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预防和治疗腹腔用药中国专家共识(V2019)》要点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word版)
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别CSCO诊疗指南推荐等级1、结直肠癌诊疗总则结直肠癌得MDT诊疗模式注释:A、结直肠癌得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得作用,推荐有条件得单位将尽可能多得结直肠癌患者,尤其就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得诊疗纳入MDT得管理。
B、MDT得实施过程中由多个学科得专家共同分析患者得临床表现、影像、病理与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患者得一般状况、疾病得诊断、分期/侵犯范围、发展趋向与预后作出全面得评估,并根据当前得国内外治疗规范/指南或循证医学依据,结合现有得治疗手段,为患者制定最适合得整体治疗策略。
C、MDT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得治疗全程。
D、MDT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得变化、肿瘤得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大幅度地延长患者得生存期、提高治愈率与改善生活质量。
2、结直肠得诊断原则2、1无症状健康人群得结直肠癌筛查2、2、1结肠癌得诊断注释:影像学诊断得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
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得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E、CT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预防和治疗腹腔用药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多学科协作
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包括外科 、内科、放疗科、营养科等,为 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支持。
康复与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康复和心理状态,提 供必要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04 治疗策略与腹腔用药
手术治疗与腹腔用药的协同作用
手术是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首选治疗方法
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灶和转移灶,可以降低肿瘤负荷,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专家共识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通过专家们的讨论和交流,可以促进 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推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疗水平的提高。
推动临床实践和科研发展
专家共识的制定不仅能够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还能够为科研发展提 供方向。通过专家共识的推广和应用,可以促进相关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发展,推动结 直肠癌腹膜转移诊疗技术的进步。
针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类 、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腹腔内给药 的方式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
化疗药物的给药方式
腹腔内给药可以通过腹腔穿刺或腹腔置管的方式实现,给 药后药物可以在腹腔内停留较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局部浓 度。
化疗药物在腹腔内的疗效
通过腹腔内给药,化疗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提 高治疗效果;同时,腹腔内给药还可以降低化疗药物的全 身毒性反应。
06 临床实践指南与推荐意见
针对不同分期患者的治疗推荐意见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推荐在根治性手术前后进行腹腔用药,以 降低腹膜转移的风险。
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
对于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腹腔用药方案,以控制病情进展。
结直肠癌肺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结直肠癌肺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1 结直肠癌肺转移概论和流行病学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15年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第5位[1]。
结直肠癌发病率升高的趋势在大城市尤为明显,已经上升为上海地区的第二高发肿瘤。
近年来,随着胸部CT的广泛应用,被诊断为肺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比例也越来越高。
法国1976—2005年的数据显示,肺转移占所有转移性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的6.3%[2];意大利1994—2010年的数据显示,初发肺转移的mCRC诊断比例已上升至29.2%[3]。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996—2017年的回顾性资料显示,肺转移病例占所有mCRC患者的32.9%,而初发肺转移患者达24.5%[4]。
目前,肺脏已成为仅次于肝脏的第二常见转移部位。
由于直肠癌患者更易发生肺转移[2,5],且我国直肠癌患者比例(近50%)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约30%)[6-9],故结直肠癌肺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我国而言是一项更为重要的临床问题。
与其他远处转移不同,肺转移病变生长相对较慢、总体预后较好[10],因而不能完全参考其他部位(肝脏、腹膜等)转移的治疗模式;但目前无论国际或国内,均无针对结直肠癌肺转移的指南或专家共识。
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报道以及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认识,充分进行讨论,达成《结直肠癌肺转移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以下简称“本共识”),以便推荐结直肠癌肺转移的最佳多学科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herapy,MDT)。
按照肺转移和原发灶的出现时间,肺转移可分为“同时性肺转移”和“异时性肺转移”。
