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五讲
自然辩证法课件
2
1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
*
古希腊时代,由于自然科学还处在萌芽之中,自然界很多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出于探究世界奥秘的冲动,学者们企图不依赖科学试验材料,而单凭抽象的理论思维和逻辑推理,来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理论体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哲学。这种哲学实际上也就是当时的自然科学。它所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围绕着这个问题,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学派林立。最早出现的是泰勒斯所创立的米利都学派。泰勒斯作为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留下了一句名言:“万物源于水”。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古代思想家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和模糊的,达不到分析和解剖的精确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贰
壹
叁
什么叫思辨?——以芝诺悖论为例
*
思辨就是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理论上的思考。 “运动是不可能的” 芝诺的证明:移动位置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到达路程的一半的地方,但要走完这一半的路程,又必须先经过这一半的一半,如此递推下去,物体最终只能停在原地不动,所以运动是不可能的。
03
哥白尼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
*
在这部著作中,哥白尼明确指出地球在本身自转的同时,还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公转,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这就是著名的“日心说”。
“日心说”的提出,给宗教神学自然观以致命的打击,推翻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被教会奉为金科玉律的托勒密天文学体系,是向宗教神学发出的挑战书,在哲学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在科学上宣告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这个划时代的事件后来被康德称为“哥白尼革命”。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经过30多年的天文观测之后,写成了《天体运行论》一书,并于1543年临终之际出版。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自然辩证法第五讲_科学知识的构成
C科学事实III
3、特点 A可靠性(可重复性) B个别性 C相对独立性
4、作用
A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
假说、科学理论的基础。 B科学事实是评价和检验科学概念、科学定律、 科学假说、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Fra bibliotek 二、科学定律
1、定义 科学定律——反映事物内部本质或者必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全称命题。 2、分类 A经验定律——直接从科学事实进行归纳推理 得到的定律。
B理论定律(原理定律)——从经验定律进行
溯因推理得到的定律。 3、特点 A一般性 B简明性 4、作用 A揭示了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或规律
B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C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的工具。 三、科学假说 1、定义 科学假说——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
学事实,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必然联系所作的 猜测性说明。
2、分类
A经验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经验
定律的假说 B原理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原理 定律的假说 3、特点 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2分类a经验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经验定律的假说b原理定律型假说实践检验后转化为原理定律的假说3特点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b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4作用a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广义的必经途径
第五讲 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科学事实
1、定义 科学事实——反映事物外在现象或者偶然联
系的科学知识,逻辑形式通常为单称命题。 2、分类 A科学事实I B科学事实II
A客观真理性。
B全面系统性。 C逻辑完备性。 4、作用 A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B更加有效地进行科学解释和科学预见
自然辩证法课件
– 生活是什么?从一个角度来看,生活是男人与 女人的故事。那么学会生活,怎么样学会生活? 怎么样学会男人与女人的故事?我们的教育有 没有交给我们如何对待女人,如何对待男人; 在这样的一些方面,我们真的就像中国的改革 开放,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是偷偷摸摸; 结果怎么样?我真是瞎了眼,怎么找了你这样 的一个人,我闭着眼睛,我在大街上随便摸一 个人,都会比你强;下一辈子,我招谁也不会 找你。当初的死去活来的两个人,成了冤家对 头。这就是代价,这就是报应。
– 3、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
• 四、农业经济
– 1、农业经济时代人的需要
