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
贝聿铭建筑作品赏析贝聿铭是中国现代建筑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杰出的建筑作品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外观设计、空间布局、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贝聿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也被称为鸟巢。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而闻名于世。
整座建筑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鸟巢形状,外观采用了大量的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给人一种现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其内部空间的布局也非常精妙,根据舞台的需求安排了合理的观众席和舞台设施,既满足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又为演员提供了宽敞舒适的表演空间。
整体而言,国家大剧院展现了贝聿铭对现代建筑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
其次,贝聿铭还设计了台湾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故宫博物院的外观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宫殿风格,建筑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琉璃瓦屋顶,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
同时,建筑内部巧妙地融入了现代化的展览空间和设施,使游客既能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又能享受到舒适便捷的观展体验。
贝聿铭以其细腻入微的设计理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故宫博物院注入了新生命。
此外,贝聿铭还设计了美国洛杉矶的华尔滋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综合艺术场所,包括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等多个功能。
华尔滋艺术中心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整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融合。
而内部的各个功能区域则运用了多种材料和布局手法,营造出不同的艺术氛围。
贝聿铭在设计华尔滋艺术中心时注重了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使之成为一个容纳不同艺术形式和活动的综合性艺术空间。
最后,贝聿铭的另一部作品是巴黎卢浮宫新增部分的设计。
他以其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对历史建筑的尊重,为卢浮宫注入了现代元素。
新部分的外观设计简洁而现代,与卢浮宫的古老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建筑内部则设计了多个展览空间和设施,使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和保护珍贵的艺术品。
贝聿铭通过对现代和传统的结合,成功地将卢浮宫打造成一个具有时代感和功能性的艺术殿堂。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是一座展现现代建筑美学的杰作,其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艺术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贝聿铭以“大地之美”为设计灵感,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之中,使得建筑与周围的自然风景相得益彰,相互映衬。
建筑外观呈现出简约而不失优雅的线条,与周围的山水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其次,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对空间的精准把握。
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简洁而不失丰富,充分展现了现代建筑美学的精髓。
室内空间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使得自然光线能够充分渗透到室内,营造出通透明亮的空间氛围。
同时,建筑内部的展厅和展览空间设计合理,能够为艺术品提供最佳的展示环境,让观众能够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空间的美学魅力。
再者,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对于艺术品的尊重和保护。
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艺术品的展示和保护需求,为艺术品提供了最佳的展示环境和保护设施。
建筑内部采用了先进的环境控制技术,能够确保艺术品在最佳的环境条件下展示,同时也为艺术品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的来说,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于现代建筑美学和艺术品展示的完美结合。
其设计风格简约而不失优雅,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为艺术品提供了最佳的展示和保护环境。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不仅展现了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也为观众提供了一次与艺术和自然亲密接触的绝佳机会。
浅 谈 贝 聿 铭 及 其 建 筑 思 想
浅谈贝聿铭及其建筑思想————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
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本文以其代表建筑作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为例对其建筑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这座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
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
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本文将以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视角对其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对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一、环境坐落于法国瑰宝卢浮宫入口广场,这个位置具有极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对坐落其中的建筑产生了许多约束与极高要求。
二、场所金字塔本身就如同是卢浮宫的藏品一般,与古老巍峨的建筑相辉映,既存在感强烈,又不喧宾夺主,透明的体量更使得卢浮宫本身有了别样的风情。
金子塔位于卢浮宫中轴线上,强调了入口的位置,对游人产生明确的指标。
三、典型空间效果从下图的模型中可以看到金字塔的埋于地下的使用空间。
这个空间的构成具有对称、均致、平衡、几何感强烈的美感,其中轴线与卢浮宫中轴相合,呼应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对称的形制。
对光影效果的运用是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
四、平面分析有了这座“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
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是一座充满艺术气息和现代感的建筑,其设计理念体现了贝
聿铭先生对艺术和建筑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这座美术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艺术品的空间,更是一种对美学和文化的探索和传承。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简约、流畅和融合。
首先,简约体现在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的设计上。
整个建筑采用了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繁杂的结构,给人一种清新、简约的美感。
