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与姓氏文化开发
罗生福
(广西百色市地方志办公室533000)摘要:姓氏是公民生来就被赋予的一种标志。如果一个人在异国他乡遇到同姓的人,不管彼此之间的关系有多么远,可能都会显得特别亲切。像这种小小的感情牵系,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之间互相团结的力量表现之一。在今天的社会,姓氏成为一种被大众忽视的可利用资源,事实上,姓氏当中蕴含着祖先丰富的宗族文化,是一份绝无仅有的历史资料。其实,只要充分的利用姓氏资源,将姓氏提升到一种文化产业的高度,那么,将可能实现创造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姓氏起源文化产业
地方志与姓氏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推本溯源,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极其密切联系。方志界同仁都认为方志为“一方之全史”或“地方志百科全书”。我认为姓氏谱牒可以说是一族或一家之全史。所以无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出版的志书,多多少少都记有姓氏谱牒的内容,内容比较多的有云南省《楚雄县志》和贵州省《毕节县志》,前者在“社会卷”设“姓氏”章,分“姓氏源流”、“姓氏分布”、“称谓、家规、会馆”三节,介绍了在楚雄县境内1982年人口普査345个姓情况;后者在“民俗”篇设“姓氏、宗祠、寺庙、同乡会”章,其中“姓氏”6802字,介绍了毕节姓氏的发展演变。河南省《信阳地区志》更加详细,虽然仅设一节,节下分“源于本区的姓氏”和“姓氏分布”两目,但能把已知起源于信阳境内的21个姓氏的来源一一介绍。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人才学、伦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方志学、民族学等积累一些资料;对研究中国家族制度的形成、发展、基本特点、家庭管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成为现实的资料库。由于姓氏谱牒具有其他地方文献的不可代替性。中国是家谱和地方志文化的发源地和始作佣者,林林总总的志书、家谱不胜其数,然至当下为止,不但方志、族谱学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而且大学中关于家谱和地方志方面的专门教育和人才培养更是阙如。就是出版的志书有关姓氏谱学,也是无人问津,更不说“组织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了,这不能不说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家谱和方志文献资源大国的悲哀和不幸。因此本文侧重从
姓氏的发展和姓氏文化对地方志事业的价值、姓氏文化产业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在探讨前,有必要对本文姓氏谱牒作一下说明,由于姓氏、谱牒关系密切且互为影响,因此本文在写作上视为一个名词处理。
一、姓氏的起源和姓氏文化对地方志事业的价值
(一)姓氏的起源
姓氏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蕴籍也特别厚重。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姓氏是代表和识别社会成员的人群血缘系统的主要标志及遗传符号,醒目地表示了一个人的家族系统和血缘关系。[①]。“姓”开始的产生的时代是在原始氏族社会,“氏”最早的出现则是在原始社会的晚期。秦代以前,“姓”与“氏”拥有不同的涵义,它们是各有所指的两个单独的字。在夏商周三个朝代中,“姓”具有表示相同血缘关系的种族代称的社会职能,而“氏”是“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流,总的来说:“姓”是“氏”的根本,“氏”是从“姓”而衍生。到西汉以后,“姓”和“氏”的区别就已经非常接近,微乎其微了。中国姓氏的历史演变,历过千年历史的沉积,变化很大,由于各家有各家的所见,所以说法也不相统一,但是要归纳起来,则可以基本有如下几个观点:1.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篯、姬、姜、妫、姒等。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代虞舜出生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关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在泾渭之间有个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4.以封地为姓。造你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便以这些官职为姓。
6.子赐氏,以谥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谥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7.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子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驱,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8.以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有姓青鸟的。
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为性法。汉明帝讳
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①。
(二)姓氏文化对地方志事业的价值
宗谱中常说的: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地方之有志。史、志、谱构成中国历史的一个完整体系,三者各有特点,又互相兼容,互补短长。地方志处于中间环节,上以国史为参照和审核,下从宗谱和图书档案、报章杂志、民间口碑中吸纳精华,就古代资料来说,后者较之于前者,却是分散的,唯一的是家谱集中和完备,家谱的完备表现在:1.覆盖的完全性。宗谱是记载家族繁衍的历史,一个姓氏几个宗族若干宗支,都有自己的宗谱。这个网络几乎覆盖着一市一县一地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其他任何载体都无法达到的。2.内容的广泛性。姓氏谱牒的内容,一般有:(1)谱序(或称谱论),叙述修谱牒的缘由、历次修谱牒情况。有的序言叙及家族得姓经过、迁徙、历代英贤。除新序、明序外,有的望族还请名人学者撰写客序,内容涉及谱学理论。(2)谱例,阐述姓氏谱牒的纂修原则、方法、体例。(3)世系,详细记载始祖至修谱时本族各代成员的姓氏字号、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4)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谱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5)仕官记,记载入仕族人的履历、科第、政绩、著作、学说。(6)姓氏源流(又称先氏考),考述本族姓氏来源、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7)家规家法,名称很多,是约束、教化族人的家政法规,内容涉及财产继承、婚姻纠纷、买卖租赁、祭祀祖宗、忠君孝亲、禁赌禁盗、家庭教育、族长的权力、族产的管理等。(8)恩荣录,登载朝廷对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的敕书、诰命、赐匾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9)像赞,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的图像、赞语。(10)派语(又称字辈、行第),登载族人的排行用语。(11)艺文,收录族人的奏疏、殿试文、诗词、著述。(12)名绩录,记载族人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13)祠堂,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图案、地理位置、修建经过及祖先牌位排序、有关祠堂的诗文、碑文等。(14)族产,记录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的数量、位置及管理办法。(15)坟墓,记载祖坟的位置、朝向、墓地图和祭祀规定,便于后人祭奠。(16)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及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买卖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的文据。(17)领谱字号,便于各房领谱、査收。所以,一部宗谱,就是一个家族全体成员的档案馆。3.世代承传性。50年代前,各姓氏都规定宗谱20年左右编修一次,这就在制度上保证了宗谱内容的世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