名胜所占比例达55%,正如所谓“旅游之胜,半赖寺庙”。
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利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自身的传承、交流和发展,是一件多方共赢的事情。
我市宗教文化资源丰富,素以“淮海东来第一郡”的盛名享誉海内外,如何更好挖掘宗教文化资源,发挥其旅游功用,提升我市旅游开发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积极健康的宗教活动是荡涤心迹、矫正心态、抚慰心灵、开启心扉的有效途径。
旅游,就其核心内涵而言,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是一种超越当下、突破自我、提升境界的心灵感悟之旅。
因此,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可以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生共赢。
推动宗教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与开发,可以较好提高精神产品,满足游客宗教文化需求,有效扩大旅游市场容量,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促进消费结构改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开启心智,升华精神境界。
旅游活动是人们对物质、精神等追求提高的具体表现,通过旅游过程能够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加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也包括对不同地区的宗教文化的理解。
宗教文化场所是集文化艺术之大成者,幽雅环境,足以游览。
文人骚客对宗教场所周边景观的咏唱,给只供单纯欣赏的自然景观增添韵味;名人雅士给宗教寺庙题写的匾额、对联、诗词,让旅行者在游览参观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得到更高级的精神享受;宗教场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掌故传说、风俗民情,蕴藏着历史痕迹和时代信息,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可丰富人们想象。
佛学院文献综述范文
佛学院文献综述范文引言佛学院作为一个研究佛教思想和实践的学术机构,其研究成果对于佛教学术界和修行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将介绍几篇有关佛学院的文献,以期对佛学院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文献1:《佛学院研究报告:佛教禅修的传承与现代应用》这篇研究报告主要针对佛学院对佛教禅修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总结。
报告首先回顾了禅修在佛教传统中的地位和起源,然后介绍了佛学院在禅修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报告指出,佛学院通过对禅修传承的研究和现代应用的探索,为禅修实践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报告还总结了佛学院对禅修传承和现代应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文献2:《佛学院研究论文:佛教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这篇研究论文探讨了佛学院在佛教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论文首先回顾了佛教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传统的佛教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
然后,论文介绍了佛学院在佛教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特别是对传统佛教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进。
论文总结了佛学院在佛教教育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成就,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文献3:《佛学院研究项目:佛教哲学的本体论与认识论思考》这个研究项目着重探讨了佛学院对佛教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
该项目首先介绍了佛教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然后,项目介绍了佛学院在本体论和认识论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项目总结了佛学院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思考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文献4:《佛学院研究成果:佛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篇研究成果介绍了佛学院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研究工作。
成果首先回顾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历史和现状,并指出现代社会佛教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然后,成果介绍了佛学院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研究项目和合作伙伴。
成果总结了佛学院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建议。
结论通过对上述几篇文献的综述,可以看出佛学院在佛教思想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旅游业作为全球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交流、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管理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旅游管理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和分析。
二、旅游管理的定义与发展历程旅游管理的定义并无统一标准,但可以简单理解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
旅游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
旅游管理的理论框架不断完善,研究内容也逐渐从宏观管理逐步拓展到微观管理层面。
三、旅游管理的研究热点1. 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目的地的定位、规划、建设以及推广等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旅游目的地,以提升其吸引力和竞争力。
2. 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市场营销是旅游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涉及旅游产品的定位、定价、促销等方面。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研究者们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探索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3. 旅游运营与服务质量旅游运营与服务质量是旅游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旅游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消费者的满意度。
