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知识3

合集下载

三、英译汉基础翻译要点——名词从句的译法

三、英译汉基础翻译要点——名词从句的译法

例1.It is reported that 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June. 据报导,这个会将在六月间举行. 例2.It is said that there are now three times as many factories in that district as in 1970. 据说,那个地区的工厂比1970年增加 了两倍.
三,英译汉基础翻译要点
第六章 名词从句的译法
6.1 主语从句
A. 以从属连词或连接代词位于句首的主语从 句翻译时语序一般不变.如:
例1.That a man could live for so many years alone in the mountains is really something unthinkable. 一个人 能够单独在山里生活这么多年真是不 可思议. 例2.That substances expand when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 is a common physical phenomenon. 物质 热长冷缩是一个普通的物理现象.
例3. I leave it to you own judgment whether you should do it. 我让你自己判断你该不该做这事. 汉译英时也可将that引起的宾语从 句提前.如:
例1.I regarded it as an honor that I am chosen to attend the meeting. 我被选参加会议,感到光荣. 例2.We think it true that the election in Britain is mainly a contest between the two big parties, Labor and Conservative. 英国的选举主要是工党与保守党两大政党 之间的竞争,我们认为确实如此.

翻译理论与实践3

翻译理论与实践3

3.He has a strong dislike for the sentimental. 他非常讨厌多愁善感无病呻吟。 4.During his visit to China, the Korean foreign minister conferred with his Chinese counterpart a number of times. 在中国访问期间,韩国外交部长与中国外交部长举行了 数次会谈。 5. Potatoes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tarchy food in temperate countries and bananas in tropics. 马铃薯是温带国家淀粉食物的重要来源,香蕉则是热带 地区淀粉食物的重要来源。
英语往往运用词形变化,连接词、介词、 定于从句和独立主格表示成分之间各种语法关 系,句子外形很严谨;汉语由于没有词形变化、 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连接词和介词也比英语 少很多,所以往往用隐性连贯方法来表示各种 语法关系,句子外形比较松散、自由。

对策: 英译汉:多运用汉语的动词,少用连接词,有时可以 不译连接词;介词短语、定语从句和独立主格等在大 多数情况下都被译为短语或分句 [例3]Come and see me tomorrow. [译文]明天来看我。 [例4]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译文]他最不适于担任这项工作。
[例8]他们正在为实现一个理想而努力,这个理想 是每个中国人所珍爱的。在过去,许多中国人 曾为了这个理想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译文]They are striving for the ideal which is close to the heart of every Chinese and for which, in the past, many Chinese have laid down their lives.

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课件

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课件

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强调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准确传达,同时保
持原文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魅力。
02
语境与意象的传递
在文学翻译中,语境和意象的传递至关重要。翻译理论指导译者关注原
文的语境,理解并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原文的意象,以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艺术效果上的
对等。
03
文化背景的转换
文学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转换。翻译理论强调对文化差异的敏感
灵活运用
根据不同的翻译任务和语 境,译者可以灵活运用两 种理论,以实现最佳的翻 译效果。
注重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形 成自己独特的翻译方法和 风格。
PART 04
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01
文学翻译的特殊性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艺术的再创造。翻译
翻译的意义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 因素的综合体现。
翻译的意义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原作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社 会背景等因素,力求准确传递原作的意义。
翻译的意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翻译理论主要关注语言的直译 和意译,强调语言的对应和意义的传 达。
商业文化的传递
商务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商业文化的传递。翻译理论帮助译者理解商业文化,准 确传达原文中的商业信息和文化内涵,促进商业交流与合作。
翻译理论在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法律文本的严谨性
法律文本具有高度严谨、精确的特点。翻译理论指导译者遵循法律文本的语言规范,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确保法律 的准确实施和有效执行。
性和处理文化因素的能力,帮助译者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避

翻译中的语言学知识

翻译中的语言学知识

翻译中的语言学知识翻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译者扎实的语言学知识。

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语法、词汇、语义的翻译,还需要考虑到译文的逻辑结构、文化背景、话语策略等方面的考量。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翻译中的语言学知识。

一、语法语法是语言中最基本的部分,翻译过程中的语法问题往往涉及词汇、句法、语态等方面。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原文和译文的语法结构是否一致。