其次,流畅体现在建筑的整体造型和空间布局上。
建筑外观呈现出流畅的曲线和优美的比例,内部空间则呈现出通透、流畅的设计,让人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最后,融合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上。
建筑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开放式空间设计,使自然光线和景观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同时也让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此外,美术馆内展示的艺术品既有传统的中国艺术,也有当代的国际艺术,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和交流。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艺术品,更是为了营造一个与
艺术对话、与自然对话、与传统与现代对话的空间。
它通过简约、流畅和融合的设计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体验和思考空间,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美术馆,更是一种对美学和文化的探索和传承,是贝聿铭先生对艺术和建筑的独特贡献。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摘要: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纵观其建筑创作生涯,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传世之作。
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是,贝聿铭的成长背景与教育背景同时受到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他的建筑设计。
所以说,他的建筑设计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思想一、贝聿铭创作背景的回顾贝聿铭生于广州,幼时随其父举家搬迁到上海。
在上海期间,应祖父贝理泰的要求,贝聿铭每年暑假都会人住苏州的祖宅狮子林。
也就是说,18岁以前,贝聿铭都生活在中国,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苏州园林的生活经历,成为了贝聿铭日后设计哲学的参考。
当时上海建筑業的蓬勃发展极大地触动了贝聿铭,让他决定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但是在宾大求学一段时间后,贝聿铭又想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发现这位中国学生很有设计才华,力劝贝氏学习建筑。
1944年贝聿铭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师从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在1948年,美国纽约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韦伯奈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为其公司完成了许多项目的设计,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建计划。
这些设计项目的成功使得贝聿铭能在美国建筑界逐渐崭露头角,并于1955年自立门户,创办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一直工作到1990年,他才从事务所退休。
但是退休后,贝聿铭并没有在设计行业停止前行,而是创作出一系列不朽的设计作品。
二、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在美国求学期间,贝聿铭师从格罗皮乌斯,同时也受到了密斯等其他大师的建筑思想启发,可谓是兼收并蓄地汲取了大师们设计哲学的精华。
(一)、格罗皮乌斯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从贝聿铭早期的建筑设计作品可以看出,他深受恩师格罗皮乌斯的影响。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是一座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它的设计理念融合了现代艺
术与传统文化,展现了贝聿铭先生对于建筑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理念。
首先,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充分考虑了周
围的自然风光和环境,将建筑融入自然中,使其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
通过大量的玻璃窗和开放式的设计,建筑内外的界限变得模糊,让人们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相融合。
其次,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建筑的
外观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檐口、斗拱等,同时又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建筑内部,也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雕刻、绘画等,使得整个建筑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最后,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还体现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建筑内部
的空间设计充分考虑了艺术品的展示和欣赏,使得整个建筑成为艺术品的展示平台。
同时,建筑的设计也注重了光线和空间的运用,使得艺术品得以最佳的展示效果。
总的来说,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自然、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尊
重和追求,使得整个建筑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展现了建筑师对于建筑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理念。
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美术馆,更是一件艺术品,值得人们去欣赏和品味。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一、生平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
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①1、强烈的几何构图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
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
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
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贝聿铭(Ieoh Ming Pei),一位享誉全球的华裔建筑师,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贝聿铭的建筑艺术进行赏析。
贝聿铭的作品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设计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利用几何形状和线条,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
例如,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玻璃金字塔以其简约的外观和优雅的线条,将传统的卢浮宫与现代的建筑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它不仅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贝聿铭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
他尊重自然和文化的特点,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要素。
例如,他设计的香港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滨地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海浪的起伏和流动。
建筑外观的曲线和光滑的表面与周围的海洋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和谐而舒适的氛围。
