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生态

合集下载

生态名词解释

生态名词解释

1.scale尺度:一般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2.system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3.species 物种:形态学上类似的,彼此能够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4.edge effect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

5.disturbance干扰: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指正常的进程被打断或妨碍。

6.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7.environment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8.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9.ecotone 群落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10.niche生态位:有机体在环境中占据的地位11.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12.population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13.sex ratio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14.desert荒漠:植物稀疏及人口密度很低的干旱地区(一大片缺乏水分以供动植物生长及人类饮用的土地。

)15.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的现象16.age pyramid年龄锥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17.limiting factor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18.keystone species关键种: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种。

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态学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xx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生态名词解释

生态名词解释

生态学环境(Environment): 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环境因子(Environment factors): 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活因子(life factors):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活型: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又称趋同适应。

生理有效辐射:红、橙、兰、紫;生理无效辐射:绿,很少被吸收利用光周期photoperiod: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

光周期反应photoperiodic reaction: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反应。

温周期现象thermoperiodicity: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同步的现象。

需温性: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量和温度变辐,即~。

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

积温意义:林业引种,安排农事活动,研究物种分布(一种重要的限制因子)物候:生物(植物)在生长期适应一年中气候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真盐生植物:适应强盐渍化土壤上生长,能从土壤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聚集在体内而不受伤害的植物。

(聚盐性植物)P42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

生态名词解释

生态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它包括岩石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水圈(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的下层。

2.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Hackel,1869)。

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价(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or ecological valence):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2、内稳态(Homeostasis):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

3、小气候(microclimate) :小环境当中的气象条件则称为小气候(microclimate)或称为生物气候(bioclimate),即生物栖息地的气候,这种气候由于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影响而与大气候(macroclimate)有着极大的差别。

生态学研究更加重视生物的小环境。

4、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物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各种生态因子,统称为生存条件(survival condition)。

生态因子有时也被称为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

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生态因子通常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有机体(同种和异种);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s):温度、光、湿度、pH、氧气等。

生态学名词解释汇总

生态学名词解释汇总

生态学名词解释汇总1.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领域。

生态学关注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种群(Population):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同一时间内共同生活的同种个体的总体。

3. 群落(Community):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生活并相互作用的不同种群的总体。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如地球的大气、水、土壤等)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功能单元。

5. 氮循环(Nitrogen cycle):指大气中的氮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

包括氮的固定、氮的硝化、氮的还原和氮的硝化等过程。

6. 水循环(Water cycle):指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液态、气态、固态)之间循环的过程。

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等过程。

7. 能量流动(Energy flow):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一个组分到另一个组分的传递过程。

能量最初来自太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然后在食物链中从一级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传递。

8.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种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9. 共生(Symbiosis):指两个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以是互惠共生、寄生共生或共生共生等形式。

10. 拟态(Mimicry):指一种物种演化出与另一种物种相似的外貌或行为,以获得某种进化优势,如避免捕食或获得食物。

11.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指生物种群对于环境的特定方式利用的总体。

生态位描述了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所占据的生活方式。

12. 天敌(Predator):指以其他物种(猎物)为食的动物。

天敌与猎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

13. 食物链(Food chain):指描述食物关系中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转化的一种图示形式。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名词解释

生态名词解释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频率。
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
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
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
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需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边界线。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生态学名词解释(00001)

生态学名词解释(00001)

生态学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enviro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i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组成环境的因素。

生态幅(ecological valenc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低点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境(habitat):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群落(community):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system):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及补充原理: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状态下才能适用;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耐受性定律(Shelford’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史,这个因素成为限制因子。

内稳态(homeostasis):在外界环境因子变化时,生命系统控制其内部相应因子使其保持稳定的状态。

稳态是通过生理和行为来调整的。

自然驯化acclimatization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生物在生理或形态上的不可逆调整,以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过程。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土壤质地:土壤机械成分的组合的不同百分比。

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名词解释-生态

名词解释-生态

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科学。

2.种群: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得复合体3.群落:就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得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组成得复合体。

4.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得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得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得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与大气圈得下层。

6.分子生态学:就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得新得分支学科。

7、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

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得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得各种因素。

2.大环境:就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得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得气候,就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得,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就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得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得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得气候。

受局部地形、植被与土壤类型得调节。

6.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得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与其她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得栖息地得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得众多因子并非等价得,其中一个就是起决定性作用得,它得改变会引起其她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得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得非生物因子对生物得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得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得最小量得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得根本因素。

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得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的名词解释

