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内容:1. 欣赏: 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
2. 知识: 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
3. 拓展与探究:
教学目标:聆听三首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特征;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
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奏、节拍、调式等因素上;探究
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初步认识民
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我国中原民歌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动情地朗诵,或动情地歌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风格特点,为节音乐课建立良好的开端。

2.介绍“民歌的音乐特点”(见课本第31页)
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地区的风格特色;
2.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
3.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
4.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如:劳动民歌,劳动方式较为自由的,其节奏也会比较自由;
5.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作反复。

3.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醇厚的中原民歌世界。

(出示课题)
三.新课教学:
1.《沂蒙山小调》欣赏:
①作品分析:
《沂蒙山小调》原为《十二月调》,流传于山东北部和河北等地。

抗日战争时,八路军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文艺工作者用此曲调编配了一首歌,名《打黄沙会》,配合对“黄沙会”(鲁南地区反动武装组织)的斗争。

以后,人们保留了它的前两段赞美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歌颂领袖的内容,这就是今日的《沂蒙山小调》,又称《沂蒙山好风光》。

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颂歌,深受群众喜爱。

这首歌采用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宽广,其音乐具有豪放、明快的山东民歌风格特点。

全曲共四个乐句,为单乐段的分节歌形式。

四个乐句的落音分别为“2、1、6、5”,整个旋律呈波浪式下降型。

每个乐句都有以结束音为中心作回返的拖腔,使旋律的进行更加顺畅而又自然,从而增强了音乐的歌唱性和抒情性,抒发了歌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②小调的音乐特点:
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小曲。

事实上,小调不仅在城镇演唱,也在农村广泛传唱。

除了劳动号子和山歌外,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归入小调类。

小调的发展更多的是与城镇相联系,它往往是经过了许多艺术加工的,歌词一般不是即兴创作的,而是通过一定的传授关系和唱本来传播的,所以歌词比较固定。

小调旋律比较柔美、流利、委婉、含蓄。

节奏规整,结构也比较严谨。

感情表达细腻、委婉。

其演唱形式以独唱为主,也有对唱或齐唱,往往加有乐器伴奏,使音乐更为丰富、生动。

③《沂蒙山小调》作品欣赏:(见课本第28页曲谱)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

其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

抗日战争时期,这首曲调曾被填上《打黄沙会》的新词。

以后,在这首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这首新民歌。

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两种版本:王世慧演唱,采用方言,按原小调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狂豪放,乡土味颇浓。

彭丽媛演唱,四二拍,演唱比较细腻,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④聆听《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体会其地方特征。

认真分析其创作方法。

⑤学唱此歌曲。

2.《王大娘钉缸》欣赏:
①《王大娘钉缸》作品欣赏:(见课本第29页曲谱)
《王大娘钉缸》是一首轻松、明快、幽默、诙谐的民间歌舞曲。

它是流行于河南的一种“地花鼓”中的一个代表曲目,由一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共同表演。

②聆听《王大娘钉缸》,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体会其地方特征。

认真分析其创作方法。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
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③以《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素材,编一个小歌舞表演给大家看。

④聆听《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的旋律并进行比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就你所发现的现象做分析,说一说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⑤学唱《王大娘钉缸》,随音乐歌唱《好汉歌》。

3.《孟姜女哭长城》欣赏:
①作品分析:
《孟姜女哭长城》是一首流传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又名《十二月花名》。

它有许多变体,江苏的《孟姜女》则是它的基本曲调。

全曲有十二段歌词,每段唱一个月,用月份和花名作序引,叙述在秦始皇时,万喜良被迫去筑长城,其妻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抒发怨痛之情。

多少年来人们用歌曲传诵着这个故事,籍以表达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这的愤恨。

此歌为五声徽调式,单乐段结构。

全曲共有四个乐句,四句的落音分别为“2、5、6、5”,属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

每一句的旋律大多为级进,具有诉说,叙事的特点。

旋律流丽、柔婉,感情深切,表现细腻,节奏均匀,具有典型的江南民歌色彩。

②《孟姜女哭长城》作品欣赏:(见课本第30页曲谱)
③聆听《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体会其地方特征。

认真分析其创作方法。

4.《孟姜女》欣赏:
①作品分析:
②《孟姜女》作品欣赏:(见课本第32页曲谱)
③比较一下,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
四.拓展与探究:
1.课本第33页习题4,5,6题。

2.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①民歌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口头创作,
②其歌词,旋律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流传中会不断得到加工而
有所发展及变化;
③依靠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不借助于记谱法或其他手段进行传
承;
④不体现作曲这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
征。

4.以《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素材,编一个小歌舞表演给大家看。

五.作业:
1.民歌的音乐特点是什么?
2.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是什么?
3.学唱本单元的一首民歌,与大家交流欣赏。

六.小结: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