• 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孟子在两千多年前,食、色,性也。 • 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材料、能量、信息 • 农业时代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对于食物的需要
– 2、农业经济时代人满足需要的活动
• • • • • • 手工工具:石块、木棒、弓箭等 材料技术: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经济的目的:满足个人自身的需要 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化程度、产品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低, 整个社会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经济活动的地域性很强 • 人们的思想相对封闭
• 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产业 • 信息产业,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涉及信息的 处理、传输等产品与服务的行业,如计算机制造, 软件的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等 • 信息及信息技术 • 三大资源:材料;能量;信息 • 信息:有序的信号 • 信息的特点:不守恒性;可创造性;共享性; • 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 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的公式:知识20%+非知 识80%。
• 萌萌爸爸的例子; • 鹦鹉的故事
– 什么是非知识?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第五章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1、简述非逻辑方法创造性特点与作用?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可以分为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基本要素进行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应用想象和联想。
作用:①可以启发思路,形象的揭示事物的内部机制和本质规律;②它可以使在现实中无法进行的实验在思维中进行;③对对象进行极度的纯化和简化;④在技术领域意义突出。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常常伴随着灵感的心理体验出现。
直觉与灵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突发性;②突变性;③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作用:①直觉思维和灵感可以帮助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创造性的预见,提出科学假说和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②在科学理论的创造和发展中,直觉与逻辑是互补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只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特征:①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②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的优化综合;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例如:门捷列夫关于镓等新元素的预测;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预言;爱因斯坦质能守恒定律的导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 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评价和鉴赏能力及操作能力;. 非智力因素:理想与动机、兴趣与激情、好奇心与惊讶感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方面训练和强化有关智力因素的能力,另一方面尽力发挥有关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注意优化其整体结构。
2、阐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答案一:①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思维极少受原有框架的束缚,能够全面、系统、周密的思考问题,把思路引向比较广阔的领域,在时空中大幅度的搜索“答案”或目标。
这种思考的广阔性打破了常规性思维那种“自我”封闭、拘于原有经验的狭小领域,可以从众多领域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和借鉴之处,或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的构想;②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不受方向上的限制,能够灵活变换思路,善于将思维的角度回转、跳跃,不断把思路从一个方向转移向另一个方向。
自然辩证法 第五讲
有限性是人文时空的根本内涵,也是人生 意义展开的基础。《易传·系辞上》 意义展开的基础。《易传·系辞上》曰:日 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生命现象是地球上最伟大、最神奇的现 象。《新唯识论》 象。《新唯识论》中认为:恒创恒新之谓生, 自本自根之谓命。《圣经》 自本自根之谓命。《圣经》中“生命之树” 与“智慧之树”的故事。 文化、人文与环境、方式。 人的生命的自由本性与人的生存的非自 由性的矛盾。(弗洛姆《健全的社会》) 由性的矛盾。(弗洛姆《健全的社会》
两种文化的分歧和冲突已经成为整个西方 社会普遍现象。他们在科研中都把自己当作 独一无二的“知识分子”,荒谬地歪曲对方 的形象。人文知识分子认为,科学家抱有一 种浅薄的乐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处境; 科学家则认为,人文知识分子都缺乏远见, 特别不关心自己的同胞,是深层意义上的反 知识,而且热中于把艺术和思想局限在存在 的瞬间。现当代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 化更助长和强化了这种隔阂。斯诺认为,造 成两种文化冲突的原因大多是由于两个群体 的知识分子之间缺乏相互理解。