生态的名词解释

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群落: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复合体3.生态系统:同一地域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流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5.环境: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6.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环境要素7.最小因子法则:植物如果完全缺少一种营养物质,就不能生存,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极少,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8.广温性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广的生物9.狭温性生物:对温度耐受范围狭窄的生物10.限制因子:在影响生物的各种生态因子中,一种或几种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11.适应组合: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的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特性12.阳地植物: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13.阴地植物:适应于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14.夜行性动物:适应于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的动物15 夜行性动物:适应于夜晚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动的动物16.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17.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和变温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这个热量是一个常数,公式:有效积温=天数×﹙日均温度-生物学零度﹚18.土壤质地:土壤不同大小颗粒的组合百分比19.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20.建群种:群落中优势层的优势种21多度:物种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22.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部分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23.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24.频度:含有某物种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25.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26.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型。

27.生活型谱: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28.季相:随季节变换,群落呈现不同外貌。

生态名词解释

生态名词解释

园林生态学名词解释汇总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生物生长发育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生态园林: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4.园林生态学:园林生态学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是研究园林空间范围内居民、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以园林植物与城市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建设健康人居环境为目的,合理利用资源,调控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城市化:也称城镇化,一般认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6.山水城市:即将中国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发展有机结合。

7.生态城市: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创造力与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是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息地。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8.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9.环境:是作为某一主体的对立面和依存面而存在的,因此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与某一特定主体有关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就是这个主体的环境。

在生物科学中,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10.环境因子:在生物科学中,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包括需要的、不需要的或者是有害的因子。

11.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温度、水、二氧化碳、氧气等直接起作用的因子以及地形、坡向、海拔高度等间接起作用的因子。

12.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存条件。

13.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或者说是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或与生物体进行能量物质流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态名词解释

生态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

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7.短日照植物(长夜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8.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9.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10.上湖层:夏季湖泊上层的水受风的搅动,水温较一致,称为上湖层。

11.斜温层或温梯层:在上湖层以下,水温变化剧烈,每加深1m。

水温至少下降1度,这层水称为斜温层或温梯层。

12.下湖层:斜温层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湖层。

13.常温动物:维持大致恒定的体温的动物。

14.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15.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

16.内温动物: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鸟兽。

17.冻害:当温度低于-1度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为冻害。

18.冷害:指喜温生物在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它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区的主要障碍。

19.发育温度阀: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阀温度,或称为生物学零度。

20.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阀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它表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称生理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21.春化:一些物种的种子只有经历了预寒冷后才能发育和开花,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

22.驯化及气候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

23.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

24.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的趋势。

25.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又称异温动物。

26.适应性低体温:内温动物的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27.风: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3.物质环境1.相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E)之比。

2.田间水持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是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水。

3、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砂。

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根据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可以分为微团粒结构、团粒结构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5、土壤的生物特性:是土壤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特性。

6、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总称。

4、种群及其基本特性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实验种群:指实验室内饲养或培养的一群生物。

3、无性系分株: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和腐烂,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分离的个体,这些个体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并且基因型相同,这样的个体被称为无性系分株。

4、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他其他生物种群(如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5、种群大小:是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

6、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7、内分布型(简称分布):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分为均匀的、随机的和成群的几种。

8、建筑学结构:指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

它是决定植物个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和个体间相互作用的。

9、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个体的产生是通过分裂、出芽、卵生、胎生还是别的生产方式。

10、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11、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12、特定年龄出生率:就是特定年龄组成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13、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这是一个瞬时率。

14、最低死亡率: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15、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16、特定年龄群的特定年龄死亡率:是死亡个体数除以在每一时间段开始时的个体数。

17、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迁出:是种群内个体离开种群的领地。

18、种群统计学:就是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结构等的统计学研究。

19、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而上的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一般有以下3类:典型的金字塔型锥体(基部宽、顶部狭,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钟形锥体(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种群)、壶型锥体(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说明种群正处于衰老阶段,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代表下降型种群)。

20、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21、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的一组个体称做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22、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

23、特定年龄存活率(lx):种群从出生到年龄成长到x期开始时存活个体所占的比率。

24、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年数。

25、净增殖率:将存活率与生殖率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26、K—因子分析: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成为K—因子分析。

27、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28、世代时间: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

29、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

30、种群的衰落:指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捕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

当一个地域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迁出大于迁入,R0<1,r呈现负值后,如果这种趋势长期得不到恢复,种群就会衰落,进而消亡。

31、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32、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果因子对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参数产生的影响在各水平种群密度下都是均一的,即其所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则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33、密度制约因子:有些因素对种群初级参数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密切相关,当种群密度达到很高时,这些因素的不足会加剧种群内各个体之间的竞争作用,从而导致种群增长率的下降,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大小决定于种群密度的高低,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