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贝聿铭计思想
贝聿铭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 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 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 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 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 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 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 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 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 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 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 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 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 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的谐调统一。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 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贝聿铭被称为“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 秀的建筑家” 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 年 他获得了建筑界 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 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 年远赴美国留学 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1990年退休。 年退休。 年退休
香山饭店
建筑采取了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 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 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 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关于建筑大师的经典语录
关于建筑大师的经典语录1.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就像卢浮宫金字塔,那玻璃的金字塔看似冰冷坚硬,可当你走进去,感受到的是古老艺术与现代建筑思想的完美融合,它就像一个文化的使者,无声地诉说着历史与创新的故事。
2. 密斯·凡·德罗讲:“少就是多。
”嘿,你可别小瞧这简单的几个字。
拿他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来说,简洁的线条,没有过多繁杂的装饰,却把空间的通透感和材料的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就好比一个人说话,简洁有力才能直击人心,而不是啰啰嗦嗦一大堆。
3. 勒·柯布西耶曾说:“建筑是居住的机器。
”这听起来有点冷酷呢。
不过你看他设计的萨伏伊别墅,那方方正正的外形,像个大盒子,但里面功能分区明确。
就如同汽车这个机器一样,每个部件都有它的作用,别墅里的每个空间也都各司其职,为居住者提供方便。
4.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宣称:“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
”比如说流水别墅,那悬挑的结构,就像从山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它不仅仅是一个房子,更像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结合的艺术作品,用独特的结构表达着赖特对自然与建筑关系的深刻思考。
5. 安藤忠雄说:“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而是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他的光之教堂就是这样。
走进那昏暗的空间,只有一束光洒下,让人仿佛看到希望,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充满了对神圣的向往。
6. 扎哈·哈迪德讲:“世界上有360度,为什么我们偏偏局限于一个方向?”你看她那些充满曲线和动感的建筑,像广州大剧院。
不像传统建筑方方正正只朝着一个方向,她的建筑仿佛在各个角度都能展现独特的魅力,就像一个多面手,总能给人惊喜。
7. 阿尔瓦·阿尔托认为:“建筑不应该脱离自然和人类本身,而应该遵从于人类的发展,这样会使自然与人类更加接近。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的
作品风格一直被视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以精湛的设计技巧和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
而著称,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建筑杰作。
贝聿铭的父亲是著名的中国书法家贝葆华,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
他在上海长大,后
来到美国学习建筑。
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他师从世界著名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斯,
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毕业后,他曾在洛杉矶市政厅和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建筑
项目中担任设计师,创建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贝聿铭的设计风格独具匠心,他善于将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利用自然
材料和光线等元素来创造出独特而优美的建筑设计。
他的设计作品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大学校园、商业中心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了美国华盛顿特
区的国家广场,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以及美国纽约的双子塔等。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他善于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中,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作品。
他曾表示,“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是功能性和纯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摒弃文化传统和历史性,相反,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文化
传承和历史价值。
”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不仅是建筑界的杰出代表,也是文化与艺术的精华之一。
他的建筑
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和美学价值,更是对人类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珍贵贡献。
他的去世,
让建筑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大师,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摘要: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纵观其建筑创作生涯,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传世之作。
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是,贝聿铭的成长背景与教育背景同时受到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他的建筑设计。
所以说,他的建筑设计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思想一、贝聿铭创作背景的回顾贝聿铭生于广州,幼时随其父举家搬迁到上海。
