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孙如军李泽孟德华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1年第03期摘要: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发展,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工业制造生产逐步被现代智能化方式取代,进而也就改变了我国相应的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
文章首先对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的不足,然后对国外工程类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综述,最后从政府、企业、地方高校三个层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议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51-03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
特别是工业制造领域,由于国家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工业发展,以期将中国的工业制造推向世界前列,使得这一领域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工程类的应用型人才投入到工业发展建设。
这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高度。
高等工程教育是这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
当前的社会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期望。
一、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我国的技术人才目前来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型人才,一种是专业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专业型人才也就是应用型人才。
它与学术型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计划中更加倾向以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更贴近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
当前我国的工业生产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技术资源支撑。
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内技术落后,国外技术封锁的尴尬境遇。
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借助外方资源,国家的发展进入到瓶颈期。
就在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国内高等教育界首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这一教育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为国内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
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
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摘要:1.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简介2.项目优势与特点3.项目实施流程与阶段4.项目成果与应用5.总结与展望正文:一、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简介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是我国教育部门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项目旨在通过一年级到三年级的系统培养,使学生在学术、实践、创新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项目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发展途径。
二、项目优势与特点1.系统性强:1+3人才培养试验项目从一年级开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四年制培养体系,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
2.实践导向:项目强调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个性化培养:项目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师资雄厚:项目汇集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既有丰富的理论研究经验,也有广泛的实践经验,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5.国际化视野: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实习的机会。
三、项目实施流程与阶段1.一年级:学生主要进行通识教育,学习基础课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术素养。
2.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进行实践教学,了解行业动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3.三年级:学生深入专业课程学习,开展课题研究,锻炼创新能力。
同时,学生可选择国内外实习、实训等实践机会,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4.四年级:学生主要以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形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四、项目成果与应用1.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强。
2.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展示了项目培养的成果。
3.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产业”融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
[收稿时间]2023-04-05[基金项目]2022年度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以高水平产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1+1’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g20220603);国家级第二批一流本科课程“程序设计I ”。
[作者简介]苏日娜(1978—),女,辽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和行业产业不断升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交融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为更好培养产业所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需要探索专业与产业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专业产业共制育人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改造实践教学、共建实训基地和“双创空间”、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推进“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努力培养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和战略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复合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业人才;人才培养;计算机专业[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8-0105-04Septem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随着“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交融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以承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综合型产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2018年起,教育部聚焦未来战略领域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和推进“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的主要特征包括跨界整合性、超前性、衍生性、创新驱动性以及应用实践性[1]。
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式 进行 研 究和 探 索 ,通 过 校 企 合 作 努 力 培 养 出具 备 扎 实 的 基 础 理 论
课课 程 , 要 按 照学 生 选课 的 比例 , 按 照 方 案要 求 和 学 生 发 展个 性 的原则 , 精 心设计 专业 课 的 内容 , 要 及 时更新 。 要 重
