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循环系统)[可修改版ppt]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运动系统课件PPT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运动系统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fe0fa3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10.png)
产热与调节
肌肉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热量, 维持体温稳定。
运动系统的重要性
维持生命活动
运动系统的正常功能是维持人 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促进生长发育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骨骼、肌肉 和关节的正常发育。
提高身体素质
运动能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 抵抗力。
促进心理健康
运动有助于释放压力,改善心 情,促进心理健康。
02
骨骼系统
骨骼的分类与功能
总结词
分类多样,功能各异
详细描述
骨骼系统包括颅骨、脊柱、肋骨、盆骨和四肢骨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 和功能。颅骨保护大脑,脊柱支撑身体并保护脊髓,肋骨保护胸腔内器官,盆 骨支撑腹部器官,四肢骨则负责身体的运动。
骨骼的生长与发育
总结词
阶段性,持续性
详细描述
骨骼的生长与发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胎儿期、儿童期和 青春期。在胎儿期,骨骼开始形成并逐渐发育;儿童期,骨骼继续生长并逐渐变 得坚固;青春期,骨骼发育达到高峰,之后逐渐稳定。
用的情况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因此,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 •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和方向的改变:当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的 运动速度和方向会发生改变。例如,当一个力作用在一个静止的物体上 时,物体会开始运动;当一个力作用在一个运动的物体上时,物体的运 动速度和方向会发生改变。 •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其中 任何一个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都会发生变化。
系统的刺激引起的,通过肌肉纤维的缩短来产生力量。不同的肌肉纤维类型具 有不同的收缩速度和力量输出。 • 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肌肉的力量是指肌肉在特定时间内能够产生的最大力量; 肌肉的耐力是指肌肉能够持续收缩而不疲劳的能力。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受到多 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肌肉纤维类型、肌肉长度、神经调节等。 • 肌肉的柔韧性和稳定性:肌肉的柔韧性是指肌肉纤维的可伸展性;肌肉的稳定 性是指肌肉维持姿势和稳定关节的能力。良好的柔韧性和稳定性能够提高肌肉 的工作效率和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精选全文
![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96993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b.png)
特异性免疫
发生 细胞组成
作用时效 作用特点
作用时间
种系进化形成,先天具有
个体遇到抗原刺激,后天获得
黏膜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 NK细胞、T细胞、γ δT细胞、 递呈细胞 B1细胞
即刻~96小时内
96小时后
非特异性;无需增殖分化,作 特异性;抗原特异性细胞克隆
用迅速无免疫记忆
45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 一、抗原表位的概念 • 二、抗原表位的类型 • 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46
一、抗原表位的概念
第二节 抗原的特异性
• 抗原表位(epitope)——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 genic determinant,AD)。
4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 第二节 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5
本章学习要求
• 掌握免疫、免疫应答的概念 • 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 理解免疫应答的类型 • 了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简史
6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7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传统概念——抗感染免疫 ,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
• 免疫的新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
(一)淋巴结
T、B淋巴细胞居留地 与接触抗原的场所。
淋巴结的功能
过滤作用。
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20
外周免疫器官
(一)淋巴结
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21
(二)脾脏
外周免疫器官
结构
22
(二)脾脏
外周免疫器官
滤血功能。
脾脏的功能
免疫细胞居住场所。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113fc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7.png)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人体系统(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人体系统(基础医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4b54ff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2.png)
2.水处理系统:一次透析中患者血液要隔着透析膜接触大量透析液(120L),而城市自来水含各 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重金属元素,需依次经过滤、除铁、软化、活性炭、反渗透处理,只有反渗水 方可作为浓缩透析液的稀释用水。
图1-1 呼吸全过程
问题引入
呼吸道阻塞和一氧化碳中毒都可导致死亡,但是你知道它们有什么 不同吗?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了吗?
学习活动
任务一:肺通气 任务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任务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二节 循环系统
本节导言
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部分,是分布全身的一套封闭的连续管道系统, 它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参与气体交换、温度调控等,保证人体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某些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的有效方法,还可作为难治性充 血性心功能衰竭、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的急救措施。
图1 血液透析系统
第五节 免疫系统
本节导言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与机体其他系统相互协 调.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 。
拓展阅读
你了解免疫系统吗?
