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础
小组讨论: (数字分别是0、900、0.01 ),
1、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 善行动)循环中,在这个游戏中如何得 到体现?
2、四个循环中,哪个步骤更为重要?
二、 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其研究领域定位于社会
系统。它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变革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组织行为学本身研究领域 侧重于组织系统。
三、组织行为学与人机工程学
二者均以心理学作为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前者
倾向于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研究。后者倾向于组织中
组 织绪行论—为—组学织行为学
的发展过程和理论基
础
一、组织行为学的由来
管理心理学的 出现与发展
行为科学理论
莱维特 巴斯
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 人力资源学派(麦格雷戈)
古典组织 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 马克斯.韦伯 巴纳德
源 起
亚当.斯密 查尔斯.巴比奇 罗伯特.欧文 弗雷德里克.泰勒
关键人物和事件
3.马克斯.韦伯 著有《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也正是因为该书奠定了其在管理思 想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 思想精要:一个组织只有遵从规章,摆脱个人主义影响,才能长期生存。
4.霍桑实验
最初的意图是用照明强弱和产量关系来测定工作条件 与劳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关系。试验结果,产量不仅不随照明减弱而降低, 反而增
6.莱维特 他本人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一书,用“管理
”取代“工业”之后,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词代替 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的名称,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概述内容•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工业心理学兴起•三、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的出现•四、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五、勒温创建的群体动力理论•六、莫雷诺创建的社会测量学•七、马斯洛创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代表人物——泰勒:经济人•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工程心理学的发展,人——机关系,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
•战后,:有必要建立一门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科学一、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三个阶段:•经典科学管理理论(1900-1927)•人际关系理论等(1927-1965)•权变思想(contingency approach)、系统理论(1965-now)二、工业心理学兴起•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是工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队装备的机械化,促进了工业心理学的发展。
E.g.英国成立疲劳研究部、美国战后经验推广——人的重要性•重要贡献: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二、工业心理学兴起•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1915)•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因此,泰勒认为只有用科学化. 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工业心理学之父——芒斯特伯格(1863-1916)•师从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奠基人)•1912年,出版《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和解释个人之间差异的重要性。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后半叶
丹尼尔·麦卡勒姆、J·汤姆森、亨利·普尔、杜邦、库克、斯隆、福特、
管理研究的黄金时期:管理运动兴起
亨利·汤
《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
海尔赛
《工资报酬制》
雨果·芒斯特伯哥
《心理学与产业效率》
20世纪
20年代
梅奥
霍桑实验:人群关系理论
1949年
学科形成:
行为科学
20世纪
60年代
组织行为学学科的形成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马冲行管0901 200972030
发展阶段
国家
时间
代表人物
贡献
组织行为学
的产生阶段
英国
1769年后
小瓦特、亚当斯密、巴贝奇
管理思想从经验直觉进入系统研究
19世纪
欧文
改革试验:关心人的哲学。“人际关系之父”
德国
19世纪中叶
克虏伯
通过福利调动工人积极性
美国
19世纪
四五十年代
经理革命、管理运动出现
发展阶段
学派
时间
代表人物
贡献
组织行为学
的发展
人力资源学派
19世纪
欧文
改革试验:关心人的哲学。“人际关系之父”
20世纪
50年代
阿吉雷斯
《个性与组织》
麦格雷戈
《企业的人的方面》、X理论、Y理论
权变理论
埃德加·沙因
理性经济人、社会人、假设的提出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
20世
观念人
生活组织
假定理论的突破
美国希克曼
战略—文化
结合模式
新组织的兴起
20世纪
80年代
日本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会计一班王耀辉2009522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重点是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系统地研究由人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由于西方有了企业,特别是有了管理教育以后,在商学院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和课程。
组织行为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它们对企业中人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这一时期称为科学管理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
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用讲究效率、技术、方法的管理来代替凭个人方式和凭经验办事的管理,他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理性人的人性假设,认为劳资双方追求的都是物质利益,只有金钱、物质利益才能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本质。
与其说科学管理是一些原理和原则组成的管理理论,不如说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