早在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提出并揭 示了现代文明发展中人的理性的工具性与价值性内 在分裂的状态及其不断扩大的趋势。 英国学者斯诺(C.P.Snow)试图弥合“两种文 英国学者斯诺(C.P.Snow)试图弥合“两种文 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倡导“第三种文化”。 1959年斯诺就在剑桥大学作了“两种文化”的著名 1959年斯诺就在剑桥大学作了“两种文化”的著名 演讲,首次深刻提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歧和 冲突。斯诺严肃指出现代社会存在两种对立的文化: 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一方是以人文知识分子为代 表;一方以科学家,尤以物理学家为代表。双方之 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存在着敌意和反感。
二、自然人化与文化创生
自然辩证法:第五讲什么是科学
猜测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 环节。科学的发展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 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猜测和反驳是科 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只有根据与某种理论 相悖才成为问题。科学的进步来自于现有 理论相悖的现象的提出。
危机时期:当以下四种情况的反常出现时,人们 会对范式产生怀疑,对范式的信念逐渐动摇,从而 使范式出现危机:1、反常数目越来越多;2、反常 十分顽固,既不能排除它们,又不能消化它们;3、 有些反常打击了范式的基本原则;4、社会上的某 种需要,使原来的范式受到巨大压力。
危机的到来使科学家失去了共同的信念,引
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与之不 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的过程。革命的标 志是范式的转换,新范式的产生必然是 旧范式的彻底破坏。
• 一部分科学家范式的转换被库恩称作“格式 塔转换”或“宗教转换”
• 范式之间不可比较
• 相互竞争的支持者们所赞成的一系列标准和 形而上学原则不尽相同。只有当一个理论的 前提被接受时,它 结论才具有说服力。相 互竞争的范式支持者们都不会接受对方的前 提,因而也必然不会被对方的论证说服
• 把理论看作是结构,一个理由源于科学史, (大多数科学的进步展现了一种结构,如哥 白尼革命之后,牛顿物理学的发展)还有 一个源于普遍的哲学论据,它与观察依赖 理论密切相关。
• 对科学更恰当的说明,必须从理解科学活 动发生其中的理论框架开始
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
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 —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 新常规科学……
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 课堂笔记
研究生学位课《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绪论学习重点:自然辨证法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1、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科地位: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联接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二、1、研究对象: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辨证法的主题)生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界是怎样发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改造(人类是怎样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保护(人类运用什么方法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对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人与自然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作为人的实践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活动而改变了面貌。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主要表现为实践关系。
作为主体的人能动的探索和改造作为客体的自然界。
作为主体的人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人依赖于自然。
2、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之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3、学科特点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反思性的特点。
三、1、自然辩证法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它从自然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视野广阔,富有启发性。
2、自然辩证法是培育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
第二讲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学习重点:1、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问题。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科学技术即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案例
第一讲:自然观及其发展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二、16 世纪时,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 年观测天体,并详细记录了行星在公转过程中位置的变化。
开普勒仔细研究了第谷的观测资料,经过多年的刻苦计算,否定了19 种假说,于1609 年、1619 年先后提出了太阳系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后来,牛顿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抽象的程度上进行思考和研究,于1687 年正式公布了万有引力定律。