免疫最初的含义是是免除疫病的意思。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 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对机体是有利的,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是有害的,引发疾病。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0120411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0.png)
”
壁胸膜依其所覆盖的部位分为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4部分。
1
肺
2
脏胸膜
3
纵隔胸膜
4
膈胸膜
5
肋胸膜
6
胸膜顶
7
胸膜腔
8
肋膈隐窝
9
纵隔:为2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及结缔组织的统称。
前:胸骨;后:脊柱胸段;侧:纵隔胸膜;上:胸廓上口;下:膈。
内:胸膜、心脏、心包、出入心脏的大血管、迷走神经、气管、食管、胸导管、淋巴结、结缔组织。
肺通气阻力:
(二)肺通气阻力: 1、弹性阻力: ① 肺泡表面张力:是物理特性,阻碍肺扩张,但肺II型细胞可产生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陷及肺水肿。 ② 弹性回缩力:为肺弹力纤维被牵拉所产生。 2、肺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比。 3、非弹性阻力:即气道阻力,主要是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等产生,易受神经体液因素影响,是哮喘的主要病因。
声门(三维CT扫描)
喉腔 上通咽腔喉部,下通气管。在喉腔侧壁的粘膜有上、下两对矢状位的粘膜皱襞,上对称前庭襞(其间隙为前庭裂),下对称声带,两侧声带之间的裂隙即为声门,空气通过此处引起声带颤动,因而发声。喉腔借前庭襞和声带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喉下腔。
气管、支气管: 气管由C6下至胸骨角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肺。左主支气管细、长、平;右主支气管粗、短、陡,异物多坠入右侧。 肺:为纵隔分为左、右肺。形态:左长右宽;分叶:左2右3。 肺有肺门、肺尖、肺底(膈面)、肺根、肋面等划分。 肺的细微结构:由逐级分支的支气管树(导管部)和肺泡(呼吸部)及肺间质构成。
第二节 呼吸生理
呼吸: 意义:维持内环境的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肺通气:指气体进出肺。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 循环系统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 循环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fdeba5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e.png)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六章: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心脏、血管等多个器官组成,通过输送血液来维持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本章将从心血管系统、循环分布、心肌的构成与代谢、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循环的调节以及体液平衡等方面对循环系统进行系统介绍。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主要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循环系统。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血管则是心脏通过血液输送养分和氧气、排出代谢废物的通道。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动脉和静脉是较大的管道,毛细血管则是更细小的管道,它们通过心脏不断地分支延伸,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循环分布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分布情况是有规律的,其中大循环和小循环是最基本的分布方式。
大循环从左心室开始,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细胞中,经过各个器官和组织的代谢后,血液中的氧气得到消耗,并被二氧化碳所代替,此时的血液通过小循环重新回到右心房,再经由右心室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这样一来,整个循环系统便完成了一次大循环和小循环过程。
心肌的构成与代谢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器官,由心肌组织构成。
心肌组织与骨骼肌组织不同,具有自主节律性和自主收缩能力。
它们使用的代谢方式也不同,心肌组织使用葡萄糖作为主要能量源,同时需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维持自身代谢的正常进行。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四个部分,它们通过瓣膜和血管相衔接,并通过收缩与舒张的运动方式来将血液推送到全身。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通过心脏内部的传导系统来控制的,其中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系统是非常关键的。
心脏的工作状态受到多种机制的调节,如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脏外在神经系统等。
循环的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血压和血液容量是循环调节的重要参数。
血压是由心脏的收缩、血管的阻力调节和体位改变等因素综合决定的,而血液容量则是由体内液体的平衡和荷尔蒙等因素综合调节的。
调节循环系统的主要机制包括神经调节、荷尔蒙调节和局部调节等。
(精选课件)现代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精选课件)现代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df644cf242336c1fb95e33.png)
临床特点:细胞内水肿及神经症状; 细胞外液增加,血液稀释。
17
三、高钠血症
血Na+>150mmol/L; (一)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失水>失钠。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见于水摄入减少,丢失过多,口渴感强。
严重时脑脱水。 临床特点:失水、源自渴、细胞外液减少、4(三)体液的渗透压:300 mmol/L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Cl-、
