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徽州地区徽派建筑文化的调查报告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范文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范文徽州民居调研报告地点:徽州古城日期:2022年5月15日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徽州民居的历史、特点及保护现状,为徽州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调研过程1. 调研对象:选择位于徽州古城的代表性徽州民居进行调研,包括明清时期的官宦人家和普通民居。
2. 调研方法:采用实地考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调研发现及分析1. 历史沿革:徽州民居建筑起源于明代,经过多次改建和修缮,形成了以四合院为主要形式的建筑群落。
徽州民居注重布局、装饰和材料的选择,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
2. 建筑特点:徽州民居注重平衡和对称,建筑结构稳固。
墙壁、柱子、门窗等雕刻精美,充分展示了传统工艺和精湛技艺。
室内布局合理,分为正厅、厢房和内院,以及庭院、花园等景观空间。
3. 保护现状:目前,徽州民居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重视,一些代表性的民居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修缮和保护工作,保留了徽州民居的原始风貌。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商业化开发对古建筑造成的影响,以及传统建筑材料和技艺的缺失。
四、建议和措施1. 建议加强对徽州民居的保护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
2. 加强对徽州民居的修缮和维护工作,确保其原汁原味的保存。
3. 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探索徽州民居的有效利用方式,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4. 加强对传统建筑材料和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工艺人才。
五、结论徽州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当前,保护徽州民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措施和传承工作,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徽派建筑文化。
徽州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徽州,古称徽州府,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包括徽州古建筑、徽州戏曲、徽州民俗、徽州饮食等多个方面。
为了深入了解徽州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徽州文化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对徽州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传承。
二、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1)徽州古建筑:我们首先参观了徽州古城,领略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注重装饰,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我们还参观了宏村、西递等世界文化遗产,了解了徽州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徽州民俗: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徽州民俗,如剪纸、竹编、陶艺等。
我们还参观了徽州民俗博物馆,了解了徽州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
2. 访谈我们邀请了当地文化传承人、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访谈,了解徽州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徽州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 调研我们对徽州文化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了解游客对徽州文化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同时,我们还对徽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为推动徽州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三、实践成果1. 了解徽州文化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我们对徽州文化的历史、现状和传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 传承徽州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积极参与徽州文化的传承活动,如剪纸、竹编、陶艺等。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徽州文化。
3. 推动徽州文化产业发展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徽州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政策扶持,鼓励企业投资徽州文化产业。
(2)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徽州文化品牌影响力。
(3)培养专业人才,为徽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实践体会1. 增强了对徽州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徽州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了我们对徽州文化的认同感。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徽州地区尤为盛行,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了解徽派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我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徽派建筑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
徽派建筑以徽州古建筑为代表,包括宅院、庙宇、祠堂、城楼、弄堂等各种建筑类型。
这些建筑均沿袭了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风格,同时又融入了徽州地区的地理、气候和文化特点。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布局和精心设计。
徽派建筑的宅院通常由门楼、正厅、正殿、偏厅和后花园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严格按照传统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种和谐而有序的空间结构。
同时,徽派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门楼、窗棂、檐口等处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徽派建筑的内部也充满了文化和艺术的氛围。
徽派建筑的居室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了光线和视线的效果,营造出舒适而宜人的居住环境。
居室内的家具、摆设和壁画都精心选材、制作,体现了徽派文化的独特之美。
此外,徽派建筑还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建筑材料的选取。
徽派建筑的外墙通常采用红色、白色和黑色的涂料,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抵御风雨和日晒。
建筑材料方面,徽派建筑主要使用土、木、石等传统的建筑材料,保留了传统建筑的质朴和古朴之美。
在我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徽派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人们的精神家园。
徽派建筑承载了徽州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表达。