到20 世纪时,人们发现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宏观物体、低速运动问题。
适应解决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问题的需要,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第二讲: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一、地震是一种地壳演化,在人类出现之前,它全部是由于断层、岩浆活动、地下物质相变等自然原因形成的。
但人类出现之后,由于其活动的影响,在一些原来没有地震或少地震的地方发生了地震。
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一座军工厂,为处理废水凿了一口3614米的深井,由于高压注水于地下,1962年发生了频繁的地震;后来停止注水,地震活动减弱;回复注水,地震又增加。
二、人们运用光谱分析的方法已经发现在太阳上有70多种化学元素,其中氢、氮、氦、硅、镁、钙、硫等尽管比例不同,但他们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
1868年有人从光谱中发现的氦,当时在地球上还没有找到这种元素,曾经以为它只是“太阳上的元素”。
可是,在1895年,人们在地球上找到了。
其他天体的化学元素情况也是如此。
1976年,在我国吉林省坠落的一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经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鉴定,它也含有同地球上一样的硅、铁、镁、硫、钙、镍、铝等化学元素。
1976年,两艘宇宙飞船在火星表面着陆后取样分析火星的土壤,表明它也含有地球上的铁、硅、钙、硫、铝等化学元素。
1978年,曾先后有四艘飞船到达金星,发现金星的大气中含有氧、碳、氦、氖、氮、硫等化学元素,它们也同地球上的化学元素一样。
自然辩证法讲课提纲
二、逻辑经验主义:科学是一种可证实的知识体系
确实,科学、哲学甚至宗教都是一种知识系统,但是科学这 种知识系统与哲学、宗教等知识系统还是有区别的。自近代以来, 科学家往往强调通过实验检验来断定科学定理的真理性,也就是 说,科学是最讲究“实证”的。这一特点哲学、宗教等知识系统 却并不具备。于是,经验主义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逻辑经验 主义便把“可证实性”作为科学的本质特征。他们认为,科学是 一种可证实的知识体系。
(12)E 是一个更大的知识领域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 至少有另外一个(相邻的)研究领域,使得(a)这两个领域 的整个看法、形式背景、特殊背景、知识储备、目的和方法 体系有着真正重合的部分;(b)一个领域的论域包括在另外 一个领域的论域之中,或者说一个领域的论域中的每个分子 都是属于另一个论域的体系的组成部分。”(M·邦格,“什么 是伪科学”,载《哲学研究》,1987 年第 4 期)
非科学
界定好科学之后,邦格认为“非科学”就 很好界定了,“任何不能满足上面所说的所有 十二个条件的认知域都将被称为非科学。神学 和文学批评是典型的例子。”这样,邦格就把 科学和非科学的界线清楚地划分出来。
研究域
在认知域概念的基础上,邦格又提出了“研究域”(Research field) 的概念。研究域就是人们那些带有研究性的认知活动,它满足上述 十二条中的第(1)、(2)、(3)、(8)、(11)、(12)这样六个特征, 简称为研究域。它包括人类的如下的认知活动:自然科学,应用科 学,形式科学(数学和逻辑),技术(包括医学),社会科学(政治 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历史学、 语言学)。在研究域概念的基础上,邦格认为就可以把科学和前科学 的界线划分出来,前科学就是指这样一些认知活动,它正处在从研 究域向科学转化的过渡阶段,即它在满足研究域的六条本质特征的 基础上,又满足了科学的其它几条本质特征,但尚未达到满足科学 的十二条本质特征。历史上,天文学、地学等在成为科学之前都经 历过这个阶段。
自然辩证法-5科学是什么
5.看它对待经济效益的态度。伪科学直 接谋求的是金钱,是立竿见影的收益; 而科学谋求的是“优先权” (公有主 义) ,需要通过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和 肯定才能得到效益。
6.看它对待批评的态度。科学总是接受 理性的批评,而伪科学拒绝人们特别是 科学家的批评。
人类不能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但必须谨 防总是拥有真理的幻觉。
第五讲 什么是科学
一、什么是科学? 著名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创始人之一贝 尔纳,曾经为科学勾勒了一组动态的形 象:(1)一种建制;(2)一种方法; (3)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4)一种 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5)构 成我们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 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其中,科学作为 一种建制和作为生产要素这两种形象, 只是近代以后才出现。
伽利略数学演绎—实验方法 确定了整个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目标与构架。
伽利略深信自然这部大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 他所追求的是存在于自然对象之中的现实的数学关系与 永恒的自然法则。他承认自己对自然目的、终极原因等 毫无所知,宣称与其夸大其词,不如干脆说“我不知 道”。因此,他在落体问题中所追问的便不是物体“为 什么”降落,而是“怎样”降落;不是运动的终极原因, 而是运动所遵循的数学法则。
②经验上证明。它在经验上无法证实。观 察只能得到关于过去的事实,而普遍命题 要求对于一切时间内的观察都有效。在过 去和未来之间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通过归纳得到的全称的理论是不可靠的。
“归纳问题“其实表明:归纳方法并不是 科学认识的唯一方法,它有自己的作用范 围,有自己的局限性。
公理法的内容如下: 第一,通过演绎法提出一个由公理、定 理和定义等所组成的公理系统,牛顿运 动三定律就是牛顿力学的公理。 第二,设法将公理系统之定理与观察相 联系,即把公理系统与物理世界中的事 件对应起来。 第三,确证从中演绎出的结论。 牛顿的这两种方法皆为解释和预见现象。 但前者从观察、实验开始并要求作出概 括;而后者可随意开始,要求创造性的 想象,且须与观察相联系才有科学意义。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辨证法课堂笔记第一讲自然辨证法概论1、什么是自然辨证法?它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研究,是关于科学技术一般方法论的研究。
