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导写 以写促读——夯实语文学习的“双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夯实语文学习的“双基”
【摘要】如果语文是大海中的一叶轻舟,阅读与写作则是双桨。
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先后,相辅相成。
在阅读中体味写作技巧,在写作中融汇阅读知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学好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阅读教学对写作指导作用的这一现状,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际,提出几点方法与意见,以期形成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写作能力的发展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关键词】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语文双基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二者紧密相连。
阅读与写作的培养,既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也是习惯、品味与优雅言行方式获得的通道。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这更是重点和难点。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以“读”为基础,正所谓厚积薄发,先要有量的积累,包括数量和质量,才会有释放;先有感性的吸纳,才会有理性的思索和抒写。
我们在写作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写作中去。
加强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和人文底蕴,最终实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调整教学思路,激活学生的阅读和创作热情,让学生扬起阅读之帆,到达成功习作彼岸。
1明确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将其作为法宝统领教与学。
1.1阅读的重要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脍炙人口的名句,代代相传。
可见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生写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可以说,一旦离开了生活实践的积累、思维成果的积累、语言文字的积累,那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思想的重要来源,是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阅读可以帮助读者掌握谋篇之法,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写作技巧。
1.2写作的重要性。
写作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表达自己心理变化、展示自己思想的最有效途径。
因此,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被认为是衡量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最综合体现,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方式。
写作需要的是各种知识、语言的综合运用,写作的素材往往也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写作是阅读的最真实体现。
同样,写作也会影响阅读作品的选择,阅读的倾向以及阅读的方式。
1.3阅读与写作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阅读与写作之间确有着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关系。
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
阅读是内化,写作是外化;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
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
2当前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现状呼唤语文教学模式变革
2.1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受高考的制约,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不太愿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因为他们常常把课外阅读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读闲书”。
再加上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而是更愿意把课余时间花在做题上,学生忙着做题,教师忙着出题、讲题屡见不鲜。
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从而导致写作的失败。
学生为读而读,为写而写,没有去借助阅读拓展写作思维,没有借助写作去延伸阅读的层面,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套路陈旧,千篇一律,缺乏明显的个性和灵性,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
反之,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阅读沉积少,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简而言之,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阅读和写作的互动效应。
2.2阅读的随意性和功利性制约了写作的激情,影响了文章的品位。
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多,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就更少了;读了,有了点想法或感触,就是懒得动笔。
有时,阅读后也做一些摘抄,但坚持不久;能坚持下来的,也是东抄西放,没有明确分类。
至于家长或老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同读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然后一起聊一聊读后感受、心得,那更是凤毛麟角。
其实,就连我们的教材“课本”,有些
同学也是浏览式阅读,这就是我们花了不少时间进行作文训练,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根源。
我们割裂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关系,在双向交流活动中进行既有利于双方思想启迪、又能相互促进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着力太少。
读,成了低效率随意性的读;写,成了无趣味无目标的写,这也就是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的失衡问题。
3调整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课标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很显然,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的自身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阅读与写作教学自然尤为重要。
3.1奠定阅读之基,积累写作素材。
3.1.1努力营造课堂阅读氛围。
在语文课本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依照教参去教读课文,而应教会学生如何自主阅读,让其独立、尽可能多的阅读,体现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认真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短短的一堂课里,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许多,但我们可以好好把握这有限的时间,以讲读的典型课文为范例,让学生懂得一些阅读基本要领,然后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达到
“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时需要领会的几方面内容:
