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3cbd479524de518964b7da9.png)
小组讨论: (数字分别是0、900、0.01 ),
1、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 善行动)循环中,在这个游戏中如何得 到体现?
2、四个循环中,哪个步骤更为重要?
二、 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其研究领域定位于社会
系统。它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变革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组织行为学本身研究领域 侧重于组织系统。
三、组织行为学与人机工程学
二者均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前者
倾向于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后者倾向于组织中
组 织绪行论—为—组学织行为学
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
础
一、组织行为学的由来
管理心理学的 出现与发展
行为科学理论
莱维特 巴斯
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 人力资源学派(麦格雷戈)
古典组织 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 马克斯.韦伯 巴纳德
源 起
亚当.斯密 查尔斯.巴比奇 罗伯特.欧文 弗雷德里克.泰勒
关键人物和事件
3.马克斯.韦伯 著有《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也正是因为该书奠定了其在管理思 想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 思想精要:一个组织只有遵从规章,摆脱个人主义影响,才能长期生存。
4.霍桑实验
最初的意图是用照明强弱和产量关系来测定工作条件 与劳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关系。试验结果,产量不仅不随照明减弱而降低, 反而增
6.莱维特 他本人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一书,用“管理
”取代“工业”之后,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词代替 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的名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dc43fb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8.png)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有着历史的渊源。
二战前,美国将心理学用于工业,一直称之为“工业心理学”。
1892年,雨果·芒斯特伯格在哈佛大学创立了研究工业心理学的实验室,率先提出心理学能应用于工业以提高生产率。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继泰勒之后对工业生产中劳动者的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之外,开辟了组织管理研究的新领域。
“人群关系理论”闻名于世,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从此,更多的管理者关注并致力于对人的行为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不断取得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进程,从而导致在一次跨学科的研究讨论会上,经过对这一学科问题的讨论,正式把这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60年代中叶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该研究既注意人的因素,又注意组织的因素,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群关系学派和组织理论的综合。
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目前比较流行把该学科称为“组织行为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组织的演变、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这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组织行为的研究探索的过程,是组织管理理论与人力资源学理论、权变理论、组织文化理论不断融合的结果。
(一)行为科学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包括对人际关系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研究。
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是:人是社会人;企业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
(二)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与此同时,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又标志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员工的需要和期望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4cf2c4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c.png)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工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效率和劳动者的满意度。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任务的设计、员工动机和激励,以及领导风格等方面。
到了1920年代和193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
他们开始研究员工的态度、满意度和团队合作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
1940年代至1950年代是行为科学在组织行为学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组织行为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者开始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强调组织的社会系统特征。
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组织结构、文化和变革等方面的问题,试图理解组织内外部的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组织行为学把注意力转向了更广泛的范畴,涵盖了组织的整体运作和社会环境。
组织学家开始关注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创新和变革等重要议题。
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目前,组织行为学已经成为管理学和组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研究者们继续努力探索组织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为组织提供有效的管理和领导指导。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人们对组织行为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史
![组织行为学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1b4d9c058f5f61fb7366660.png)
1800年提出理念拒用 童工,要求工人讲究卫 生。1825年全面改革试 验,改善工人工作条件, 限定佣工最低年龄,缩 短工作时间。改善工作 环境。
• 安德鲁 尤里(Andrew.ure)1835年提出“机 器制造哲学”。工业发展除了机器技术、商 业外还需要人这一要素。 • 19世纪末 泰勒提出科学管理概念 从此进入 “科学管理”时代 • 20世纪初佛里德列克 w 泰罗 (Frederick.w.taylor)提出:不仅要有精良的 ton mayo)和F J 罗伊斯利 伯格(F、J、Roethlisberger)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 学术上探讨了工作中的 行为。并在西方电器公 司霍桑工厂进行了工业 试验。得出组织是一个 社会系统,认识人是其 中最重要的因素。 • 1933年出版《工业文明 的人性问题》提出不同 于古典管理的观点形成 “人际关系学派”。
芝加哥大学
• 1949年芝加哥大 学诞生“行为科 学”概念。 • 1953年福特基金 聘任一批学者讨 论,最终确名 “行为科学”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 (Douglas maGregor)
