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目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存内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提高主体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密切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渠道。合作学习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由于教师们对合作学习存在误区,在理论学习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其在实践运用时出现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1、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
合作教学中,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但在好多课堂上,教师总是在旁观者的位置,过程性教学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例如: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在学生之间走来走去,问的是,你们讨论完了吗?快点讨论。有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说出自己的看法,但一组内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完成很好的交流讨论。有的学生趁机聊天,玩耍。这课表面看很热闹,实则无效。当学生讨论一分两分时,老师叫停,大多学生思考不到位,没自己独特的见解。当老师叫一生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后面回答的学生常人云亦云,随大溜,从而导致讨论无法深化。
还有一种情况,教师为显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把合作学习当做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为形式而合作。例如,课上,没必要合作学习的问题,教师生拉硬拽让学生合作学习,走走过场,实则无效。在一节公开课上,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得很好,听课人纷纷点头称赞。可是,当小组讨论即将结束,小组汇报即将开始时,讲课教师却抛开了刚刚进行的讨论,又回到了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课堂上回荡的是教师重复繁琐的讲解,让人觉得刚才的小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而已,为的只是向听课的人证明自己也开展了合作学习。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机会,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好学生扮演的是帮扶角色,学困生越过自己独立思考的环节来获得答案,当听众,致使学困生获得的信息更少。
合作学习活动中,好学生由于基础好,反应快,为给自己小组得分,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明白,就匆匆结束讨论,举手发言,而学困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还没好好地进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致使一组学生达不到共同进步。
同时,学优生在小组合作中属主导地位,他们的个性得到发挥,个性张扬。而学困生则处于从属地位,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一,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二是教师忽略了弱势学生,只关注了小组学习的结果,不注意合作学习的过程及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强,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调控;三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
3、重视问题,淡化过程。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关注的只是问题是否解决,并不关注这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是由谁解决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互动情况怎么样,参与度如何,哪些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训练。教师误认为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解决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而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导致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层出,讨论一浪高过一浪,最终目标无一落实。
二、设计研究过程、策略和预期成果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不仅包括师师、师生、生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而且包括学
生间面对面的促进性作用,还有各自的个人责任、社会技能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方面。对于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通过“校本教研”等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合作学习常规
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学习常规,能保证合作学习有效地开展,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的规则和流程,一步一步地掌握合作技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创设情景、呈现问题。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教师首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一起来解决问题。教师加以具体化、系统化,明确学习的目标。
(2)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3)组间交流、教师调控。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组间再质疑。教师要善于调控,及时帮助学生解疑。
(4)引进竞争、巩固成果。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研讨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因此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关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实际需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组内、组间展开讨论、交流,使人人都能贡献思维成果。
2.明确合作学习目标
合作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能够顺利地进行。因此,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的和合作的要求。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效率。具体做到:
(1)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组内,组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
(2)让组长学会接纳他人。例: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讨论,当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如何补充意见等。
(3)调整小组空间结构。我们要注意定期调整小组的座位,及时更换各成员的角色,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宜能力,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进行角色转换,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
3.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彻底放松、具有安全感或得到精神上的鼓舞;提供充裕的时空环境,让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使不同程度学生的得到尽情地发挥;给予热情的帮助环境,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创设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