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大全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大全『问题』1.在GPS公司中“把人员放在第一位”的战略很有成效。
既然如此有效,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采纳这一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2.你是否认为“员工第一”的做法更适于某些特定的企业或行业?如果是,你认为它可能适于哪些企业或行业?为什么?3.你认为在像GPS这样的公司中工作,可能存在的缺陷是什么?4.你认为在像GPS这样的公司中进行管理时,可能存在的缺陷是什么?5.一些批评家认为“员工第一”的政策不能带来高利润,但XXX允许“员工第一”政策的存在。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解释你的观点。
『回答』1.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采纳这一做法?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员工第一”的政策并不适合所有的公司,有关这一点,我想放在回答问题2时再详细阐述。
不过,除了行业差别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一家公司对这一政策的采纳。
比如企业的生存状况。
如果一家公司的资金和客户资源都很紧张,或者由于环境因素使它必须实行低成本化战略,那就很难为所有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体验,而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少数核心员工身上。
此外,并非在所有的文化背景下都适合这种管理方式。
“员工第一”这个政策,与美国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高度吻合。
但在不那么重视个人价值的社会中,这种管理方式就未必很有效,甚至可能由于脱离相应的道德基础而产生管理上的混乱。
以GPS公司实施的“随处可以领导”的组织方案为例,在中国就未必奏效。
在长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价值观,使中国人不仅普遍惯服从于权威,也惯服从于组织。
适应这种文化的组织不仅必须有等级分明的架构,每个层级中还必须有一个地位鲜明的领导者。
人们以领导者的安排和组织的需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过分强调个人主张会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假如把GPS 公司的制度一成不变的移到一家中国公司内部,可能会因为缺乏而降低决策效率,也可能会给人以缺乏向心力、凝聚力的印象,反而使公司对员工的吸引力降低。
总之,在不同的文化中,“员工第一”的政策可能会在产生消极作用的同时,也抑制了积极作用。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doc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1、陈晓辉大学毕业后如愿到一家公司从事文秘工作,按工作描述和职位说明书的要求,她每天都能顺利完成本职工作,也颇得上司的嘉许。
一个月后,小陈发现这家公司员工人浮于事,大部分人不思进取,晚来早走,对公司任何活动都漠不关心,且员工之间关系淡漠,公司老总也毫无办法。
久而久之,小陈工作热情锐减,工作效率低下。
小陈是个上进心很强的人,长此下去,终究不是个办法,该怎么办呢?她十分困惑。
[问题]C1)小王所在的公司出了什么问题?(2)请为该公司开出一剂解决问题的“良药”。
分析提示:(1)小王所在公司的员工不积极参加活动,员工之间关系淡漠,因而,该公司的问题是组织凝聚力下降。
(2)要增强该公司的组织凝聚力,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设立明确的、代表组织成员利益的组织目标。
加强组织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训。
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改善人际关系。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
加强组织规范的建设。
运用激励手段引导员工的行为。
采取比较民主的领导方式。
2、小王最近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单位,刚到一家规模很大的企业上班,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
上司向她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办公室的工作情况,并且把她介绍给办公室的同事。
小王注意到尽管工作压力很大,但是同事们却过得非常快活, 相处也比较融洽。
她不由得暗自庆幸,从内心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对于小王来说, 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她之所以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有部分原因就在于原来的工作没有让她和同事们有比较多的交往机会。
记得在她被正式录用后,小王的上司曾经与她有过一次简短的会谈。
上司告诉她,她的工作效率将决定她的报酬甚至今后的加薪或晋升,因而她的绩效完全取决于自己想怎么做。
由于初来乍到,再加之对工作的喜欢,小王非常努力、勤奋,工作效率很高,颇受上司的青睐。
可是没过多久,同事们就不容置疑地告诉她,如果想与大家和睦相处,就必须按照办公室的规矩办事,并且还告诉她,她的前任就是因为工作超过了规矩,大家都对她冷冰冰的,生活得很孤独,这才离职的。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1 骨干员工为何要走?案例:张经理是A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近段时间他却烦恼透顶,两位他所看重的公司业务骨干要走.主要原因是该员工认为他现在所做的贡献远大于回报,而且事实的确如此.而公司则认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是因为有公司作后盾,离了公司他们什么也不是,又怎么会有作为?相持之下两人一气走之.问题:请你用有关激励理论分析此案例。
案例分析提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企业发展所必须的优秀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因此,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就成为企业领导者们所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张经理正被这个问题所困扰。
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激励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你可以运用需要层次论、公平理论等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案例2 公司领导为何头疼?案例:北京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始建于1994年。
公司创立者原先也从事电脑营销工作,由于与原公司的合作出现分歧,他们认为再到别的小公司去替人打工意义已经不大,于是就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公司创办之初非常艰难.没有资金,就向亲属借了5万元钱;没有场地,就从别的公司的营业场所中租了一张桌子,作为自己的营业场所;没有现成的客户,就从他们原先认识的朋友中开始介绍。
整个公司就两个人,所有推销、搬运、验货、送货等全部工作都是两人亲自来干,辛苦自不必说。
