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西厢记》中以形传神、声形并茂的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词章华丽:《西厢记》中的词章非常华丽,充满了文人的浪漫主
义情怀。

曾经有文艺评论家称之为“一生之中,只会说一次的情话”,这
体现了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精致的表达能力。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词句,用极其精炼的语言
表达了爱情的深沉和内涵。

三、对白音韵优美:《西厢记》的对白中常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
手法,使人对具体情节和角色映像更加深刻。

同时,利用韵文的特点,使
剧中对白更加婉转动人。

例如,“鼎湖冲溜岸分横,半美与香分窥卿”、“终岁轻魄难论长,从他鸾镜共传祥”等,通过对音韵的处理,使语言更
加美妙动听。

四、以白描写景:《西厢记》中对景的描写往往以白描的方式进行,
不做太多修饰,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环境和情感。

例如,“插翠欹千岛,含
芳云态宿麦,胧桧碧花囊”等描写,使读者或观众能更加逼真地感受到剧
中场景的美丽和意境。

五、妙用比兴:《西厢记》中的比兴运用得非常巧妙,通过对自然界
事物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相见
亭亭如带砂,相思浓浓如溪波”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
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西厢记》在语言艺术上表现出了词章华丽、用典独特、
对白音韵优美、以白描写景和妙用比兴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该剧的语言
更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元剧《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

元剧《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

元剧《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摘要:作为文学作品,《西厢记》语言艺术性极强,以丰富、文采、押韵、富有表现力等特色,充分奠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探讨《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这部经典,也有助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的读者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有助于攀登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峰。

关键词:语言艺术;丰富性;文采性;抒情性;语言艺术的作用和影响一、透过文本,走进《西厢记》的美自古以来撰写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那为什么王实甫的《西厢记》能够流传千古,让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深入人心。

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穿透过文本,走进《西厢记》的美。

很显然《西厢记》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以深刻、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吸引着我们。

读者作为一个受过极好教育的人,怎么可能不追求真挚的感情,不想收获美好的爱情,这在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共鸣之美。

《西厢记》之美,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思想,还表现在它的戏剧冲突上,《西厢记》写了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和以老夫人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等人他们之间性格的矛盾。

这两组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相互制约,起伏交错的一主一辅两条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牵动着读者的心。

结构安排上,《西厢记》以五本二十一折的宏伟结构将动人的爱情故事铺成开来,然而语言的抒情性使得结构紧凑严整而巧妙,呈现出纵横交错的复杂特征。

人物塑造方面,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这无疑不得益于他们极具特色的对话描写,一组组对话刻画了人物性格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等方面,这也是《西厢记》最吸引我的原因。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西厢记》是明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的一部代表作,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话剧的创作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这部剧以盛唐时期的杜丽娘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丰富的人物塑造、精彩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婚姻制度、风俗习惯和人伦关系。

首先,人物塑造是《西厢记》的重要特点之一、王实甫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精彩的对白,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中,杜丽娘是一位温婉贤淑、聪明能干的女子,她的坚贞不移、勇敢无畏的爱情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张生则是一位才情出众、聪明高瞻的男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得到了杜丽娘的芳心;而玉奴则是一位懂事善良、机智聪慧的女仆,她在故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王实甫展现了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语言艺术是《西厢记》的亮点之一、王实甫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语言技巧,如平仄、对偶、揭示、押韵等,使剧中对话生动有趣、富有节奏感。

同时,他对人物语言进行个性化处理,通过对话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

例如,杜丽娘和张生的对白凝练简洁、韵律优美,展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情感。

而玉奴的口才慧黠、反应机智,给剧情增添了许多喜剧色彩。

这些语言艺术的运用不仅使《西厢记》成为一部富有戏剧性的作品,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此外,《西厢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该剧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婚姻制度和风俗习惯,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束缚和苦难,为后来反映封建婚姻制度的作品铺平了道路。

其次,该剧以爱情为主题,强调了个人自由选择、追求幸福的重要性,对后来的文学作品和社会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该剧的成功也为后来的戏曲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一个范本,对整个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西厢记》通过精彩的人物塑造、优美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其语言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优美精炼:《西厢记》的语言优美、精炼,字词妙趣横生,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剧中对话虽短小,但点睛之处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和深思熟虑。

这种优美精炼的语言使得整部剧脱离了平淡的对话,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以白描为主:《西厢记》不像其他古代戏剧那样以演唱为主,而是以白描为主,即以对话和描述为主要手段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白描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真实,以平实的笔墨描绘人物的表情、心情和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3. 唱词与白描的结合:虽然《西厢记》以白描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唱词,这使得剧中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唱词多用于表达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想,通过音乐的韵律和抒情的词句,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和细腻。

4. 幽默风趣:《西厢记》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通过幽默的对白和行动,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尤其是潘金莲这个角色的出场,她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行为给整部剧增添了一抹亮色。