基于对肝转移预后的研究,通常将这一时间段界定为3~6个月,但这种界定在肺转移中颇具争议[2,5,11,12]。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蔡国响;孟献珂;蔡三军【摘要】Peritoneum is one of the common site of colorectal cancer metastasis. Traditionally,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s associated with a poor prognosis without effective surgical treatment. Recently,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colorectal peritoneal metastasis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with advances in surgical techniques,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and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As to the prognosis, colorectal peritoneal metastasis has an inferior outcome to non-peritoneal metastasis under the palliative systemic treatment. However, the complete peritoneal cytoreductive surgery combined with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can achieve a long-term survival in selective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peritoneal metastasas. The prognostic factors include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dex, 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 the presence of extra-peritoneal metastasis (liver etc), peritoneal surface disease severity score and Japanese peritoneal staging. In terms of the treatment, complete peritoneal cytoreductive surgery plus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and systemic treatment (including chemotherapy and targeted therapy) may be the best modality of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for colorectal peritoneal metastasis.%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常见转移部位之一,传统观念认为其预后差,没有手术治疗的价值.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精确控温的腹腔热灌注化疗以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进步,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认识和治疗策略发生很大的变化,拟就这一问题进行综述.在预后方面,如果仅行姑息性化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预后差于肝、肺等非腹膜部位的转移;但对于一部分合适的患者施行完全性腹膜减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则可能使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生存;腹膜转移癌的预后因素包括腹膜播散癌指数、减瘤术完全性程度、是否合并腹膜外转移(肝脏等)、腹膜表面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和日本腹膜分期等.在治疗方面,完全性腹膜减瘤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以及全身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可能是最佳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策略.【期刊名称】《中国癌症杂志》【年(卷),期】2015(025)011【总页数】5页(P890-894)【关键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减瘤术;腹腔热灌注化疗;多学科综合治疗【作者】蔡国响;孟献珂;蔡三军【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蔡国响,教授,复旦大学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助理,擅长结直肠癌的外科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尤其是结直肠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手术和腹膜转移癌的外科治疗。
《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胃癌腹膜转移防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恶性疾病,全球胃癌每年新增95万例,死亡,72万例,其中,70%来自亚洲,而中国患者就占了将近一半。
腹膜转移复发是晚期胃癌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所谓腹膜转移,是指胃癌原发灶癌细胞经血行尧淋巴或腹膜直接种植生长所致的癌症转移形式。
将近20%的胃癌患者在术前或术中诊断有腹膜转移,超过50%的T3、T4期患者在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腹膜转移,腹膜转移程度越高,生存期越短。
目前,我国胃癌腹膜转移诊疗现状严峻,发病率高、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预后差。
本共识适用于具有腹膜转移风险因素或确诊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
一、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种子土壤”学说是目前认可度较高的发生机制理论。
二、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与分期(一)诊断1. 影像诊断:影像学诊断胃癌腹膜转移难度较大,通过典型征象确诊者多已属晚期,即便通过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也难以在腹膜转移的早期阶段确诊,因而导致较高的假阴性率。
推荐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作为胃癌腹膜转移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2. 血清标志物检测: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9-9(CA19-9)、癌抗原724(CA724)是胃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尽管这些血清学指标的升高与腹膜转移成正相关,但用于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时,其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较差。