公司刚开始主要经营打印机,当时卖一台打印机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这样一年下来,经营情况还很不错.第二年,租了一个门市,就招了一名员工帮助进货,业务量开始有起色.由于对整个市场发展的行情把握得比较好,发展速度很快,当年做得比较好的是惠普公司的外设产品.他们决定招聘一个在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加入公司,为了吸引对方的加盟,他们提出了加盟者与公司之间对所经营的惠普PC和服务器产品毛利二八分成的分配方式,并于1996年4月便开始代理惠普公司的PC和服务器产品。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共10篇)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共10篇)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一): 管理学的问题,求教。
关于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分析。
谈谈你的见解,谢谢请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出现以下现象的原因以及你的看法和解决思路农夫养了二十只驴子,每只配了一副驮子,组成一支驮队。
驴子们每天辛辛苦苦,干着一样的活,得到相同的口粮。
一天,饭量最大的驴子对农夫说:“我每天跟别驴吃的一样多,吃不饱。
我有一个建议,让我多吃,我每次多驮东西。
”农夫想,这个建议不错,公平,而且可以提高效率。
于是开始改革。
改革步骤一:实行按劳分配,饭量根据劳动量按比例分配。
运行一段时间后,另一只驴子提议:“每天都是干完活才分配口粮,我干多了的时候,分配的口粮吃不了,可是如果控制劳动量,可能又吃不饱,不如把计算方法调过来,按前一天的饭量计算后一天的劳动量,既能吃饱,又干得有劲”。
农夫想也对。
改革步骤二:量出为入,吃多少饭,干多少活。
几天后,又一只驴子来报告:“有几只懒驴,每次故意不吃太饱,好在第二天少干活,影响了全队的整体业绩。
”农夫想,必须引入淘汰机制。
改革步骤三:建立淘汰制,以驮量为标准,一个季度排在最后五位的驴子自动淘汰。
驴子们拼命干活。
一个季度后,除五只被开除外,另有两只累死。
可是农夫发现,一个季度期间,不仅总体业绩没有提高,每只驴子的单产反而大幅度下降。
来了一只年轻的驴子,要求加入驮队。
年轻驴子说,业绩下降,主要是因为原来的驴子们年龄老化。
改革步骤四:引进七只年轻驴子。
两周后,一只老驴子来报告:“年轻驴子技术太差,工作冒进,经常出错,建议开除。
”其他老驴子附议。
农夫具体调查发现新来的驴子们确实有技术不过关,于是全部开除。
然后来了几匹马,对农夫说:“总业绩不能提高,是因为驴子只能驮。
如果有马加入,就能够驾车,效率是驴子的好几倍。
”农夫说:“训练驾车需要很长时间,会影响正常生产,你们要加入,必须先学会驮。
”改革步骤五:引进马。
业绩停步不前,农夫到别家考察,情况真如马所言,人家都已经换成了车拉。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出口贸易公司的团队建设
本案例涉及一家出口贸易公司,该公司由总公司和四个子公司组成,该公司拥有60多名员工,其中大多数员工都是销售员工,其余的则由高级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组成。
该公司正处于一个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阶段,业绩非常不错。
然而,该公司面临着几个问题:一是销售团队缺乏协作意识和凝聚力,沟通不畅,对业务过程优化能力和销售绩效也存在欠佳;二是各部门领导和员工以工作分工为主,缺乏团队意识;另外,他们也缺乏解决销售团队事务的处理技巧和沟通技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出口贸易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整理销售团队的基本情况,及时向员工讲解销售团队的理念及其在该公司的重要性;
2、强化团队精神,建立销售团队规章制度,增强其合作意识,搭建团队沟通渠道、发展团队凝聚力;
3、对管理者进行培训,结合实际情况和行业需求针对性地提高其团队管理技巧;
4、针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团队沟通能力和销售业务熟练度,提高工作质量和业绩;
5、强调团队精神,定期组织活动,更新团队销售业务知识,增强员工成就感,不断提高销售团队业绩。
经过上述措施,出口贸易公司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明显改善,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也有所提升。
在后续运营过程中,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完成销售任务,提升企业业绩,为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案例反映出如何正确地管理组织行为,面对表面上的问题需要以实际行动落实,不断完善和改善组织管理,以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艾琳化妆品公司:在看完上述案例后,你觉得艾琳化妆品公司的销售管理工作中有没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家公司下一步发展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我觉得艾琳化妆品公司的销售管理工作中并没有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是格拉斯纳小姐将她个人对公司的规划和目标强加在每一名员工的工作中,这个目标并没有征求任何一名员工的意见,没有根据公司的现有实际规模和经营状况进行切合实际的规划,她的计划目标没有得到各部门经理完全认同的,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因此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这家公司下一发展将面临问题主要有:由于艾琳·格拉斯纳对公司目标定位偏高,第一个目标是5座大城市开设自己的经销办事处。
另一个目标是下一年度,销售额应达到3百万美元.她的销售各个部门经理认为这个目标是不现实的。
而如何使符合实际的目标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她所面临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则要遵循激励原则:1按需激励原则2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3奖惩相结合的原则4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5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集合的原则6严格管理与思想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她要用目标激励的方法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使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可以是使员工看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感到工作的乐趣,并从实现目标中得到满足感。
激励理论认为:激励=目标*实现可能性,要使目标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凡必须使目标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现的可能性。
也是艾琳·格拉斯纳要解决当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围绕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变革——日产公司由衰落走向兴盛:在看完上述案例后,你认为卡洛斯是如何运用组织变革理论来拯救日产公司的?日产公司从衰落再度走向辉煌,对中国企业有借鉴意义吗?卡洛斯运用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对日产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组织变革措施从而使日产公司再度走向了辉煌。