5. 字句独特: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字句和词语,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对于爱情的描写中,使用了许多富有江南特色的词语,如“轻云薄雾”、“湖山秀丽”等,给人以一种富有画面感的感受。

总之,《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爱情故事,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美感。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1.《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人物形象丰满,语言艺术细腻。

2. 该剧中的语言描写充满诗意,隐喻和暗示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

3. 剧中角色之间的对白流畅而生动,展现了各种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4. 语言的运用在剧中创造了场景的氛围和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

5. 《西厢记》以典型的情感交锋为主题,通过精妙的语言艺术表现了爱慕、羞怯、幽默等复杂的情感。

6. 剧中使用的对偶和排比手法使语言更加雍容华贵。

7. 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增加了剧情的多层次性和深度。

8. 对话中的对仗和押韵让语言更加优美动听。

9. 《西厢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贵族社会中的风雅和婉约。

10. 该剧中的语言艺术巧妙地融入了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得观众更易理解其中的意涵和思想。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一、语言生动,感情丰富《西厢记》这部戏,光从语言上来说,就已经让人爱不释手。

书中人物的对话,真是生动得像是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一样。

你看,那些充满机智与幽默的对话,活像现在的网络语言,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张生一见崔莺莺,心里那个悸动,嘴上可就没个停。

当时的他,眼睛一亮,话还没开口就已经有了七分情感。

你说,怎么能不让人看了心生涟漪?他用的词汇既古典又不失生活气息,就像现在我们聊个天,说点儿俏皮话,马上就能把气氛点燃起来。

再看崔莺莺这个角色,话说她可不简单,既有书香门第的矜持,又能随时展现出自己机智的风采。

她和张生的对话,时而温柔似水,时而锋利如刀,一点儿也不腻。

你看她对张生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句话,古人说得好,简直是道破了人类最真实的情感。

你也能感受到她那种含蓄又不失激情的语言魅力。

听到这,你是不是也有点动心了?因为她说的,就是每个人心底最深的那个愿望——那种不知从何而起,却早已深入骨髓的爱。

二、比喻与修辞,妙趣横生说到《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不得不提到它的比喻和修辞手法,真的是让人拍手叫绝。

你看,书中的人物常常通过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哪怕是描述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让你感受到浓烈的情感色彩。

比如,崔莺莺在描写自己心中的孤寂时,居然把自己比作一个“寂寞的梧桐”。

这比喻真是一针见血,梧桐树不就是那种孤独的树吗?它虽然挺拔,但常年没有人依靠,仿佛在诉说着她的内心世界。

你想想,这种比喻用得多妙啊,既能让人一眼看明白,又能让人感同身受。

除了比喻,这部作品里还有好多俚语和成语被用得恰到好处。

你像那段张生求婚时的表白,他并没有单纯地说“我爱你”,而是说“我情愿为你死,生死不渝。

”这不就是“生死不渝”的经典用法吗?而这句话一出口,不仅增强了张生的忠诚,还让整个场面立马提升了一个档次,听了让人想哭又想笑。

再说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简直是爱情的金句,不仅有哲理,还带着点儿幽默感。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著称。

这部戏曲以明代文学家王实甫创作的传统故事为蓝本,通过丰富的对话、抒情和描写,展现了一段爱情故事以及社会风貌。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厢记的对白非常精彩。

整个剧本以鲜活的对话为主线,通过男女主角的互动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

对白中流露出的爱意、怅惋和思念等情感,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例如,剧中著名的“怀旧情怀”一幕,女主角崔莺莺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男主角张生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到深深的唏嘘之感。

西厢记的抒情描写非常细腻。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变化。

比如,在女主角崔莺莺被迫嫁给他人之后,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读者不禁为她的遭遇感到心疼。

而男主角张生为了能够与崔莺莺相见,不惜冒险潜入别人家中,这种勇气和决心也通过抒情描写得到了生动展现。

西厢记还以描写细节为特色。

通过对环境、人物和物品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体、生动。

例如,在剧中,作者通过描写张生在崔莺莺家门前的等待,以及崔莺莺在庭院中的游玩,展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情感交流。

这种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还使得读者更加容易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西厢记还以对比手法为特色。

作者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之间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他们性格的差异。

比如,崔莺莺的娇羞与张生的豪爽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展示了女主角的柔美与男主角的坚毅,也增加了故事的张力。

总的来说,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享受。

通过精彩的对白、细腻的抒情描写、详细的细节描写和巧妙的对比手法,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充满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恩爱和坚守。