研究者们致力于探讨如何提高旅游运营效率、完善服务质量,以提升整个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旅游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主要关注旅游业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研究者们通过政策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索旅游业在可持续性方面的优化路径。
五、结论旅游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众多领域的研究,并在各个领域都有持续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研究热点的综述与分析,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基础。
在旅游管理研究领域,还存在着更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新的研究方向,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和深入研究。
旅游文献综述
旅游文献综述第一篇:旅游文献综述论文题目: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日期:南通大学信息技术检索作业现代旅游体验要素文献综述顾鹏斐非织造材料与工程132班1315052037 钱智勇 2015年5月4日现代旅游体验要素顾鹏斐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验旅游日益兴起,旅游体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内涵,并总结了旅游体验的类型以及模型等。
关键词旅游体验;内涵;内容;模型正文综观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递进的旅游发展阶段(李怀兰,2004年)。
第一阶段,观光旅游。
这是旅游的初级阶段,是社会经济欠发达时期的必然选择,以自然风景区开发为主,旅游消费能力弱,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
第二阶段,休闲旅游。
这是旅游消费发展的中级阶段,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第三阶段,体验旅游。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状态,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
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60年代,鲍斯汀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大众旅游体验;70年代,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 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1978年艾特森指出旅游体验的获得是由活动与环境组成,不同的活动及环境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
90年代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正式提出旅游体验一词,指出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并为其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将注重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并愿意为基于体验活动的消费者需求变化买单,以使消费者产生一次难忘的记忆。
一、旅游体验的内涵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Boorstin(1964)认为它是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是做作的、刻板的。
MacCannell(1973)则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难的积极响应,他认为旅游者是在寻求“真实”的体验以战胜困难。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民俗旅游是一种涵盖了民俗文化、旅游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本文将对民俗旅游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民俗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民俗旅游通常是指游客前往一个地方,通过观赏或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和传统。
民俗旅游的特征包括:具有文化吸引力、具有体验性、具有互动性、具有参与性、具有教育性、具有经济性、具有可持续性等。
2. 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民俗旅游在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民俗旅游,游客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历史。
同时,民俗旅游也可以帮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 民俗旅游的经济价值民俗旅游在经济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
同时,民俗旅游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选择,满足了游客对文化多样性和体验式旅游的需求。
4.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当地文化、生态和社会资源的能力。
为了保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和素质,以保证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5. 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民俗旅游将更加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民俗旅游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综述(旅游)
文献综述1、张广海、刘真真、李盈昌(2013)在《中国沿海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中,通过选择能够反映沿海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各类统计指标,运用主成分TOPSIS法对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运用马尔科夫链和ESDA法对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的时间和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探讨。
并得出了沿海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结论。