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主要有:1、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主要决定着组织改革的方向,戈恩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模式进行重新审核,目的是使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2、组织结构的改变,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对组织结构中的权责体系,部门体系的调整。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第1章案例1虚拟办公室——变革中的工作环境电视会议、电子邮件、远程交换等先进的通讯手段为虚拟办公室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在这个技术平台上,人们改变了工作的方式和场所,许多人已经开始享受到了虚拟办公室带来的好处。
那些选择在家办公的人,多是工作忙碌而又讨厌办公场所拥挤嘈杂的人,或者是为跨国公司的短期性项目服务的人。
在家办公,可以为自己布置一个舒适的家庭办公室,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让办公室与美景相伴,或者是绵延起伏的群山,或者是海滨,还可以是乡村,当然也可以是都市风光。
虚拟办公室,还有私人俱乐部,可使企业家们减少专用办公场所的高昂费用。
私人俱乐部还可以提供商业活动所需的午餐、招待、会议场所和先进的通讯设施。
因此,利用虚拟办公室和私人俱乐部,可以使企业家们在财务和运作方面更加灵活。
在欧洲和美国,有一些公司专门为众多的企业家和商人提供虚拟办公室的服务,他们提供的地址往往处于中心城区,设施先进,但价格并不高昂。
例如,一家名为“虚拟办公室”的英国公司就可为客户提供此类服务。
他们提供位于伦敦且知名度很高的地址,提供伦敦中心城区的电话号码,并且以按月付费的方法提供秘书服务及客户所需的其他附加服务。
虚拟办公室可使企业家和商人们获得一个固定的、安全的业务营运基地,并且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与基地进行联络,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革命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虚拟办公室的出现还有一个驱动力量,那就是追求生活与工作平衡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下,人们希望办公室能靠近住所,能支持在家办公,同时,高性能的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又使得客户、消费者、供应商不可能知道你的确切位置是在他隔壁的办公室、你的家庭办公室、虚拟办公室、还是在瑞士的蒙特普爵士音乐节,或者是在北京的合同谈判会场。
讨论:(1)虚拟办公室的优缺点各有哪些?(2)虚拟办公室对普通员工和主管分别意味着什么?答案:(1)虚拟办公室的优点体现在人性化管理方面,所谓人性化就是从人的各层次的需要出发,尊重、理解员工,给员工创造愉快工作的环境等。
组织行为学案例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案例及答案在组织行为学中,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组织中的行为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探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案例一,团队冲突。
某公司的销售团队在一个重要项目中出现了严重的内部冲突,导致团队合作效率降低,项目进度受阻。
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着意见分歧和个人利益的冲突,导致沟通不畅,合作不顺畅。
解决方案:1. 领导者应该及时介入,了解冲突的具体原因,采取适当的调解措施,促使团队成员达成共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 团队成员应该学会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的关系,树立团队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
案例二,员工激励。
一家公司的员工绩效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导致员工对工作缺乏积极性,表现出明显的工作倦怠情绪,对工作不上心。
解决方案:1. 公司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激励员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好的工作回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 领导者应该及时发现员工的工作倦怠情绪,采取有效措施,如及时表扬、奖励鼓励等,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
案例三,领导风格。
某团队的领导者一直采取严厉的管理风格,导致团队成员对领导者不满,团队氛围紧张,员工流失率较高。
解决方案:1. 领导者应该审视自身的管理风格,适时调整,采取更加民主、关怀的领导方式,与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2. 团队成员应该理解领导者的管理意图,主动配合领导者的工作,共同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组织行为学中,团队合作、员工激励和领导风格等问题都是组织中常见的挑战。
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和竞争力。
希望以上案例和解决方案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艾琳化妆品公司:在看完上述案例后,你觉得艾琳化妆品公司的销售管理工作中有没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家公司下一步发展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我觉得艾琳化妆品公司的销售管理工作中并没有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是格拉斯纳小姐将她个人对公司的规划和目标强加在每一名员工的工作中,这个目标并没有征求任何一名员工的意见,没有根据公司的现有实际规模和经营状况进行切合实际的规划,她的计划目标没有得到各部门经理完全认同的,没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因此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这家公司下一发展将面临问题主要有:由于艾琳·格拉斯纳对公司目标定位偏高,第一个目标是5座大城市开设自己的经销办事处。
另一个目标是下一年度,销售额应达到3百万美元.她的销售各个部门经理认为这个目标是不现实的。
而如何使符合实际的目标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她所面临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则要遵循激励原则:1按需激励原则2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的原则3奖惩相结合的原则4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5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集合的原则6严格管理与思想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她要用目标激励的方法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使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定,可以是使员工看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感到工作的乐趣,并从实现目标中得到满足感。