2.经典组织理论经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法约尔将管理职能概括为五个方面: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集权化、等级制、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这些原则对后来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组织对每个成员的职权和协作范围都有明文规定,使其能正确地行使职权,从而减少内部的冲突和矛盾。
经典组织理论所描述的组织具有“理性组织”的特点,强调稳定、严格、精确、有序,但比较机械,不考虑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个性与情感。
3.人际关系学派由于以泰勒、法约尔等人的管理思想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对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20 年代的管理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惑,不能有效地达到控制个人和提高生产率与利润的目的,因此探索新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成为必然。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工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效率和劳动者的满意度。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任务的设计、员工动机和激励,以及领导风格等方面。
到了1920年代和193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
他们开始研究员工的态度、满意度和团队合作等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
1940年代至1950年代是行为科学在组织行为学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组织行为学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研究者开始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强调组织的社会系统特征。
研究者们更多地关注组织结构、文化和变革等方面的问题,试图理解组织内外部的影响因素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组织行为学把注意力转向了更广泛的范畴,涵盖了组织的整体运作和社会环境。
组织学家开始关注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创新和变革等重要议题。
他们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目前,组织行为学已经成为管理学和组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研究者们继续努力探索组织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为组织提供有效的管理和领导指导。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人们对组织行为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史
1800年提出理念拒用 童工,要求工人讲究卫 生。1825年全面改革试 验,改善工人工作条件, 限定佣工最低年龄,缩 短工作时间。改善工作 环境。
• 安德鲁 尤里(Andrew.ure)1835年提出“机 器制造哲学”。工业发展除了机器技术、商 业外还需要人这一要素。 • 19世纪末 泰勒提出科学管理概念 从此进入 “科学管理”时代 • 20世纪初佛里德列克 w 泰罗 (Frederick.w.taylor)提出:不仅要有精良的 ton mayo)和F J 罗伊斯利 伯格(F、J、Roethlisberger)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 学术上探讨了工作中的 行为。并在西方电器公 司霍桑工厂进行了工业 试验。得出组织是一个 社会系统,认识人是其 中最重要的因素。 • 1933年出版《工业文明 的人性问题》提出不同 于古典管理的观点形成 “人际关系学派”。
芝加哥大学
• 1949年芝加哥大 学诞生“行为科 学”概念。 • 1953年福特基金 聘任一批学者讨 论,最终确名 “行为科学”
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戈 (Douglas maGregor)
• 1957年提出X理论 Y理论。并发表文章《企 业的人性面》 • 1961年佛鲁姆和梅尔撰写《工业社会心理 学》论文。 • 1964年列维特等用组织行为学代替了工业 心里学。一直沿用至今。
组织行为理论流派与演变
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组织行为学形成阶段(1)
以霍桑实验为契机,组织行为学完成了 理论准备时期,进入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在 这一阶段上关于组织中的人的研究被推至一 个史无前例的高度,各种学派簇拥而至,如 同茂密的热带丛林,呈现出类似“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的局面。
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组织行为学形成阶段(2)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因为相信而伟 大。202 0年11 月15日 星期日 下午5时 20分1 秒17:20:0120.1 1.15
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专业,这才能 让自己 更好。2 020年1 1月下 午5时20 分20.1 1.1517:20November 15, 2020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0 年11月1 5日星 期日5时 20分1 秒17:20:0115 November 2020
最佳工 作方法
标准化作业管理
劳动条 件研究
用科学的方法代替经验管理 按高标准科学方法培训工人 为工人提供第一流操作工具 确保工作按照科学原理进行 管理者与工人共同承担责任
最佳 工 作条件
部门设置
职能化组织设计
从组织结构的设计到组织原理的总结(3)
作业研究部门 研究劳动动作并规定各生产环节的标准 工人培训部门 提供教师,组织培训,示范工作的方法 工作条件部门 提供并保管工具使工人进行标准化作业 计划指挥部门 统筹各部门的工作、调查、决策和控制
(4)组织的管理者要尽量避免下属 人员的挫折,尽量助其成功。
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组织行为学形成阶段(6)
X.Y理论(麦格雷戈) ◆工作效率低的责任不在员工,而在于管理
者误解了人的本性; ◆用Y理论取代X理论,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
和工作自主性。
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组织行为学形成阶段(7)
组织行为学86487资料讲解
绪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跨学科性、系统性、权变形、实用性、科学性。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产生和发展而来组织行为学的演变过程: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工业心理学(闵斯特博格)工工业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莱维特)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一个开放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与问卷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名词解释: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又称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与趋势
Theory X assumes that people dislike work, lack ambition, are irresponsible and resistant to change, and prefer to be led.