比如,当原文是被动语态的时候,译文也需要保留这个语态。

同时,需要注意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完全一致,需要根据词汇和句子结构来翻译。

例如,“I am hungry.”翻译成中文时,不能直接翻译成“我是饿的”,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我饿了”。

二、词汇词汇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因为不同的文化和语言有不同的词汇特点。

比如,英语中的“cool”是形容词,可以表示凉爽或时髦的意思,而中文中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词,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文化背景来翻译。

此外,在翻译专业术语时,需要注意词汇的准确性和统一性。

在翻译科技类或商务类文章时,建议使用专业术语,避免直译或模糊不清的表达。

三、语义语义是指词语以及语句所传达的意义,在翻译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进行翻译。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

比如,“rose”这个词可以是名词,表示玫瑰花,也可以是动词,表示上升。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来进行判断。

四、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翻译中,需要注意将文化背景转化为翻译的结果。

比如,在英语中有一个委婉语句“With all due respect.”表示“尊重您的意见”,而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翻译时需要注意文化转化。

五、话语策略话语策略是指在修辞和议论等方面的语言运用。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原文的文体和用途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比如,在翻译小说或诗歌时,需要保留原文的韵律和节奏,而在翻译广告和商务文件时,需要强调实用性和效果。

总之,翻译中的语言学知识十分重要,需要译者不断学习和提高。

藏汉翻译的知识点总结

藏汉翻译的知识点总结

藏汉翻译的知识点总结一、藏语文字基础知识1. 藏文的字母藏文是以梵文为基础,经过改革和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字。

它的字母数量是30个,包括音节、辅音和元音等。

在学习藏汉翻译时,需要掌握藏文的基本字母和其发音规则。

2. 藏文的构词规律藏文的构词规律包括前缀、后缀和词干等构成,需要了解其构词方式和规则,以便在翻译中准确把握单词的意思和用法。

3. 藏文的语法藏文的语法结构不同于汉语,有其自己的一套语法规则,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变化规则等。

学习者需了解这些规则,才能准确理解和翻译藏文。

二、语言学知识1. 语音学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学科,对于藏汉翻译来说,需要了解藏文的语音规律和发音特点,以便正确地转换为汉语。

2. 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词义和句义的学科,对于翻译工作来说,需要准确理解藏文的词义和句义,以便选择合适的汉语词语及表达方式。

3. 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规则的学科,对于翻译工作来说,需要了解语用学的原理,以便在翻译中考虑语言使用的场景和目的,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思。

三、翻译理论知识1. 翻译的基本原则翻译的基本原则包括忠实原文、通顺流畅、贴近读者等原则,翻译工作中需要遵循这些原则,尊重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意义,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 翻译技巧翻译技巧包括对比分析、意译、加词减词等技巧,对于藏汉翻译来说,需要灵活应用各种技巧,根据原文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法。

3. 翻译策略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译文方案,包括直译、意译、调整语序等策略,对于藏汉翻译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四、文化背景知识1. 藏族文化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了解藏族文化,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藏文起着重要作用。

2. 汉藏文化差异汉藏文化体系不同,有着许多差异的文化现象,了解这些差异,对于进行藏汉翻译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翻译与文化传播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意义的传递,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和传达其文化内涵。

古诗翻译知识点总结

古诗翻译知识点总结

古诗翻译知识点总结一、翻译原则1.忠实原文翻译应忠实于原文,力求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在译文中得到最完整的体现。

在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诗的韵律、格律和修辞特色,使译文尽可能接近原作的格调和风采。

2.重视意蕴翻译不仅要注重文字的翻译,更要重视其中的意蕴,因为古诗大多是以寥寥数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蕴,翻译要力求准确传达原诗的意思和情感。

3.语言表达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更要考虑到译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诗歌能够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展现出其美感和魅力。

4.文化转换古诗翻译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译者需要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理解原诗中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意义。

二、翻译技巧1.注重音韵古诗的韵律和格律是其重要特征之一,翻译时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音韵特点,如平仄、押韵等,使译文在音乐上和原作相近。

2.选词准确在翻译时要选择准确恰当的词语,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和修辞方面尽可能保持一致,要注重选词的美感和韵味。