?激励理论认为:激励=目标*实现可能性,要使目标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凡必须使目标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现的可能性。
也是艾琳·格拉斯纳要解决当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围绕核心竞争力的组织变革——日产公司由衰落走向兴盛:在看完上述案例后,你认为卡洛斯是如何运用组织变革理论来拯救日产公司的?日产公司从衰落再度走向辉煌,对中国企业有借鉴意义吗?卡洛斯运用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对日产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组织变革措施从而使日产公司再度走向了辉煌。
????????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主要有:?1、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主要决定着组织改革的方向,戈恩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模式进行重新审核,目的是使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重点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2、组织结构的改变,组织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对组织结构中的权责体系,部门体系的调整。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案例1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
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
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
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
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
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
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
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
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
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
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
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
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
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
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
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
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
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
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
组织行为学教育中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A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初期发展迅速,短短几年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行为学教育问题逐渐显现,尤其在团队协作方面,问题尤为突出。
二、问题描述1. 团队成员沟通不畅:A公司员工来自全国各地,地域差异导致团队成员在沟通上存在障碍。
此外,公司内部沟通渠道单一,信息传递速度慢,使得团队成员难以形成有效的协作。
2. 团队成员责任不清:由于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团队成员在工作中存在推诿扯皮现象。
当项目出现问题时,难以确定责任归属,导致团队凝聚力下降。
3. 团队成员技能不匹配:公司快速发展,对员工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然而,部分团队成员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符,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4. 团队领导力不足:部分团队领导缺乏有效的领导力,无法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导致团队执行力不强。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沟通不畅张伟(化名)是A公司研发部门的一名工程师,他来自南方,与北方同事在沟通上存在障碍。
在一次项目讨论中,张伟因为无法理解北方同事的意思,导致项目进度延误。
此外,公司内部沟通渠道单一,张伟的很多建议无法及时传达给上级领导。
2. 案例二:责任不清李明(化名)是A公司销售部门的员工,负责某地区市场拓展。
在一次销售活动中,由于李明与同事沟通不畅,导致活动效果不佳。
然而,在追究责任时,李明却将责任推卸给同事,导致团队内部矛盾加剧。
3. 案例三:技能不匹配王芳(化名)是A公司财务部门的员工,由于岗位需求,她需要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
然而,王芳的财务分析能力不足,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出现错误。
为此,公司不得不重新整理报表,浪费了大量时间。
4. 案例四:领导力不足陈经理是A公司某部门的主管,他缺乏有效的领导力。
在团队工作中,陈经理无法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导致团队执行力不强。
在一次项目实施过程中,陈经理对团队成员的指导不足,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滞后。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五篇范例]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五篇范例]第一篇: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5案例介绍与答案(本、专科共用)一、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在我们开始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大家就知道,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针对这样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时只有经常结合案例来学习,才能更好地抓住要领、把握实质。
(一)案例的概念及案例教学的特点案例也叫个案或实例,是指用一定的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
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技术调研工作中。
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先把它用于管理教学,称为案例教学法。
人们往往把案例归纳为描述评价型与分析决策型两大类。
描述评价型案例描述了解决某些管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
