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级班:
学号:姓名: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一百年前在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曾经是照耀我们青年时代的最纯洁的光芒。”(罗曼〃罗兰《名人传》)
还记得,最初接触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是在小学的一篇课文《跳水》,当时老师只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著名的俄国作家,《跳水》的寓意也是浅显易懂。
真正深入了解与感受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伟大艺术和现实魅力是在高三时读的《复活》。那时虽是学业最繁重而紧张的时刻,可一拿起《复活》就爱不释手,深深地为作者的构思与思想所折服。那晚读到凌晨两点终于看完,因而造成久久不能入眠,还沉浸在列夫〃托尔斯泰为我再现的俄国当时年代的情景。
到现在,我已经几乎看过托尔斯泰的所有小说、作品,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短篇小说《哥萨克》、《舞会之后》、《克莱采奏鸣曲》、《谢尔基神父》等。
列夫〃托尔斯泰的这些作品详细地阐述了他有意或无意地自创的主义——“列夫〃托尔斯泰主义”,即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爱上帝和你的邻人如爱你自己。我为之疯狂着迷与崇拜,几乎全盘接受他的思想,帮助构成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一句,列夫〃托尔斯泰在五岁时就第一次感受到“人生并非一种享乐,而是一种沉重的劳作”,甚至成为我的生活指导,每当我沉迷于享乐时,我想起这句话,我知道这是不对的,应该适度放松而不是一味享乐。有人说,托尔斯泰这些生活准则有时候接近于“病态”。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托尔斯泰比任何人都更执着于自己定义的道德,绝不松懈。外人无法企及就认为病态,他们不知道这是世界所需要也是缺少
的。
研究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专家学者成千上万,研究的作品比托翁自己的作品还多。在这其中我最欣赏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的《托尔斯泰传》。我研读了好多遍,闲来无事就读读,我特地把这本书带到大学,指导我的大学生活与学习,不致堕落太严重。我非常及其喜欢罗曼〃罗兰对他的一句评价:对人的猜疑,对人类的理性的潜在的蔑视,致使他到处去探究自己或他人的欺骗和谎言。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探究自己或他人或社会甚至国家的欺骗与谎言,并残酷地犀利地尖刻地揭发它们直至它们毁灭。
列夫〃托尔斯泰一出生就是贵族,十分高贵、十分古老的双重家族。他早期一直以贵族为荣,立场站在贵族这边。他继承了位于雅思那亚〃波良纳的庄园,他的一生几乎都在那里度过,生活,写作,改革,奋斗,直到八十二岁才逃离那里。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卫国战争史诗,罗曼〃罗兰称其为“我们时代最博大的史诗,近代的《伊利亚特》”。在这部小说中除了战争场面,其余大部分描写的都是当时俄国莫斯科上层贵族社会的奢侈生活。他描写安德烈和彼埃尔这两位好友的一生,借此描写拿破仑攻打俄国,俄国人民卫国战争同时俄国贵族依然歌舞升平的战争与和平生活并存的场景。
托尔斯泰写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严格根据史料,首先对历史人物在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否协调进行心理分析,再对他心理进行哲学的历史的评论。”他否定贵族大臣在战争中的作用,高度赞扬人民大众的力量。比如,边境人民在撤离之后烧损了一切,决意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托尔斯泰还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人物,不是俄国皇帝而是库图佐夫。库图佐夫热爱和平,体现了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可是为了祖国他必须指挥战争直至胜利。士兵对皇帝的狂热,在战争中只是一时的激励,在残酷的战争中没有多大用处,反而使人失去理智,例如,对皇帝极度狂热愿意不顾一切地献身的可怜的小彼加,结果在战争中愚蠢地往前冲未杀一人就死了,狂热淹没了理智。而库图佐夫“他在听,在回想一切,他善于在合适的时机利用这一切,不阻挡任何有用的东西,也不容许任何有害的东西”准确地运用和指挥士