• 1957年提出X理论 Y理论。并发表文章《企 业的人性面》 • 1961年佛鲁姆和梅尔撰写《工业社会心理 学》论文。 • 1964年列维特等用组织行为学代替了工业 心里学。一直沿用至今。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70cf400de80d4d8d15a4f5b.png)
领导方式与下级成熟度关系图
在权变管理中,下级的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多地决定了领导 者的管理方式。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的班组,在管理中更 多的是命令与专制。有时被领导者的水平是一块土壤,在 什么样的土壤里会滋长出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 权变。
领导者成熟度和下级成熟度的关系图
影响领导者成熟度的要素是领导业务水平, 领导敬业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
菲德勒图
菲德勒图是美国的菲德勒总结归纳的,一共包括两 个图。它们显示的是领导方式与领导环
境(工作环境)的关系。
菲德勒图把领导者(班组长)的工作环境分成三个 要素:①上下级关系,即你与下级的关系是否融 洽;②职务结构,即你的职务究竟是常规性的还 是突发性的,一般说来常规性的管理职务结构比 较明确,但突发性的管理职务结构不明确;③职 位权力,一般来说职位越高则权力越大。菲德勒 把这三个要素进行整合,分为八类。
评价
此种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 方面靠金钱的收买与刺激,一方面严密的控制、 监督和惩罚迫使其为组织目标努力。 麦格雷戈确信X理论所用的传统的研究方 法建立在错误的因果观念的基础上。 在人们的生活还不够丰裕的情况下,胡萝 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当人们 达到了丰裕的生活水平时,这种管理方法就无 效了。
员工受挫时,会产生一系列对抗办法
• ①离开组织; ②沿着组织阶梯向上爬以摆脱窘境; ③产生明显的矛盾行为,如精神恍惚,侵犯他人,行为缺 乏逻辑性,彷徨不前,脱离实际的自我设计等等; ④对组织失去兴趣,不指望工作能使自己满足,因而拈轻 怕重,磨洋工,集体限制产量,甚至故意出错和欺骗; ⑤对正式组织冷漠旁观,形成非正式组织,诱发抗拒正式 组织的行为; ⑥使非正式组织正式化; ⑦形成非正式群体规范,使③到⑥的行为经常化和习惯化; ⑧形成实用性的心理定势,只看重物质因素而忽视人的因 素; ⑨对青年人或后继者灌输非正式群体规范和实用心态。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与趋势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6580933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2.png)
Theory X assumes that people dislike work, lack ambition, are irresponsible and resistant to change, and prefer to be led.
Theory Y assumes that people are willing to work, accept responsibility, and are capable of selfdirection and creativity.
10)秩序。每个人都应安排在应安排的职位上。 11)公平。在待人上,管理者必须做到善意与公
道结合。
12)人员稳定。人员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 13)首创精神。首创精神是创立和推行一项计划
的动力。 14)集体精神。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和
协作的气氛。
2.麦克斯·韦伯的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麦克斯·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
名 观察员。观察员记录室内发生的一切, 以便对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进行控制。
• 试验条件:被试人员工作在一间工作室, 工作期间可自由交谈,观察员态度和蔼。
• 试验:分期改善工作条件,如改进材料供 应方式、增加工间休息、供应午餐和茶点、 缩短工作时间、实行集体计件工资制度等。
阶段成果:女工们的产量增加
学的李科特(R.Likert)的支持关系理论 (四种领导类型);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罗伯特·布莱克 (Robert R.Blake)和简·莫顿(Jane S.Mouton)的管理方格理论(Managerial Grid);
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F.E.Fiedler)的 有效领导权变理论;
赫西(Paul Hersey)和布兰查德 (Kenneth Blanchard)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cd1e32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9.png)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内部行为以及其对组织效果的影响的学科。
自从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变化。
1. 组织行为学的起源组织行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管理学者开始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以期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
亨利·福尔特(Henry Ford)和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等人的工科管理理论为组织行为学奠定了基础。
2.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行为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其中,行为科学、认知理论、动机理论、领导理论等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科学关注个体和团队的行为表现和决策过程。
通过研究行为模式、角色定位和行为改变等,行为科学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行为动态,并优化工作流程和沟通方式。
认知理论研究个体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机制。
通过研究知觉、注意力、记忆、意识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心理活动,组织可以更好地理解员工的思维模式和决策方式。
动机理论关注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力。
通过研究个体的需求、期望、价值观和激励方式,组织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领导理论研究组织内部的领导效果和领导行为。
通过研究领导风格、沟通技巧和激发员工潜力的方法,组织可以培养出有效的领导者,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创新。
3.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指导实践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组织管理者提高组织绩效,培养和激励员工,改善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
通过了解个体和团队的行为特点,组织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招聘策略,挖掘人才的潜力,并做出合理的岗位安排,帮助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组织行为学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提高组织内部的沟通效果。
通过理解不同个体的沟通习惯和风格,组织可以优化沟通方式,减少信息传递的误差和偏差,提高信息共享和组织的协调性。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9d8866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d.png)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学科,它通过研究组织的结构、领导、决策过程、文化等方面,解释和预测组织中的行为和结果。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不同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多种理论和模型。
20世纪初,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管理学的范畴中。