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材料的巧妙运用。
他善于使用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将其与传统建筑元素结合起来。
例如,他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的外观犹如一对倒置的“V”字形,由两座巨大的钢铁框架构成。
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赋予建筑独特的外观,也展现了贝聿铭对材料的创新运用。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的建筑设计不仅追求美感,也注重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
例如,他设计的德国柏林银行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结合了银行的功能需求和当地的城市规划,创造出一个既实用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
贝聿铭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创新的设计,将建筑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也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和功能性的实用性。
通过赏析贝聿铭的建筑艺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他对建筑的独特贡献,同时也能够启发我们对建筑艺术的思考和理解。
贝聿铭 设计理念
贝聿铭设计理念贝聿铭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在建筑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的设计理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贝聿铭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与之对立。
他在设计中常常利用地形、自然光线以及自然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他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
他常常在设计中采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和元素,以传承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他的设计中既有创新性的现代化元素,也有承袭传统的历史文化元素,使建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另外,贝聿铭注重建筑与人的需求的结合。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其美感,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他的设计中常常考虑到人们的使用需求和心理感受,以提供尽可能舒适和实用的建筑空间。
他的建筑被人们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此外,贝聿铭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
他坚信建筑应该是可持续的,能够对环境友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他的设计中,常常采用被动式设计和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最后,贝聿铭注重空间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一个能够激起人们情感和体验的空间。
他的设计中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空间体验。
他通过使用光线、材料和形式等元素,使建筑充满了人性化的情感。
综上所述,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人的需求的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空间的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他的设计理念对建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推崇。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
国家大剧院中的建筑设计思想国家大剧院,又称国家大剧院大剧院,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大型剧院,是中国的国家级文化艺术设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剧院之一。
它是中国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代表作品,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思想为世人所称道。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理念的结合,贝聿铭通过将自然的元素融入建筑之中,创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艺术空间。
这一设计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也体现了对艺术与自然的敬畏和推崇。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借鉴。
贝聿铭在设计国家大剧院时,充分考虑了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力求将建筑融入自然之中。
他将大剧院设计为一座“水上建筑”,以其被称为“悬浮岛”的外形和用水包围的设计远近闻名。
这种设计不仅使大剧院在城市中独具特色,也为周围的公共空间提供了一个宜人的环境。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大剧院的外形呈现出了流畅而富有张力的线条,其建筑风格既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视觉效果。
而且在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上,大剧院也以其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的特点,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观演环境。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还体现了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在大剧院的建筑内部,设计师们精心打造了一系列艺术装饰和装置,以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风采。
大剧院还致力于举办各种艺术文化活动,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艺术享受的机会。
这样的设计思想不仅使大剧院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地,也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还体现了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剧院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以震撼和美感,更是一种城市形象的传递与表达。
大剧院所展现的现代建筑理念和艺术氛围,为北京这座古老城市增添了一道现代的风景线。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对自然、传统文化、艺术和城市的多方面关注,并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建筑之中,使之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一个代表作品。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空间,其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
文化的完美结合,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首先,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建
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艺术空间的需求,将传统的斗拱、檐口等元素巧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使整个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具有现代艺术空间的功能性和美学感。