3.翻译意境古诗以意境为重要特点,翻译时要将原诗的意境与情感尽可能地表现出来,使译文具有相似的意境感染力。

4.转换文化符号古诗中常常包含大量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译者需要对文化符号进行恰当的转换和说明,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原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5.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古诗中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译者需要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以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

三、常见问题1.意译与直译古诗翻译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意译的地方,译者需要权衡原诗的意思和语言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意译,使译文能够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境。

2.平衡忠实与通顺在翻译古诗时,需要权衡忠实于原诗的原则和译文的通顺性,以达到平衡的最佳效果。

3.文化差异古诗翻译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译者需要了解原诗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转换成目标语言能够理解的表达方式。

四、翻译实践1.多读多练熟悉原诗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是译者的基本功,多读原诗,多练习翻译,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翻译理论3

翻译理论3
• 我们都有优点,也有缺点。 • 人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 You can never tell.
• place that a society reveals its reverence or contempt for history by the respect or disregard that it displays for older people.
• 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支持这种侵略行径,因此军事 负担已落在侵略者自己头上,所以会有新的武装 干涉别国事务的苦头。 • 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支持这种侵略行径,因此军事 负担已落在侵略者自己头上。如果他们再武装干 涉别国事务,吃苦头的也只有侵略者自己。
• Health is above wealth, for this cannot give so much happiness as that.
• 在任职的第一年,他对所有人,所有主张都洗耳 恭听,不管这些人多么荒唐,这些主张多么荒谬。
• Anthropologists wondered where the remote ancestors of the Polynesian peoples now living in the Pacific Islands came from.
• 人类学家想弄清楚现今居住在太平洋诸岛上的波 利尼西亚人的远祖从哪里来。 • 人类学家想弄清楚现今居住在太平洋诸岛上的波 利尼西亚各民族的远祖从哪里来。
• The Einsteins, however, could not afford to pay for the advanced education that young Albert needed.
• 然而,爱因斯坦无力负担小阿尔伯特深造所需要 的费用。 • 然而,爱因斯坦的父母无力负担小阿尔伯特深造 所需要的费用。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知识讲稿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知识讲稿

02 03
阐释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贡献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提出了“理解即翻译”的 观点,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理解和阐释;安托瓦纳·贝尔曼 (Antoine Berman)则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主张在 翻译中保留原文的异质性。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影响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则 ,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 视角和方法。
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不同,从而对翻译产生重要 影响。阐释学派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翻译策略的选择
针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阐释学派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异化、归化、杂合等。异化策略强 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归化策略则强调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杂 合策略则主张在保留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归化处理。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进一步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理论渊源、实践应用等方面,完善和发展该
理论。
拓展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应用领域:将阐释 学派翻译理论应用于文学、商务、科技等不 同领域的翻译实践中,检验其适用性和有效
性,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探讨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的关 联与差异: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与语言学派 、文化学派等其他翻译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揭示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促进翻译理论 的多元化发展。
翻译的本质与目的
翻译的本质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本质是将一种语 言中的文本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中的文本,同时保持原文的意 义、风格和文化内涵。

翻译理论总结期末

翻译理论总结期末

翻译理论总结期末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翻译理论作为研究翻译实践的基础,是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本文将综述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从而对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一、翻译理论的重要概念1. 翻译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互译,还涉及到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因素。

2. 等效等效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使目标语言能够传达出原文同样的意义和效果。

等效主张在翻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涉及到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问题。

3. 重译重译是指对一篇已经翻译过的文本重新进行翻译。

它是翻译实践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通过不同解读和译者的风格差异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4. 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中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分别指代将目标语文化与源语文化“融合”或“保留”的翻译策略。

归化主张将目标语文化中的表述方式与理解习惯作为翻译的依据,而异化则更加强调源语文化的独特性。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1. 传统翻译理论传统翻译理论以源语为中心,更加注重语言的形式对称性,重视忠实于原文,以达到“无损”的目标。

2.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提出了等效的概念,并关注功能与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明确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对源语和目标语读者进行调整的任务。

3.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提出了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它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移,还涉及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

这一理论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重译和再翻译理论重译和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已有翻译作品的再审视和重新翻译,可以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这一理论提醒翻译者不仅要注重翻译策略,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