在上海期间,应祖父贝理泰的要求,贝聿铭每年暑假都会人住苏州的祖宅狮子林。
也就是说,18岁以前,贝聿铭都生活在中国,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苏州园林的生活经历,成为了贝聿铭日后设计哲学的参考。
当时上海建筑業的蓬勃发展极大地触动了贝聿铭,让他决定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但是在宾大求学一段时间后,贝聿铭又想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发现这位中国学生很有设计才华,力劝贝氏学习建筑。
1944年贝聿铭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师从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在1948年,美国纽约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韦伯奈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为其公司完成了许多项目的设计,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建计划。
这些设计项目的成功使得贝聿铭能在美国建筑界逐渐崭露头角,并于1955年自立门户,创办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一直工作到1990年,他才从事务所退休。
但是退休后,贝聿铭并没有在设计行业停止前行,而是创作出一系列不朽的设计作品。
二、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在美国求学期间,贝聿铭师从格罗皮乌斯,同时也受到了密斯等其他大师的建筑思想启发,可谓是兼收并蓄地汲取了大师们设计哲学的精华。
(一)、格罗皮乌斯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从贝聿铭早期的建筑设计作品可以看出,他深受恩师格罗皮乌斯的影响。
我眼中的建筑大师——试论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我眼中的建筑大师———试论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姜爱兵,刘 翔(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贝聿铭是世界著名的美藉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获得过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建筑奖。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为世界建筑史留下许多经典杰作。
文中通过其成长历程、主要作品及言论来探讨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力求可以深层次地理解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 贝聿铭; 建筑观; 社会艺术; 统观全局; 空间与形式 【中图分类号】 T U-86 【文献标识码】 A 笔者就读大学一年级时就已经听说了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
在一次资料室翻阅参考时,我被一幢形如蓝宝石般的高楼深深吸引住了,这就是贝聿铭代表作之一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从此开始留意贝聿铭先生的各种作品,渐渐对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
希望能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主要作品及言论来探讨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
贝聿铭,美籍华人,1917年出生,祖籍苏州;1935年到美国攻读建筑专业;1958年成立贝氏建筑事务所;1983年获得普利兹建筑奖(建筑界最高荣誉)。
他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和他的建筑一样令人心动且难以捉摸。
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中,他使建筑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1 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所谓社会艺术,是指建筑与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的区别。
绘画和雕塑等强调作者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而建筑师在重视其个性与内涵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的环境,从为多数人使用的大型公共空间到个人使用的小天地。
建筑师会受到来自社会、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制约,这些制约要比艺术家遇到的问题多得多。
这些建筑哲学观念在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便开始体现。
1948年在一位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时,二次大战刚刚结束,纽约最具吸引力的建设项目是一些廉价房屋的利用开发。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思想【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设计大师,他那屹立于世界各处的精美绝伦的建筑作品,始终是吸引人们驻足凝望的焦点。
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对《贝聿铭全集》的阅读,去探究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建筑思想【引言】:我在大一入学之后开始逐渐接触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大师的作品,并在大一就听说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在大一的学习过程中我偶然间被香港中银大厦所吸引,经仔细了解得知这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于是在那年寒假我去了香港,虽然已经了解一些中银大厦,但还是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是我开始关注贝聿铭先生。
然而,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大师,1983年第五届普兹克奖的获得者,却从来不写书撰作来表达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
这激起了我对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的好奇,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的文献,查找贝聿铭先生在不同场合留下的只言片语,并且购买了贝聿铭亲自撰写前言的《贝聿铭全集》一书阅读,渴望从中窥探到一些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建筑思想,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文献综述】:贝聿铭先生出生于中国,并在中国度过了童年与青少年时代,贝氏祖籍苏州,贝聿铭从小居住在现在苏州博物馆附近的狮子林中,因此贝聿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园林的影响。
贝聿铭十八岁赴美接受西方教育,受到密斯以及格罗皮乌斯的影响级教育,由于这种特定的生活经历,贝聿铭先生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他的建筑作品因此显得端庄、谦和、精美而且耐人寻味。
贝聿铭先生早年追随密斯凡德罗,他的第一项被采纳的设计方案是位于亚特兰大的海湾石油公司办公楼,这幢建筑强烈地烙上密斯风格的印记。
不过在材料的选用上贝氏用混凝土代替密斯惯用的钢材,这成功的为其后来驾轻就熟地运用混凝土结构奠定了实践基础,贝氏对于密斯风格也是“先得其法,而后充之”,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
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一、生平简介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
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
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①1、强烈的几何构图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
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
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
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