这样留给学生的分析任务只是对其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和评价,以便从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而分析决策型案例则只介绍了某一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
很显然,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功能上分析决策型案例要优于描述评价型案例。
案例用于教学时,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即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为了保密,有关的人名、单位名、地名可以采用假名,但基本情节不得有虚假。
有关数字可以放大或缩小,但相互间比例不能改变。
二是教学案例中要包含一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否则就没有学习与研究的价值。
三是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具有一定目的性,要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管理情景,使学生获得锻炼与提高自己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功能案例具有提供知识功能,它能使读者了解到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某类组织的背景知识,这是很有用的。
但案例的最主要的功能,还在于为它的使用者(教师、学员、受训对象、考生、实际工作者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管理情景,能使他们得到锻炼与提高,案例不仅对人们个人学习有作用,而且对集体(小组或全班)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及其影响的学科,通过对组织中的个体、团队和领导行为进行研究,来揭示组织内部运作的规律和特点。
经典案例是组织行为学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经典的组织行为学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深入了解组织行为学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个经典案例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监狱实验。
实验中,他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将他们分为监狱警卫和囚犯两组,然后让他们在模拟监狱的环境中生活。
结果发现,原本普通的志愿者在短短几天内就展现出了极端的行为,监狱警卫对囚犯实施了严重的虐待,而囚犯也表现出了极度的恐惧和抵抗。
这个案例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警示我们在组织中需要重视组织文化和环境对员工行为的塑造作用。
第二个经典案例是霍桑实验。
1924年至1932年,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在芝加哥郊区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研究工作环境对员工生产力的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不论是提高光线、改善工作条件,还是减少光线、恶化工作条件,员工的生产力都有所提高。
这一结果被称为“霍桑效应”,即员工在受到关注和重视时,会表现出更高的生产力。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组织需要关注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工作环境,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个经典案例是福特汽车公司的流水线生产。
亨利·福特在20世纪初率先引入了流水线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汽车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使得汽车成为了大众商品。
然而,流水线生产也带来了员工的枯燥和单一化,导致员工的工作满足感和创造力下降,进而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组织需要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要重视员工的工作满足感和发展空间,以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
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组织管理中。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5个)
组织行为学案例(5个)案例1沃尔沃的工作再设计汽车制造业是瑞典工业中一个重要领域,而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按全世界标准,它算不上大公司。
从60年代中期起,它的汽车出口翻了一番,占它全部销售额的70%,虽仅占世界汽车市场的2.5%,却已占瑞典全年出口总额的8%以上,可称举足轻重了。
该公司的管理本来也是一直沿用传统方法,重技术、重效率、重监控。
直到1969年,工人的劳动态度问题已变得十分尖锐,使该公司不得不考虑改革管理方法了。
沃尔沃公司领导分析了传统汽车制造工作设计,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将人变成机器的附庸。
所谓装配线不过是一条传送带穿过一座充满零部件和材料的大仓库罢了。
这套生产系统的着眼点是那些零部件,而不是人。
人分别站在各自的装配点上,被动地跟在工作件后面,疲于奔命地去照样画葫芦而已。
这套制度的另一个问题,是形成了一种反社交接触的气氛。
工人们被分别隔置在分离的岗位上,每个岗位的作业周期又那样短(一般为30至60秒),哪容他们偷闲片刻去交往谈话?沃尔沃先是设法用自动机器来取代较繁重艰苦的工作,不能自动化的岗位则使那里的工作丰富化一些,又下些本钱,将厂房环境装饰得整洁美观。
目的是想向工人表明,公司是尊重人的。
但随即发现这些办法治标未治本。
公司觉得在工作方面要治本,必须进行彻底的再设计。
他们在当时正在兴建的卡尔玛新轿车厂,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试验。
卡尔玛轿车厂总的设计原则,希望体现以人而不是以物为主的精神,因而取消了传统的装配传送带。
以人为中心来布置工作,就是要使人能在行动中互相合作、讨论,自己确定如何来组织。
管理要从激励着眼,而不是从限制入手。
只有对孩子才需要限制,对成熟而自主的成人则宜用勉励而不是监控。
所以,该厂工人都自愿组成15至25人的作业组,每组分管一定的工作,如车门安装、电器接线、车内装潢等。
组内可以彼此换工,也允许自行跳组。
小组可自行决定工作节奏,只要跟上总的生产进程,何时暂歇、何时加快可以自定。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与群体行为、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等的学科。
在组织行为学领域,经典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通过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组织行为学案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进行的一项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将他们随机分成了“狱警”和“囚犯”两组,模拟了一所监狱的环境。
结果发现,狱警在实验中表现出了极端的暴力和压迫行为,而囚犯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个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和权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的深刻思考,也对监狱制度和狱警的管理方式提出了质疑。