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原则,认为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工人的行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的工作动机、任务分配和工作效率等问题。
随着人文主义理论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类关系学派开始提出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对于组织的影响。
梅约、梅库奇和毛澤東等人提出了人类关系学派的观点,强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动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开始兴起。
奥德里奇和奈斯朵茨基等人提出了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整合,研究组织行为的多个方面,如决策过程、领导风格和组织结构等。
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方法逐渐趋于多元化,开始关注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模式和动力。
到了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模型。
古尔德纳和首位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提出心理学理论的文邦纳等学者提出了组织系统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另外,比较、关联和交互等现象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20世纪70年代,组织学家开始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组织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古爱斯纳和塞勒从开放系统的角度分析组织行为,强调了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进入21世纪,组织行为学也经历了一些新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组织和网络组织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也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总的来说,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单一的科学管理学到多元化的研究领域的发展。
从关注个体的工作动机到关注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探索了组织内部的行为和动力。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17c60d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bc.png)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人类在组织环境下的行为、态度和效能,以及与组织相关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组织行为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工业化进程加速,工厂和企业的出现使得组织行为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以下是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学派的介绍:1. 起源与科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最早的奠基人之一是美国著名工业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他提出了科学管理学理论。
在他的观点中,组织行为是可以量化和规范的,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的观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人际关系学派20世纪30年代,由于科学管理学的批判和理论的不足,人际关系学派逐渐兴起。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动机不仅仅来自于物质层面的需求,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
人际关系学派强调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人际互动和员工的精神需求。
3. 行为科学与组织环境派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行为科学的影响下,组织行为学开始更加注重个体行为和组织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赫茨伯格和珀伊赫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指出满足工作内容相关的成就感与个人成长需求的发展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4. 现代组织行为学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组织结构和环境的变化,现代组织行为学逐渐形成。
现代组织行为学包括多种学派和理论,如系统理论、动态平衡理论等。
在现代组织行为学中,组织被视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研究集中于组织的学习、决策和变革等方面。
5. 全球化与多元化21世纪以来,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使得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焦点发生了变化。
现代组织行为学趋向于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差异以及员工多元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6cad15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7.png)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进展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组织在各种情况下如何影响员工的思维和行为。
本文将讨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进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起源组织行为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工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工业心理学主要关注工作条件下的个体和群体的行为,为优化组织结构和提升生产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研究范围从最初的劳动生产力和职业调查扩展到人际关系、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团队合作等领域。
二、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体现了组织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方式和习惯,是组织的精神内核。
研究表明,组织文化可以影响员工的态度、行为和工作效率。
2、组织认同组织认同是指员工对组织的情感依恋和归属感。
研究表明,组织认同可以引导员工的行为,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自我激励性。
3、领导力领导力是影响员工行为和过程的关键因素。
有研究表明,优秀的领导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三、组织行为学的热点研究领域1、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指在达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成员之间通过协作和互补性实现良好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团队合作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不同的组织中,成为提升组织绩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2、员工福利与激励员工福利和激励是影响员工行为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为了获得高绩效和保持员工流动性,组织需要制定适合员工的激励政策和福利体系。
3、组织变革管理随着社会和市场的不断变化,组织需要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
组织变革管理是确保变革达到预期目标和减少组织不适应的风险的艺术和科学。