知识 , 同 时具 有较 强 的 实 践 动 手 能力 , 毕业 后能直接服务 于生产 、 技 点培 养 学生 的 实践动 手 能力 , 让学 生 用在校 三年 时间 学完 术 等一 线 岗位 ,适 应 社 会 需 求 的具 备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的 专 门 人
能后 , 在 第 4年 去用 人单 位进 行 顶 岗实 习。 到 了企业 后 , 有 习基地 的建设 等 。根据 专 业培 养 目标 , 要理 论 和 实践相 结 分散 和 集 中相 结合 , 充 分利 用校 企 合作 的教 学模 式 , 利 技术 人 员 和 指 导 教 9 币 共 同管理 ,学 生 能熟 练 掌 握 岗位 技 合 , 能, 强化 岗位 技 能 , 在 实 习结束 后 考核 合格 的 , 可 以 自主 选 用校 企 合作 教 学 资源 , 形 成 良好 的应用 技术 本科 段人 才培 择 和 企业 签订 劳 动合 同 , 从 而走 上工 作 岗位 , 完成 过 渡。 养 的 良好环 境 , 做 好本 科教 育不 断线 的培 养。 2 。 2 优 化 课程 体 系 建设 课 程 体 系建 设 是促 进 校 企 合 3 加大 校企 合作 力度 应用技术本科 “ 3 + 1 ” 人 才培 养 模 式得 以 实 施 的 关 键 作 深 度 融 合 的 重 要途 径 。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 课 程体 系 的 制 定, 应 当以社 会 岗位 需求 为依 据 , 以学 生就 业 为 目的 , 以培 在 于 是否 校 企 合作 愉 快 。 现如 今 为 了培养 学 生 的综 合 素 养 实 践 能力 为主 的应 用 型人 才 为根 本 目标 , 与企 业联 合 共 质 、 职 业 能力 , 就 需 要利 用 新 的一种 以市 场和 社 会 需 求 为 同开发 合作 方案。学校 需要 培养 市场 需要 的高 技 能的专 业 导 向 的运 行 机 制 , 就 是校 企 合作 。双 方共 同参 与 , 优 势 互 人才 , 就 需要 加 强专 业建 设 的 需要 。制 定 切 实可 行 的渐 进 补 , 紧 密合作 , 以指 导学 生就 业 竞争 力 为 目标 , 利 用两 者 不
基于双体实训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S ra O. 9 e i1 N 92
一人 才培 养模 式
基 于 双 体 实训 的 + , ‘ 1, ‘ 3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探 索
唐志航, 彭慧 英
( 南工 程 学 院 , 南 湘 潭 4 10 ) 湖 湖 1 14
摘
要: 为培 养造 就一 大批创新 能力强 、 应社会经 济发展 需要的 高质 量各类型工程技 术人才 , 国家走新 型 适 为
21 0 1年 第 1期 ( 第 9 9期 ) 总 2
黑 龙 江教 育 ( 高教研究与评估)
H L EI ONG I NG E jA DUCA ON ( g e d c t n Reerh& A p a a) TI Hih r u a o sac E i p ri 1 s
N O. , 01I 12
中图分类号: 4 G6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4 0 (0 10 — 0 7 0 10 — 172 1 )1 0 5 — 2
目前 毕业 生 普遍 存 在 着 这样 几 个 问 题 : 首先 , 计 对 算 机操 作工 具 和方法 的应 用技 术 了解不 足 , 开发 经验 欠 缺 。多 数毕 业生 根本 没有 开发 项 目的经验 , 于受学 校 由 的限 制 , 一 些工 具 和新 的技 术 也知 之 甚 少 , 聘 后 实 对 招 际工作 能力 差 。 次 , 其 承受压 力 的能 力不 足 , 有些 毕业 生 就业 就想 着拿 高薪 , 在工作 中稍 微 有些 挫折 就 打退 堂 鼓 或者 想跳 槽【1 三 , 生 到企业 去 实 习缺 乏制 度 l。第 - 2 大学 保 障和 政策 支持 ,企业 普遍 不愿 意 接受 大学 生 实 习 , 造 成 了当前 一 方 面企 业反 映 工科 大学 毕 业 生工 程 实 践 能 力 弱化 、 适应 企业 要求 ; 不 另一方 面 , 业 又不 愿 意接 受 企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情况报告总
曹贤通 苏变萍 陈东立 BIA0100 91-1-C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学习指导与习题选解》 苏变萍 陈东立 《理工数学实验》 魏贵民 陈 科
7
8 9 10
《数学实验》
《数值计算》 《数值计算》 《Calculus of One Variable》
王向东
石瑞民 刘金宪 韩骁兵 刘金宪 韩骁兵
2013年8月4日星期日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 和全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
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子课题
“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的创新与实践”
立项工作会议
2013年8月4日星期日
二、课题立项及研究过程
总课题研究 情况介绍
北华大学
2005
上海应用技术 学院 长春工程学院 2004
长春工程学院
2004
2013年8月4日星期日
三、课题研究的前期成果
总课题研究 情况介绍 序 号 课题名称
‚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 究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化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及知识能力、 素质结构的创新与实践‛
立体化教材体系
研究专著和论文
2013年8月4日星期日
总课题研究 情况介绍
1.课题研究主要获奖情况
初步统计获省级以上奖项26个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1项 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9项
2013年8月4日星期日
三、课题研究的前期成果
总课题研究 情况介绍 序 号 课题名称
1.课题研究主要获奖情况
浅谈光电子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浅谈光电子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光电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尤其是以半导体二极管(LED)为代表的绿色光源产业,以其节能、环保、长寿命等优点及其广阔的市场,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迅速发展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撑,而传统高等教育中的“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使得理工科毕业生缺乏一个合格工程师应有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从事光电子LED行业的企业接近上千家,对光电子专业工程师需求量非常大,但是很多企业甚至没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这样就从根本上限制企业在行业技术领域的发展速度,难以在高端产品竞争中取得良好效益。
五邑大学作为一个处于珠三角地区的地方性院校,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为地方产业服务。
因此,本文探讨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在建设光电子专业的过程中,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具体实施情况。
1 “3+1”光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与内涵应用物理学专业(光电子方向)是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现有专业之一,其专业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在绿色光源行业及其相关的半导体企业胜任光电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性能、测试和设备维护等工作。
据珠三角光电企业生产中对人才的一些共性需求,针对“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探索建设具有自己特色、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内容为开设三个不同方向的与实践紧密联系的教学知识模块(绿色光源照明,半导体设备模块,电光源驱动模块)课程,学生在前三年通过必修课学习核心理论课程,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
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时期学习的知识,包括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等。
最后一年根据专业培养方向,采取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由相关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开设选修课程,并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实习期内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要 (1)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3)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3)3.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5)4.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6)三、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8)1. 教育理念陈旧 (8)2. 育人模式单一 (9)3. 资源配置不均 (10)4. 社会认知偏差 (11)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13)1.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14)2.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15)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6)4. 改革育人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8)五、结论与展望 (19)一、内容概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过于追求学科数量和规模,忽视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影响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所学专业的优势。