2、李瑶亭(2013)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指标体系、发展模式与经济效应》中以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构建了城市旅游产业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所揭示出的旅游产业关键影响因子及其关联程度与特征来判断、识别东、中、西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对不同发展模式下的旅游经济效应进行测度,从发展模式差异角度探究经济效应不同的原因,以明确东、中、西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东、中、西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3、万绪才、王厚廷、傅朝霞、马红专(2013)在《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中选取入境游客人天数作为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采用均值比率法和聚类分析法,运用统计分析法中的相关系数法和多元回归法对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具体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很大,区域集中性非常突出,入境旅游发展较好的城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对外经济因素对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影响最大,知名度次之,旅游产品和区位距离的作用较小。
4、张博(2013)在《本溪市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设计及实施途径》中利用RMP 分析法对本溪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综合分析本溪市旅游产业在资源、市场、产品和宣传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本溪市现有旅游资源发展特点,提出了“一线三组团”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并针对每个发展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5、黄璨(2013)在《旅游产业化水平测度研究》中利用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提出旅游产业各部门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测度方法,并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乘数理论研究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发展规模、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的关联带动功能;同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提出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测度方法,结合协整理论建立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的长期模型,从而分析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影响,综合测度旅游产业化水平。
旅游业文献综述范文1500
旅游业文献综述范文1500摘要: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问题,旅游业也不例外。
本文将对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综述。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1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魏小安在《关于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点的若干问题》中提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尽管当前面临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没有发生逆转,我国旅游业发展仍属于上升期。
1983年——2019年藏族祭拜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1983年——2019年藏族祭拜文化研究文献综述藏族祭拜文化自古就是藏族人民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之一,在藏族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自1983年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变化中,藏族祭拜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本文就1983年以来藏族祭拜文化的研究进行一次综述。
1983年以来,关于藏族祭拜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藏族宗教及祭拜习俗的研究;二是藏族祭拜文化节庆活动的研究;三是藏族传统祭拜礼仪的研究;四是藏族祭拜文化的旅游活动研究。
关于藏族宗教及祭拜习俗的研究,主要涉及藏族宗教的历史发展和祭拜的内容、形式和儒隆等。
主要作者有林益全、周有桃、李向明、曾家秀等。
他们分别从藏族祭拜节日的内容和节日期间的祭拜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深入揭示了藏族祭拜文化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脉络。
关于藏族传统祭拜礼仪的研究,主要涉及布达拉宫祭拜节日、祭拜民间神像等活动。
主要作者有杨杰、张庆、龚祖雨等。
他们从布达拉宫祭拜节日的意义及其与民间神像祭拜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了藏族传统祭拜文化的文化内涵及其演变。
最后,关于藏族祭拜文化旅游活动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祭拜旅游的实践情况,以及这类旅游活动对藏族祭拜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
主要作者有赵晓丽、郑春蔷、刘志宏等。
他们研究了藏族祭拜文化旅游展现及社会文化影响,探讨了藏族祭拜文化对旅游业及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上文可以看出,从1983年以来,藏族祭拜文化的研究呈现出活跃的趋势。
藏族祭拜文化的发展涉及多个方面,研究者从宗教、节庆、礼仪、旅游等方面探究藏族祭拜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不仅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公众对藏族的认识和理解。
旅游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
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在国内,关于旅游的评论、报道和文章不少,但主要是从事旅游规划的专家和学者们提出的,涉及的主题是在某个旅游点过去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挖掘,力求创造出该旅游点新的看点和新的价值。
进入新世纪,学者们对中国旅游从多领域进行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为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热点研究。