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
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贝聿铭及他的作品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
“我与所有从事创作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
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
”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
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
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
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
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
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
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
现代建筑派大师贝聿铭
现代建筑派大师贝聿铭(Pei,Leoh Ming)建筑大师贝聿铭建筑大师:贝聿铭(Pei,Leoh Ming)美国籍,美国著名建筑学家,他是当前世界成就最高、最负盛誉的建筑大师之一。
194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
1955年创建贝聿铭事务所至今。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50年代末60年代初,贝聿铭在继承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的基本建筑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设计建成一批影响很大的建筑,其中美国大气研究中心、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等表现了建筑形象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是贝聿铭建筑事业中极为成功的一例。
在巴黎罗浮宫的扩建中,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贝聿铭对北京城市规划提出过重要建议。
他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努力探索一条把现代建筑特征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统一的可行之路,为丰富中国新建筑发展道路方面做了重要贡献,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6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
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
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1940年代,由于战争,贝氏在父亲规劝之下滞留美国,在一家以混凝土见长的工程公司工作。
1942年,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入学不久即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志境内的桥梁。
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
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1958年贝氏成立了个人的建筑事务所,开业以来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界的注目,获得荣耀。
1978年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获普利兹建筑奖。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毕业设计思想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对整个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以及它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人文主义”。
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在他的设计中,人们的舒适和幸福感被视为最重要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和功能。
在贝聿铭的设计中,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
他强调建筑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而不是简单地占据空间。
他的设计中经常使用自然材料和自然光线,以增强人们与自然的连接。
此外,贝聿铭强调建筑应该具有时间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具有持久性和耐久性。
他的设计中经常使用坚固的材料和经典的设计元素,以确保建筑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依然具有美感和功能。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还强调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他认为建筑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他的设计中经常融入当地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元素,以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场所。
其次,它强调建筑应该与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
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此外,它提醒我们建筑应该具有持久性和耐久性,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最后,它强调建筑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他的作品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等都体现了他的设计理念。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更是一种艺术品,一种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作品。
在当今的建筑界,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人文主义、环境融合、持久性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贝聿铭建筑大师塑造城市面貌
贝聿铭建筑大师塑造城市面貌贝聿铭,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界的重要人物,对于塑造城市面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独到的建筑思想,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建筑作品。
本文将以贝聿铭建筑大师塑造城市面貌为主题,探讨他的设计风格及其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贝聿铭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他的设计更多地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他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建筑融入城市环境,为城市注入了灵气与生机。
首先,贝聿铭追求建筑的永恒性和艺术性。
他在设计中注重建筑的造型和规划,力求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建筑作品。
例如,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设计,采用了独特的曲面玻璃与钢结构,形成了令人惊叹的半椭球形状。
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建筑在造型上与众不同,同时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氛围。
其次,贝聿铭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他的设计往往充分考虑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使建筑与自然相互映衬,形成和谐之美。
例如,厦门会议中心的设计,他将建筑与海洋相结合,利用玻璃幕墙将大海的美景尽收眼底,并且选择了颜色与海洋相呼应。