通过研究徽派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总而言之,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调研,我对其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徽派建筑的独特之美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标题:徽州建筑调研报告引言: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徽州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及挑战,并探讨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
一、徽州建筑特点:徽州建筑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民居为主,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建筑结构独特:徽派建筑注重布局对称、五进院落,多为单进四合院,器物的常用材料是青砖、灰瓦和木材。
房屋采用木石结构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房屋坚固耐用,并能有效抵御火灾的侵袭。
2. 装饰精美:徽派建筑装饰独特,以雕刻为主。
门、窗、梁、柱、檐等都精细雕刻,花纹繁复而精巧,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空间布局合理:徽派建筑强调空间的使用与私密性。
有前后大院的分割,分为内外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如前院用作迎宾和商业活动,后院用作居住和家庭祭祀。
二、保护现状及挑战: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国家级和省级的保护。
然而,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 建筑物老化:受到环境自然腐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徽派建筑中许多建筑物已有几百年历史,损坏严重且亟待修复。
2. 土地利用与开发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徽州地区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导致了对徽派建筑修复、拆迁以及新建等问题的思考和权衡。
3. 传统手工艺人才匮乏:徽州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需要大量的传统手工艺人员,但这一人才队伍正逐渐消失,难以传承。
三、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徽派建筑的特点和精髓对现代建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1. 尊重传统:现代建筑可以从徽派建筑中吸取灵感,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2. 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徽派建筑充分发挥了当地环境的特色,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的需求,现代建筑应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实现与当地的和谐共存。
3. 传承与创新:徽派建筑通过创新传统手工艺,实现了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建筑应注重创新,同时传承和尊重传统建筑文化。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独特风格,主要出现在安徽地区。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徽派建筑的特点、历史和影响进行研究。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丰富的装饰。
徽派建筑常常以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形式进行装饰,使建筑更加精致和美观。
这些装饰通常以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徽派建筑还注重建筑的布局和结构。
徽派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院落布局合理,形成完美的对称。
建筑物的结构严谨,常采用梁柱的结构组合,使建筑能经受住四季的风雨侵袭。
徽派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是徽派建筑的兴盛时期,訸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在这个时期得以建成。
明代的徽派建筑主要以宫殿、园林和庙宇为主,代表了明代建筑艺术的巅峰。
清代是徽派建筑最繁荣的时期。
在清代,许多富商和官员投资建造了大量的徽派建筑。
这些建筑的风格独特,成为了当地文化的象征。
徽派建筑对于中国建筑史的影响不容忽视。
徽派建筑的设计和构造方式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建筑风格。
它的影响还延伸到国内的其他地区,如江南地区。
徽派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装饰手法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细的工艺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历史上的珍品。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徽派建筑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深入调研成为必要的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徽派建筑进行系统性调研,全面了解其历史背景、特点及现状,为传承与保护徽派建筑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1. 研究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探索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2. 分析徽派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了解其与其他地方建筑的差异;3. 调查徽派建筑现状,了解保护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4. 探讨传承与发展徽派建筑文化的可行性,提出相关建议。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搜集相关专业书籍、学术期刊及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徽派建筑的相关信息;2. 实地调查:选择徽派建筑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历史建筑群、样式和现状;3. 专家访谈: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访谈,获取权威观点和建议;4. 参观交流:参观徽派建筑的保护与修缮项目,与相关从业者进行交流。
四、调研结果1. 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徽派建筑起源于安徽,兴盛于明清时期,以徽州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2. 徽派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徽派建筑注重形式美学,以宏伟壮丽、完美对称、精雕细琢的特点著称;同时,其注重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与工艺;3. 徽派建筑的现状:部分徽派建筑面临严峻的保护与修缮问题,存在着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社会失衡等因素的影响;4. 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护与传承徽派建筑文化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合理规划和创新性的利用措施,将徽派建筑文化传承给后代。
五、调研建议1. 加强徽派建筑的保护意识,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规划;2. 加强徽派建筑的修缮工作,注重修缮材料和技艺的传承;3. 挖掘徽派建筑的文化内涵,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徽派建筑的认知;4. 促进徽派建筑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拓展其功能和利用途径。
六、结论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调查报告
徽派建筑调查报告徽派建筑调查报告一、前言调查时间:8.24下午调查地点: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调查方法:实地考察、网上查阅调查内容:屯溪老街座落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