2、自然辨证法的内容(1)自然观:自然界、时空观、系统性、规律性。
(2)科技观:科学的概念、技术的概念、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的规律。
(3)方法论:科研选题方法、试验方法、理想化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系统方法。
4、当代科学与自然辨证法:数学部分(非欧几何、拓扑学、现代数学等)、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分子生物学(DNA等)、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新三论(协同论、结构论、突变论)]。
5、当代技术:原子能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纳米技术。
6、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位置:各门具体学科——〉自然辨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是具体——〉特殊——〉一般。
7、自然辨证法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总得来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不能独立存在)(2)特殊表现一般。
第二讲自然界的系统结构1、系统的概念:由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叫系统。
系统就是要素加关系。
2、系统的分类:按大小分:大、中、小型系统。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按规律的性质分:确定型、随机型系统。
按组织方式:自组织、他组织系统。
按可逆与否:可逆系统(有记忆)、不可逆系统(无记忆)。
按动态分: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3、系统的性质:要素的关联性、动态相关性、系统整体性。
4、系统的非加和性:即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原因在于要素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协同作用,内耗作用)。
意义:在认识上,要从整体出发;在时间上,要追求整体最优化。
5、自然界的层次结构:自然界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具有特定的性质和规律,相邻层次间存在着过渡区,表现着不同层次的联系和转化。
第三讲自然界的系统演化1、演化概念:在一组环境参量的输入下,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自然辩证法第五讲
浅层生态学
深层生态学
技 术 观
1.科学技术能够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它; 2.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和经济变革,但我们控制它的能力却是十分有限; 3.大规模的高技术(如核动力)是进步的标志 4.通过分析,把问题分解成若干部分来解决。
1.不能依赖科学技术,必须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其他途径; 2.我们能够按自己的要求改变社会和经济:技术应该是仆人而非主人。我们不必拥有伤害自己的技术; 3.中间的、适宜的和民主的技术(如可再生能源技术)是进步的标志; 4.通过综合,把所有部分看作一个整体,相互之间是关联的。
人与自然
1
参考文献:
2
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4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余谋昌:《生态学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6
地球纵观:
7
自然之友:http:///
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着重于从自然属性的定义: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学联合会)
着重于从社会属性的定义: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着重于从经济属性的定义:
01
02
浅层生态学
深层生态学
自 然 观
1.人与自然是分离的; 2.我们能够支配自然使它为人的利益服务; 3.我们能够也应该利用自然规律来开发利用自然。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2.我们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是为它自身而不是为它对我们有价值,我们应该与它和谐相处; 3.我们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如:地球人口数量有限规律)
自然辩证法 案例及分析
第二讲: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案例:海洋形成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
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
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
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
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
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
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
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
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
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
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
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
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
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新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