其次,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建筑师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周边自然环境,将建筑融入到自然中,尊重并保护了原有的自然景观。
同时,建筑采用了一系列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总的来说,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建筑本身具有艺术价值,还体现了建筑与环境、文化的和谐共生,为艺术空间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希望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与推广,为建筑设计和文化艺术领域带来更多的启发与借鉴。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设计理念
贝聿铭美术馆东馆是一座充满现代感和创新精神的建筑,其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体现了贝聿铭先生对于建筑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对于美的追求。
首先,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建筑的整体结构和外观上。
建筑采用了现代的玻璃幕墙设计,使整个建筑呈现出轻盈、透明的感觉,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同时,建筑的线条简洁流畅,富有动感,展现出现代建筑的美感和力量感。
其次,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上。
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合理,充分考虑了艺术品展示的需求和观众的体验,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和独特的展示方式,使观众能够在艺术品与建筑空间之间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实现了艺术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最后,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上。
建筑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致力于打造一个环保、节能的建筑,体现了贝聿铭先生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贝聿铭美术馆东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建筑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以及对于艺术、环境和社会责任的高度关注,成为了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建筑。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贝聿铭美术馆东馆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启发,成为一座永恒的建筑艺术之美。
贝聿铭建筑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探析
2021·04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同时他也被人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回看贝聿铭的一生,他独特的具有不同角度的设计手法和宝贵的经历在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直接体现出来。
儒学思想在众多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儒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理念,不仅体现了生命对于历史文化的态度和生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贝聿铭将儒学思想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其独一无二的设计风格,他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到作品中,使建筑不再冷冰冰没有温度,而成为一个代表中华民族的符号,并且使建筑具有了艺术性和传承性。
一、研究背景目前国内一些建筑设计风格趋同化,一味追逐国外的风格,部分设计师没有自己的思考,摒弃地域特色,但是建筑应该有自己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在这种背景下,贝聿铭恰当地将儒学思想与建筑设计作品融为一体,呈现了具有明显中国特色中国思想的中式美学建筑,既成就了建筑的艺术性,又用建筑传承了文化,使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传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建筑艺术不是一味仿古就是全面西化的今天,建筑设计师也应该恰当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相融合,使更多的人将目光聚焦于我们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优秀文化。
(一)贝聿铭简介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曾在家族祖叔父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他童年的美好时光。
他18岁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专业,其间凭借自己独特的设计视角和超高的智慧完成了多项复杂的设计任务,于1955年成立了个人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儒家思想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早期的他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思想也受到传统儒学观念的影响,因此他在设计时将中国人所讲究的意境用现代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他的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的建筑思想打破了20世纪以来单一的模块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毕业设计思想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对整个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以及它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人文主义”。
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在他的设计中,人们的舒适和幸福感被视为最重要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和功能。
在贝聿铭的设计中,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
他强调建筑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而不是简单地占据空间。
他的设计中经常使用自然材料和自然光线,以增强人们与自然的连接。
此外,贝聿铭强调建筑应该具有时间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具有持久性和耐久性。
他的设计中经常使用坚固的材料和经典的设计元素,以确保建筑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依然具有美感和功能。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还强调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他认为建筑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他的设计中经常融入当地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元素,以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场所。
其次,它强调建筑应该与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