Theory Y assumes that people are willing to work, accept responsibility, and are capable of selfdirection and creativity.
10)秩序。每个人都应安排在应安排的职位上。 11)公平。在待人上,管理者必须做到善意与公
道结合。
12)人员稳定。人员经常变动对企业很不利。 13)首创精神。首创精神是创立和推行一项计划
的动力。 14)集体精神。在组织内部要形成团结、和谐和
协作的气氛。
2.麦克斯·韦伯的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麦克斯·韦伯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制是
名 观察员。观察员记录室内发生的一切, 以便对影响工作效果的因素进行控制。
• 试验条件:被试人员工作在一间工作室, 工作期间可自由交谈,观察员态度和蔼。
• 试验:分期改善工作条件,如改进材料供 应方式、增加工间休息、供应午餐和茶点、 缩短工作时间、实行集体计件工资制度等。
阶段成果:女工们的产量增加
学的李科特(R.Likert)的支持关系理论 (四种领导类型);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罗伯特·布莱克 (Robert R.Blake)和简·莫顿(Jane S.Mouton)的管理方格理论(Managerial Grid);
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F.E.Fiedler)的 有效领导权变理论;
赫西(Paul Hersey)和布兰查德 (Kenneth Blanchard)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内部行为以及其对组织效果的影响的学科。
自从20世纪初以来,组织行为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其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变化。
1. 组织行为学的起源组织行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管理学者开始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以期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
亨利·福尔特(Henry Ford)和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等人的工科管理理论为组织行为学奠定了基础。
2.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行为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其中,行为科学、认知理论、动机理论、领导理论等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科学关注个体和团队的行为表现和决策过程。
通过研究行为模式、角色定位和行为改变等,行为科学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行为动态,并优化工作流程和沟通方式。
认知理论研究个体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机制。
通过研究知觉、注意力、记忆、意识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心理活动,组织可以更好地理解员工的思维模式和决策方式。
动机理论关注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力。
通过研究个体的需求、期望、价值观和激励方式,组织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领导理论研究组织内部的领导效果和领导行为。
通过研究领导风格、沟通技巧和激发员工潜力的方法,组织可以培养出有效的领导者,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创新。
3.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不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更是为了指导实践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组织行为学可以帮助组织管理者提高组织绩效,培养和激励员工,改善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
通过了解个体和团队的行为特点,组织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招聘策略,挖掘人才的潜力,并做出合理的岗位安排,帮助员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组织行为学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提高组织内部的沟通效果。
通过理解不同个体的沟通习惯和风格,组织可以优化沟通方式,减少信息传递的误差和偏差,提高信息共享和组织的协调性。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学科,它通过研究组织的结构、领导、决策过程、文化等方面,解释和预测组织中的行为和结果。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不同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多种理论和模型。
20世纪初,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管理学的范畴中。
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原则,认为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工人的行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的工作动机、任务分配和工作效率等问题。
随着人文主义理论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人类关系学派开始提出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对于组织的影响。
梅约、梅库奇和毛澤東等人提出了人类关系学派的观点,强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对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动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开始兴起。
奥德里奇和奈斯朵茨基等人提出了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整合,研究组织行为的多个方面,如决策过程、领导风格和组织结构等。
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方法逐渐趋于多元化,开始关注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模式和动力。
到了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模型。
古尔德纳和首位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提出心理学理论的文邦纳等学者提出了组织系统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
另外,比较、关联和交互等现象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
20世纪70年代,组织学家开始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组织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古爱斯纳和塞勒从开放系统的角度分析组织行为,强调了组织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进入21世纪,组织行为学也经历了一些新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组织和网络组织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也使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变得更加广泛。
总的来说,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单一的科学管理学到多元化的研究领域的发展。
从关注个体的工作动机到关注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探索了组织内部的行为和动力。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人类在组织环境下的行为、态度和效能,以及与组织相关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组织行为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工业化进程加速,工厂和企业的出现使得组织行为学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以下是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学派的介绍:1. 起源与科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最早的奠基人之一是美国著名工业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他提出了科学管理学理论。
在他的观点中,组织行为是可以量化和规范的,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的观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对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人际关系学派20世纪30年代,由于科学管理学的批判和理论的不足,人际关系学派逐渐兴起。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动机不仅仅来自于物质层面的需求,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层面的需求。
人际关系学派强调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人际互动和员工的精神需求。