3. 诊断性腹腔镜检查: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是有创检查,可以对腹腔内的转移情况进行评估,了解腹膜转移的分布和大小,并获得明确的组织学及细胞学证据,用于指导制定临床治疗策略,进而评估治疗疗效及监测疾病进展。
目前,腹腔镜检查主要适用于进展期胃癌(cT2-4及任何N和M)的治疗前诊断、术前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4. 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查:腹水或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的金标准。
虽然其敏感性较低,但有助于发现肉眼无法识别的微转移。
中国结直肠癌预防共识意见
2、改善生活习惯和合理使用药物可以降低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风险。
3、腹腔用药是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疗效与用药种类 和方式有关。
4、腹腔用药应结合全身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腹腔用药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 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6、对于无法耐受腹腔用药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其他治疗方法如分 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参考内容
结直肠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人 们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年龄、性别、家族病史以及环境因素等均可影响结直肠 肿瘤的发生。为了降低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提高治愈率,本次演示将就其综合 预防措施提出共识意见。
危险因素
1、吸烟:吸烟是结直肠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吸烟者的发病率比不吸 烟者高2~3倍。
总之,预防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 务。通过早期发现并治疗结直肠癌、改善生活习惯和合理使用药物等措施可以降 低腹膜转移的风险;通过腹腔用药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腹膜转移的发 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希望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加强结直肠癌腹 膜转移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希望和生活质量。
2、戒烟限酒:戒烟限酒是预防结直肠肿瘤的重要措施。尽量减少吸烟和饮 酒的次数,同时避免二手烟的危害。
3、饮食结构调整:保持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等富 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品摄入。适当控制肉类、煎炸食品等高脂肪食品的摄入。
4、保持肠道健康: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蹲、久坐等不良姿势。定 期进行肠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
一、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预防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发生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专家认为,预防结 直肠癌腹膜转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109·2020年第4卷第23期2020 V ol.4 No.23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闫 磊1,张成武2(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 西宁 810016;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青海 西宁 810001)摘要:结直肠癌(CRC )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手术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静脉化疗由于腹膜屏障的存在不能直接作用于腹腔内种植和脱落的癌细胞,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 )因其结合了区域化疗、热疗和大容量腹腔灌洗的优点,可协同清除残留肿瘤结节,微转移和游离癌细胞,已成为预防及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PM )十分有效的策略。
现就HIPEC 在CRC 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 ; 腹腔热灌注化疗 ; 腹膜转移 ;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0.23.0109.03作者简介:闫磊,2018级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
通信作者:张成武,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是全球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此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全球近22%的新增癌症和近27%的癌症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1]。
根据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恶性肿瘤登记数据估算,结直肠癌以每年约38.8万人的新发病例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死亡病例18.7万人位居死亡率第5位,此数据仍在不断增加[2]。
由于CRC 起病隐匿,通常患者在确诊时病程已进入中晚期,此时不少患者已经合并结直肠癌腹膜转移(PM )。
据报道,8%~15%的CRC 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合并了PM [3]。
目前CRC 的主要治疗手段是进行手术,但5年生存率仅为29%~59%,预后效果并不理想[4]。
2019指南与共识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营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19指南与共识|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营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肿瘤报告“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显示,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810万例,其中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发病率占10.2%,居第3位[1]。