四、组织行为学的未来发展趋势1、创新科技的融合组织行为学将更多地融合跨学科、跨技术的风险分析、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以进一步为组织和行为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2、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结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组织面临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和客户。
研究人员可以关注这些文化差异,并深入了解各种文化背景下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概述
![组织行为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e5e3186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2.png)
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类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工作方式的学科,其核心部分是研究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等。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知识和总体概览。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发展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一个集合体(组织)中的个体行为,尤其是感知、学习、态度、动机、沟通、领导、行为和性格等方面。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目标是增强组织的效率和有效性,以及提高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是在二战后才逐渐形成,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更加得到广泛的关注。
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人类的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组织理论和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它把个人的心理特质、认知、行为和组织的管理、组织结构、文化等相互关联起来,成为继管理学和组织理论之后,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
二、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组织行为学主要有四个基本理论:弱联系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
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实验法、问卷调查和模拟等研究方法。
三、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组织行为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关注的是员工的招聘、培训、激励、福利、绩效考核等方面,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员工的离职率。
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指人员在组织中分工、协作、管理和控制的方式,它主要涉及到组织设定、部门设置、职位定义、职责分配等方面。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它主要涉及到组织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方面,是组织成员之间共同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的体现,可以有效的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
四、未来的挑战和机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实际上是涉及到现代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其未来的挑战和机会是巨大的。
未来,组织行为学需要关注个人特质和行为方面的新问题,如员工幸福感、员工福利与平等等问题。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d6a151da76e58fafab00390.png)
“组织行为学”主要人物和经典理论一。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重要内容及其新发展。
A.1914年,吉尔布雷斯夫人就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B.二战前,工业界广泛应用工业心理学知识。
C.1958年,莱维特(美)用管理心理学取代沿用的工业心理学,旨在让人们注意考虑如何用心理学知识加强管理。
D.20世纪60年代初,管理心理学广泛拓展,逐渐提出了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在各类组织管理中得到应用。
(产生)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4个层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对社会环境的研究。
二。
组织行为的主要学派:1、古典学派——通常被认为涵盖“科学管理”的内容。
2、人际关系学派——重点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学派。
3、系统学派——涵盖“权变理论”。
三。
泰罗(美):1、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科学管理之父”。
2、主张:一些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
3、他曾经进行过搬运生铁和铁产改造方面的试验。
4、1895年发表《计件工资制》;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
5、从实质上说,科学管理是任何公司或企业中工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同事、雇主态度方面的一种彻底的革命。
6、列宁对泰罗的科学管理作了全面的评论:“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7、组织机构上管理控制原理。
8、提出决策“最优标准”。
四。
吉尔布雷斯夫妇(美):1、科学管理运动的倡导者。
2、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管理学的第一夫人”。
3、使用拍电影的方法,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为17个基本动作,“动作的基本元素”。
4、吉尔布雷斯夫妇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
5、弗兰克-吉尔布雷斯(重视工作效率):《动作研究》、《应用动作研究》;莉莲-吉尔布雷斯(重视劳动者心理作用):《管理心理学》;人合著《疲劳研究》、《时间研究》。
组织行为学发展史
![组织行为学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6e633cd0975f46527d3e190.png)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组织行为学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的,当然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政治经 济等)也受其他学派研究发展的影响,如 人力资源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组织文化 学派
• 具体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古典理论时期(1900—1930年)
• 管理史上对人的因素重视的人很多,但人们一般认为 • •
学习重点
• 组织行为学的起源
(了解组织行为学在国外的发展背景及历史和组织 行为学在中国的发展)
•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21世纪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挑战
• 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1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起源
近年来,许多北美的组织行为学 家把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 • 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 •