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
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
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自周朝以来就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严酷的地区 之一。一方面中国古代思想领域,深刻认识人与自然 和谐关系重要性的思想极具智慧的光辉;另一方面生态 环境则被不断破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 一方面中国古代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精益求精为世界 之冠;另一方面高超的生产技术无法应付频临的自然灾 害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甚至这种高超的生产技术 在环境破坏的过程中起着“为虎作怅”的作用。 • 长期的、世所罕见的中国古代社会治乱反复的这一现 象,从深层次上分析就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沉重压 力下的产物
• 悖论: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 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 • 发展中国家: • 征服与改造自然成为强烈而不可遏制的 冲动 • 再精致的生态伦理方面的道德说教也难 有多大的说服力和约束力
六十年代末,罗马俱乐部的研究 罗马俱乐部的研究 报告《增长的极限》 报告《增长的极限》
• 提出的“地球已经不堪负重,人类正在面临增长极限 的.挑战,各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继 续生存”的问题。 • 由于过去300多年来的一系列显著的技术进步,人类已 由于过去300多年来的一系列显著的技术进步, 300多年来的一系列显著的技术进步 经把人口和经济增长的极限延后了。人口和资本的发 经把人口和经济增长的极限延后了。 展不仅已经达到了它的极限, 展不仅已经达到了它的极限,而且已经暂时超过了地 球能够承受的极限。今天, 球能够承受的极限。今天,有很多问题并没有技术上 的解决办法, 的解决办法,因此在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层面上采取 均衡状态是仅有的解决方法, 均衡状态是仅有的解决方法,即通过人口的出生与社 会自由的动力学的平衡,使人口、 会自由的动力学的平衡,使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维 持在70年代初的水平并使之均衡运动, 70年代初的水平并使之均衡运动 持在70年代初的水平并使之均衡运动,以保证人类的 生存环境——地球生态不再恶化。对此,人们称之为 地球生态不再恶化。 生存环境 地球生态不再恶化 对此, 零增长”的对策。 “零增长”的对策。
• 第一,土地资源丧失。 第一,土地资源丧失。 • 全世界沙漠化面积达4500万平方公里, 全世界沙漠化面积达4500万平方公里, 4500万平方公里 100多个国家受其影响 据联合国估计, 多个国家受其影响。 100多个国家受其影响。据联合国估计, 非洲40% 亚洲30% 拉丁美洲19% 40%、 30%、 19%的土 非洲40%、亚洲30%、拉丁美洲19%的土 地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地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 其次是资源日益匮乏。 其次是资源日益匮乏。 • 地球上的森林而积曾达76亿公顷.1988年己减少为41亿 公顷。当前.全世界每年损失的森林而积1800- 2000万公 顷。根据卫星遥测资料.中国的森林覆盖率约11. 5%.仅为 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的1/ 3。黄土高原曾经是一片绿色 植物覆盖的土地.西周时期(公元前1066一前771年).陕西 的森林覆盖率达45% ,现在的西北却是水土流失最严重 的地区。长江流域森林的过度采伐也十分严重,水上 流失而积不断扩大,大量泥沙涌入长江以及长江流域 的水库、湖泊,造成河床抬高,水库容量减少,导致 长江水患愈演愈烈。
• 问题不在于对这种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与否,而 根本在于有效地调节人们在现实中的利益关系, 并且不仅是通过道德说教,更重要的是以强有 力的物质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 • 生态伦理只有在一种整体的科学的发展观中才 有现实作用,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建立只有在 相应的政治、经济、法律等配套措施下才有可 能;“自然的权利”、“生存价值”也只有在一 种首先保证人的生存发展的合理、切实可行的 发展战略指导下才能得以实现。 • 因此,生态伦理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发展观。
• 第二,水资源紧缺。 第二,水资源紧缺。 • 20世纪初以来,全世界农业用水增加了7倍, 20世纪初以来,全世界农业用水增加了7 世纪初以来 工业用水增加了20 20倍 另一方而, 工业用水增加了20倍。另一方而,随着工业化 和城市化的进程, 和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急剧增 据联合国调查统计,全世界40% 40%的河流受 加。据联合国调查统计,全世界40%的河流受 到污染,有些国家污染的地表水达70% 日前, 70%。 到污染,有些国家污染的地表水达70%。日前, 全世界约20亿人口饮用水紧缺,10亿以上的人 20亿人口饮用水紧缺 全世界约20亿人口饮用水紧缺,10亿以上的人 口饮用被污染的水。 口饮用被污染的水。
• 马克思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 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 现了的人道主义” 现了的人道主义”。
• 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强调在保证生存发展 的前提下,以人为中心,保护自然环境, 它将生态伦理的道德追求建立在了坚实 的利益调整、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上。 这样,在现实中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道德 与利益相分隔的现象,成为价值追求与 功利追求相融合的一个典范。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 • 地球上发生的三种影响深远的变化 :一是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一是人口的过度增长; 一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损害。