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此外,它提醒我们建筑应该具有持久性和耐久性,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最后,它强调建筑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他的作品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等都体现了他的设计理念。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更是一种艺术品,一种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作品。
在当今的建筑界,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人文主义、环境融合、持久性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现代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以古典与现代相融合,追求简洁、纯粹、坚实的空间形态。
以下将重点介绍贝聿铭的设计理念。
首先,贝聿铭强调建筑师必须了解并尊重建筑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而是应该与之和谐共存。
在设计中,他会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因素,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既具现代感又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建筑。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的空间感。
他认为建筑应该为人们创造出舒适、温馨的空间,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房屋结构。
他常常运用大尺度的几何形状和直线来创造出开放、宽敞的室内空间,使人们感受到空间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同时,他使用玻璃幕墙等材料来增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联系,让人们在室内也能享受到户外的美景。
第三,贝聿铭强调建筑的结构和功能。
他认为建筑的结构应该直观、坚实并且符合逻辑,不应隐藏在装饰物的背后。
他将建筑的功能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设计出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配备。
他也认为建筑设计应与时间相适应,注重功能的持久性和灵活性。
最后,贝聿铭的设计追求简约、纯粹的美感。
他追求清晰的几何形状和简洁的线条,通过光线、材料和空间组合来创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
他注重材料的质感和细节的处理,将建筑呈现
出卓越的工艺和艺术性。
总结来说,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注重空间感、结构与功能以及简约、纯粹的美感。
通过将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他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在现代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聿铭建筑方案
贝聿铭建筑方案贝聿铭是著名的中国建筑师,同时也是国际上备受认可的建筑大师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建筑方案而闻名于世。
贝聿铭的建筑方案凭借其卓越的创造力和技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极具魅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建筑景观。
首先,贝聿铭的建筑方案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来建造建筑物,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空间。
他设计的建筑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补充,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其次,贝聿铭的建筑方案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
他的设计思路始终围绕着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展开,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还注重建筑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
他致力于打造人性化的建筑空间,让人们感到舒适和愉悦。
此外,他还十分关注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建筑方案来改善社区环境,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空间。
此外,贝聿铭的建筑方案具备创新和现代性。
他通过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抽象的形式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作品。
他经常运用曲线和流线型设计,打破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创造出富有动感和美感的建筑造型。
他的建筑作品通常具有鲜明的现代感和科技感,融合了艺术和科技的元素,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建筑体验。
最后,贝聿铭的建筑方案展示了他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的重视。
他的设计中常常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遗产。
他善于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作品,不仅展现了当代建筑的美学价值,也保留了历史的痕迹。
总结来说,贝聿铭的建筑方案体现了环境保护、人文关怀、创新现代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
他的设计理念和建筑作品给我们带来启示,使我们更加关注建筑对于环境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促使我们追求更美好、更可持续的建筑空间。
贝聿铭的建筑方案不仅仅是一些建筑作品,更是对于建筑学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一种贡献。
文字艺术知识:贝聿铭的建筑艺术与创作思路
文字艺术知识:贝聿铭的建筑艺术与创作思
路
贝聿铭生于1917年,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
他最著名的作品
有北京的国家大剧院、纽约的罗斯福岛楼等。
贝聿铭的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面向未来的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的建筑作品充满了现代感和创新性,从而在建筑领域得以卓越的地位。
他常常在作品中运用几何形状和清晰的线条来构建整体建筑形象,这体现了他对简约美学的追求。
此外,他还注重人与建筑环境的互动
关系,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并通过设计精心考虑了建筑的
热力学原理和环境保护需要。
贝聿铭的建筑理念是以人为本,并通过创新的设计来满足人们的
需求。
他曾表示在设计建筑时,必须要考虑人的需求、城市环境、生
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他的设计注重人文情感与建筑结构融合,赋
予建筑更为深刻的内涵和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贝聿铭在中国的建筑卓越成就使他在国际上有着极高的声誉。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贝聿铭在北京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包括天坛饭店、国家大剧院和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建筑界的重要代表,同时也展示了贝聿铭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力。
总之,贝聿铭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在他的作品中,其独特的美学观点和先进的设计理念为整个建筑界树立了榜样。
通过他的建筑艺术和创作思路,他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现代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未来发展展望,同时也推动了整个建筑界的进步和发展。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大师,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观而闻名于世。