这种语言艺术不仅使得西厢记成为一部经典之作,也让读者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离别之 苦恨的 描述 , 她 的开场 白便是“ 今 日送 张生上 朝取应去 … . . 悲 欢 聚 散一 杯 酒 , 南 北 东西 万 里程 ”而 这句 话无 论 是在 描绘 事物 还 是 表达 感 情方面都 透 出了强 烈的 诗情 画意表 现 , 然 后就是 三部 曲子 的表现 , 第一 部 , 名为 《 端正好 》 , 主要是 表现 深秋万 物萧 条的场 景 , 主要 体现 出 一股 悲 凉、 凄清 的氛 围 , 而且 也将 全作 品 的 “ 送别 ”主 题 表 现 的淋 漓尽 致 ; 第二 部 , 名为 《 滚 绣球 》 , 主要 的表 现 手法便 是 由景 入 情 , 其中 “ 恨相 见 得迟 , 怨 归去 得疾 ”便表现 出了当 前 的秋 景 带动 了 莺莺所 具有 的忧愁 。而 “ 柳 丝长玉 骢难 系, 恨不 得倩疏 林 挂住 斜晖 ” , 则不 仅仅 表现 出 了其 中 的景 , 更是 将 情融 入 了景 中 , 将 莺莺 所 希望 情人 留下 来 的无 奈 情感 充分 的表 现 出来 了 。而 其 后莺 莺与张 生不 愿分 离的 场景 则由 “ 马儿 逸逸 的行 , 车 儿快快 的随 ”表 现 出来 , 其中 “ 马 儿逸 逸的 行 ”则 主要将 张 生不愿 离开莺 莺的 情感 借由马 儿慢 慢 的走展 现出来 了 , 而 “ 车 儿快快 的随 ”也表 达出 张生 希 望在看 到莺莺 的意愿 以及 莺莺想要在 追上 张生的急 迫心情 。 “ 逸” 与“ 快 ”两 个相对 的 词 , 将张 生与 莺莺 那种 恋人离 别的缠 绵悱 恻表 现 的慷慨 淋 漓 ; 第三 部 , 名为 《 叨 叨令 》 , 此 时 莺莺 的 情感 已经发 生 了极 大 的 转 变 ,“ 见 安 排 着车 儿 、 马 儿 不 由人 熬 熬 煎煎 的 气 …… ” 则 应 用 串迭词 和 排 比句 式强 烈 的将 莺莺 具有 的怨 气酣 畅淋 漓 的描 述 出来 了 。并且 《 长亭 送别 》的 结束 两部 , 其 唱词 的内容 也是诗 意 满 满 。第 一 , 便是 《 一 煞 》将 深秋 郊外 黄 昏的 常 见应 用夕 阳西 下 、 秋 风 瑟 瑟、 点 点 烟雾 点缀 而 出 : 第二 便是 《 收 尾 》主要将 莺 莺 的希 冀通 过 “ 四周 山色 中, 一 鞭残 照 里 ”隐隐 约约 的描 述 出来 , 不仅 仅 表 现 出凄凉的 景色 , 将 莺莺破 灭的 情感随着 马儿消失 了 。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犹如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让人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

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

首先,表现在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方面。

剧本为一部崔张爱情诗剧,剧作者描摹环境,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生花妙笔。

剧中展开情节冲突的环境为僧舍普救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普救寺理想化地写成一个“幽雅清爽”,饶有诗意的胜境,例如“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

在这里,佛殿上阴森肃穆的气氛,罗列森严的罗汉菩萨、烧香的婆子俗客,以及念经的和尚,一概略而不写,而只写了相近青霄的琉璃殿、幽静的僧房以及青色的苔藓、红色的落花,使男女主人公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展开一段千古称颂的风流佳话。

其次,表现在作品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方面。

当然,这也是为刻画各种人物不同性格服务的。

纵观全剧,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

曲子中出现好些成语,如:“天长地久”、“提心在口”、“戴月披星”、“巧语花言”;还有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如:“心数多”、“性情”、“将没做有”等,是从红娘的口中道出的。

这些很好地表现了红娘热情泼辣,聪明机敏的性格。

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词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

《西厢记》作者善于学习并成功地运用民间俗谚口语,是这部剧作语言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次,表现在诗词名句的运用方面。

说到诗与词,若数词句华美、文采璀璨莫过唐诗宋词。

《西厢记》剧作者的成功之处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使剧作语言更富于文采性。

如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作者:薛斯元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文对《西厢记》作了简介,具体分析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特色。

即:诗剧且富含感情的语言以及形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让读者能够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赏析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这也造就了我国诸多部闻名于中外的文化典籍。

王实甫撰写的著名元杂剧《西厢记》运用含蓄蕴藉、清丽色彩以及较为伤感的情调语言特色,深入细致地描写了相国小姐莺莺和书剑飘零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和爱情故事。

作者王实甫的这种深厚的语言功力和语言艺术特色,始终为古人和今人所赞美,比如:明代朱权在撰写的《太和正音谱》中描述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再如:集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学者等于一身的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这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