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
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在屯溪老街我们主要参观了具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典型特色的徽派建筑,品尝了看着恐怖吃着香软的安徽特色小吃毛豆腐,品茗了安徽著名的黄山毛峰以及贡菊茶。
“不吃汪一挑,白走老街这一遭”,这句话就是形容赫赫有名的主人公汪一挑馄饨的,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品尝就在外面留了影,也是留下了一点遗憾。
调查目的:1、能够加深对徽派建筑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理解2、建立人文旅游资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能够对老街人文旅游资源背景进行分析指导老师:王瑾老师、刘佳雪老师、余子萍老师、孙景荣老师徽派建筑之安徽屯溪老街概述:区域位置:屯溪老街座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至8米。
坐落在横江、新安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处。
历史:清朝初期,老街发展到,清末,屯溪茶商崛起,屯溪绿茶外销兴盛,茶号林立,茶工云集,各类商号相继开放,街道逐渐从八家栈逐渐像东延伸,形成老街。
民国时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
新中国成立后改为人民路,1985年定名老街。
建筑:老街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大都为二层,属典型的下店上房。
老街的整体建筑具有宋代徽派居民的风格与特征,因而屯溪老街又被称为宋街。
关于古徽州地区徽派建筑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古徽州地区徽派建筑文化的调查报告人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而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等又孕育一方建筑,像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等等,可以说,建筑是研究一个地方风俗文化的不可忽视的着手点。
根据老师要求,我选择对古徽州地区的徽派建筑文化展开调查研究活动。
一:调查背景及动机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
而这里所说的古徽州地区主要包括现今的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等等,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居民建筑总计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有100多处。
可以说,只要一提起关于古徽州的风俗文化则其极具有特色的徽派建筑则是不得不提的。
说到徽派建筑则就不得不溯本逐源了。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
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
因此,生活逼迫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
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
这些徽商致富以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
也就是这些著名的徽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民居,进而逐渐发展直至成为一极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
二:问题的提出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是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砖雕、石雕、木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徽派建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徽派建筑的历史、特点以及保护与传承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徽派建筑的调研。
二、调研内容1. 历史渊源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我们了解到徽派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徽派建筑以其特有的布局、结构风格和装饰艺术而闻名,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2. 特点与风格徽派建筑在建筑布局、结构风格、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其建筑布局注重空间的分割和利用,风格上注重对称、均衡和雕刻工艺。
3. 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徽派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保护不力、传承困难等问题。
我们调研了一些徽派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与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目前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三、调研成果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徽派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了其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同时也了解到了目前在徽派建筑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和解决方案。
四、结论和建议在调研结束后,我们认为应加大对徽派建筑的保护力度,加强传承与宣传,提升人们对徽派建筑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同时,也应加强徽派建筑的研究与开发,推动其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使其独特的魅力得以传承与发扬。
五、展望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徽派建筑的关注,加大对徽派建筑的保护力度,促进其传承和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得以重视和发展。
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徽派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以上即是我们对徽派建筑的调研报告,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徽派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其发展壮大而努力。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总结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总结徽州民居调研报告总结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徽派建筑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通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我们对徽派民居有了深入的了解,以下是对调研结果的总结。
首先,徽州民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
其一是布局庭院合理,以中轴线对称布局为主,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其二是结构精巧,利用石、木、砖等材料建造,经久耐用。
其三是装饰精美,富有徽州建筑的特色元素,如飞檐、雕花等,显示出浓郁的徽派文化气息。
其次,徽派建筑的特点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徽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建筑风格不仅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还受到徽商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徽商精神以商业务实和家族纽带为核心,这也体现在徽派建筑的设计与布局上。