三、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1. 源语导向理论源语导向理论以源语为中心,强调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力求实现“无损”翻译。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

翻译参考资料整理

语言知识汇总I. 代词◆1. 英语代词用的多,汉语代词用的少.2. 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 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 特别是物主代词.II. 形容词与副词◆1.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里是两个非常活跃的词类. 其词义往往随前后搭配而变化, 其用法也特别灵活.III. 重复与代称◆1.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弄重复。

2.汉语不怕重复。

汉语也用代词,但不如英语用得多。

3.汉译英时要避免重复,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则要少用代称,多用实词。

IV. 分词短语1.英语有分词,包括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用法灵活。

分词引导得短语位置灵活可以放在句首、句中和句末。

因此英语句子里主从关系很多体现出不同的层次。

2.汉语没有分词,多用并列动词或并列分句,因此汉语句子里并列关系居多,层次不甚明显。

V. 被动语态1.英语里,被动语态用得很多。

2.在汉语里,类似得结构叫“被动式”,远没有英语得被动语态用得多。

VI. 关联词语1.中国语多用意合法,联结成分并非必需。

西文里多用形合法,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缺少得。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2.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关联词。

3.关联词里用得最多得是and.VII. 语序◆1.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1)英语句子注重突出重点,往往把重要得话放在突出得位置。

英语有时态,可以通过动词得变化显出动作发生得先后顺序,而且英语大量使用分词和从句,用法也灵活,可钱可后。

2)汉语叙事多靠并列结构(并列分句和并列谓语),因此较多地依靠格成分之间得顺序,尤其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评论与表态需要对某事发表评论或表明态度时,英语得语序和汉语不同。

英语是先评论,或先表态,然后再说有关得事情或情况。

汉语则相反,评论或表态性的话往往是放在句子的最后。

VIII. 科技英语的特点1.科技文章属于严肃的书面语体,一般崇尚严谨周密,要求行文简练,语法正确,重点突出。

2.科技英语除上述特点外,还要求叙述开门见山,简短明快,使读者立即抓住问题的重点。

翻译理论--第3章..

翻译理论--第3章..

3.1 Roman Jakobson: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 Summaries to Make and Linguistic Viewpoints to Learn
3.1 Roman Jakobson: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
Saussure 言语组成部分→Jakobson 开始思考:equivalence in meaning between word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Jakobson 指出“通常在代码单位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
eg. : cheese ≠syr(俄)≠queso(西班牙)≠Kἃse (德)etc.
creates)
3.2.2 The influence of Chomsky
奈达和泰伯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有6至12种基本的核心结 构,这些语言的“一致性更多表现在核心的层面上,而不 是语序等更为复杂的结构层面上”。
信息由源语向目标语转移发生在核心层面,然后才转换成 表层结构,其过程是(1)“literal transfer" 直接转移; (2)”minimal transfer" 最小限度转移;(3)"literary transfer" 书面转移
① making sense; ② conveying the spirit and manner of the original; ③ having a natural and easy form of expression; ④ producing a similar response. Nida承认,内容和形式的传统“冲突”并不容易解决,处

翻译学概论3

翻译学概论3

对施氏的评价:
1)其翻译理论在19世纪产生很大影响,甚至 在今天也仍有重要意义。 2)西方第一个吧笔译和口译明确区分并加以阐 述的人,但对口译所持的观点是错误的。口 译不是一种机械的活动,而是一种技艺。 3)开创了用解释学研究翻译的传统。
三.英国翻译理论家:德莱顿与泰特勒
1.德莱顿(John

逐字译:字字对应,词词对应的翻译。
意译:给译者一定的自由度,又让原作者在
场。译者追求的是意义的对等,而不是词汇 上的对应。 仿译:这种翻译的译者(可以叫做“译者” 的话) 有充分的自由度,更换词句,改变意 义,甚至随便创作。
德莱顿对三种译法的看法:
逐字译可以比作“戴着脚镣在绳索上跳舞”; 拟作“译者表现自己的最好方法,但他对九
泉下的作者的英灵和声誉,却是一种莫大的 不公” 意译:介于逐字译和拟作之间,“表达了原 文的思想或意义而不被词Fraser Tyler,1747-1814)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生于苏格拉,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后在那担 任历史学教授。 1770年改行当律师,但一直酷爱文学和翻译。 1790年出版《翻译的原则》,系统、全面的 论述翻译。具体如下:

德国翻译理论家之二:洪堡特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
西方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教育
改革家 在语言与翻译上的贡献: 二元论语言观和翻译观
何为二元论的语言观?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强 调语言的个性 “人类先天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能力, 因此所有的语言中必定都具有理解所有语言的秘 诀。”----强调语言的共性


以上表述的语言观似乎自相矛盾,却反映了其对语 言的辩证看法,即其二元主义的语言观。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为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法则,它们的关系是:忠实性法则从属于连贯性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

目的论认为,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目的法则,它是一切翻译都应遵守的,然后是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一,目的法则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

目的性原则要求翻译的过程应该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达到它预期的功能为标准,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不再以对等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及其功能为标准,而是注重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所要实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目的性原则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

二,连贯性原则译文必须语内连贯,换言之,译文必须对于具有目的语交际环境和知识背景的接受者是可理解的。

也就是说“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

三,忠实原则在目的论中,忠实性法则仅仅是指原文和译文中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

忠实的程度与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翻译的目的。

诺德认为,“在能够达到译文预期功能的情况下,译者应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特色上的一致。

”四,三大法则之间的关系连贯性法则与忠实性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

如果目的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具有不同的功能,那么忠实原则就不适用。

如果目的原则需要译文不通顺,及不符合语内连贯,则连贯原则就不适用。

因此,语际连贯次要于语内连贯,这两种连贯性原则又从属于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规则,而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是特殊规则。

笔者认为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作为目的论的附属原则,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

在译文中目的论三大法则很难同时兼顾,可行的译文首先要符合“目的法则”,如果译文符合“忠实法则”和“连贯法则”[论文网/doc/311626593.html,]却不符合“目的法则”这样的译文是不合适的。

翻译理论(3)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3)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有完全准确的翻译。 翻译种类多样,其决定因素是: (1) the nature of the message, (2) the purpose or purposes of the author and, by proxy, of the translator, and (3) the type of audience.



功能对等的基本点就是“将原语文本读者的理解 和欣赏的方式与译语文本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的 方式加以比较”。 1.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的翻译可能引起对所指意义 的误解,就必然在译语文本中作某些改变,或者 字面翻译可以保留,但必须增加脚注,说明可能 引起的误解; 2. 如果紧扣原文形式讲不通,即所指意义完全模 糊不清,就可以在文本中作些改变,除非原语文 本的目的就在于模糊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所指 意义的模糊不清可以保留,但用脚注说明这种模 糊不清的性质是有用的,而且在大多数实例中也 证明是恰当的;


奈达是一位语言共性论者,他认为,能用一种 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一个民族使用的“落后”的语言结构并不会 “限制”它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而不同语言和 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 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 奈达的翻译思想: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主要 是意译;为了意译必须改变语言形式。



2. If a close, formal translation makes no sense, certain changes may be introduced into the text unless the source text is purposely obscure, in which case the obscurity may be retained, and a footnote explaining the nature of the obscurity may be very useful and in most instances fully justified. 3. If a close, formal translation is so semantically and syntactically difficult that the average person for whom the translation being made is very likely to give up trying to understand it, certain changes are warranted.

英语翻译理论

英语翻译理论

3. pragmatism: pragmatic ways of considering and dealing with things; pragmatic: dealing with matters in the way that seems best under the actual conditions, rather than following a general principle; concerned with practical results. 实用主义: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一个派别,创始于美国。它 的主要内容是否认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把客观存 在和主观经验等同起来,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思维只是应 付环境解决疑难的工具。 Therefore, pragmatism (褒义词)≠实用主义(贬义词)
它的主要内容是否认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把客观存在和主观经验等同起来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思维只是应付环境解决疑难的工具
Chapter 3
Diction
In order to make an accurate and smooth translation, a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how to find a word or words by which the original idea may be most aptly expressed. Diction, the choice of words and phrases to express meaning, is therefore one of the basic techniques.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its use in the language, not only its definitions in the dictionary. A dictionary does not require a particular sense of a word but records the uses that have been found for it. Now and then a word is in the process of acquiring a new sense. The dictionary definition is for the most part a record of the denotation of a word and often cannot give its connotation. 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 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Beginners often rigidly adhere to the verbal consistency of words in two languages, while neglecting their contextual consistency. Care should therefore be taken in translating to determine from the context the exact shade of meaning of a word and the choice of an appropriate one to express the meaning in the target version.