而从文学角度而言,元杂剧《西厢记》的语言独具特点和魅力,其不仅是剧的语言,还是诗的语言,兼具戏剧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从诗的角度出发而言,其语言具有含蓄蕴藉,辞藻优美,典雅凝练,运用象征和比兴的手法居多;从剧曲的角度而言,多为直接描写或者直陈胸臆,其语言极其富有形象性、动作性、性格化,优雅大方,通俗明快,自然灵活,淋漓酣畅,这既保持了元剧曲的基础特点,又很好地融汇了诗词的凝练风格,从而有效地将诗和曲在境界风格上进行了统一。

这也与作者王实甫本人行文注重的“花间美人”的风格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因此成为一部为后代学者重视并相继效仿的优秀作品,深受后人喜爱,被后人反复传唱。

一、《西厢记》简介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共有五本,《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折《长亭送别》的戏剧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这种冲突矛盾是通过莺莺送别张生时悲伤依恋的心情体现出来的。

西厢记艺术特色

西厢记艺术特色

(三)吸收借鉴,修辞丰富
“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待月西 厢下,迎风户半开(诗词意趣 )
“牛郎织女”、“金屋银屏”、“窃玉偷香” (雅 俗共赏)
“听得一声去儿,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 了玉肌”(夸张、 借代 )
《西厢记》艺术特色
贾仲明“天下夺魁”之作,代表 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
(1)体制和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
五本二十一折 多角色司唱
五本二十折组成的大型连台杂剧。打破一人主 唱到底的成规,必要时一折双线 复合结构)
主线:莺莺、张生、红娘同老夫人的冲突 辅线: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冲突。 线索:有主有次,并行交织,展开矛盾,推动发 展,丰满性格。 悬念:编织情节(“赖婚”、“酬简”、“哭 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莺莺:妩媚蕴藉 张生:文雅热烈 红娘:鲜活泼辣 王世贞称《西厢记》是北曲的“压卷”之作,王实 甫也确实堪称文采派的典范。
《西厢记》语言特色
(一)妙语如珠,情境交融
【正官·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 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二)刻画形象,以形传神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 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3)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戏剧典型: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
◇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完
美统一。
◇心理活动描写:揭示人物性格,惟妙惟肖,纤
毫毕现。
◇动作描写:揭示出人物的精神状况和心理态势,
蕴涵有丰富的潜台词。
(4)语言自然而华美,典雅而富丽,具有诗 意浓郁、情趣盎然的独特风格。

《西厢记》的美妙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美妙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美妙语言艺术《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

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

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述二三,管窥之见,浅陋在所难免。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感觉,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

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

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

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

”①(第一本第一折)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剧作中也有绮丽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

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

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

”(第三本第二折)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殷的气氛。

文学园地‖浅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文学园地‖浅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文学园地‖浅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内容摘要]:北曲之冠,《西厢记》,乃为元杂剧泰斗王实甫倾心之作。

其作品唱词华丽而富于诗意,宾白简明而犹有远意,语言丰富而展众人之个性,其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本论文选取其语言艺术为视角,从作者丰富的语汇运用、词性选用、叠词巧用、宾白及语调五个方面分析了《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关键字]:《西厢记》语言艺术中国古代名典戏剧,余独欣然于《西厢记》。

往古今来,对其评价论说者,数之不尽。

北曲泰斗——王实甫,以其惊人的语言构化力,展开了崔张的情感世界。

此作品,语言轻巧,工于煽情动容,听之者,心内泠泠透入;言之者,情涔涔潜出。

表于言辞,易于心声,内容溶然有度,情感发之若细腻之琼浆。

言之凿凿,语之切切。

情牵梦绕,似真人浮于眼前。

巧若漓光陆怪于现世,勃而悦之,愤而喜之,忧而狂之,悄然若来。

语之精妙,华而有味,丽而动容,仅就语言而言,实属乃北曲压卷之品。

余管窥之见,动心之感,试论二三,浅陋之处,在所难免。

一、笔法细腻,博言情之众长1、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精切的副词神态.西厢记以自己独到的语言,刻画人物的神态,表现人物的情思:[元和令]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他那里尽人调戏(身单)着香肩,只将花笑拈。

(引第一本第一折)寥寥数字,已将那应取之人,化作了“情痴”一枚,然而这枚痴人,并非痴呆之状,而乃一心专其意志,不能拔也。

多种情丝融为一体,使其痴中有智,痴而生慧,一介书生,“往常见傅粉地委实羞,画眉的敢是谎”。

而今日“心儿里早痒痒”于是便果断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随烦和尚借僧房一间,并以“早晚温习经史”为推托之辞,达到自己与崔女相见之目的,此时此刻,其早已忘却了自己的“大志”和“八拜之交”其脑中尽显了这风魔之女,“百年前的风流业冤”。