另外,徽派建筑的存在与发展也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历史变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然而,徽派民居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增加,徽派民居的数量逐渐减少。
许多传统建筑被拆除或改造,导致徽派建筑风格的独特性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困境,徽派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此外,徽派建筑需要注重现代化的功能和舒适性,这对传统建筑保护和继承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保护和传承徽派民居的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具体和有效的法规和政策,保护徽派建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其次,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培训和传承工作,提高修复和保护的技术水平。
同时,注重现代化功能和舒适性的结合,使徽派民居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最后,宣传和推广徽派建筑文化,提高公众对徽派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关注度。
总之,徽州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保护和传承徽派建筑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徽州采风实习报告
一、前言为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徽州文化的认识和体验,我于2023年在安徽黄山参加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徽州采风实习。
此次实习让我深入了解了徽州的历史、文化、建筑和民俗,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此次实习的详细报告。
二、实习背景与目的徽州,又称徽州文化圈,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徽州文化以徽派建筑、徽州雕刻、徽州戏曲、徽州民俗等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此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学习,深入了解徽州文化,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实习过程1. 实习前期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对徽州文化进行了初步了解,并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
同时,我还准备了相机、笔记本等实习用品。
2. 实地考察实习期间,我先后参观了徽州古城、宏村、西递、塔川等著名景点。
在参观过程中,我认真观察了徽派建筑的特色,了解了徽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1)徽州古城徽州古城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
在古城内,我参观了徽州古城墙、徽州府学、徽州府衙等古迹,感受到了徽州古城的历史厚重感。
(2)宏村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拥有独特的徽派建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在宏村,我欣赏了徽派建筑的精湛工艺,了解了宏村的历史故事和民俗风情。
(3)西递西递是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古朴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西递,我参观了西递古民居、西递古牌坊等景点,感受到了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4)塔川塔川位于黄山市祁门县,以其独特的秋色景观而著称。
在塔川,我欣赏了美丽的秋景,并了解了塔川的历史文化。
3. 访谈学习在实习期间,我还采访了当地居民、专家和学者,了解他们对徽州文化的看法和认识。
通过访谈,我深刻认识到徽州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传承意义。
4. 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我撰写了实习报告,总结了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实习收获1. 深入了解徽州文化通过此次实习,我对徽州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包括徽派建筑、徽州雕刻、徽州戏曲、徽州民俗等。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
徽派建筑研究报告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代表性风格,起源于明代后期安徽地区,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独特的风格特色。
徽派建筑具有严谨的结构、精美的装饰和富有艺术性的设计,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宝库之一。
一、徽派建筑的特点1. 精巧纤细的结构:徽派建筑注重规划和结构的严谨性,以"一庭两厅三楼"的平面布局为主,建筑各部分严格按照比例和对称的原则布置,构建出精致而稳定的建筑形象。
2. 独特的装饰风格:徽派建筑在建筑内外都注重装饰和雕刻,常用的装饰元素包括人物雕塑、花草纹样、楼梯扶手等,这些装饰元素富有民族特色,且形式独特、精美细致。
3. 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除了注重建筑本身的形式美,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建筑中常常会融入诗词、书法和传统意象等,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活的美好愿景。
二、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品1. 安徽古城建筑群:包括黟县古城、宣城古城等,这些城市保存了大量的徽派建筑,是了解徽派建筑风格的重要场所。
2. 庐州庙会旧址:位于安徽合肥,是一个保存完整的徽派建筑群落,其中的徽州古街和庙会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安庆古建筑群:包括伏岳山、长江大桥、宏村等,这些建筑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是徽派建筑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徽派建筑的影响和价值1. 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徽派建筑的设计理念和装饰风格对后来的中国传统建筑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徽派建筑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成为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 北方与南方建筑风格的结合:徽派建筑通过北方与南方建筑风格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风格,其精巧的结构、独特的装饰风格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
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品和影响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保护。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样本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一、概述二、徽式古民居特点(一)枕山环水(二)讲求美学意蕴(三)内部构造别有洞天(四)细部构造特点三、古祠堂特点四、古牌坊特点五、结束语前言1、报告目的全面了解徽式建筑的风格和细部特点。
2、编制时间5月23日- 5月26日编制人: 学号: 班级:3、资料来源1) 特色建筑网站2) 相关建筑书籍3) 实地考察一、概述徽式建筑是徽州的一大标志, 至今还保存着数量惊人的古建筑, 蔚为壮观;民居精致, 祠堂高矗, 牌坊肃穆, ……在经历了许多人为破坏和岁月打磨后, 幸存的徽州古建筑淡定地矗立着, 展现的是惊心动魄的沧桑和精神意蕴的恒久。
徽式建筑主要流布于古徽州的”一府六县”, 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 如现在的黄山市黄山区、宣城市的旌德县、池州市的石台县、附近的泾县、青阳等地, 另外如江苏的扬州, 金陵, 浙江的杭州, 金华, 江西的婺源、景德镇等地也受古徽州建筑之风吹拂。
如今留存下来的徽式建筑, 大多是明清时期的, 相对而言, 在装饰上, 明代的古建筑崇尚简洁明快, 而清代的讲究精细繁复。