3. 行为科学与组织环境派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行为科学的影响下,组织行为学开始更加注重个体行为和组织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赫茨伯格和珀伊赫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指出满足工作内容相关的成就感与个人成长需求的发展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4. 现代组织行为学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组织结构和环境的变化,现代组织行为学逐渐形成。
现代组织行为学包括多种学派和理论,如系统理论、动态平衡理论等。
在现代组织行为学中,组织被视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研究集中于组织的学习、决策和变革等方面。
5. 全球化与多元化21世纪以来,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使得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焦点发生了变化。
现代组织行为学趋向于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差异以及员工多元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发展状态
组织行为学发展状态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和团队在组织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
它关注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动机、决策、沟通、领导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组织管理的变革,组织行为学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组织行为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态。
一、起源与发展阶段组织行为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企业面临着新的管理挑战,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于是,学者们开始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对组织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人为中心的阶段,主要关注员工的满意度、动机、领导等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以系统为中心的阶段,强调组织内外部环境对员工行为的影响。
第三个阶段是以全球化为中心的阶段,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组织行为的特点和挑战。
二、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组织行为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管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组织内部的员工多元化现象日益明显。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员工在组织中共同工作,管理者需要了解并善于处理多元化带来的问题和冲突。
2. 创新与变革: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组织需要不断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新的挑战。
组织行为学将关注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帮助组织实现持续创新和变革。
3. 科技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组织行为学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
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员工行为,优化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4. 跨界合作:组织行为学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更深入的交叉研究。
例如,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员工行为和组织管理的问题。
5.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随着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是简单的人事管理,而是成为组织战略的一部分。
组织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目标相结合,以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
组织行为学
1.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年)②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年)③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组织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2.组织行为学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学在工商业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它主要表现: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缓解早期工业社会劳资关系的矛盾。
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助于满足军需物资生产的需要。
3.“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是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的工作效率问题。
“工业心理学之父”的雨果·芒斯特伯格其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心理学和工业效率》。
雨果·芒斯特伯格的菱得到莉莲·吉尔布里斯创新思想的补充,她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4.霍桑实验及早期人际关系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概念,其中引人注目包括七个方面: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个休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各种肯同的社会和心理的影响;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5.霍桑实验中的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是为了研究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其奖惩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而设计出来的一组试验。
6.梅奥等人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闻名于世,成为行为科学研究的先声。
7.传统取向的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
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效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四、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阶段
这一阶段综合了前三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把组织看 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模式,把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结 合起来,创立了系统工程这一新的管理理论。系统 工程强调系统的组织和规划,解决了多种目标的矛 盾。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
从综合性角度看,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不平衡,今后需向个体行为中激 励问题以外的其他课题、群体行为及组织行为的方向扩展研究。 从系统性角度看,组织行为学为克服以往管理理论中强调“人”的管 理或“物”的管理的片面性,将探索一种将“人”与“物”相结合而 以人的因素为主导的管理观。 在科学性方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逐渐从静态的观点发展为从系统的 、应变的观点考察组织中的行为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纯思辨的分 析方法越来越难为组织行为学界所接受,实证的定量分析方法将日益 受到重视。 在应用性方面,组织行为学面临一些新课题,如高新技术条件下和全 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三、当代组织行为学阶段(1960年后)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先进 的手段和工具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这时出现了强 调科学技术、忽视人的心理活动的倾向。一种主要 的学派是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钱德勒、劳伦斯 等,其主要观点是: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是运用计 算机、制定数学模型、运用数学原理和公式来进行 计划、决策,并解决管理中的问题。 由于忽视了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不能预见员工 的行为倾向,导致数学模型无法实施, Z理论产生。