2. 麦克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两种不同的管理观念。
X理论认为,员工天生懒惰,需要通过严厉的管理和控制来激励他们工作;而Y理论则认为,员工具有自我激励的能力,管理者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信任。
这两种理论对于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看待员工、激励员工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观点,也对组织文化和管理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
赫茨伯格认为,工作满意度是由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薪酬福利等因素决定的,而工作不满意度则主要来源于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因素。
这一理论对于组织管理者来说,意味着他们需要重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从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4.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大全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大全『问题』1. 在GPS公司中“把人员放在第一位”的战略很有成效。
既然如此有效,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采纳这一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2. 你是否认为“员工第一”的做法更适于某些特定的企业或行业?如果是,你认为它可能适于哪些企业或行业?为什么?3. 你认为在像GPS这样的公司中工作,可能存在的缺陷是什么?4. 你认为在像GPS这样的公司中进行管理时,可能存在的缺陷是什么?5. 一些批评家认为“员工第一”的政策不能带来高利润,但高利润允许“员工第一”政策的存在。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解释你的观点。
『回答』1.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采纳这一做法?最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员工第一”的政策并不适合所有的公司,有关这一点,我想放在回答问题2时再详细阐述。
不过,除了行业差别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一家公司对这一政策的采纳。
比如企业的生存状况。
如果一家公司的资金和客户资源都很紧张,或者由于环境因素使它必须实行低成本化战略,那就很难为所有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体验,而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少数核心员工身上。
此外,并非在所有的文化背景下都适合这种管理方式。
“员工第一”这个政策,与美国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高度吻合。
但在不那么重视个人价值的社会中,这种管理方式就未必很有效,甚至可能由于脱离相应的道德基础而产生管理上的混乱。
以GPS公司实施的“随处可以领导”的组织方案为例,在中国就未必奏效。
在长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价值观,使中国人不仅普遍习惯服从于权威,也习惯服从于组织。
适应这种文化的组织不仅必须有等级分明的架构,每个层级中还必须有一个地位鲜明的领导者。
人们以领导者的安排和组织的需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过分强调个人主张会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假如把GPS公司的制度一成不变的移到一家中国公司内部,可能会因为缺乏领导权威而降低决策效率,也可能会给人以缺乏向心力、凝聚力的印象,反而使公司对员工的吸引力降低。
总之,在不同的文化中,“员工第一”的政策可能会在产生消极作用的同时,也抑制了积极作用。
《组织行为学》25个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一)张林这一辈子张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
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
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
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
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表明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
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
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
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
进入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
张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张。
他接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
下面就是他在一次谈到他的工作历史时的诊断记录:心理医生:你干过很多工作,那是因为你在财经学院毕业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缘故吗?张林:确实是这样。
我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究竟想干什么。
这曾经给我造成精神上极大的痛苦,甚至在今天仍是这样,我仍不能确定究竟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心理医生:好,让我们先谈谈你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你在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为什么要辞掉这份工作呢?张林:首先它很烦人。
我不喜欢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不喜欢只在数字上加减乘除。
另外,我认为那份工作毫无前途,那时我有很大的抱负,我要做较高层的管理人员,挣较多的钱。
心理医生:因此你去了那一家集装箱公司?张林:是的,那是一个我可以向公司证明我的能力、真正的管理职位。
心理医生:但是你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遇到了点麻烦。
张林:我不适应那种类型的组织。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3 对赵明告状,并表达了自己 极大旳不满
8
怎样处理问题?
赵明
Linda
研发部 主管
Deshler
手下员 工
John
客户部 经理
问题 分析
9
产生这些问题旳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背 景旳不同,文化背景旳差别造成来自不同 国家旳员工对同一问题旳看法旳巨大差别 ,详细来说是员工旳价值观与态度不同而 造成旳。
问题深度分析:
14
客户部是企业旳门面部 门,客户部经理连客户 旳不满都不能觉察,不 够称职。
客户
经理
3
维邦
4
企业
维邦企业应进行企业文化整合, 形成本企业明确旳价值观和企 业文化。
15
““治本”旳处理方案:
要加强企业文化旳适应性训练,加强员工对不同企业文化、 不同文化环境旳反应和适应能力,增进不同企业文化背景下员工与 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旳沟通和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旳 文化整合。