学生就业指导不足: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投入不足,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培训,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清晰: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缺乏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未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这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未能及时跟上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步伐。
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系“ 3+1 " 人才培养方案 的建立
长春科技学 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自2 0 1 1 级学生开始, 实行 “ 3+ 1 ” 人才培养模式。所谓“ 3+ l ”
人 才培 养模 式基 本 理念 就是 在校 内学 习三 年基 础理论 和专 业知 识 以及 专 业课 程 的 实验 训 练 , 最后 用 一 年 时 间通过 产学 研结 合 , 进行 综合 实训 和企 业实 习 , 让学 生将 掌 握 的知 识 和技 能应 用 在 真正 的 实践 中 , 将 理论 知 识 和实 践应 用融 会贯 通 , 进行 实践 创新 , 最后 达 到培 养 出具备创 新 精神 和实践 能力 的应用 型 人才 。在 制定人 才培养 方 案时加 强 实践 环节 的安排 如 表 1 , 从 表 中可 以看 出实践 教学 与理 论教 学 的 比重 , 其 中实 践教 学 具体 教 学环 节 如表 2 , 时 间教学体 系 如 图 1 。
专业的 实际情况提 出了“ 3+1 ” 人 才培养方案 。并从 “ 3+1 ” 的理论教 学体 系和 实践教 学体 系的 两方面研 究 了“ 3+
1 ” 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 。最后通过对 比得 到 了“ 3+1 ” 应 用型人 才培养模 式的作 用及优 点。 关键词 : 应 用型本科 ; 电子信 息科 学与技 术专业 ;“ 3+1 ” 人才培养模式
军训 考试
1 6
1
l 5
l 7
2 3
1 1 1 1
1
2
l
6 3
1
6 7
机 动
1
入学 、 毕业教育
( 1 )
1 ( 1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1 7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发展历程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办学模式同质化等现象。
不少有识之士已清晰地认识到,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系统质量提升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探讨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征及其结构等理论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办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是由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决定的。
社会既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运用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改造世界为人类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
这两类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应各有侧重。
研究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发现和探索客观规律、创新知识的能力;应用型人才重在培养其应用专业知识到实际生产,特别是将高新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能力。
因此,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定位也是不同的。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抱着做大做强的良好愿望,在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甚至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存在模仿研究型大学或“跟大流”的现象,造成毕业生既没有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学术理论功底,也没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人才招聘的竞争中,常常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这种做法是一条很难行得通的路子,于是,转变思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上来。
这种转变其实是这类院校对升本以后所走过的弯路痛定思痛的结果,是新建本科院校适应社会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性回归。
二、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特征由于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认识世界的研究型人才而言的,属于改造世界的人才类型,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
环境工程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第49卷第6期2021年3月广州化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Vol.49No.6Mar.2021环境工程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王振艳,赵京,丁军,师东阳,刘国华,冯秀芳(河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咨询、专业教师座谈和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了研究,并结合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探索出企业需求导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即校内实训、企业实践、创新引领相互融合、共同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表明,毕业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能力明显增强,得到了社会认可。
关键词:企业需求导向;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9677(2021)06-0171-04 Study on“Trinity”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Majors*WANG Zhen-yan9ZHAO Jing9DING Jun,SHI Dong-yang,LIU Guo-hua9FENG Xiu-fang(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enan Xinxiang453003,China)Abstract:Aiming at the current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the talent training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enterprise investigation,expert consult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 discussion and student questionnaire survey,combined with the market demand condition,the”trinity H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terprise demand orientation was explored,which was campus training,enterprise practice,innovation to guide mutual integration,jointly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application of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teaching model showed that graduates9ability to adapt to the work position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nd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Key words:enterprise demand orientation;trinity;practice teaching;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长期以来,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学生就业初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较弱、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等。