替老的经验方法 • 2· 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使之成长 • 3· 与工人们衷心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 学原则去办 • 4· 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 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都承揽下来
麦格雷戈的X-Y理论
• 道格拉斯· 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
“霍桑效应”(1927--1932)
• 把人看作是社会的人——即经营企业不只是机器和生产方 • •
法;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提高职工的士气,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10
梅奥等人提出的“人群关系理论”: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
学科的讨论会上,学科定名为“ 行为科 学”(Behavior Sciences)。 为学”。分微观、宏观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df634d6f1eb91a37f1115c21.png)
1.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年)②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年)③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组织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2.组织行为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学在工商业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它主要表现: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缓解早期工业社会劳资关系的矛盾。
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满足军需物资生产的需要。
3.“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是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
“工业心理学之父”的雨果·芒斯特伯格其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心理学和工业效率》。
雨果·芒斯特伯格的菱得到莉莲·吉尔布里斯创新思想的补充,她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4.霍桑实验及早期人际关系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概念,其中引人注目包括七个方面: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个休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各种肯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5.霍桑实验中的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是为了研究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其奖惩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而设计出来的一组试验。
6.梅奥等人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闻名于世,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
7.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效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组织行为学及其发展历史
![组织行为学及其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a4bd6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a.png)
在案例研究法中,研究 者通常会选择一个或多 个特定组织或情境进行 深入研究,收集各种数 据并进行分析。
案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 可以深入了解组织的具 体运作方式,并能够提 供丰富的情境信息。
然而,案例研究法也存 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难 以找到合适的案例和数 据,以及难以进行大规 模的比较分析。
04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02
03
组织形象与品牌
创新与变革
组织行为学关注组织的形象和品 牌价值,为企业提供品牌管理和 形象塑造的策略。
组织行为学鼓励企业勇于创新和 变革,通过创新和变革推动组织 的持续发展。
在组织变革与发展中的应用
战略规划与实施
组织行为学为企业提供战略规划和实施的方法,帮助企业实现战略 目标。
变革管理
组织行为学关注组织的变革过程,为企业提供变革管理的策略和方 法,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变革。
人格与行为理论
人格与行为理论
该理论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 如何影响其行为,以及个体行为 如何影响其所在的组织。
研究内容
人格特质包括外向性、宜人性、 尽责性等,这些特质会影响个体 的行为,进而影响组织绩效。
应用
了解员工的人格特质有助于预测 其行为,从而更好地管理员工, 提高组织绩效。
群体动力学理论
,这些变革会影响组织的适应性和绩效。
应变革计划,从而提高组织的适应性和绩效。
03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A
实验法是通过控制一定条件下的变量来研究组 织行为的一种方法。
在实验法中,研究者通过设定实验组和对 照组,对实验组施加一定的干预措施,然 后观察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组织文化的关键要素包括共享价值观、规范和象征等, 这些要素会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的绩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三、心理技术学 – 斯腾(L.W.Storn 德国人) • • 劳动心理学的鼻祖 职业选拔、职业培训、疲劳问题、 劳动合理化问题 人 --- 机关系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四、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 – 其他心理学研究 马斯洛理论等 – 勒温(K.Lewin 德国人) • “场理论” B = f(P、E) B:行为 P:个人 E:环境 • 用于群体动力的研究, 诸如:规范、沟通、领导等
组织行为管理学
• 整个实验最终结论: 整个实验最终结论: – 工人并非“经济人” – 个人的态度对行为起重要作用 – 管理人员的作用非常重要 – 团结奋斗对达成组织目标和满足工人满意度的作用 – 非正式组织的问题 • 霍桑实验的启示: 霍桑实验的启示: – 社会心理因素 – 士气问题 – 非正式组织问题 – 建立新型领导
组织行为管理学
2、继电室装配实验(1927-1932) 、继电室装配实验( ) • 目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 实验条件:不同的工作设计、工作日与工作周 期、工间休息、建立个人与团队的 工资制度 • 结果:产量上升30% 迟到缺勤率下降15.2% -- 3.5% • 假设影响的因素: a)摆脱了疲劳感 b)去掉了单调感 c)增加了工资的刺激 d)改变了管理方法 实验假设基本上都被否定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 行为科学的定义: 行为科学的定义: 《美国:管理百科全书》 “行为科学是指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 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和低等动物)的行为的科学。 公认的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其 他科学中观点与方法和这些科学相类似的学科。这些学科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工作环境中人 的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七、组织行为管理学的产生 • 特征: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 • 管理哲学观念发生了六个大的变化: – 人性是坏的--人性是好的 – 固定看人--发展看人 – 回避对人的评价--对人的承认和肯定 – 不承认人与人的差异--人际之间有差异 – 丛单纯职业和工作看人--从整体看人 – 只注重人际之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上述观点是美国行为科学家坦南鲍姆和哈维斯提出的