2018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CRC每年发病约37万例,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3位[2]。
50%CRC病人可出现体重丢失,20%出现营养不良[3]。
营养不良导致CRC病人错过最佳手术时机,降低辅助治疗效果,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病人经济负担,并导致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上升[4-6]。
CRC病人的营养治疗已成为其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有效地提供营养治疗对改善CRC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7-9]。
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CRC病人的临床营养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营养支持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及中国和国际营养相关学术组织的指南和专家共识,综合我国专家意见,最终形成本共识。
1 CRC病人的全程营养管理营养摄入不足与癌症病人的体重减轻有关;肌肉蛋白质的丢失是癌症恶液质的主要特征,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对治疗的耐受性;肿瘤病人常存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并不同程度地影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代谢[10]。
CRC常引起营养不良,反之营养不良会影响CRC的手术、放化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效果,并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影响病人整体康复与预后。
2015年美国外科医师协会与国家外科质量改善项目(ACS-NSQIP)报道一项大型多中心研究,CRC病人术后病死率与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低体重和体重指数(BMI)<18.5显著相关,仅低白蛋白血症一项即可预测术后并发症[11]。
营养治疗在CRC病人整个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卫健委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3版)》解读PPT课件
手术后康复管理
疼痛控制
采用药物和非药物方法,如物理疗法、心理支持 等,有效管理术后疼痛。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提供适当的肠内或肠外 营养支持。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术后恢复,预防深 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感染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国家卫健委中国结直肠癌 诊疗规范(2023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2
contents
目录
• 规范概述与背景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围手术期管理措施 • 药物治疗进展及新型药物介绍 • 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技术探讨 • 营养支持和姑息治疗理念更新
01
规范概述与背景
推动科研与临床结合
鼓励临床科研人员积极参与规范制定与实施 过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
适用范围及对象
医疗机构
01
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结直肠癌诊疗工作,包括综合医院、
肿瘤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等。
医务人员
02
面向从事结直肠癌诊疗工作的医生、护士、技师等医务人员。
患者及家属
03
为结直肠癌患者及家属提供诊疗指导与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
支持治疗
针对患者症状进行姑息治疗,提高 生活质量。同时,关注患者心理需 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
04
围手术期管理措施
手术前评估和准备
评估患者全身状况
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心肺功能等,以确定手术耐受 性。
肠道准备
术前进行肠道清洁,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心理准备
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手术过程,减轻焦虑和恐惧。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word版)
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别CSCO诊疗指南推荐等级1、结直肠癌诊疗总则结直肠癌的MDT诊疗模式注释:A.结直肠癌的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作用,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将尽可能多的结直肠癌患者,尤其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纳入MDT的管理。
的实施过程中由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病理和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患者的一般状况、疾病的诊断、分期/侵犯范围、发展趋向和预后作出全面的评估,并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治疗规范/指南或循证医学依据,结合现有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整体治疗策略。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的治疗全程。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的变化、肿瘤的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大幅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2、结直肠的诊断原则无症状健康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结肠癌的诊断注释:影像学诊断的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