16
PS:
另一方面旳猜测:试探新上任旳总经理!
17
E
理
6
德国主管非常注重规则
1
和纪律
2
对私自修改生产计划非
常生气
3
对总经理诉苦,并对自己
员工表达失望与不了解
赵明遇到旳问题
客户部
对礼仪不太了解客户部 A 经理 在和John道别时,在和 Peter说话,冲David点 C 头
没 有 发 觉 John 对 自 己 E 无礼行为旳生气
7
1 崇尚绅士文化旳英国人John, 彬彬有礼,沉默内敛
C
企业员工之间经常因观念不同发生矛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员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如何影响组织绩效和成就的学科。
通过对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理论,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案例:XYZ公司的员工满意度调查XYZ公司是一家国际知名的科技公司,他们一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然而,最近的员工满意度调查显示,公司的员工满意度有所下降。
公司领导决定进行组织行为学分析,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提出改进方案。
1.领导风格分析首先,公司领导团队进行了领导风格分析。
他们发现公司高层领导过于强调绩效和结果,而忽视了员工的情感需求。
这种领导风格导致员工感到压力大,工作环境紧张,对公司的忠诚度下降。
2.团队协作分析其次,公司对团队协作进行了分析。
他们发现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这导致了信息不畅通,重复工作和资源浪费,影响了公司的效率和绩效。
3.员工激励分析最后,公司对员工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
他们发现公司的激励制度过于单一,只注重物质奖励,而忽视了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这导致员工缺乏工作动力和归属感。
改进方案:基于以上分析,XYZ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方案,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促进组织发展。
1.领导力培训公司领导团队接受了领导力培训,学习如何平衡绩效和情感需求,建立积极的领导风格,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2.团队建设公司开展了跨部门的团队建设活动,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分享机制,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和绩效。
3.激励机制优化公司优化了员工激励机制,引入了更多的非物质奖励,如培训和晋升机会,激励员工提升自身能力和发展潜力。
通过以上改进方案的实施,XYZ公司的员工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员工们感到更加快乐和满意,公司的绩效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结论:通过组织行为学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满意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理解并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才能够更好地管理和领导组织,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和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小组成员:焦子萁李俊宏 3李红刘薇薇 8谈纯 5 余成洁 8案例一:研发部梁经理才进公司不到一年,工作表现颇爱主管赞赏,不管是专业能力还是管理绩效,都获得大家肯定。
在他的缜密规划之下,研发部一些延宕已久的项目,都在积极推行当中。
部门主管李副总发现,梁经理到研发部以来,几乎每天加班。
他经常第2天来看到梁经理电子邮件的发送时间是前一天晚上10点多,接着甚至又看到当天早上7点多发送的另一封邮件。
这个部门下班时总是梁经理最晚离开,上班时第1个到。
但是,即使在工作量吃紧的时候,其它同仁似乎都准时走,很少跟着他留下来。
李副总发觉,梁经理的部属对部门逐渐没有向心力,除了不配合加班,还只执行交办的工作,不太主动提出企划或问题。
而其它各年主管,也不会像梁经理刚到研发部时,主动到他房间聊聊,大家见了面,只是客气地点个头。
开会时的讨论,也都是公事公办的味道居多。
李副总趁着在楼梯间抽烟碰到另一处陈经理时,以闲聊的方式问及小主管和梁经理工作相当认真,可能对工作以外的事就没有多花心思。
李副总也就没再多问。
这天,李副总刚好经过梁经理房间门口,听到他打电话,讨论内容似乎和陈经理业务范围有关。
他到陈经理那里,刚好陈经理也在说电话。
李副总听谈话内容,确定是两位经理在谈话。
之后,他找了陈经理,问他怎么一回事。
陈经理笑答,这个电话是梁经理打来的,梁经理似乎比较希望用电话讨论工作,而不是当面沟通。
陈经理曾试着要在梁经理房间谈,而不是当面沟通。
陈经理不是最短的时间结束谈话,就是眼睛还一直盯着计算机屏幕,让他不得不赶紧离开。
陈经理说,几次以后,他也宁愿用电话的方式沟通,免得让别人觉得自己过于热情。
了解这些情形后,李副总找了梁经理聊聊,梁经理觉得,效率应该是最需要追求的目标。
所以他希望用最节省时间的方式,达到工作要求。
反观陈经理,和其他各年主管关系特别融洽,经常在一起商讨事情,偶尔和属下加班工作之后也会叫上大家一起去吃饭作为对大家的补偿,相对于梁经理的能力突出工作出色,陈经理就相对于工作平平,不会作多做自己职责之外的任何事情,对于上级交待的任务做到完成即可,再不会力争最好,但是上级很信任他,觉得企业中人情关系的处理方便了下属与上级间的沟通。
个体行为分析梁经理工作能力突出,工作认真勤勉,效率很高,对于上级交待得任务总是第一时间交出方案,但是他与同事和下属之间很少沟通,导致他的团队凝聚力不足,其中下属积极性下滑,和同事之间由于只存在工作上的沟通,引起了不少误会,渐渐失掉人心。
陈经理能力平平,工作意愿较低,但是和上下级关系处理很好,善于沟通交际。
:根据罗克奇价值观理论来看,其二人价值观不同,梁经理是终极性价值观,追求结果大于过程,而陈经理是工具性价值观,较结果更在乎其实现方法和工具。
态度梁经理态度与行动高度一致,梁经理认为工作效率重要,态度决定了他工作的效率及努力程度,而陈经理认为工作较于人际关系还差一些,陈经理工作只限于及格范围。
梁经理陈经理分别属于外向和内向,梁不愿意与人交往沟通,而陈善于与人交往,梁的认同度较低,比较不懂得尊重和顺从,而陈的认同度较高,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和经验的开放度基本一样。
梁的心理类型为内倾直觉思维判断,陈为外倾感觉情感知觉。
对于企业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员工,企业领导者应做到不同的态度,首先跟梁好好的沟通,针对他的大工作模式给予肯动的同时要给予意见,要求他多跟下属沟通合作,交流感情,同时要与同阶级的主管搞好关系,有利于工作的进展,对于陈,应该在工作方面给予一定的高要求,同时采取激励手段提高他的工作意愿程度。
组织内在激励措施案例中,梁经理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颇受同事和上级领导的肯定,这既是对其的工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鼓励能量,从而使梁经理对工作更加认真和负责。
梁经理自身对工作认真负责,几乎每天加班,自己总是最晚离开,上班时第一个到,有较强的进取心,他认为效率应该是最需要追求的目标,而导致他与员工只通过电话沟通。
因此梁经理追求的是ERG理论中的成长需要。
陈经理,和其他各年主管关系特别融洽,经常在一起商讨事情,偶尔和属下加班工作之后也会叫上大家一起去吃饭作为对大家的补偿,但其工作平平,不会作多做自己职责之外的任何事情,对于上级交待的任务做到完成即可,再不会力争最好,但是上级很信任他,觉得企业中人情关系的处理方便了下属与上级间的沟通。
因此陈经理追求的是ERG理论中的关系需要。