1,在对旅游业产业地位的研究,比如张凌云﹙2000﹚在《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中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认为,旅游业从属于主导产业,只能作为配合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来发展。
王云才﹙2000﹚在《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产业规模配置》中认为对于一般经济区域来讲,旅游业只是一个重要的具有战略产业特征的产业类型,在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每个地区都适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赵浩兴﹙2003﹚在《选择旅游业为区域主导产业的合理性问题探讨》中认为选择旅游业作为特定区域特定时期内的主导产业,除了具有明显优势,还应客观认识旅游产业的现实资源、市场动力机制与市场潜力。
2,对旅游资源产权及对遗产资源管理的研究,比如,依绍华﹙2003﹚在《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中认为民营企业获得经营权投资开发景区在合理的规制合同制约下,不会改变景区的国家所有性质,但要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
马梅﹙2003﹚在《公共产品悖论》中认为中国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受到旅游产品的利益驱动已经偏离了其作为纯公共产品的目标,解决国家公园旅游产品的悖论需要由私人生产者的参与。
认为旅游资源产权不可转让的理论依据是景区产品的公益性和旅游资源的价值理论与价值核算问题。
张晓等人﹙2001﹚在《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中认为景区产品市场化应在一个完善有效的公益性事业管理机制的框架内实现,而门票专营权的转让使景区失去公益性,性质上成了私人企业的资产。
宗教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宗教论文参考文献一、宗教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世纪宗教与技术对人类生态思想的影响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中世纪根源.《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1期.包庆德.王东.[2].从“宗教自由”到“宗教接触”:奥巴马政府国际宗教自由政策的新转向.《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张凤梅.郭长刚.[3].客观宗教与生命宗教:西美尔的宗教理论刍议.《世界宗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邵铁峰.[4].宗教非政府组织解决宗教冲突机制探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5期.刘胜湘.张弘杨.[5].宗教场域论:一个宗教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云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孙永生.[6].制度化宗教与民俗宗教——以羌族民间故事文本解读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张曦.[10].宗教扩大化与民众生活的相关性.《青海民族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4期.王晓丽.二、宗教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被引次数:5作者:孟宪霞.思想政治教育山东大学2012(学位年度)[2].论当代中国的宗教法制建设.被引次数:8作者:李五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河北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3].日本宗教法人认证制度及其启示.作者:朱琳.法律学西南政法大学2014(学位年度)[4].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当代反思.被引次数:5作者:秦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山东大学2010(学位年度)[5].对农村宗教活动的传播学研究——以湖北省黄梅县为例.作者:冉书华.传播学华中农业大学2013(学位年度)[6].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多维视角研究.作者:姬瑞.马克思主义哲学湖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7].跨文化宗教相遇与对话法则的多维探寻——潘尼卡宗教对话理论述析. 作者:杜健.宗教学黑龙江大学2014(学位年度)[8].太原市南部近郊农村宗教问题研究.作者:陈子英.宗教学山西大学2013(学位年度)[9].宗教财产权制度研究.作者:李艳莉.民商法学西南政法大学2015(学位年度)[10].危机中的神圣——帕格门特宗教应对理论探究.作者:马志琼.宗教学民族大学2013(学位年度)三、宗教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从生命的终极关怀谈宗教大同.刘见成,2012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2]多元宗教和谐共处的思考.张桥贵.李丹河,2012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3]宗教共同体与宗教大同的反思.巨克毅,2012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4]自由与关系:由互为主体性论宗教大同.刘久清,2012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5]浅析宗教仪式音乐的心理影响与治疗意义.刘欢,2013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6]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宗教传播脱敏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关系研究.袁爱中.王阳,201420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媒介信息素养与跨文化对话大会[7]藏族地区寺庙宗教仪式仪轨补助费计算方法初探.余琳.邓益,20122012水电移民政策技术管理论坛[8]从审美意识形态到意识形态审美“艺术宗教”及其“宗教艺术”.桦桢,2010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9]论老子《道德经》对宗教大同的肯认与奠定.陈德和,2012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10]宗教倫理VS.專業倫理:偏鄉國小道德教育的省思.方國榮,2014第四届两岸教育政策学术研讨会。
中国古代宗教旅游
仙游
辗转奇山异水、祈求仙风道骨的旅游活动,称仙游,或游仙。 仙游起于秦汉神仙假说,盛于魏晋南北朝的道教香火。 秦汉神仙家宣扬吃药炼丹的神仙之道。秦皇汉武海上求仙、 刘向《列仙传》、《楚辞〃远游》正是神仙家数。 道教仙游不是滥游、盲游,而是择山而游、择水而游。道众相 信,神仙有仙风道骨、神仙住的山水也有仙风道骨。 诸如气势的刚健,性状的奇特,环境的幽深,草木的丰润,云 雾的缭绕,都是他们考察的神奇的元素。特别是那些船有神迹、 穿有仙草的山水,更是仙游者寤寐思服,寻寻觅觅的圣地。 这种选择,既是宗教的选择,也是审美的选择。 这种仙游活动,既是宗教活动,也是旅游活动。 魏晋南北朝最负盛名的仙游家有郭璞、葛洪、陆修静、陶弘景。
唐
① 佛教
② 道教
③ 宗教旅游成果
唐僧西游
唐代佛教,宗派诸多,天台宗、法相宗、严华宗,各自鼓吹, 理论复杂。为同一理论,判别宗教,佛界人士特别重视佛经的搜求。 因此,魏晋以来的西游取经,在唐代更加活跃。 唐僧西游取经的杰出人物是初唐慈恩道场的三藏法师玄奘。
西人东来