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以及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贝聿铭认为,建筑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更是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体现。
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将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几何线条完美结合,既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成为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佳作。
贝聿铭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他认为这是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他的作品往往汲取传统建筑的精华,结合现代科技与材料,呈现出现代与传统交融的特色。
例如,他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将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与现代简约设计相结合,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现代设计的时尚感。
贝聿铭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源于功能的需求,而不是单纯的装饰或象征。
他的作品往往以实用为主导,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他设计的广州中银大厦,以几何线条和玻璃幕墙为特点,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轻盈与通透,又保证了内部空间的实用与舒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对未来的
思考。
他的建筑理念将继续影响和启迪着后世,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荣誉与奖项
评价与争议
尽管备受赞誉,中银大厦也引发了一 些关于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争议。
中银大厦获得了多项国际建筑奖项, 如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04
范例分析:法国卢浮宫金字塔
设计理念与背景
贝聿铭受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为卢浮宫改造设计一座玻璃 金字塔。他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 为卢浮宫增添新的活力。
尽管存在争议,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无疑是贝聿铭的杰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贝 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见解,也为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 献。
05
范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设计理念与背景
设计理念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秉持着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旨 在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同时保持 与苏州古城风貌的协调。
06
总结与启示
贝聿铭建筑作品的共性特点
创新性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形式、结构和材料方面都展现出独特 的创新性。他善于运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光线,创造出令人 惊叹的空间效果。
文化融合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尤其是与当地 文化的结合。他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建筑成为文化交流的 桥梁。
可持续性
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也展现出 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运用自然通风、采光等设计,降 低能耗,实现绿色建筑。
背景
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 州,是收藏、展示、研究苏州历史、 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贝聿铭受邀 设计新馆,以回应苏州传统园林的精 髓和现代建筑的创新。
建筑特色与风格
特色
苏州博物馆以“山水诗画、园林之城 ”为设计主题,巧妙地将山水、诗、 画、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 筑中,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的成就及其对当今建筑业的影响自然是不必言说的,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
但是这样一个顶级建筑大师却从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所以对他的解读往往要依赖于他浩瀚而精致的作品,而对于建筑的解读又偏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以至于我们对这位大师的看法和观点莫衷一是。
这对于我们来讲多少有点遗憾和失落,不过我们也并非无法捕捉这位大师内心深处对建筑的看法和观点。
在贝聿铭的一生当中,他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料,如果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慢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一、关于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
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历来建筑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心致志研究理论著书立说的,另一类是埋头苦干承担实际设计任务的。
但是两类建筑师的工作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到帕拉第奥的《四卷关于建筑的书》,从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到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些建筑理论著作不仅记录了建筑发展的过程,探讨了建筑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建筑本质的研究和认识。
就像古希腊刻在石头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一样,建筑也需要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自身的内涵。
人作为主体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反省可以从肤浅、幼稚的自我认识逐渐走向深入,而对于建筑而言,我们只有通过建筑师这个特殊的主体对建筑坚持不懈的思考和反思才会使我们对建筑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建筑的本质。
所以,从古至今,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都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难的工作,它需要建筑师付出巨大的心血和经历痛苦的求索过程。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建筑理论的研究却必须依赖于被打上时代烙印的建筑。
如果没有这些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的幻想。
而现实情况恰恰是大部分建筑师都在从事实际建筑的建造,从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划到单
体建筑的设计施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改变了我们的城市印象,也改变了我们对建筑的看法。