这种贴近自然的设计,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更能够给人带来愉悦与宁静的感觉。
此外,贝聿铭注重建筑的功能性与实用性。
他认为建筑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通过对空间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创造出适合人居住与工作的舒适环境。
例如,香港中银塔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灵活性和舒适性,采用了开放式的设计理念,为员工提供了一个通透明亮的工作空间。
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建筑的实用性,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最后,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他深入研究了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通过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
例如,东京国际论坛的设计,他将日本传统的庭院景观及木结构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巧妙地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
这样的设计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能够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
总结而言,贝聿铭作为建筑界的传奇人物,通过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建筑思想,塑造了许多城市的面貌。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带着文明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建筑作品,给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产。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思想风貌等方面对贝聿铭这位建筑大师进行阐述。
贝聿铭是1920年4月26日出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是中国最早的博士之一,母亲则是一位热爱艺术的女性。
在贝聿铭成长的环境中,充满了书香气息和美的熏陶。
1935年,贝聿铭随家人移居美国,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在那里,他接受了严谨的工程训练,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在贝聿铭的建筑实践生涯中,代表作品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作为卢浮宫的主入口,玻璃金字塔自1989年以来成为了巴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成为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巧妙的结构设计,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杰作。
贝聿铭还创作了许多其他著名的建筑作品,如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图书馆、美国的约翰·F·肯尼迪图书馆等。
在贝聿铭的建筑理念中,体现出了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他认为建筑应当融入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体现出人的情感和审美。
他的建筑作品往往兼具现代性和人文性,注重空间的运用和建筑的形式美。
他的作品凸显了建筑艺术与人性关怀的完美结合,成为了现代建筑中的瑰宝。
贝聿铭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项,其中最重要的当属1983年获得的美国国家建筑奖。
他还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并成为了建筑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辉煌成就和对建筑艺术的贡献,为世人所赞颂和传颂,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恒的名字。
尽管贝聿铭在建筑界享有盛誉,但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创作玻璃金字塔时,曾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质疑。
论贝聿铭设计思想中的融合与共生
人 非 常吻 合 ,它建 在 一座 山头 上 ,走过 一 条蜿 蜒 的 曲折 小 路 ,隐
要 解 读 贝聿 铭 的建 筑 设 计 思 想 , 须 了解 其 产 生 的背 景 : 贝 藏在 僻静 的 山林 之 中,小 桥流 水 人家 处是 一座 追 求知 识与 艺 术 的
聿 铭 是一 名美 籍 华人 ,他 的生 活 经历 和他 所处 的 时代 背景 使得 他 驿站 。它 隐蔽在 万绿 丛 中,和 自然之 间保 持应 有 的和谐 。 的设 计作 品更 好 的实 现 了古 、今 、 中、外 的融 合 与传 承 :贝聿 铭 出生 于 中国苏 州 名 门望族 ,家 庭 的文 化气 息使 得他 深 受 中国传 统 三、 天人合 一 的思想境 界 贝聿 铭 的建筑 设 计思 想之 一就 是 建筑 融合 自然 的空 间观念 。 方 画是 写 实 ,讲 究 形
、
兼容 并蓄 的 “ 中庸 ”之道
在 中 国传统 文 化思 想上 占主要地 位 的是 儒 家 “ 中庸 ”思想 , 对 立 与冲突 ,这也 是 中国人 普遍 的 生存 之道 。 “ 我 是在 中 国出 生 的 ,我 是在 中 国长 大 的, 到 了1 7 岁 到美 国 ,所 以我 还是 中 国人 ,
作为一名现代主义的建筑 大师 ,他善于将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 明显 的。从 巴黎 卢浮 宫的金 字塔 到 肯尼 迪 国家 图书馆 ,从香 港 中 与现代 最新 、最前 沿的科 学技术融 为一体 ,用现代主 义的建筑语言与 国银行 到 中 国的苏 州 园林 、香 山饭 店 ,贝聿 铭 的每一 件 建筑 设计 中国传 统的文化精神 思维进行有机 的结合 ,从 而使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 作 品 ,都 要与 其 当地 的政 治 、历史 、人 文等 综合 考 虑和 设计 ,遵 出了承前启后 的建 筑风格 。但 因贝聿铭一 生的建 筑设计作品很 多,但 循 着 “ 以人 为本 ”的设 计 思想和 自己独 特 的建筑 的理念 ,设 计 出 是理论 著作缺很 少,是属 于实践性 的设计 师,他对建筑 的影响基本就 了不朽 的建筑 作 品 。
经典重温_贝聿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_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_谢俊
69●观点摘 要:通过丰富的图例,从场所精神、创新、细节等方面对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各阶段设计成果的对比分析,结合相关的文字资料,探究了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历程,并结合建筑建成后的实际效果,从布局、空间、造型、园林等方面分析作品,分享大师成熟的设计思想和高超的设计技巧。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布局;空间;造型;园林; 设计思想;创作手法Abstract:Through a wealth of legends, fromthe Spirit of Place, innovation, in terms of the details of Mr. Ieoh Ming Pei’s Suzhou Museum design stages of new building design results of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text information, explores the creative ideas and history, Mr. Ieoh Ming Pei conjunction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 from the layout, space, shape, garden, etc. analytical work, study and master the sophisticated design ideas and superb design skills.Keywor ds:Suzhou Museum;layout;space;modeling;garden;design idea;creation method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3-0069-071 大师简介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致敬贝聿铭:谢谢你,一生只为极致而设计!