HCO3-形成,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主要 由K+、HPO42-形成。 血浆蛋白质主要形成血浆胶体渗透 压,不能透过血管壁。
5
(四)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1、生理功能:促进物质代谢;调节体温; 滑润作用;其他功能。
2、水平衡: 正常每人每日需要摄入 2000-2500 ml水,
21
食物
消化 道
22
ECF
K+ 血钾
3.5-5.5 mmol/L
ICF 钾 160mmol/L 体钾90%
多不摄少多多排
肾
少摄摄摄少摄排 不也排摄少排也多排排
体钾
二、低钾血症和缺钾:
1、原因: A、钾丢失过多:最常见,如经消化道或皮肤
丢失;药物或疾病等使肾脏钾排泄过多。 B、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 药物或疾病引起钾
血钠浓度 高钠血症
低钠血症
ECF量 ↓* 正常 ↑
↓* 正常*
↑*
钠水量 水不足
钠过多 钠不足
水过多
机制 失水为主 中枢对Na+阈值↑ 钠潴留
失钠为主 ADH异常↑
摄水>排水
钠正常
↓* 钠水均不足
↑
钠水均多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 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全-一校)
![现代医学基础概论 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全-一校)](https://img.taocdn.com/s3/m/0b8b18f10975f46527d3e139.png)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详情请查阅教材或课件,错漏颇多,仅供参考不宜外传)第一篇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一章人体的基本结构1、解剖学规定的人体标准姿势是怎样的?(P1)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2、人体5个解剖位置关系的名称及概念。
(P1)上和下;前和后(腹侧和背侧);内侧和外侧;内和外;深和浅。
注意内、外与深、浅的区别。
3、人体3个解剖面的名称及概念。
(P1)失状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冠(额)状面: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的切面;水平面或横切面: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4、掌握人体基本结构的名称及其相互关系(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
(P1)由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反之为由小到大。
5、人体有几大基本组织?各叫什么?(P1)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6、人体有几大系统?各叫什么?(P1-2)九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
7、生命有几大特征?各叫什么?(P2)三大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8、细胞有几大基本结构?各叫什么?(P2)三大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9、有关细胞膜结构模型的学说是什么。
(P2)液态镶嵌模型。
10、细胞膜的组成物质有哪些?(P2-3)膜脂质;蛋白质;糖类11、细胞膜蛋白的功能有哪些?(P3)载体、通道、受体、抗原、酶,等等。
12、细胞器主要有哪些?(P3)核蛋白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
13、核蛋白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3)核蛋白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线粒体:主要参与供能物质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生成ATP 供能,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
内质网:是分布在细胞质中的膜性管道系统,参与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及其他一些复杂的功能。
202205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五章)
![202205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418a5f3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d.png)
202205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第五章)第五章循环系统第一节循环系统解剖一、概述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心脏+血管(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器官血液循环分:1、体循环(大循环):2、肺循环(小循环):体循环与肺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含动脉血)——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小静脉(含静脉血)——大静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含静脉血)——肺泡壁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含动脉血)——左心房心脏的血液流动:由两侧心房流向同侧心室。
二、心脏(一)形态位置:形态大小,冠状动脉等(二)结构:1、四个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
2、二个间隔:房间隔;室间隔3、四个瓣膜:三尖瓣(右房-右室);二尖瓣(左房-左室);肺动脉瓣(右室-肺动脉);主动脉瓣(左室-主动脉)。
瓣膜的功能:防止血液返流。
心脏内部的多维照片(CT扫描)(三)心壁:1、心内壁:光滑,还形成各个瓣膜2、心肌层:左室最厚,其次为右心室,心房肌较薄3、心外膜: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
(四)心脏传导系统:窦房结-房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浦氏纤维-心肌(五)心脏的血管:左、右冠状动脉-心脏的毛细血管网-心脏静脉-冠状静脉-右心房心脏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三、血管(一)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分布:1、动脉:有大、中、小3种;大动脉为弹性动脉;中动脉为肌性动脉;小动脉为阻力血管。
动脉壁分内、中、3层。
结构不同。
2、静脉:也分大、中、小3种和内、中、外3层,但静脉口径较大弹性及收缩性较弱。
静脉有浅、深静脉之分,还有静脉瓣。