•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 1987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了“ 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 续发展”的思想。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实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之 间的共同承诺。 间的共同承诺。
• 黄河的水灾周期不断加快:秦汉间平均26 黄河的水灾周期不断加快:秦汉间平均26 年一次,三国五代10年一次,北宋为1 10年一次 年一次,三国五代10年一次,北宋为1年 一次,元明清为四到七个月一次, 一次,元明清为四到七个月一次,到北 洋军阀和国民党时代竟达三个月一次。 洋军阀和国民党时代竟达三个月一次。 二千年间黄河决口一千五百多次, 二千年间黄河决口一千五百多次,其中 大的改道26 26次 大的改道26次。
一、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的理论
• 首先是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环境造成 首先是人口增长过快, 巨大压力。 巨大压力。 • 自人类产生直到1850年.经过漫长的岁月 人类发展到10亿人口。中国考古发现.陕 西蓝田猿人距今80万年.北京猿人距今4050万年。后来有记载的黄帝、尧、舜、. 禹距今约4000年。
• 这是否又是发达国家的学究们设置的一 个陷井,以维持业已形成的全球贫富悬 殊的经济发展水平格局,让贫国继续贫 困,让富国永保发达? • 为什么人们在生态伦理的各种文献中产 生的那种隔靴搔痒的感觉的根本原因
• 生态伦理不能脱离现实的发展问题,它 生态伦理不能脱离现实的发展问题, 应该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观 的一部分;而且,生态伦理学在探讨生态 的一部分;而且, 价值的同时, 价值的同时,应该努力探寻与现实发展 问题的衔接和中介环节, 问题的衔接和中介环节,从而明确其服 务于现实经济发展, 务于现实经济发展,引导经济发展的正 确方向,以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定位。 确方向,以发展为目的的学科定位。
2.生态伦理“以人为中心” 2.生态伦理“以人为中心”,还是 生态伦理 自然)为中心” “以物 (自然)为中心”
• “人类中心主义” • “以物(自然)为目的,“以物(自然)为中 心”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 • 讨论成为一种“屠龙之术” • 从学理上看, 从学理上看, • 从实践中看, 从实践中看,
3.生态伦理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发展 3.生态伦理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发展 观
• 自然的价值、环境的意义只有在保证人类更好 自然的价值、 地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 地生存和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 • 生态问题古已有之,有关生态伦理方面的思想 生态问题古已有之, 自古以来就十分丰富 • 古代圣贤也不断提出一些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 深刻而极富启发性的见解, 深刻而极富启发性的见解,但在近代科学体系 没有建立的情况下, 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这些见解大多成为只具美 学意义的哲理玄思, 学意义的哲理玄思,并未在改善人与自然的关 系中发挥什么作用
•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物的关系本质上是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 人的关系。 人的关系。人的利益关系得不到很好的 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从谈起。 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从谈起。 • “天人合一”往往会让位于“人定胜天” 天人合一”往往会让位于“人定胜天” • 批判的武器毕竟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 国家与国家之间在争夺生存空间和生存 资源,发展中国家尚未解决贫困问题, 而且始终处在发达国家经济压力之下。 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贫富 差距在不断拉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人类利益是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在人与 人类利益是生态伦理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 自然的关系中,在伦理学中,只能以人为中心、 自然的关系中,在伦理学中,只能以人为中心、为主 而不是以其他什么为中心、为主体。 体,而不是以其他什么为中心、为主体。在传统伦理 学中,利益问题始终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点, 学中,利益问题始终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关键点,纯粹 的不涉及利益问题的伦理道德体系是不存在的, 的不涉及利益问题的伦理道德体系是不存在的,也没 有存在的意义。 有存在的意义。伦理道德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调节人 类社会中利益关系,生态伦理学也应该是这样, 类社会中利益关系,生态伦理学也应该是这样,不同 的是它着重讨论和调节的是人类利益(现实的和长远的) 的是它着重讨论和调节的是人类利益(现实的和长远的) 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正是出于维护人类根本利益 的需要,才诞生了生态伦理思想和理论。 的需要,才诞生了生态伦理思想和理论。而解决和满 足不了人类及未来利益的需要, 足不了人类及未来利益的需要,生态伦理学还有存在 的理由吗? 的理由吗?
• 但人类第二个10亿人口增长只用了80年(18511930年). • 第三个10亿人口增长用了30年(1931- 1960年). • 第四个10亿人口增长仅用了15年( 1961-1975年)。 1987年世界人口达到50亿.1999年突破60亿。20 世纪世界人口约增加了45亿。 • 欧美人口学家预测:2013年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 2027年达80亿