谁能否认这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已经形成的和正在形成的观念,而建造成为他们书写理论的特殊方式。
贝聿铭所说的话,我们更愿意理解为,一个建筑师不仅应该有承担实际任务的能力,也应该有研究、探讨理论的能力,只不过各自的分工不同而已。
很难想象没有良好的设计经验和大量的建筑体验能够得出深刻的建筑理论来,而没有坚强的理论作为自己的后盾,建筑师又怎么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把握设计方向呢?理论与实践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当一个建筑师的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其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都为众人所不及的时候,他才具备了成为一个大师的可能性。
贝聿铭的实践经验已为全世界所共知,这种超凡的设计才能背后必然隐藏着一种深刻的建筑理论。
二、关于建筑艺术与建筑科学
贝聿铭说:“建筑虽受科学技术的影响,但并非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它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
现代建筑的发端是源于对功能的发现,摒弃了漫长历史中泛滥的形式与风格,从“形式追随功能”开始,功能的开发和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不管是过去的形式,还是后来的功能,都是从人本位出发来认识建筑的。
单纯地讲,注重形式是因为人们审美的需要,一种形式或风格的出现和延续代表了一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审美趣味,这种形式会随着人的审美取向的改变而改变,就像主人给自己的宠物穿衣服,觉得怎么好看怎么穿,而从不理会宠物是否愿意;而注重功能则是从人使用的角度出发的,以为人提供便利作为建筑设计的先决条件,以此为基础再决定建筑的其他方面。
这两者都体现了以人为主体、以建筑为客体的哲学观,而没有意识到主体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没有将建筑作为建筑。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永远只是人旁边的一个附庸,而缺失了自身的内涵和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对于形式和功能的追求其实只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问题,它与建筑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
如果你观察过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如果你游览过MIHO博物馆,你就会发现,当你接近建筑的时候,建筑也在主动地引导你。
在这里,建筑成了主人,它和你之间产生了一种真诚而诗意的交流,有时候给你亲切,有时候
给你惊喜,有时候给你好奇,有时候给你安慰。
这时,我们可以认识到真正使人们发现建筑内涵和本质的,使人们能够触摸到建筑心灵的,是空间。
对于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而言,空间是它的灵魂,形式不过是它的外表,而功能则是它的任务。
贝聿铭的这两句话阐述了这么一个基本问题:既然科学技术不能解决建筑的全部问题,那么它还依赖的别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果它们共同决定了建筑,那么该如何使之和谐地融汇在一座建筑中呢?问题的答案也许就在贝聿铭的众多作品中。
MIHO博物馆虽然以《桃花源记》为出发点建构起一个仿真的桃花源模型,但是,真正去过的人才会感受到建筑师其实在这里安放了一颗真实的世外桃源般的心灵,每个去过的人都被这种心灵的力量所感染。
回过头再看前面提到的问题,我们发现,科学技术只是创造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使得建筑师笔下诞生的建筑能够完成自我改造和完善,能够在与人的交流当中丰富和美化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科学技术所能做的是支撑起这副巨大、沉重的骨架。
三、关于建筑文化与浪潮
“建筑是一种严肃的事业,而不是时兴货,不可能每隔20年就来一次建筑革命”(贝聿铭)。
翻阅西方古代建筑史,每一次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都在建筑上有所体现,从古希腊的开明、热情到古罗马的豪迈、恢弘,再到漫长的中世纪,到随后象征这曙光的文艺复兴,直到最后资产阶级革命,每一个时代都用建筑标榜自己的独特性与合法性,这其中的建筑所代表的不是一种场所,不是人们活动的空间,也不是单一的外在形式,而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一种象征物和整个社会心理的一种寄托与反抗。
建筑在每个时代里被抽象出来变成了一种政治文化符号,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愿望,也成了一种极为强大战斗语言。
当第一座现代建筑拔地而起的时候,它本身就宣告了一种战斗的成功,建筑所代表的决心和勇气是文字无法比拟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是一种超出了一般意义的事业,一个建筑师笔下的建筑一旦建成,它所代表的可能是整个城市、整个民族乃至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所以贝聿铭一再强调建筑设计的严肃性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说“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要永远存在下去的。
”人类建立城市,建造建筑,不是一朝
一夕的事,也不是为了一朝一夕的事,它们将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传达给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后人,这是我们书写我们自己的一种方式,这是我们这代人应该承担起来的一种历史责任。
四、关于建筑与环境
贝聿铭先生还说过:“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当代人已经有了很多的感受,而且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建筑与环境的相结合,甚至自诩为后现代派的建筑师们正是以现代派不注重建筑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借口之一向现代主义建筑发难的。
单纯地从建筑的角度上讲,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环境之间包括建筑与人之间都能够形成一种张力,形成一种“场”的概念,如果一座城市里的各个建筑之间都能够互相形成这种张力,各个街区之间都能够展开一种和谐的对话,那么这座城市的整体面貌和格局应该是协调的。
如果有一座建筑与之周边的环境不能够建立起这种有效的对话的模式,那就极有可能打破原有的稳定的状态,将城市的局部甚至整体都陷于一种不稳定、倾斜或者不安的状态,不仅破坏了整个城市的总体风貌,而且还会影响到原已建立起来的城市空间。
在谈到北京的时候,贝聿铭说“北京在本质上是一个单层的城市,……随便建造二、三十层的建筑物会毁掉这个城市的。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推倒一部分北京旧城以便给新的建筑让路。
但我表达了我的担忧,我对他们说,北京是一个艺术品,你不可能破坏他的一部分而不破坏北京的全貌。
”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是规划问题,通过对环境的考察和总体把握得到对建筑的一种必要的限制和约束,这种约束不应该是负面的,而应该是积极的,不仅是对环境的一种积极的添加,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正面克制。
一座好的建筑可以完善城市的原有格局,也可以成为提升城市空间品位的积极因素。
同时,城市既定的各种物理环境能够恰到好处地融入自身,城市已有的空间场能够扩展到建筑的内心深处。
人的群居性导致了建筑的群居性。
从这点出发,其实上述关系可以归结到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协调与否暗示了城市中人们自身之间的各种矛盾是否能够得到正确处理。
如果没有一种控制性的措施,这种矛盾很有可能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激化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贝聿铭强调“对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
科学、合理的规划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城市环境景观的压力和防止城市空间的畸变,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矛盾。
这对于一座城市,特别是当代的大型城市来讲是具有十分重要而深刻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