与唐僧西游遥相呼应,丝绸之路,也殷勤来客。洗浴的佛教 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教徒接二仙游
玄游
玄,本指道家精深微妙的哲理。 玄游之风始于正始年间,正直的官僚和读书人痛恨现 实,畏惧横祸、鄙视名教,思慕老庄,寄心玄学,以玄谈 为荣、玄游为尚。 当时,一批闻名遐迩的玄游之士,阮籍、嵇康、向秀、 刘伶、阮咸、王戎、山涛等,相见恨晚常常千里聚会,联 袂出游,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碧绿幽静的竹林里肆意酣 畅,时称“竹林七贤”。
文人士大夫的深度参与
明代宗教旅游,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文人士大夫的深 度参与,以王士性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提炼“人游、 神游、天游”三种旅游境界,他们一方面强调在名刹 古寺中饱览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强调在丰富的宗教艺 术中欣赏人文景观,最终依靠知行合一的宗教旅游活 动实现人格的完善,寻找心理的依托,实现 “天人 合一”的终极理想,其独特的旅游见解和丰富的文化 内涵,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具研究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社会是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各种文化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中。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信仰已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信仰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方式。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极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1.1宗教文化旅游1.1.1宗教与宗教文化旅游宗教对于宗教的界定, 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和理解态度上的差异, 以至于众说纷纭。
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宗教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则把宗教定义于“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如果我们不固执于用某一个定义理解宗教, 而是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 就不难发现, 对宗教的界定, 虽出多门, 但都不否认宗教具有“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这一主要特征,“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最主要特征是对神明的信仰和崇拜”。
张挺平指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不仅仅表现在信仰主张上,而且表现在相关的一切方面:建筑、雕刻、绘画、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医学、天文学等等—举凡人类文化的所有分支与精华,基本上在宗教文化中都有相应的表现。
宗教在全部文化中,努力扩张自己的影响,并且积淀在民族内部,构成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
所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人类的科学、文化及其发展。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史人类文化早期表现,与人类文化同时存在,是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
宗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物质文化。
宗教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各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形成与发展(夏欢,2012)杨刚的《关于南岳旅游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2001)中指出宗教文化是南岳文化及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具吸引力,并利用其开展了一系列的宗教文化旅游活动。
旅游动机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是来自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
人们是社会的成员,他们的心里要素趋势是受限于并且被一些社会要素影响着,这些要素来自政治、经济、上层建筑、文化、教育、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
当今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大变革时期,在繁荣的物质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包围中,人们普遍感觉精神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情感空虚、信任危机。
甚至,有些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丧失了人生的目标和理想,找不到行为准绳,精神上没有寄托、缺乏信仰。
宗教用不同的方式对生命和世界作出的诊释,对现代人具有明显的心灵启迪、心理安慰、精神寄托的作用。
这是影响现代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和选择到宗教圣地旅游的心理因素(李明媚,2010)宗教文化旅游国外对宗教旅游的研究比较早,Vukonic在《旅游与宗教》一书中,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宗教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和促进个人的发展,强调宗教在旅游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瑞泽和墨菲(Raj&Morpeth,2007)主编的《宗教旅游与朝圣节庆管理》,讨论了宗教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发展前景、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与宗教地保护等议题根据利恩施德(Rinschede)的观点,“宗教旅游是这样一种类型的旅游,其参与者们或部分地或全部地受到宗教原因的推动”.他认为宗教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子集合。
杜达山(2004)认为“宗教文化旅游”不仅包括了宗教旅游的艰苦性足、游性淡的“宗教传播之旅”阶段和宗教性、游性皆备的“宗教游之旅”阶段, 而且更有贴近现代社会生活烙印的观光性、休闲性、鉴赏性、宗教性多样化的“宗教文化游之旅”阶段。
沈昌德(2012),认为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不仅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教资源的保护。
全球每年有超过3亿人的旅游是以宗教为目的的,更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弘扬。
现阶段,我国的宗教旅游开发主要是对宗教文化的旅游开发。