致敬贝聿铭:谢谢你,一生只为极致而设计!致敬贝聿铭:谢谢你,一生只为极致而设计!壹笔作文他是世界建筑界王一般的存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他设计的著名建筑有100多项,各种国际大奖拿到手软,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更是被他收入囊中。
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旷世奇才,被尊称为世界现代建筑最后的大师。
他曾单枪匹马闯出国门,站上了全人类巅峰舞台,他是华人之光,被世界所仰望,他的家族更是中国人富过N代的楷模,他,就是贝聿铭。
4月26日,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将迎来100岁的生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向这位伟大的设计师致敬。
初识·人物印象设计灵感,以中国为根贝聿铭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和妻子总共育有三子一女,3个儿子分别名为,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寓意就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
他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这些正是他设计的灵感之源泉,他以中国为根,长出西方的枝叶。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正是出自他口。
贝聿铭曾说过: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
因而,人们称他为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
贝聿铭确立了找到建筑的内涵并把它表达出来的设计思想。
/运用拓展/70多年的时间里,贝聿铭践行了自己的设计理念,他的几何形体建筑也成为最鲜明的贝氏符号。
建筑之路,自信而不傲慢1981年,法国要重建卢浮宫,法国总统毅然决定由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担此重任,让一个华人来主持重建,法国民众无法接受。
而当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型入口,设计图对外公布后,反对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法国各大主流报纸都嘲笑他,法国文化部长更是公开批评,卢浮宫前的这座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下,他仍然保持自己的自信和微笑,他对自己说:旁人接受不接受并不重要,我自己接不接受比较重要。
他开始反攻,说服一众政要,在电视节目上对法国民众说,自己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一定会尊重法国的传统。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1988年,他的玻璃金字塔落成,他用三角形、光线、玻璃,完成了一次人类历史上的杰作。
建筑大师贝聿铭 改变了这个世界
|人物|◎编辑|易小燕建筑大师贝聿铭电影改变了他,而他改变了这个世界“全力以赴”是贝聿铭8岁时从祖父那儿得到的教诲,这个座右铭伴随他一生。
他的祖父还传授给他另一则孔子的格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离世,享年102岁。
这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带走了自己的百年传奇,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肯尼迪图书馆、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众多经典建筑。
. All Rights Reserved.贝聿铭1917年出生,父母为其取名“聿铭”,意思是“璀璨的雕塑”,不过,贝聿铭谦虚地自称在雕塑方面并无建树,而因为热爱电影,却让他步入了建筑师行业。
都说艺术是相通的,电影不仅开启了贝聿铭的建筑师梦想之门,无形中影响了他一生的轨迹,而且,他设计的地标性建筑也常常在电影中出镜,成为光影之梦的一部分。
贝聿铭出身于苏州望族,其祖上在清朝乾隆年间已是苏州四富之一,父亲是中国银行创始人贝祖诒,贝聿铭生来与建筑有缘,曾在狮子林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由贝聿铭的叔叔、颜料巨商贝润生出巨资购得,解放后捐献给了国家,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岁时,贝聿铭跟随父亲贝祖诒来到上海,那段时日,因为常常到大光明大戏院看电影,贝聿铭留意到附近地块有一幢24层的高楼即将建起,这就是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
每天中午放学,贝聿铭就会乘1路电车到“大光明”,碰上新片上映就买票去电影院看电影,没有新片时就坐在梧桐树下,看这个宏伟的高楼如何在空中一点点地成形,他回到家里还像模像样地画了一份24层的建筑图纸。
1935年夏天,少年贝聿铭高中毕业了,父亲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
但是,在看了一部名为由宾·克罗斯比执导的《大学幽默》的电影后,贝聿铭却改变了心意,电影中描述的美国大学校园建筑和校园风情令他对建筑设计有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我沉醉在建设一幢和饭店一般高的大楼的设想中,当时这种想法对于我就像登月旅行一样令人激动,我断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
贝聿铭建筑方案手稿
贝聿铭建筑方案手稿贝聿铭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建筑方案手稿不仅是他创造工作的记录,也是他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以下将以1000字介绍贝聿铭的建筑方案手稿。
贝聿铭的建筑方案手稿是他长期以来独有的创作方式。
