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地球概论题目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恒星日:某恒星连续两次通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23小时56分4秒。
2、秒差距:周年视差为一角秒的恒星距离。
3、阴阳历:是兼顾太阳、月亮、地球的一种历法。
4、春分点:太阳沿着黄道自西向东做周年视运动时,由天赤道以南穿经天赤道以北时的交点。

5、星座:天球中的恒星群落以及他们各自的图形和所在的天空区域,成为星座。
6、绝对星等:恒星距离地球10秒差距处所具有的视星等。
7、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性质与地球相似的行星。
8、太阳的周年运动:太阳以年为周期在黄道上星座之间位置的移动。
9、天体的周日运动:在运动的地球上看到的日月星辰这些天体每日的东升西落现象。
10、太阳常数:在没有大气的影响下,在日地平均距离处,在太阳光垂直照射时,地表上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叫做太阳常数,数值为1.97卡/(厘米的平方乘以分钟)
11、光谱光度图:通常也叫做赫罗图,它以恒星的光谱图为横坐标,以它的光度(或绝对星等)为纵坐标,


流 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与大气磨擦生热而燃烧发光,产生的明亮光迹。
恒星年: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365.2564日)
太阳历:简称阳历,它是以太阳周年视运动或四季变化的周期(回归年)为基础而制定的一种历法,与月相变化无关。
朔望月: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或者从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其时间间隔叫朔望月,其长度是29.5306日。
太阳高度:太阳对于当时当地地平面的角距离,称为太阳高度。
彗 星:彗星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大的雾状天体,当它出现时,常常拖着一条发光的长尾巴,所以又称它为“扫帚星”。
天赤道:地球赤道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而成的大圆(地理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历 法:历法就是推算日月年的时间长度和合理组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顺序的法则。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发热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一、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式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里扫过的距离相等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同他们与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二、地球自转速度
随着纬度的增加,地球表面的线速度逐渐减小
在同一纬度,高度越高,线速度越大

三、天文四季现象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

:1、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2、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基本不变。
直接原因:太阳的回归运动造成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从而使太阳热能在南北半球出现季节和纬度的分布不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