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90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苏 芳 王晨升 李 渊 王明明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摘 要: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为样本,展开深入调查,重点关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丰厚的实践学习成果,证明了以实践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关键词:新工科;“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苏芳,工学硕士,讲师;王晨升,工学硕士,副教授;李渊,工学博士,讲师;王明明,工学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的机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GH-17056);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对口升学机械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及考核方式研究”(编号:XJG20172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随着当前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精细化,因此亟须高校快速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前人才需求。
新工科和“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要求和方向[1]。
为快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基于区域优势,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快速推进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实践教学研究--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改革
“3+1”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实践教学研究--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改革龙诺春;林春景;余丽红【期刊名称】《电脑与电信》【年(卷),期】2014(0)10【摘要】针对目前“3+1”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教学内容构建还不完善、达不到教学目的等问题,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人才的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研究和探索企业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3+1"Talent Training mode such as the enterprise’s teaching content construction is still not perfect and hardly to reach our goal, an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and explores the rol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enterprise.【总页数】3页(P33-35)【作者】龙诺春;林春景;余丽红【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广东白云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J], 姜朝晖2.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丁雪冬3.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考察及启示-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 [J], 戴小廷4.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的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J], 鲍道亮;吴超凡;吴志杰;邱占林5.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类“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2008年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这意味着,应用型人才是与精于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和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
如果说,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那么,应用型人才则是一种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遵循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求之上,按照行业的职业规范制定人才标准,特别注重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实践性要求,以技术体系为依据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以胜任人才培养为原则构建“双师”结构、多元组成的教师队伍,以加强能力培养为目的构建“做学结合”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体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构建“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和“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所有这些要素的达成必须坚持产学研相融、走校企合作(行业合作)教育的道路。
1.以技术体系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依据,而是以技术体系为依据构建其课程内容体系,在“基础扎实、口径适当、强化能力、注重实践”目标指导下,强调理论的应用性、技术的先进性。
行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动态、市场需求呼声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内容体系的“催化剂”,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可雇佣性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区别于传统本科人才课程体系当中的探究性、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显著特征。
2.以加强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做学结合”为特征的教学方法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其教学方法体系应在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做中学、做中研、做中创;强调综合训练、仿真训练、创新训练等;突出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环节。
财务管理专业“331”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零乱、教学环节组织松散、实习基地“空心化”以及实践教学指导“虚拟化”等诸多问题,构建一套符合应用技术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331”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相应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构建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331”;一体化;财务管理专业[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2(2020)40-0146-02财务管理专业“331”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朱文杰(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68)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很强的应变性并兼具较强的实践性,从而变得非常复杂。
目前,由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因此需要更多“实用化”的人才,故而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成为高校健康、稳步发展的重大难题。