组织行为管理学
• 克里克 英 1937年与厄威克合编《管理科学论文集》 – 将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提出: 管理七职能论(POPCORB) 管理七职能论 • 计划 组织 • 人事 指挥 • 协调 报告 • 预算 由上可见,古典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管理思想和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2、科学管理 、 (时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 代表人物: • 泰勒 (F.W.Taylor) 美 1856 ——1915 生平:1874年小公司学徒, 1878年在一家钢铁公司作工,6年内: 工人、领班、车间工长、车间主任、总 机械师、总工程师,因此有长期进行工 厂管理的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 法约尔(H.Fayol) 法 1841—1925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1916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 企业经营有六种职能活动: 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 资金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 管理只是企业活动的一种 管理五个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1、试验室照明实验(1924-1927) 、试验室照明实验( • 研究目的:各种照明度对工作效率的作用 • 试验组(照明增加):产量上升 • 对照组(照明如常):产量也上升 • 有一组照明减少产量也增加 • 结论:认为并非照明因素在起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 组织行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个: • 一是工作的绩效(个体、领导、群体、组织、 决策、综合绩效) • 二是对工作的满意度(各层次员工的满意度, 以及如何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 工作绩效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 激励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行为科学 组织行为管理学 心 理 学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为什么人是重要的经营要素
• • • 企业的本质 —— 专业化的产物 企业生存的保障 —— 竞争优势 企业的竞争优势 —— 资本: 资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 特性:抵押和看护 特性: 人力资本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他的价值越高, 流动性越强,管理越难。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学 的研究
学
比较价值观 比较态度 跨文化分析
组织文化 组织环境
组织系统
学
冲突/权力 组织内政治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 泰勒的 条管理原则 泰勒的4条管理原则 • 给每个人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提出科学的工作方法 • 科学地挑选、培训、教育、培养工人 • 与工人热忱合作,确保所做的工作符合已提出的科学原理 • 在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基本实现工作与责任的对等分工,管 理者承担那些比工人更具有适应性的工作
贡 献
学习/激励/人格/知觉 培训/领导有效性 工作压力/个体决策 绩效评估/态度测量 员工选聘/工作设计 工作满意度 群体动力学 工作团队设计 沟通/权力/冲突 群体间行为
分析单位
产 出
个 体
社 织技术 组织变革/组织文化
群 体
行为改变/态度改变 沟通/群体过程 群体决策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4、观察研究(1931-1932)—— 、观察研究( ) 银行报务观察室研究 • 十四个男性与监督人员共同工作 • 结果:任何工作团体都可构成一个有固定行为 准则的复杂社会组织,并享有正式组织 的感情需求--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小 团体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经济学的观点: 经济学的观点:剩余控制权 剩余索取权 管理学的观点: 管理学的观点: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控制。 人力资源观点: 人力资源观点:人与工作的匹配 组织行为观点: 组织行为观点:工作绩效 人的满意度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 • • • • •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组织中的领导行为; 组织中的激励行为; 组织中的工作行为; 组织设计与组织发展(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 十四项管理原则 1、劳动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劳动纪律、 4、统一指挥(命令统一)、 5、统一领导(即一项工作只能由一个人领导)、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员工的报酬、 8、集权(中)管理、 9、等级制度、 10、良好的工作秩序、 11、公平管理、 12、人员的稳定、 13、创造性、 14、团队精神
– 主持人 • 梅奥(E.Mayo,1880-1949),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 院工业关系学研究室主任,原籍澳大利亚 • 罗特列斯伯格(F.J.Roethelisberger 1898-1974),哈佛商 学院人类关系学教授 • W.B 多哈姆,哈佛商学院人类关系学教授 – 时间:1927 - 1932年,分为三个阶段
组织行为管理学
《科学管理原理》 1911 科学管理原理》
– 例外管理:一般事务下属处理,重要事务、未完成 计划由主管来管理; – 时间 —— 动作分析; – 计件工资制; 二者的侧重点是一致的 —— 老板和工人实现最大的富裕 —— 研究工资和发挥最佳能力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 1900年:著名的“搬铁块”实验(92磅的生铁搬到车厢) 选出一个身体强壮的宾西法尼亚的荷兰人叫 施密特进行实验(“计件工资”、包干) 原来搬 4.7 -- 4.8 吨 -- 〉1.15美元/吨 后来搬 12.5 吨-- 〉1.85美元/吨, 方法:按照一定的工作要求去做 (搬—走—放—休息—搬—走—放—休息) – “铁锹实验”、“金属切割”实验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组织行为管理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中应用的直接产物 一、行为科学观念的产生: 行为科学观念的产生 • 古典管理不重视人的因素 • 人是生理的和社会的双重实体 • 突出了人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二、霍桑实验:芝加哥西部电气公司霍索思工厂 霍桑实验:
• 组织文化与组织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演变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 1、早期管理 、 • 时间:十九世纪以前 手工业生产 ---〉机器生产的转变 生产力水平低、规模小、人数少 • 特点:简单管理 工作专业化水平低 劳动效率低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组织行为管理学的基本范畴
一、定义: 定义: – 组织行为管理学也叫管理心理学、组织管理学、组织心理学 等 – 组织行为管理学是系统的研究一个组织中所有组织成员,包 括个人、群体、组织;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等多种 行为的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3、现代管理时期(时间:二次世界大战后) 、现代管理时期(时间:二次世界大战后) • 管理科学:运筹学、数量分析、系统论、决 策科学等在管理中的应用 特点:强调科学方法、 系统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 运用计算机技术、 决策科学化、 不重视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组织行为管理学
• 与管理科学并行发展的行为科学学派 – 人际管理学派——心理学、社会学 – 时间:二十世纪 20 年代开始于美国 • 系统管理学派 – 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 时间:二十世纪 70 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