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的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G.临床怀疑转移但其他影像检查无法确诊、或重大治疗决策前,PET/CT可用于发现可能存在的转移灶,从而避免过度治疗;但不推荐PET/CT 作为结肠癌诊断的常规检查。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19word版)
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别注释:A.结直肠癌的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作用,推荐有条件的单位将尽可能多的结直肠癌患者,尤其是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纳入MDT的管理。
B.MDT的实施过程中由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病理和分子生物学资料,对患者的一般状况、疾病的诊断、分期/侵犯范围、发展趋向和预后作出全面的评估,并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治疗规范/指南或循证医学依据,结合现有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制定最适合的整体治疗策略。
C.MDT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的治疗全程。
D.MDT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的变化、肿瘤的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大幅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影像学诊断的更多具体内容详见“影像学检查附录”A.患者存在临床显性肠梗阻,鉴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会加剧梗阻或造成穿孔,原则上禁止行结肠镜检查。
临床疑似或诊断肠梗阻患者不建议钡剂灌肠检查。
B.患者不具备条件,或拒绝全结肠镜检查,或结肠镜不能检查全部结肠,建议清洁肠道后腹部/盆腔增强CT行结肠检查。
C.鉴于颈胸部淋巴结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推荐增强胸部CT;强调高空间分辨率重建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结肠癌肺转移瘤。
D.患者存在静脉造影的禁忌证,建议腹/盆腔增强MRI 加非增强胸部CT。
E.CT不能确诊肝转移瘤时,或肝转移瘤存在手术切除机会时,建议行腹部MRI,且包含T2 加权,DWI 加权以及多期T1 加权增强成像序列,用于确定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及分布;有条件者可行肝脏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该方法有助于检出1cm 以下病灶。
F.有条件者可行肝脏超声造影或术中超声造影,进一步明确诊断肝脏转移瘤。
G.临床怀疑转移但其他影像检查无法确诊、或重大治疗决策前,PET/CT可用于发现可能存在的转移灶,从而避免过度治疗;但不推荐PET/CT 作为结肠癌诊断的常规检查。
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营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3
营养状况与手术并发症
术前营养不良会增加术后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风险, 影响手术效果。
营养状况与术后恢复
营养不良会导致术后恢复缓慢,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 用。
营养状况与生存率
营养不良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加术后复发和转 移的风险,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营养治疗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在营养治疗过程中注意并发症的预防 和处理,如胃肠道不适、代谢异常等 ,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04
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营 养状况评估
营养状况评估的方法和标准
人体测量学指标
包括体重、身高、体质指数( BMI)等,用于评估患者的营养 状况和肥胖程度。
实验室检测指标
如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 蛋白、转铁蛋白等,反映患者的 蛋白质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探索新的营养治疗途径和方法:随着医学科技的 不断发展,探索新的营养治疗途径和方法,如精 准营养治疗、免疫营养治疗等,为患者提供更加 个性化、高效的治疗方案。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通过多中心、 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营养治疗在结直 肠癌围手术期的效果,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推广 价值。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同行在结直肠 癌围手术期营养治疗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 动该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未来展望
精准化营养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营养治疗 将更加精准化,根据患者的基因、代谢等个体差异,制定
更加个性化的营养治疗方案。
营养与免疫的深入研究
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营养与免疫的关系,探索更加有效 的免疫营养支持策略,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效果和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预防和治疗腹腔用药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关注患者个体差异: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期望和建议
•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医生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教育,让患 者充分了解疾病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信心。
对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期望和建议
01
对患者的期望和建议
02
保持积极心态: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
03
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患者应注意饮食调整、适量运动等生活方式的 改变,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和提高治疗效果。
04
定期随访和复查: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随访和复查,及时发现 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