因此,对于李副总来说,为了提高本公司的经济效益,应该从这两位员工的角度出发,运用ERG激励理论,根据两人对工作需要的不同,从而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在满足两人需要的同时,充分发挥两人的价值,从而使公司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决策行为梁经理做决策主要是个体决策。
他的部门的下属只执行交办的工作,不太主动提出企划或问题,只需要听从梁经理下达的工作任务和命令,从而完成即可;在与其他部门主管开会时的讨论也都是公事公办的味道居多;与陈经理讨论时,也只是通过电话讨论。
这导致梁经理与其员工关系拉远,也与其他部门的主管之间有所距离,对李副总来说,这并不利于公司的运行和管理。
李经理做决策主要是群体决策。
他和其他各年主管关系特别融洽,经常在一起商讨问题,偶尔和属下加班工作之后也会叫上大家一起去吃饭作为对大家的补偿。
这在拉近了与其他部门主管和自己部门员工的同时,在做决策时,能够更多的了解到员工和各主管的想法,从而能科学而合理的做决策。
决策偏误梁经理做决策主要以个人决策为主,和其他人有距离感,不与员工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讨论,员工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会导致一些良策的错失,同时,梁经理仅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出发,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有时会有所片面,以偏概全,无法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周全,可能会使决策并不科学合理。
最后也会减弱下属和其他部门主管对其的信任。
李经理主要采用群体决策。
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人的想法和经验都会有所不同,很难达到一致,做决策时都是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样可能会有一些较好的决策的流失。
群体内部人员性格有所差异,有时会错过那些不善于表达的人的建议。
成员经验的差异,从而使看问题的角度和理念有所差异,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
道德发展阶段梁经理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后习俗水平。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并不是公司要求加班,而是他自己主动加班,对于工作有着较强的进取心和积极的态度,这是他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而形成的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行为,而非法律和公司领导要求他这么做。
李经理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习俗道德水平。
这时个体已内化现行社会规则,即认为规则是正确的,能顺从现行社会秩序、且有维护这种秩序的内在愿望、行为价值是以遵守规则的经济为依据。
他能与下属和其他各部门关系相处融洽,工作平平,不会做自己职责之外的事情,对上级交代的任务按时完成即可,不去追求最好,但能获得上级和下属的信任。
案例二:总务主任老陈一坐到校长的面前就诉苦:“这里要钱,那里也要钱。
可是上级拨来的经费只那么一点,实在难以照顾到各种开支。
各个教研组要求买这买那,如不满足就意见一大堆。
有些人在背后说我是‘铁公鸡’。
”老陈说,今天数学教研组长李老师向总务处提出,要给每个老师买一套新版的各年级的数学教材,可那要不少钱,学校的经费有限,还有许多要开销的地方,要节约使用。
化学组的小袁老师说,应该把教学经费分到各教研组包干使用。
接着老陈又说,总务工作不仅是经费上的问题多,其他的矛盾也不少。
团委书记小李与物资局小冯结了婚,在那边分得一套房子,很少在学校住宿。
他那间房有两家盯着要。
一间房子几家都想占,也不好处理。
还有保管员年龄大,病又多,干不了那份工作。
原来的食堂管理员调做出纳后,食堂还没有找到人去管。
想去干的人不少,可是他们又干不了。
总务工作实在难做……。
校长知道总务工作难做,对老陈的“苦经”理解,先对老陈说了几句安慰的话,接着说:“忙过开学工作,专门开个会来解决一下。
”老陈看到校长同情和支持自己,也就住嘴了。
组织中的群体分析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可以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指根据一定的章程,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由组织明确承认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非正式规定,是人们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群体类型分为四种:命令型(Command);任务型(Task);利益型(Interest);友谊型(Friendship)在该案例中,正式群体包括:学校,总务处,数学教研组,化学教研组,食堂管理员;非正式群体则没有那么明显,我认为应该有为了那间房的两家人,还有想做食堂管理员的那些人;这些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自发形成的。
选择化学教研组进行分析行为范式定义:被群体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
它可能是成文的也可能是不成文的。
在该案例中,对于化学教研组来说,它的行为准则包括学校对每位老师的行为准则,教务处对教研组的要求,以及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期望而制定的相应的行为准则。
群体凝聚力定义:即群体成员互相之间的吸引程度以及群体成员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留在该群体。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力有关。
如表1所示,若群体的凝聚力高、群体与组织目标关联度高,则群体的生产率就会相应提高。
迎的观点的现象。
还包括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其心智效率、对事实的认知及道德判断的下降。
在该案例中,各个教研组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先,向总务处提出要求,并希望得到满足,可是经费不足和现实压力下,陈主任也十分难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做不好还会受到其他人的不理解和言论上的攻击。
关于房子的问题,大家都只是想着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在这种时候往往会不顾道德的约束。
同时,由于众人的这些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陈主任的判断,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矛盾与影响。
所以,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免决策者因为在群体中受到的压力而影响正确的决策。
群体决策方法群体决策方法分为以下四种:1)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所有成员畅所欲言,即兴表达,不允许评论和记录所有方案,直到群体成员对之些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2)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
3)专家决策法(德尔菲法):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由专家来完成,根据不同专家的意见综合得出最佳的决策方法。
4)电子会议(Electronic meetings):这是一种把名义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这四种决策方法各自有各种的优点与缺点,对待不同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