英汉互译理论与实务课件及其参考答案 第三章第三节 词性转换

英汉互译理论与实务课件及其参考答案  第三章第三节 词性转换

2.2 英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与汉语名词相互转换
(1)英语动词≈汉语名词
例1:屋子真温暖,回家的感觉真好。 译文:The house is really warm and feels good. 例2:Outstanding educational employees should be properly acclaimed and rewarded. 译文: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应该适当地予以表扬和奖励。
例30:Learning is wealth to the poor, an honour to the rich, an aid to the young, and a support and comfort to the aged. 译文:学问是穷人的财富,是富人的荣誉,是青年的帮助,是老年的支 持和安慰。
例5:他的言论在报纸上受到抨击。 译文:His remarks were attacked in the newspaper.
可见,能与汉语动词相互转换的英语动词有如下特征:
a. 一些由名词派生或转用的英语动词(如apologize,
identify, personify, symbolize等);
(3)英语副词≈汉语形容词
英语动词译成汉语名词时,修饰动词的英语副词往往要转 译成汉语的形容词,反之亦然。
例1:I suppose boys think differently from girls. 译文:我想男孩子的思维方式与女孩子是不一样的。
例2:《唐山大地震》23秒的地震再现,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 译文:Many audiences are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23second reproduction of earthquake in the movie Aftershock.

3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3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20世纪初
关于翻译的目的与宗旨 (普罗米修斯 “窃火”) 关于“直译”与“硬译” 关于翻译的言语、句法问题 关于重译和复译问题 关于翻译批评问题
直译与硬译
“直译”是针对“歪译”提出的。
“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 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 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除了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 “束手”这一条路了,所余的唯一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 头皮看下去而已。” 硬译有别于死译 硬译自有需要它的读者对象。 “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
翻译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社会科学和学 术思想上。---“西方命脉之所在” 严复在译著中所加按语(对原书的批评、补 充、发挥),约占其全部文字的十分之一。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盖吾之为书,取足喻人而已,谨合原文与 否,所不论也。”
“取便发挥,是非正法。”
林纾(1852--1924)
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 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舌, 不是沐猴而冠。
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 有心声的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 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 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 如像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像 我自己在创作的一样。
硬译不仅为了“不失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同时也可以“逐 渐添加新句法”,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同化”而“成为己 有”。
赵景深:“我以为译鲁迅:“宁信而不顺”
翻译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持原姿。在语言上不必 完全归化的主张。
鲁迅是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来论述“直译”的。
“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 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 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翻译理论,第三章第一讲

翻译理论,第三章第一讲

• 4.She became a poor third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ntest. • [译文]她在演讲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成 绩比第二名差了很多。 • [评析]原文乍看简单,但“poor third”值 得琢磨。译文增加“成绩比第二名差了很 多”不失为成功的手笔。
• 四、增加语气词,通过译文再现原文语气 • 1.The pretty girl on the cover of the periodical is just a sales gimmick. • [译文]画报的封面上印上美女只不过是吸 引顾客的一种噱头而已。 • [评析]汉语的语气需要靠语气词本身来体 现。译文通过增加语气词“不过……而已” 体现了原文本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 一、增加词语使译文句法完整 • 1.Tourism benefits not only airlines, hotels,restaurants,and taxi drivers, among others,but also many commercial establishments and even the manufacturers of tourist commodities. • (译文)旅游业不仅有利于航空公司、酒店、餐 饮、出租车等行业,而且还有利于许多商业机构, 甚至有利于生产旅游商品的制造业。 • [评析]原文中谓语动词“benefit”后跟了若干个 名词做宾语,若照搬同样结构,译文会显得生硬, 重复“有利于”使译文句法完整,行文紧凑。
• 2. I could have skinned Rupert in front of the whole audience. • [译文]我真恨不得当着观众的面剥了鲁伯 特的皮。 • [评析]英语中的语气常常通过情态动词得 以体现。译文通过增加“真恨不得”惟妙 惟肖地对应了原文情态动词“could have skinned”所内含的语气色彩。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西塞罗:《论善与恶的定义》《论最优秀的演说家》“我不是作为解释员,⽽是作为演说家进⾏翻译的”贺拉斯:《论诗艺》坚持活译,意义对意义(sense for sense)\忠实原作的译者不适合逐字死译,必要时可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哲罗姆:西⽅四⼤权威神学家之⼀、提出四⼤翻译原则:强调各种语⾔形式差异,主张在翻译中应避免逐字对译;翻译⽅法应随原作的⽂本⽽异;否认圣经中存在的“上帝的感召⼒”;翻译既然是⼀种创造,译者就完全可以具有⾃⼰的风格特征,⽽且优秀的疑问完全可以与原作媲美奥古斯丁、马丁。