他认为手稿是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展示建筑师的思想和灵感。
贝聿铭在实施建筑项目之前,经常会在手稿上勾勒出自己的构思和设计方案。
他的手稿非常精确,每一笔都描绘出他想要表达的细节和形式。
贝聿铭的手稿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他擅长运用线条和轮廓勾勒出建筑的基本形状,并用不同的阴影和线条粗细描绘出建筑物的体量和细节。
这些手稿给人一种精巧而又神秘的感觉,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贝聿铭通过手稿将建筑的想法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他的设计意图。
贝聿铭的手稿凸显了他对建筑的热情和对细节的追求。
无论是为了表达建筑的整体感觉还是为了展示细节和材料的处理方式,他都会用手稿来准确地展示出来。
他的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细致的装饰图案和精确的构造细节,这些细节展示了贝聿铭对建筑细节的重视和独到的设计思维。
贝聿铭的手稿也揭示了他的思考过程和创造力。
通过观察他的手稿,我们可以看到建筑想法的逐步演变和不断改进的过程。
贝聿铭善于用手稿来表达他的创造性思维,经常会在手稿上进行不同的尝试和实验,以找到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
这些手稿成为了他思考过程的见证,也展示了他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手稿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创作方式,也是他作为一个建筑师的身份和声誉的象征。
他的手稿已经成为珍贵的艺术品,并且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展览中展示。
人们通过观看他的手稿可以更好地理解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和他的建筑作品。
总之,贝聿铭的建筑方案手稿是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思考过程的记录。
他的手稿展示了他对建筑设计的热情和细节的追求,也凸显了他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
贝聿铭的手稿是他作为一个建筑师的重要成就,也是他的艺术遗产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他的手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的设计理念和他的建筑作品。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深厚的中国情怀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深厚的中国情怀作者:侯朝阳来源:《世界文化》2019年第09期2019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就在一个月前,一场大火将850岁的巴黎圣母院烧得面目全非,令人痛心。
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将在5年内重建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能否如期重建,人们拭目以待。
但30年前,作为苏州贝氏后人的贝聿铭在巴黎圣母院仅一河之隔的卢浮宫前,建起一座巨型的玻璃金字塔,点亮了巴黎城,惊艳了全世界!一个黄皮肤的华人,凭什么把一个建筑物建在法国人的心尖上,并让100多座建筑成为遍布世界的城市地标?苏州贝氏是如何成为中国富过15代的家族的……1981年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重修著名的巴黎卢浮宫。
他邀请当时全球15位知名的博物馆馆长推荐设计师,结果有13位馆长居然都推荐了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经过再三考虑,密特朗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贝聿铭。
不料,法国人听说后顿时炸了锅,很多人根本不能接受让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华人来修他们心中最重要的艺术殿堂。
贝聿铭顶着巨大压力,埋头设计起来。
贝聿铭什么来头?哪来那么大胆量和底气?这要从苏州贝氏家族说起。
据贝氏家谱记载,苏州贝氏一世祖叫贝兰堂,元末为避战乱,从北方迁至浙江,又从浙江迁居苏州。
贝家起初以经营中草药起家,到清乾隆年间,已成为苏州四大豪门之一。
到了近代,贝氏家族实力达到新高度,其中最著名的是“颜料大王”贝润生和“金融大亨”贝理泰。
贝润生主要经营染布颜料,生意遍布全国,甚至买下明清时期皇帝们都流连忘返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作为私宅。
现在,狮子林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金融大亨”贝理泰就是贝聿铭的祖父。
1915年,贝理泰在上海创立商业储蓄银行,同时还创办中国第一家新型旅行社和第一所新式幼儿园等。
事业成功后,贝理泰严守不贪财、不享乐、重情重义的家风,无论在官场还是民间都口碑极佳。
他培养出的孩子同样优秀,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贝祖诒曾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虽然大权在握,却没任何私心。
贝聿铭作文
贝聿铭作文贝聿铭,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艺术、城市规划及教育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的作品有前无古人的创意,在中国及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贝聿铭曾说:“建筑是一种综合的表达,它不仅仅是建筑师的杰作,而是由未知的因素加上作品的创作,把空间的构思和艺术的传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于是新的作品得以完成”。