古老的徽州建筑, 不但具有使用功能、旅游开发价值, 还具有历史、文化、科技研究价值, 以及审美和收藏价值。
徽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 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宗祠、牌坊等建筑实物中。
徽式建筑不论是在村镇规划构思, 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 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二、徽式古民居特点(一) 枕山环水徽州古民居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多少代人的努力, 终于形成了民居星罗棋布、村落远近相望的景象。
其规模之盛, 风格之突出, 品味之高, 是中国其它地方所难以媲美的。
徽州古民居的整体选址讲究因地制宜, 依山傍水。
徽派建筑对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徽派建筑对促进当地文化发展的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9年1月14日调查地点:xx,xx文化艺术村调查人员:xx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和班主任调查目标:1、了解以xx,xx老街为主的徽派建筑特点及人文蕴含。
2、了解徽派建筑对当地文化和经济的促进作用。
调查方法:实地调查、采访,网上搜寻资料调查过程:同学们先后来到了xx和xx文化艺术村,采访了xx导游部的朱经理和xx 文化艺术村的总设计师杨老师,咨询了xx的建筑概况,承办的活动,接待游客次数及数量;调查了xx文化艺术村的建筑特色,文化特色,对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然后分别跟随朱经理和杨总设计师参观了xx和xx文化艺术村。
在朱经理和杨总设计师的详细解说中,同学们对xx和xx文化艺术村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蕴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
调查结果:本次实地调查,同学们收获颇丰:一、知道了徽派建筑的一些相关知识。
(一)、徽派建筑起源发展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
明朝中叶,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
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
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
(二)、徽派建筑的特点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之一,出现在安徽省的徽州地区。
徽派建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美的施工工艺让人们赞叹不已。
本文将对徽派建筑进行调研,以深入了解其特点和价值。
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对称与平衡。
徽派建筑在平面布局上追求对称,建筑的各个部分都能够相互呼应,形成和谐的整体。
二是注重隐藏。
徽派建筑在外部看似简单朴素,但内部却隐藏着别有深意的精美装饰,给人以惊喜和欣喜。
三是注重细节。
徽派建筑在建筑构件的设计和装饰上注重细节,每一个细小的装饰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从而使建筑更加精致和美观。
徽派建筑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
徽派建筑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徽派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观念。
二是艺术价值。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美的施工工艺,成为传世之作,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
三是文化价值。
徽派建筑代表了安徽地区的历史文化,它是徽州地区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调研过程中,我参观了徽派建筑代表性建筑——宏村。
宏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景观设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宏村的建筑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它们的布局和形式都符合徽派建筑的特点。
建筑的外观朴素简单,但内部却装饰精美,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彰显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
同时,宏村的景观设计也体现了徽派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和谐统一的感觉。
通过调研,我深刻地认识到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徽派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也是我们珍视和保护的重要文化资源。
我们应该加强对徽派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使其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挥其价值和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研究和推广徽派建筑,为人们提供更多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建筑风格的机会,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简单调查报告(最终版)
关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简单调查报告(最终版)第一篇:关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简单调查报告(最终版)关于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的调查报告调查目标:了解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及环境特点、背景文化。
调查时间:2015年4月3日至2015年5月3日。
调查对象:安徽省黟县境内东北部的宏村及东南部的西递古建筑及周边环境。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访谈调查、文献调查。
一、前言古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
它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的实物,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也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因此,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在享受物质愉悦的同时,不得不对古代文明进行回望与借鉴,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并创造出新生命、新的文化可借鉴的资源。
所以,为认识和了解古建筑特色及周边环境,深刻感受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也为提高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我对皖南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建筑进行了考察调研。
二、正文1、基本概况: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位于皖南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拥有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和工艺精湛的徽派“三雕”,以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西递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又因位于徽州府之西,曾设“铺递所”,故改名西递。
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
其四面环山,两条溪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整个村庄呈“船形”。
村中一条主道贯穿东西,与两条沿溪道路构成村庄主要骨架。