静脉为容量血管。
3、毛细血管:分布广、壁薄、通透性高。
(二)肺循环的血管:肺动脉(含静脉血)-左、右肺动脉-肺毛细血管网-左、右肺静脉(含动脉血)-左心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壁:
1、心内壁:光滑,还形成各个瓣膜 2、心肌层:左室最厚,其次为右心室,
心房肌较薄
3、心外膜: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
三、特殊传导束: 窦房结-房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浦
氏纤维网
心脏的血管:左、右冠状动脉-心脏的 毛细血管网-心脏静脉-冠状静脉- 右心房
窦房结 房室结
二、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窦房结是正常起搏点,自律 性最高,产生窦性心律;其 他自律细胞为潜在起搏点, 病理情况下产生异位节律。
三、心肌的传导性:
将窦房结的兴奋传导至心脏各部(左、 右心房、左、右心室)
浦氏纤维传导速度最快(4m/sec),心 房肌和心室肌较慢,房室交界处的传导 速度最慢(0.2m/sec),产生房室延搁, 具生理意义。
临床可见房室传导阻滞。
四、心肌的收缩性
原理似骨骼肌,但受细胞外液Ca2+ 浓度影响较大,有些抗心律失常药 影响Ca2+通道
心肌收缩同步性,非随意性 心房纤颤和心室纤颤的概念(各自
为阵)
心房和心室的细胞电变化
正常心电图
第三节 血管生理
一、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分布:
1、弹性贮器血管:大A 2、分配血管:中A 3、阻力血管:小A和微A 4、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5、容量血管:V系统
2、心率对心排出量的影响: 适当增快可增加心排出量,但心
率过高或过低均减少心排出量。
第三节 心脏生理
心肌生物电现象: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 四大特性( + 收缩性)
一、心肌的兴奋性
自律细胞(无收缩性): 窦房结,房间束、房室结、房室束、 浦氏纤维
工作细胞(无自律性): 心房肌、心室肌
二、动脉血压(即血压)
(一)血压的概念和意义: 1、收缩压:13.3-16.0 kPa (100-120
mmHg); 2、舒张压:8-10.6 kPa (60-80 mmHg) 3、脉 压:=收缩压-舒张压, 约4.0-5.3
kPa (30-40 mmHg)
(二)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血压形成: 1、血液:是前提; 2、心脏收缩:是动力; 3、大动脉弹性:是缓冲器和换能器; 4、外周阻力:是调压器。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含静脉 血)——肺泡壁毛细血管网——肺静 脉(含动脉血)——左心房
心脏的血液流动:由两侧心房流向同 侧心室。
第一节 心脏的结构 一、外形结构
二、心腔及壁的结构:
1、四个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 心室。
2、二个间隔:房间隔;室间隔
3、四个瓣膜:三尖瓣(右房-右室);二 尖瓣(左房-左室);肺动脉瓣(右室 -肺动脉);主动脉瓣(左室-主动 脉)。
心室舒缩-动脉舒缩-波动传至全身 动脉
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影响血压的因素:
1、心排出量: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影 响。搏出量主要增加收缩压;心率主要 升高舒张压。
2、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大动脉弹性:减少时收缩压升高大于
舒张压的升高。
4、循环血量:大量出血时血压降低。
(三)动脉脉搏:
即传导至全身动脉的动脉搏动波, 与心排血量、动脉弹性和外周阻力关 系密切,可反映心血管功能。
心脏传导系统
浦氏纤维
第二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 1 次叫一 个心动周期,可分为 2 期(收缩期 和舒张期),心房和心室均分别有 上述 2 个期,一共就有 4 个过程。
以心率75次为例,心动周期0.8 sec 1、心房收缩期:0.1 sec.; 2、心房舒张期:0.7 sec.; 3、心室收缩期:0.3 sec.; 4、心室舒张期:0.5 sec.;
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第六章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 心血管系统=心脏+血管(动脉+
毛细血管+静脉) 淋巴系统=淋巴管+淋巴器官 血液循环分: 1、体循环(大循环): 2、肺循环(小循环):
体循环与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含动脉血 )——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 小静脉(含静脉血)——大静脉——上腔 静脉和下腔静脉——右心房
1、静息电位(RMP)及其形 成机制
内负外正,工作细胞-90mV; 自律细胞-70mV但不稳定,Na+缓 慢内流自动去极化(舒张期电位)
2、动作电位(AP)
分快反应细胞及慢反应细胞; 快反应细胞AP分5期;机理如下:
0 期:Na+快速内流(去极化) 1 期:K+外流 2 期:K+外流 + Ca2+内流 3 期:K+大量外流 4 期:Na+-K+ 泵和Ca2+泵激活
3 期与 2 期;1 期与 4 期部分重叠, 有一个全心舒张期(0.4 sec.)。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
由心室舒缩及瓣膜启闭决定血流方向: 心房-心室-动脉(主动脉或肺动脉)
1、心房收缩期:房室瓣开启,半月瓣关闭 2、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关闭,半月瓣未开 射血期: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开启
四、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1、每搏输出量:取决于心肌舒缩能力 和静脉回心血量。
(1)异长调节:指收缩前心肌的初长 度。由心室收缩前的容积或压力 (前负荷)决定,起精细调节作用。
(2)等长调节:指心肌收缩能力(强 度及速度)。锻炼可增加之。
(3)后负荷(动脉血压)对搏出量的影 响:其升高可减少搏出量,但心脏可 代偿增加收缩力恢复搏出量。
3、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半月瓣关闭,房室瓣未开 心室充盈期:半月瓣关闭,房室瓣开启
三、衡量泵血的指标
1、心排出量(每分钟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
每搏输出量(70 ml)=心室舒张期末容积 (145 ml)-心室收缩期末容积(75 ml)
2、射血分数(55%-60%)=每搏输出量(70 ml)÷心室舒张期末容积(145 ml) 充血性心衰时该指标下降。
心肌的兴奋性:有周期变化,分为 几期
(1)有效不应期:复极化至-60mV前;
(2)相对不应期:复极化-60至-80mV 之间
(3)超常期:-80至-90mV,阈下停跳”
期前收缩是异位
的额外兴奋,而
其后的窦性兴奋
落在其有效不应
期内,故不能引
起心室兴奋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