贝聿铭的作品追求完美主义,他注重每个作品的整体方案和细节设计。
他把每个作品中所涉及的抽象概念和复杂技术理念融为整体,完全贴合其设计理念,使得每一个作品都表现出完美的审美效果。
在空间布局和室内装饰上,贝聿铭也遵循着中国园林中的标准和礼仪,将自然环境和室内配置有机连接,使整个空间更完美和谐。
在建筑中,传统、新技术、艺术思想融合在一起,贝聿铭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他的建筑作品兼容科技与古典,他把传统和现代构思定义为一种融汇,而不是互相抵抗。
他认为科技和现代文明可以与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加完美的互补关系。
贝聿铭作品所体现出的精神,在当今建筑文化中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挑战了传统,又兼容科技,他寻求完美,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使他的作品能够在各个时期流传下去,令其影响力在几十年里一直有持续的保持。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被世人铭记。
他用现代技术技巧和创新思维,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他的作品既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内涵,又充满了现代技术的精神,取得了完美的结合。
贝聿铭的作品,也使我们看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他将空间、结构、装饰、室内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
无论是贝聿铭的作品还是他的设计思想,都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建筑文化,他所创作的作品以及他的设计理念,将永远地被记住,并影响许多建筑大师,开拓建筑艺术的道路。
他的建筑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建筑思维:和谐、精致、细腻,它将确保设计未来的建筑作品更具有智慧、力量和可持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贝聿铭及他的作品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
“我与所有从事创作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
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
”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
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
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
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
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
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
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
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北京香山饭店是贝氏个人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再次探索,借鉴古典园林与江南民居,“自然”仍是此作品的重要元素,一若早年的硕士毕业设计。
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
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
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贝氏自称香山饭店不单是幢旅馆而已,而是借此探索中国建筑的新路,指引方向,希望后继有人,能持续不懈地既往开来。
中国一味求外的心态下,这个作品此时此刻可能不被重视,贝氏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建筑师能回头,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吸取发掘,树立中国风格的建筑。
苏州博物馆,是我唯一亲身体验过的贝聿铭作品,同样透露着浓浓的中国风。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为中心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
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
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迪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奈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建筑设计应该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这正是贝氏作品个性的写照。
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有趣味,更加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贝氏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仔细索骥贝氏的作品,不难发现早期作品中的元素经过千锤百炼,再三运用的例子,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内螺旋楼梯与伊弗森美术馆楼梯仿佛。
东厢艺廊连接空间的“桥”,早期出现于姜森美术馆,尔后新加坡莱弗市城又加以运用。
康州嘉特罗斯玛丽学校科学中心平面与肯尼迪纪念图书馆此案类似。