第一,把握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动机。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蕴涵了作者的情感和灵魂,要了解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后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
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如果不了解苏轼当时被贬谪的经历,学生是无法理解他在词中流露的既消极又洒脱的情感的。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祝福》时,不了解《祝福》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杀人的主题。
第二,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思考课文的社会性及现实意义。
文章是作家思想精华的浓缩与寄托,要参透文章,必须要去领悟其思想内容,吸取精神食粮,从而为我所用。
同时,虽然一部作品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在某些方面可能依然能对现时社会有所启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现实意义,我们要善于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使学生能自然地领悟其现实意义。
第三,鉴赏课文的审美价值,高中生除了应该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外,还应增强审美意识的培养,注重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要帮助他们意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如学习写景散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祖国和自然的美。
而学习《边城》时,我们可
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人情美。
第四,品味积累文章的语言,领会文章的创作风格及写作特色。
所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社会、学习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学习做人。
阅读课就是教学生读书,或者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读”,学习、理解祖国的语文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例如:《祝福》中鲁家年终祭祀,描写四婶制止祥林嫂配置祭器的话语有三次:“祥林嫂,你放着罢。
我来摆。
”、“祥林嫂,你放着罢。
我来拿。
”、“你放着罢,祥林嫂!”。
前两句先称呼,后下指示,而后者刚好相反,更为强烈的制止语气与指示的强调说明了祥林嫂已经彻底成为了一个不干不净、伤风败俗、不吉利的象征物,这使她因刚捐了门槛而重新建立起来的精神防线彻底地崩溃,从而走向死亡。
第五,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时地给学生创造个性交流机会,指导他们敢于质疑,包括怀疑权威,提高阅读力。
如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时,一些学生认为贝尔曼此举不可取,可以有更好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对此,可以引导学生改写文章结尾,并进行交流,以展现不同的阅读思维。
3.1.2积极创设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
为了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奔驰在书籍这块魅力无穷的乐土上,教师应尽量减少课后作业及习题,腾出时间让他们读书,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外阅读把学生带进一个个美丽的情感世界,让学
生在“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言”中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写文章得益于广泛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夯实阅读之“路”。
课外阅读须有质有量,有章有法,不能流于形式或杂乱无章的阅读,惟其有质有量的阅读,才能为学生拓展习作途径,才能丰富学生的才思,才能写出精彩、写出别致。
同时,阅读需要持久,需要深入,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进行到底,方可在写作这条路上收到效果。
首先,举办读书笔记展览。
表扬奖励一批读书收获大的学生,抽取他们的读书笔记,在班级学习墙上开辟专栏,让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更号召班级同学以他们作为榜样,再接再厉。
第二,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
在班级经常性组织学生之间开展课外阅读的心得交流会,以学生阅读时的心得体会,通过交流会的形式,推荐自己看过的优秀书籍,也让学生彼此增进对阅读的进一步了解,这样无形中就给学生一个动力,促进了读书的劲头。
第三,可在班级图书角订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报刊。
如《青年报》、《作文成功之路》、《读者》等。
学生喜爱的新书报刊,大家必定会争先恐后来看,这样互助传阅也便于形成一种读书气氛。
此外,发挥家校合作的力量,也是促进阅读的而有效途径。
高中课业量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多是在家里,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单一的兴趣转为一种习惯,还得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在家长与
老师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家校合作、双管齐下才会见效。
所以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的同时,也可利用校讯通向家长发出倡议,借助亲子阅读的力量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果。
3.2应用阅读之“实”,搭建写作桥梁。
大量的课外知识,丰富的积累,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足够的“资金”。
要使阅读得到升华,还得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勤加练笔,只有读写结合,写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才会逐步走向成功。
因为书写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凝固了的可以触摸得到的收获。
①写读后笔记。
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
阅读之后,让学生就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出感想、评价、鉴赏。
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用笔头倾泻出来。
在老师恰当地引导与点拨下,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阅读与写作和谐发展的桥梁。
这样读写结合,学生才能逐步养成写读后笔记的习惯,作文能力也会不断的提高。
②仿写。
对文章的语言、结构、思路进行借鉴。
达到篇与篇读写迁移的目的。
③扩写。
就一个情节、一个场面、一段意犹未尽的对话,展开想象,丰富完善。
扩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④缩写。
在不改变原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对长文章压缩,使之成为短篇短段。
⑤续写。
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的结果既符合情节的发展,又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融入自己的想象。
给文章添上了一个较圆满的结局。
⑥读书笔记、名句摘录与赏析等等。
综上所述,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法宝,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阅读、写作方式,面对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观念陈旧、模式僵化等问题,大胆地进行探究、调整与创新,焕发阅读与写作的生机,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感受到文学的滋养与润泽,从而使语文教学在阅读与写作的探索与憧憬中迎来生机盎然、姹紫嫣红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