种种动向,丝丝情感,笃达其痴情之意深,多情之状坚。

其间文辞优美,笔法细腻,内容传神而悦读者之心,意境深幽,发人深省,而博言情之众长,其每一笔丝丝入人心弦,每一句声声润人情迁,以神来之笔展开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首先,西厢记的语言形式多样。

全剧采用了淮剧的韵文舞曲,韵文韵律优美、抑扬顿挫,既有规律的押韵,又兼顾了一定的自然性。

另外,王实甫还巧妙地运用了散文折叠、韵文嵌入等手法,使语言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再次,西厢记的语言寓意深厚,富有哲理。

剧中融入了大量的寓言、警句和歌词,以及一些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对于人生、爱情、家庭、社会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在剧中有许多说教式的唱词,如“只要新人和旧人迷情,便是花样年华”,这些语言深入人心,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得到了思考和启迪。

此外,西厢记还采用了对白、插唱、独白、歌唱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语言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例如,杜十娘和崔员外的对白,展现了二人的性格和感情;红娘和韩丽娘的独白,将剧情推进发展;而杨充和蒙挚的唱词,则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西厢记的语言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元素,体现出了戏曲的独特魅力。

剧中插有多首歌曲,旋律优美,形式多样,有咏史抒怀的、夸赞英雄的、夜行舟词的等等,给戏剧增添了音乐的陪衬和烘托,提升了整个剧目的艺术品质。

总结起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多种形式的语言、细腻动人的描写、寓意深厚的寓言、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及丰富的音乐元素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西厢记在戏曲艺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经典之作,引领了后续文学、戏曲创作的方向,对于后世的文化和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西厢记》中的语言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西厢记》中的语言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记》以语言情景交融,文米风流,形神兼备著称。通过莺莺对暮秋郊 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里,作者选 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 如丹的枫叶,它们与凄凉的西风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 然的境界。又用“总是离人泪”这样一字一泪的语言抒发离别时哀婉 凄绝的感情。深秋的萧瑟之景使人物的内心笼罩上一层凄凉哀婉之
这段极具个性的唱词,语言活泼自然, 符合红娘的身份,又刻画 出了张生的神态模样,别具趣味。
在老夫人拷问红娘,追查莺莺与张生私成婚姻之事时, 红娘表现 了她勇敢,机敏,老练的性格特征,说服了老夫人。
【鬼三台】夜做时停了针绣,共姐姐闲穷究,说张生哥哥病久, 咱两个背着夫人,向书房问候。
【秃厮儿】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他俩个经今月馀 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
张生用“直到烛灰眼下才无泪,蚕老心中罢却丝”来表达相思, 是个痴情人,语言华美,情真意切。张生与莺莺之间的爱情,若不是 两人执著;若不是红娘相助,恐不能终成眷属。两情可比天高地厚, 可待海枯石烂, 此时这般的思念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什么时候才能朝 朝暮暮,永不离分。琴瑟相偕,鸾凤和鸣,就是张生的夙愿。用典精 妙,名句隽永。
老夫人是贯穿全剧的角色,她是阻挠莺莺与张生相爱的封建家 长,更是封建的门第观念,婚姻制度的维护者。她与张生、莺莺和红 娘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戏剧冲突的主线。特殊的环境造就了老夫人 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维护家族门第观念和体面。所以她一上 场,就流露出今非昔比,门庭冷落的哀叹。她渴望通过与郑尚书之子 郑恒联姻来维持家族体面,重振门第。在经历了围寺之难后,毁了莺 莺与张生的婚约,最后在不得已承认他们的关系后, 仍逼迫张生上京 取应,都是为了维护家族利益与体面。如围寺之危时,她最先想到的 是“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于贼汉,却不辱没了俺 家谱! ”;又如她逼张生赴考,声明“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得官呵, 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又训斥莺莺“我待要经官来,怕辱没 了你父亲,这等事不是俺相国人家的勾当。”这些言行都是出于维护 家族门楣,门阀婚姻的封建礼教的目的,所以夫人就是一个彻底恪守 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的封建家长的形象。

《西厢记》语言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语言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语言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作为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其中语言的表达能够给人以超凡脱
俗的深刻感受。

可以说,《西厢记》是语言艺术的绝唱,它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雕细琢和极具传奇色彩的情节的完美结合。

首先,《西厢记》中运用了大量的典雅的文言文,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还有“在幽暗无嗔无睹的世间,承受得了波折,何以获眄扬”等,这样不变的古典语言将常见的故事情节包裹得更绚烂多彩了。

以古希腊神话为标准,《西厢记》作者创造出更强烈的艺术表现感,也有如“吾谁为人,未识谙面,如来洞穴云无涯”,写出深奥的艺术思想,更有助于读者理解故事的精神内容。

此外,《西厢记》在情节描写上极具诗意,比如“玉立枯柴,碧把绣花”,
“苍苍茫茫,流着露珠”,“云鬓洗白无痕,为你拂去桃色,素洁无尘”,这样的诗意描绘丰富了宣纸上的景色,使人感到欢快与怀想。

