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湿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疮(湿疹)中医临床路径

一、湿疮(湿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湿疮(TCD: BWP070 湿疮;ICD:L30.902);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依据参照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湿疮诊疗方案(附后)○2西医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疾病诊断

证候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湿疮诊疗方案

见附件

1.中药内治(汤药、中成药、静脉输液等)

2.中药外治(湿敷、软膏、洗剂、喷雾剂等)

3.针灸等非药物疗法(普通针刺、火针、梅花针等)

4.伴随症状处理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湿疮TCD: BWP070、疾病编码ICD:L30.902;

2.皮肤科住院患者;

3.年龄≥18岁,≤65岁;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以下情况不进入路径

○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患有精神疾病、恶性肿瘤晚期、艾滋病患者;

○3.合并有需要系统治疗(如: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的其他皮肤疾病的患者;

○4.2周内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5.合并严重皮损感染者;

○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侯学观察

四诊合参,记录该病种不同证型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侯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肝肾功能、血糖;

4.心电图;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6.X线胸片、心电图。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

1.反复发作,病情迁延进行过敏原检测;

2皮损感染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真菌检查。

(九)出院标准:

1.皮损好转(有效,显效,临床痊愈);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常见的与患者病情相关且需要医护人员注意及时修改治疗方案的变异有:

1.合并感染:皮损搔抓后出现脓性分泌物或形成溃疡伴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增加抗感染治疗,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病情转化,如向红皮病发展,转入其他临床路径;

3.对常规治疗效果差,需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4.合并肺部感染、肾衰、高血压、血糖升高等需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湿疮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湿疮(TCD: BWP07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21天发病时间:年月日时分入院时间:年月日时分

□痊愈:皮损完全消退,症状消失,积分值减少≤95%;

□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95%>积分值减少皮疹≥70%;□有效:皮损部分消退,症状有所改善,70%>积分值减少≥70%;

□无效:皮损消退不明显,症状未减轻或反而加重,积分值减少不足30%。瘙痒疗效评价:

□痊愈:完全不痒;

□显效:评分等级降二级;

□有效:评分等级降一级;

□评分等级未下降或加重。

附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湿疮诊疗方案湿疮是因禀性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所致,以皮肤呈多形性皮损,渗液、结痂、瘙痒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一、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二、治疗方案

1.中药内治法

(1)湿热证多见于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以急性发作为主者。

主症:皮肤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

次症:心烦,口渴。

舌象:舌红,苔黄。

脉象:滑数。

分析:为湿热互结,热不得越,湿不得泄所致,湿热薰蒸肌肤,故皮肤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湿热内蕴则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

10g,生地15g,泽泻10g,当归10g,车前子10g,甘草5g。

加减:出现脓疱,加银花15g,连翘15g;出现发热,加大青叶15g;出现大便干结,加大黄8g。若瘙痒甚加苦参10g,地肤子10g。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可选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等。

(2)脾虚湿蕴证多见于脾胃功能紊乱,消化不量的慢性湿疹,尤其是儿童慢性湿疹患者。

主症:皮损色淡或褐,红斑、丘疹、丘疱疹、少量渗液或皮肤肥厚、粗糙;自觉瘙痒。

兼症:食少,腹胀便溏。

舌象:舌淡胖,苔腻。

脉象:脉濡或滑。

分析:为脾气虚弱,湿浊蕴结肌肤所致,脾虚湿蕴,故见皮损色淡或褐,红斑、丘疹、丘疱疹、少量渗液;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则皮肤肥厚、粗糙;舌淡胖、苔腻、脉濡或滑均为脾虚湿蕴之象。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10g,厚朴6g,陈皮6g,猪苓15g,泽泻10g,赤茯苓15g,白术10g,滑石15g,防风10g,栀子10g 甘草5g。

加减:滋水过多者,加苦参10g;胃呆纳差,加藿香5g、佩兰5g 芳香化湿;腹胀,加大腹皮10g,湿蕴化热者,加黄芩10g,连翘10g。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可选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等。

(3)血虚风燥证。多见于慢性湿疹患者。

主症:皮肤肥厚粗糙,鳞屑,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自觉阵发性瘙痒。

舌象:舌淡。

脉象:脉细弦。

分析:血虚风胜化燥,皮毛、肌肤失养,故皮肤肥厚粗糙、鳞屑、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自觉阵发性瘙痒;舌淡、脉细弦均为血虚风燥之象。

治法:养血祛风润肤。

方药:四物消风饮加减。生地15g,当归15g,赤芍10g,荆芥10g,薄荷3g,蝉蜕6g,柴胡10g,川芎10g,黄芩10g,甘草5g。

加减:瘙痒剧烈,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15g、生牡蛎15g;皮肤粗糙肥厚严重者,加丹参10g、何首乌15g。

中成药:乌蛇止痒丸。对于慢性反复发作者,可加用雷公藤多甙片。可选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等。

2. 中药外治疗法

(1)急性湿疮:糜烂渗液明显者,以10%黄柏溶液湿敷,糜烂面外涂黄连油或紫草油;无明显渗液者,用苦参、地肤子煎汤温洗。

(2)亚急性湿疮:用三黄洗剂、黄连膏、青黛膏、冰黄肤乐软膏、羌月软膏、皮宝膏外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