面临的挑战
目前腹腔用药在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治疗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如药物选择不当、用药剂量不足、操作 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产生严重并发症。
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腹腔用药的最佳方案、药物组合和用药时机,同时加强腹腔用药的规范化和个体 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此外,还需要关注新兴治疗手段如细胞免疫治疗等在腹腔用 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对临床医生的建议和参考意见
建议临床医生充分了解结直肠癌腹膜 转移的危害性和腹腔用药的重要性, 掌握腹腔用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 作流程。
在腹腔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 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确保治疗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选择腹腔用药方案和药物时,应根 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治疗目标 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
最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胃肠肿瘤部分)
最新:申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腹肿瘤(胃肠肿瘤部份)摘要腹膜肿瘤发病率高、预后差,源于胃癌、结直肠癌平日阑尾黠液瘤等的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常见,患者数量多、治疗难、疗效差。
传统观点认为,腹膜肿瘤属于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短,仅能维持3~6个月,通常f是供姑息性对症治疗。
近年来,以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为主的整合治疗策略对防治腹膜肿瘤疗效独特,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腹膜肿瘤》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下,由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主E织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完成。
指南聚焦我国腹膜肿瘤流行病学特征、遗传背景及国内研究成果,以整合医学理念为引领,强调多学科整合诊治(MDT t o HIM),注重”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
本指南主要针对胃肠来源的腹膜肿瘤,旨在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整合诊治水平,共同促进我国胃肠腹膜肿瘤的防治工作。
腹膜肿瘤发病率高、预后差,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确诊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1-4]。
腹膜肿瘤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是一类来源于腹膜的肿瘤,常见高原发性腹膜癌和腹膜恶性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 MPM);继发性通常是指原发病灶癌细胞直接脱落种植生长,或血行腹膜转移所致,以胃癌、结直肠癌平日阑尾黠液瘤等肿瘤腹膜转移较为常见[5]。
胃癌初诊时约20%的患者已高腹膜转移,约50%的患者行根治术后出现腹膜车制多[6]。
结直肠癌初诊时有7%~15%的患者已高腹膜转移,4%~19%的患者根治术后出现腹膜转移,冥中T4期患者术后腹膜转移率高达20.0%~36.7%[7]。
腹膜假军占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 PMP)是由于分泌蒙古蛋白的肿瘤破裂致腹腔内大量黠蛋白性腹水积聚及再分布引起,约90%来源于阑尾,属低度恶性肿瘤[8]。
《胃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手术适应证包括患者一般状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原发灶 可切除或已得到控制;腹膜转移灶局限,有可能完全切除; 无远处转移或远处转移已得到控制。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是胃癌腹膜转移的重要治疗手段,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化疗药物可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 状况选择单药或联合用药。
病理学检查在胃癌腹膜转移的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 胃癌的分期、分型及转移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病理学检 查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05 胃癌腹膜转移治疗策略
手术治疗策略及适应证
手术治疗策略
对于胃癌腹膜转移患者,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原发灶切除、腹 膜转移灶切除和腹腔热灌注化疗等。手术目的是尽可能切除 肿瘤,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心理康复过程,提供情 感支持和心理安慰,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 来的心理困扰。
07 总结与展望
共识内容总结
强调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
包括影像学检查、腹腔镜探查和病理学诊断等多个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的诊断依据 。
推荐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
整合外科、内科、放疗科、介入科等多个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 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诊断方法
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 等)以及腹水细胞学检查等手段,可以对胃癌腹膜转 移进行诊断。同时,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腹膜病 变并取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之一。
03 影像学检查在胃癌腹膜转 移中应用
影像学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 简便易行,可用于初步筛查胃癌腹膜转移,评估腹水及腹膜增厚情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可清晰显示腹膜增厚、结节及腹水等转移征象,评估转移范围和程度。 磁共振成像(MR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发现腹膜小结节及评估腹膜受累情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可全面评估全身转移情况,但价格昂贵,一般不作为首选。