Z理论是美籍日本人威廉·大内1981年提出来的。他发 现美国式管理是以X理论为基础,日本式管理是以Y理 论为基础,在美国照搬日本式管理行不通,写了一本 书《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 认为X理论并未一无是处,Y理论也不一定普遍使用, 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两个理论,一 球的个体、组织、工作三者的最佳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会计一班王耀辉20095223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重点是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系统地研究由人所形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是由于西方有了企业,特别是有了管理教育以后,在商学院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和课程。
组织行为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过程,实际上反映了它们对企业中人的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真正形成一门科学,这一时期称为科学管理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
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方法用讲究效率、技术、方法的管理来代替凭个人方式和凭经验办事的管理,他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最高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基于经济人、理性人的人性假设,认为劳资双方追求的都是物质利益,只有金钱、物质利益才能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本质。
与其说科学管理是一些原理和原则组成的管理理论,不如说科学管理是一种改变当时人们对管理实践重新审视的管理哲学。
2.经典组织理论
经典组织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法约尔将管理职能概括为五个方面: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提出了14条组织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集权化、等级制、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这些原则对后来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组织对每个成员的职权和协作范围都有明文规定,使其能正确地行使职权,从而减少内部的冲突和矛盾。
经典组织理论所描述的组织具有“理性组织”的特点,强调稳定、严格、精确、有序,但比较机械,不考虑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个性与情感。
3.人际关系学派
由于以泰勒、法约尔等人的管理思想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对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20世纪20 年代的管理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惑,不能有效地达到控制个人和提高生产率与利润的目的,因此探索新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成为必然。
当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创立了人际关系学派。
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梅奥得出结论: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原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在决定工作效率的因素中,工人被团体所接受的融洽性和安全感比奖励性的工资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人际关系学说对人性的假设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于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心方面的需要,即追求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而且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是更为重要的。
4.人力资源学派
在人际关系学派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人力资源学派,其核心思想认为,企业中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员工的潜力。
这个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吉里斯和麦格雷戈都强调应该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他们的潜力,满足员工的成就感,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对这一学派的理论起到重大作用的是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的“自我实现人”假设。
“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首先来自基本需要,如果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又会激发更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是指人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最基本的
需要;安全需要是指人们追求安全、要求稳定、希望受到保护、避免恐惧和焦虑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是指人们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关系;得到他人认可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满足自尊的需要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更富有创造性;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的需要。
人具有内在的追求更高成就的需要,人是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的,管理者的任务主要是改善组织条件和工作方法,使人们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5.权变理论
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分别能够解释不同条件下人的行为,但是却很难完整地解释各种情景下人的行为,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时候,人们倾向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简单普适的方案并不存在,必须按照对象和具体情景,选择具体的对策。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埃德加·沙因提出了“复杂人”的假设,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会随着人的发展和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人在同一时间内会有多种需要和动机,相互结合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人在某一时期的动机模式,是其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部门工作,会出现不同需要,也会出现不同的需要满足情况;人们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会作出不同的反应。
因此,管理者不能将所有的人视为一样,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而是要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权变的观点进入管理领域,对组织行为学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组织行为学认为,遵循权变理论,人们就能知道如何从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到主要变量,并根据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特定的情景采取特定的对策。
6.新阶段新体系
除了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进入组织行为学以外,组织行为学还大量吸收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工程学、信息和系统科学等多门学科中的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把关于人的管理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组织行为学中三个大的知识体系:个体层次行为理论和知识体系,群体层次行为理论和知识体系,组织层次行为理论和知识体系。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上六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组织行为学都会产生一个代表性的阶段性的鲜明特点以及代表性的人物。
组织行为学,其根本是一门去解决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的学科。
目前,组织行为学针对组织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趋势仍在继续研究、创造出新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企业管理学(杨善林),人力资源管理(张一驰),组织行为学(张德),组织管理心理学(王垒),管理学(哈罗德·孔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