另外,诗词里还大量运用了暗喻和形象比喻,意义深远,蕴含着对艺术、人性、情义的哲理思考,给读者以深度的感悟,而不是僵硬的局限的理性的思维。

总的来说,《西厢记》有著强大的艺术魅力,它在语言方面丰富多彩,不仅含
有诗意般的文言文,也有各种暗喻和形象比喻,让人充分领略故事中的精髓。

同时,它用简洁优美的诗句,把轻浮和深奥、平凡而又神奇的情节泼洒在宣纸上,令人耳目一新,仿佛都亲眼看到了故事情节中的各种场景。

这就是《西厢记》的语言艺术魅力,为文学史留下绝妙的印记。

谈《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谈《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谈《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王实甫的《西厢记》,与曹雪芹的《红楼梦》有着同样崇高的地位,二者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的双璧。

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西厢记》代表着我国戏剧的最高水平,贾仲明称其为“新杂剧,旧传奇,唯之天下夺魁”;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认为“它不是何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

作为一部相当出色的戏剧,《西厢记》不仅是缘于它前无古人地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超前进步的爱情新主张,更是因为其富有浓郁抒情性、以秀丽华美著称的曲词,让人读来满口生香,回味悠长。

作者或化用前人诗词佳句入曲,意境优美,词意细婉缠绵;或融情入景,营造饱含诗情画意的场景,使境界尽善尽美,烘托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状态,景物描写贴切自然。

朱权说王实甫的词“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极言称赞王实甫的曲词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和意境,形成了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可以说,作者以高超的语言描写艺术,给人们带来一场感观与心理的盛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诗性的语言艺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是文艺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进行人物的描写时,要尽量“语求肖似”,随口而出,说一人像一人,力求个性化又不失于通俗。

一部成功的作品只有使用真实的、符合人物个性的语言,才能使剧中人物显得亲切而熟悉,才能和读者有活生生的交流,才能使作品富有生机和鲜活的气息。

王实甫极长于以诗化的语言塑造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在《西厢记》中,无论是角色语言还是记述性的语言,不论是唱词还是宾白,他都非常注意区分各个人物独特的身份、经历以及社会地位,常常让他的人物自然而然地说话,使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和场所用一种适合他们性格的语言方式来表达。