结直肠系膜、筋膜和间隙的定义及名称中国专家共识(版)解读
间隙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
间隙的影像学表现
在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中,间隙表现为一种低密度的结构,通常存在于筋膜或系膜与结直肠肠壁之 间。其形态和范围因个体而异,但通常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间隙的诊断
在影像学上,间隙的诊断通常基于其低密度和存在于筋膜或系膜与结直肠肠壁之间的位置关系。当发 现一个低密度的结构存在于上述位置关系中时,可初步诊断为间隙。
05
结直肠系膜、筋膜和间隙的疾 病治疗与干预措施
结直肠系膜疾病的手术治疗
01
02
03
手术适应证
对于结直肠系膜疾病,当 药物治疗无效或系膜病变 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
手术方式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 方式,如腹腔镜手术、开 腹手术等,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
术后护理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 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 ,促进患者康复。
药物治疗
对于间隙疾病,可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如抗生素、抗炎药等, 以控制炎症、缓解症状。
干预措施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如局部封闭、理疗等,以减轻症状 、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间隙疾病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 根据病情而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6
结直肠系膜、筋膜和间隙疾病 患者的康复与护理
筋膜在结直肠疾病中的作用
筋膜的概念
筋膜是一种结缔组织,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包括腹部、胸 部和骨盆等。在腹部,筋膜覆盖在腹壁上,并分隔腹腔内的 各个脏器。
筋膜在结直肠疾病中的作用
筋膜的病变可以导致肠粘连、肠梗阻、腹膜炎等疾病的发生 。同时,筋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对于防止结直肠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扩散和 转移也有重要作用。
2022胃肠肿瘤腹腔灌注化疗并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2胃肠肿瘤腹腔灌注化疗并发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摘要腹膜转移是胃肠道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腹腔灌注化疗(包括腹腔热灌注化疗和术中腹腔化疗药物灌注)不仅能有助是高腹腔药物浓度,而且也能降低系统性化疗药物所导致的全身不良反应,能显著延长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腹腔灌注化疗的推广应用,有关专业委员会已制订了腹腔灌注化疗专家共识,但腹腔灌注化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未见系统性指导意见。
本共识在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并发症管理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指导下,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根据国内外流程规范及相关文献报道,针对腹腔灌注化疗过程中出现的肺部感染、腹腔出血、发热、腹膜炎、肠梗阻、肠道功能障碍、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灌注管口渗漏和感染、恶心呕吐、骨髓抑制以及肝肾功能障碍等常见并发症,在反复征求国内权威专家们的意见和讨论修改后形成一致意见,为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腹膜转移是胃肠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
有约20%的胃癌和4%的结直肠癌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已发生腹膜转移,约有50%的T3~4期胃癌和5%的I期结直肠癌患者在综合治疗后会以腹膜转移方式复发[1-3]。
腹膜转移患者可伴有肠梗阻或恶性腹水等严重并发症,预后极差,胃癌和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6个月和8~14个月[4-7]。
针对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NCCN指南推荐全身维持性化疗,但因血-腹膜屏障导致腹腔化疗药物浓度低,对转移性腹膜恶性肿瘤治疗效果欠佳[8-10]o腹腔灌注化疗(包括腹腔热灌注化疗和术中腹腔化疗药物灌注)不仅能有效提高腹腔药物浓度,而且也能降低系统性化疗药物所导致的全身不良反应[11-14]。
1980年,Spratt等[15]发现,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对温度耐受的差异性及热-化疗的协同作用为腹腔热灌注化疗奠定了基础。
大量研究表明,腹腔灌注化疗能显著延长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时间,降低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预防因腹膜转移而导致的肿瘤复发[15-20]o为规范腹腔灌注化疗的推广应用,相关的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专家共识已于2020年发布[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预防和治疗腹腔用药中国专家共识(V2019)》要点一、背景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全世界每年约有120万新发病例,约60万人死于该疾病。
二、临床特点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因早期腹膜转移结节较小,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故患者往往迁延到出现严重症状才去就诊,比如顽固性腹痛,持续性肠梗阻及难治性腹腔积液,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明显,所以给我们早期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很高要求。
临床上通过典型征象确诊者多已属晚期,目前可供选择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为CT、MRI及PETCT,再结合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的联合检测来诊断腹膜转移。
增强CT诊断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敏感度为25%~100%,特异度为78%~100%。