路德(贡献:意译;尊重原⽂,不轻信传统教会神甫解释;集体智慧,集思⼴益;提出了翻译七⼤原则:1、可以改变原⽂词序 2、可以运⽤语⽓助词 3、可以增补连词 4、可以省略 5、可以⽤词组代替单词 6、可将⽐喻改成⾮⽐喻7、注意⽂字变异和翻译准确)近代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精通原作语⾔题材,完全再现原则思想; 2、译作风格⼿法与原作等同 3、译作与原作同样通顺歌德:⾸先将翻译划分为彼此连贯的3类:1、信息翻译 2、近似创作改译 3、逐⾏对照翻译主张直译,⽤地道的本族语施莱尔。

马赫:近代译论史上最著名预⾔决定思维论诠释主张:语法释义⼼理释义⾸次提出翻译应区别于⼝译与笔译庞德:倡导精确再现细节、词语、⽚段和整个形象的描绘,其翻译理论建⽴在语⾔能量(energy in languge )基础上语⾔能量理论:语⾔获得能量的种种⽅式:1、⾳韵melopoiea \2形象phanopoiea\3思想logopoiea“决定并翻译(determine and translate)”翻译⽬标:1英⽂译⽂中地道的表达\2、意义和氛围上对原⽂的忠实(fedelity)重视思想性质及意义的相互关系、抓住真实的东西(the real)威尔:拥护翻译培训派:意义不是“⽂字或⽂字的背后的东西(something behind the words or text),也不是什么本质(essence),⽽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如冲量或能量之类(something different, as thrust or energy)”乔姆斯基:理论三个层次:1、由“短语结构规则(phrase structure rules)”构成的基础成分(base component)⽣成; 2、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这⼀结构通过转换规(transformational rules)变换成 3、表层结构(surface stucture)图⾥:⽬标系统反对原⽂本决定论(source text determined theory),提出⽬的⽂本论(target text theory)区分3中翻译准则:1、初级准则preliminary norms\2起始initial norms\ 3运作operational norms贡献:1、抛弃了⼀对⼀的对应理念,否定了⽂学意义上的等值的可能性 2、引⼊⽬标⽂化系统的⽂学区相对译⽂的影响 3、动摇了原始信息具有固定统⼀性的想法 4、在互相作⽤的⽂化系统中,原⽂和译⽂统⼀于符号学⽹络解构主义派:deconstruction代表:福科:修正了原⽂概念,削弱了原⽂的地位,为翻译理论探索作出积极贡献海格德尔:解构了原⽂概念,对命名提出质疑,从⽽解构了所有概念,打破了概念对翻译的束缚德⾥达:提出分延--理论的基⽯和最关键的概念;分延是⽆限的,踪迹trace也是⽆限的;分延的⽆限,扩张也⽆限,形成意义的播散,意义域的扩散奈达EugeneA. nida:1、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体在译语中⽤最近似的⾃然对等值现原语的信息2、动态对等是奈达翻译论的核⼼3、三个发展阶段:描写语⾔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社会符号学阶段4、翻译的四个标准:传达信息 2、传达原作的精神与风格 3、语⾔顺畅⾃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及成就1.美国翻译理论Eugene. A. Nida:Functional EquivalenceOklahoma, pious Christian, Los Angel University, South California University (Master in Holly Bible New Testament in Greece ) Michigan University (Doctor of Linguistics guided by Charles Fries & Leonard Bloomfield in1943) 美国圣经公会供职从事组织和指导圣经翻译工作。