此精益求精,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其建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其作品历久弥新的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史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
贝聿铭的事务所贝氏于1990年正式退休,事务所由当年共创天下的拍档与中生代负责。
回顾了其事务所成长的历程,先后有多位设计师陆续加盟,到1955年初度改组,柯柏与贾连德成为与贝氏同等地位的合伙人。
贝氏、柯柏与博瑞德皆以几何形的设计见长,按柯柏的说法,他们三人对建筑的爱好与专长是有差异的,贝氏以体积见称,他自己偏好立面的表现,博瑞德擅长以构建表达。
博瑞德称贝氏以几何形来营造多变的造型,以非对称的形式相互作用,柯柏是个极限主义者,他自身注重于意向的塑造。
贝氏认为他的伙伴太过谦虚,事实并未如他们所言,在建筑风格与表现方面,他们都以追求完美为目标,而贝氏事务所的最终成就则全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彼此实在不分轩轾。
曾有人问柯柏,以他的才能,怎愿在贝氏名下工作如此久,为何不自立门户?柯柏表示贝氏的事务所人才济济,有最佳的技术资源,在美国没有任何建筑师事务所堪与匹敌,凭这些条件使事务所能揽到好的业务,使他有机会做好的设计,若单打独斗自行闯荡,根本不可能实践他的理想,他特别强调团队的重要与经验的累积。
若从这两个观点来审视台湾建筑师事务所,不难明白我们的缺憾所在,更能明白我们难以有优秀建筑作品之缘由。
1968年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荣获美国建筑学会年度杰出事务所奖,以一个创业才十二年的事务所,受到同行们如此的尊重,实在难得。
1989年,贝氏事务所做了巨大的改变,提升了较年轻的一代为合伙人。
更重要的是,事务所的名称不再单以贝聿铭独人挂帅,改名简称PCF。
有人称此是美国建筑史上的大事,因为此举继承了美国“建筑师团队”事务所的精神。
贝氏希望事务所的声望与特性能够籍由改组而维持不坠,不会受他的退休有所影响,事实诚如贝氏所期望,PCF依然有许多业务,依然荣获许多奖项,在美国的建筑界排行榜也始终名列前茅。
贝氏个人的真知灼见、外交风范与促销本事,固然是其事务所成功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其杰出的人力资源。
多数员工在同一事务所历练经年,所获得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能够积聚交流,共同营建事务所的风格,这正是建筑师事务所成功的要素。
PCF的员工,除了一般的建筑从业员外,按年资与能力分为四级。
在组织方面,除建筑部门外,另设有财务行政、工程财务、人事管理、图书档案与公共关系等。
为加强同仁间的情感与沟通交流,曾一度不定期地发行内部刊物。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大大方便了施工。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贝氏建筑师事务所中,有一半以上的职员对电脑十分精通,这就使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了可能。
从他们的图纸中,可以体会到电脑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还必须提到的,就是网络的使用。
建筑师全面的业务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承担的是“设总”的角色,他们的业务非常全面。
美国建筑师学会将建筑设计过程分成八个主要阶段,建筑师的正常业务包括方案设计、设计发展或详细设计、施工文件、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管理等五个阶段。
在施工图阶段,建筑师对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的推敲、比较。
在施工过程中对选材极其严格,要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的设备、能力,以确保设计意图的完美实现,不轻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
对于许多应交由厂家去完成的地方,贝氏也都做了深入的考虑。
比如电梯,为了体现建筑师的意图,贝氏为此绘制了许多详图。
建筑师对待结构也一样,他们常常把应该在结构图中表达的东西画到建筑图中,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并确保它们的一致。
建筑师对结构工程师的积极配合,换来的是结构对建筑更好的配合。
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够确保建筑师意图的完美实现。
建筑与结构在贝氏的设计中,结构技术的含量一贯极高。
以中银大厦为例,无论是面阔54米的入口,十一层的空中接待大厅,还是锥形逐渐向上收分的银行营业大厅,都是借助结构的非凡表现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果。
贝氏在设计时,常常是在方案构思阶段,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的可能性。
结构工程师从它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构上的潜力。
所以,贝氏的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结构、表现结构。
总结贝聿铭成功的因素从小对建筑的憧憬在学生时代遇到了他的伯乐,受到了他的鼓励,开始埋首图书馆在史威工程公司的工作经验,奠定他个人在混凝土材料之表现佳绩确立了自己的作品风格: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对一些元素的反复使用和推敲,是其成为建筑中的亮点和标志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注重团队合作我的启示一个成功设计师的背后,总有一条贯穿于他设计作品的主线。
就像贝聿铭,他希望保存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与风格,并融合现代建筑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