但对于体积较小的腹膜结节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直径小于1cm的腹膜转移结节,CT诊断的敏感度仅为25%~50%。
除了常规CT检查外,还可以考虑进行PET-CT检查,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97%和55%~90%。
MRI特别是应用扩散加权功能成像
(DWI)以辅助小转移灶的检出,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0%和95.5%。
对于无法明确性质的小病灶,可试行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进行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测。
对于存在腹腔积液的患者,应进行腹腔积液细胞学检测。
三、同时性和异时性腹膜转移的发生机制
按照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腹膜转移出现的时间,可分为“同时性腹膜转移”和“异时性腹膜转移”,参考最新的肝转移治疗指南,从指导治疗意义上,我们将同时性腹膜转移定义为“在结直肠癌确诊时即发现的腹膜转移”;将异时性腹膜转移定义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腹膜转移”。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游离癌细胞(FCC)的存在。
同时性腹膜转移正是由于这种自然因素的存在而形成的。
异时性腹膜转移的发生除了上述由于肿瘤自身的因素造成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存在,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在术中由医源性因素导致,指在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术者未严格遵循无瘤原则,挤压肿瘤造成侵及浆膜层的癌细胞脱落,或癌细胞自切断的淋巴管、血管或肠腔内随淋巴液、血液或肠液溢出到腹腔。
四、腹腔治疗的分类和优势
目前认为,腹腔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腹腔用药、物理方法(高温)、放射性粒子植入等。
以腹腔化疗为代表的腹腔用药可以有效清除腹腔游离
癌细胞。
这适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或术后早期使用以预防异时性腹膜转移的发生,或在彻底的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后配合使用以达到细胞学减灭的目的。
腹腔化疗又包括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和腹腔灌注化疗(ICP)以及腹腔缓释剂的应用。
五、预防腹膜转移的机制、措施、适应证
预防腹膜转移主要是预防异时性腹膜转移的发生,也就是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或术后早期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游离癌细胞向腹腔播散,并杀灭腹腔已经存在的游离癌细胞。
我们希望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降低腹膜转移的发生率,包括:
(1)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的术式如TME、CME等操作,严格遵守无瘤规范如整块切除、不接触肿瘤、优先结扎离断血管、锐性解剖分离等操作,取出标本时注意使用标本袋及切口保护器,解除气腹压力后再取出Trocar,杜绝医源性因素造成游离癌细胞的生成和种植;
(2)对于非医源性因素造成的腹腔游离癌细胞的存在,或医源性因素造成游离癌细胞的播散,可以考虑标本取出后应用蒸馏水腹腔灌洗,因低渗导致游离癌细胞的膨胀、破裂,然后再进行预防性腹腔化疗进一步清除FCC。
建议预防性腹腔化疗应用于如下情况:(1)同时性卵巢转移,已与原发灶同时完全切除;(2)原发灶穿孔;(3)T4期肿瘤;(4)术中腹腔
内游离癌细胞检测阳性;(5)原发灶非R0切除。
六、腹膜转移治疗的机制、措施、适应证
对于已经存在同时性或异时性腹膜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需经过MDT讨论决定,对合适的患者首先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CRS)以清除腹膜及腹盆腔肉眼可见癌组织,彻底的CRS手术要求达到CC0-1的减瘤程度(即无腹膜残余瘤或残余瘤直径<2.5mm),即组织学根治。
然后再辅助以各种腹腔治疗手段,包括治疗性的HIPEC,最大程度清除游离癌细胞、残余癌组织和亚临床病灶,达到细胞学根治,大量文献报道CRS+HIPEC可以明显提高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
七、腹腔用药的种类、机制与应用
目前腹腔用药的种类主要包括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和生物反应调节剂。
(一)化疗药物
目前可用于结直肠癌腹腔化疗的药物根据化疗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分为:
(1)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包括铂类化合物(如顺铂、卡铂、奥沙利铂、洛铂)和MMC,这些药物都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
(2)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包括胸腺核苷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雷替曲塞),这些药物是细胞周期特异性的;
(3)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伊立替康,为细胞周期S期特异性。
最佳腹腔化疗模式的关键是选择一种或几种最适于在腹腔内使用的化疗药物。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机体能耐受的毒性限度内,其杀伤能力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是时限,故在联合化疗方案中常常由两类药物共同应用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所以在腹膜转移治疗性药物的选择上,应选择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如铂类药物与作用于核酸合成的药物如氟尿嘧啶或
雷替曲塞的联合化疗方案。
而预防性药物同样可以选择上述联合化疗方案,对于腹膜转移风险较低的患者也可以选择单一药物方案。
目前腹腔化疗药物的剂量可分为按体表面积计算或按浓度计算。
1. 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
(1)MMC
(2)铂类化合物
2. 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
(1)雷替曲塞
(2)氟尿嘧啶
(二)靶向药物和生物反应调节剂
1. 靶向药物
2. 生物反应调节剂
八、腹腔用药前景与展望
对于肿瘤负荷过大的患者,可在CRS手术前使用腹腔化疗和IV的双向新辅助化疗,这种方法被称为新辅助腹腔和全身化疗(NIPS)。
我们可在初步腹腔镜探查后对PCI指数较高的患者进行NIPS,然后在肿瘤完全或部分缓解后再进行彻底的CRS手术。
加压腹腔气溶胶化疗是一种腹腔化疗的新技术,其原理是压力可增加化疗药物的摄取,药物的雾化和喷射可增强覆盖的腹膜表面面积。
九、小结
目前临床实践中使用的各种腹腔用药方式仍然需要标准化,并提供药理学
证据来回答与腹腔用药相关的重要问题。
这种方法仍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