著作40多部,论文250余篇最早、最多,影响最大。

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翻译》和外国语。

1984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与金隄合著On Transla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and English 《论翻译》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1993)《语言、文化与翻译》Shanghai Foreign Languae Education Press世界性的深远影响,为翻译注入了新思想和活力,引进了新的概念和方法。

“奈达的著作,开创了翻译理论的新时代。

”(Christian Balliu)奈达的翻译思想分成三阶段:1)描写语言学句法、词法和语义翻译问题的描写研究2)交际理论运用语言学理论最重要,成熟、发展、系统3)社会符号学运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翻译从科学到艺术的转化翻译是艺术(art),翻译家是天生的;翻译研究是科学(science),是比较语言学的重要分支。

翻译基本上是一种技艺(technology),需要多种学科才能产生令人满意的译作,包括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和交际理论(1996)。

奈达的基本翻译思想:1)翻译是交际活动2)翻译主要是译意3)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表达形式。

翻译过程四阶段: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e)和检验(test)。

Eugene. A. Nida’s translating thought and theory have made worldwide influence. Not only has he published a great number of books and essays on translation, but also he is active in taking part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and always gives lectures all over the world even in his eighties. He has brought new thought and vigor to the career of translation by introducing new concepts and methods.Is it a translator’s task to focus primarily on the source culture or the target culture? Although the answer is not clear-cut, the dominant criterion is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 and this process depends on what is received by persons hearing or reading a translation. Judging the validity of a translation cannot stop with a comparison of corresponding lexical meanings, grammatical classes, and rhetorical devices.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extent to which receptors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Accordingly, it is essential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be stated primarily in terms of a comparis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original receptors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the text and the way in which receptor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translated text.”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Nida, 2001) 《语言与文化一翻译中的语境》Nida, one of the greatest scholars in the translating field, describes his famous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his several books and articles. In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Nida, 1964), 《翻译科学初探》he used the concept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refer to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Nida &Taber, 1969), 《翻译理论与实践》he improved this concept and defined it like this: Translation is to reappear information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by selecting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original text according to first meaning, then style.In the definition, “close” refers to “close information to the source language”; “natural” to “natural form of express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equivalent” to “the way in which they are combined”. Therefore, in a sense, Nida here focused on semantic equivalence (语义对等)instead of formal correspondence.But the term “dynamic equivalence” is always misunderstood by some translators, accordingly many individuals have been led to think that if a translation has considerable impact then it must be a correct example of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even every kind of free translations can style itself “dynamic equivalent”. Because of this misunderstanding and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concept of function, it seems much more satisfactory to use the expressi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describing the degrees of adequacy of a translation. So in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 (Nida & Warrd, 1986),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Nida changed the term of “dynamic equivalence” into tha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terms “function” and “functional” seem to provide a much sounder basis for talking about translation as a form of communication, since the focus is on what a translation does or performs. In this book,Nida also developed his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 declaring that information involves the form of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thought. He believes that form can also convey meaning. If the form is altered, the meaning may be simultaneously changed. Subsequently, he requires that translators must try their best to achieve both “semantic equivalence” and “formal correspondence”.The adequacy of a translation depends on a great many different factor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xt itself, the discourse type, the intended reader,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translated text is to be used, and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 translation has been made. So many factors make it complicate to evaluate a translation. In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Nida, 1996), 《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学》Nida pointed out that acknowledging the various degree of “equivalence” is more realistic. In general, it is best to speak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terms of a range of adequacy, since no translation is ever completely equivalent. A number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s can, in fact, represent varying degrees of equivalence. This means tha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cannot be understood in its mathematical meaning of identity but in terms of proximity, i.e., on the basis of degrees of closeness t o functional identity. His 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mplies different degrees of adequacy from “minimal to maximal equivalence” on the basis of both cognitive and communicative factors. As a matter of fact, translation can only achiev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e., “communicative equivalence”.Lawrence Venuti:Translating Strategy of DeconstructionVenuti(韦努蒂), an Italian American,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1995 《译者的隐身》,韦努蒂结合政治、历史和文化考察翻译,批判了翻译史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提出了解构主义的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