例如:张生和崔莺莺虽然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又同样出身于名门,对爱情充满自由的向往,但两人的个性有异,语言风格也就相差甚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 莺 莺 爱 得 如 痴 如狂 . 非去 看 不 可 . 因此 他 走 路 就 非 常 地 小 心 , 既 不 敢 出 声 又 不敢 露 形 . 地 里 走 走 停停 作 者 巧 妙 地 让 张 生 暗 通 过 描 述 自己 的行 动 来 表 现 他 复 杂 微 妙 的心 理 。 四本 一 折 中 ,
2o . o3 1
4 美 ) 丝 ・史 兰倩 丝 卡 著 , 润 婷 翻 译 , 尖 下 的 音 .( 露 王 《指
2钱仁康, . 《肖邦 的 叙 事 曲》 ,北 京 : 人 民 音 乐 出 版 社 ,
1 6. 98 3
乐 》桂 林 : 西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0 6I , 广 20 . 5 齐 易 、 支 J 著 , 音 乐 艺 术教 育 》 北 京 : 民 出 版 社 , . 张 I I 《 , 人
散 . 事 都 引 不 起 她 的 兴趣 。 事 难 成 , 凡 好 与张 生 的 姻 缘 被 老母 亲
台词 。 称得 上 是 当行 之 作 《 厢 记 》 功地 做 到 了这 一 点 , 才 西 成 不 仅 用 大 段抒 情 唱 词 来 表 现 人 物 的 思 想 . 人 物 做 到 “ 声 地 思 使 出
怨 气无 处 发泄 .一 片 身心 无 处 安 排 .好 像 床 枕 也不 合 他 的 心 意 了. 惟妙 惟 肖地 表现 了张 生 的相 思 之 情 。 张生 对 莺 莺 着 了迷 , 当 然 会想 念 她 . 张生 却 是 “ 抵 著 牙 儿 慢 慢 的 想 ” 但 手 。这 “ 慢 ” 慢 二 字 . 画张 生 的 恋爱 心 理 非 常生 动 , 刻 就好 像 小 孩 子遇 到 了好 吃 的
性 张 生初 遇 莺 莺 . 他 寂 寞 的心 灵 中燃 烧 起 了爱 情 的火 焰 , 在 他
再也 不 能像 往 日那 样 “ 向诗 书 经传 . 鱼似 不 出 费钻 研 ” ( 本 蠹 了 一
见 其 形 . 闻其 声 。 妙 在 笔 笔是 红 娘 眼 内 双 文 , 笔 是 红娘 心 如 尤 笔 内 双 文 . 无 数 猜 疑 不 定 。 为 下 文 改 变 朱 颜 反 照 。 ” 改 变 朱 有 全 “
参 考 文献 : 1 邵 义 强译 . 最 新 钢 琴 讲 座 8 钢 琴 名 曲 的演 奏诠 释 I , . 《 : I 》
台 北 : 音 乐 谱 出 版 社 , 9 51 全 1 8.
3朱 权 , 太和 正 音 谱 》 中国 戏剧 出版 社 ,9 9 . 《 , 15 4 胡 应麟 . 少 室 山房 笔 从 》 中 华 书局 ,9 8年 第一 版 . 《 , 15 校 , 如 何 演 奏 肖邦 : 《 回答 问题 的 尝试 》 北 京 : , 中国 文联 出版 社
2O 2 02.
XUEZH0UKAN
3 ( ) 吉 娜 . 门 江卡 著 , .波 雷 斯 梁全 炳 、 曼 华 译 .于 润 洋 审 姚 ,
2 05
考” 之外 , 赋 无 形 于有 形 . 人 物 进 行 “ 形 地 思 考 ” 人 物 微 还 使 有 把 妙 的心 理 变 化 和 思想 矛 盾 的过 程 , 过 动 作 、 情 来 表 现 , 而 通 表 从 收 到声 形 并 茂 的 艺术 效 果 《 厢 记 》 , 物 自我 描 述 的 唱 词 充 分 体 现 了 语 言 的 动 作 西 中 人
拆 散 . 思 萦 怀 . 般 煎 熬 . 怎 么能 打起 精 神 来 呢 ?最 后 继 之 愁 百 又 以“ 叹 ” 个 为爱 情 所 苦 恼 的少 女形 象 。 长 一 通过 几 个 连 续 动 作 .
就 刻 域 得 神 态 全 出 。通 过 这 些 动 作 描 写 , 者 仿 佛 昕到 了莺 莺 读 的心 声 。 枝 山 云 : 一 幅 素 纸 , 使 双 文 ( 莺 莺 ) 态 毕 露 , 祝 “ 能 指 情 如
拆 开 封 皮 仔 仔 细细 、 来 倒 去地 看 。 一 系 列 的 动作 刻 画 出莺 莺 颠 见 到 张生 简 贴 后 急 切 而 又喜 悦 的 心情 莺 莺 心 中虽 喜 . 怕 红 却 娘 发 觉 . 得 不 以攻 为 守 . 而 “ 的 早 皱 了 黛 眉 … … 忽 的 波 低 不 故 厌 垂 了粉 颈 , 的呵 改 变 了朱 颜 ” 氲 。这 三 句 曲词 , 但 写 出 了莺 莺 不
个 性 化 是 文 艺 作 品 中人 物 语 言 的 重 要 特 点 . 是 . 舞 台 但 以 演 出 为最 后 完 成 的 戏 剧 . 的 语 言 除 了个 性 化 之 外 . 必 须 与 它 还 表 演 结 合起 来 , 台 词具 有 动 作 性 著 名 京 剧 表 演 艺 术 家 盖 叫 使 天说 :戏 曲 的语 言 , 该 把 人 物 的 口吻 、 气 、 态 和 说 话 时 该 “ 应 语 神 是 怎 样 一 种 动作 . 隐 绰 绰 都 包 含 进 去 了 。” 为 台词 , 里 有 隐 作 词
唐山
0 30 ) 6 0 0
表 演 , 且 惟 妙 惟 肖地 把 张 生 那 种 焦 急 烦 乱 、 立 不 安 的 情 怀 而 坐 表 现 了 出 来
通 过 其 他 剧 中 人 的 口 , 介 绍 人物 的 动 作 . 《 厢 记 》 来 在 西 中 也 常 见 。崔 、 张初 遇 , 生便 “ 魔 ” , 莺 呢 ?作 者 通 过 张 生 张 风 了 莺
步 行 : 悄 冥 冥 , 潜 等 。 ” 一 本 三 折f 鹌 鹑 】在 封 建 社 会 里 , 悄 潜 ( 斗 )
此 外 ,西 厢 记 》 还 继 承 和 借 鉴 了前 人 诗 词 艺 术 的创 作 方 《
法。 西湘记》 《 的语 言 秀丽 华 美 , 有 文 采 , 富 主要 不 在 于它 融 化 了 多 少 古典 诗 词 的名 篇 佳 句 , 是 因 为 《 而 西厢 记 》 仅 在 词 曲 写 作 不
意. 意里 有 艺 。 里有 形 , 里 有 神 , 为 上 乘 。 有 合 适 表 演 的 艺 形 是 只
到 张 生 简 贴前 后 的种 种 表 现 .极 为 传 神 :则 见 他 钗 玉斜 横 、 “ 偏 云 乱 挽 日高 犹 自不 明 眸 , 好 是懒 、 。” 三 本 二折 『 春风 1 畅 懒 ( 醉 ) 写 莺 莺 的 “ ” 现 莺 莺 的 “ ” 半 晌抬 身 , 回搔 耳 , 声长 叹 静 表 懒 。 几 一 ( 同上 ) 写 莺 莺 的 动 态 , “ ” 现 莺 莺 的 “ ” 是 指 心 疏 意 . 以 动 表 懒 ,
折 『 江 龙1。 说 自己 :睡 不着 如 翻 掌 , 混 )他 “ 少可 有 一万 声 长 吁短 叹. 五千 启 蒙 倒 枕槌 床 ” 一本 一 折 ) “ 和 他乍 相 逢 记 不 真娇 模 ( ,我