孙浩然指出宗教文化旅游概念的提出很有必要,它反映了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要的宗教旅游形式。
宗教旅游作为一级概念包括了宗教文化旅游和宗教信仰旅游这两个二级概念,这两个二级概念又包括宗教观光旅游、宗教娱乐旅游、宗教休闲旅游、宗教生态旅游以及宗教朝圣旅游、民间宗教旅游等三级概念,各个概念之间不能对等和互换,这一概念体系是宗教旅游的理论体系的基础。
宗教与旅游表现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一方面, 宗教文化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旅游资源, 用于旅游开发, 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朱义禄,1996),而且对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旅游景点的营建具有重要的影响(范正义,2009);另一方面, 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宗教圣地和宗教文化的知名度, 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 从而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杨文祺,1995)。
总之, 宗教文化和旅游业在根本上并不存在矛盾, 只要能够合理地处理其关系, 就可以实现宗教与旅游的和谐共生。
(高科, 佘晶晶,2010)宗教文化旅游的形式与内容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既有土生土长的道教, 又有从外国传入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还有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遗存的各种现在还没有确切名称的古代宗教。
因而,宗教文化旅游内容异常丰富,包括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宗教文学、宗教饮食、宗教仪式。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形成了五种形式,分別是:朝觐、古迹观光、体验游、度假游及民俗娱乐游。
如春节期间各宗教圣地举行的“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主题的大型法会、民俗文艺演出和商贸洽谈等,又如桂平西山的“浴佛节”、“春节祈福花神庙会”等。
(梁丽文,2012)宗教文化旅游的意义谈及宗教文化游的意义,总的来说就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或是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来阐释。
互动百科中给出大的宗教文化的旅游,或叫学习或叫参与,意义重大,一则它可以使有此心者了此缘;二则可以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之精华的一部分,使道文化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道教它使正教,也是让人们了解道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实用价值;三则他可以改善庙观的经济情况,可以更好地改变我们的宗教场所的环境,我们宗教是宗教养宗教,宗教没有产业也是不行的;四则作为有数千年历史古老而衰落的道教,也考虑自己是否增加一些适应人们现实生活的新内容,象天主、基督一样更加关心人们现实生活高师宁(2003),从宗教自身而言,认为宗教本身就有积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众生平等、帮助他人、劝恶扬善、重智尚真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倡导民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反对个人极端主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有重要的意义。
宗教学中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集文学、艺术、语言、民俗、哲学、史学等之大成。
宗教充满着智慧和哲学以及蕴含着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宗教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引导民众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关注,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写给无神论者》中,德波顿对宗教本身存而不论,也不意在奉劝人们皈依宗教,而是从宗教蕴含的普世价值入手,挖掘为当代人可用、足以疗救心灵、获得精神满足的一面明隆法师(2010)认为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广泛的领域,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现象,宗教文化资源对于旅游的发展,已越来越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因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有特色的、极具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我国的名山大寺,印度,沙特的麦加、耶路撒冷,意大利的罗马、梵蒂冈等,不仅是占世界总人口80%的宗教信徒朝觐的圣地,而且也是世界各国旅游者的首选之地。
参考文献[1]夏欢.宗教文化与旅游目的地视觉形象设计研究(以九华山旅游景区视觉形象设计为例)[D]. 西南交通大学,2012.06[2]高师宁.“宗教的现代价值与社会意义”[J].中国宗教,2003(5)[3]沈德昌.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J].人民论坛,2013.02[4]明隆法师.宗教与旅游关系http://blog. 2010.01[5]Rinschede,G,1992, “Forms of Religious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51-67[6]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7]杜达山.为“宗教文化旅游”正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8]孙浩然论宗教旅游的历史形态与现代转型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 年第5 期[9]杨刚.关于南岳旅游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地理,2001.9(5):633-636.[10]梁丽文.桂东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桂平西山、容县都峤山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2[11]孙浩然.论宗教旅游研究的概念体系与理论视野[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4)[12]张挺平.试论宗教与旅游[J].亚太经济(旅游经济),2004.01[13]朱义禄.宗教文化与旅游资源[J]. 旅游科学, 1996,( 3): 33- 37.[14]范正义.试析福建传统社会中宗教与旅游的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36- 43.[15]杨文祺.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 4): 76-80.[15]高科,佘晶晶.近二十年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述评[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