保存有124幢完好的明清建筑,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部,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公元1190-1194年),村庄呈“牛形”状,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如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
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寻源皖南古筑
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寻源皖南古筑徽州古建筑社会实践报告实践地点:安徽省黄山市实践时间: xx年07月04日至xx 年07月12日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
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徽州文化亦然。
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
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
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
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
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徽州建筑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
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
本县现存的古村落雄村、江村、许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徽州建筑风格。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范文
徽州民居调研报告范文徽州民居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徽州民居是我国古代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为保护和传承徽州民居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选择徽州地区的几个典型村落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民居的建筑布局、材料和手工艺等方面的特点。
2. 采访调查: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徽州民居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徽州民居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1. 建筑特点徽州民居一般呈四合院式布局,有“一天门、两天门、三天门”之分。
建筑采用抬梁、彩画、雕花等技法,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
墙壁多用黑灰色砖瓦,色彩素净典雅;檐下挂有灯笼,增添了古朴和雅致的氛围。
2. 文化传承徽州民居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居内部,一般设有神龛、祖先堂等祭祀空间,体现了尊神和祖先崇拜的传统观念。
此外,徽州民居还承载了丰富的艺术文化,例如壁画、雕塑等,展现了徽派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3. 社会功能徽州民居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社会交往的重要空间。
民居内常有庭院和客堂,用于接待客人和举行各种仪式活动。
民居周围还有街巷和楼台等公共空间,供社区居民聚会、休憩和交流互动。
徽州民居的社会功能使得村落成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组织单位。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1. 徽州民居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应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徽州民居的保护力度,推动其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 同时,应加强对徽州民居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徽州民居文化的认知度和传承意识。
可以设立徽派建筑研究中心,开展相关研究和培训活动。
3. 做好徽州村落的整体规划和维护工作,注重保护和发展村落的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五、调研体会通过对徽州民居的实地调研,我深刻感受到徽州民居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也更加确信了对徽州民居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
徽派建筑调研报告一、概述二、徽式古民居特点(一)枕山环水(二)讲求美学意蕴(三)内部构造别有洞天(四)细部构造特点三、古祠堂特点四、古牌坊特点五、结束语前言1.报告目的全面了解徽式建筑的风格和细部特点。
2.编制时间2023年5月23日-2023年5月26日编制人: 学号: 班级:3.资料来源1) 特色建筑网站2) 相关建筑书籍3)实地考察一、概述徽式建筑是徽州的一大标志, 至今还保存着数量惊人的古建筑, 蔚为壮观;民居精致, 祠堂高矗, 牌坊肃穆, ……在经历了许多人为破坏和岁月打磨后, 幸存的徽州古建筑淡定地耸立着, 展现的是惊心动魄的沧桑和精神意蕴的恒久。
徽式建筑重要流布于古徽州的“一府六县”, 及其周边的一些地方, 如现在的黄山市黄山区、宣城市的旌德县、池州市的石台县、附近的泾县、青阳等地, 此外如江苏的扬州, 金陵, 浙江的杭州, 金华, 江西的婺源、景德镇等地也受古徽州建筑之风吹拂。
如今留存下来的徽式建筑, 大多是明清时期的, 相对而言, 在装饰上, 明代的古建筑崇尚简洁明快, 而清代的讲究精细繁复。
古老的徽州建筑, 不仅具有使用功能、旅游开发价值, 还具有历史、文化、科技研究价值, 以及审美和收藏价值。
徽式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 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 它的工艺特性和造型风格重要体现在民居、宗祠、牌坊等建筑实物中。
徽式建筑不管是在村镇规划构思, 还是平面及空间解决、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都充足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 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二、徽式古民居特点(一) 枕山环水徽州古民居通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多少代人的努力, 终于形成了民居星罗棋布、村落远近相望的景象。
其规模之盛, 风格之突出, 品味之高, 是中国其他地方所难以媲美的。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一、本文概述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征。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包括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以及这些特征在徽派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通过对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美学价值,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阐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进一步推动对徽派建筑及其背后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二、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起源与发展深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徽派建筑的源头可追溯至宋代,那时的徽州地区(今安徽黄山市一带)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与徽州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
随着明清两代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徽商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商帮,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开始在家乡兴建豪华住宅。
这些住宅不仅体现了徽商的经济实力,更展现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在这一时期,徽派建筑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体系。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显著特征包括白墙黛瓦、马头墙、砖雕、木雕等,这些元素不仅是建筑美学的表现,更是徽州地域文化的象征。