样, 我则 索 手抵 著 牙儿 慢 慢 的想 ” f ) 家抓 住 了 张生 失眠 后 ( 尾1。作 辗 转反 侧 、 吁短 叹 、 捣 枕 槌 床 ” 细节 加 以 描绘 , 他 内心 深 长 “ 的 把 处 无 声 无形 的相 思 . 化 成 了鲜 明 可 见 的形 体 动 作 尤 其 是 “ 转 倒 枕槌床 ” 的描 写 更 是 传 神 . 睡不 着 本 不 干 床枕 之事 . 张 生 一 腔 但
形 体 动 作 的逻 辑层 次 .而且 深 刻 揭 示 出其 内心 变 化 的过 程 , 正 如 明代 大 戏 剧 家 汤 显祖 所 说 : 三 句 递 伺 其 发 怒 次 第 也 。皱 眉 , “ 将欲决撒也 ; 颈 , 垂 又踌 躇 也 ; 朱 颜 , 决 撒 矣 。” 者 抓住 了 变 则 作 莺 莺 的心 理 变 化 . 称 神 来 之 笔 ! 堪
上 运 用 了诗 词 创 作 的艺 术 方 法 . 即使 从 整 个 剧 本 的情 节 和 气 氛
来 看 . 不 愧 是 一部 杰 出 的诗 剧 。 也
参 考 文献 :
偷 看 别 家 女 子 . 不 光 彩 的 行 为 . 一 个 读 “ 贤 书 ” 书 生 来 是 对 圣 的 说 . 会 冒更 大 的风 险 . 旦 被 人 发觉 , 会 声 名 狼 籍 。 张 生 就 一 便 但
东 西 . 不 得 一下 子 吃 完 . 一 点 一 点 慢 慢 品 味 一 样 , 舍 要 回忆 莺 莺
成 了他 的 一种 享 受 “ 抵 著 牙儿 ” 尤 为 传 神 地把 张 生 “ ” 手 则 想 莺 莺 时的 情 态 .给 活 活 画 出来 了 读者 根 据 这 些 富有 动 作 性 的语 言. 便可 想 到 “ 角” 傻 张生 的一 举 一 动 。 《 吟》一 , 生 在 月 下 悄 悄 走 到 墙 角 边 , 着 偷 看 出 来 联 。折 张 等 烧 香 的 莺莺 。他 这 样 描 述 自己 的 行 为 :侧 着 耳 朵 儿 听 , 着 脚 “ 蹑
1张 戏 剧 出版 社 , . 郭 《 ,
1 92 9
2张 燕 瑾 、 兴 文 著 , 中 国 古代 戏 曲 十 九 讲 》 北 京 出版 . 董 《 ,
社 .9 6 18
张 生 等 待 莺 莺 前 来 赴 约 ,一 会 儿 “ 答 孩 倚 定 门 儿 待 ” f 江 呆 (混 龙1“ 定 门 儿 手 托 腮 ” 『 下 乐 1,一 会 儿又 “ 著 他 脚 步 儿 )倚 ( 天 ) 数 行 , 定 窗 棂 儿 待 ” f 吒 令 1 , 些 语 言 不 仅 便 于 演 员 的 动 作 倚 ( 那 )这
的 口写 道 : 他 那 里 尽 人 调 戏 著 香 肩 . “ 只将 花 笑 捻 。 ” 莺 虽 未 莺 发 一 言 . 只 通 过 动 作 . 对 张 生 那 种 既 爱 慕 又 羞 于 出 口的 心 但 她 理 便 表 露 无 遗 。 着 , 者 又 借 张生 之 口描 写 了莺 莺 说 话 时 的 接 作 情 态 、 路 时 的 风 韵 等 等 , 读 者 观 张 生 之 言 . 可 想 见 莺 莺 走 使 便 之神韵 。 《 简 》 折 是 一篇 绝 妙 的 文 字 , 过 红 娘 的 眼 , 莺 莺 见 闹 一 通 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