兵,果断地排除众议选择放弃首都,最终反攻胜利,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战争结束了,库图佐夫死了,和平却还未到来。列夫〃托尔斯泰清醒地看到俄国社会还没有和平,只有“假和平”。在小说末尾,彼埃尔的生活做了暗示。
同样是贵族的托尔斯泰,不像莫斯科那些贵族,整天纵情声色,舞会、晚会、出游,托尔斯泰看不惯这样的生活,他一个人在雅思那亚〃波良纳的庄园过着自己不为世人理解的生活,进行自己认为有用的改革。
接下来的另一部顶峰之作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个人物——列文大致可以反映作者当时的心境、思考和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有两条主线:安娜和列文,将这两条主线串起来的是安娜的哥哥奥博兰斯基。作者通过安娜的视角与遭遇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一切现象,包罗万象,这方面不是我要讲的,我重点想说列文这个人。
列文实在带有太多的托尔斯泰的自传色彩。就连列文的求婚方式都是作者本人的再现。所以,我评论列文,可以相当于评论托尔斯泰。
列文是个贵族,继承了一座庄园,还有树林、农场和农民。他认为,作为贵族不能压榨农民。可是列文并没有把土地无偿地完全赠给农民。这其实已经昭示他的改革不会成功。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希望改良土地以此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虽然列文接受了先进的教育,学到了农业科学知识,但是他根本不了解农民,不了解农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因此他发觉农民故意怠工毁坏农业设备时,他心灰意冷,认为自己的改革毫无成效。
列文很迷茫,“但是我到底在探求什么呢?”列文和农民一起干活,割草,他觉得很开心,认为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接近上帝而获得幸福。
列文获得了渴望的婚姻,他觉得很幸福,可是过得不像他想象中那样。吉蒂嫁给他以后,深爱他,乐意与他一起经营庄园,不再是个小姐。可是列文对于哥哥的死引发而出的许多问题怀有挥之不去的恐惧和幻想,小说末尾,列文还在一直思考“这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非言语所能表达的秘密”,他没有告诉
妻子吉蒂他所想的是什么,也说不清楚。
这也是托尔斯泰婚姻生活的缩影。托尔斯泰娶了索菲亚为妻,可是这位托尔斯泰夫人不能理解她的丈夫,只希望丈夫认真写作不要参与其他的她认为无益的社会活动。她看不到托尔斯泰的痛苦。托尔斯泰夫人最伟大功绩莫过于完整地保存了托翁几乎全部的作品,并公之于众,我想这一点或许只有她能做到,也完成得很完美,毕竟作为一位伟人的妻子不是那么轻松的。
最初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没有设臵列文这条线索,可是当时托尔斯泰的内心活动和外在生活深深地影响到他的作品,于是完稿后《安娜〃卡列尼娜》就成为现在这样的完美无缺。一方面体现出托尔斯泰作为一位作家,其文学修养与写作技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另一方面反映出作者作为一位改革者与探索者不懈劳作的形象。
托尔斯泰像列文那样进行农业改革,结果让他很苦恼。他不明白为什么他处处为农民着想可却得不到支持。
托尔斯泰是一位贵族。他在自己的庄园农场进行改革,是站在贵族的立场,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广大农民需要什么。他还不能完全抛弃自己贵族的身份。因此注定他不会成功,不会改变现状。当时的俄国社会,农民苦不堪言,托尔斯泰深邃地眼睛看到社会本质的问题,揭穿社会中的欺骗与谎言。但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不该勉强自己提出什么实质性地措施来拯救俄国的农民。况且他的能力也不应该是这方面的,难怪,屠格列夫临死前都在请求托尔斯泰回到文学中来。
托尔斯泰不会那么轻易放弃,(安娜最后一段),他永不停止地思考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他天才的思考剖析能力,帮助他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可惜当时的俄国社会已经黑暗到不容许任何进步改革的地步,托尔斯泰还是失败了。托尔斯泰将晚年思想中的精华全部倾注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身上。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是前人和后人都无法超越的一座高峰,我认为。《复活》是我最喜欢、感受最深、启发最深刻的一部小说。
我主要想叙述聂赫留朵夫这个主人公,因为他带有作者晚年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