白墙黛瓦的色调简洁明快,体现了徽州人民朴素、纯净的审美追求;马头墙则象征着徽商“马到成功”的愿景,同时也具有防火防盗的实用功能;砖雕、木雕等装饰艺术则展现了徽州工匠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与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徽州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徽派建筑已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三、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徽派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流派,其地域文化特征鲜明而独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徽州地区徽派建筑文化的调查报告人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而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等又孕育一方建筑,像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等等,可以说,建筑是研究一个地方风俗文化的不可忽视的着手点。
根据老师要求,我选择对古徽州地区的徽派建筑文化展开调查研究活动。
一:调查背景及动机
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
而这里所说的古徽州地区主要包括现今的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等等,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居民建筑总计7000栋,明清古村落大致有100多处。
可以说,只要一提起关于古徽州的风俗文化则其极具有特色的徽派建筑则是不得不提的。
说到徽派建筑则就不得不溯本逐源了。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
而古徽州又盛产木材、茶叶、蚕丝。
因此,生活逼迫得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
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
这些徽商致富以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
也就是这些著名的徽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民居,进而逐渐发展直至成为一极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
二:问题的提出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是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砖雕、石雕、木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在这里我主要从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徽州三雕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三:调查结果
1、历史渊源
聚族而居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
据《寄园寄所寄》载:“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
其风最为近古。
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
黟县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
村前横店街,200米长就有八座祠堂。
“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
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
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
石板作台阶。
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
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
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呈坎罗东舒祠融“古、雅、美、大”于一体,共四进四院,后寝宝纶阁高达13.6米,面阔11开间。
著名的祠堂还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
山地特征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
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宏村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客图”和“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游者惊叹不已。
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
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
黟县宏村,背靠古木参天的雷岗山,前临风光旖旎的南湖,傍依碧水萦回的浥溪河,整个村落设计成牛形,景色极为秀丽,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
徽州古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
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挥通风、透光、排水作用。
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
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
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
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
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
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
黟闲关麓的“八大家”就是由八个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贯、院庭联幢。
徽州居民走进徽州,人们可以从众多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中看到“东方文化的缩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等。
2:建筑特色
综述
歙县明清民居、祠堂随处可见,牌坊存有八十四座。
还有不少古桥、古寺、古塔。
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完整的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神韵。
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者谓之“武”,方正者谓之“文”,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主体构件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装饰艺术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3:徽州三雕
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
徽派“三雕”以绩溪、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
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
“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明代雕刻粗矿、古朴,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
清代雕刻细腻蘩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谢,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四:后记
在2000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深,许多古建筑面临着或拆或改的命运,古建筑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以上就是我关于古徽州地区徽派建筑文化调查研究的相关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