实际上,财务管理专业的大部分毕业学生都需要从基础工作的岗位开始做起,因此,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必备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固化。
另外,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培养与训练,这些能力及技能都将为学生走进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提供坚实的基础;应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得到全方位的实训锻炼,一方面可实现用人单位与学生的零距离对接,另一方面也可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双赢。
一、研究现状实践教育的引入已经开始得到我国部分高校的重视与强调,不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实施的各个实践环节,除了普遍运用问题解决、互动教学外,还设计有个性化实习,同时引入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得到提高、知识水平得到丰富,批判和探索精神得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增强,尤其是促使大学生养成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习惯。
目前,学者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许多研究,也取得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3]:这些研究大多只是从一个或两个角度来考虑教师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创新能力培养涉及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因素;要么从实习基地建设,要么从教学环节,还要么从实践课程设置等单方面进行分析,只是片面地改进思路,缺乏综合各方面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不太符合应用技术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培养的实际情况,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实践教学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形态。
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 关键词 ] 用型人 才培 养模 式 应
一Hale Waihona Puke 课 程体 系 教 学 方法 校 企合作
课平 台、专业方向平台 、实践教学平 台、素质拓展课平 台,这 “ 五大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的 内涵 所谓 的应 用型人才培 养模 式主要是 回答 “ 么是应 用型人 才以及 平台”方式。第 二 , 什 强化基础课教学 ,加强文化修养和语言 、计算机 、 如何培养应 用型人才 ”的问题。这里的应 用型人 才主要是指具备扎实的 外语等课 程教学 。第三 ,按照 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 的原则 ,设置一定 比
人 力 源
高校本科应用型 人才 的培 养模 式研究
一 隋志纯 谷 岩 沈 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 院
[ 要 ] 用型 人 才在 当前经 济形 势下 和就 业形 势下显 得 尤为珍 贵 ,作 为 本科 院校培 养应 用型人 才是 个不容 忽视 的 问题 。本 文针 对 摘 应
当前 高校 本科 人 才培 养 的现状 ,提 出几 点培 养应 用型人 才的 几点措 施。
生失去学 习的机 会和兴趣 。双语教学对 教师 自身素质 的要 求是比较 高 保 障高校教 育质量和特色 的关键要 素。校企合作 的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
或 以 “ 羊”形式告终。 放
进各项 教学 改革 。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内容 、标准和评价体系 ,着力在学 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 方法基本上采用 常规教学和多媒体教 学模 生的 自主能力 、创造意 识和高技 能塑造上下 工夫 ,精心 塑造诚信 ,敬 . 式 ,但缺少实践案例教学模式 ,不能针对学科 中的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 业、爱岗,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知识水 平和精湛操作技艺 ,能够解决企业 中结合 当前实际加入案例教学 。这样使 整个课堂比较枯燥 ,不能达 到和 技术难题 的手脑并用型高技能人才。 学生的互动和启发。同时针对经济类 的学科没有适 当的双语教学 , 使学 校企 合作是应 用型本科院校 实现 与经济社会 融合的必 由之路 ,是
应用型本科教育-“-3+1-”人才培养模式
课题组拟开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同类院校比较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工作。具体内容为: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应用型本科教育“3+1”人才培养模式
的研究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
化专业为例
申 请 人:张明清
申请学校:广东白云学院(盖章)
通讯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学苑路1号
邮政编码:510450
联系电话:
传 真:
电子邮箱:
广 东 省 教 育 厅 制
一、简表
项
目
简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工作单位
分工
签名
郑国强
男
1948.7
研究员
广东白云学院
理论研究
许怀升
男
1947.12
副研究员
广东白云学院
理论研究
张晓东
男
1961.2
副教授
广东白云学院
框架设计研究
柳坤文
男
1962
副研究员
广东白云学院
模式
研究
汪菊英
女
1971.4
工程师
广东白云学院
课程体系研究
徐盛学
男
1969.8
讲师
①英国三文治式:课程与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行业或专业等所需的技能相关,在校学习期间插入工作经验的学习,通常包括一个12个月实习的厚三文治或两个6个月实习的薄三文治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探讨并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这一趋势。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 内容概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对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
从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产教融合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包括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推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引导教育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法,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研究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产教融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路径和方法,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与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产业需求驱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一种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很多高校,包括研究型大学,都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文章主要对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出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生产、技术等一线岗位,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标签:应用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1 应用技术本科学生的特点
应用技术本科学生是以“三校生”(即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为招生来源。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三校生”选择到大学继续深造,针对这一特殊群体,传统的本科教学管理方法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因此,制定一套目标明确、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教学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功能,还能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有效提高学生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推动应用技术本科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1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3+1”人才培养模式也称“顶岗实习”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需要3年时间完成学校规定的基础理论课程,掌握了解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在第4年去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到了企业后,有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共同管理,学生能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强化岗位技能,在实习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可以自主选择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走上工作岗位,完成过渡。
2.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制定,应当以社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合作方案。
学校需要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就需要加强专业建设的需要。
制定切实可行的渐进式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与能力标准,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完善。
以能力为本位设置课程体系,要强化基础课课程,要按照学生选课的比例,按照方案要求和学生发展个性的原则,精心设计专业课的内容,要及时更新。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用在校三年时间学完并掌握全部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往往只重视理论学习,而忽略实践技能,学生到实际生产中,面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比较差。
而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深入现场从事生产实践的机会太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会学生理论基础后,
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深入了解企业第一线的发展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和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理论结合实际,有效地运用起来,提高自身实践技术水平,提高教学效果,使“双师”素质得到提升。
在教学手段上,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
就应该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的素质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实习,掌握理论取得一些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实践能力。
学校需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时间环境,要加强硬件的建设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等。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利用校企合作教学资源,形成良好的应用技术本科段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做好本科教育不断线的培养。
3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是否校企合作愉快。
现如今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就需要利用新的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就是校企合作。
双方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以指导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利用两者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理论结合实践,来培养适合企业第一线、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1]而实践证明,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企业增加自身效益的有效途径就是校企合作,也是学生最快适应社会的最佳方法。
校企合作也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需要真正意义上深层次的进行校企双方的合作。
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就要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优选毕业生直接进行人才培养,还要让学校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使师资力量得到锻炼,而企业的科研水平也能得到提高,双方互惠互利,资源共享。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宗旨,校企合作就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步伐,有利于高等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高等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校企合作可以让教师走出封闭办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将教学延伸到企业,又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反映到课堂教学中。
学生以正式职工身份进入企业实习,能提前了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增强了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养成教育。
根据调查表明,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这些问题。
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提高学生现场实践能力,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只单纯的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生产实践的动手能力。
为了让毕业生积累实践经验,为就业铺平道路,就要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学习来满足此条件。
[2]所以,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时间,除阶段性实习实践外,要利用一年的时间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
让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职业需求能够有一个重新定位,能够较准确地确定自己的社会位置,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自我调节,自动磨合与社会的节点。
需要强调的是,顶岗实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实习和校内生产性实训,
它具有时间跨度长,涉及学生和企业数量多,岗位类型多、刚性任务强,实习地点分散且远离学校等特点,如何加强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和学生的安全,是摆在每一名教学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应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管理办法和安全协议,加强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不能“放羊”式粗放管理,必须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加强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教育,建立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可行,使学生学有动力,做有目标。
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其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为支撑。
要不断加强信息反馈和顶岗实习方案修正工作,不断促进顶岗实习质量的提高。
纵观就业率高的高校,其原因就是他们校企合作办得好,或是学校在实习实训方面加大力度。
因此,实施应用技术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企业吸纳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学校锻炼师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并有机会进入自己满意的企业就业,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参考文献:
[1]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3):3-4.
[2]张红升,王庆生.浅议校企合作的原则与途径[J].高等教育,2007(21):123-125.
[3]张洪友,鞠晓峰,王春仁.浅淡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